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鏡頭下:1983年的呼和浩特民生百態,值得收藏!
明哲紀實
1/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n
2/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同時也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n
3/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併而成,故舊稱歸綏。1954年4月25日起,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城”,其中“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 為城市、城郭的意思。\n
4/9 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文明起源於大窯文化,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保合少鄉大窯村,距市區33公里,在1973年發現併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n
5/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縣境。\n
6/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n
7/9 1983年的呼和浩特: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為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n
8/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遊集散中心之一。有戰國趙、秦漢、明朝的古長城;有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有見證胡漢和親、被譽為民族團結象徵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黃教寺廟大召。有清朝管轄漠南、漠北等地的將軍衙署;有現存中國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標註的天文石刻圖的金鋼座舍利寶塔;有遼代萬部華嚴經塔(白塔)等等。\n
9/9 1983年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種典型的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蹟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樸實、豪放、大氣的特徵。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迴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更多正能量資訊,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明哲紀實”,歡迎留言點評點贊!\n
2019-06-1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