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蘇雪林為何用了半輩子辱罵魯迅?他們之間有何恩怨?

民國時期,蘇雪林為何用了半輩子辱罵魯迅?他們之間有何恩怨?民國時期,蘇雪林為何用了半輩子辱罵魯迅?他們之間有何恩怨?
10 個回答
wenyingniao
2019-08-23

民國時期也有蹭名人熱度為自己揚名的人,蘇某就是這種小人……泰戈爾對魯迅的評價極高,尤其肯定魯迅在文學領域的貢獻,說他寫的《阿Q正傳》是屬於世界的,印度也有阿Q……有人最近在頭條拿莫言和魯迅先生比較,莫言知道後很惶恐,發聲說自己連做魯迅的學生也不一定夠格,莫言的話很實在,說明他在內心也十分敬仰魯迅。所以,這個用半輩子罵世界文豪魯迅的蘇某,很可能正是以罵魯迅在美國大學謀生的……

豆子人民艺术家
2019-07-12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而在魯迅還活著的時候,蘇雪林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給予魯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忽然轉變,令所有人大為驚訝。

社會各界的反應

蘇雪林此文一發,引起社會厭惡。她給胡適先生寫信,胡適勸蘇雪林說,人們對於魯迅,都是“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魯迅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況且魯迅剛死,你就來這麼一出,魯迅還是你的老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而在魯迅還活著的時候,蘇雪林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給予魯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忽然轉變,令所有人大為驚訝。

社會各界的反應

蘇雪林此文一發,引起社會厭惡。她給胡適先生寫信,胡適勸蘇雪林說,人們對於魯迅,都是“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魯迅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況且魯迅剛死,你就來這麼一出,魯迅還是你的老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她又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當時蔡元培身患重病,不能受刺激,遞信人說這封信寫得太氣人了,就沒給蔡元培。不久後,蘇雪林將信直接發表在報刊上。胡適過了二十天才看見這封信,又給她寫信,說“你能不能正常一點”。

蘇雪林究竟罵魯迅什麼?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蘇雪林對魯迅的謾罵,到魯迅去世三十週年的時候,蘇雪林又發表文章罵魯迅。主要內容是:

1.魯迅小時候窮,連學費都籌不起,後來決定行醫。

2.魯迅回國後當了老師和教務長,想謀個翻譯的活,被人拒絕了

——蘇雪林由此推斷:可見魯迅此人喜歡跳槽,不是一個忠誠的人!

3.魯迅的心理是病態的,因為他童年常常到當鋪典當東西,當鋪的夥計嘲笑過他個子矮,後來魯迅又到親戚家“乞食”。

——蘇雪林的結論是:由此可見,魯迅是個要強的人,而對比之下,胡適小時候也窮,但人家的心理怎麼就不變態呢?魯迅為什麼沒有胡適的胸襟呢?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而在魯迅還活著的時候,蘇雪林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給予魯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忽然轉變,令所有人大為驚訝。

社會各界的反應

蘇雪林此文一發,引起社會厭惡。她給胡適先生寫信,胡適勸蘇雪林說,人們對於魯迅,都是“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魯迅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況且魯迅剛死,你就來這麼一出,魯迅還是你的老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她又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當時蔡元培身患重病,不能受刺激,遞信人說這封信寫得太氣人了,就沒給蔡元培。不久後,蘇雪林將信直接發表在報刊上。胡適過了二十天才看見這封信,又給她寫信,說“你能不能正常一點”。

蘇雪林究竟罵魯迅什麼?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蘇雪林對魯迅的謾罵,到魯迅去世三十週年的時候,蘇雪林又發表文章罵魯迅。主要內容是:

1.魯迅小時候窮,連學費都籌不起,後來決定行醫。

2.魯迅回國後當了老師和教務長,想謀個翻譯的活,被人拒絕了

——蘇雪林由此推斷:可見魯迅此人喜歡跳槽,不是一個忠誠的人!

3.魯迅的心理是病態的,因為他童年常常到當鋪典當東西,當鋪的夥計嘲笑過他個子矮,後來魯迅又到親戚家“乞食”。

——蘇雪林的結論是:由此可見,魯迅是個要強的人,而對比之下,胡適小時候也窮,但人家的心理怎麼就不變態呢?魯迅為什麼沒有胡適的胸襟呢?

4.魯迅曾經懷疑有人想殺他,曾在枕頭下藏了一把小刀,枕著刀睡覺。這證明魯迅此人非常多疑,做人實在是做得太苦了。魯迅授化學課程的時候,做氫氣實驗,忘了拿火柴,就回去取,離開教室前千叮嚀萬囑咐讓學生千萬不要亂動氫氣瓶,混入空氣後會爆炸。結果他回來以後氫氣瓶果然爆炸了,而原先前排的學生跑到後面去了。所以魯迅認為有學生動了氫氣瓶子。

——蘇雪林認為:這充分證明魯迅是個多疑的人(她說:魯迅先生你忒多疑了啊!)。

5.……

好吧,蘇雪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在罵魯迅,絮絮叨叨,翻來覆去,抓住魯迅生活中的細節,來得出疑神疑鬼的結論,最後她誇獎自己“我寫得太精彩了”。

結論

從上面的梗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魯迅此人究竟怎麼樣,姑且不論,但蘇雪林此人,腦子是有病的。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而在魯迅還活著的時候,蘇雪林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給予魯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忽然轉變,令所有人大為驚訝。

社會各界的反應

蘇雪林此文一發,引起社會厭惡。她給胡適先生寫信,胡適勸蘇雪林說,人們對於魯迅,都是“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魯迅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況且魯迅剛死,你就來這麼一出,魯迅還是你的老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她又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當時蔡元培身患重病,不能受刺激,遞信人說這封信寫得太氣人了,就沒給蔡元培。不久後,蘇雪林將信直接發表在報刊上。胡適過了二十天才看見這封信,又給她寫信,說“你能不能正常一點”。

蘇雪林究竟罵魯迅什麼?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蘇雪林對魯迅的謾罵,到魯迅去世三十週年的時候,蘇雪林又發表文章罵魯迅。主要內容是:

1.魯迅小時候窮,連學費都籌不起,後來決定行醫。

2.魯迅回國後當了老師和教務長,想謀個翻譯的活,被人拒絕了

——蘇雪林由此推斷:可見魯迅此人喜歡跳槽,不是一個忠誠的人!

3.魯迅的心理是病態的,因為他童年常常到當鋪典當東西,當鋪的夥計嘲笑過他個子矮,後來魯迅又到親戚家“乞食”。

——蘇雪林的結論是:由此可見,魯迅是個要強的人,而對比之下,胡適小時候也窮,但人家的心理怎麼就不變態呢?魯迅為什麼沒有胡適的胸襟呢?

4.魯迅曾經懷疑有人想殺他,曾在枕頭下藏了一把小刀,枕著刀睡覺。這證明魯迅此人非常多疑,做人實在是做得太苦了。魯迅授化學課程的時候,做氫氣實驗,忘了拿火柴,就回去取,離開教室前千叮嚀萬囑咐讓學生千萬不要亂動氫氣瓶,混入空氣後會爆炸。結果他回來以後氫氣瓶果然爆炸了,而原先前排的學生跑到後面去了。所以魯迅認為有學生動了氫氣瓶子。

——蘇雪林認為:這充分證明魯迅是個多疑的人(她說:魯迅先生你忒多疑了啊!)。

5.……

好吧,蘇雪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在罵魯迅,絮絮叨叨,翻來覆去,抓住魯迅生活中的細節,來得出疑神疑鬼的結論,最後她誇獎自己“我寫得太精彩了”。

結論

從上面的梗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魯迅此人究竟怎麼樣,姑且不論,但蘇雪林此人,腦子是有病的。

刘愚愚
2019-03-21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她晚年寫有一本自傳,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前些年,取來讀完,很多感慨。既有佩服,也是親切——因為她當年的住處,其實就在我寓所之後,而她過去歲月沉酣之際,玩樂譚讌的地方,我至今還每天都會走走。

甚至,有無數個傍晚,夕陽下,走在亂草石階上,我常常會自動還原她在此間的生活狀態。


我們不難想見說,她這樣壓抑、敏感、偏執、自尊又竭斯底裡的性情,是最容易受傷且傷人,也是最會把小事放大,然後積越久越會把它極端化處理的。 她和魯迅關係的生變,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例證。

蘇雪林比魯迅小16歲,不是魯迅正式的學生。但可稱為私淑弟子。據她自傳,她在妙齡少女時代,就讀過魯迅的書,內心就是非常崇拜的。後來,她到北京女高師上學,雖然那時給她上課的是周作人,魯迅還沒去那裡上班,但多少也算校友淵源吧。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她晚年寫有一本自傳,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前些年,取來讀完,很多感慨。既有佩服,也是親切——因為她當年的住處,其實就在我寓所之後,而她過去歲月沉酣之際,玩樂譚讌的地方,我至今還每天都會走走。

甚至,有無數個傍晚,夕陽下,走在亂草石階上,我常常會自動還原她在此間的生活狀態。


我們不難想見說,她這樣壓抑、敏感、偏執、自尊又竭斯底裡的性情,是最容易受傷且傷人,也是最會把小事放大,然後積越久越會把它極端化處理的。 她和魯迅關係的生變,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例證。

蘇雪林比魯迅小16歲,不是魯迅正式的學生。但可稱為私淑弟子。據她自傳,她在妙齡少女時代,就讀過魯迅的書,內心就是非常崇拜的。後來,她到北京女高師上學,雖然那時給她上課的是周作人,魯迅還沒去那裡上班,但多少也算校友淵源吧。

她在彼時,是自認魯迅精神傳人的,有著一種狂熱的崇拜心。比如,1928年,她終於出了第一本書,想到的第一個贈送的人,就是魯迅。她恭敬地在封面上題的款,是“魯迅先生教正 學生蘇雪林謹贈.7.4.1928 ”字樣。

與此同時,那時的她,還在報紙上發了很多談魯的文章,無論其人其文,都推崇備至,視為最值得敬愛之師。那種小學生式的謙恭、小女子的欲說還遮的忸怩的偶像崇拜之狀,甚至是讓人忍俊不禁的。

我過去讀這些文字,總會不自覺想起當下的“虹橋一姐”,然後不厚道地發笑。


但關係的生變,其實也很快而來。而且更為關鍵的信息是,蘇雪林對魯迅那麼崇拜,可作為當事人的魯迅,未必感到到這一點。

從魯迅日記看,他知道有蘇雪林這麼一個人,可也只是偶有兩三次,在記錄書籍時,提到“蘇女士”而已。他到底能否把她的名字完整念出,都是讓人懷疑的。我自己的推測,問題的癥結可能恰恰出在這裡:兩人的關係認知,並不對等,一方一廂情願,而另一方卻漠然不知。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她晚年寫有一本自傳,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前些年,取來讀完,很多感慨。既有佩服,也是親切——因為她當年的住處,其實就在我寓所之後,而她過去歲月沉酣之際,玩樂譚讌的地方,我至今還每天都會走走。

甚至,有無數個傍晚,夕陽下,走在亂草石階上,我常常會自動還原她在此間的生活狀態。


我們不難想見說,她這樣壓抑、敏感、偏執、自尊又竭斯底裡的性情,是最容易受傷且傷人,也是最會把小事放大,然後積越久越會把它極端化處理的。 她和魯迅關係的生變,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例證。

蘇雪林比魯迅小16歲,不是魯迅正式的學生。但可稱為私淑弟子。據她自傳,她在妙齡少女時代,就讀過魯迅的書,內心就是非常崇拜的。後來,她到北京女高師上學,雖然那時給她上課的是周作人,魯迅還沒去那裡上班,但多少也算校友淵源吧。

她在彼時,是自認魯迅精神傳人的,有著一種狂熱的崇拜心。比如,1928年,她終於出了第一本書,想到的第一個贈送的人,就是魯迅。她恭敬地在封面上題的款,是“魯迅先生教正 學生蘇雪林謹贈.7.4.1928 ”字樣。

與此同時,那時的她,還在報紙上發了很多談魯的文章,無論其人其文,都推崇備至,視為最值得敬愛之師。那種小學生式的謙恭、小女子的欲說還遮的忸怩的偶像崇拜之狀,甚至是讓人忍俊不禁的。

我過去讀這些文字,總會不自覺想起當下的“虹橋一姐”,然後不厚道地發笑。


但關係的生變,其實也很快而來。而且更為關鍵的信息是,蘇雪林對魯迅那麼崇拜,可作為當事人的魯迅,未必感到到這一點。

從魯迅日記看,他知道有蘇雪林這麼一個人,可也只是偶有兩三次,在記錄書籍時,提到“蘇女士”而已。他到底能否把她的名字完整念出,都是讓人懷疑的。我自己的推測,問題的癥結可能恰恰出在這裡:兩人的關係認知,並不對等,一方一廂情願,而另一方卻漠然不知。

裂痕就此而來:1928年7月7日中午,當時的出版社主事者請一眾作者吃飯。這其中,就有魯迅與蘇雪林。對於這一次會面,蘇雪林是極其振奮的,因為終於可以面見偶像了,可以聆聽其謦欬了,激動之心可想而知。

可正是這次會面,蘇雪林的心深深地受到傷害。據她自己回憶文章說,那天會見,大家是共聚在一屋子內。當主人領著蘇雪林帶到魯迅沙發上時,蘇雪林滿懷熱情地伸手和魯迅打招呼。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她晚年寫有一本自傳,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前些年,取來讀完,很多感慨。既有佩服,也是親切——因為她當年的住處,其實就在我寓所之後,而她過去歲月沉酣之際,玩樂譚讌的地方,我至今還每天都會走走。

甚至,有無數個傍晚,夕陽下,走在亂草石階上,我常常會自動還原她在此間的生活狀態。


我們不難想見說,她這樣壓抑、敏感、偏執、自尊又竭斯底裡的性情,是最容易受傷且傷人,也是最會把小事放大,然後積越久越會把它極端化處理的。 她和魯迅關係的生變,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例證。

蘇雪林比魯迅小16歲,不是魯迅正式的學生。但可稱為私淑弟子。據她自傳,她在妙齡少女時代,就讀過魯迅的書,內心就是非常崇拜的。後來,她到北京女高師上學,雖然那時給她上課的是周作人,魯迅還沒去那裡上班,但多少也算校友淵源吧。

她在彼時,是自認魯迅精神傳人的,有著一種狂熱的崇拜心。比如,1928年,她終於出了第一本書,想到的第一個贈送的人,就是魯迅。她恭敬地在封面上題的款,是“魯迅先生教正 學生蘇雪林謹贈.7.4.1928 ”字樣。

與此同時,那時的她,還在報紙上發了很多談魯的文章,無論其人其文,都推崇備至,視為最值得敬愛之師。那種小學生式的謙恭、小女子的欲說還遮的忸怩的偶像崇拜之狀,甚至是讓人忍俊不禁的。

我過去讀這些文字,總會不自覺想起當下的“虹橋一姐”,然後不厚道地發笑。


但關係的生變,其實也很快而來。而且更為關鍵的信息是,蘇雪林對魯迅那麼崇拜,可作為當事人的魯迅,未必感到到這一點。

從魯迅日記看,他知道有蘇雪林這麼一個人,可也只是偶有兩三次,在記錄書籍時,提到“蘇女士”而已。他到底能否把她的名字完整念出,都是讓人懷疑的。我自己的推測,問題的癥結可能恰恰出在這裡:兩人的關係認知,並不對等,一方一廂情願,而另一方卻漠然不知。

裂痕就此而來:1928年7月7日中午,當時的出版社主事者請一眾作者吃飯。這其中,就有魯迅與蘇雪林。對於這一次會面,蘇雪林是極其振奮的,因為終於可以面見偶像了,可以聆聽其謦欬了,激動之心可想而知。

可正是這次會面,蘇雪林的心深深地受到傷害。據她自己回憶文章說,那天會見,大家是共聚在一屋子內。當主人領著蘇雪林帶到魯迅沙發上時,蘇雪林滿懷熱情地伸手和魯迅打招呼。

可意想不到的是,魯迅只是微微點了頭,毫無表情,也沒有伸出手迴應,甚至連坐姿都沒挪動一下,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傲慢”。一場本充滿期待的宴會,就此不歡而散。


正是這次粉絲與偶像的第一次見面會,讓蘇雪林感覺到羞辱。她是如此高傲一人,性情又如此執拗,如何可以忍受這等待遇?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她晚年寫有一本自傳,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前些年,取來讀完,很多感慨。既有佩服,也是親切——因為她當年的住處,其實就在我寓所之後,而她過去歲月沉酣之際,玩樂譚讌的地方,我至今還每天都會走走。

甚至,有無數個傍晚,夕陽下,走在亂草石階上,我常常會自動還原她在此間的生活狀態。


我們不難想見說,她這樣壓抑、敏感、偏執、自尊又竭斯底裡的性情,是最容易受傷且傷人,也是最會把小事放大,然後積越久越會把它極端化處理的。 她和魯迅關係的生變,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例證。

蘇雪林比魯迅小16歲,不是魯迅正式的學生。但可稱為私淑弟子。據她自傳,她在妙齡少女時代,就讀過魯迅的書,內心就是非常崇拜的。後來,她到北京女高師上學,雖然那時給她上課的是周作人,魯迅還沒去那裡上班,但多少也算校友淵源吧。

她在彼時,是自認魯迅精神傳人的,有著一種狂熱的崇拜心。比如,1928年,她終於出了第一本書,想到的第一個贈送的人,就是魯迅。她恭敬地在封面上題的款,是“魯迅先生教正 學生蘇雪林謹贈.7.4.1928 ”字樣。

與此同時,那時的她,還在報紙上發了很多談魯的文章,無論其人其文,都推崇備至,視為最值得敬愛之師。那種小學生式的謙恭、小女子的欲說還遮的忸怩的偶像崇拜之狀,甚至是讓人忍俊不禁的。

我過去讀這些文字,總會不自覺想起當下的“虹橋一姐”,然後不厚道地發笑。


但關係的生變,其實也很快而來。而且更為關鍵的信息是,蘇雪林對魯迅那麼崇拜,可作為當事人的魯迅,未必感到到這一點。

從魯迅日記看,他知道有蘇雪林這麼一個人,可也只是偶有兩三次,在記錄書籍時,提到“蘇女士”而已。他到底能否把她的名字完整念出,都是讓人懷疑的。我自己的推測,問題的癥結可能恰恰出在這裡:兩人的關係認知,並不對等,一方一廂情願,而另一方卻漠然不知。

裂痕就此而來:1928年7月7日中午,當時的出版社主事者請一眾作者吃飯。這其中,就有魯迅與蘇雪林。對於這一次會面,蘇雪林是極其振奮的,因為終於可以面見偶像了,可以聆聽其謦欬了,激動之心可想而知。

可正是這次會面,蘇雪林的心深深地受到傷害。據她自己回憶文章說,那天會見,大家是共聚在一屋子內。當主人領著蘇雪林帶到魯迅沙發上時,蘇雪林滿懷熱情地伸手和魯迅打招呼。

可意想不到的是,魯迅只是微微點了頭,毫無表情,也沒有伸出手迴應,甚至連坐姿都沒挪動一下,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傲慢”。一場本充滿期待的宴會,就此不歡而散。


正是這次粉絲與偶像的第一次見面會,讓蘇雪林感覺到羞辱。她是如此高傲一人,性情又如此執拗,如何可以忍受這等待遇?

所以,我後來無論怎麼閱讀,怎麼推敲這段逸事,都以為這段往事就是蘇雪林從鐵粉蛻變為黑粉的導火線,甚至是核心所在——儘管蘇雪林也曾長期隱忍不發,可是讀文學史者也會明顯看出,正是自此宴會以後,蘇雪林雖也繼續寫有捧魯的文字,但基本都只是就作品論作品,很少有對其人有過去的那種由衷的稱頌了。

因為有了這層感情因素的鋪墊,加上她後來思想上也在和左翼的魯迅分離,越來越認同改良的政治主張,對革命派持痛擊態度,更因她後來在臺,情勢上痛砭魯迅乃政治正確,她之罵魯迅也就更加順理成章了。

蘇雪林這人,現在人是陌生的很了。但是她在民國時代,以及在後來的臺島,始終是文壇學苑罕有的、傳奇的大名人。

她在1930年代起,就向與冰心等並稱;後來,渡海至臺,執教鞭於成功大學數十年,加上又異常的長壽,是所謂百歲老人,更兼90載筆耕不輟,著述幾千萬言,至今臺灣文化界人士,恐怕沒有不認識她的。她研究古典文學的那些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讀的。

她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子,生命力如此頑強,才情又如此了得,實在值得我們衷心紀念。只是,不免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這幾年她之所以還偶爾被我們所提起,很大程度上只是和魯迅的八卦罵戰有關。而這起是非,會被經常翻出來作談資,又多是因謎一樣的困惑所致:她在年輕時,是魯迅的“死忠粉”,視魯夫子若神明;但是待魯迅雙眼一閉,她又翻身成了鞭屍的最狂熱分子,被人說是“用了半輩子時間去辱罵魯迅”。為什麼會這麼詭異?

其實,就我的閱讀理解,我的想法挺好理清,以為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往小談,是她性格原因,出了誤會,致事起於微末,而耿耿於懷,終不可解;其二,從大說,是雙方政治理念分歧所致,越往後越明顯,導致至死無法和解。


我以為,蘇雪林與魯迅關係的凶終隙末,首先當和她一貫的性格有關。人世間的很多大事,其實都起於小事,而這小事會生變,往往都源自其性格。

攀附點講,這其實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說。這一點,看似解釋乏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會體驗到,尤其是常從女性那裡感知到這種微妙而難解的情緒。話說蘇雪林這人,論性情,坦白說,本身是比較奇怪的。在她自己與時人的回憶錄中,至少在中年以前,她論性格,頑強,好勝,敏感,自尊,同時常有竭嘶底裡之症,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非常不好相處。

後來,她因為包辦婚姻的不幸,長期壓抑,還為此而離婚,半生孤苦伶仃,更加劇她性格的乖張。是以,她晚年時,學生問她何以會作出這麼大的成就,寫出這麼多的書,她的回答是,“婚姻的失敗和一生的落寞”。這些性格點面和感情經歷,同為女作家的張愛玲有些近似,但表現又完全不同。張愛玲由這些表現出高傲的隱忍,是大家女子風範;而蘇雪林則是體現為無畏的潑辣,得理不饒人。

蘇雪林1897年出身安徽名門,自小就性格執拗。比如七八歲,就整天頂撞家塾裡的老先生,搞春香鬧學那一出。一般鄉下女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都是聽從父兄安排,她則死命不從,以自殺相挾。在亂世中,她一介弱女子,終得以靠著自己的奮鬥,走出小縣城,奔出小家庭,上了大學,出洋留學,並最終以作家、學者、教授名聞一時。

她晚年寫有一本自傳,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前些年,取來讀完,很多感慨。既有佩服,也是親切——因為她當年的住處,其實就在我寓所之後,而她過去歲月沉酣之際,玩樂譚讌的地方,我至今還每天都會走走。

甚至,有無數個傍晚,夕陽下,走在亂草石階上,我常常會自動還原她在此間的生活狀態。


我們不難想見說,她這樣壓抑、敏感、偏執、自尊又竭斯底裡的性情,是最容易受傷且傷人,也是最會把小事放大,然後積越久越會把它極端化處理的。 她和魯迅關係的生變,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例證。

蘇雪林比魯迅小16歲,不是魯迅正式的學生。但可稱為私淑弟子。據她自傳,她在妙齡少女時代,就讀過魯迅的書,內心就是非常崇拜的。後來,她到北京女高師上學,雖然那時給她上課的是周作人,魯迅還沒去那裡上班,但多少也算校友淵源吧。

她在彼時,是自認魯迅精神傳人的,有著一種狂熱的崇拜心。比如,1928年,她終於出了第一本書,想到的第一個贈送的人,就是魯迅。她恭敬地在封面上題的款,是“魯迅先生教正 學生蘇雪林謹贈.7.4.1928 ”字樣。

與此同時,那時的她,還在報紙上發了很多談魯的文章,無論其人其文,都推崇備至,視為最值得敬愛之師。那種小學生式的謙恭、小女子的欲說還遮的忸怩的偶像崇拜之狀,甚至是讓人忍俊不禁的。

我過去讀這些文字,總會不自覺想起當下的“虹橋一姐”,然後不厚道地發笑。


但關係的生變,其實也很快而來。而且更為關鍵的信息是,蘇雪林對魯迅那麼崇拜,可作為當事人的魯迅,未必感到到這一點。

從魯迅日記看,他知道有蘇雪林這麼一個人,可也只是偶有兩三次,在記錄書籍時,提到“蘇女士”而已。他到底能否把她的名字完整念出,都是讓人懷疑的。我自己的推測,問題的癥結可能恰恰出在這裡:兩人的關係認知,並不對等,一方一廂情願,而另一方卻漠然不知。

裂痕就此而來:1928年7月7日中午,當時的出版社主事者請一眾作者吃飯。這其中,就有魯迅與蘇雪林。對於這一次會面,蘇雪林是極其振奮的,因為終於可以面見偶像了,可以聆聽其謦欬了,激動之心可想而知。

可正是這次會面,蘇雪林的心深深地受到傷害。據她自己回憶文章說,那天會見,大家是共聚在一屋子內。當主人領著蘇雪林帶到魯迅沙發上時,蘇雪林滿懷熱情地伸手和魯迅打招呼。

可意想不到的是,魯迅只是微微點了頭,毫無表情,也沒有伸出手迴應,甚至連坐姿都沒挪動一下,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傲慢”。一場本充滿期待的宴會,就此不歡而散。


正是這次粉絲與偶像的第一次見面會,讓蘇雪林感覺到羞辱。她是如此高傲一人,性情又如此執拗,如何可以忍受這等待遇?

所以,我後來無論怎麼閱讀,怎麼推敲這段逸事,都以為這段往事就是蘇雪林從鐵粉蛻變為黑粉的導火線,甚至是核心所在——儘管蘇雪林也曾長期隱忍不發,可是讀文學史者也會明顯看出,正是自此宴會以後,蘇雪林雖也繼續寫有捧魯的文字,但基本都只是就作品論作品,很少有對其人有過去的那種由衷的稱頌了。

因為有了這層感情因素的鋪墊,加上她後來思想上也在和左翼的魯迅分離,越來越認同改良的政治主張,對革命派持痛擊態度,更因她後來在臺,情勢上痛砭魯迅乃政治正確,她之罵魯迅也就更加順理成章了。

只是需要閒插一句的是,我過去曾聽一到大陸講學的臺成功大學某中文系教授講過,其實晚年的蘇雪林,性格非常寬厚,笑容可掬,完全就是一“老祖母”形象。他說,他無法想象,“蘇老師”年輕時代,曾有過如此張牙舞爪之態。想來,人老,性格還是會變化的吧。

不過,不閒識小。從蘇雪林這事上,我至今還總八卦地腹誹,女人心海底針,隨便一件瑣末之事,處理不當就可能生變,可能反目成仇,真是得處處小心謹慎呀。幸好,我還是單身,沒那麼多煩惱,咳咳。

2019,3,20,晚,幾句八卦

梧桐树边羽
2019-08-24

謝邀。

魯迅罵功無敵,與同時期的文人翻臉交惡,指著鼻子對罵的事情此起彼伏。但是魯迅與這些人交惡、對罵都是於公,也就是說都是出於政見不合、陣營有別。

這種現象大概是以魯迅成為左翼作家聯盟的旗手為分水嶺。魯迅思想轉左,胡適、陳西瀅、梁實秋、林語堂或偏改良,或失望於政治,大家分道揚鑣、人心向背在所難免。

而蘇雪林早期雖然在文學上是魯迅的小迷妹,但是骨子裡卻是胡適、周作人派的。在政治立場還沒有涇渭分明的時候,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沒有疑問的。

即使兩派明顯對立,魯迅在世時,蘇雪林也未曾批評過他,這大抵是和她本身就是個政治思想並不尖銳的女性作家有關。反而是到了魯迅去世,那些曾經的對手紛紛放下了,蘇雪林卻開始了長達半輩子對魯迅的批判。

也許是對魯迅罵功的忌諱,到他死了才敢表達,這種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欠妥的,但蘇雪林卻樂此不疲,即使她的老師胡適對她這種行為也看不下去,作了規勸。

謝邀。

魯迅罵功無敵,與同時期的文人翻臉交惡,指著鼻子對罵的事情此起彼伏。但是魯迅與這些人交惡、對罵都是於公,也就是說都是出於政見不合、陣營有別。

這種現象大概是以魯迅成為左翼作家聯盟的旗手為分水嶺。魯迅思想轉左,胡適、陳西瀅、梁實秋、林語堂或偏改良,或失望於政治,大家分道揚鑣、人心向背在所難免。

而蘇雪林早期雖然在文學上是魯迅的小迷妹,但是骨子裡卻是胡適、周作人派的。在政治立場還沒有涇渭分明的時候,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沒有疑問的。

即使兩派明顯對立,魯迅在世時,蘇雪林也未曾批評過他,這大抵是和她本身就是個政治思想並不尖銳的女性作家有關。反而是到了魯迅去世,那些曾經的對手紛紛放下了,蘇雪林卻開始了長達半輩子對魯迅的批判。

也許是對魯迅罵功的忌諱,到他死了才敢表達,這種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欠妥的,但蘇雪林卻樂此不疲,即使她的老師胡適對她這種行為也看不下去,作了規勸。

蘇雪林自己說,是在某次見面會上,她跟魯迅握手時被魯迅拒絕,因為感覺被怠慢而怒由心生。然而這件事情幾年之後,她還曾經在報刊上寫過《阿Q正傳》的讀後感,所以這只不過是蘇雪林心中的一根刺,被她自己拿來作為自己怨恨的起因罷了。

人死仇消,蘇雪林會因為這一件小事而罵了半輩子?

也許她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人們實在找不出值得這麼做的原因,並且她也確實是罵了半輩子。

那麼我們只能認為這個人——很變態。

而究其心裡產生變態的原因,無非就是婚姻與愛情。蘇雪林和民國時期大多數名人一樣,是衝破家庭追求自由走向廣闊世界的,她也在留學期間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卻迫於壓力回國成親,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而她的丈夫雖然也是門當戶對的留學生,卻是典型的理工直男,與蘇雪林的文藝範格格不入。

短暫的共同生活後,蘇雪林出走他鄉,並與姐姐一起生活,直到終老。並且再無婚姻,也沒有新的戀情。這很不正常。

謝邀。

魯迅罵功無敵,與同時期的文人翻臉交惡,指著鼻子對罵的事情此起彼伏。但是魯迅與這些人交惡、對罵都是於公,也就是說都是出於政見不合、陣營有別。

這種現象大概是以魯迅成為左翼作家聯盟的旗手為分水嶺。魯迅思想轉左,胡適、陳西瀅、梁實秋、林語堂或偏改良,或失望於政治,大家分道揚鑣、人心向背在所難免。

而蘇雪林早期雖然在文學上是魯迅的小迷妹,但是骨子裡卻是胡適、周作人派的。在政治立場還沒有涇渭分明的時候,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沒有疑問的。

即使兩派明顯對立,魯迅在世時,蘇雪林也未曾批評過他,這大抵是和她本身就是個政治思想並不尖銳的女性作家有關。反而是到了魯迅去世,那些曾經的對手紛紛放下了,蘇雪林卻開始了長達半輩子對魯迅的批判。

也許是對魯迅罵功的忌諱,到他死了才敢表達,這種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欠妥的,但蘇雪林卻樂此不疲,即使她的老師胡適對她這種行為也看不下去,作了規勸。

蘇雪林自己說,是在某次見面會上,她跟魯迅握手時被魯迅拒絕,因為感覺被怠慢而怒由心生。然而這件事情幾年之後,她還曾經在報刊上寫過《阿Q正傳》的讀後感,所以這只不過是蘇雪林心中的一根刺,被她自己拿來作為自己怨恨的起因罷了。

人死仇消,蘇雪林會因為這一件小事而罵了半輩子?

也許她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人們實在找不出值得這麼做的原因,並且她也確實是罵了半輩子。

那麼我們只能認為這個人——很變態。

而究其心裡產生變態的原因,無非就是婚姻與愛情。蘇雪林和民國時期大多數名人一樣,是衝破家庭追求自由走向廣闊世界的,她也在留學期間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卻迫於壓力回國成親,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而她的丈夫雖然也是門當戶對的留學生,卻是典型的理工直男,與蘇雪林的文藝範格格不入。

短暫的共同生活後,蘇雪林出走他鄉,並與姐姐一起生活,直到終老。並且再無婚姻,也沒有新的戀情。這很不正常。

其實,魯迅與蘇雪林有著同樣的經歷。魯迅老家也有一個原配的朱安,但兩個人的處理方法有異,魯迅停妻再娶,與許廣平同居,而蘇雪林則保留婚姻之名而獨身自潔。在蘇雪林看來,這不能不是魯迅的汙點,或許也有著老女人的嫉妒。

對於魯迅的發難,正是其與姐姐兩個女人共同生活的時期。婚姻失敗後、喪失愛情生活讓蘇雪林產生了心理上變態,所以才有這種外人看不懂的無緣無故地行為。

魯迅沒有那麼大的罪過,蘇雪林也沒有那麼大的仇恨。各種機緣巧合,魯迅只是很碰巧地成為蘇雪林變態心理髮洩的對象。

這種人心的扭曲,外人無法化解,只有蘇雪林自愈。

蘇雪林終於罷手不再批魯迅,恰在其丈夫死後。

她丈夫臨死前最後一句話,就是不要拆掉蘇雪林的舊圍巾。蘇雪林由此心生懊悔,對丈夫有了新的感情。實際上,愛情在這個長期獨居的女人心裡,復甦了。同時,對魯迅長期的、惡毒的怨恨也就消除了。

魯迅這個鍋其實背得很冤。

蘇雪林這段時期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心理上的變態。

治療這種扭曲心理的良藥,唯有愛情。

謝邀。

魯迅罵功無敵,與同時期的文人翻臉交惡,指著鼻子對罵的事情此起彼伏。但是魯迅與這些人交惡、對罵都是於公,也就是說都是出於政見不合、陣營有別。

這種現象大概是以魯迅成為左翼作家聯盟的旗手為分水嶺。魯迅思想轉左,胡適、陳西瀅、梁實秋、林語堂或偏改良,或失望於政治,大家分道揚鑣、人心向背在所難免。

而蘇雪林早期雖然在文學上是魯迅的小迷妹,但是骨子裡卻是胡適、周作人派的。在政治立場還沒有涇渭分明的時候,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沒有疑問的。

即使兩派明顯對立,魯迅在世時,蘇雪林也未曾批評過他,這大抵是和她本身就是個政治思想並不尖銳的女性作家有關。反而是到了魯迅去世,那些曾經的對手紛紛放下了,蘇雪林卻開始了長達半輩子對魯迅的批判。

也許是對魯迅罵功的忌諱,到他死了才敢表達,這種行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欠妥的,但蘇雪林卻樂此不疲,即使她的老師胡適對她這種行為也看不下去,作了規勸。

蘇雪林自己說,是在某次見面會上,她跟魯迅握手時被魯迅拒絕,因為感覺被怠慢而怒由心生。然而這件事情幾年之後,她還曾經在報刊上寫過《阿Q正傳》的讀後感,所以這只不過是蘇雪林心中的一根刺,被她自己拿來作為自己怨恨的起因罷了。

人死仇消,蘇雪林會因為這一件小事而罵了半輩子?

也許她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人們實在找不出值得這麼做的原因,並且她也確實是罵了半輩子。

那麼我們只能認為這個人——很變態。

而究其心裡產生變態的原因,無非就是婚姻與愛情。蘇雪林和民國時期大多數名人一樣,是衝破家庭追求自由走向廣闊世界的,她也在留學期間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卻迫於壓力回國成親,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而她的丈夫雖然也是門當戶對的留學生,卻是典型的理工直男,與蘇雪林的文藝範格格不入。

短暫的共同生活後,蘇雪林出走他鄉,並與姐姐一起生活,直到終老。並且再無婚姻,也沒有新的戀情。這很不正常。

其實,魯迅與蘇雪林有著同樣的經歷。魯迅老家也有一個原配的朱安,但兩個人的處理方法有異,魯迅停妻再娶,與許廣平同居,而蘇雪林則保留婚姻之名而獨身自潔。在蘇雪林看來,這不能不是魯迅的汙點,或許也有著老女人的嫉妒。

對於魯迅的發難,正是其與姐姐兩個女人共同生活的時期。婚姻失敗後、喪失愛情生活讓蘇雪林產生了心理上變態,所以才有這種外人看不懂的無緣無故地行為。

魯迅沒有那麼大的罪過,蘇雪林也沒有那麼大的仇恨。各種機緣巧合,魯迅只是很碰巧地成為蘇雪林變態心理髮洩的對象。

這種人心的扭曲,外人無法化解,只有蘇雪林自愈。

蘇雪林終於罷手不再批魯迅,恰在其丈夫死後。

她丈夫臨死前最後一句話,就是不要拆掉蘇雪林的舊圍巾。蘇雪林由此心生懊悔,對丈夫有了新的感情。實際上,愛情在這個長期獨居的女人心裡,復甦了。同時,對魯迅長期的、惡毒的怨恨也就消除了。

魯迅這個鍋其實背得很冤。

蘇雪林這段時期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心理上的變態。

治療這種扭曲心理的良藥,唯有愛情。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鹤鸣九峰
2019-03-21

蘇雪林,一個女精神病,一個壓抑了一輩子的偏執狂,一個捧臺灣當局臭腳的賴婆娘。

這個賤貨前半輩子把魯迅先生捧上天,後半輩子罵魯迅先生半輩子,無非三個原因,一是倆人見面,魯迅先生就像這個賤貨說的,“比較傲慢”,這個賤貨當時也小有名氣,覺得受了侮辱。二是魯迅先生在大陸被封神,而這個賤貨在臺灣拼了狗命罵魯迅先生,可以捧臺灣當局的臭腳丫子。三是,這個賤貨深知,要想罵名千古,那就拼命的罵一個比它更有名的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賤貨婚姻不幸,一輩子性壓抑,找個出氣筒——罵魯迅先生,一舉多得。可憐又可悲的賤貨!

历史深度揭秘
2019-07-27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據蘇雪林女士的自傳中,曾寫道蘇雪林和魯迅有過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作者的臥談會上,蘇雪林遠遠的就看見了魯迅,急忙向魯迅打招呼,但是魯迅對她只是輕微的點了點頭,蘇雪林的滿腔熱血和要說的話戛然而止,內心從頭涼到了底,滿懷憧憬,卻不歡而散。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據蘇雪林女士的自傳中,曾寫道蘇雪林和魯迅有過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作者的臥談會上,蘇雪林遠遠的就看見了魯迅,急忙向魯迅打招呼,但是魯迅對她只是輕微的點了點頭,蘇雪林的滿腔熱血和要說的話戛然而止,內心從頭涼到了底,滿懷憧憬,卻不歡而散。

這兩件對於魯迅來說都是小事,但在蘇雪林心中認為魯迅不應該這樣對她,她的一生走來,本就是高傲的,她不願這樣被魯迅看不起,因愛生恨,在魯迅死後對魯迅進行了抨擊。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據蘇雪林女士的自傳中,曾寫道蘇雪林和魯迅有過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作者的臥談會上,蘇雪林遠遠的就看見了魯迅,急忙向魯迅打招呼,但是魯迅對她只是輕微的點了點頭,蘇雪林的滿腔熱血和要說的話戛然而止,內心從頭涼到了底,滿懷憧憬,卻不歡而散。

這兩件對於魯迅來說都是小事,但在蘇雪林心中認為魯迅不應該這樣對她,她的一生走來,本就是高傲的,她不願這樣被魯迅看不起,因愛生恨,在魯迅死後對魯迅進行了抨擊。

並且蘇雪林罵魯迅已經由來已久,在魯迅先生還在世的時候,與胡適先生意見,觀點相左,是魯迅先生先罵的胡適,蘇雪林也是胡適的粉絲,由之前的小事和現在發生的事,她不再站在魯迅那邊了,多次在文章中罵魯迅,頗有點小家子氣。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據蘇雪林女士的自傳中,曾寫道蘇雪林和魯迅有過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作者的臥談會上,蘇雪林遠遠的就看見了魯迅,急忙向魯迅打招呼,但是魯迅對她只是輕微的點了點頭,蘇雪林的滿腔熱血和要說的話戛然而止,內心從頭涼到了底,滿懷憧憬,卻不歡而散。

這兩件對於魯迅來說都是小事,但在蘇雪林心中認為魯迅不應該這樣對她,她的一生走來,本就是高傲的,她不願這樣被魯迅看不起,因愛生恨,在魯迅死後對魯迅進行了抨擊。

並且蘇雪林罵魯迅已經由來已久,在魯迅先生還在世的時候,與胡適先生意見,觀點相左,是魯迅先生先罵的胡適,蘇雪林也是胡適的粉絲,由之前的小事和現在發生的事,她不再站在魯迅那邊了,多次在文章中罵魯迅,頗有點小家子氣。

後來,蘇雪林到了臺灣之後,繼續抨擊魯迅,我想一方面是因為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她迎合臺灣,藉此表面自己的立場,另一方面應該是給自己刷“熱度”,我很難想象一個女人會因為兩件小事和與他的意見不一致就一直抨擊這個人,曝光自己,應該是她的真實目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7-17

魯迅教書半生,學生很多,其中有兩個女學生,一個給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個傾盡半生時間罵他。

給他幸福的是許廣平,罵他的叫蘇雪林。那麼蘇雪林究竟和魯迅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窮盡半生來罵他呢?

魯迅教書半生,學生很多,其中有兩個女學生,一個給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個傾盡半生時間罵他。

給他幸福的是許廣平,罵他的叫蘇雪林。那麼蘇雪林究竟和魯迅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窮盡半生來罵他呢?

(蘇雪林舊照)

蘇雪林出身於保守的小官吏家庭,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從小就註定要接受“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纏小腳的教育,畢竟這是當時主流社會對女性的要求。

不過,蘇雪林不肯隨大流,她渴望讀書,希望能通過讀書改變她的命運。

蘇雪林讀書的抗爭歷程,可謂非常艱辛,數次為了能得到讀書的機會,不惜哭泣、哀求、吵鬧……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

正是如此,家人才不得不退讓,斷斷續續讓她讀了書。

民國初年,蘇雪林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省立女子師範,隨後又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師範。

蘇雪林早許廣平幾年入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當時,學校裡有不少知名教授,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這些無不對蘇雪林影響巨大。她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不斷以白話文寫作,在報紙上發表社論時評等,在學生中很是引人注目。

蘇雪林再見魯迅的時候,已經是1928年了。

這一年,蘇雪林第一部作品《綠天》出版,她懷著欣喜的心情,在第一時刻把書送給了魯迅。她每次見到魯迅都自稱“學生”,對魯迅也極為恭敬。她甚至還多次公開表示,魯迅的文學成就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她儼然就是魯迅的忠實女粉絲一枚。

可是魯迅去世僅一個月,蘇雪林馬上翻臉,對他罵不絕口,這一罵就從1936年罵到了1967年。按說,魯迅和她也沒什麼交集,可是她為何罵個不休呢?

傳言,蘇雪林罵魯迅是因為兩個她所敬重的人。

魯迅教書半生,學生很多,其中有兩個女學生,一個給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個傾盡半生時間罵他。

給他幸福的是許廣平,罵他的叫蘇雪林。那麼蘇雪林究竟和魯迅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窮盡半生來罵他呢?

(蘇雪林舊照)

蘇雪林出身於保守的小官吏家庭,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從小就註定要接受“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纏小腳的教育,畢竟這是當時主流社會對女性的要求。

不過,蘇雪林不肯隨大流,她渴望讀書,希望能通過讀書改變她的命運。

蘇雪林讀書的抗爭歷程,可謂非常艱辛,數次為了能得到讀書的機會,不惜哭泣、哀求、吵鬧……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

正是如此,家人才不得不退讓,斷斷續續讓她讀了書。

民國初年,蘇雪林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省立女子師範,隨後又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師範。

蘇雪林早許廣平幾年入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當時,學校裡有不少知名教授,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這些無不對蘇雪林影響巨大。她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不斷以白話文寫作,在報紙上發表社論時評等,在學生中很是引人注目。

蘇雪林再見魯迅的時候,已經是1928年了。

這一年,蘇雪林第一部作品《綠天》出版,她懷著欣喜的心情,在第一時刻把書送給了魯迅。她每次見到魯迅都自稱“學生”,對魯迅也極為恭敬。她甚至還多次公開表示,魯迅的文學成就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她儼然就是魯迅的忠實女粉絲一枚。

可是魯迅去世僅一個月,蘇雪林馬上翻臉,對他罵不絕口,這一罵就從1936年罵到了1967年。按說,魯迅和她也沒什麼交集,可是她為何罵個不休呢?

傳言,蘇雪林罵魯迅是因為兩個她所敬重的人。

(魯迅舊照)

一是楊蔭榆。

楊蔭榆和蘇雪林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兩人是好友。

早在楊蔭榆任職北京女師大校長時,因阻撓學生參與政治運動,致使矛盾激化,遭到學生群起驅逐。

一向支持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的魯迅,自然和學生們一起,站到楊蔭榆的對立面。不光對她口誅筆伐,還在劉和珍等學生遇難後,寫了大量文章抨擊她。

此事讓蘇雪林對魯迅頗為不滿,特別是在楊蔭榆被日軍殺害後,她對魯迅更為很介懷。

二是胡適。

胡適教過蘇雪林一年,雖說時間不長,但蘇雪林非常敬重他。

當時胡適和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這兩個人後來在認識上有了分歧,在政治和觀點上都意見相左。魯迅為此,沒少寫文章挖苦諷刺胡適,甚至把他批判得體無守膚。

胡適對此卻罵不還口,還處處對魯迅百般維護。

向來敬重胡適的蘇雪林,自然站到了胡適這邊,既然胡適不罵,她卻是一定是要罵的。

不過,這兩條理由似乎又不太佔理。因為蘇雪林在罵魯迅不久,立刻給胡適寫過一封信,在信中對魯迅詆譭謾罵的字眼頗多,還希望胡適能做“反魯”的領導人。

魯迅教書半生,學生很多,其中有兩個女學生,一個給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個傾盡半生時間罵他。

給他幸福的是許廣平,罵他的叫蘇雪林。那麼蘇雪林究竟和魯迅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窮盡半生來罵他呢?

(蘇雪林舊照)

蘇雪林出身於保守的小官吏家庭,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從小就註定要接受“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纏小腳的教育,畢竟這是當時主流社會對女性的要求。

不過,蘇雪林不肯隨大流,她渴望讀書,希望能通過讀書改變她的命運。

蘇雪林讀書的抗爭歷程,可謂非常艱辛,數次為了能得到讀書的機會,不惜哭泣、哀求、吵鬧……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

正是如此,家人才不得不退讓,斷斷續續讓她讀了書。

民國初年,蘇雪林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省立女子師範,隨後又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師範。

蘇雪林早許廣平幾年入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當時,學校裡有不少知名教授,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這些無不對蘇雪林影響巨大。她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不斷以白話文寫作,在報紙上發表社論時評等,在學生中很是引人注目。

蘇雪林再見魯迅的時候,已經是1928年了。

這一年,蘇雪林第一部作品《綠天》出版,她懷著欣喜的心情,在第一時刻把書送給了魯迅。她每次見到魯迅都自稱“學生”,對魯迅也極為恭敬。她甚至還多次公開表示,魯迅的文學成就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她儼然就是魯迅的忠實女粉絲一枚。

可是魯迅去世僅一個月,蘇雪林馬上翻臉,對他罵不絕口,這一罵就從1936年罵到了1967年。按說,魯迅和她也沒什麼交集,可是她為何罵個不休呢?

傳言,蘇雪林罵魯迅是因為兩個她所敬重的人。

(魯迅舊照)

一是楊蔭榆。

楊蔭榆和蘇雪林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兩人是好友。

早在楊蔭榆任職北京女師大校長時,因阻撓學生參與政治運動,致使矛盾激化,遭到學生群起驅逐。

一向支持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的魯迅,自然和學生們一起,站到楊蔭榆的對立面。不光對她口誅筆伐,還在劉和珍等學生遇難後,寫了大量文章抨擊她。

此事讓蘇雪林對魯迅頗為不滿,特別是在楊蔭榆被日軍殺害後,她對魯迅更為很介懷。

二是胡適。

胡適教過蘇雪林一年,雖說時間不長,但蘇雪林非常敬重他。

當時胡適和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這兩個人後來在認識上有了分歧,在政治和觀點上都意見相左。魯迅為此,沒少寫文章挖苦諷刺胡適,甚至把他批判得體無守膚。

胡適對此卻罵不還口,還處處對魯迅百般維護。

向來敬重胡適的蘇雪林,自然站到了胡適這邊,既然胡適不罵,她卻是一定是要罵的。

不過,這兩條理由似乎又不太佔理。因為蘇雪林在罵魯迅不久,立刻給胡適寫過一封信,在信中對魯迅詆譭謾罵的字眼頗多,還希望胡適能做“反魯”的領導人。

(胡適舊照)

當然,蘇雪林的請求遭到了胡適的拒絕,不光如此,胡適對她的行徑也深為反感,在回信中,把她狠狠批評了一頓。

讓胡適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批評和規勸,不僅沒讓蘇雪林冷靜下來,反而,她還將她寫給胡適和蔡元境的兩封信都發表在了刊物上。果然一經刊登,她便引來罵聲一片。她在《我論魯迅》中提到這件事時,曾說:“文化界視我如異端,如化外,見了我都咬牙切齒,恨不得將我吞噬下去。”

縱是如此,蘇雪林依舊沒有放棄罵魯迅。

那麼,是什麼支持她樂此不疲將罵魯迅當成事業來做呢?

我認為,蘇雪林只所以死死抓住魯迅不放,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通過魯迅出名。

蘇雪林雖然發表了不少文章,但她和胡適等人絕對是沒法相提並論的,甚至在罵魯迅之前,知道她的人也寥寥無幾。

魯迅在當時影響力很大,聲望也極隆,因此罵魯迅最合適不過。

畢竟罵個大人物,不光能彰顯自己特立獨行,還能博人眼球。這樣一來,出名是一定能成功的。

二是奴性的迎合。

1949年解放前夕,蘇雪林抵達臺灣。

由於魯迅生前是左翼聯盟的旗幟人物,曾多次撰文支持抗日,因此影響力極大,蔣中正數次想拉攏他,均遭到拒絕。

國軍退居臺灣後,魯迅精神自然不被國軍所喜。蘇雪林為了討好國軍,把罵魯迅當成了她的事業重點。

1966年,魯迅去世30週年,蘇雪林還不忘為討好國軍,再次送上一篇27000多字的《魯迅傳論》,在文中痛罵魯迅。

1967年,69歲的蘇雪林將她半生罵魯迅的文章結集成書,好歹把罵魯迅這事畫上了句號。

魯迅大概也沒想到,自己死後還會被人這樣消費30年吧。

蘇雪林的確是出了名,不過比起她的學術研究和文章,估計人們一提到她來,記憶更深刻的大概就是她如何罵魯迅了,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參考史料:《我論魯迅》《一個真實的蘇雪林》)

紫禁公子
2019-07-22

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滿敬意的。為何呢?也許是因為他的文采斐然,也許是因為他棄醫從文的壯舉。他是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歡他的文,因為它總能讓我們精神受到啟迪。每每談到魯迅先生,我總會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那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為人。

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滿敬意的。為何呢?也許是因為他的文采斐然,也許是因為他棄醫從文的壯舉。他是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歡他的文,因為它總能讓我們精神受到啟迪。每每談到魯迅先生,我總會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那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為人。

可是那麼好的魯迅先生,卻有人在他死後,竭盡全力地抹黑他,而且那個人曾經還是他的學生蘇雪林。他們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19世紀20年代的魯迅,在文壇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頗受國人的喜愛。而那個時候的蘇雪林呢,還只是文壇上一顆剛剛燃起的新星。按理來說,兩人地位相差如此懸殊,是沒有見面的機會的呀。

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滿敬意的。為何呢?也許是因為他的文采斐然,也許是因為他棄醫從文的壯舉。他是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歡他的文,因為它總能讓我們精神受到啟迪。每每談到魯迅先生,我總會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那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為人。

可是那麼好的魯迅先生,卻有人在他死後,竭盡全力地抹黑他,而且那個人曾經還是他的學生蘇雪林。他們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19世紀20年代的魯迅,在文壇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頗受國人的喜愛。而那個時候的蘇雪林呢,還只是文壇上一顆剛剛燃起的新星。按理來說,兩人地位相差如此懸殊,是沒有見面的機會的呀。

可是就在1928年,有人組織了場聚會,在那邀請名單中就有那二人。蘇雪林見到魯迅是非常地高興的,畢竟是自己的偶像嘛,於是便很高興地與其交談。可是魯迅先生是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因此態度就有點冷淡。蘇雪林就認為魯迅先生是個孤傲的人,半點都不給自己面子。於是她的心裡就開始對魯迅先生產生怨恨,之所以當時隱忍而不發,不過是由於,當時魯迅先生地位過於高,不能得罪罷了。


說到底也是蘇雪林本人的性格有問題,性格偏激,愛走極端。1936年時,魯迅先生去世了,當時的很多文人和國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作為曾經是魯迅先生學生的蘇雪林便開始公開侮辱魯迅先生,這在當時可引起了好大一片唏噓呢。後來蘇雪林搬去臺灣生活後,用筆去噴魯迅先生便更加的不怕了。可是為何她會這麼極端呢?魯迅先生對她也沒有怎麼樣啊?

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滿敬意的。為何呢?也許是因為他的文采斐然,也許是因為他棄醫從文的壯舉。他是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歡他的文,因為它總能讓我們精神受到啟迪。每每談到魯迅先生,我總會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那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為人。

可是那麼好的魯迅先生,卻有人在他死後,竭盡全力地抹黑他,而且那個人曾經還是他的學生蘇雪林。他們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19世紀20年代的魯迅,在文壇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頗受國人的喜愛。而那個時候的蘇雪林呢,還只是文壇上一顆剛剛燃起的新星。按理來說,兩人地位相差如此懸殊,是沒有見面的機會的呀。

可是就在1928年,有人組織了場聚會,在那邀請名單中就有那二人。蘇雪林見到魯迅是非常地高興的,畢竟是自己的偶像嘛,於是便很高興地與其交談。可是魯迅先生是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因此態度就有點冷淡。蘇雪林就認為魯迅先生是個孤傲的人,半點都不給自己面子。於是她的心裡就開始對魯迅先生產生怨恨,之所以當時隱忍而不發,不過是由於,當時魯迅先生地位過於高,不能得罪罷了。


說到底也是蘇雪林本人的性格有問題,性格偏激,愛走極端。1936年時,魯迅先生去世了,當時的很多文人和國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作為曾經是魯迅先生學生的蘇雪林便開始公開侮辱魯迅先生,這在當時可引起了好大一片唏噓呢。後來蘇雪林搬去臺灣生活後,用筆去噴魯迅先生便更加的不怕了。可是為何她會這麼極端呢?魯迅先生對她也沒有怎麼樣啊?

不就是在那場小聚會中,態度顯得有些冷淡嘛。原來是由於蘇雪林本人婚姻生活不幸,對一個女子來說,婚姻幸福顯得至關重要,可惜蘇雪林沒有這個福氣。再加上她本人童年時期也過得不怎麼快樂。如此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女人,當然會愛鑽牛角尖,那麼恨上魯迅先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夏目说历史
2019-11-04

導讀:就在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民國的文壇出來一位女作家,對魯迅口誅筆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罵開始之後,連續就是幾十年,對魯迅之斥罵,尚無可出其右者。她就是民國著名的美女作家蘇雪林。

  蘇雪林,名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士宦之家,素以賢慧著稱,給蘇雪林以較大影響。她在幼年時候,就極其的好動,男孩的性格很明顯,凡事男孩喜歡的東西,她幾乎都非常的上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丫頭”。

  她打小由祖母看管長大,由於祖母一直奉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蘇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直到她七歲時,才開始跟著叔叔及兄弟們“名不正、言不順”地在祖父衙署開設的私塾裡跟讀,囫圇吞棗地背誦了《三字經》《千字文》《女四書》《幼學瓊林》等。在私塾裡只跟讀一二年,等男孩子們都紛紛去學校讀書之後,她就不得不輟學了。

  輟學之後,閒著無聊,便利用在私塾裡學得的一二千漢字,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一些通俗小說當作課本自讀。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淺白小說,也能粗讀文言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書。也是因此,此女整日便埋頭書海,自得其樂。後來,連當時流行的譯作《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就是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導讀:就在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民國的文壇出來一位女作家,對魯迅口誅筆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罵開始之後,連續就是幾十年,對魯迅之斥罵,尚無可出其右者。她就是民國著名的美女作家蘇雪林。

  蘇雪林,名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士宦之家,素以賢慧著稱,給蘇雪林以較大影響。她在幼年時候,就極其的好動,男孩的性格很明顯,凡事男孩喜歡的東西,她幾乎都非常的上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丫頭”。

  她打小由祖母看管長大,由於祖母一直奉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蘇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直到她七歲時,才開始跟著叔叔及兄弟們“名不正、言不順”地在祖父衙署開設的私塾裡跟讀,囫圇吞棗地背誦了《三字經》《千字文》《女四書》《幼學瓊林》等。在私塾裡只跟讀一二年,等男孩子們都紛紛去學校讀書之後,她就不得不輟學了。

  輟學之後,閒著無聊,便利用在私塾裡學得的一二千漢字,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一些通俗小說當作課本自讀。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淺白小說,也能粗讀文言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書。也是因此,此女整日便埋頭書海,自得其樂。後來,連當時流行的譯作《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就是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最初對先生崇拜有加

  蘇雪林後來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曾是李大釗、周作人、胡適等名教授的學生。其後,她曾留學法國。回國之後,曾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武漢大學等校任教。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了,但是當年她非常有名,與凌淑華、袁昌英一起並稱為珞珈三劍客。與冰心、凌叔華、馮沅君和丁玲一起並稱凌淑華、袁昌英為上世紀30年代5大女作家。

  蘇雪林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綠天》的時候,對魯迅是非常崇拜的。《綠天》一出版,她就拿著書趕緊送給魯迅。而且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上:“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七、四、一九二八”。版權頁的留印處還加蓋了“綠漪”硃紅印章,現在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藏書”中收藏有這本書。“魯迅藏書”中另外兩部專著蘇雪林的專著分別是:《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唐詩概論》。

  在魯迅面前的蘇雪林一直是以“學生”自居的,足可見其對魯迅先生是敬重的。她還曾在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

  但就在魯迅先生去世後不久,蘇雪林開始匪夷所思的向魯迅先生的開炮,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攻擊魯迅伴其一生。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在上海逝世了。人民大眾為魯迅舉行了極隆重的國民葬,他的棺上覆蓋著“民族魂”白底黑字的旗子。

  在魯迅出殯的日子裡,有上萬民眾送葬,護送靈車的隊伍長達一二里長。數十里路足足走了兩個多小時,“魯迅先生精神不死”的聲音也一直伴著他們前行。

  二、用大半輩子辱罵先生

  就在魯迅逝世後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由蘇雪林執筆寫下的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公開扯起了反魯大旗,對屍骨未寒的魯迅破口大罵:“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稱魯迅的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於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汙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凡有報紙者,對我必有罵聲,甚至還有恐嚇信。”先前表示魯迅的創作“很合我理想的標準”,現在卻變成了“其文筆尖酸刻毒,無與倫比”。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轉彎之急,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其內容均是正對魯迅而作,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導讀:就在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民國的文壇出來一位女作家,對魯迅口誅筆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罵開始之後,連續就是幾十年,對魯迅之斥罵,尚無可出其右者。她就是民國著名的美女作家蘇雪林。

  蘇雪林,名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士宦之家,素以賢慧著稱,給蘇雪林以較大影響。她在幼年時候,就極其的好動,男孩的性格很明顯,凡事男孩喜歡的東西,她幾乎都非常的上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丫頭”。

  她打小由祖母看管長大,由於祖母一直奉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蘇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直到她七歲時,才開始跟著叔叔及兄弟們“名不正、言不順”地在祖父衙署開設的私塾裡跟讀,囫圇吞棗地背誦了《三字經》《千字文》《女四書》《幼學瓊林》等。在私塾裡只跟讀一二年,等男孩子們都紛紛去學校讀書之後,她就不得不輟學了。

  輟學之後,閒著無聊,便利用在私塾裡學得的一二千漢字,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一些通俗小說當作課本自讀。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淺白小說,也能粗讀文言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書。也是因此,此女整日便埋頭書海,自得其樂。後來,連當時流行的譯作《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就是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最初對先生崇拜有加

  蘇雪林後來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曾是李大釗、周作人、胡適等名教授的學生。其後,她曾留學法國。回國之後,曾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武漢大學等校任教。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了,但是當年她非常有名,與凌淑華、袁昌英一起並稱為珞珈三劍客。與冰心、凌叔華、馮沅君和丁玲一起並稱凌淑華、袁昌英為上世紀30年代5大女作家。

  蘇雪林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綠天》的時候,對魯迅是非常崇拜的。《綠天》一出版,她就拿著書趕緊送給魯迅。而且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上:“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七、四、一九二八”。版權頁的留印處還加蓋了“綠漪”硃紅印章,現在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藏書”中收藏有這本書。“魯迅藏書”中另外兩部專著蘇雪林的專著分別是:《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唐詩概論》。

  在魯迅面前的蘇雪林一直是以“學生”自居的,足可見其對魯迅先生是敬重的。她還曾在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

  但就在魯迅先生去世後不久,蘇雪林開始匪夷所思的向魯迅先生的開炮,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攻擊魯迅伴其一生。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在上海逝世了。人民大眾為魯迅舉行了極隆重的國民葬,他的棺上覆蓋著“民族魂”白底黑字的旗子。

  在魯迅出殯的日子裡,有上萬民眾送葬,護送靈車的隊伍長達一二里長。數十里路足足走了兩個多小時,“魯迅先生精神不死”的聲音也一直伴著他們前行。

  二、用大半輩子辱罵先生

  就在魯迅逝世後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由蘇雪林執筆寫下的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公開扯起了反魯大旗,對屍骨未寒的魯迅破口大罵:“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稱魯迅的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於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汙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凡有報紙者,對我必有罵聲,甚至還有恐嚇信。”先前表示魯迅的創作“很合我理想的標準”,現在卻變成了“其文筆尖酸刻毒,無與倫比”。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轉彎之急,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其內容均是正對魯迅而作,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

  後來歲國民黨到到臺灣後,由於國共兩黨處於敵對狀態,為討好國民黨當局,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更是變本加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不停地撰文,先後寫了《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

  1966年11月,正值魯迅逝世三十週年,臺灣《傳記文學》刊出她的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大罵魯迅。魯迅對貧困青年作家肖軍、肖紅、葉紫等的經濟援助,被其罵為用小恩小惠了來籠絡人心。這種過激的言論正好迎合了蔣介石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在臺灣的各種報刊媒體,大行其道。

  後來,蘇雪林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我論魯迅》。該書出版的時後,蘇雪林稱“半生稱這是他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她在《我論魯迅》的《自序》中談到了出版此書的目的。我為什麼要在這時出版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蘇雪林是反對魯迅的。“反魯”幾乎成了我半生的事業,但為什麼要反?究竟是怎樣反法?則好像是沒有人能知道清楚。……因為這本書代表我個人對魯迅的“觀察”、“感想”、“評價”。其二、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魯迅逝世三十週年,……我既是反魯的人,也應該寫一點,所以一口氣竟寫了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魯迅傳論》和《我對魯迅由欽敬到反對的原因》。其三、我見臺灣論壇近年“捧魯”有漸成風氣之勢,已有人呼喊在臺灣重印魯迅著作了。但我擔心魯迅偶像又將在臺灣豎立起來,魯迅崇拜也將在臺灣日益推廣。

  三、她為何對魯迅如此恨之入骨?

  有人說是魯迅曾怠慢過她。據說她與魯迅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28年7月7日。這一天,北新書局老闆李小峰在悅賓樓設午宴招待在北新的作者,受到邀請的有魯迅、林語堂、郁達夫、王映霞等名家。因為《綠天》的成功發行,蘇雪林受到大家的熱捧,就連林語堂都對她讚美有加。然而主人把她帶到魯迅面前時,她熱情地伸出手,沒想到魯迅既沒有同她握手,也沒有寒暄,只是象徵性地朝她點了點頭,這讓蘇雪林感到非常尷尬。因此產生了忌恨之心,對魯迅百般討伐。

  可是就因為這麼個過節就造成如此的深仇大恨,蘇雪林未免也太小氣了。據她自己解釋說“我的那幾篇反魯文字,原來從魯迅學來,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魯迅一輩子運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筆,叫別人吃他苦頭,我現在也叫這位紹興師爺吃吃我的苦頭,不算不公道吧?”

導讀:就在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民國的文壇出來一位女作家,對魯迅口誅筆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罵開始之後,連續就是幾十年,對魯迅之斥罵,尚無可出其右者。她就是民國著名的美女作家蘇雪林。

  蘇雪林,名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父親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士宦之家,素以賢慧著稱,給蘇雪林以較大影響。她在幼年時候,就極其的好動,男孩的性格很明顯,凡事男孩喜歡的東西,她幾乎都非常的上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丫頭”。

  她打小由祖母看管長大,由於祖母一直奉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蘇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直到她七歲時,才開始跟著叔叔及兄弟們“名不正、言不順”地在祖父衙署開設的私塾裡跟讀,囫圇吞棗地背誦了《三字經》《千字文》《女四書》《幼學瓊林》等。在私塾裡只跟讀一二年,等男孩子們都紛紛去學校讀書之後,她就不得不輟學了。

  輟學之後,閒著無聊,便利用在私塾裡學得的一二千漢字,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一些通俗小說當作課本自讀。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淺白小說,也能粗讀文言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書。也是因此,此女整日便埋頭書海,自得其樂。後來,連當時流行的譯作《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就是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創作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最初對先生崇拜有加

  蘇雪林後來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曾是李大釗、周作人、胡適等名教授的學生。其後,她曾留學法國。回國之後,曾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武漢大學等校任教。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了,但是當年她非常有名,與凌淑華、袁昌英一起並稱為珞珈三劍客。與冰心、凌叔華、馮沅君和丁玲一起並稱凌淑華、袁昌英為上世紀30年代5大女作家。

  蘇雪林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綠天》的時候,對魯迅是非常崇拜的。《綠天》一出版,她就拿著書趕緊送給魯迅。而且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上:“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七、四、一九二八”。版權頁的留印處還加蓋了“綠漪”硃紅印章,現在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藏書”中收藏有這本書。“魯迅藏書”中另外兩部專著蘇雪林的專著分別是:《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唐詩概論》。

  在魯迅面前的蘇雪林一直是以“學生”自居的,足可見其對魯迅先生是敬重的。她還曾在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

  但就在魯迅先生去世後不久,蘇雪林開始匪夷所思的向魯迅先生的開炮,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攻擊魯迅伴其一生。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魯迅在上海逝世了。人民大眾為魯迅舉行了極隆重的國民葬,他的棺上覆蓋著“民族魂”白底黑字的旗子。

  在魯迅出殯的日子裡,有上萬民眾送葬,護送靈車的隊伍長達一二里長。數十里路足足走了兩個多小時,“魯迅先生精神不死”的聲音也一直伴著他們前行。

  二、用大半輩子辱罵先生

  就在魯迅逝世後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由蘇雪林執筆寫下的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公開扯起了反魯大旗,對屍骨未寒的魯迅破口大罵:“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稱魯迅的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於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汙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凡有報紙者,對我必有罵聲,甚至還有恐嚇信。”先前表示魯迅的創作“很合我理想的標準”,現在卻變成了“其文筆尖酸刻毒,無與倫比”。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轉彎之急,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其內容均是正對魯迅而作,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

  後來歲國民黨到到臺灣後,由於國共兩黨處於敵對狀態,為討好國民黨當局,蘇雪林對魯迅的態度更是變本加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不停地撰文,先後寫了《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

  1966年11月,正值魯迅逝世三十週年,臺灣《傳記文學》刊出她的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大罵魯迅。魯迅對貧困青年作家肖軍、肖紅、葉紫等的經濟援助,被其罵為用小恩小惠了來籠絡人心。這種過激的言論正好迎合了蔣介石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在臺灣的各種報刊媒體,大行其道。

  後來,蘇雪林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我論魯迅》。該書出版的時後,蘇雪林稱“半生稱這是他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她在《我論魯迅》的《自序》中談到了出版此書的目的。我為什麼要在這時出版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蘇雪林是反對魯迅的。“反魯”幾乎成了我半生的事業,但為什麼要反?究竟是怎樣反法?則好像是沒有人能知道清楚。……因為這本書代表我個人對魯迅的“觀察”、“感想”、“評價”。其二、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魯迅逝世三十週年,……我既是反魯的人,也應該寫一點,所以一口氣竟寫了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魯迅傳論》和《我對魯迅由欽敬到反對的原因》。其三、我見臺灣論壇近年“捧魯”有漸成風氣之勢,已有人呼喊在臺灣重印魯迅著作了。但我擔心魯迅偶像又將在臺灣豎立起來,魯迅崇拜也將在臺灣日益推廣。

  三、她為何對魯迅如此恨之入骨?

  有人說是魯迅曾怠慢過她。據說她與魯迅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28年7月7日。這一天,北新書局老闆李小峰在悅賓樓設午宴招待在北新的作者,受到邀請的有魯迅、林語堂、郁達夫、王映霞等名家。因為《綠天》的成功發行,蘇雪林受到大家的熱捧,就連林語堂都對她讚美有加。然而主人把她帶到魯迅面前時,她熱情地伸出手,沒想到魯迅既沒有同她握手,也沒有寒暄,只是象徵性地朝她點了點頭,這讓蘇雪林感到非常尷尬。因此產生了忌恨之心,對魯迅百般討伐。

  可是就因為這麼個過節就造成如此的深仇大恨,蘇雪林未免也太小氣了。據她自己解釋說“我的那幾篇反魯文字,原來從魯迅學來,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魯迅一輩子運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筆,叫別人吃他苦頭,我現在也叫這位紹興師爺吃吃我的苦頭,不算不公道吧?”

  對於她對魯迅的評價,胡適曾當面對她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主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早年的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適在這裡徹底否認了蘇雪林那種粗暴卑劣的做法,在一定地程度上維護了魯迅。

年青代当
2019-03-22

由以下幾點來回答。

1、蘇雪林是誰?

原名蘇小梅,字雪林,筆名瑞奴,老梅等,安徽太平人,曾與凌淑華、袁昌英一起並稱為珞珈三劍客,與冰心、凌叔華、馮沅君和丁玲被稱為上世紀30年代5大女作家。早期留學法國,回國後曾在好幾個大學任教,她筆耕不輟,堪稱是文壇的常青樹。

2、對生前魯迅的態度

她曾在魯迅任教的學校學習,所以早期兩人可稱師生。那時她也對魯迅敬重有加,很是崇拜,曾經給予魯迅這樣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3、魯迅死後態度的轉變

就在魯迅死後一個月左右,不知為何,蘇雪林就在由她執筆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中公開批判魯迅,扯起了反魯迅的大旗,並對其破口大罵。

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等等數不勝數。

後期她隨國民黨到臺灣,由於當時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敵對狀態,為了討好當局,她對魯迅更是變本加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不停地發文大罵魯迅。“反魯”幾乎成為了她後半生的事業。

4、兩人有何仇怨?

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有一次北新書局老闆組織的聚會上,魯迅沒有和他握手,打招呼,只是點了個頭,讓她很尷尬。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欠妥的,蘇雪林應該沒有這麼小肚雞腸吧?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討好國民黨當局,可問題是在最初的時候並無罵魯迅的道理。倒是到了臺灣之後,他對魯迅的口誅筆伐並堅持半生確實有這個原因的。她自己只站在大義角度上攻擊魯迅,並未向任何人透露具體原因,與魯迅的矛盾究竟為何鬧到這種局面也只能留給後世胡亂猜測了。

個人認為,人無完人,但蘇雪林將攻擊魯迅當成半生事業有些畫地為牢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