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五旬阿姨靠“獨特技藝”年入70多萬,還把打工10年的兒子叫了回來
人物寶雜錄
1/8 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有著許多優良的“文化技藝傳承”,這些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服裝上,也體現在佩戴上面,他們可以靠著一門手藝生存,並且成為年入百萬、甚至千萬的人。在貴安新區平寨社區就有著這樣一位專於布依刺繡的“繡娘”,50歲的她靠著這門手藝,在兒子的幫助下,年入70萬,成為了當地有名的老闆。(圖片來自東方IC)
2/8 塗應葉是高峰鎮狗場村人。小時候她就開始跟母親、外婆學描圖、繡花、縫衣。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讓她對刺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她經常走家串戶,向當地布依族老藝人和繡娘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在構思、設計、針法方面,塗應葉都有突飛猛進的提高,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巧姑娘”、刺繡能手。(圖片來自東方IC)
3/8 嫁到平寨王家後,為補貼家用,塗應葉經常在農閒之餘,為村民製作背扇、圍腰、鞋帽等繡品。生活中常見的牽牛花、蝴蝶、竹葉等等,都成了塗應葉的針線對象。2013年起,平寨社區平寨村作為貴安新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第一批示範點開工,家門口的遊客越來越多,不少人勸塗應葉開個農家樂,但她卻樂意把心思花在刺繡上。(圖片來自東方IC)
4/8 2014年開始,塗應葉將自己家一樓的兩個房間打通,小店“布依服飾”開張。小店開張了,塗應葉也收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於是,她乾脆放下手中的農活,想著把遠在外地的兒子叫回來。塗應葉的兒子叫王龔2004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庭貧困,他和老鄉前往廣東中山,開始了長達10年的打工生涯。每一年的回家,看到家中的變化,王龔也漸漸有了留下來的想法,但他卻不願意和別人一樣開農家樂,而是想創業。(圖片來自東方IC)
5/8 在母親的促使下,王龔決定和母親一起弄刺繡。2014年9月,他們的公司成立,她真正地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之後,招收了20多位工人,向工人傳授刺繡手藝就成了塗應葉的主要工作。如今,在繡娘樓,遊客不僅可以購買刺繡、銀飾等手工藝產品,還可以參觀刺繡製作過程,賞玩最具特色的布依族馬尾繡。(圖片來自東方IC)
6/8 兒子王龔也成為了“男繡娘”,除了“男繡娘”的身份,他還身兼送貨、出納、財務、進貨、客服、銷售等職務於一身,為自己的創業夢拼命奮鬥。隨著平寨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平寨鄉村旅遊也越來越紅火,王龔的繡娘樓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產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圖片來自東方IC)
7/8 說起自己至今繡了哪些東西,塗應葉笑道,做姑娘時也繡,當了母親也繡。現在當了奶奶還在繡。以前給家人繡衣服、鞋墊、揹帶、腰帶,現在開了服飾店,還繡起了抱枕、咖啡墊、手提包、裝飾品和錢包等等,繡娘生活已過了四十多年,從早繡到晚,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圖片來自東方IC)
8/8 從去年開始,塗應葉積極參加貴安新區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民博會等活動,在斬獲多個獎項的同時,也讓平繡、縐繡、纏繡、挑繡、編繡、騎繡、剪貼繡等多種不常見的布依繡法得以展示。其實所謂的“成功”,不僅僅是事業上面的成功,最為重要的是能夠給當地人帶來好處,帶動當地人的發展,把當地人的“腰包”都弄圓了,這才是真正的創業,也只有把當地人的錢包弄圓了,才能稱之為創業的成功。你們覺得呢?(圖片來自東方IC)
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