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村民自建價值百萬風雨橋,不用一顆釘
視圖空間
1/15 風雨橋又稱花橋,是極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集橋、廊、亭為一體,一般建在位於交通要道的溪流與河谷之上。橋上有亭臺、樓閣、欄杆、坐凳,既便於行人來往,又能遮風雨避烈日。侗族風雨橋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瑰寶,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
2/15 據史料記載,坐落在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平等侗寨的“孟美”風雨橋,始建於清代咸豐四年(1854年),原為石柱木橋,1936年被洪水沖毀,次年重建改為石礅橋。
3/15 1985年,該橋改建為平板鋼筋水泥橋,是當地群眾通往湖南通道縣和生產生活中的重要道路。2017年7月1日,一場洪水將此橋再次沖毀。
4/15 2018年9月,該村群眾自發捐款40多萬元,重建這座已有100多年曆史的風雨橋,並改名為“平等侗寨紅軍風雨橋”。
5/15 問及為何改名為“紅軍風雨橋”時,當地村民吳必建介紹說,1934年12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一軍團長征抵達平等,在平等境內經歷了5天5夜。紅軍在平等駐紮時曾在“孟美”風雨橋上用柴火炭頭寫下“打土豪,分田地!”“共產黨主張民主平等民族自治,解放弱小民族”等宣傳標語,可惜這些珍貴文物都隨風雨橋損毀而成為了歷史。
6/15 “紅軍經過這裡的時候還打了一仗。”吳必建說,紅軍後衛部隊經過“孟美”風雨橋離開平等侗寨,登上都煙界(地名)進入湖南通道縣界時,突遭桂軍襲擊,戰鬥中犧牲了7名紅軍戰士。
7/15 寨江屯群眾把他們安葬在寨江屯的丘陵山坡上。每年清明節,侗寨群眾自發為烈士掃墓,這座紅軍烈士墓也成為龍勝的革命教育基地,讓後代人銘記紅軍精神,不斷奮鬥前行。
8/15 一直以來,建造風雨橋是一項公益事業,由民眾集資、獻工、獻料建成,然後橋頭立石碑,鐫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吳必建說,此次重建“孟美”風雨橋。
9/15 木匠師傅們起早貪黑地辛苦勞動,感動了廣大侗寨群眾。大家紛紛出錢買酒菜,蒸糯米飯,把自家醃製的酸魚、酸肉拿來慰勞工匠們。
10/15 這座橫跨平等河的風雨橋,為石礅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墩臺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35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整個建築沒有使用一顆鐵釘,龐大的木質結構完全靠木榫銜接。
11/15 橋長74米,寬4.5米,高12米,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心,呈菱形柱體,上下游的位置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衝擊。
12/15 中部為橋面,採用懸臂托架簡支樑體系。上部為橋面廊亭,採用榫卯結合的樑柱體系聯成整體。橋的兩旁鑲著欄杆,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簷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整座風雨橋雄偉壯觀,氣勢渾厚。
13/15 “紅軍精神耀千秋,花橋漫步思古今”這副寫在新建的平等侗寨紅軍風雨橋上的對聯格外引人注目。在21間橋樑上,都畫有反映紅軍長征過平等場景的圖案。
14/15 另外17間亭閣和廊橋的樑上繪的則是平等侗寨的村寨歷史:祖先開田修水渠、重視教育請師辦學育人才、傳統農耕種大糯、侗不離酸的飲食文化、侗家紡織染侗布,獨具特色的匏頸龍舞、鬧春牛,還有侗家春節“月也”、侗族蘆笙、琵琶,以及歌舞等傳統民族文化圖畫。
15/15 另據瞭解,該橋若全部建好,估計需經費百萬元,村民還要到處“化緣”,但大家決心做好此事,其善良純樸的村民,讓很多人都交口稱讚。(攝影:黃勇丹。更多精彩內容,或想了解風雨橋的有關建築技術,請關注微公號:視圖空間)
2019-04-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