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叛逆期的兒子溝通?

10 個回答
杨杨爸亲子驿站

叛逆期的孩子,也是孩子,只要溝通好,沒有解決不了問題。

01

尊重他的選擇

叛逆期的孩子,都有比較強的獨立意識,做什麼的事,喜歡自己找答案

不喜歡聽從父母的安排,他們覺得,聽父母的安排,沒有自己的人生。

叛逆期有3歲左右,和青春期叛逆。

對3歲階段的叛逆,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喜歡或好奇的事,他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而對於青春期叛逆,家長必須選擇尊重

青春期得孩子,有很多自己小祕密,小心思。從心智上,雖然還不成熟,但很多事已經不在和父母說了。

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想問題。如何溝通呢?

一是不評價。孩子做事有他的初衷。家長即使不同意,也不要隨意批評職責,或直接定性為不能做、不許做等等。

二是感受孩子情緒,肯定行為。先與孩子達成一致,與孩子在情感感受上,取得共鳴。再提出作為家長的意見,供孩子參考。

三是把孩子當朋友。很多家長,怕孩子長大,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於是處處管著孩子。然而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的心,越來越遠。

孩子只與知心朋友分享故事,徵求意見。

四是與孩子共同完成。遇到一件事,考慮了孩子的需求與感受,接下來就要給出反饋。或是給出意見,或是共同解決。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一直在身邊。是愛他們的,而不是為了管他們而下命令。

02

換位思考

每位家長,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到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時,心理總會失落和失望,覺得自己是世界最沒人愛的人,遇到一點事,捱了父母罵,就認為自己是最慘的人。

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我們的孩子,也會這麼想。

所以,多學學心理學,特別是兒童心理和青少年心理,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家長。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句話:不管孩子是不是叛逆期,我們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歡迎關注@楊楊爸親子驛站,我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共同成長,做有心爸媽。

一统漫天飞舞

叛逆期標誌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進一步成熟!

孩子可能想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有多強,對別人的影響有多大!

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並且接納孩子,同時現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想想假如我們是他會怎麼辦,同時一定要感同身受!

其實我們也是從青春期過來的,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如果做錯了事,我媽就會威脅我說你爸爸回來打你呀!同時到處到外面宣揚我的錯誤,我也覺得好沒面子,當時真的想死掉算了!可是,似乎還是有著對生命的珍惜,我記得很清楚,我蹲在那瓶“敵敵畏”旁邊哭了好久!就是覺得好丟臉,可是媽媽卻在激將我,看我能不能喝下去!

現在想起來會覺得當時的事情沒有那麼大!但是現在當時來想這事真的是天那麼大!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孩子直接跳樓或者跳橋的一個重要原因!

真的,每一個家長回想一下,我想每個人都會有叛逆期,一定要理解孩子,幫她度過最無助的時期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事是大不了了!不要對青春期的孩子頂牛,也不要非得和更年期的人對著幹!過去了,誰都會覺得雲淡風輕!

话说青海

不要一開始就講道理,順著他說話,慢慢的跟他交心,讓他有一定的安全感以後再去講道理。

打罵更是不可取的,不要想著棍棒底下出孝子,叛逆期的孩子,你越打他越會反著來,也不要經常說他不好,說他沒出息啥的,要多誇誇他,學習不好可以誇誇有活力,自己的孩子,經常鼓勵肯定是好的~~ 反正我的叛逆期我媽就是這樣把我掰過來的,我感覺我現在三觀特別正,以後也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小孩~

醉生一笑说教育

孩子叛逆期各種逆反很正常,但是要看逆反到什麼程度。為什麼都是青春期,可是別人家的孩子卻不那麼逆反呢?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如果什麼都不聽,什麼都想按自己的意願來,那就要重視了。至於怎麼溝通,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先反思自己

很多父母由於工作比較忙,常常白天去個天不亮,晚上來個月亮上。很少有真正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偶有發現孩子問題,就開始暴跳如雷,而且也不會反思自己,想當然的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比如,我們有的父母限定孩子兩小時做完作業,話一撂下就出門了,回來孩子沒做完作業,就各種數落,孩子還只得憋屈的忍者,不敢絲毫辯駁,否則暴風雨會來得更猛烈些。

只要我們清醒一點就會明白,有時候,一個數學題,有可能半小時都解不出來。自己忘了讀書時候的情形了嗎?可是偏偏對孩子的要求出奇地要完美。

同理,很多其他事情,我們也習慣像對待孩子做作業一樣,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等到有一天,他開始覺得有能力反抗了,就會公然對抗。最典型的就是青春期,你的眼淚也就跟著來了。

所以,先反思自己做得怎麼樣,如果自己確實有問題,調整好自己,再與孩子溝通。

二、不必針尖對麥芒,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成人尚且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為什麼又要要求孩子沒點兒脾氣呢?你能控制脾氣,要麼是學識提升了你的修養,要麼是工作教會了你隱忍,或者是生活給了你經驗和教訓。

而孩子的生活主要就是三點一線,要求孩子都那麼知性顯然很不現實,所以給孩子一點時間,允許他適當的情緒宣洩,利於身體健康,允許他有點空間思考,才會變得理性。尋找合適的時間耐心給孩子溝通,降低家長的姿態,學會以成人的心態來對待孩子,這樣效果會更好。

想一想,就會明白,這也就是很多孩子不怕父母,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卻願意聽取老師的建議或者意見的原因。因為當孩子很鬧情緒的時候,老師一般都會先安撫孩子,然後再認真傾聽,最後給出合理的意見或建議。

三、懂得尊重,學會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脾氣也很大,雖然心理不成熟,可是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他渴望自己被理解和尊重。所以父母不要再向以前動輒罵之,溝通時先要學會降低姿態,把孩子當做大人來看待,耐心傾聽,學會理解,不要一味強加自己的意見,否則適得其反。

況且,孩子大了,你要做的是方向性的引領,而不是皇帝似的權威,孩子也不可能再亦步亦趨地跟著你走,你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去甄別,去選擇,找到自己的方向,慢慢地放手讓他自己去走。

綜上:青春期的孩子,能夠引領他們健康成長是個大課題,父母先解決自身問題,再尋求外力。一句話,反思自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有效溝通,及時反省,認真總結,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心灵互助

孩子叛逆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叛逆的孩子這要看是什麼年齡階段。每個階段的叛逆處理的方式不太一樣。


叛逆的孩子往往不太服從管教,不聽家長的話。家長首先要反思,孩子叛逆是自己培養成的。還是在他達到青春期自然形成的。這是

兩個不一要樣的概念。


如果家庭環境從小就形成,家長要做的是自我成長,反思自己身的問題。在自己和夫妻關係上做工作。


如果是青春期孩子。就果先接納他的一些不良行為。不要看他的一些不一樣的表現馬上就批評。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要先尊重

他。再適當的建議。


和孩子成為朋友,試著理解他。關係好孩子才會聽你說。如果你和孩子關係一直不好。那你說再多也白費。


和孩子要建立新的關係方式。這才是溝通的前提。

古楼老僧

首先要學會接納他的一切!說服自己接受現實,不要老羨慕別人家孩子。我們沒有經過人家同意就讓他來到這個煉獄一般的人世間,就得容納他給我們帶來的煩惱和苦痛。從我自身來說,自從孩子上了小學開始,一切都變得無法控制,各種拖延,磨蹭,挑食,厭學,邋遢,懶散……真的讓人生無可戀,以前對人生種種美好向往全都毀掉了。有時候想哭,想爆發,想毀掉全宇宙,但是冷靜下來,日子還要過下去,只要有一口氣,還是要一步步捱下去。

小微变变变

溝通是雙向的,在溝通中,我們需要更好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親子溝通也一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關注到的三個重點是:“叛逆期”、“兒子”、“溝通”。我的建議也會圍繞著我關注到的這三個重點展開。

首先,學學腦神經科學下的男孩行為畫像及應對策略

  • 男孩更容易患分離焦慮症

父母要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愛,建立高質量的安全依戀關係。

  • 13歲左右男孩開始變得混亂無序

培養他們井井有條做事的習慣,比如整理房間、做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 14歲左右男孩體內的睪丸激素會使他們焦慮不安,經常和別人發生爭論

先讓孩子平靜,不要大聲吼叫或打罵,更不要威脅。

  • 男孩精力過於旺盛,需要發洩出來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 鍛鍊,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鍛鍊。

溝通是雙向的,在溝通中,我們需要更好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親子溝通也一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關注到的三個重點是:“叛逆期”、“兒子”、“溝通”。我的建議也會圍繞著我關注到的這三個重點展開。

首先,學學腦神經科學下的男孩行為畫像及應對策略

  • 男孩更容易患分離焦慮症

父母要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愛,建立高質量的安全依戀關係。

  • 13歲左右男孩開始變得混亂無序

培養他們井井有條做事的習慣,比如整理房間、做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 14歲左右男孩體內的睪丸激素會使他們焦慮不安,經常和別人發生爭論

先讓孩子平靜,不要大聲吼叫或打罵,更不要威脅。

  • 男孩精力過於旺盛,需要發洩出來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 鍛鍊,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鍛鍊。

  • 男孩大腦的發育速度比女孩緩慢

因此在早年階段,男孩無法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所以有專家提出將男孩的入學年齡往後推遲一年,知道他們能靈活地使用剪刀,懂得如何握筆為止。

  • 男孩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較少

特別是語言區和感官區之間,應對的辦法是要多給孩子朗讀,講故事,平時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事物。

1~8歲這段時間內,這點尤其重要。

這樣孩子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要不然隨著年齡增大,他生氣或是有其他情緒影響時,他可能因不懂得如何表達而只會亂髮脾氣。要教會孩子,只需要用“說”而比不通過發脾氣,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就沒做好這方面的引導,所以我們經歷過各種痛苦的“互相傷害”。

  • 做事前沒那麼謹慎,有時會莽撞,不顧後果

平時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聊天,談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何做出選擇,可以是自己的經歷或是身邊發生的案例。

溝通是雙向的,在溝通中,我們需要更好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親子溝通也一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關注到的三個重點是:“叛逆期”、“兒子”、“溝通”。我的建議也會圍繞著我關注到的這三個重點展開。

首先,學學腦神經科學下的男孩行為畫像及應對策略

  • 男孩更容易患分離焦慮症

父母要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愛,建立高質量的安全依戀關係。

  • 13歲左右男孩開始變得混亂無序

培養他們井井有條做事的習慣,比如整理房間、做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 14歲左右男孩體內的睪丸激素會使他們焦慮不安,經常和別人發生爭論

先讓孩子平靜,不要大聲吼叫或打罵,更不要威脅。

  • 男孩精力過於旺盛,需要發洩出來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 鍛鍊,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鍛鍊。

  • 男孩大腦的發育速度比女孩緩慢

因此在早年階段,男孩無法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所以有專家提出將男孩的入學年齡往後推遲一年,知道他們能靈活地使用剪刀,懂得如何握筆為止。

  • 男孩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較少

特別是語言區和感官區之間,應對的辦法是要多給孩子朗讀,講故事,平時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事物。

1~8歲這段時間內,這點尤其重要。

這樣孩子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要不然隨著年齡增大,他生氣或是有其他情緒影響時,他可能因不懂得如何表達而只會亂髮脾氣。要教會孩子,只需要用“說”而比不通過發脾氣,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就沒做好這方面的引導,所以我們經歷過各種痛苦的“互相傷害”。

  • 做事前沒那麼謹慎,有時會莽撞,不顧後果

平時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聊天,談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何做出選擇,可以是自己的經歷或是身邊發生的案例。

其次,在男孩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要進行角色轉變

心理學教授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中提到男孩成長的3個階段:

  • 第一階段:從出生到6歲的溫柔歲月。

這個年齡段是以母親為主的。父母的任務是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下安全地成長。

  • 第二階段:6~13歲,學著成為男人。

這一時期,父親在男孩生活中的學習意義越來越大,男孩的興趣和偏愛也越來越像父親。

男孩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行為,比如“偷東西”、尿床,在學校攻擊其他孩子等等,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

《大膽培養優秀男人》一書提到:在這個階段,如果男孩能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那麼他們就能朝最健康的方向發展。

找一些父子都喜歡的活動一起參加,從小事做起。

不要苛求孩子做到最好,這樣會讓孩子有壓力,但是一定要讓他參與家務勞動。此外,也要對孩子提出要求,讓他參加一兩種運動,讓他樂在其中。

同時要注意,運動中避免讓孩子過於注重競爭。父親還應該騰出時間和孩子一起散步、做遊戲,甚至談心,把你所知道的一切慢慢地傳授給他。

我9歲的兒子正處於這個年齡段,我們家爸爸經常利用接送他上學的時間和他聊天,有時候分享看過的書裡的某個人生道理,有時候是一起聽一首歌(比如最近經常在車裡放《萬愛千恩》,歌詞讓孩子很感動,無形中也給他上了一課)。

  • 第三階段:14歲以後,向男人轉變。

男孩從14歲左右開始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時男孩的身體內部睪丸激素大幅增加,會使得他行事不定,或者“胡亂說話”。按臺灣幼教專家周育茹的話來說,就是千萬別把這時期孩子說的話當一回事,無論他跟你說什麼,都只要用“嗯”“哦”去迴應,而別當真。

這時期,需要外界的幫助和支持,如可以,要為孩子找一位引導者(如人生導師般的角色,可以是父母信賴的朋友或師長等),讓男孩順利成長成人。

溝通是雙向的,在溝通中,我們需要更好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親子溝通也一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關注到的三個重點是:“叛逆期”、“兒子”、“溝通”。我的建議也會圍繞著我關注到的這三個重點展開。

首先,學學腦神經科學下的男孩行為畫像及應對策略

  • 男孩更容易患分離焦慮症

父母要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愛,建立高質量的安全依戀關係。

  • 13歲左右男孩開始變得混亂無序

培養他們井井有條做事的習慣,比如整理房間、做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 14歲左右男孩體內的睪丸激素會使他們焦慮不安,經常和別人發生爭論

先讓孩子平靜,不要大聲吼叫或打罵,更不要威脅。

  • 男孩精力過於旺盛,需要發洩出來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 鍛鍊,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鍛鍊。

  • 男孩大腦的發育速度比女孩緩慢

因此在早年階段,男孩無法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所以有專家提出將男孩的入學年齡往後推遲一年,知道他們能靈活地使用剪刀,懂得如何握筆為止。

  • 男孩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較少

特別是語言區和感官區之間,應對的辦法是要多給孩子朗讀,講故事,平時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事物。

1~8歲這段時間內,這點尤其重要。

這樣孩子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要不然隨著年齡增大,他生氣或是有其他情緒影響時,他可能因不懂得如何表達而只會亂髮脾氣。要教會孩子,只需要用“說”而比不通過發脾氣,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就沒做好這方面的引導,所以我們經歷過各種痛苦的“互相傷害”。

  • 做事前沒那麼謹慎,有時會莽撞,不顧後果

平時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聊天,談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何做出選擇,可以是自己的經歷或是身邊發生的案例。

其次,在男孩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要進行角色轉變

心理學教授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中提到男孩成長的3個階段:

  • 第一階段:從出生到6歲的溫柔歲月。

這個年齡段是以母親為主的。父母的任務是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下安全地成長。

  • 第二階段:6~13歲,學著成為男人。

這一時期,父親在男孩生活中的學習意義越來越大,男孩的興趣和偏愛也越來越像父親。

男孩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行為,比如“偷東西”、尿床,在學校攻擊其他孩子等等,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

《大膽培養優秀男人》一書提到:在這個階段,如果男孩能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那麼他們就能朝最健康的方向發展。

找一些父子都喜歡的活動一起參加,從小事做起。

不要苛求孩子做到最好,這樣會讓孩子有壓力,但是一定要讓他參與家務勞動。此外,也要對孩子提出要求,讓他參加一兩種運動,讓他樂在其中。

同時要注意,運動中避免讓孩子過於注重競爭。父親還應該騰出時間和孩子一起散步、做遊戲,甚至談心,把你所知道的一切慢慢地傳授給他。

我9歲的兒子正處於這個年齡段,我們家爸爸經常利用接送他上學的時間和他聊天,有時候分享看過的書裡的某個人生道理,有時候是一起聽一首歌(比如最近經常在車裡放《萬愛千恩》,歌詞讓孩子很感動,無形中也給他上了一課)。

  • 第三階段:14歲以後,向男人轉變。

男孩從14歲左右開始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時男孩的身體內部睪丸激素大幅增加,會使得他行事不定,或者“胡亂說話”。按臺灣幼教專家周育茹的話來說,就是千萬別把這時期孩子說的話當一回事,無論他跟你說什麼,都只要用“嗯”“哦”去迴應,而別當真。

這時期,需要外界的幫助和支持,如可以,要為孩子找一位引導者(如人生導師般的角色,可以是父母信賴的朋友或師長等),讓男孩順利成長成人。

最後,應用非暴力溝通法

  • 表達我們的需要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我信息”的表達,比如,看到放學回家的孩子沒洗手就吃東西,你可以說:“我看到你還沒洗手。”而不說“你沒洗手。”因為從心理學上,“我”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傾向於陳述一種觀察到的客觀信息,而“你”會讓人產生警惕,大多會與“指責”“批評”等負面信息聯繫在一起。

再者,從更深的心理層面上分析,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評價、想法,是基於我們的主觀想法,而非客觀事實,所以經常會有“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別人的想法”這一說。父母之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 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論他人如何表達他們自己

孩子的行為背後必有其動機,要通過觀察、詢問去了解孩子真實的動機。

  • 檢查是否準確聽取了需要

還要把你對孩子行為動機的推測或者是你聽到的孩子的解釋再陳述一遍,和孩子確認

  • 感同身受地傾聽他人的需要

當個好聽眾,好好傾聽孩子,溝通應該是平等雙向的。

  • 將提出的解決方案或方法轉化為積極的行動語言

最後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你願意……嗎?”來詢問確認,將解決方案變成雙方認同的行動指南。

溝通是雙向的,在溝通中,我們需要更好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親子溝通也一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關注到的三個重點是:“叛逆期”、“兒子”、“溝通”。我的建議也會圍繞著我關注到的這三個重點展開。

首先,學學腦神經科學下的男孩行為畫像及應對策略

  • 男孩更容易患分離焦慮症

父母要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愛,建立高質量的安全依戀關係。

  • 13歲左右男孩開始變得混亂無序

培養他們井井有條做事的習慣,比如整理房間、做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 14歲左右男孩體內的睪丸激素會使他們焦慮不安,經常和別人發生爭論

先讓孩子平靜,不要大聲吼叫或打罵,更不要威脅。

  • 男孩精力過於旺盛,需要發洩出來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 鍛鍊,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鍛鍊。

  • 男孩大腦的發育速度比女孩緩慢

因此在早年階段,男孩無法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所以有專家提出將男孩的入學年齡往後推遲一年,知道他們能靈活地使用剪刀,懂得如何握筆為止。

  • 男孩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較少

特別是語言區和感官區之間,應對的辦法是要多給孩子朗讀,講故事,平時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事物。

1~8歲這段時間內,這點尤其重要。

這樣孩子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要不然隨著年齡增大,他生氣或是有其他情緒影響時,他可能因不懂得如何表達而只會亂髮脾氣。要教會孩子,只需要用“說”而比不通過發脾氣,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就沒做好這方面的引導,所以我們經歷過各種痛苦的“互相傷害”。

  • 做事前沒那麼謹慎,有時會莽撞,不顧後果

平時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聊天,談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何做出選擇,可以是自己的經歷或是身邊發生的案例。

其次,在男孩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要進行角色轉變

心理學教授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中提到男孩成長的3個階段:

  • 第一階段:從出生到6歲的溫柔歲月。

這個年齡段是以母親為主的。父母的任務是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下安全地成長。

  • 第二階段:6~13歲,學著成為男人。

這一時期,父親在男孩生活中的學習意義越來越大,男孩的興趣和偏愛也越來越像父親。

男孩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行為,比如“偷東西”、尿床,在學校攻擊其他孩子等等,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

《大膽培養優秀男人》一書提到:在這個階段,如果男孩能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那麼他們就能朝最健康的方向發展。

找一些父子都喜歡的活動一起參加,從小事做起。

不要苛求孩子做到最好,這樣會讓孩子有壓力,但是一定要讓他參與家務勞動。此外,也要對孩子提出要求,讓他參加一兩種運動,讓他樂在其中。

同時要注意,運動中避免讓孩子過於注重競爭。父親還應該騰出時間和孩子一起散步、做遊戲,甚至談心,把你所知道的一切慢慢地傳授給他。

我9歲的兒子正處於這個年齡段,我們家爸爸經常利用接送他上學的時間和他聊天,有時候分享看過的書裡的某個人生道理,有時候是一起聽一首歌(比如最近經常在車裡放《萬愛千恩》,歌詞讓孩子很感動,無形中也給他上了一課)。

  • 第三階段:14歲以後,向男人轉變。

男孩從14歲左右開始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時男孩的身體內部睪丸激素大幅增加,會使得他行事不定,或者“胡亂說話”。按臺灣幼教專家周育茹的話來說,就是千萬別把這時期孩子說的話當一回事,無論他跟你說什麼,都只要用“嗯”“哦”去迴應,而別當真。

這時期,需要外界的幫助和支持,如可以,要為孩子找一位引導者(如人生導師般的角色,可以是父母信賴的朋友或師長等),讓男孩順利成長成人。

最後,應用非暴力溝通法

  • 表達我們的需要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我信息”的表達,比如,看到放學回家的孩子沒洗手就吃東西,你可以說:“我看到你還沒洗手。”而不說“你沒洗手。”因為從心理學上,“我”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傾向於陳述一種觀察到的客觀信息,而“你”會讓人產生警惕,大多會與“指責”“批評”等負面信息聯繫在一起。

再者,從更深的心理層面上分析,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評價、想法,是基於我們的主觀想法,而非客觀事實,所以經常會有“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別人的想法”這一說。父母之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 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論他人如何表達他們自己

孩子的行為背後必有其動機,要通過觀察、詢問去了解孩子真實的動機。

  • 檢查是否準確聽取了需要

還要把你對孩子行為動機的推測或者是你聽到的孩子的解釋再陳述一遍,和孩子確認

  • 感同身受地傾聽他人的需要

當個好聽眾,好好傾聽孩子,溝通應該是平等雙向的。

  • 將提出的解決方案或方法轉化為積極的行動語言

最後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你願意……嗎?”來詢問確認,將解決方案變成雙方認同的行動指南。

最近我看了一則短視頻,是一位臺灣歌手賴佩霞參加《我是演說家》時講的,她談起一個母親經常罵孩子說:

我都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
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

這種情況在中國式家庭很常見吧,孩子長大後,對著年老的母親大聲嚷著:

“我讓你穿多點衣服你為什麼不穿多點?我讓你才吃藥你聽見沒有?!”

孩子把母親小時對他“愛”的表達都學了,聽進去了,回頭對母親表達“愛”也是這樣,老母親開心嗎?不,她很難過!

所以,賴佩霞對觀眾說,以後罵孩子的時候,別再說是因為疼你之類的話了,你大可誠實地說:

我罵你,不是因為我愛你,是因為我情緒管理不好。

溝通是雙向的,在溝通中,我們需要更好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親子溝通也一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關注到的三個重點是:“叛逆期”、“兒子”、“溝通”。我的建議也會圍繞著我關注到的這三個重點展開。

首先,學學腦神經科學下的男孩行為畫像及應對策略

  • 男孩更容易患分離焦慮症

父母要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愛,建立高質量的安全依戀關係。

  • 13歲左右男孩開始變得混亂無序

培養他們井井有條做事的習慣,比如整理房間、做家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 14歲左右男孩體內的睪丸激素會使他們焦慮不安,經常和別人發生爭論

先讓孩子平靜,不要大聲吼叫或打罵,更不要威脅。

  • 男孩精力過於旺盛,需要發洩出來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 鍛鍊,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鍛鍊。

  • 男孩大腦的發育速度比女孩緩慢

因此在早年階段,男孩無法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所以有專家提出將男孩的入學年齡往後推遲一年,知道他們能靈活地使用剪刀,懂得如何握筆為止。

  • 男孩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較少

特別是語言區和感官區之間,應對的辦法是要多給孩子朗讀,講故事,平時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事物。

1~8歲這段時間內,這點尤其重要。

這樣孩子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要不然隨著年齡增大,他生氣或是有其他情緒影響時,他可能因不懂得如何表達而只會亂髮脾氣。要教會孩子,只需要用“說”而比不通過發脾氣,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就沒做好這方面的引導,所以我們經歷過各種痛苦的“互相傷害”。

  • 做事前沒那麼謹慎,有時會莽撞,不顧後果

平時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聊天,談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何做出選擇,可以是自己的經歷或是身邊發生的案例。

其次,在男孩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要進行角色轉變

心理學教授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中提到男孩成長的3個階段:

  • 第一階段:從出生到6歲的溫柔歲月。

這個年齡段是以母親為主的。父母的任務是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下安全地成長。

  • 第二階段:6~13歲,學著成為男人。

這一時期,父親在男孩生活中的學習意義越來越大,男孩的興趣和偏愛也越來越像父親。

男孩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行為,比如“偷東西”、尿床,在學校攻擊其他孩子等等,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

《大膽培養優秀男人》一書提到:在這個階段,如果男孩能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那麼他們就能朝最健康的方向發展。

找一些父子都喜歡的活動一起參加,從小事做起。

不要苛求孩子做到最好,這樣會讓孩子有壓力,但是一定要讓他參與家務勞動。此外,也要對孩子提出要求,讓他參加一兩種運動,讓他樂在其中。

同時要注意,運動中避免讓孩子過於注重競爭。父親還應該騰出時間和孩子一起散步、做遊戲,甚至談心,把你所知道的一切慢慢地傳授給他。

我9歲的兒子正處於這個年齡段,我們家爸爸經常利用接送他上學的時間和他聊天,有時候分享看過的書裡的某個人生道理,有時候是一起聽一首歌(比如最近經常在車裡放《萬愛千恩》,歌詞讓孩子很感動,無形中也給他上了一課)。

  • 第三階段:14歲以後,向男人轉變。

男孩從14歲左右開始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時男孩的身體內部睪丸激素大幅增加,會使得他行事不定,或者“胡亂說話”。按臺灣幼教專家周育茹的話來說,就是千萬別把這時期孩子說的話當一回事,無論他跟你說什麼,都只要用“嗯”“哦”去迴應,而別當真。

這時期,需要外界的幫助和支持,如可以,要為孩子找一位引導者(如人生導師般的角色,可以是父母信賴的朋友或師長等),讓男孩順利成長成人。

最後,應用非暴力溝通法

  • 表達我們的需要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我信息”的表達,比如,看到放學回家的孩子沒洗手就吃東西,你可以說:“我看到你還沒洗手。”而不說“你沒洗手。”因為從心理學上,“我”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傾向於陳述一種觀察到的客觀信息,而“你”會讓人產生警惕,大多會與“指責”“批評”等負面信息聯繫在一起。

再者,從更深的心理層面上分析,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評價、想法,是基於我們的主觀想法,而非客觀事實,所以經常會有“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別人的想法”這一說。父母之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 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論他人如何表達他們自己

孩子的行為背後必有其動機,要通過觀察、詢問去了解孩子真實的動機。

  • 檢查是否準確聽取了需要

還要把你對孩子行為動機的推測或者是你聽到的孩子的解釋再陳述一遍,和孩子確認

  • 感同身受地傾聽他人的需要

當個好聽眾,好好傾聽孩子,溝通應該是平等雙向的。

  • 將提出的解決方案或方法轉化為積極的行動語言

最後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你願意……嗎?”來詢問確認,將解決方案變成雙方認同的行動指南。

最近我看了一則短視頻,是一位臺灣歌手賴佩霞參加《我是演說家》時講的,她談起一個母親經常罵孩子說:

我都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
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

這種情況在中國式家庭很常見吧,孩子長大後,對著年老的母親大聲嚷著:

“我讓你穿多點衣服你為什麼不穿多點?我讓你才吃藥你聽見沒有?!”

孩子把母親小時對他“愛”的表達都學了,聽進去了,回頭對母親表達“愛”也是這樣,老母親開心嗎?不,她很難過!

所以,賴佩霞對觀眾說,以後罵孩子的時候,別再說是因為疼你之類的話了,你大可誠實地說:

我罵你,不是因為我愛你,是因為我情緒管理不好。

這是很觸動我的一句話。確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你覺得孩子叛逆,不聽管教等等,可否先反思,你對孩子的行為評價是否建立在自己的主觀認識之上?如果你改變想法,是不是對孩子的評價又不同?還有,都是孩子一人的錯嗎?你有沒有,哪些地方做得不恰當?

為人父母,我認為,自我覺察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很重要,也只有這樣,我們自己,和孩子,才會更幸福。

安安故事汇

理解、尊重、接納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是被理解、尊重、接納的環境中長大的,青春期即便是有叛逆也不會太過。

但是,小時候已經回不去了。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你所謂的“叛逆”是一個什麼度?是不聽話?還是早戀?還是不好好學習?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因為小時候被壓抑的太厲害了,所以要反抗。

其實,我覺得我以下的這個辦法真的可以解決很多類型家庭矛盾:先學會認慫,既然是家麼就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贏了道理輸了家反而更失敗。

首先,給兒子寫一封感謝信。

然後,再寫出兒子的優點(20個以上)。

最後,寫出你對兒子的祝福和希望。

連成一封信,讀給兒子聽(面對面是最好的,實現不了也可以語音方式)

其實這個過程就是讓孩子體驗,他是被愛,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的。

梵易堂

叛逆期的孩子,是由於青春期家長的錯誤判斷和對待,形成了叛逆期的孩子,青春期如果沒有用良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和相處,孩子就會轉變為叛逆期,我個人主張:不要用家長的架子來要挾孩子,要以朋友的身份來走進孩子內心,然後是投其所好,最後是信任

老于老师

所謂叛逆少年,就是與父母對著幹。一般的溝通?肯定不行。你說東他向西,你指狗他攆雞。你說的溝通,無非是讓他聽你的話,這是片面的溝通。溝通的另一個含義就是聽取意見,叛逆的孩子之所以叛逆,就是認為父母不尊重孩子,沒有耐心的聽取孩子的意見。所以,父母如果要與孩子溝通,那就多聽少說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