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10 個回答
有书共读
2019-01-10

吳三桂是歷史上爭議極大的一個人。他是明朝有名的“官二代”,甚至一舉奪得過崇禎皇帝時期的武舉人。

然而,隨著清兵入關,吳三桂很快舉起了白旗,做了降將。清朝初建,為了凝聚人心,將其封為了平西王,鎮守雲南。

多年後,康熙帝繼位,他深謀遠慮,決定撤藩。這下,吳三桂不幹了,他公開發布檄文,打出了叛亂大旗。然而,哪怕他在與康熙的較量中佔據軍事優勢,他還是敗了。為什麼會如此呢?有書君認為原因有四個:

一、吳三桂野心不大,只想偏安一隅,沒有提前防範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其實並不是個有野心的人。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否則,為什麼他早不謀反,晚不謀反,偏偏在已經61歲高齡,半截身體都入了黃土的時候才想起來謀反。

當時,順治皇帝將他定為藩王,吳三桂以為那是一份沒有期限的勞動合同,所以安安心心地待在雲南,做起了他的土皇帝。

諷刺的是,順治皇帝只當這是一條緩兵之計,吳三桂卻以為自己找到了金飯碗。

這樣的錯覺,讓吳三桂從始至終對清廷都沒有過防備。甚至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他還想議和,做小伏低地請求劃江而治。

一個準備多年的部隊,遇上一個毫無準備且完全不想戰的部隊,誰更有勝算一些簡直顯而易見。

所以,饒是吳三桂兵力也不差,仍是已經失去了先機,敗局已定。

二、吳三桂仍存僥倖心理,猶猶豫豫,戰略錯誤

在撤藩這件事上,康熙帝的決心可謂前所未有的牢固。

但他又深諳兵法,知道倘若幾大藩王聯合在一起,他必輸無疑。

所以,在吳三桂率先豎起反旗後,他第一時間撤銷了對耿精忠和尚可喜的撤藩決定,使了一招“合縱”之計。

吳三桂明明知道這是康熙在削弱他方的實力,但他仍心存僥倖,期待康熙帝也一同取消撤他的決定。

猶猶豫豫之下,他準備採取兩手準備。一邊與清廷議和,一邊去西北開闢新的戰場,轉移己方的戰火壓力。

雖然波折橫生,但最終還是如了吳三桂的願,西北戰場被開闢了出來。

原本,清廷多面受敵是吳三桂絕好的機會,他只需要度過長江,直搗京師,就能一舉破了自己的危局,指不定還能從“土皇帝”變身為“真皇帝”。可是,在關鍵時刻,他又猶豫了。

左思右想後,他還是覺得該議和,畢竟這個方法最為保險。於是,他便給康熙寫了求和信,這一耽擱就耽擱了三月有餘。

康熙皇帝自是不會答應,等他終於下定決心迎戰時,歷史的風向標早已轉向了別人。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康熙趁此良機,組織大批部隊圍剿吳三桂。蒙古鐵騎一出,吳三桂很快全線吃緊。錯誤的戰略,讓他漸漸陷入了困獸之鬥,輸是早晚的事情。

三、吳三桂屢屢變節,失去了漢人民心,失道寡助

吳三桂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屢屢變節,失去了漢人的民心,失道寡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錯殺了一個人——永曆皇帝。

當時,永曆皇帝朱由榔被緬甸國王獻給了吳三桂,吳三桂為了向清朝表明自己的忠心,殺了故主,將朱由榔做了投名狀。

這個舉動,徹底斷絕了明朝遺名對他的期待和好感,原本因他幫著清廷打擊李自成時並沒有屠城等出格舉動而在民間聚集起來的好名聲也在瞬間被破壞殆盡。

所以,哪怕吳三桂在叛亂時舉的是“反清復明”的大旗,仍遭到了漢人的普遍冷眼旁觀。

縱使他們對清廷的統治多有不滿,但卻也不想為了這樣一個沒有氣結沒有信譽之人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甚至,一部分同樣投降了清廷的原明朝官員,也對他失望透頂,要麼兩不相幫,要麼幫著清廷對付他,堪稱是寡助至極

古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吳三桂失去了民心的支持,會失敗也不奇怪。

四、豬隊友各自保命,沒有一致對外,吳三桂自己也不受上天眷顧,命數太短

吳三桂失敗的第四個原因,和他的隊友不給力息息相關。再加上他自己也不受上天眷顧,命數太短,間接地促成了他去世後己方軍隊便節節敗退的慘局。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當時,在康熙帝決定撤藩時,吳三桂本來跟隊友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商量得好好的,先以進為退試探,如果是真的,就反。可是,平南王尚可喜卻臨時反水,無論如何都不反了。

這個豬隊友的出現,一度讓吳三桂極為頭疼。

好在,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比較果斷,很快軟禁父親舉了反旗。

可令吳三桂防不勝防的是,豬隊友竟然是成雙成對出現的。耿精忠一方,與同盟鄭經齟齬不斷動不動就干擾戰火走向也就罷了,還因為耐不住打擊早早投了降。

同盟漸漸土崩瓦解之後,吳三桂的壓力越來越大。

正在此時,康熙帝又在在京師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還廣發檄文,稱只要及時投降,反叛的事一概再不追究。安居多年的士兵,早沒有了往日的虎狼之勢,一聽性命得保,很多人都順勢放下了武器。

吳三桂憂心於豬隊友的不給力,又眼看將士一一離散,整日裡焦躁不安,竟一時病倒了。

太醫們想盡了辦法仍是毫無起色,吳三桂察覺自己大限已到,便囑託心腹接來孫子吳世璠,然後閉上了眼睛。

吳三桂一死,原本就人心惶惶的軍心再次渙散,成了扶不上牆的爛泥。吳世璠年幼,勉力支撐,最終還是被康熙帝一舉攻破。

豬隊友各自保命是外力,可連上天都不眷顧吳三桂,早早收割了他的性命,只能說,他是氣數已盡了。

吳三桂其人,本是一代梟雄,被逼降清也情有可原。可他敗就敗在,歷史大局面前,仍想再折騰一二,反誤了卿卿性命,連累了一介好名聲。

可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誰又能說他只有過沒有功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经史通义
2019-09-24

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確實一度佔據上風,其最終失敗的原因,不外乎三點:

1. 吳三桂初期遷延不進,錯失好局

2. 隊友太豬,扶不上臺面

3. 對身後事安排不足

在吳三桂起兵之處,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兵不血刃,取了雲貴全境,短時間內又得到了湖南、四川、兩廣、福建、陝西等地共八個行省和江西、浙江的大部,整個江南半壁,都非清朝所有。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而此時的八旗兵處在整個清朝歷史上的最低潮。當年跟隨多爾袞從龍入關的八旗勁旅已經老去,當年的八旗名將老的老,死的死,整個滿族只有十來萬男丁。吳三桂此時錯判了形勢,因為擔心自己在京城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的安危,在大好形勢下,約束諸將不得向前,等著達賴喇嘛去和康熙議和。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心裡想的是自己有優勢,滿清必然送回自己的兒子,割讓半壁江山,自己和滿清就可以劃江而治。但是康熙的態度非常強硬,堅決要打。這一來一回,吳軍的氣勢稍挫,清軍也開始有時間組織防禦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的盟友中,平南王一家首鼠兩端,基本就沒有出廣西;靖南王耿精忠倒是出了一些力,但是被自己的盟友鄭經抄了後路,不得已又投降了清朝,而鄭經更是隻內鬥,不打清兵。這幾家就像二戰時期的意大利一樣,一味扯德國的後腿,並沒有給吳三桂任何實質上的幫助。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在進入相持階段之後,吳三桂也並不弱,後來一度稱帝鼓舞士氣。但是問題在於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雙方對峙的緊要關頭,自己先掛掉了。因為吳三桂專心培養的接班人吳應熊被康熙在京城凌遲,所以吳三桂死後,對繼承權有了爭議,吳三桂的女婿夏國相和郭壯圖立了吳應熊的兒子吳世璠,還在一路敗退回到雲南的時候,殺掉了想篡位的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麒。

本來就在劣勢的吳軍,又如此內耗,最後終於在洪化三年被清軍攻破大本營昆明,宣告了三藩之亂的徹底失敗。

瓦尔登的船夫
2019-01-13

吳三桂其人

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廣寧前屯衛吳氏家族誕下一男嬰,起名吳三桂。這個地方大約是在如今遼寧的綏中縣附近,所以按照現在的說法,吳三桂是正了八經的東北人!

其實老吳家祖籍在如今的江蘇省高郵市,後來才遷徙到了關外,雖然是後來的,但老吳家經過幾代人的打拼,已經成為關外幾大家族勢力之一,加上各大家族間頻繁的聯姻,進一步讓關外關係網盤根錯節,一句話:這裡的水很深!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最高做到過遼東總兵,對於沒考過進士的武將,仕途基本就快到頭了,所以後來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大致相當於回去養老了。就在這個時候,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續絃。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祖大壽何許人也,看過袁崇煥故事的人都會知道,這可是為牛人,袁崇煥死後,明朝山海關以外基本都要聽他的,同時他手下還有一批能與八旗鐵騎正面拼殺的關寧鐵騎。陰差陽錯讓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面對這個便宜外甥吳三桂,祖大壽絲毫沒當外人,既讓他學文,又教其學武。因此吳三桂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官二代+富二代的吳三桂登上了歷史舞臺。

吳三桂之亡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從此吳三桂把自己牢牢的綁架在了滿清的戰車上,成為滿清消滅明朝殘餘勢力的排頭兵,劊子手,這下子可把明朝的的遺老遺少得罪的死死的,失了漢族的人心。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自此駐守雲南。但只過了十多年,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再次造反,起兵叛清,這次又把滿族人得罪個死死的。這個時候別看吳三桂兵力多,但卻是無根之木,成為漢族人和滿族人共同憎恨的對象,哪裡有不失敗的道理。

後來打敗吳三桂的綠營兵恰恰就是由漢族人組成的軍事裡浪,從中可以想象吳三桂是多麼不得人心。而且從引清兵入關後,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原本驍勇善戰的關寧鐵騎造就成為垂垂老矣的花甲戰士,論戰力又能殘存多少。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风尘讲历史
2019-03-27

吳三桂在明朝崇禎年間擔任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但是在明朝大勢已去後選擇投降清朝並放清軍入關。康熙元年吳三桂晉封為平西親王,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二十年由於康熙帝削藩導致吳三桂起兵造反,並一度佔據優勢,可最後還是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先來說說吳三桂為什麼會佔據優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康熙帝準備不充分,雖然康熙帝步步緊逼各藩王,但不是要逼他們造反,而是想在政治上對他們施加壓力,讓他們自己解除兵權。可惜吳三桂不是一個容易放下權勢的人,康熙帝要削他的權,他就得造反。但是吳三桂沒有立刻造反,而是表面上奉旨裁撤,實際上在暗暗準備造反的事物,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加上雲南是吳三桂經營多年的地盤,各級官吏都是他的人,所以朝廷一度以為吳三桂真的要告老還鄉。可誰知吳三桂在起兵事宜準備好後直接發動戰爭,康熙帝立刻慌了陣腳。吳三桂那是準備充分,而朝廷這邊是匆忙應戰,吳三桂能在戰爭前期取得優勢是必然的,但這些優勢都只是局部的優勢,對整體的影響不大。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的叛軍起初殺的清軍片甲不留,但是都沒有摧毀清朝的核心統治區域,也就是北方,最遠也就打到了湖南,離清廷所在的京城還很遠,沒有傷及清朝的筋骨。這種局部的勝利很難扭轉整個局勢。但其實吳三桂本來是有機會戰勝清朝奪取江山的,但是他終究不是當帝王的材料,太優柔寡斷,遲遲無法做出北上的決定,在鬆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甚至想跟清朝劃江而治。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清朝調整戰略的機會。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最終還是沒有北上,並在湖南沿江佈置防禦工事,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當時的反叛力量也不止吳三桂一支,還有其他兩大藩王和陝西王輔臣、甘肅張勇以及明朝的殘餘勢力。但是康熙帝對這些反叛勢力很是寬容,實行招降策略,可對吳三桂的叛軍是堅決打擊。這樣就使得吳三桂孤立無援,同時康熙帝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作為滿族皇帝還充分信任漢將,使得士氣得到鼓舞。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最終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朝廷後,吳三桂自知大勢已去便在衡州匆匆稱帝,過了一把皇帝癮,沒多久就病死了。康熙二十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得以被平定。吳三桂的失敗究極原因還是他太優柔寡斷,錯失了戰機。在長江邊上擔心渡江後後方不穩定,又擔心渡江後難以打敗清朝北方的精銳部隊,做事畏手畏腳,沒有大局觀念,最終錯失了問鼎中原的機會。可見吳三桂的軍事能力雖然還不錯,但是政治格局太小了,完全不是康熙帝的對手。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Mer86
2019-09-29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其實是被康熙皇帝給逼反的。最早的時候也並不是三藩,而是四藩。廣西還有一個定南王孔有德,他被李定國打死之後,因為他沒有兒子繼承王位,於是定南王的藩國被撤銷。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清朝對前明降將的態度,基本上就是兔死狐悲,用完就甩。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起兵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月,這一幕再次上演。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但他同時希望把他的平南王爵位留給自己的兒子尚之信。康熙最後批准了尚可喜告老還鄉的請求,但是平南王的爵位不允許尚之信繼承,並且還要尚可喜儘快遣散部眾。雖然康熙沒有明說撤藩,但實際上跟撤藩也沒什麼區別了。廣東的藩王被撤,吳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當年七月,吳耿二人試探性的上了一道奏疏,請求康熙撤藩。沒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並且派還人赴雲南、廣東、福建,辦理撤藩事宜。

當年九月,朝廷的撤藩詔使到雲南,撤藩看來是不可避免了。吳三桂因為弄假成真,憤憤不平,陽為拜詔,陰裡籌謀舉事。便於十一月二十一日,殺掉了前來接任的雲南巡撫,公開宣佈叛亂,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旗幟皆白,致書天下,煽動反清,各地藩王先後響應, 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三藩造反之初,清朝的滿蒙漢八旗約十八萬兵力,其中十萬駐守北京,另外八萬監視各地的四十四萬綠營兵。清軍總兵力六十萬出頭,而三藩加起來一共十二萬。並且吳三桂起兵的時候,耿精忠和尚之信都還沒有起兵(尚可喜不反清)。所以吳三桂最早就沒打算造反,否則他也不可能從七月份上疏,九月開始撤藩,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正式起兵。他也是被清廷逼得太緊,只好硬著頭皮反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反清聯軍的短暫勝利

吳三桂起兵後,康熙做出了四道部署。第一是馳詔停撤廣東平南、福建靖南二藩,專心對付吳三桂;第二是委任廣西將軍孫延齡為撫蠻將軍,令其統兵固守廣西,側擊吳三桂;第三是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兵赴蜀,封鎖吳三桂入川的路線;第四是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和都統巴爾布、都統珠滿,分別駐守荊州、常德和嶽州三處,以阻擋吳三桂東出湖廣的路線。力圖將吳三桂封死在雲南高原,徐圖消滅。

康熙的計劃應該說還是很合理的,但是吳三桂畢竟是老將。他起兵後,直奔貴陽,奪取了貴州。逼迫雲貴總督甘文焜自縊,貴州巡撫曹申吉、貴州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等向他投降。拿下貴州後,吳三桂分兵兩路,以王屏藩部攻四川,自己率主力進攻湖南。僅僅才幾個月,康熙部署的湖廣防線就被吳三桂基本摧毀,吳軍佔領了大半個湖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三藩之亂早期形勢)

眼見吳三桂連連得勢,駐守廣西,負責側擊吳三桂的孫延齡立馬倒向吳三桂,他自稱安逆大將軍,攻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諸地。福建的耿精忠也公開造反,攻陷全閩,隨後約吳三桂合兵入江西。吳、耿兩軍夾擊江西,攻佔了30多個州縣。

此時的清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憂方面體現在朝廷無人可用,滿洲八旗根本沒有能用的將領,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綠營身上;外患除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之外,陝西的王輔臣也反了,青海和新疆的準噶爾擁兵自重,塞外的察哈爾蒙古出兵攻北京,東北的沙俄也虎視眈眈。如果此時吳三桂敢跨過長江,不說拿下北京,即使拿下中原,滿清的根基也會被動搖。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清軍的反擊

吳三桂在拿下湖南後,暫停了繼續北進,轉而希望和清廷談判,乞求劃江而治,被康熙一口回絕。並且還將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一併處死。堅定了不和談的態度。因為此時的清軍在盤面上仍然佔有優勢,吳三桂雖然拿下了湖南、貴州、四川廣西和陝西、江西的一部分,但是關鍵的江浙財賦重地始終沒有拿下。這就給了康熙絕地反擊的機會!

當時吳三桂有二十二萬人(本部四萬,從川黔湘桂四省兼併十六萬),但主要都是臨時投降加入的。與他對峙的清軍也是二十二萬,其中八萬人部署在川陝,十四萬部署在湖廣。這些清軍都是戰鬥力豐富的老兵,而且康熙看家的十萬八旗兵還沒有調動。所以才會康熙有恃無恐,堅決跟吳三桂死戰。

雙方對峙數月之後,反清聯軍一派首先出現了內訌。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沒有聽從吳三桂的建議(讓他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而是自作主張進攻福建的耿精忠,導致耿精忠不得不調回北上的兵力,回撤福建跟鄭經開戰。並且廣東的尚之信仍然還在觀望,沒有參加叛亂。

反清聯軍的這個內訌,讓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機會。他重新調整部署,在西線穩重吳三桂,以東線的福建、浙江、江西為主戰場,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進攻東線的耿精忠和鄭經。而當時的耿精忠和鄭經,仍然在互掐呢!最後兩個人都被清軍壓制,與吳三桂中斷了陸路聯繫。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耿精忠和尚之信降清

在分割耿精忠和吳三桂之後,清軍又以靖逆將軍張勇、陝西總兵孫思克、定西大將軍董額為主帥,三路大軍由陝西出擊,分別進攻甘肅的王輔臣和四川的吳三桂軍。然而還沒等清軍進攻,吳三桂這邊也出了內訌

康熙十四年六月,叛清降吳的孫延齡攻打梧州失利,被清軍重挫。這件事導致孫延齡反清的信心遭到動搖,他在反覆考慮後,決定再次投降清朝。此事被吳三桂知道後,派自己的從孫吳世琮領兵進駐桂林,殺掉了孫延齡。於是反清聯軍方面又少了一員大將。

康熙十五年,清軍在東線高歌猛進,收復了整個浙江,還攻入了福建。這個時候,鄭經還在耿精忠後方搗亂。雙方在漳、泉二府激戰,耿軍戰敗撤退,鄭經盡奪漳州、泉州等地。康熙乘此時機,果斷下旨令清軍全軍出擊,趁虛入閩作戰,盡殲耿軍幾萬精銳。耿精忠在前有清軍進逼,後有鄭經搗亂的情況下,無奈的向清軍請降。康熙恢復了他的靖南王爵位,讓他率所部隨清軍征剿吳三桂。於是,耿精忠一路被平定。

不久後,清軍擊敗了鄭經軍,收復了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徹底平定。(鄭經完全就是個大攪屎棍)

耿精忠投降前夕,不知道尚之信這個二貨是怎麼想的。他之前不反清,這個時候突然宣佈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封號,易幟改服,擁兵反清。但是此時的局勢,已經朝清軍一方翻轉了。吳三桂讓尚之信出兵時,他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咋咋呼呼一陣後,居然又宣佈向清軍投降。康熙隨即降特旨,赦免了尚之信的罪。於是,三藩之亂僅僅才兩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兩路都被平定。但是他倆都沒撈到好,最後都被康熙處死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的最後一擊

東線被完全平定,戰場自然就轉到了吳三桂的西戰場。首先是陝西的董額一路,在克復了秦州、洮州、河州、蘭州、延安諸地後與王輔臣在平涼對峙。吳三桂遣派王屏藩和吳之茂從漢中增援王輔臣,但沒用成功。於是西北戰場暫時形成了對峙局面。

之後康熙令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總理西北戰場。僅僅一個月,圖海就大敗王輔臣於平涼城北。次月,王輔臣降清。王屏藩和吳之茂兩路援軍也被擊退,於是陝西和甘肅兩省也被清軍平定。

隨著浙江、福建、陝西、甘肅全部被平,僅剩的一路就只有吳三桂親自率領的中路軍了。當時吳三桂防守嚴密,兵力雄厚,清軍幾次突擊都不成功。但是吳三桂的進攻也幾次被挫,無法擴張地盤。雙方這麼對峙,拖的時間越久對吳三桂越不利。等到廣東和廣西先後被清軍平定後,湖南便成了一個突出部!清軍分四路從湖北、江西、廣東、廣西進攻湖南。

為了維繫人心、鼓勵士氣,吳三桂將大帥府由長沙轉移到衡陽,並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衡州為定天府,定為大周首都,並大封諸將。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清軍受次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康熙和清軍的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但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講,吳三桂在稱帝后取得的勝利,只是區域性的勝利,對整個戰場來說還是於事無補的。這就好比當年李定國兩厥名王,聲勢浩大,但是清軍在總體上仍然佔有巨大的優勢。個別戰役上的勝利,掩蓋不了全局的頹勢。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三藩覆滅

大周軍反攻廣西后不久,吳三桂於八月十七日病死在軍中。周軍大將們商量後,決定密不發喪,退師衡陽,然後派人赴雲南,迎吳世璠繼位。十月,吳世璠迎喪回到雲南,正式繼大周皇帝位。

聽說吳三桂去世後,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但吳世璠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大周以幼主為帝,滅亡是必然的!於是盤踞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四川和湖南全部被清軍收復。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權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其後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最後再說說二逼青年鄭經,他在昆明被攻克的半年前也病死了。而他所盤踞的臺灣也在兩年後被收復,南方的反清勢力徹底被蕩平。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三藩失敗的原因

三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吳三桂在戰略上有嚴重失誤,拿下湖南後沒有盡全力北上,當然他有他的理由,比如湖北江漢平原利於清軍騎兵作戰等。但是吳三桂實力弱,長期對峙對他很不利;二是吳三桂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他一死,大周就完了;三是三藩之間都是各自為戰,被清軍逐個擊破;四是盤踞在臺灣的鄭家和耿精忠、尚之信兩藩全在互坑隊友,在內耗中消耗掉了本來就不強的實力。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三藩自身的問題。什麼呢?就是三藩的反清決心不堅決!尚可喜就不用說了,他不反清;尚之信屬於牆頭草,誰強他跟誰,成不了大器。耿精忠也是看情況而定的一個人,之前吳三桂拉攏他時,他猶豫不決,後來看吳三桂勢力大,也跟著一起反,但早已經失去時機了。

吳三桂倒是最先造反的,但是他的反清決心也不是很堅決。他如果不是被康麻子逼急了,也不會反清。論軍事才能,他是個傑出將領,但是論政治頭腦,吳三桂根本成就不了偉業。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不會在順治剛死,滿清力量最弱時,喪心病狂到去緬甸窮追並弒殺永曆皇帝。他能把這種鐵桿漢奸的行為做絕,做到誰都不信他的程度,也真的是沒誰了。

鄣南煮史
2019-04-17

最根本的原因是吳三桂的不具有當皇帝的戰略眼光。

具體來講,有這麼幾個原因: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第一,起兵之初的政治錯誤。

吳三桂的反清的口號是恢復明朝。起兵之前,他還專門去了他親手殺死的永曆帝陵前祭奠。

應當說,這個口號在天下初定的清朝前期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

但是,當吳三桂佔領貴州之後,卻沒有把明朝皇帝的後人抬出來,還是自己給自己封了個周王。

而且也不用明朝年號,自己弄了一個年號。

這樣一來,大家都知道吳三桂復明是假,自己想當皇帝是真。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第二,是軍事戰略上的失誤。

吳三桂起兵是1673年的年末,到了1676年4月,隨著另外二個藩王的響應以及陝西提督王輔臣的響應,反清聯盟已佔據了漢人聚居十八行省中的十一個,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卻在長江邊逡巡不前,還在做和康熙劃江而治的美夢。

這一拖,就是三個月,給了康熙已喘息之機。

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雖然雄風猶在,但進取心確是不足了。

與猶豫不決的吳三桂不同的是,就在1676年,緩過勁來的康熙各個擊破,收拾了王輔臣和另外兩個藩王,局勢開始扭轉。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第三,是其個人身體原因。

即使局面開始不利,但吳三桂仍然擁有強大的實力。

但此時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身體大不如前了,於是迫不及待地想過皇帝癮,便在1678年3月23日登基稱帝。

這又是吳三桂的一個敗招,明眼人都看出吳三桂已經絕望了,剩下的只是為榮譽而戰。

1678年10月3日,吳三桂病死。

死之前,吳三桂並沒有安排好身後事,導致部下分裂,失敗的結局不可避免。

1681年12月7號,吳三桂的孫子吳世藩在昆明自殺,宣告吳三桂反清的正式失敗。

关东侠客
2019-12-19

吳三桂起兵叛清迅速從雲南打到長江流域,貴州四川陝西福建廣東各省紛紛響應聲震全國,清朝統治及及可危。如果揮師北進天下可垂手可得,但是吳三桂犯了嚴重戰略錯誤只想和清朝劃江而治不久又稱帝,從此他失去了政治旗幟,軍事ꪣ機最後失敗。吳三桂(1612年一1678年)是明朝遼東總兵,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人物,投降農民軍又叛離農民軍,降清又叛清,原是明將又鎮壓南明殘餘勢力,晚年又豎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吳三桂是一個政治上的投機分子,遺臭萬年的漢奸!清朝入關後八旗兵才六七萬人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控制這麼大天下,只能依靠明朝降兵降將平定各地農民軍和南明殘餘勢力。吳三桂被清廷封為平西王成為馬前足。1662年吳三桂佔據雲南殺永曆帝被封為平西親王,達到人生輝煌時刻。吳三桂擁有數萬精兵永將成為清朝心腹之患。吳三桂想讓自己的子孫世代鎮守雲南象明朝沐英家族一樣。清朝中央政府考慮的是天下一統,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1673年康熙皇帝果斷實行削藩的政策,吳三桂起兵殺死清朝雲南巛撫朱國治反叛,他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致書給平南王尚可喜(鎮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福建)和臺灣的鄭經。吳三桂大軍進展神速從雲南貴州一直打到長江流域。四川,陝西,廣東,福建等省紛紛響應,蒙古察哈爾親王也發動叛亂,濤朝統治及及可危如果吳三桂率幾十萬大軍揮師北上佔據湖北,清朝將無險可守,統治會土崩瓦解。。吳三桂在湖南駐軍三個月之久不肯北上,原來他己67歲了已失去了年輕時雄心壯志,而且他的兒子吳應熊是清朝的附馬還在北京。吳三桂只想和清朝劃江而治平分天下。這時他的"豬隊友"也不給力,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兩個兒子把父親軟禁起來反叛只是各自爭奪地盤,臺灣鄭經抄了福建後路,他們生怕對友成了朱元璋各懷鬼胎。清朝得到喘息之機,康熙皇帝殺了吳應雄從容調兵實行分化瓦解政策,對其他兩個藩王和陝西提督王撫臣等實行招撫政策,集中所有兵力打吳三桂。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吳三桂當了五個多月的皇帝駕崩了,他的孫子吳世藩苦撐了三年,清軍攻佔昆明,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吳三桂本來有一手好牌由於戰略上失誤而失敗,本想保全兒孫性命,最終子孫族滅。稱帝建國暴露個人野心失去政治旗幟,軍事上又失去先機,不過戰爭一直打了八年可見其兵勢之大。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WarOH协虎
2019-12-08

明朝末期,吳三桂是山海關總兵,深知當時的局勢不利,明朝定會被滅,所以引清兵入關,隨後明朝先後被李自成和清朝軍隊的連續打擊之下攻破。後來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又和耿精忠,尚可喜貴為三藩之首。無奈三藩的軍力佔據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吳三桂又是久經沙場的,一旦造反,康熙的軍隊能力無法對抗。而且三藩每年各種開支龐大,國庫空虛,削藩的事情哭不容緩。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於是在1673年,康熙下達了撤藩政策,吳三桂不滿,在雲南發動叛變。隨即,四川,陝西等幾個地方的反叛勢力隨之響應。緊接著,在廣東福建的其餘兩個藩王耿精忠、尚可喜也舉兵響應。可最終一個身經百戰的吳三桂卻被一個少年英雄康熙皇帝打敗,這是為什麼,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追究起來有幾個原因:

一.雖有軍事優勢,但不足取勝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比康熙厲害的的就是軍事優勢,不過只是軍隊戰鬥力和軍事指揮方面的優勢。但是,兩軍對壘,最終勝利看的不單單只是一個軍事優勢,結合天氣環境,軍心是否統一,戰鬥力是否強,計謀謀略都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戰神吳起,白起,宋朝的岳飛,他們以少勝多的例子也有很多,都在前期的拼死一戰中努力,後來屢戰屢勝,所以說軍事的優勢無法代表勝利的趨勢。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二.民心盡失

吳三桂在引清兵入關後,受到了漢人們的譴責,全中國的人口占大比例是漢人,漢人的肯定是向著漢人的,對於滿洲人是不可接受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其實早就傷了漢人們的心,對吳三桂十分的憎恨,也就不會支持他。而且清朝為了統一,把反清勢力全都消滅了。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三.思想的變化,與時俱進。

康熙皇帝的思想與時俱進,當時的康熙皇帝十分知道當時的形勢,對於西洋武器也十分推動生產,所以當時的康熙引進了來自羅剎,荷蘭,葡萄牙的先進武器,例如大炮火槍等。武器的優勢可以奠定勝利的基礎。而吳三桂不懂得與時俱進,只是知道在傳統的思想,軍事優勢可以得到勝利。試想一下,一群人往這炮口衝,這不就是螳臂當車嗎。失敗是必然的。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四.年紀老邁

當時身為平西王的吳三桂由於常年的休養生息已經偏向於安定了,手下的士兵們也是如此,反清的想法也不是十分的堅定。所以打起來就少了一個重要的因素。

冷观闲语
2019-12-27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的確佔據了一定的軍事優勢,但只是是局部的和表面上的,最終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素很多,原因主要有: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一:沒有綱領,只號召反朝廷,未提出明確具體的理由,更沒有制定綱領性的奮鬥目標,初期隨叛諸多官兵也很糊塗,徒勞於沒有信仰的奮鬥。

二、對手強大,康熙屬少有的文韜武略皇帝,十分英明,儘管當時內外皆憂,但他已有的朝綱赫然、中樞在手,朝政能臣不分滿漢而用,天下民眾無不臣服,整個江山實再難撼,個人又信心十足,處變不驚,運籌帷幄。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三、吳三桂只通軍事作戰,不諳政治,逞一時之勇,挑戰皇權,據江南時提出“分江而治”實為大謬大誤,致康熙趁隙布詔遣兵調將而殲之。

四、軍事優勢最為明顯時,吳三桂沒有從全局把握東中西的戰略方向和戰爭策略,各路各自為戰,遭朝廷相對優勢兵力攻擊,軍力漸失。

四、吳三桂的配合勢力形形色色,只從不忠,又內訌不斷,沒有形成統一,雖有戰鬥戰術勝利,從未有過戰略優勢。

總之,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對上屬叛逆,對下負民眾,憑武力取得局部勝利而欲取朝換代,貽笑天下,終遭失敗實為必然。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史话海说
2019-08-07

吳三桂首先輸在大義上。

所謂“大義”,就是為何而戰的問題。這一點,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以及殺死明永曆帝的時候便已經失去了。在起兵之時雖然也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並且廣邀故舊,看起來也是從者如雲,但同床異夢者多,同仇敵愾者少。這一點從鄭經與耿精忠在福建一帶為爭奪地盤的戰鬥可以窺見一斑。鄭經與耿精忠本來同為反清陣營,卻為爭奪福建沿海港口而兩度交惡,最終迫使耿精忠投降清庭。吳三桂右翼門戶洞開,以致落敗。這些都是缺乏“大義”號召,無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有直接關係。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吳三桂畫像

而清庭首先佔據著中央政府的合法地位,中央鎮壓地方叛亂,天經地義。而且,自明末至清初,天下苦亂久矣,大清定鼎以來也算是沒有了戰亂之苦,民心思安是人心所向,清庭鎮壓叛亂也是順應了大趨勢。

吳三桂第二輸在無大計。

吳三桂驟然起兵,很快便兵進湖南陳兵長江,此時四川、福建、廣東、廣西以及陝西等地群起響應,清庭驟遭大難,左右支絀,形勢可謂一片大好。然而當此“還需努力”的關鍵時刻,吳三桂卻拒絕了部將“宜疾行渡江,全師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長、淮,絕南北運道;或言宜出巴蜀,據關中塞殽函自固”的建議,令諸將“毋得過江”,並委託西藏達賴剌嘛赴北京講和,企圖“劃江而國”。吳三桂這個念頭多少有些首鼠兩端的意思。

無大計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作戰意志不堅決。反觀康熙帝,吳三桂起兵的消息傳來後,先是拒絕了索額圖“請誅諸臣之建議徹藩者”的建議,獨自承擔了引發三藩之亂的責任,又“削吳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應熊及家屬於獄”,以示決心,而後從容安排戰守。待達賴喇嘛替吳三桂求和時,康熙帝“嚴斥不許”並立刻下旨賜死吳應熊父子。康熙帝的決斷不可謂不決絕,估計在決絕之餘,康熙帝在收到求和請求時心中未必沒有“不過爾爾”的評價。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青年康熙

本來嘛,造反本來就是個風險與利益俱高到極點的行業,須得全力以赴尚嫌不足。吳三桂是未勝先慮敗,“以為事縱不成,可畫長江而國”,因此缺乏死戰的決心,部將也因之畏手畏腳。而康熙帝則堅決、果決且決絕。此消彼長之下,高下立判。

吳三桂之敗的第三個原因,實力確實不足。

吳三桂做平西王時,麾下有53個綠營佐領,12000兵馬,當然這是明面上標明在冊的軍隊。不過考慮到吳三桂與清庭相互忌憚警惕已非一日兩日,即使有豢養的私軍,應該也不會太多,估計,應該,差不多50000??總之,應該不會超過10萬。起兵後,雖然裹挾了一些軍隊更有多地景從,但吳三桂的中堅力量,應該就他手下這五七八萬兵。就這些兵,主力還要放在湖南,這就導致了一個後果,對兩翼沒有有效支援。福建戰場的失控應該就與那邊缺少效忠於吳三桂本人的部隊有關,筆墨調停哪裡比得上刀劍的脅迫呢?另外,“毋得過江”的策略恐怕也與兵力不足的顧慮不無關係。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平定三藩之亂局勢圖

而反觀康熙帝,“楚急,則調安慶兵赴楚,河南兵移安慶,又調兵屯河南以繼之;蜀警,則調西安兵援蜀,而太原兵移西安,又調兵屯太原以繼之;閩警,則調江寧、江西兵赴閩、浙,調充州兵赴江寧,又調兵屯充州以繼之,:使賊渠不得出湖南一步”。可見,從戰略層面上來看,清庭的兵力之雄厚,甚於吳三桂不止一點半點。

吳三桂之敗第四點,財源不繼。

雲貴兩省是吳三桂的根據地,本來就不是財稅薄米糧寡的窮鄉僻壤,一應補給全靠中央撥款,起兵後中央接濟沒了,所佔之地又都經受戰亂,對於一應錢糧的支撐更是力不從心,偏偏造反又是個極耗錢的事業。於是“一隅敵天下,晌匾財竭,重斂勞怨,遂臻瓦解”。

吳三桂在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洞庭水戰,局部

而康熙帝這面,雖然一度丟失過四川及漢中一帶產糧區,但江浙一帶基本能夠控制在手中,這是清庭財稅的重要來源。在經過了戰爭初期的手忙腳亂之外,錢糧支應很快便歸於正常,所謂“兵多而民不擾,餉費而賦不增”。


失大義、無大計、兵不足、糧不夠,有此四點,吳三桂,無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