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子星上一塊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10 個回答
钟铭聊科学
2019-09-02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而這當中最猛的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超大質量恆星,他可以繼續促發核聚變反應,整個反應可以一路達到生成鐵原子核,鐵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比結合能最大的,促發它的反應所需的能量要比它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的能量多,也就是說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而這當中最猛的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超大質量恆星,他可以繼續促發核聚變反應,整個反應可以一路達到生成鐵原子核,鐵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比結合能最大的,促發它的反應所需的能量要比它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的能量多,也就是說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而超大質量的恆星可以通過強大的引力,使得內核溫度一度達到40億度左右,然後高能的光子會穿入鐵原子核的裡面,把鐵原子核擊碎。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箇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這其實就是中子星的由來。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而這當中最猛的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超大質量恆星,他可以繼續促發核聚變反應,整個反應可以一路達到生成鐵原子核,鐵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比結合能最大的,促發它的反應所需的能量要比它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的能量多,也就是說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而超大質量的恆星可以通過強大的引力,使得內核溫度一度達到40億度左右,然後高能的光子會穿入鐵原子核的裡面,把鐵原子核擊碎。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箇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這其實就是中子星的由來。

1立方厘米自由的中子星不存在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要成為一顆中子星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引力超級大,中子星的物質是被引力緊緊地壓在了一起。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而這當中最猛的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超大質量恆星,他可以繼續促發核聚變反應,整個反應可以一路達到生成鐵原子核,鐵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比結合能最大的,促發它的反應所需的能量要比它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的能量多,也就是說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而超大質量的恆星可以通過強大的引力,使得內核溫度一度達到40億度左右,然後高能的光子會穿入鐵原子核的裡面,把鐵原子核擊碎。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箇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這其實就是中子星的由來。

1立方厘米自由的中子星不存在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要成為一顆中子星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引力超級大,中子星的物質是被引力緊緊地壓在了一起。

假設技術可以做到,當我們要從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物質下來,這1立方厘米的物質由於自身質量因為小,以至於不沒辦法維持住自己的中子星的高密度狀態,中子就會散開,成為自由的中子。而自由的中子的半衰期很短,一般來說10分鐘11秒左右,就會發生衰變,平均壽命只有14分鐘42秒左右。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而這當中最猛的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超大質量恆星,他可以繼續促發核聚變反應,整個反應可以一路達到生成鐵原子核,鐵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比結合能最大的,促發它的反應所需的能量要比它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的能量多,也就是說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而超大質量的恆星可以通過強大的引力,使得內核溫度一度達到40億度左右,然後高能的光子會穿入鐵原子核的裡面,把鐵原子核擊碎。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箇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這其實就是中子星的由來。

1立方厘米自由的中子星不存在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要成為一顆中子星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引力超級大,中子星的物質是被引力緊緊地壓在了一起。

假設技術可以做到,當我們要從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物質下來,這1立方厘米的物質由於自身質量因為小,以至於不沒辦法維持住自己的中子星的高密度狀態,中子就會散開,成為自由的中子。而自由的中子的半衰期很短,一般來說10分鐘11秒左右,就會發生衰變,平均壽命只有14分鐘42秒左右。

因此,當我們取下這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它確實很重,可以達到好幾億噸的重量,但是可能還沒有來得及放到地球上就發生衰變了。即使我們快速把它傳遞到地球上,因為已經沒有巨大的引力束縛,它也早就不是什麼中子星的一部分了。因此,它並不能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如果換成中子星

當然,這裡的核心問題在於東西變了,它已經不能代表中子星了。如果我們能夠直接把一顆中子星拿到地球旁邊,那一瞬間地球就會被中子星吃掉,在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被壓到中子星上面。而且不僅如此,它去到太陽系任何天體附近都會是這樣的結果,包括太陽在內。所以,中子星其實是宇宙中僅次於黑洞的可怕的極端天體。

如果我們拋開一起技術的侷限,就把這個當成是科幻來看待,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然,我相信有一些人腦海的畫面應該是這下面這樣的:

也可能是下面這樣的:

不過,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直接把中子星或者黑洞拿過來,或者扔到地球上的情況,而不是隻拿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的情況。

中子星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是特別極端的天體,絕大多數的恆星並不會都成為中子星,只有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成為中子星。這裡補充一句,具體是8倍,9倍還是10倍太陽質量其實說法也有很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可以就當成是超大質量的恆星。也就是下圖中左上到右下對角線的帶狀中偏左上部分的恆星,它們一般都是發出藍光的。

我們都知道恆星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如果把恆星看成是爐子,那燃燒的燃料就是原子核。這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溫度特別高,物質沒有辦法維持住原子的結構,所以並不是常見的氣液固三態,而是等離子態,這種狀態下,恆星內部的原子核和電子都是到處跑的,不是結合成一個原子。

一開始所有進入主序星,都是先燒氫原子核,殘留的爐渣是氦原子核,最小的紅矮星基本上就燒到氫原子核。而像太陽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點燃氦核聚變,不過太陽也就停在了燒完氦的水平,氦燒完的爐渣是碳和氧。緊接著,還有一批恆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使內核繼續升溫,然後可以燒到碳和氧,爐渣就是氖、鎂、硅、磷、硫等元素原子核。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恆星其實是在煉“元素”,整個過程是伴隨著原子序數更高的原子核的生成。

而這當中最猛的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超大質量恆星,他可以繼續促發核聚變反應,整個反應可以一路達到生成鐵原子核,鐵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比結合能最大的,促發它的反應所需的能量要比它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的能量多,也就是說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而超大質量的恆星可以通過強大的引力,使得內核溫度一度達到40億度左右,然後高能的光子會穿入鐵原子核的裡面,把鐵原子核擊碎。這時候就會有大量的質子和中子被釋放出來,質子遇到電子後會生成中子。但是由於引力實在太大,所以所有的物質都會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地發生坍縮,這時候恆星的恆星就會變成一箇中子,(當然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同時,會引發超新星爆炸。這其實就是中子星的由來。

1立方厘米自由的中子星不存在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要成為一顆中子星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引力超級大,中子星的物質是被引力緊緊地壓在了一起。

假設技術可以做到,當我們要從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物質下來,這1立方厘米的物質由於自身質量因為小,以至於不沒辦法維持住自己的中子星的高密度狀態,中子就會散開,成為自由的中子。而自由的中子的半衰期很短,一般來說10分鐘11秒左右,就會發生衰變,平均壽命只有14分鐘42秒左右。

因此,當我們取下這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它確實很重,可以達到好幾億噸的重量,但是可能還沒有來得及放到地球上就發生衰變了。即使我們快速把它傳遞到地球上,因為已經沒有巨大的引力束縛,它也早就不是什麼中子星的一部分了。因此,它並不能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如果換成中子星

當然,這裡的核心問題在於東西變了,它已經不能代表中子星了。如果我們能夠直接把一顆中子星拿到地球旁邊,那一瞬間地球就會被中子星吃掉,在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被壓到中子星上面。而且不僅如此,它去到太陽系任何天體附近都會是這樣的結果,包括太陽在內。所以,中子星其實是宇宙中僅次於黑洞的可怕的極端天體。

火星一号
2019-09-01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厘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厘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

中子星的來源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這種恆星在消耗完核聚變燃料之後,由於輻射壓不足,它們的核心會劇烈坍縮,導致外層物質向外猛烈爆發,從而產生超新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厘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

中子星的來源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這種恆星在消耗完核聚變燃料之後,由於輻射壓不足,它們的核心會劇烈坍縮,導致外層物質向外猛烈爆發,從而產生超新星。

在核心發生引力坍縮的過程中,原子的電子殼層無法抵擋重力,將會被壓碎,形成高密度的電子簡併物質。不過,電子簡併壓力仍然無法抵擋重力,引力會進一步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中。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進入原子核中的電子就會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由於中子簡併壓力足夠強大,能夠抵擋重力,不會繼續發生引力坍縮,結果就產生了主要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

在中子星中,原子核緊密排列,只是原子核中基本上都是中子。中子星非常緻密,其密度與原子核相當,達到了5×10^17千克/立方米,這相當於太陽平均密度的350萬億倍。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厘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

中子星的來源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這種恆星在消耗完核聚變燃料之後,由於輻射壓不足,它們的核心會劇烈坍縮,導致外層物質向外猛烈爆發,從而產生超新星。

在核心發生引力坍縮的過程中,原子的電子殼層無法抵擋重力,將會被壓碎,形成高密度的電子簡併物質。不過,電子簡併壓力仍然無法抵擋重力,引力會進一步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中。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進入原子核中的電子就會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由於中子簡併壓力足夠強大,能夠抵擋重力,不會繼續發生引力坍縮,結果就產生了主要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

在中子星中,原子核緊密排列,只是原子核中基本上都是中子。中子星非常緻密,其密度與原子核相當,達到了5×10^17千克/立方米,這相當於太陽平均密度的350萬億倍。

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前身恆星大量的物質都被拋射到太空中,殘留核心所形成的中子星質量一般為太陽質量的1.4至3倍。但由於強烈的引力坍縮作用,中子星的半徑僅為10至20公里,而太陽的半徑將近70萬公里。

把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

如果在中子星上取出1立方厘米的中子簡併物質,那麼,它的質量將會高達5000億公斤,即5億噸。倘若把這塊物質放到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地球會被破壞嗎?

中子簡併物質只有在巨大引力下才能存在,而當把它們置於地球上時,由於沒有引力束縛,中子簡併物質將不復存在,它們會變成自由中子。這種粒子是非常不穩定的,它們會發生β衰變: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厘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

中子星的來源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這種恆星在消耗完核聚變燃料之後,由於輻射壓不足,它們的核心會劇烈坍縮,導致外層物質向外猛烈爆發,從而產生超新星。

在核心發生引力坍縮的過程中,原子的電子殼層無法抵擋重力,將會被壓碎,形成高密度的電子簡併物質。不過,電子簡併壓力仍然無法抵擋重力,引力會進一步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中。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進入原子核中的電子就會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由於中子簡併壓力足夠強大,能夠抵擋重力,不會繼續發生引力坍縮,結果就產生了主要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

在中子星中,原子核緊密排列,只是原子核中基本上都是中子。中子星非常緻密,其密度與原子核相當,達到了5×10^17千克/立方米,這相當於太陽平均密度的350萬億倍。

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前身恆星大量的物質都被拋射到太空中,殘留核心所形成的中子星質量一般為太陽質量的1.4至3倍。但由於強烈的引力坍縮作用,中子星的半徑僅為10至20公里,而太陽的半徑將近70萬公里。

把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

如果在中子星上取出1立方厘米的中子簡併物質,那麼,它的質量將會高達5000億公斤,即5億噸。倘若把這塊物質放到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地球會被破壞嗎?

中子簡併物質只有在巨大引力下才能存在,而當把它們置於地球上時,由於沒有引力束縛,中子簡併物質將不復存在,它們會變成自由中子。這種粒子是非常不穩定的,它們會發生β衰變:

結果會產生質子、電子以及反中微子。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只有10.2分鐘,平均壽命只有14.7分鐘。β衰變所產生的粒子可能會與自由中子相結合,產生氫氣或者其他普通物質,地球本身並不會遭到中子簡併物質的破壞。

宇宙幻想
2019-09-02

不可否認,中子星是比黑洞密度差點的高密度星體,那麼它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地球上1.5億噸。和一座大山差不多吧。那麼把地球壓縮成乒乓球大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下圖就是一個雙中子星系統。當然還有單中子星系統。

不可否認,中子星是比黑洞密度差點的高密度星體,那麼它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地球上1.5億噸。和一座大山差不多吧。那麼把地球壓縮成乒乓球大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下圖就是一個雙中子星系統。當然還有單中子星系統。

它如果軟著陸來到了地球,會像地下鑽洞。直至到達地球中心。同時它的磁場也特別的厲害。不過,由於體積太小,不會對我們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而如果一立方厘米的黑洞來到了地球。那麼它會用幾十萬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地球全部給吸進去。不要不相信乒乓球大小的黑洞,是可以裝下我們整個地球的。這是科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結果。

下圖充分的表現了黑洞的威力

不可否認,中子星是比黑洞密度差點的高密度星體,那麼它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地球上1.5億噸。和一座大山差不多吧。那麼把地球壓縮成乒乓球大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下圖就是一個雙中子星系統。當然還有單中子星系統。

它如果軟著陸來到了地球,會像地下鑽洞。直至到達地球中心。同時它的磁場也特別的厲害。不過,由於體積太小,不會對我們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而如果一立方厘米的黑洞來到了地球。那麼它會用幾十萬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地球全部給吸進去。不要不相信乒乓球大小的黑洞,是可以裝下我們整個地球的。這是科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結果。

下圖充分的表現了黑洞的威力

宇宙這樣龐大,各種奇怪的天體都是存在的 ,有些天體甚至顛覆了我們的物理定律。像黑洞這樣的天體,任何物理定律進去都會失效。

還有我們地球上的金子。都是由中子星爆炸而產生的。等我們的科技足夠發達,我們就去捕捉一顆中子星,為我們製造金子。所以我們戴的不是金子,是中子星的殘體。漲知識了吧。

所以下圖不是金子,是中子星的爆炸殘骸。

不可否認,中子星是比黑洞密度差點的高密度星體,那麼它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地球上1.5億噸。和一座大山差不多吧。那麼把地球壓縮成乒乓球大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下圖就是一個雙中子星系統。當然還有單中子星系統。

它如果軟著陸來到了地球,會像地下鑽洞。直至到達地球中心。同時它的磁場也特別的厲害。不過,由於體積太小,不會對我們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而如果一立方厘米的黑洞來到了地球。那麼它會用幾十萬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地球全部給吸進去。不要不相信乒乓球大小的黑洞,是可以裝下我們整個地球的。這是科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結果。

下圖充分的表現了黑洞的威力

宇宙這樣龐大,各種奇怪的天體都是存在的 ,有些天體甚至顛覆了我們的物理定律。像黑洞這樣的天體,任何物理定律進去都會失效。

還有我們地球上的金子。都是由中子星爆炸而產生的。等我們的科技足夠發達,我們就去捕捉一顆中子星,為我們製造金子。所以我們戴的不是金子,是中子星的殘體。漲知識了吧。

所以下圖不是金子,是中子星的爆炸殘骸。

科普军
2019-02-23

這可不得了!地球還會存在在,但它絕對是一顆死星。

1立方厘米中子星的小碎片,質量巨大,落在地球上,如同鉛球落入海洋,它將一無阻擋的通過地心,然後在地球的另一端穿出來,然後再被拉入地心,再穿出來。這個過程會持續很久很久。最後由於地球本體的阻力,會靜止在地心。

可要命的是我們的地球在自轉,所以它每次擊穿地球的路徑都不會相同。這使得地球被打擊的千瘡百孔,底殼四分五裂,地心岩漿連片爆發,海洋會蒸發掉。地球由於自身引力不會解體,但是會像湊在一起的一堆碎渣。水蒸氣會變成大氣層新的主宰。地球徹底回到太古代,變成一顆地地道道的死星。

呦呦科学馆
2019-04-30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因為20世紀初白矮星被發現,並證實宇宙確實存在這種超高密度的星球。

而白矮星的密度只有1立方厘米1000噸,雖然也相當恐怖了。

因為白矮星是全部由遊離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

所以後來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星球。其密度可以大到驚人的程度。

但是這樣的星球非常小,很難被直接觀測到。

直到1967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和他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後來證實這個確實是中子星。

這個發現使得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因為20世紀初白矮星被發現,並證實宇宙確實存在這種超高密度的星球。

而白矮星的密度只有1立方厘米1000噸,雖然也相當恐怖了。

因為白矮星是全部由遊離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

所以後來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星球。其密度可以大到驚人的程度。

但是這樣的星球非常小,很難被直接觀測到。

直到1967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和他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後來證實這個確實是中子星。

這個發現使得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


如果把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放在地球上。

那麼這個1立方厘米的物質會迅速破開土地下沉。

而且會迅速吸附地殼物質加速膨脹,並且開始衰變。

因為中子星的超高密度,就算衰變損失的質量百分比少,但是架不住基數大。

衰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億顆人類最大爆炸當量的氫彈“沙皇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導致毀滅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的爆炸能量只不過是“沙皇炸彈”的200萬倍。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因為20世紀初白矮星被發現,並證實宇宙確實存在這種超高密度的星球。

而白矮星的密度只有1立方厘米1000噸,雖然也相當恐怖了。

因為白矮星是全部由遊離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

所以後來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星球。其密度可以大到驚人的程度。

但是這樣的星球非常小,很難被直接觀測到。

直到1967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和他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後來證實這個確實是中子星。

這個發現使得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


如果把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放在地球上。

那麼這個1立方厘米的物質會迅速破開土地下沉。

而且會迅速吸附地殼物質加速膨脹,並且開始衰變。

因為中子星的超高密度,就算衰變損失的質量百分比少,但是架不住基數大。

衰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億顆人類最大爆炸當量的氫彈“沙皇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導致毀滅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的爆炸能量只不過是“沙皇炸彈”的200萬倍。

也就是說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輕鬆炸開地球一個大洞,但還不至於炸碎。

不過地球上的生物就不那麼好受了,基本上算是全部滅絕。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因為20世紀初白矮星被發現,並證實宇宙確實存在這種超高密度的星球。

而白矮星的密度只有1立方厘米1000噸,雖然也相當恐怖了。

因為白矮星是全部由遊離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

所以後來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星球。其密度可以大到驚人的程度。

但是這樣的星球非常小,很難被直接觀測到。

直到1967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和他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後來證實這個確實是中子星。

這個發現使得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


如果把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放在地球上。

那麼這個1立方厘米的物質會迅速破開土地下沉。

而且會迅速吸附地殼物質加速膨脹,並且開始衰變。

因為中子星的超高密度,就算衰變損失的質量百分比少,但是架不住基數大。

衰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億顆人類最大爆炸當量的氫彈“沙皇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導致毀滅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的爆炸能量只不過是“沙皇炸彈”的200萬倍。

也就是說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輕鬆炸開地球一個大洞,但還不至於炸碎。

不過地球上的生物就不那麼好受了,基本上算是全部滅絕。

順帶一提,1立方厘米的黑洞如果放在地球上會怎麼樣?

因為1立方厘米的黑洞質量已經超過地球了,地球如果要達到黑洞層級,得要壓縮到直徑9毫米以內才行。

黑洞也不會像中子星那樣爆炸,地球會被這1立方厘米的黑洞給吸引過去。

然後地球會迅速變成一個岩漿球,越來越縮小,越來越亮。

而且還能順帶把月球也給吸過來。

最後這兩個星球一起被扯碎,吸入黑洞~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因為20世紀初白矮星被發現,並證實宇宙確實存在這種超高密度的星球。

而白矮星的密度只有1立方厘米1000噸,雖然也相當恐怖了。

因為白矮星是全部由遊離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

所以後來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星球。其密度可以大到驚人的程度。

但是這樣的星球非常小,很難被直接觀測到。

直到1967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和他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後來證實這個確實是中子星。

這個發現使得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


如果把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放在地球上。

那麼這個1立方厘米的物質會迅速破開土地下沉。

而且會迅速吸附地殼物質加速膨脹,並且開始衰變。

因為中子星的超高密度,就算衰變損失的質量百分比少,但是架不住基數大。

衰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億顆人類最大爆炸當量的氫彈“沙皇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導致毀滅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的爆炸能量只不過是“沙皇炸彈”的200萬倍。

也就是說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輕鬆炸開地球一個大洞,但還不至於炸碎。

不過地球上的生物就不那麼好受了,基本上算是全部滅絕。

順帶一提,1立方厘米的黑洞如果放在地球上會怎麼樣?

因為1立方厘米的黑洞質量已經超過地球了,地球如果要達到黑洞層級,得要壓縮到直徑9毫米以內才行。

黑洞也不會像中子星那樣爆炸,地球會被這1立方厘米的黑洞給吸引過去。

然後地球會迅速變成一個岩漿球,越來越縮小,越來越亮。

而且還能順帶把月球也給吸過來。

最後這兩個星球一起被扯碎,吸入黑洞~

不入流的大刘
2019-08-15

我並不認同樓上很多大佬的說法!我來說說我的理由!

樓上各位提及的世界毀滅、地球成為死星、人類毀滅等場景都不會發生。

我並不認同樓上很多大佬的說法!我來說說我的理由!

樓上各位提及的世界毀滅、地球成為死星、人類毀滅等場景都不會發生。

因為:

中子星上的碎片離開了中子星,是什麼?

中子星上的密度特別大,一點點的碎粒就有熱刀切牛油的效果。這個說法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場景:

碎片離開中子星的過程。

它不是在離開的一瞬間,穿過了蟲洞來襲擊地球的。

實際上,這樣的物質本就不太容易離開中子星,因為巨大的引力密度,會讓這些無數的碎片越來越緊密,而不容易離開。

那麼機緣巧合下,假設真的離開了,那麼小碎片在長途跋涉之中,會明顯、快速膨脹,密度也會急速下降。對於其他星球的影響也會急速降低。

就以地球為例:2007年,科學家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617光年的中子星。這已經是非常少見,且距離不遠的中子星了。

我並不認同樓上很多大佬的說法!我來說說我的理由!

樓上各位提及的世界毀滅、地球成為死星、人類毀滅等場景都不會發生。

因為:

中子星上的碎片離開了中子星,是什麼?

中子星上的密度特別大,一點點的碎粒就有熱刀切牛油的效果。這個說法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場景:

碎片離開中子星的過程。

它不是在離開的一瞬間,穿過了蟲洞來襲擊地球的。

實際上,這樣的物質本就不太容易離開中子星,因為巨大的引力密度,會讓這些無數的碎片越來越緊密,而不容易離開。

那麼機緣巧合下,假設真的離開了,那麼小碎片在長途跋涉之中,會明顯、快速膨脹,密度也會急速下降。對於其他星球的影響也會急速降低。

就以地球為例:2007年,科學家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617光年的中子星。這已經是非常少見,且距離不遠的中子星了。

那麼這樣的碎片要走這麼遠:617光年?在不斷膨脹的過程裡早就灰飛煙滅了,根本到不了地球的。

所以,問題本身也失去了意義。

科幻船坞
2019-02-27

我們在假設問題前,先把實際情況說清楚,否則引起讀者的誤解就不好了。

現實中,中子星物質不可能離體存在,也就是無法取出來一塊然後放在那裡,這是不允許的。

現在再來假設,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如果憑空出現在地球上,地球會怎麼樣?

我們在假設問題前,先把實際情況說清楚,否則引起讀者的誤解就不好了。

現實中,中子星物質不可能離體存在,也就是無法取出來一塊然後放在那裡,這是不允許的。

現在再來假設,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如果憑空出現在地球上,地球會怎麼樣?

中子星物質是一種中子簡併態物質,也就是靠中子簡併壓來苦苦對抗自身引力的進一步收縮,以維持目前的狀態,所以離開了本體之後,它會怎麼樣呢,會在11分鐘之內發生貝塔衰變。

貝塔衰變是自由中子衰變成質子的過程,因為質子更加的穩定,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我們在假設問題前,先把實際情況說清楚,否則引起讀者的誤解就不好了。

現實中,中子星物質不可能離體存在,也就是無法取出來一塊然後放在那裡,這是不允許的。

現在再來假設,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如果憑空出現在地球上,地球會怎麼樣?

中子星物質是一種中子簡併態物質,也就是靠中子簡併壓來苦苦對抗自身引力的進一步收縮,以維持目前的狀態,所以離開了本體之後,它會怎麼樣呢,會在11分鐘之內發生貝塔衰變。

貝塔衰變是自由中子衰變成質子的過程,因為質子更加的穩定,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中子星物質密度大,1立方厘米質量起碼在數億噸之巨,這樣的物質在發生衰變時釋放的能量是不敢想象的,這會直接摧毀地球的生態地貌特徵,不留任何凸起。

個人的淺見,歡迎大家評論喲!!!

镜像宇宙
2019-09-02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厘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由於中子星在形成的過程中角動量守恆,而最終形成的中子星往往直徑只有數十千米,於是中子星的轉動速度很快很快,自轉週期從毫秒級別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在自轉變快的同時,中子星也會變成一塊強有力的磁鐵,這塊磁鐵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發射電波,當它快速自轉的時候,就會像燈塔上的探照燈一樣,有規律地不斷向地球掃射電波。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厘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由於中子星在形成的過程中角動量守恆,而最終形成的中子星往往直徑只有數十千米,於是中子星的轉動速度很快很快,自轉週期從毫秒級別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在自轉變快的同時,中子星也會變成一塊強有力的磁鐵,這塊磁鐵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發射電波,當它快速自轉的時候,就會像燈塔上的探照燈一樣,有規律地不斷向地球掃射電波。

題目中提到了如果一塊一立方厘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掉在了地球上,那麼對於地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中子星的碎片是不會掉在地球上的,因為在地球的周圍根本就沒有中子星存在,而且中子星物質也只有在中子星強大的引力場下才可以變得如此緻密,如果掉在地球這種引力場比中子星弱得多的星球上,中子星物質就會四處潰散。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厘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由於中子星在形成的過程中角動量守恆,而最終形成的中子星往往直徑只有數十千米,於是中子星的轉動速度很快很快,自轉週期從毫秒級別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在自轉變快的同時,中子星也會變成一塊強有力的磁鐵,這塊磁鐵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發射電波,當它快速自轉的時候,就會像燈塔上的探照燈一樣,有規律地不斷向地球掃射電波。

題目中提到了如果一塊一立方厘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掉在了地球上,那麼對於地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中子星的碎片是不會掉在地球上的,因為在地球的周圍根本就沒有中子星存在,而且中子星物質也只有在中子星強大的引力場下才可以變得如此緻密,如果掉在地球這種引力場比中子星弱得多的星球上,中子星物質就會四處潰散。

而前面也已經提到了,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的質量足足有1億噸。1億噸到底是多少呢,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了,假設一座山完全由花崗岩組成,山是圓錐形的,底面半徑200米,高100米,花崗岩密度為2.6噸/立方米,那麼這座山的重量也僅僅只有1000萬噸罷了,差不多10座這樣的山才能有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那麼重。這麼一比較,就知道中子星為什麼可怕了吧,如果中子星物質掉在地球上,那麼地球恐怕會被砸個大窟窿吧,而且如果物質要是爆炸了,那麼爆炸的威力完全可以將地球摧毀。

生活听事儿
2019-12-11

首先是拿不過來的,

單獨1立方米中子星自身質量是無法提供足夠的引力來維持住原中子星的物質狀態的,

你拿過來時這1立方米已經變成1個太陽了。

假如你能束縛住,讓1立方米物質不膨脹的拿過來,

中子星物質密度足夠大提供的小範圍緻密引力場可以使附近的地球物質會被吸過來,

地球物質會坍塌,也會變為質子甚至中子。

直至整個地球都坍塌。

最終會形成1立方中子外面裹著一層質子氣體的小體積星體,

並伴隨著核聚變,

變形成的重核會在靠近中子處再次變為質子(這是與太陽不一樣的1點)。

這個前提是你有辦法把中子物質束縛住不讓他膨脹。

假如,你現在把束縛中子狀態的能量或力場去掉了,

中子會立馬膨脹為質子,並在短時間內維持核聚變。

繼續膨脹,星體的密度會驟降,溫度也會下降至無法維持核聚變。

最終地球將膨脹為體積巨大的氣態行星,可參考木星。

可悲的是,這時候你已經不在人世了。

首先是拿不過來的,

單獨1立方米中子星自身質量是無法提供足夠的引力來維持住原中子星的物質狀態的,

你拿過來時這1立方米已經變成1個太陽了。

假如你能束縛住,讓1立方米物質不膨脹的拿過來,

中子星物質密度足夠大提供的小範圍緻密引力場可以使附近的地球物質會被吸過來,

地球物質會坍塌,也會變為質子甚至中子。

直至整個地球都坍塌。

最終會形成1立方中子外面裹著一層質子氣體的小體積星體,

並伴隨著核聚變,

變形成的重核會在靠近中子處再次變為質子(這是與太陽不一樣的1點)。

這個前提是你有辦法把中子物質束縛住不讓他膨脹。

假如,你現在把束縛中子狀態的能量或力場去掉了,

中子會立馬膨脹為質子,並在短時間內維持核聚變。

繼續膨脹,星體的密度會驟降,溫度也會下降至無法維持核聚變。

最終地球將膨脹為體積巨大的氣態行星,可參考木星。

可悲的是,這時候你已經不在人世了。

宇宙观察记录
2019-09-05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壽命將盡膨脹成紅巨星後,再經過百萬年時間不等就會坍塌成一顆每立方厘米一到十噸的白矮星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壽命將盡膨脹成紅巨星後,再經過百萬年時間不等就會坍塌成一顆每立方厘米一到十噸的白矮星


然而對於質量大於太陽卻又不足以坍塌成黑洞的恆星來說,比白矮星體積更小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才是它們的“歸宿”

從恆星物理角度來看,一切恆星的自然死亡都是因為內部氫元素的消耗殆盡而導致的引力坍塌,這種坍塌將使得恆星的核心區域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一個極端緻密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壽命將盡膨脹成紅巨星後,再經過百萬年時間不等就會坍塌成一顆每立方厘米一到十噸的白矮星


然而對於質量大於太陽卻又不足以坍塌成黑洞的恆星來說,比白矮星體積更小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才是它們的“歸宿”

從恆星物理角度來看,一切恆星的自然死亡都是因為內部氫元素的消耗殆盡而導致的引力坍塌,這種坍塌將使得恆星的核心區域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一個極端緻密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

實際觀測和計算表明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沒有超過太陽的1.44倍,那麼它最終將成為一顆穩定的白矮星,如果它的質量超過了1.44倍太陽質量而未超過3倍太陽質量,那麼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而如果坍塌時的核心質量超過了3倍太陽質量,那麼就會出現一個黑洞。

根據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中子星來看,這種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5億噸的天體有著強磁場與強引力,正是這種環境才使得上面的物質得以保持中子簡併態。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壽命將盡膨脹成紅巨星後,再經過百萬年時間不等就會坍塌成一顆每立方厘米一到十噸的白矮星


然而對於質量大於太陽卻又不足以坍塌成黑洞的恆星來說,比白矮星體積更小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才是它們的“歸宿”

從恆星物理角度來看,一切恆星的自然死亡都是因為內部氫元素的消耗殆盡而導致的引力坍塌,這種坍塌將使得恆星的核心區域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一個極端緻密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

實際觀測和計算表明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沒有超過太陽的1.44倍,那麼它最終將成為一顆穩定的白矮星,如果它的質量超過了1.44倍太陽質量而未超過3倍太陽質量,那麼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而如果坍塌時的核心質量超過了3倍太陽質量,那麼就會出現一個黑洞。

根據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中子星來看,這種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5億噸的天體有著強磁場與強引力,正是這種環境才使得上面的物質得以保持中子簡併態。

如果把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轉移到地球上,那麼它那5億噸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會嚴重影響地球的軌道乃至月球的軌道,更為可怕的是這些“自由中子”15分鐘之內就會衰變成質子,並且在衰變過程中還會有大約0.15%的質量虧損。

所以說質量達到5億噸體積卻只有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將在15分鐘後發生衰變,屆時5億噸質量中的0.15%都會完全轉化成能力釋放在地球上,其威力雖然不足以在一擊之內劈開地球,但動搖地球的結構還是沒問題的。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壽命將盡膨脹成紅巨星後,再經過百萬年時間不等就會坍塌成一顆每立方厘米一到十噸的白矮星


然而對於質量大於太陽卻又不足以坍塌成黑洞的恆星來說,比白矮星體積更小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才是它們的“歸宿”

從恆星物理角度來看,一切恆星的自然死亡都是因為內部氫元素的消耗殆盡而導致的引力坍塌,這種坍塌將使得恆星的核心區域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一個極端緻密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

實際觀測和計算表明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沒有超過太陽的1.44倍,那麼它最終將成為一顆穩定的白矮星,如果它的質量超過了1.44倍太陽質量而未超過3倍太陽質量,那麼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而如果坍塌時的核心質量超過了3倍太陽質量,那麼就會出現一個黑洞。

根據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中子星來看,這種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5億噸的天體有著強磁場與強引力,正是這種環境才使得上面的物質得以保持中子簡併態。

如果把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轉移到地球上,那麼它那5億噸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會嚴重影響地球的軌道乃至月球的軌道,更為可怕的是這些“自由中子”15分鐘之內就會衰變成質子,並且在衰變過程中還會有大約0.15%的質量虧損。

所以說質量達到5億噸體積卻只有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將在15分鐘後發生衰變,屆時5億噸質量中的0.15%都會完全轉化成能力釋放在地球上,其威力雖然不足以在一擊之內劈開地球,但動搖地球的結構還是沒問題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