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10 個回答
国平军史
2019-05-12

說日本軍隊的武器裝備只能算三流,此說法本身缺乏嚴謹性,事實上對二戰時日本軍隊的整體裝備水平,要綜合起來進行評估,先下個結論,日軍的武器裝備在交戰國中,處於先進水平,但次於一流的美軍。

二戰時,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但有依附在海軍和陸軍之上的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海軍水面艦艇在戰前的排水量就高達120萬噸以上,擁有航空母艦、戰列艦、重輕型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主力戰艦,海軍裝備水平包括戰鬥力位居全球三強。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太平洋戰爭初期,一度壓制住了美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宰了浩瀚的太平洋;聯合艦隊在馬來海戰中,基本上全殲由海軍中將菲利普斯爵士率領遠道而來的以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為主的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打出了日本海軍的赫赫威風。

陸軍航空兵的戰績,網絡上相關報道極少,但中國戰場上抗戰軍民,可沒少吃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苦頭,終極戰機中島四式疾風,是二戰期間正式投產戰鬥機中最強的,與美國的“野馬”、“地獄貓”等新銳戰鬥機打成平手。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戰績頗佳,偷襲珍珠港消滅了美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時,從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了300餘架海軍航空兵的各類艦載機,攻擊美太平洋艦隊所在地夏威夷的,就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傑作。

零式戰機,二戰日本最著名的戰機,其設計理念完全滿足了日本海軍的需要,三分半鐘內爬到約3000米的高度,具有比當時任何戰機更好的機動性和航程,能攜帶兩門7.7毫米機槍,以及2門20毫米機關炮,火力非常強大。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此外,九七式艦攻主力魚雷/水平轟炸兩用攻擊機,飛行品質良好,戰績也驕人,且能兼顧遠程偵察;九九式艦爆主力俯衝轟炸機,比美國同期的“無畏”轟炸機精度更高,只是速度慢,載彈量小而已,都是二戰出類拔萃的作戰飛機。

相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強大,日本陸軍在戰時的裝備,令外界感到很落後,網絡上許多推文都在說日本非常窮,陸軍裝備太差,與歷史真相不相吻合。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在步兵槍械上,當時的德軍、蘇軍、美軍、英軍、意大利等主要參戰國軍隊裝備了半自動步槍、衝鋒槍,德軍甚至裝備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突擊(自動)步槍,作為軍迷本文推送者可以負責任地告知,所有這些槍械日本陸軍都有了,許多人可能會感到非常奇怪,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日本軍隊只有三八大蓋。

二戰時,日本陸軍裝備最多的是5發彈倉供彈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栓動步槍,但這並不等於說日本軍隊沒有其他先進的槍械,日軍裝備了數量有限的二式衝鋒槍、南部式衝鋒槍,以及百式衝鋒槍。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日軍以繳獲美製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為藍本,研發成功了四式半自動步槍,但至戰爭結束並未裝備,更是研發成功了五式自動步槍。因此,二戰時的半自動步槍、衝鋒槍和自動步槍,日本軍隊實際上都有,只是裝備數量少或來不及裝備而已。

當然,日軍裝備了大量的輕重機槍,每個分隊(相當於其他國家作戰單位班)都配有一挺各種類型的輕機槍,小隊(相當於其他國家作戰單位排)配有2具八九式擲彈筒(相當於小型迫擊炮),但坦克的裝備數量卻非常有限,中隊以上配備有大量各式各樣的重機槍,大隊更是配備了一個專職的重機槍中隊,所以日軍的火力相當強。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本陸軍事實上了裝備了許多國內軍迷聞所未聞的槍械和火炮,只是不常露臉而已,譬如明治三十八年式卡賓槍、明治四十四年式卡賓槍、試製甲型和乙型半自動步槍、九七式和九九式狙擊步槍、二式傘兵步槍、一式1型2型3型輕機槍、三式輕機槍、智式輕機槍、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八九式重機槍、九二式維克斯重機槍、九八式重機槍、九二式13.2毫米重機槍、九三式13.2毫米重機槍、本土決戰8毫米國民短槍、本土決戰8毫米國民長槍、南部式教練機槍、九六式訓練機槍等。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此外,九一式擲彈器、九一式尾翼槍榴彈、二式擲彈器、二式旋轉槍榴彈、三式擲彈器、三式尾翼槍榴彈、大正三年式擲彈槍、大正七年式擲彈槍、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百式擲彈器、八九式重擲彈筒、八九式50毫米榴彈、十三式水陸兩用雷、九八式爆破筒、九三式反戰車地雷、四式反戰車肉搏爆雷、九三式單兵機槍活動掩體、九三式火焰噴射器、九五式重火焰噴射器、百式火焰噴射器、四式70毫米反戰車火箭筒、四式90毫米反戰車火箭筒、五式45毫米無後坐力炮、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狙擊炮、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九七式20毫米自動炮、九七式和九九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其他的大口徑野炮和榴彈炮等,不一而論。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本文以上槍炮案例,引用自《二戰日軍步兵武器大全》,已經犯了推文之大忌“引用過多”,但本文推送者不惜引用過多,事實上就是抱著和讀者分享的態度,因為抗戰影視劇看多了,阻礙了我等軍迷對日軍步兵武器裝備視野的拓寬,以為日軍就是三八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九二重機槍、八九式擲彈筒和九二步兵炮等屈指可數的槍炮,與歷史的真實性相去甚遠。

從書中摘錄以上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步兵曾經裝備的槍炮等,在開闊自身視野的同時,也希望有幸看到本文的讀者也能拓寬視野,因此本文推送者的出發點還是良好的。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綜上,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武器裝備,在全球範圍綜合評估而論,絕對不是什麼三流水平,達不到美軍的水平,德國由於海軍弱雞,總體裝備依然遜於美軍。

但日本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卻非常強大,武器裝備精良,戰鬥力也非常強大,事實上日軍陸軍裝備也不差,二戰時所有先進的槍械,譬如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卡賓槍、狙擊槍、衝鋒槍,日軍都研發成功了,只是有的未裝備,有的裝備數量少而已。

至於輕重機槍,日軍擁有的數量非常龐大,13.2毫米的大口徑機槍和20毫米自動機關炮,應有盡有,至於其他大口徑榴彈炮等一樣不缺,日軍武器裝備在二戰交戰國中,依然能處於領先地位,而絕非什麼三流裝備。

静夜史
2019-04-21

這個問題明顯有瑕疵。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關於日本武器只能算三流的說法,靜夜史不置可否,因為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來說,從來都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二戰期間,日本的武器,尤其是陸軍武器,和同時期的美蘇德英等國家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特別是在其他列強早已將自動武器作為研發目標後,日本仍然以日俄戰爭時期定型的三八式步槍作為單兵武器。其結果就是二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在美國凶猛的火力面前,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士兵只能高喊萬歲衝鋒送命。

明明自動武器會成為戰爭主角,為何日本就是要逆潮流而動,堅持列裝單發步槍呢?靜夜史認為,除了作為島國的日本即使佔領了臺島、朝鮮半島依然資源匱乏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三八式步槍是適合侵華戰場的。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為徹底征服我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日本自甲午戰爭前開始就做了異常充分和細緻的準備。無論清朝還是民國時期,我國武器裝備水平始終遠遠落後於日本,尤其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自為政的軍閥在資金不夠雄厚的情況下,只能以大刀等冷兵器作為主力,比如西北軍的大刀隊。

面對這樣的對手,自動火器明顯火力過剩了,而單發的38大蓋,優勢就非常明顯。

首先它口徑小、槍身長,這保證了38大蓋的精確度和射程都遠遠全國同時期的我國步槍,甚至比歐美的步槍都更有射程和精度上的優勢。

雖然38大蓋殺傷力稍顯不足,但因口徑較小,在相同負重條件下,單兵可攜帶更多的步槍彈,保證了更長的單兵作戰時間,適合面積巨大的侵華戰場。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另外,因為槍身較長,加裝刺刀的38大蓋也遠遠長過漢陽造、中正式等步槍,這讓日軍在白刃戰中更是佔盡優勢。

而38大蓋只是日軍侵華的眾多經典武器之一,為徹底滅亡我國,日本還研製了幾乎適應我國所有複雜地形的92式步兵炮等針對性極強的武器。

事實證明,日本的武器就和近身群毆中使用的板磚一樣,其先進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可靠性和適應性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侵華戰爭前期,日本在我國大陸幾乎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所以不管日本的武器在國際上處於幾流,他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地形條件如此複雜的東亞戰場,日本的武器比性能更先進的美械蘇械裝備等更有優勢。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另外,古往今來的戰爭也一再證明,決定戰鬥力及戰爭勝負的最根本因素永遠只能是人,而不是武器。

這意味著即使日本的武器確實不入流,因為日本士兵的超高素質,同樣可以保證其在二戰前期的光輝戰績。

這種兵員素質決定戰鬥勝負的情況在我軍歷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最典型的莫過於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的蘇聯武器援助尚未到達,志願軍仍然使用著三八大蓋、歪把子、92式重機槍、92式步兵炮等抗戰時期的老掉牙武器。然而就是依靠這些落後的裝備,英勇無畏的志願軍最終將聯合國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南。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為適應戰爭需要,特別是日本陸軍幾乎全部列裝38大蓋的需要,日本士兵進行了超乎尋常的精度訓練,並且訓練出以斜眼增強夜視能力的變態方法。

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讓日軍在二戰前期出盡了風頭。而隨著二戰的進行,特別是美軍加入反法西斯陣營後,深陷二戰的日本兵源逐漸消耗殆盡,只能以毫無經驗的新兵替代。而此時的盟軍經歷過前期的慘敗後,已經迅速恢復元氣,戰鬥力強悍,這讓日本徹底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在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情況下,日軍戰鬥力下降也就不可避免。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萧武
2019-05-13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二戰的時候,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軍隊主要是陸軍和海軍。相對來說,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要比歐洲各國低不少,但海軍的裝備水平當時應該算是國際一流水平,比英美差,但應該要比德法強。

日本陸軍的裝備水平相對比較低的原因,主要是日本沒有趕上當時的陸軍裝備更新換代,尤其是沒有適應坦克和裝甲車的出現帶來的軍事革命。

當然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日本當時在二戰前的假想敵主要是中國,以征服中國為目標,而沒有從一開始就把美國和英國當成主要敵人來對付。這就是說,日本的武器裝備水平要比中國強就可以了。

而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還非常差,雖然東北軍和中央軍的武器裝備水平相對來說要好一些,但因為當時中國的工業化水平非常低,這些裝備都只能從國外採購,所以武器裝備和軍隊的編組訓練水平都還比較落後。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軍最落後的地方就在於,日本當時的工業水平,雖然在亞洲已經算非常高了,是毫無疑問的第一,但和歐美的差距仍然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二戰之前,歐美各國都已經出現了成建制的坦克和裝甲部隊,但日本並沒有。

比如日本陸軍當時的坦克,在中國戰場上還算是有點用的,但和歐美國家比如德國蘇聯和美國的坦克相比,差距就非常大了,幾乎就是給拖拉機裝了一個鐵皮殼子。也是因此,日本並沒有成建制的坦克部隊。

日本和歐美以及蘇聯的武器裝備水平差距在諾門坎戰役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在蘇聯的大炮坦克面前,日軍完全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蘇軍處於壓倒性的優勢地位。這也是在此之後,本就放棄進攻蘇聯的原因。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所以我們現在回顧二戰的時候,歐洲戰場基本上就是鋼鐵洪流的對決,完全是由工業生產能力和雙方所擁有的火力來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日本軍隊當時完全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但在中國和東南亞戰場上,就是日本當時那種坦克,也已經夠用了。

二戰時中國還處在農業社會,當時的歐美國家已經是大工業社會,而日本當時只能算是手工業。這種工業水平發展的差距就直接投射在了是各方的軍隊武器裝備上。所以,在二戰臨近結束的時候,蘇聯出兵東北,進攻日本關東軍,幾乎是以摧枯拉朽的態勢橫掃日軍。

不過日本當時的槍械製造水平在亞洲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和歐美國家相比也是可以算二流水平的。唯一始終沒有解決的就是坦克這種裝備的差距,直到二戰結束日軍也沒有比較成熟的依託坦克形成的戰術。這也是中國遠征軍在二戰後期一度對日軍戰績有所提升的原因,因為遠征軍的裝備是美式的。

小小嬴政
2019-05-02

這個題目有些不嚴謹。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大家都知道,二戰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我國的抗戰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年和入侵我們的日本人相比,我們可謂是盡是劣勢。無論是我軍還是國軍,在戰鬥素養上都比日本人差。

但我們最大的軟肋還是在裝備上。當時我們已經有許多軍校,也有很多有名的軍事人才。只是沒有那些自小就被軍國主義洗腦的日本人那麼喪心病狂和殘忍,因此在前期才會在戰場上顯得不夠頑強。

但是在裝備上,敵人確實比我們好。而且當初他們就是想要利用這個優勢快速滅亡我們。當時比起來,就算是裝備更好的國軍,也只是一個連擁有兩挺輕機槍。

但日本人那邊一個班就有一挺重機槍。更何況他們那邊還有其他重火力武器。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不過,其實嚴格來說,他們的武器也並沒有那麼好,甚至只能算二流。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戰鬥力還這麼強呢?

從哪些角度來說,日本人的裝備是二流呢?

顯然,肯定不是和我們對比。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在我們這邊,包括東南亞戰場上,他們的裝備肯定沒有那麼差。畢竟當時我們的工業水平還比較低,而東南亞那邊的國家還不如我們。

但是把他們和西方國家比,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當時他們使用的步槍是38式,這種槍在一戰之後就已經被淘汰了。因為1920年後西方國家致力於實現戰爭機械化,坦克應運而生,而且越來越完善。改變了此前戰場上兩個戰壕互射的局面。

而38式此前因為射擊距離遠被青睞,但缺點是換彈慢。坦克出現後對戰場的新要求是速度戰,必須先壓制對方。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因此西方為配合坦克作戰早已使用槍管短能連發的新式衝鋒槍,在槍械上,日本和這些國家比毫無疑問是落後的。

而且在坦克上也是,在威力和款式上他們也是落後的。

日本是亞洲工業起步最早的國家,為何還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這件事,同樣還是侷限性的問題。他們儘管是亞洲範圍內最早的,但是和擁有悠久工業發展史的西方國家比,他們還是個新手。

據當時的數據統計,當時戰爭中工業水平最強的德國在數值上是他們的十倍。即使西方工業水平比較差的意大利,都壓他們一頭。

並且,要發展工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資源。日本地狹人稠,資源並不豐富。這也是為什麼當初他們一定要佔領東北,並且在完全佔領後才發動全面戰爭。

因為東北資源豐富,尤其是鋼鐵等重要工業資源。和西方國家比,他們一是沒有那麼長的歷史,沒有經驗會多走彎路。二是資源的缺乏限制了他們。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因此才會出現不如西方的局面。

那麼在這種局面下,為什麼他們還戰鬥力那麼強呢?

首先我還是拿東南亞戰場上那些國家相對落後的裝備來對比,在亞洲和他們交戰的國家中的確沒有比他們裝備更好的。

他們在這裡有優勢,在這裡他們的裝備就是最好的。但是打仗,裝備只是一個方面,兵士的戰鬥素養和戰鬥意志也很重要。

他們為發動這場戰爭,並且為保證勝利,對他們的民眾從小就進行洗腦。培養他們的戰鬥意志,因此在戰場上他們儘管是入侵者,但有時卻能表現得比守衛者還頑強。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而且第一批被投入戰場的兵士都是經過很長時間訓練的,擁有技能和經驗,有著過硬的素養。即使是當初和美軍作戰,都沒有表現出太大劣勢。

因此,意志和素養,是他們戰鬥力強的重要原因。

军武文斋
2019-04-24

日軍武器三流這個概念,只能說是在二戰參戰國中所有國家中算是三流,而在日本所處於的戰場中,日軍武器是一流,甚至是超一流的存在。

很多時候,看問題不能只看宏觀,要看他自己的定位在哪。日軍所處的戰場,主要是中國,而日軍另一個戰場是東南亞,東南亞那些魚腩國家,武器裝備更是不咋地。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當時的日軍,每個班一挺歪把子機槍,一個小隊兩把擲彈筒,火力上相對於中國軍隊,是非常充足。當時國軍一個連也就兩挺捷克式,其他的火力輸出基本沒有。這是步兵班組的火力,而其他重武器,還是要比國軍要好的多。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國軍的炮和坦克都少於日軍,尤其重炮方面,能用的少之又少。而且在飛機上,國軍基本沒有制空權。開戰之初,國軍的精銳空軍就消耗殆盡了,比如高志航,東北軍的精英飛行員(黑子們是看不到的,只知道黑東北軍),東北淪陷後投到國軍,後來被稱作空軍戰神,開戰之初,1937年11月便壯烈殉國。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到後來,日軍的整體裝備,都是碾壓國軍的。相比之下,真正讓日軍感受到武器三流的,是太平洋戰爭中期開始。太平洋戰爭前期,日軍在面對東南亞的美軍四等人的時候,還是火力佔優的。等到美軍反攻的時候,武器裝備差距就體現出來了。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而日軍依舊錶現出不俗的戰鬥力,這點可以看做日軍很多士兵都是從小摸爬滾打中度過的,日軍所謂新兵,其實早就接受軍事化訓練的了。所以,日軍的技戰術功底非常出色的,要超過裝備精良的美軍。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尤其日軍的教育,軍國主義教育下,日軍的戰鬥是非常頑強的。他們不懼怕死亡,甚至是以死為榮。同時,日軍視生命如草芥,嚮往的是殘酷的殺戮與戰場。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從狗崽子階段開始軍事教育

並且,日軍的教育還有一點,就是給士兵洗腦,傳輸軍國主義思想。並且所有日本人都忠於天皇,他們在為天皇二戰的內心趨勢下,是會迸發出非常強悍的戰鬥力的。

另外日軍在後期的太平洋戰爭中,多數情況下都是做有準備之戰,他們是工事坑道挖好了,等著美軍來。在坑道的惡劣條件下,日軍往往能夠忍受,這是很多軍隊並不具備的頑強。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軍戰鬥力強悍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武器裝備體現的主要是戰略上的方向,而戰鬥力強悍與否,取決於士兵的戰術技能和戰鬥意志。

兵说
2019-01-31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歡迎關注。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橫掃歐洲,半年擊敗幾百萬蘇軍,公認其戰力爆表。但對於日本軍隊的實際戰力,說法則各不相同,側重點也不一樣。如果從武器裝備體系來看,日軍的軍事工業技術同美歐大國相比,存在不少差距。但要論戰鬥力,卻不輸美歐大國,尤其是二戰的前期和中期,這跟日本的軍事思想和戰術佈局有很大關係。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發展工業技術的道路,成為亞洲地區工業起步最早的國家。到了二戰爆發前夕,日本已經初步建立了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工業體系的成熟度還不夠高。跟同時代的德國,美國,俄國,英國,意大利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和不足。按照當時的歷史資料看,日本在世界上的工業產值比重,尚且不如意大利。日本跟高居榜首的德國相比,差距在10倍左右。

日本除了工業技術起步晚,不如歐美先進外,還面臨資源匱乏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同時扭轉世界範圍內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在1931年出兵攻佔了中國東北。當時的東北,擁有全國40%的鐵路里程,煤鐵資源豐富,兵工廠眾多,張作霖憑藉這些成為了軍閥裡的最強者。日本人也盯上了這裡,日本攻佔東北後,經營了六七年,條件成熟後,在37年發起了全面戰爭。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本的武器和工業技術雖然不先進,但要比當時貧弱的中國強很多,因此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打的非常艱難。尤其是日軍第一批進攻中國的部隊,是日本訓練多年的老兵,戰鬥素養比較高,因此淞滬抗戰和華北抗戰形勢都急轉直下。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交手後,初期參戰的日本海軍多數是老水手,給美軍帶來不少麻煩。但到了後期,美國軍艦的技術優勢逐步體現出來。而且日本已經損失了90%的專業艦載機飛行員,大部分士兵都是“速成”的。戰鬥力跟之前比,差距明顯。

日本打二戰主要靠兵力,在二戰早期,日軍總兵力只有230萬。到了二戰中後期,已經擴軍到了720萬。為了支撐起龐大的軍隊數量,武器和軍糧的水準都在不斷下降。後面參戰的部隊多數是新兵,年齡小且身高低矮,之所以能長期抵抗,主要是因為日本軍國勢力的領導。日軍在戰場上設有憲兵,主要任務就是督戰。如果有人敢後退,都是直接槍斃,所以個個奮勇,誓死不退。所謂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並沒有那麼忠誠,即使在日本的武士戰國時代,朝三暮四,招降納叛的事情也非常多。

日本軍隊的戰鬥力靠的是血拼。在武器系統裡,除了海軍部分戰列艦(大和和武藏)具備國際一流水平外,其他武器都是二流,陸軍武器基本是三流水平。總體來看,日本軍隊七分靠精神,三分靠武器。

净月暖阳
2019-01-29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與美、德、蘇來說,真的只能算是二流。能拿得出手一點的就是航空母艦和零式戰鬥機了。就這兩樣,也不能算是一流的。

日本是明治維新後,才步入工業化國家的,底蘊自沒有英、美、德、法及蘇聯深厚,加之日本四島資源匱乏,特別是二戰是鋼鐵洪流,而日本的鋼產量極其有限,所以他的艦艇和坦克的鐵甲都很薄,零式戰機也是以機動性好連彌補強度不足。

可就是這樣,也足以傲視他在亞洲的主要對手了。先說東南亞,那時東南亞主要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雖有駐軍,但數量並不多,在殖民地當“大爺”,戰力自然談不上強。而武器裝備上,很多部隊手上還是一戰時的武器。這自然讓日軍橫掃東南亞,也就在馬來亞、新加坡打了一下規模稍大的戰役,在緬北幾乎是攆著英軍跑。這才有了仁安羌大捷。

而泱泱中國,正是積貪積弱之時。袁世凱被日脅迫,強籤21條時,問過段祺瑞這個陸軍總長,北洋軍能抵抗駐山東日軍3萬人多久時,段祺瑞的回答是48小時。到淞滬抗戰時,很多網友在提的幾個德械師,也不過是輕重武器是德國造,但無坦克、重炮配備,稅警團的美械裝備也不過一個師的兵力,亦無重炮。川軍則更可憐,很多還是漢陽造,連鏜線都磨平了,射程無法和38步槍相比,中國軍隊很多時候都靠著大刀和血肉與日寇拼!

戰爭到了二戰時期,己不是簡單的靠戰鬥意志和人數就能取得戰爭勝利的時代了,不用如題主那般去宣揚日軍的戰鬥力。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的“肉彈”戰術就被朱可夫的裝甲鐵流碾壓得再也不敢妄談“北進”。而當遠征軍得到成建制美軍裝備後,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不輸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誠然,抗戰中有不抵抗就跑的中國軍隊和將領,也有無數用血肉之驅與日寇血拼到底,英勇獻身的士兵和將軍。中華民族在任何時候都不乏戰鬥力和犧牲精神,這些就是五千年文明歷經苦難卻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去強調日軍的戰力,是對犧牲的抗日將士的褻瀆。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战争之王
2019-01-30

其實日本軍隊的武器雖然有極個別性能不佳的,但是整體上還是處於一流水平的,至於戰鬥力也不是一直很強,比如在戰爭後期,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大為衰弱。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首先日本在二戰之前已經是一個工業國了,基本上其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自行研發或者仿製生產的,對外依賴較低。而且日本的軍工技術是處於世界一流的,其研發的武器裝備與歐美國家的武器相比並不落後。比如一直被詬病的日本輕型坦克,在30年代末能還算不錯的,同時期的德國也是二號坦克、三號坦克等居多,蘇聯也是T26、BT系列等,基本和日本的九七中戰車、九五中戰車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而像航空業,雖然日本發動機技術不足,但是依然設計出了零式戰鬥機、一式戰鬥機等飛機,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零戰甚至一度讓盟軍極為恐懼。至於海軍更是如此,日本海軍的綜合實力在當時也是位居世界前列的,戰艦性能並不落後(個別沒有現代化改進的老艦就另當別論了)。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同時,日本畢竟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軍事訓練上也並不落伍,再加上日本武士道精神、軍國主義思想等主張的死戰到底,結合兵器技術上的優勢,自然能夠產生強大的戰鬥力。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历史军魂
2019-04-20

日本軍隊戰鬥時以進攻為原則,日本陸軍最拿手的就是所謂的“白仍戰”。日俄戰爭時,日軍對旅順堅固的陣地反覆衝鋒,並用“肉彈”去撞擊混泥土的要塞。二戰的時候,日軍在戰爭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實施各種衝鋒。到了戰爭後期,日軍更是發動了“萬歲”衝鋒。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軍在防禦時,只要沒有接到上級的命令就不允許退卻。防禦也就意味著失守——必須堅守到戰死為止。因此,日軍經常出現“玉碎”的現象。在玉碎的激勵下,日軍即使在絕望的狀態下仍然堅持作戰。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日軍戰鬥力強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對組織以及職務非常忠誠、勤奮、團結以及明確自己的責任,日本人的這些性格正好符合一支優良軍隊的條件。也正因為日本人的這些性格,二戰之後對日本的經濟復興有很大的幫助。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受的是軍國主義教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士道精神。加上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日本天皇的權力極大,日本軍隊被稱為“皇軍”,士兵必須為天皇效忠和賣命。

袁载誉
2019-01-30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首先解釋為什麼在軍迷圈會有日本裝備,在二戰中屬於三流的說法?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日本陸軍的裝備,當時陸軍標配的單兵裝備為38式步槍,坦克為97式中型坦克。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38式步槍這款槍在二戰初期,就已經可以算的上是“古董級”了,它正式定型和量產的時間是1905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已經服役快40年了。

而從性能上看這款槍其實不錯,最高射程達到了2400米,且有效射程也有460米,實戰之中操作熟練的日本兵,可以精準擊殺300米內的對手。

但是這性能從一戰結束後開始,就已經被世界主流軍界認為是“落後”的存在。一戰之時英法把坦克送上戰場,將近代戰爭從戰壕對轟,變成了狹路相逢的“短兵相接”。

戰壕時代因為對抗雙方距離很遠,誰的槍打的越遠、越準,在戰鬥中就可以佔盡優勢,且因這個距離的存在,給了射擊槍支不用過快“連發”的“容錯”。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而當坦克帶來了“短兵相接”之後,最快速度制敵成為戰場的第一選擇,因追求射擊距離而犧牲掉的換彈速度,成為了38式步槍類武器的“致命傷”。

面對這類“致命傷”,德國在開始二戰之後,逐漸拋棄類38式步槍,選擇射擊距離在300-400米,槍管短小且能夠快速連發的MP40衝鋒槍、43式半自動步槍。

在坦克的掩護之下,持有上述武器的德軍士兵,在突進對手的戰壕陣地後,得以進行快速連發的射擊,造成遠高於類38式步槍的殺傷力。所以基於這類殺傷力的差距,軍迷毫不客氣的將38式步槍列為了三流裝備。

但是這個三流只是相對於機械化對磕的歐洲戰場,在亞洲戰場上不管是力戰日本的中國,還是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軍隊均沒有大規模裝備坦克。(中國不裝備坦克是國力不足,英美則是因為潮溼的東南亞並不適合坦克作戰)

二戰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

從實際情況出發,38式步槍在征服中國和東南亞之時,並不是真正的“三流武器”,因地形、氣候等侷限,38式使用效果不錯,而英美這邊因跟進主流武器發展風潮,將武器的射擊距離降低,反而在戰鬥中落了一定下風。

97式中型坦克,1937年定型的日本中型主戰坦克,體重15噸,主武器是裝備的一門47mm火炮。這個配置我們拿它跟76.2毫米火炮的T34坦克、76毫米的M4坦克比,肯定是屬於落後級。

但是日本的這個落後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落後,橫掃波蘭、法國的德國主戰坦克三號坦克,其最早出廠的型號,火炮只有37毫米火炮,後期才加成了50毫米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3號坦克也是在1937年定型的,所以從坦克研發的角度出發,早期日本是可以持平德國。綜上可見僅陸軍這項,日本軍隊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三流”。

更別說日本擁有大量的航空母艦以及在太平洋前期,打出1個日本戰機,換6個美國戰機的“零式”戰機,所以從武器角度說日本在二戰前中期表現的戰鬥力強是“理所當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