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天才柴榮、趙匡胤都收復不了的北漢,為什麼北漢會敗在趙光義手上?

10 個回答
地图帝
2019-07-18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北漢其實是個非常小的國家。《資治通鑑》說北漢初建時,只有十二個州,略顯寒酸。以至於劉崇可憐兮兮地嘆道:“要不是擔心高祖(劉知遠)創建的基業滅亡,我何必稱帝?你們看看咱們的地盤,我算哪門子天子,你們又算哪門子將相?”

這十二州是幷州(州治太原)、汾州(州治今汾陽)、忻州(州治今忻州)、代州(州治今代縣)、嵐州(州治今嵐縣北)、憲州(州治今靜樂)、隆州(州治今祁縣,北漢設立)、沁州(州治今沁源)、遼州(州治今左權)、石州(州治今離石)、麟州(州治今陝西省神木北)、蔚州(州治今河北蔚縣)。

實際上,司馬光把地名給搞錯了。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遼朝(十六州之一),不可能被北漢統治。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北漢其實是個非常小的國家。《資治通鑑》說北漢初建時,只有十二個州,略顯寒酸。以至於劉崇可憐兮兮地嘆道:“要不是擔心高祖(劉知遠)創建的基業滅亡,我何必稱帝?你們看看咱們的地盤,我算哪門子天子,你們又算哪門子將相?”

這十二州是幷州(州治太原)、汾州(州治今汾陽)、忻州(州治今忻州)、代州(州治今代縣)、嵐州(州治今嵐縣北)、憲州(州治今靜樂)、隆州(州治今祁縣,北漢設立)、沁州(州治今沁源)、遼州(州治今左權)、石州(州治今離石)、麟州(州治今陝西省神木北)、蔚州(州治今河北蔚縣)。

實際上,司馬光把地名給搞錯了。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遼朝(十六州之一),不可能被北漢統治。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

北漢不但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北宋滅亡北漢時,官方統計的數字,只有10個州,1個軍,41個縣,總兵力3萬,總戶數3.5萬。有人分析,北漢滅亡時的總人口,最多隻有50多萬人。當然,北漢被後周、北宋圍攻二十多年,每次北上都要掠奪北漢人口南下,尤以趙匡胤為甚。但即使包括這些被掠南下的人口,北漢總人口也不算多。

北漢,可以說要地沒地,要人沒錢,要錢還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工資只有100貫銅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節度使更慘,只有30貫銅錢,夠幹什麼的呢?所以,北漢吏治非常黑暗,從上往下,很多人都在撈,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北漢其實是個非常小的國家。《資治通鑑》說北漢初建時,只有十二個州,略顯寒酸。以至於劉崇可憐兮兮地嘆道:“要不是擔心高祖(劉知遠)創建的基業滅亡,我何必稱帝?你們看看咱們的地盤,我算哪門子天子,你們又算哪門子將相?”

這十二州是幷州(州治太原)、汾州(州治今汾陽)、忻州(州治今忻州)、代州(州治今代縣)、嵐州(州治今嵐縣北)、憲州(州治今靜樂)、隆州(州治今祁縣,北漢設立)、沁州(州治今沁源)、遼州(州治今左權)、石州(州治今離石)、麟州(州治今陝西省神木北)、蔚州(州治今河北蔚縣)。

實際上,司馬光把地名給搞錯了。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遼朝(十六州之一),不可能被北漢統治。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

北漢不但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北宋滅亡北漢時,官方統計的數字,只有10個州,1個軍,41個縣,總兵力3萬,總戶數3.5萬。有人分析,北漢滅亡時的總人口,最多隻有50多萬人。當然,北漢被後周、北宋圍攻二十多年,每次北上都要掠奪北漢人口南下,尤以趙匡胤為甚。但即使包括這些被掠南下的人口,北漢總人口也不算多。

北漢,可以說要地沒地,要人沒錢,要錢還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工資只有100貫銅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節度使更慘,只有30貫銅錢,夠幹什麼的呢?所以,北漢吏治非常黑暗,從上往下,很多人都在撈,百姓苦不堪言。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國,竟然在周、宋長達近三十年的圍攻中存活下來。柴榮與趙匡胤都是雄主,手下兵強馬壯,依然在太原城下被北漢折騰的狼狽不堪,接連出醜。北漢之所以能頂住如此凌厲的攻勢。大致有兩點原因。北漢立國於山西,而山西的地形非常複雜。山西的西邊是黃河,黃河以東是呂梁山脈、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西部。呂梁山以東是汾河谷地,從北往南分別是沂州盆地(北漢)、太原盆地(北漢)、臨汾盆地(後周、北宋)。汾河谷地以東是太嶽山、太嶽山以東是太行山脈。遼州(唐稱儀州、今左權)就位於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中,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東部。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北漢其實是個非常小的國家。《資治通鑑》說北漢初建時,只有十二個州,略顯寒酸。以至於劉崇可憐兮兮地嘆道:“要不是擔心高祖(劉知遠)創建的基業滅亡,我何必稱帝?你們看看咱們的地盤,我算哪門子天子,你們又算哪門子將相?”

這十二州是幷州(州治太原)、汾州(州治今汾陽)、忻州(州治今忻州)、代州(州治今代縣)、嵐州(州治今嵐縣北)、憲州(州治今靜樂)、隆州(州治今祁縣,北漢設立)、沁州(州治今沁源)、遼州(州治今左權)、石州(州治今離石)、麟州(州治今陝西省神木北)、蔚州(州治今河北蔚縣)。

實際上,司馬光把地名給搞錯了。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遼朝(十六州之一),不可能被北漢統治。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

北漢不但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北宋滅亡北漢時,官方統計的數字,只有10個州,1個軍,41個縣,總兵力3萬,總戶數3.5萬。有人分析,北漢滅亡時的總人口,最多隻有50多萬人。當然,北漢被後周、北宋圍攻二十多年,每次北上都要掠奪北漢人口南下,尤以趙匡胤為甚。但即使包括這些被掠南下的人口,北漢總人口也不算多。

北漢,可以說要地沒地,要人沒錢,要錢還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工資只有100貫銅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節度使更慘,只有30貫銅錢,夠幹什麼的呢?所以,北漢吏治非常黑暗,從上往下,很多人都在撈,百姓苦不堪言。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國,竟然在周、宋長達近三十年的圍攻中存活下來。柴榮與趙匡胤都是雄主,手下兵強馬壯,依然在太原城下被北漢折騰的狼狽不堪,接連出醜。北漢之所以能頂住如此凌厲的攻勢。大致有兩點原因。北漢立國於山西,而山西的地形非常複雜。山西的西邊是黃河,黃河以東是呂梁山脈、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西部。呂梁山以東是汾河谷地,從北往南分別是沂州盆地(北漢)、太原盆地(北漢)、臨汾盆地(後周、北宋)。汾河谷地以東是太嶽山、太嶽山以東是太行山脈。遼州(唐稱儀州、今左權)就位於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中,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東部。

這樣的地勢決定了河東(山西舊稱)之於中原有居高臨下之勢。五代除了開頭的後梁與收尾的後周,中間三個後唐、後晉、後漢,全部發家於河東。即使劉崇沒有唐莊宗李存勖那樣的本事(南下滅樑),能南下滅周,至少自守是沒有問題的。無論是後周還是北宋,北上進攻北漢時都非常的吃力,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這裡的地勢過於險峻,不利於大規模用兵。

北漢能與後周、北宋對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一個強大的靠山——遼朝。劉崇剛建立北漢時,就向遼朝表示了投靠之意。其實不用劉崇來找契丹人,契丹人都會主動找上門要求“合作”的。北漢的地理位置,對遼朝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遼朝與五代、北宋的邊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的河北平原、西部的山西高原。平原地區利於中原軍隊大規模作戰,當然也利於契丹騎兵大規模作戰。但當遼朝呈守勢、中原王朝呈攻勢時,山西高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如果遼朝與北漢聯手,一旦有中原王朝軍隊北上攻契丹,北漢可以在太行山以東給中原王朝製造麻煩。柴榮北伐契丹時,就派李重進重點敲打北漢,防止北漢出來搗亂。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北漢其實是個非常小的國家。《資治通鑑》說北漢初建時,只有十二個州,略顯寒酸。以至於劉崇可憐兮兮地嘆道:“要不是擔心高祖(劉知遠)創建的基業滅亡,我何必稱帝?你們看看咱們的地盤,我算哪門子天子,你們又算哪門子將相?”

這十二州是幷州(州治太原)、汾州(州治今汾陽)、忻州(州治今忻州)、代州(州治今代縣)、嵐州(州治今嵐縣北)、憲州(州治今靜樂)、隆州(州治今祁縣,北漢設立)、沁州(州治今沁源)、遼州(州治今左權)、石州(州治今離石)、麟州(州治今陝西省神木北)、蔚州(州治今河北蔚縣)。

實際上,司馬光把地名給搞錯了。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遼朝(十六州之一),不可能被北漢統治。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

北漢不但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北宋滅亡北漢時,官方統計的數字,只有10個州,1個軍,41個縣,總兵力3萬,總戶數3.5萬。有人分析,北漢滅亡時的總人口,最多隻有50多萬人。當然,北漢被後周、北宋圍攻二十多年,每次北上都要掠奪北漢人口南下,尤以趙匡胤為甚。但即使包括這些被掠南下的人口,北漢總人口也不算多。

北漢,可以說要地沒地,要人沒錢,要錢還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工資只有100貫銅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節度使更慘,只有30貫銅錢,夠幹什麼的呢?所以,北漢吏治非常黑暗,從上往下,很多人都在撈,百姓苦不堪言。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國,竟然在周、宋長達近三十年的圍攻中存活下來。柴榮與趙匡胤都是雄主,手下兵強馬壯,依然在太原城下被北漢折騰的狼狽不堪,接連出醜。北漢之所以能頂住如此凌厲的攻勢。大致有兩點原因。北漢立國於山西,而山西的地形非常複雜。山西的西邊是黃河,黃河以東是呂梁山脈、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西部。呂梁山以東是汾河谷地,從北往南分別是沂州盆地(北漢)、太原盆地(北漢)、臨汾盆地(後周、北宋)。汾河谷地以東是太嶽山、太嶽山以東是太行山脈。遼州(唐稱儀州、今左權)就位於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中,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東部。

這樣的地勢決定了河東(山西舊稱)之於中原有居高臨下之勢。五代除了開頭的後梁與收尾的後周,中間三個後唐、後晉、後漢,全部發家於河東。即使劉崇沒有唐莊宗李存勖那樣的本事(南下滅樑),能南下滅周,至少自守是沒有問題的。無論是後周還是北宋,北上進攻北漢時都非常的吃力,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這裡的地勢過於險峻,不利於大規模用兵。

北漢能與後周、北宋對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一個強大的靠山——遼朝。劉崇剛建立北漢時,就向遼朝表示了投靠之意。其實不用劉崇來找契丹人,契丹人都會主動找上門要求“合作”的。北漢的地理位置,對遼朝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遼朝與五代、北宋的邊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的河北平原、西部的山西高原。平原地區利於中原軍隊大規模作戰,當然也利於契丹騎兵大規模作戰。但當遼朝呈守勢、中原王朝呈攻勢時,山西高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如果遼朝與北漢聯手,一旦有中原王朝軍隊北上攻契丹,北漢可以在太行山以東給中原王朝製造麻煩。柴榮北伐契丹時,就派李重進重點敲打北漢,防止北漢出來搗亂。

另外,遼朝間接控制北漢,可以讓北漢盡最大可能,從戰略上威脅到中原王朝國都開封的安全。北漢的南線沁州與遼州,距離黃河都不算特別遠。如果漢遼聯軍能沿汾水谷地南下,抵達黃河岸邊,就能威脅到開封,從而實現“圍魏救趙(遼朝的幽燕地區,今京津一帶)”的目的。

基於此,遼朝非常重視對北漢的扶持。誠然,北漢每年要向遼朝繳納大量的“保護費”,但遼朝地大物博,並不缺北漢的這點“孝敬”。反而是北漢缺糧時,遼朝都是無償送給北漢大量糧米。比如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北漢向糧食大豐收的遼朝求糧。遼景宗耶律賢二話不說,調撥大量20萬斛糧食送給北漢。如果按宋制,1斛糧食約有30公斤,就是600萬公斤。如果按唐制1斛為60公斤算,就是1200萬公斤糧食。所以說,北漢能存活下來,一靠特殊的地理環境,二靠遼朝的救濟。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

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但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樞密使郭威建立的後周取代了。好在劉知遠當年南下時留了一手,他把弟弟劉崇留下來,守住河東。公元951年,郭威代漢稱帝,留在河東的劉崇建立了北漢。

說了半天,北漢在哪呢?打開山西省的地圖,“掐頭(北部)去尾(南部)”,中間那一塊,就基本上是北漢地盤。公元936年,晉高祖石敬瑭投靠遼朝,以獻出幽雲十六州的代價,換取遼兵南下幫他滅掉後唐。而云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從此之後,中原王朝與遼朝的西線邊界,就以山西省北部為界了。

北漢其實是個非常小的國家。《資治通鑑》說北漢初建時,只有十二個州,略顯寒酸。以至於劉崇可憐兮兮地嘆道:“要不是擔心高祖(劉知遠)創建的基業滅亡,我何必稱帝?你們看看咱們的地盤,我算哪門子天子,你們又算哪門子將相?”

這十二州是幷州(州治太原)、汾州(州治今汾陽)、忻州(州治今忻州)、代州(州治今代縣)、嵐州(州治今嵐縣北)、憲州(州治今靜樂)、隆州(州治今祁縣,北漢設立)、沁州(州治今沁源)、遼州(州治今左權)、石州(州治今離石)、麟州(州治今陝西省神木北)、蔚州(州治今河北蔚縣)。

實際上,司馬光把地名給搞錯了。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遼朝(十六州之一),不可能被北漢統治。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

北漢不但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北宋滅亡北漢時,官方統計的數字,只有10個州,1個軍,41個縣,總兵力3萬,總戶數3.5萬。有人分析,北漢滅亡時的總人口,最多隻有50多萬人。當然,北漢被後周、北宋圍攻二十多年,每次北上都要掠奪北漢人口南下,尤以趙匡胤為甚。但即使包括這些被掠南下的人口,北漢總人口也不算多。

北漢,可以說要地沒地,要人沒錢,要錢還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工資只有100貫銅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節度使更慘,只有30貫銅錢,夠幹什麼的呢?所以,北漢吏治非常黑暗,從上往下,很多人都在撈,百姓苦不堪言。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國,竟然在周、宋長達近三十年的圍攻中存活下來。柴榮與趙匡胤都是雄主,手下兵強馬壯,依然在太原城下被北漢折騰的狼狽不堪,接連出醜。北漢之所以能頂住如此凌厲的攻勢。大致有兩點原因。北漢立國於山西,而山西的地形非常複雜。山西的西邊是黃河,黃河以東是呂梁山脈、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西部。呂梁山以東是汾河谷地,從北往南分別是沂州盆地(北漢)、太原盆地(北漢)、臨汾盆地(後周、北宋)。汾河谷地以東是太嶽山、太嶽山以東是太行山脈。遼州(唐稱儀州、今左權)就位於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中,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東部。

這樣的地勢決定了河東(山西舊稱)之於中原有居高臨下之勢。五代除了開頭的後梁與收尾的後周,中間三個後唐、後晉、後漢,全部發家於河東。即使劉崇沒有唐莊宗李存勖那樣的本事(南下滅樑),能南下滅周,至少自守是沒有問題的。無論是後周還是北宋,北上進攻北漢時都非常的吃力,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這裡的地勢過於險峻,不利於大規模用兵。

北漢能與後周、北宋對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一個強大的靠山——遼朝。劉崇剛建立北漢時,就向遼朝表示了投靠之意。其實不用劉崇來找契丹人,契丹人都會主動找上門要求“合作”的。北漢的地理位置,對遼朝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遼朝與五代、北宋的邊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的河北平原、西部的山西高原。平原地區利於中原軍隊大規模作戰,當然也利於契丹騎兵大規模作戰。但當遼朝呈守勢、中原王朝呈攻勢時,山西高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如果遼朝與北漢聯手,一旦有中原王朝軍隊北上攻契丹,北漢可以在太行山以東給中原王朝製造麻煩。柴榮北伐契丹時,就派李重進重點敲打北漢,防止北漢出來搗亂。

另外,遼朝間接控制北漢,可以讓北漢盡最大可能,從戰略上威脅到中原王朝國都開封的安全。北漢的南線沁州與遼州,距離黃河都不算特別遠。如果漢遼聯軍能沿汾水谷地南下,抵達黃河岸邊,就能威脅到開封,從而實現“圍魏救趙(遼朝的幽燕地區,今京津一帶)”的目的。

基於此,遼朝非常重視對北漢的扶持。誠然,北漢每年要向遼朝繳納大量的“保護費”,但遼朝地大物博,並不缺北漢的這點“孝敬”。反而是北漢缺糧時,遼朝都是無償送給北漢大量糧米。比如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北漢向糧食大豐收的遼朝求糧。遼景宗耶律賢二話不說,調撥大量20萬斛糧食送給北漢。如果按宋制,1斛糧食約有30公斤,就是600萬公斤。如果按唐制1斛為60公斤算,就是1200萬公斤糧食。所以說,北漢能存活下來,一靠特殊的地理環境,二靠遼朝的救濟。

趙光義想滅北漢,最擔心的就是遼朝出兵救北漢。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趙光義正式討伐北漢。耶律璟聽說後,立刻派人詰問趙光義:“南朝以什麼名義進攻北漢?我們不答應!”趙光義冷笑道:“河東小國向來不服從中原王朝,朕奉天伐罪,有什麼不對的嗎?此次北伐,如果北朝(遼朝,或稱契丹)不出兵救援北漢,則宋遼一家親。如果北朝出兵南下,那麼宋朝只有與遼朝決一死戰。”

可見,如果沒有遼朝的支持,北漢是很難撐到公元979年的。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19-07-24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儘管確立了圍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體操作怎麼做?兵力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時期,對北漢進行了三次討伐。

第一次,宋太祖試圖趁北漢內亂,趁火打劫。

因此,這次宋太祖主要委託李繼勳等人進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沒有部署。當遼國援軍逼近後,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這次失敗說明,北漢是頑固的敵人,即使陷入內亂,想要趁虛而入也是很困難的。

要滅北漢,還是要圍城打援!

第二次,激戰。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準備也比較充分。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儘管確立了圍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體操作怎麼做?兵力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時期,對北漢進行了三次討伐。

第一次,宋太祖試圖趁北漢內亂,趁火打劫。

因此,這次宋太祖主要委託李繼勳等人進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沒有部署。當遼國援軍逼近後,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這次失敗說明,北漢是頑固的敵人,即使陷入內亂,想要趁虛而入也是很困難的。

要滅北漢,還是要圍城打援!

第二次,激戰。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準備也比較充分。


在這次作戰中,宋太祖親自指揮圍城作戰。北宋採取了強攻、灌水等各種方法,設防堅固的太原險象環生!

在打援作戰中,北宋也部署了相對較強的兵力,兩次擊退遼軍。

可是,遼軍耶律斜斟趁夜從間道逼近太原!他們在太原之西進進出出,威脅極大!

而此時,攻城已久,宋軍駐紮在草地,腹足病很多,戰鬥力下降!

久攻不克,外援逼近,無奈之下,太祖班師。

這次作戰最大的成果是:宋太祖遷徙太原附近居民入宋!

此後,北漢國力非常脆弱!幾乎到了一戶養一兵的慘狀!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儘管確立了圍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體操作怎麼做?兵力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時期,對北漢進行了三次討伐。

第一次,宋太祖試圖趁北漢內亂,趁火打劫。

因此,這次宋太祖主要委託李繼勳等人進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沒有部署。當遼國援軍逼近後,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這次失敗說明,北漢是頑固的敵人,即使陷入內亂,想要趁虛而入也是很困難的。

要滅北漢,還是要圍城打援!

第二次,激戰。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準備也比較充分。


在這次作戰中,宋太祖親自指揮圍城作戰。北宋採取了強攻、灌水等各種方法,設防堅固的太原險象環生!

在打援作戰中,北宋也部署了相對較強的兵力,兩次擊退遼軍。

可是,遼軍耶律斜斟趁夜從間道逼近太原!他們在太原之西進進出出,威脅極大!

而此時,攻城已久,宋軍駐紮在草地,腹足病很多,戰鬥力下降!

久攻不克,外援逼近,無奈之下,太祖班師。

這次作戰最大的成果是:宋太祖遷徙太原附近居民入宋!

此後,北漢國力非常脆弱!幾乎到了一戶養一兵的慘狀!


這次作戰,說明:遼救援北漢的決心十分堅決。同時,遼軍又是機動能力極強的武裝。對於這種機動力強大的敵人,打援,想要靠單純的堵截,是風險極大的!

第三次,太祖病逝,半途而廢

在第二次攻太原失敗後,宋太祖意識到遼的強大。他採納趙普建議,先留北漢作為宋遼緩衝,專意平定南方。

在平定南方後,宋太祖再次北伐,可是,這次北伐進行中,太祖病逝,宋軍班師。

宋太宗滅北漢

在宋太宗即位後,繼續執行滅北漢戰爭。

此時,南方已經基本平定,北宋已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因此,得以全力滅漢。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儘管確立了圍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體操作怎麼做?兵力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時期,對北漢進行了三次討伐。

第一次,宋太祖試圖趁北漢內亂,趁火打劫。

因此,這次宋太祖主要委託李繼勳等人進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沒有部署。當遼國援軍逼近後,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這次失敗說明,北漢是頑固的敵人,即使陷入內亂,想要趁虛而入也是很困難的。

要滅北漢,還是要圍城打援!

第二次,激戰。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準備也比較充分。


在這次作戰中,宋太祖親自指揮圍城作戰。北宋採取了強攻、灌水等各種方法,設防堅固的太原險象環生!

在打援作戰中,北宋也部署了相對較強的兵力,兩次擊退遼軍。

可是,遼軍耶律斜斟趁夜從間道逼近太原!他們在太原之西進進出出,威脅極大!

而此時,攻城已久,宋軍駐紮在草地,腹足病很多,戰鬥力下降!

久攻不克,外援逼近,無奈之下,太祖班師。

這次作戰最大的成果是:宋太祖遷徙太原附近居民入宋!

此後,北漢國力非常脆弱!幾乎到了一戶養一兵的慘狀!


這次作戰,說明:遼救援北漢的決心十分堅決。同時,遼軍又是機動能力極強的武裝。對於這種機動力強大的敵人,打援,想要靠單純的堵截,是風險極大的!

第三次,太祖病逝,半途而廢

在第二次攻太原失敗後,宋太祖意識到遼的強大。他採納趙普建議,先留北漢作為宋遼緩衝,專意平定南方。

在平定南方後,宋太祖再次北伐,可是,這次北伐進行中,太祖病逝,宋軍班師。

宋太宗滅北漢

在宋太宗即位後,繼續執行滅北漢戰爭。

此時,南方已經基本平定,北宋已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因此,得以全力滅漢。


宋太宗此次準備相當充分,各州準備物資、攻城器械;軍隊調整、部署,加強攻城力量。

同時,吸取了此前圍城打援不順利的教訓,這次,宋太宗在部署上做了很大的調整。

他親自坐鎮鎮州,把重心放在打援上。而且,打援兵團的任務,不再以單純的消極堵截為主,而是要殲滅援軍有生力量!

這次作戰中,宋軍在白石嶺大敗遼軍西路援軍,遼軍損失十分慘重。遼東路援軍在得知西路慘況後,猶豫不前。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儘管確立了圍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體操作怎麼做?兵力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時期,對北漢進行了三次討伐。

第一次,宋太祖試圖趁北漢內亂,趁火打劫。

因此,這次宋太祖主要委託李繼勳等人進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沒有部署。當遼國援軍逼近後,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這次失敗說明,北漢是頑固的敵人,即使陷入內亂,想要趁虛而入也是很困難的。

要滅北漢,還是要圍城打援!

第二次,激戰。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準備也比較充分。


在這次作戰中,宋太祖親自指揮圍城作戰。北宋採取了強攻、灌水等各種方法,設防堅固的太原險象環生!

在打援作戰中,北宋也部署了相對較強的兵力,兩次擊退遼軍。

可是,遼軍耶律斜斟趁夜從間道逼近太原!他們在太原之西進進出出,威脅極大!

而此時,攻城已久,宋軍駐紮在草地,腹足病很多,戰鬥力下降!

久攻不克,外援逼近,無奈之下,太祖班師。

這次作戰最大的成果是:宋太祖遷徙太原附近居民入宋!

此後,北漢國力非常脆弱!幾乎到了一戶養一兵的慘狀!


這次作戰,說明:遼救援北漢的決心十分堅決。同時,遼軍又是機動能力極強的武裝。對於這種機動力強大的敵人,打援,想要靠單純的堵截,是風險極大的!

第三次,太祖病逝,半途而廢

在第二次攻太原失敗後,宋太祖意識到遼的強大。他採納趙普建議,先留北漢作為宋遼緩衝,專意平定南方。

在平定南方後,宋太祖再次北伐,可是,這次北伐進行中,太祖病逝,宋軍班師。

宋太宗滅北漢

在宋太宗即位後,繼續執行滅北漢戰爭。

此時,南方已經基本平定,北宋已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因此,得以全力滅漢。


宋太宗此次準備相當充分,各州準備物資、攻城器械;軍隊調整、部署,加強攻城力量。

同時,吸取了此前圍城打援不順利的教訓,這次,宋太宗在部署上做了很大的調整。

他親自坐鎮鎮州,把重心放在打援上。而且,打援兵團的任務,不再以單純的消極堵截為主,而是要殲滅援軍有生力量!

這次作戰中,宋軍在白石嶺大敗遼軍西路援軍,遼軍損失十分慘重。遼東路援軍在得知西路慘況後,猶豫不前。


而太原城下,曹彬、潘美等正積極組織猛攻。

北漢失去外援,而其城內早因連年征戰物資匱乏。

無奈之下,北漢出降。

這次滅北漢,一方面是因為太宗準備充分,而北漢早已在連年征戰中疲弱不堪、內政混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遼方統帥對宋軍滅漢決心估計不足,調配援軍不足!

可惜的是,太宗在這次作戰後,以遼在此戰中的表現誤判了遼軍的實力,倉促發起徵遼戰爭,一敗塗地!這是後話了!

北漢的條件,得天獨厚,又得外援,難以一舉擊滅。

回顧後周和北宋對北漢的戰爭,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對一個內有堅城,外有強援的敵人,還是用好一個戰法,都如十月懷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漢難打

後漢,在今山西一帶。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時期,那裡始終是中原統治者頭疼的地方。


大唐就是從這裡起家,一統天下。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都從這裡起家,建立王朝。

因此,割據河東的勢力,對中原王朝來說,絕不僅僅只是割據的問題,而是腹心之患,隨時可能趁你病要你命,改朝換代!

北漢,他不但擁有上述優勢,還與契丹結為盟友。可謂內有堅城,外有強援,不好打!

後周世宗的攻北漢,小試牛刀


由於歷史原因,北漢和後周就是漢賊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郭威時期,北漢就曾經發起對後周的進攻。當時,郭威因為擔心慕容彥超等更嚴重的威脅,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擊,僅僅以防守為主。

到了郭威去世後,北漢企圖趁你病要你命,連接契丹叔叔,一起南下。


結果,在高平之戰中,北漢被天才柴榮一舉擊敗!北漢老大劉崇只能隱姓埋名,連滾帶爬,才回到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柴榮趁勢追擊,一舉打到北漢老巢!

由於後周進攻氣勢如虹,北漢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短短1個多月,北漢12州就有8州投降!

可是,在與契丹援軍的作戰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同時,由於連日大雨,周世宗只得退軍。

在撤退時,擔任掩護的後周後軍發生了驚擾,損失糧草物資無數!


柴榮對北漢的進攻,可以看成是高平之戰的追擊階段。因此,柴榮雖然在高平戰場呼風喚雨,但在設防多年,城牆高大的太原,明顯準備不足。

另外,由於柴榮剛剛即位,還來不及進行整頓。因此,軍隊作風、戰鬥力,尚遠遠比不上後來。

此戰後,柴榮採取“先南後北”的基本方略,移兵南方,直到最後階段,才北上作戰,但很快就去世,半途而廢。


假如天假時光,柴榮再來打一次北漢,或許結果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只是,那也僅僅是假如而已!

不過,柴榮這次小試牛刀,收穫不小!

1、削弱了北漢國力,後周可以專心先南後北!

自此之後,北漢老老實實,對中原政權最多進行騷擾,大舉進攻,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在這個前提下,後周、北宋,才可能安心南下,先南後北,穩步發展!

2、確立了後來北宋天子攻北漢的基本基調:圍城打援。

事實上,以後的數次討伐中,北漢國土的其他州縣都不難搞,唯獨太原,極難攻克。因此,所謂打北漢,就是打太原,以及前來援救太原的契丹軍!

宋太祖的三次討伐,圍城打援的摸索


儘管確立了圍城打援的基本打法,但具體操作怎麼做?兵力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摸索。

宋太祖時期,對北漢進行了三次討伐。

第一次,宋太祖試圖趁北漢內亂,趁火打劫。

因此,這次宋太祖主要委託李繼勳等人進攻,而且,在打援方面基本沒有部署。當遼國援軍逼近後,北宋很快就撤退了。

這次失敗說明,北漢是頑固的敵人,即使陷入內亂,想要趁虛而入也是很困難的。

要滅北漢,還是要圍城打援!

第二次,激戰。

宋太祖第二次北伐,是下了狠心的,準備也比較充分。


在這次作戰中,宋太祖親自指揮圍城作戰。北宋採取了強攻、灌水等各種方法,設防堅固的太原險象環生!

在打援作戰中,北宋也部署了相對較強的兵力,兩次擊退遼軍。

可是,遼軍耶律斜斟趁夜從間道逼近太原!他們在太原之西進進出出,威脅極大!

而此時,攻城已久,宋軍駐紮在草地,腹足病很多,戰鬥力下降!

久攻不克,外援逼近,無奈之下,太祖班師。

這次作戰最大的成果是:宋太祖遷徙太原附近居民入宋!

此後,北漢國力非常脆弱!幾乎到了一戶養一兵的慘狀!


這次作戰,說明:遼救援北漢的決心十分堅決。同時,遼軍又是機動能力極強的武裝。對於這種機動力強大的敵人,打援,想要靠單純的堵截,是風險極大的!

第三次,太祖病逝,半途而廢

在第二次攻太原失敗後,宋太祖意識到遼的強大。他採納趙普建議,先留北漢作為宋遼緩衝,專意平定南方。

在平定南方後,宋太祖再次北伐,可是,這次北伐進行中,太祖病逝,宋軍班師。

宋太宗滅北漢

在宋太宗即位後,繼續執行滅北漢戰爭。

此時,南方已經基本平定,北宋已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因此,得以全力滅漢。


宋太宗此次準備相當充分,各州準備物資、攻城器械;軍隊調整、部署,加強攻城力量。

同時,吸取了此前圍城打援不順利的教訓,這次,宋太宗在部署上做了很大的調整。

他親自坐鎮鎮州,把重心放在打援上。而且,打援兵團的任務,不再以單純的消極堵截為主,而是要殲滅援軍有生力量!

這次作戰中,宋軍在白石嶺大敗遼軍西路援軍,遼軍損失十分慘重。遼東路援軍在得知西路慘況後,猶豫不前。


而太原城下,曹彬、潘美等正積極組織猛攻。

北漢失去外援,而其城內早因連年征戰物資匱乏。

無奈之下,北漢出降。

這次滅北漢,一方面是因為太宗準備充分,而北漢早已在連年征戰中疲弱不堪、內政混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遼方統帥對宋軍滅漢決心估計不足,調配援軍不足!

可惜的是,太宗在這次作戰後,以遼在此戰中的表現誤判了遼軍的實力,倉促發起徵遼戰爭,一敗塗地!這是後話了!

北漢的條件,得天獨厚,又得外援,難以一舉擊滅。


因此,宋太宗滅北漢,不能孤立地看。正因後周和太祖時期的攻伐,使北漢國力衰竭,北宋才得以從容平定天下其他區域,以絕對優勢專力對北漢,並留出足夠力量預備打援!

同時,在如何搞好攻城打援(或圍城打援),與所有的戰法一樣,都是需要精心地準備和總結,反覆地嘗試,如十月懷胎,不可能一蹴而就!

儘管許多問題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解決,許多方法要反覆打磨才能掌握精髓,但是,只要不斷嘗試、調整,就總能解決問題、掌握技能!

與君共勉!

历史咖啡
2019-11-05

這三位都很難講是軍事天才。但趙光義滅北漢之戰由於採取了「間接路線」戰略,奇正互用,使契丹喪失地理上的【內線優勢】,從而取得太原圍城之戰的成功。具體可以作如下解釋:

一,契丹人在太原-幽州兩翼的內線優勢

「內線作戰」是約米尼《戰爭藝術概論》提出的優秀軍事概念,來自查理親王的一場經典戰役,拿破崙受到啟蒙,用之如神,其元帥約米尼將其數十個戰例概括為科學概念,與中國孫子兵法暗合。

北宋與河東及十六州的艱難態勢,要害就在這裡。契丹騎兵通過太行山北部緩地,可以較為輕鬆的在幽州和太原兩翼機動,而宋軍被太行山切割,山前山後,太原方向和幽州方向無法呼應,關隘難行,總是顧此失彼,陷入嚴重的戰略被動。這就是中原的最大弱點。

這三位都很難講是軍事天才。但趙光義滅北漢之戰由於採取了「間接路線」戰略,奇正互用,使契丹喪失地理上的【內線優勢】,從而取得太原圍城之戰的成功。具體可以作如下解釋:

一,契丹人在太原-幽州兩翼的內線優勢

「內線作戰」是約米尼《戰爭藝術概論》提出的優秀軍事概念,來自查理親王的一場經典戰役,拿破崙受到啟蒙,用之如神,其元帥約米尼將其數十個戰例概括為科學概念,與中國孫子兵法暗合。

北宋與河東及十六州的艱難態勢,要害就在這裡。契丹騎兵通過太行山北部緩地,可以較為輕鬆的在幽州和太原兩翼機動,而宋軍被太行山切割,山前山後,太原方向和幽州方向無法呼應,關隘難行,總是顧此失彼,陷入嚴重的戰略被動。這就是中原的最大弱點。



當契丹佔有太原和幽州兩個決定點,背後又以萬人騎兵縱隊做兩翼機動時,會產生穩若磐石的效果。當中原軍隊猛攻太原時,敵人可以從幽州方向派來援軍或從華北突入威脅中原;當中原軍隊猛攻幽州時,河東同樣是這個角色,且更具威脅性。契丹因此佔盡了【內線優勢】。

二,宋太宗的間接路線戰略

宋太宗鑑於柴榮、趙匡胤歷次戰役的失敗,制訂了相當正確的戰略。一方面派遣足夠軍隊在河東佈局,做好長期圍困太原的準備,且在太原北面佈置緩衝梯隊。一方面,自己親率主力進入華北平原,在幽州南面的鎮州(正定縣)做出攻擊態勢。

此時,契丹方面的內線優勢就無法發揮了。幽州軍隊不僅不敢救援太原,甚至還要從契丹本部增派人馬作為機動。同樣,往常的圍魏救趙也無法使用了。這時,太原攻城就容易太多了,契丹只有調集本部兵馬才可能救援太原,且數量要很多,幾乎要傾巢而出。而這種救援是非常危險的:山前鎮州的宋軍可以翻山過來,形成圍點打援。

契丹人很明智,不願意在這個態勢下把全國軍隊都壓上來。在劉漢反覆要求支援時,也沒有妄動。河東方向的契丹軍只是常規性的下壓,受阻後即不再加碼。太宗在預判契丹人不會擴大戰爭規模、發起兩國決戰的情況下,果斷翻越太行山,對太原形成總攻。還好總攻所耗時間不長不短,契丹沒有進一步的戰略行動。

太原終於陷落,太宗惱怒沙陀人自唐末以來割據稱雄,決定改革和遷徙整個河東武士社會,又焚燒太原舊城。緊接著,他腦子發昏,全軍翻越太行山,向幽州方向總攻。結果契丹認為兩國大決戰已經來臨,精銳騎兵傾巢而出。

金道人
2019-11-01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首先我們講一講柴榮,柴榮的義父郭威建立後周,滅掉後漢,未受控制的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郭威短命,在位三年就死了,然後柴榮繼位。繼位第一年北漢和遼國想趁著郭威剛死柴榮立足不穩之際滅了後周,發生高平之戰,結果是以後周大勝為結局。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首先我們講一講柴榮,柴榮的義父郭威建立後周,滅掉後漢,未受控制的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郭威短命,在位三年就死了,然後柴榮繼位。繼位第一年北漢和遼國想趁著郭威剛死柴榮立足不穩之際滅了後周,發生高平之戰,結果是以後周大勝為結局。

高平之站中雖然後周大勝,但也反應了五代十國這個混亂時代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武將問題,各個朝代國君很多都是軍人出身,對武將十分驕縱。高平之戰也讓柴榮明白了一個道理,軍隊不能太過放任他們,不然自己以後也會步了後塵。柴榮也在高平之戰結束後立刻殺了七十餘個不聽號令的將校。至此,柴榮總算站穩腳跟。在即位六年後,他做好了準備,北伐的準備都做好了,結果在即將攻至幽州的時候生病,無奈返回,途中死去。

在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柴榮是比較有氣概的人,南邊政權,北邊的遼國和山西的北漢,首先選擇進攻的方向竟是最難的遼國,而且還一路高歌猛進,遼國差點嚇尿了。可惜的是柴榮病死。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首先我們講一講柴榮,柴榮的義父郭威建立後周,滅掉後漢,未受控制的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郭威短命,在位三年就死了,然後柴榮繼位。繼位第一年北漢和遼國想趁著郭威剛死柴榮立足不穩之際滅了後周,發生高平之戰,結果是以後周大勝為結局。

高平之站中雖然後周大勝,但也反應了五代十國這個混亂時代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武將問題,各個朝代國君很多都是軍人出身,對武將十分驕縱。高平之戰也讓柴榮明白了一個道理,軍隊不能太過放任他們,不然自己以後也會步了後塵。柴榮也在高平之戰結束後立刻殺了七十餘個不聽號令的將校。至此,柴榮總算站穩腳跟。在即位六年後,他做好了準備,北伐的準備都做好了,結果在即將攻至幽州的時候生病,無奈返回,途中死去。

在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柴榮是比較有氣概的人,南邊政權,北邊的遼國和山西的北漢,首先選擇進攻的方向竟是最難的遼國,而且還一路高歌猛進,遼國差點嚇尿了。可惜的是柴榮病死。

柴榮病死之後,兒子後周恭帝上位,大家也都知道了,趙匡胤篡位,建立北宋,趙匡胤建立北宋的政策跟柴榮的先難後易的方針不一樣,也說不上誰優秀,反正他就選擇了先易後難,去難邊虐菜去了,當南邊最後一個菜鳥南唐被滅的時候已經是在他當皇帝之後的第十五年了,也準備拾掇拾掇北邊的人了,結果在第二年趙老闆也掛了。

說來北漢命還真好,每次有人打他主意都險之又險沒挨子彈。其實說來北漢地方狹小,又經過五代十國的長時間戰亂,那個地方的人口只剩唐時的八分之一了,典型的地小人也少,除了有一點點地勢上的優勢,不管是面對後周還是北宋,基本都是被虐的份。所以不管是北漢還是北漢的前身後漢,基本都是給遼國當兒子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首先我們講一講柴榮,柴榮的義父郭威建立後周,滅掉後漢,未受控制的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郭威短命,在位三年就死了,然後柴榮繼位。繼位第一年北漢和遼國想趁著郭威剛死柴榮立足不穩之際滅了後周,發生高平之戰,結果是以後周大勝為結局。

高平之站中雖然後周大勝,但也反應了五代十國這個混亂時代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武將問題,各個朝代國君很多都是軍人出身,對武將十分驕縱。高平之戰也讓柴榮明白了一個道理,軍隊不能太過放任他們,不然自己以後也會步了後塵。柴榮也在高平之戰結束後立刻殺了七十餘個不聽號令的將校。至此,柴榮總算站穩腳跟。在即位六年後,他做好了準備,北伐的準備都做好了,結果在即將攻至幽州的時候生病,無奈返回,途中死去。

在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柴榮是比較有氣概的人,南邊政權,北邊的遼國和山西的北漢,首先選擇進攻的方向竟是最難的遼國,而且還一路高歌猛進,遼國差點嚇尿了。可惜的是柴榮病死。

柴榮病死之後,兒子後周恭帝上位,大家也都知道了,趙匡胤篡位,建立北宋,趙匡胤建立北宋的政策跟柴榮的先難後易的方針不一樣,也說不上誰優秀,反正他就選擇了先易後難,去難邊虐菜去了,當南邊最後一個菜鳥南唐被滅的時候已經是在他當皇帝之後的第十五年了,也準備拾掇拾掇北邊的人了,結果在第二年趙老闆也掛了。

說來北漢命還真好,每次有人打他主意都險之又險沒挨子彈。其實說來北漢地方狹小,又經過五代十國的長時間戰亂,那個地方的人口只剩唐時的八分之一了,典型的地小人也少,除了有一點點地勢上的優勢,不管是面對後周還是北宋,基本都是被虐的份。所以不管是北漢還是北漢的前身後漢,基本都是給遼國當兒子的。

然而北漢這個地方的地勢還是十分重要的,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論述過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而如果沒了燕雲地區,連陝中,太原一代都沒有控制,北宋的都城開封,以及汴河一帶的經濟中心基本都是時時刻刻被北方威脅。若是能控制太原,遼國如果要南下,還要考慮下會不會被截斷補給,相對忌憚。所以在趙廣義即位後,過了幾年就滅了北漢。

如此,北漢沒被柴榮和趙匡胤滅掉是有一些政策以及巧合在其中,並非滅不掉。

夜鸿羽1
2019-10-31

在宋太宗滅北漢前,太祖趙匡胤已先後四次進攻北漢。大量消耗了北漢的民力軍力,尤其是開寶二年引汾水灌城,對北漢消耗極大。開寶八年第四次進攻太原要不是趙匡胤突然崩逝,極有可已攻下太原。

幾次進攻北漢,主要受遼軍支援所阻。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派郭進阻擊遼軍十分有效,斷了北漢的援兵才順利攻下,可以說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Firebird
2019-11-02

國力和立國時間長短有關,有時候是時和機(會)不一致,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等國力足夠的時候,也有對手實力下降或者增長不同步的條件下,收復對方就水到渠成了。而國力的增長,離不開時間,也離不開正確的策略,這也是每個朝代在立國之初,都需要修生養息,積蓄國本一樣。也像現在,我們必須養晦,發展壯大,一個道理。

冰封之约
2019-12-25

不是天時,不是地利,也不是人和,這就好比鐵錘敲石頭,早晚得事兒?滅了北漢,也毀了一座千年古城,宋太宗,嘖嘖!

易小小鹏
2019-10-31

北漢當時應該很小吧,沒剩多少地了,但它背後有胡人的支持

哈尔滨的阿勒楚喀锋
2019-10-31

我反而覺得趙光義身上有著類似十足的痞氣和匪氣,當然還有十分的野心和大智慧😃這也是成就他的歷史了,千萬別罵我😃

老表15721672
2019-07-19

晉王克晉土,火燒太原城,自斷龍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