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為什麼天皇在眾多日本將領中選中東條英機為內閣首相?

東條英機有哪些過人之處,深受天皇賞識?在二戰期間,為什麼天皇在眾多日本將領中選中東條英機為內閣首相?
7 個回答
临时客
2019-07-23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東條英機是日本的戰時首相,從開戰之前一直幹到日本敗局已定的1944年,深受天皇的信任,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東條英機怎麼就從這麼多日本將領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天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日本戰時首相呢?他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總的說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將門之後:東條英機的父親東條英教是日本舊軍人,官至陸軍中將;東條英機從小就受到忠君報國的軍國主義思想的薰陶;

2、排隊較早;東條英機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7期畢業生,1921年10月,他正好在德國柏林考察,參與了“巴登巴登盟約”的發起活動,成為第四名發起人。很早就進入了後來的裕仁天皇關注的視野,當時的裕仁還是皇太子。

(附:關於巴登巴登盟約,見文章後面的背景資料)

3、站隊準確;東條英機在日本陸軍裡屬於統制派,主張南下與英美法荷等老牌帝國主義勢力決戰,攫取東南亞的資源,與日本陸軍裡的另一大派系——皇道派對立,皇道派主張日軍北進,與蘇聯紅軍決戰。在兩派的鬥爭中,在天皇的支持下,統制派漸漸地佔了上風;

4、威望很低;如前所述,東條英機在日本陸軍裡面也不是什麼深孚眾望的人才,相反,由於天皇直接統領軍隊,又有帷幄上奏等制度,日軍裡到處都是自以為是、除了天皇之外,誰也不服的高級將領,所以,沒把東條放在眼裡的高級軍官比比皆是。僅舉一例:石原莞爾就稱他為“東條上等兵”,認為他根本沒什麼戰略眼光;

5、人緣極差;跟大多數日軍高級將領一樣,東條英機也是那種比較一根筋的人,除了效忠天皇之外,誰也不服,他與同僚們的關係,自然是一塌糊塗!所以,也沒有形成什麼個人勢力,到1944年,日本敗局已定的時候,天皇要他下臺,他也就悄然下臺,沒有什麼反抗;戰敗後,要他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出任頭號戰犯,他也就順從配合。不過,即便是在最後的戰犯關押、審判期間,日本的其他戰犯們都與他保持距離、不願意搭理他,就讓他孤獨的一個人呆著,其人緣關係之差,可見一斑!

這樣的人,被天皇選來擺在前臺,做提線木偶是再合適也沒有了,假如將來有什麼黑鍋要背的話,這樣的人是可以用來做擋箭牌的,戰後,東條英機果然被當成日本的頭號戰犯,承擔了發動戰爭的責任,被絞死了。

所以說,雖然戰後人們把東條英機與希特勒、墨索里尼並稱“二戰三元凶”,不過說實話,東條的影響力確實不能與其他兩人相比,這倒不是為他開脫罪責,關鍵是他在戰時的日本,從來就沒掌握過那麼大的權力。

附:背景資料——巴登巴登盟約。

1921年10月,由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小煙敏四郎三位駐歐的日軍武官發起的組織,目的是清除日本高層的舊軍閥勢力,實施總體戰略,拱衛當時的皇太子裕仁在登大位之後,全面控制日本,並掌握軍權。正值1921年,裕仁作為日本皇太子,去歐洲遊歷,順便物色自己登位之後,將來在軍界的心腹,“巴登巴登盟約”應運而生,當時駐歐的日本陸軍武官們就成為中堅力量,除了前面提到的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小煙敏四郎、東條英機等,還有山下奉文、鬆井石根、梅津美治郎等人,後來這些人都成為二戰日本陸軍的重要人物。


在二戰期間,為什麼天皇在眾多日本將領中選中東條英機為內閣首相?
冯玮
2019-08-02

最初,是否讓東條英機擔任首相,日本統治階層意見是有分歧的,最後由天皇“一錘定音”,命令東條英機組閣。

1941年10月16日近衛內閣解散時,近衛文麿等人均提議由皇室成員東久邇宮稔彥出任首相,但遭到內大臣木戶幸一的堅決反對。木戶幸一認為,日美戰爭一觸即發,如果讓東久邇宮出任首相,那麼皇室將承擔戰爭責任。他表示,“艱難問題尚未解決,期待皇族尋找解決問題之良策,此舉斷不可行。”

10月17日,宮中舉行遴選後任首相的重臣會議。所謂“重臣”,就是歷任首相。會議由內大臣木戶幸一主持,若槻禮次郎、岡田啟介、林銑十郎、廣田弘毅、阿部信行、米內光政等均出席了會議。92歲高齡的清浦奎吾也親自到會,但近衛文麿沒有到會,只是寫了份《“日美交涉經過”及總辭職始末》的報告。

席間,木戶幸一推薦東條英機,並陳述了理由。但是,若槻禮次郎明確表示反對。他說,“如果推薦陸軍大臣出任首相,恐怕使美國產生日本決意開戰的誤解,這是當今最需注意的。” 岡田啟介也表示對讓代表陸軍的陸相出任首相可能產生的結果,表示懷疑。

最後,木戶幸一表示:“我大體明白了諸位的意向。我將詳細上奏,請聖上宸裁”,結束了會議。之後根據木戶上奏,天皇召見了東條英機,對他說:“命卿組織內閣,望遵守憲法條規。在時局出現重大事態之際,望特別加強陸海軍的合作。”

就這樣,東條英機成了日本首相。一個多月後,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因此,美國人對東條英機恨之入骨,將他列為第一號甲級戰犯。

直江信纲
2019-08-02

東條英機和天皇裕仁的“結緣”,其實非常早,比大家想象中可能都早——1921年。

1921年,德國。在一個叫巴登巴登的療養地,來了三名日本少佐——他們都是駐歐洲的外交武官,分別是永田鐵山(裕仁天皇稱“朕為漢武,卿為衛青“),岡村寧次(後來的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臺灣當局“高級教官“)和小畑敏四郎(226兵變中反對統制派,被調入預備役,生涯基本結束)。這三個人都是對當時的國內政治憂心忡忡,又對德國的“總體戰”和軍國主義理論非常感興趣的人。他們仨討論了一天,最後討論出的綱領只有兩條——消除派閥(日本陸軍中出身歧視嚴重,明治維新立功的長州、薩摩等地人晉升相對容易),學習一戰的德國實行總體戰體制。

列位可能要問,說了這麼半天,東條英機呢?他也在現場,不過由於屬於晚輩,高談闊論沒他的份,只能給人端茶倒水之類。

後來,他們又在駐外武官中圈定了7個志趣相投之人,就是後來的“巴登巴登集團”:梅津美治郎(擔任最久的關東軍司令官)、山下奉文(馬來亞戰役大破英軍,橫掃東南亞)、中村孝太郎(日本歷史上最短任期的參謀總長,當了一星期就因病辭職)、鬆井石根(上海派遣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南京大屠殺頭號元凶)、中島今朝吾(南京大屠殺中第16師團師團長)、下村定(日本最後一任陸軍大臣)、磯谷廉介(臺兒莊戰鬥中敗給李宗仁)。

同年,裕仁作為皇太子訪問歐洲,和這些人會面。雙方的政治立場一拍即合,裕仁繼位後對這些人大加提拔,就形成了日本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派系——統制派。

惜花公子
2019-07-23

暢談歷史風雲,看惜花講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是一場全世界人民的災難,讓無數的家庭毀於戰爭,人性各種的醜陋面孔彰顯得淋漓盡致。其中尤為日本法西斯最為猖獗、可恨。而在日本徵戰朝鮮、中國等後隨著戰爭的進行世界的格局也在發生改變。

在二戰期間,為什麼天皇在眾多日本將領中選中東條英機為內閣首相?

日本在先後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大部地區後,由於快速的進軍讓日本的戰爭線被無限制的延長。面對佔領區人們的反抗與偷襲,讓本就脆弱的日軍補給線,變得更加不堪。而隨著戰爭的消耗讓日本政府的經濟變得泥濘不堪。政府的各類稅收都無法應對現有的戰爭開支,在中國面對著佔領區的用兵都舉步維艱,而在短時間內,無法戰勝、從戰爭的泥潭裡脫身。讓日本不得不改變以為的戰爭策略。

在二戰期間,為什麼天皇在眾多日本將領中選中東條英機為內閣首相?

戰爭的各種不利,與現實的各類物資短缺、如:石油、鋼鐵、橡膠等其他軍民物資。讓日本捉襟見肘,一籌莫展。本想北進軍蘇聯,一場諾門坎戰役,讓入侵蘇聯的日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重裝備損失87%。而蘇德又簽訂互補侵犯條約,使得日本北進幾乎完全失敗。

在二戰期間,為什麼天皇在眾多日本將領中選中東條英機為內閣首相?

面對北進無望,現有佔領區又無法快速取勝。國內的經濟壓力,各類軍事物資短缺等情況下。想要快速解決以上問題就要向英美開戰,實行南進計劃。面對軍方都不願意得罪歐美等國的政治形勢下,作為政府首相的近衛文磨也進行辭職。等等局勢下,就造就了東條英機這個戰爭罪犯的瘋狂。

總之,從國際形勢、本國內部安定、最快速擺脫危機等等讓戰爭繼續下去。造就了東條英機的上臺與就任。

喜歡惜花的回答嗎?喜歡就請關注一下!謝謝!

照影吹笙
2019-07-23

戰前日本高層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東條英機當時是陸相代表主戰派,主和派領袖是位親王。主和派的觀點是佔領東北三省建立滿洲國就夠了,不再擴大對華戰爭;主戰派的觀點是擴大對華戰爭。主戰派派人刺殺了主和派領袖,主和派立即式微,在內閣裡許多持主和派觀點的部長紛紛辭職,整個政治集團瓦解,東條英機上位當首相。六十年代有部日本電影《軍閥》就是描寫這次事件,還有當時的日本外相(他也屬於主和派,在親王被刺殺後辭職)寫了本回憶錄描述了整個事件。

一国之君7
2019-07-23

東條英機是日本主張侵略戰爭分子,當中的主戰派首要人物重心。東條英機是當時日本的陸軍最高總指揮,即陸軍大將。日本侵略目標主要是陸地。因此東條英機才是最適合,被任命為戰時的日本內閣首相。為方便東條英機可以暢通無阻順利地,全權決策侵略目標進行指揮。

史佳77
2019-07-24

東條英機是民選的,對日本人而言,東條英機曾經也是日本的希望,他曾經帶領日本人民抵抗全球經濟蕭條,也勇敢的抵抗美國的制裁,但是對於世界而言日本的狂妄激怒了世界,所以群起而攻之,最終狼狽收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