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可覆蓋40萬平方米區域,二戰中蘇軍這一“殺器”曾讓德軍膽寒
鵬程飛將
1/12 “喀秋莎”實際成為了蘇聯二戰時期一系列多管火箭炮的代名詞,最初蘇軍出於保密需要,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 圖為莫斯科衛國戰爭紀念館的1938年版BM-13火箭炮,使用的是美製US6卡車底盤。
2/12 “喀秋莎”的研發工作始於1938年6月,當年年底就進行了首次齊射試驗,但蘇軍最初並不喜歡這種武器,因為裝填火箭彈時間太長,雖然從1939年就已服役,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前 ,只有40門交付部隊使用。
3/12 二戰期間蘇聯共研製了至少18種多管火箭炮(包括牽引式和自行式),其中產量最大的一種自行火箭炮就是圖中的BM-13-16。其採用滑軌定向發射器,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16枚132毫米火箭彈。
4/12 BM-13-16可以發射多種火箭彈,其中M13DD火箭彈的射程最遠,達到11.8千米,可攜帶4.9千克高爆戰鬥部。 左圖為陳列在烏克蘭基輔戰爭博物館中的BM-13火箭炮,採用ZIS-6卡車底盤。右小圖為陳列在法國巴黎軍事博物館的M13火箭彈。
5/12 BM-13-16一次齊射只需10秒,再裝填時間需4分鐘。“喀秋莎”作為一種面積壓制武器十分有效,4輛BM-13-16發射車可以在10秒內用火箭彈覆蓋40萬平方米的區域。納粹德軍對這種武器十分畏懼,由於火箭彈密集飛過時會產生類似狂風呼嘯般的聲音,他們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6/12 意大利模型廠採用的BM-13-16封繪
7/12 圖為1945年4月,柏林戰役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8/12 1945年4月,蘇軍士兵在柏林城外為喀秋莎火箭炮裝填火箭彈
9/12 BM-31-12是蘇軍在二戰中推出的最後一種“喀秋莎”火箭炮,發射管數量雖然減至12管,但火箭彈口徑增至300毫米,威力較早期型提升不少
10/12 藝術家筆下的蘇軍BM-13-16火箭炮
11/12 蘇軍士兵為BM-13-16火箭炮裝填彈藥
12/12 軍武,軍史,軍事圖集,最有料,最乾貨,一切盡在鵬程飛將!
2017-04-0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