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如来藏4
2017-08-30

只要明白了「四種涅槃」的法理,才能真正懂得了「應無所住」的含義。

第一種涅槃,叫自性清淨涅槃。也叫性淨涅槃。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一切的眾生當下就示涅槃。眾生當下皆住在一整法界,這個法界你隨便地拿起一物,當下就是法身正藏!當下就是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為一體的三身。一個樹葉啊、一片雲,這些東西當下 無非都是一心三藏,這叫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的眾生過去示這種涅槃,現在示涅槃,將來還示涅槃。任何一法隨手取來皆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叫性淨涅槃。不管你是佛還是草,皆住在這一整法界。都是涅槃是一個本體,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承認不承認它都存在。你自己當下就是一個性淨涅槃,你就是阿彌陀、觀世音!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了。因此呢你知道這第一個涅槃,性淨涅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解除你對死亡的恐懼!一切的眾生過去示涅槃,現在示涅槃,將來還示涅槃。我說的這個「示」涅槃這個示啊是表「示現」的那個「示」,大家記好!這是第一個涅槃,叫自性清淨涅槃!
第二種涅槃,叫有餘依涅槃。比如說佛當年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成道以後呢,他餘下了這個肉團身來講法四十九年。這叫有餘依涅槃!餘這個肉團身,依靠這個肉團身來給大家講法;他自己已經成佛了。

第三種叫無餘依涅槃。佛當年是八十歲入滅,迴歸大光明藏了!這個時候呢這個肉團不要了不需要了,沒有了肉身佛住世,這叫無餘依涅槃。

第四種叫無住大涅槃。這個無住大涅槃就是講一心三藏!不住在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中;但是呢它可以隨時現空、隨時現有、隨時現中;這叫無住大涅槃! 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中流;這叫應無所住,而無所不住!因為我們的真心非有、非空啊,也非中啊,它是變現出來現空、現有、現中;而且它是即空、即有、即住、即一、即無量的;這就是圓滿成佛的這個境界。這是四種主要的涅槃。
那麼大家會問?那小乘人,中乘人他們那個所謂的涅槃,是怎麼樣的呢?小乘人、中乘人所證已經證入了人我空;他是證入偏空的所謂的涅槃。其實呢,這是有漏的大家要.知道一下。
《法華經》講,“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這裡與「般若德」相對應。禪宗以「空智」為般若,圓頓大法是「一心三智——空智、有智、中智」。境界現前的時候很快的一念——一切的萬法當下就是我,當下就是一個念,這就是「一切法空是」。這幾千年以來困惑著修行人——開口閉口「真佛無相」,那有相的是誰啊?「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怎麼叫「真佛無相」啊?如果講「無相」,「性」也沒有了,《楞嚴經》叫「一假一切假」。他就不懂得「實相」:第一,無相之相;第二,有相之相;第三,無相無不相之相。他把三相只說為一相(無相之相)可悲啊!可悲!受持《法華經》的人以如來之理,做如來之教,行如來之行,使得眾生成如來,是不是做「如來使」?這也是「開權顯實」。除了「如」還是「如」,大家皆從「如」而來。

佛不度人,唯人自度。迷惑是自己的問題,不要怨天尤人。
《法華經》講“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有「今世後世」,就有十方萬法。你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就真實知道你的本來面目,叫「如實知之」。你的本來面目就是萬法,都是「我」一個念所變現。這些話要作為口頭禪,作為座右銘,時時提起觀照。

希望天下修行人都能遇到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祝諸位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赵树资
2017-09-05

住,就是一門心思停在或者駐紮在一個境上,此心住著,道就不流通了。六祖說:道是流通的,因心無所住而流通。心有住就僵死在那裡了。

現在用眼睛看東西來比喻心無所住。我們的眼前有許多件東西,琳琅滿目。眼睛如果只死盯住一件東西,全心投入看,那麼眼睛裡只能看到這一件東西,其他的都看不見了。這叫“心有所住”。心住在這件東西上了。如果我們想把眼前的一切東西攝入眼底,就要做到目光不住在一件東西上,而是要把目光平等的分給一切東西(不分別視作一,比喻一切法平等)。睜著眼睛,既看到了所有東西,又不專注看其中一件。

如果眼前看到一切琳琅滿目的東西不去分別,把自己的身體也視為其中之一毫無差別(內外一如)。對外,心不被外境聲音、味覺牽著走;對內,心不被呼吸、心跳、感受所動搖。此時屬於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如果執著此無念寂靜之境為實,還是有所住。

如果不住於此境,把此境視為心的顯現,無論發生什麼,不假修添,不迎不拒,不取不捨,本來如此,不去斷除什麼,不立一法。視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法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二者分不開。

我認為體驗是最重要的,沒有體驗從字面、理論上來說無所住心,都是口頭禪。

太阳天然本真
2017-09-06

看著很多的回答,因為有所住,才生出這許許多多的見解。所以我們的回答就像三生萬物之後的繁衍物,沒有真理真相,只是某種立場,角度,觀點,利益的產物。

包括我的這些文字,都是我們文化的繁衍品。那麼在我們文化產生之前,我們的心又是什麼?

話說當我們第一次看到一隻杯子,我們又如何觀察,體驗,感受這隻杯子?

如今我們看到一個杯子,可能是玻璃的,陶瓷的,金屬的,保溫的,可能會感受不同,因為形狀,大小,色彩,使用,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如果這個杯子是某人用過,或者送給你的,再比如是個古董,我們又是什麼感受?直到某一天這個杯子,被裝滿了酒,牛奶,果汁,或者茶,你也許就看不到杯子了,只看到酒,牛奶,果汁和茶。如此等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中之一,就是要我們去除成見,過去,前人賦予的文化屬性,經驗,讓我們的真心去感知實意。

但凡人說話,都帶有主觀色彩或者某個目的,無論主觀色彩是左還是右,無論目的是好還是壞,都會有色彩和目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所有話,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目的;再透過你的心,又會變成什麼?輪迴只是被釋迦摩尼發現了,而不是被其創造的一樣。人生最大的杯具就是當你想好好研究佛的時候,竟然發現佛當年的話沒有一句流傳下來。都是旁人記錄然後各朝代篡改最後翻譯成中文,即便是佛的原話,而佛的境界又有太多語言無法描述的,除非心靈感應才會懂。

加上我們的內心,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的。我們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我們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分辨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很多時候我們憑藉一本書,那麼就永遠超越不了那本書;因為那本書只是一種象徵,一種描述;也是一種束縛;當我們在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時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變,因為你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世界,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自己;人生,對於不懂它的人來說,不是恩賜,而是懲罰,如今,你活在恩賜中?還是懲罰中?

跳出這種束縛,出離自我,明瞭當下,當一個被世俗束縛太久的心,發現了另外的可能性,那也便是最大的救贖了;一切才剛剛開始。

心如明鏡,任何世間萬物來了,來了就走了。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心裡面保持一種坦然,如一面鏡子,宇宙也可以裝在裡面,沒有也可以獨自相處。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你待著。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那裡;你愛不愛我,我都在那裡;你要不要我,我也在那裡。觀自在,從容、包容、不動。開悟的意思並非是變了一個人,而是你開始知道,你是誰。

成佛是自我覺悟;佛的意思是知曉,而不是到達。說一個人成佛了,並不是他與眾不同了,他依然和以前一樣,只是,他不再被外境驅動渾渾噩噩,他開始自我示現,無憂無慮。其表現形式是主動感受,而不是被迫驅動。

一個人是沒有能力放下自己從未得到過的東西的。比如,虛榮,驕傲,財富,馬屁,愛。慾海無邊 回頭是岸 只是不到慾海 怎麼回頭?有所經歷,才有所成長,不入輪迴便是,不到絕情谷不是痴情人。開悟,不是捨棄一切,而是包容萬有。

佛度眾生本身就是某種沒有分別心,不住一法的般若智慧,佛教相信,覺悟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覺悟和太複雜的煉造過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難邁進的窄門,所以佛門廣開,以人性度人性,讓求財的求財,佈施的佈施,得智的得智,覺悟的覺悟,唸經的唸經,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達摩面壁,愚公移山,各下功夫,各得果子。因材施教,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才有瞭如今的欣欣向榮。

這是某種道法自然的智慧,營造某種生態機制,某種可持續發展,又是什麼給它注入這種左右逢源,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就是如來,隨著不同的機緣變化不同度化形式,就像宇宙大道一樣,我們每個人,或者世間萬物都根據自身的秉性呈現出各自的生命軌跡,以成就其他的生命而成就著自身生命的價值,這就宇宙生態,也是某種度人度己的法門,而這種度化本身也是不住一法,隨緣而變的。

我們看水,千變萬化,藏汙納垢,包容萬有,利萬物而不爭,但其本性不改,卻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而變,度化眾生。

而無私,無我,無執,放下,捨得,如此等等,時時刻刻的出離和覺悟才有可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經一直在反反覆覆的告訴我們這些。

我們不但要覺悟,更要知行合一,在有生的日子裡親證,實踐,悟到,做到才是圓滿。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對新知識有了足夠的好奇,但是都是浮光掠影;猶如總是談戀愛,從來不結婚,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有人告訴我:你是懶得看的,你已經愛上了尋找,不停的尋找,答案,對你是毫無意義的。你通過自己淺薄的理解能力,捉急的智商,讓自己打到了高潮;但是,當你放下書本,下一秒依然身不由己的浮沉和悲歡。那種智慧,有個毛用。

人一定要在現有的體制、社會環境、政治制度下努力發展,取得成功。

我們在這個可以變現的世界裡,學習的任何東西,都要要求它們有變現力,沒有變現力的話,學富五車,也不過是空學問,講起來頭頭是道,但對這個物質世界沒有變現力 腳踏在土地上,地上會略踏實一下,這就是變現力 我們就要要求這樣的變現力,否則的話,白學了,不如不學,空添了思想的負重。

在這個人間,金錢本身是一種價值衡量尺度,一個人追求金錢,應當是作為充分生活過的證據,一個融入環境的座標,一個價值實現的路徑。實現財富正常累計並且可以不被財富奴役的人,才算剛剛開始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地球人,因為,他開始接納這個星球,通過接納其體系核心。接納便可以放下,然後,開始自由。

賺錢就是某種普渡眾生的法門,造福社會,福澤一方。大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心性,自然賦予我們的天賦,智慧,覺悟,各入一門努力修行。

話說如果你想愛則哪裡都可以愛,如果你想成長則事事可以成長。既然去哪裡修行都一樣,你看路邊的牽牛花已然開出生命的顏色。

我們經商也好,悟道也好,追愛也好; 那都不是讓我們更蒼白,而是讓我們更豐盛。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必執著我們現在是什麼?有什麼?我們作為三生萬物之後的繁衍品,自然可以回到源頭活水,就像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樣,回到家,再重新出發,思考,審視……

一滴水如果你不想幹枯,那就匯入江湖河海,如果你想生生不息,那就匯入這生命的生態環境中,用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真實的流注著,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無形無蹤,無聲無息,道法自然,如來,如去……

我不是一個佛教徒,但我又是個佛教徒,這些是人為的定義和著相,宇宙大道中是沒有這些分別的,都是三生萬物之後,人為定義的,大家知道了,就可以拋棄這些媒介了。

井拘束了蛙,知識拘束了人;知識使你偉大,知識也使你渺小,所以要超越知識。讀書的人原來為了追求智慧恢復自然的本性,但是久而久之,就迷失在書城裡面走都走不出來了。

魚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忘記了自己在水裡。人在自然,只要懂得快樂自足,便忘了道的存在。人心裝滿了各種知識,就被知識隔成一間間小房子,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打通知識,超越知識。我們的教化處處都是烙印,想要融匯出新比較難。信息、知識、規律這些都是魚,要運化它們要靠時間和智慧。

任何語言,都會把人導入歧途。任何話語,都是一種限制。任何思想,都是奴役意識的手段。一切不以提高心靈幸福指數為目標的道都是耍流氓。世間苦,皆由起心動念起。明白根源,坦然接受,當生則生,當日則日,當死則死。生命是需要你去感受的,而不是思考。 愛不過是一種能力。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一個完全無我的人,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但他最關心的當然是讓你獲得和他一樣的解脫。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頓,可能給你講佛法,也可能和你討論女人,只要可以將你導向解脫,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餵養。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去寺廟燒香的真的都是信佛的嗎? 看到電視裡災民的影片,你會落淚;捐款專線的字幕出現,你趕快抄下,然後撥通、捐錢。你去打禪七、去佈道會、去清修、去告解。問題是,隔天早上,你走進辦公室,該爭的、該吵的、嫉妒的、貪婪的。你改變了多少?看書做學問做人也是如此。那麼燒香拜佛唸經的真正意義就在燒香拜佛唸經之外,身體力行,出世只為入世,入紅塵,通過度人得以度己,讓我們且行且珍惜。

從來就沒有天堂地獄,只有你以為的天堂地獄,佛教,如來,菩薩,亦如,只是某種教化芸芸眾生的道具……

本來道德俱足的社會還需要定義道德規範嗎?不過是因為沒有道德之後的繁衍品。

叶无思
2017-09-04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心中心,蕅益大師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也就是說,這句話可以包話本經的全部金剛般若玄義,大師又說:生心無住非二,"唯無住故生心”。經雲:"應生無所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淨無住的心。世尊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直指眾生的本心與十方如來的妙明真心無二無別。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眾生又在昏昧顛倒之中,那就是世尊當時緊接著說的"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因眾生執人(人我執)執法(法我執)著一切相,妄念相繼從無間斷,所以雖有真心,但不能顯現,也就是不能證得,所以金剛般若首勸大家離相無住,若能生無所住心,便離一切垢染纏縛,便是清淨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賦注》雲:“言般若者,即一切眾生自心靈知之性耳"。百丈禪師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也即是說,頓然脫出六根六塵,純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現前)。臨濟禪師所說"歷歷孤明",都是指示所生的心既是清淨心,無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無住,一燈之光可破千年陳暗。大師又說:"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於法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無住生心,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引錄黃念祖大德《心聲錄》有關內容,與大家共同學習)。

ii小小孩
2017-09-06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上所說的這個心,既不是我們凡夫肉體裡跳動的那個心,也不是我們能思能感、有愛有恨的意識之心,它是佛在《愣嚴經》上所論證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生的那顆真心,也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如來藏。

為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一切萬法都法都是虛妄,都是如來藏種子隨緣顯現,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叫修行人不要執著,在未證得如來藏之前,一切都是幻相。所以佛教導我們以幻修幻,雖然以幻修幻,但方向必須正確,倘若南轅北轍,那就離目標越來越遠;必須是如磨鏡垢,愈磨垢汙愈少,亮度愈加明顯。在真心沒有顯現之前,一切念想、行為都是妄心,時時刻知道這一點,保持警惕,便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無所住,就是讓心念既不住有,也不住空。佛說四大皆空,那是指構成萬事萬物的四大要素地水風火其本質乃不可捕捉的跳動粒子,其實宇宙生命是由七大構成,除地、水、風、火之外,還有空性、見性、識性,這七大元素共同組成了如來藏,由這七大和合運轉便有了宇宙萬像、生命萬物。為什麼不能住有?因為有為一時之有,本無法住,好像水流不停,卻想讓它負載的船停留,怎麼可能?有不過是五陰幻相,只能觀、隨,才不會讓自己迷失。也不能住空,空也不是世界的本質,空只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如來藏裡不僅有地水風火,更有代表智慧的識性、見性,住空豈不抱小失大?

無所住而生其心,無論是鑽研佛法、還是生活工作,都是叫人不要呆板,對理論要時刻驗證,對生活要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南懷瑾語),這樣才是真修行人!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无执虚幻永守自性
2017-09-06

謝謝師兄邀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一切“相”,“應”無所住一切“識”的知見,“應”無所住一切“我貪、我嗔、我痴、我慢、我疑(疑自己沒有佛性,不能成佛)我執”,“而生其心”生起的是;平等心、清淨心、覺悟心、智慧般若心。

吉1362527
2017-08-28

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先理解單字書面的意義,“應”指應該,應該這樣去做,是佛佗對眾生殷勤囑咐,感恩佛佗大慈悲為眾生指明脫離苦海方向。“無”指沒有。“所”指所有一切事物,包括物質、人類觀念、佛法等等,如眼、無眼、非無眼,是、非是、非非是等,心經中也有經文:無眼耳鼻舌心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智亦無得,都是“所”範疇。“住”指住在上面,是執著的意思。“而”是進而,這裡沒有轉折的意思,是自自然然的進而,有了前因就自然有後面的結果。“生”指自然而生,自然流露。“其”是代詞,代替上句所說的“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這樣說:應無所住,而生無所住心,意思是:應該無所執著,自然流露出無所執著心。以上只是個人膚淺的看法。

眾生不能達到無所住的境界,是因被貪、瞋、痴、慢、疑所汙染,如一杯汙水永遠不能明瞭其本質是無色無味無形一樣。

卿雨润
2017-09-06

昨天去銀行打卡,看看這個月的工資到帳了沒有?去之前,陰陽眼心裡非常愉快,工資到手後,打算去揮霍一下,瀟灑瀟灑。接過銀行小姐遞出來的工資存摺,他傻眼了:上個月的工資,東扣西扣,只發了一小半。陰陽眼高興的情緒立即化為憤怒和失落,他在銀行大廳呆愣了好幾分鐘,才怏怏地離開。

坐上擁擠的公交車,陰陽眼無意中踩了一下一個時尚女子的腳。陰陽眼誠懇地向對方道歉,那女子並不接受,當著車內眾多乘客的面,大罵他耍流氓。車內許多乘客不明真相,以為陰陽眼真的耍了流氓,紛紛指責他。有位好事的乘客,還撥打了110。陰陽眼的心情糟糕到極點。

陰陽眼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他歪躺在沙發上,打算假寐一會。他休息不到幾分鐘,手機響了。他無可奈何地接聽電話,對方聲稱是彩票站的工作人員,對方對訴陰陽眼,說他上期買的彩票,中了10萬元大獎,要他速去辦理領獎手續。陰陽眼聽到這個消息,立刻高興得從沙發上站起來,一蹦三尺高,一天的陰霾一掃而光。

陰陽眼平靜了心情後,門鎖響了,門跟著吱呀一聲打開了。只見自己的妻子,正挽著一個男人的手臂,款款地向屋內走來。陰陽眼一見,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

以上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反面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論身處在何種環境中,比如幸福、安逸、勞苦等等;一個人不論身處何種情緒中,比如喜怒哀樂等等: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與恬淡,不因環境或心情的不同,時而憂傷,時而高興,時而憤怒……南宋文天祥,他被俘後,元朝的皇帝要想他投降,各種威逼利誘的辦法都用盡了,文天祥就是不肯變節。無法可想之下,元朝的皇帝將文天祥關在豬圈裡,文天祥日夕與豬同吃同住同眠,環境之糟可想而知,常人是無法忍受的。文天祥不惱不怒,在豬圈的一角盤腿而坐,心內一片光明與寧靜。文天祥是位真正做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高人!

智空68494420
2017-08-28

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佛說的我們每個人的空性法。你現在的心就住在這些文字上了,因為每個人的心是空性心,沒有各種相的認識,現在再看看自心空得了嗎?要讓自己別起念頭都很難做到,這種念念不停的心用就叫有所住心,有所住的心是不自覺就起念頭了,不是想這就是想那,不閒著,很累啊。是誰起的念頭也不知道,說肉身是自己吧,睡著了做夢時還念念不停跟夢境走呢,這就是被受報,被逼迫,是自心有所住產生念念不停的力量,也叫業力。無所住是指自空性心體驗悟證到的,是把念念不停到處有所住的心,用功夫停住不動,通過多年的用功努力,住大腦意識的用心停住不用,此時的體驗肉身不存在了,沒有感受我了,但還有暗相,不動的力量大了暗相也滅,還會有空的認識,不動的力量在大到空識也無,不動到暗空破落明透無礙,此時繼續不動,或繼續悟此不動成定力,到有定力了,用肉身時定心也不會去認識語言文字或其他事相,這時的空性心定力才叫無所住。這種定力心在起用心時,就不是隨事相語言文字認識了,而是空性定心在用,這是智慧用心,這就是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东方俊侠74412004
2017-09-06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一句很重要的話,這裡有兩個字,一個是“住”,一個是“生”,正確的理解這兩個字是打開這句話的鑰匙。住,住在那裡,不動了,引喻為執著於某事或某物,生,產生,生其心即是動其心,佛經認為人的心本該是清淨的透明的,不應該受外物的影響,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執著於某事某物而動了自己的那顆清淨透明的心。《金剛經》本是梵文,鳩摩羅什用生動的漢語,完美的再現了原文的意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