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4 個回答
神黄中医智库
2017-05-05

神黃中醫智庫專家團隊為您排憂解惑(歡迎關注)

頸椎間盤突出症是在頸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發生不同程度退行性病變的基礎上,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椎管內,造成脊髓、脊神經根、椎動脈受壓,引起的相應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心悸、胸悶,頸部酸脹,活動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脹痛,步態失穩、四肢無力等症狀和體徵,嚴重時發生高位截癱,甚至危及生命。

臨床分型

一般情況下,頸椎間盤從30歲左右開始退變,尤其多見於長時間從事低頭伏案工作者。退變從軟骨板開始並逐漸骨化,通透性隨之降低,髓核中水分逐漸減少,最終形成纖維化,縮小變硬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進而導致椎間盤變薄,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韌帶鬆弛,椎骨間滑移活動增大,影響脊柱穩定性,久而久之產生骨贅增長,韌帶鈣化,直接和間接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等。

頸椎間盤突出多為急性發病,少數病例亦可慢性發病。大多起於輕微勞損,或見於外傷情況下,多發生於C5-C6、C6-C7,以及C4-C5,其臨床表現主要視受壓迫的組織而定。頸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率文獻報道以且多發於年長者;男性多於女性。

1、根據病理可分為以下三型:

(1)中央型

髓核從椎節後方中央突向椎管內,臨床以頸髓受壓引起的四肢肌力減弱和感覺障礙為主要表現,包括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大小便異常,按不同突出平面出現感覺減退或消失,四肢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徵陽性等。MRI、CT等影像學檢查示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硬脊膜中央或脊髓。

(2)側方型

髓核向側方突出,以根性痛為主,表現為頸痛、活動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側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但很少兩側同時發生;肌力改變不明顯。在發作間歇期,患者可毫無症狀。查體可見頭頸部常處於僵直位,活動受限。下頸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壓痛。感覺障礙因椎間盤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現各異。MRI 或CT 檢查可見椎間盤突出位於椎管的前外側,以致頸脊神經根受壓,少數病例可同時伴有脊髓部分受壓。

(3)中央旁型

突出的髓核偏向一側,位於脊髓與脊神經之間,因此可以同時壓迫二者,從而使臨床表現既有脊髓壓迫症狀,又有神經根受壓症狀。

2、根據病程可分為以下兩型:

(1)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症

急性發病,臨床症狀較明顯,伴有脊髓或脊神經根受壓的相應主訴與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證實存在椎間盤破裂或突出,並顯示壓迫頸髓或神經根的徵象。急性創傷性頸椎間盤突出以頸3-4間隙多見,有外傷史,且在傷後立即出現頸髓或神經根受壓的臨床表現,並伴有頸部局部症狀等,無頸椎骨折或脫位徵,但約50%的病例伴有椎管狹窄徵。

(2)慢性頸椎間盤突出症

緩慢或亞急性起病,多在連續勞累多天後發生,尤以伏案埋頭工作者為多見。除出現頸部局部症狀外,主要表現為頸髓或頸脊神經根受壓體徵,影像學檢查示致壓物為突出的椎間盤,不存在骨性致壓物。

輔助檢查

X 線檢查

常規拍攝頸椎正、側位及動力位平片,可見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受累椎間隙變窄,可有退行性改變。在年輕病例或急性外傷性突出者,其椎間隙可無異常發現,但在頸椎動力性側位片上可見受累節段不穩,並出現較為明顯的梯形變(假性半脫位)。

CT 檢查

主要是從CT三維重建上明確患者有無椎體、鉤椎關節、關節突、棘突的細微的骨折,有無退變增生改變。

MRI 檢查

對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於CT 檢查和脊髓造影,而且無創。在MRI片上可直接觀察到椎間盤向後突入椎管內,椎間盤突出成分與殘餘髓核的信號強度基本一致。

在中央型突出者,可見突出椎間盤明顯壓迫頸髓,使之局部變扁或出現凹陷,受壓部位的頸髓信號異常。側方型突出者,可見突出的椎間盤使頸髓側方受壓變形,信號強度改變,神經根部消失或向後移位。

康復治療

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

非手術療法為頸椎間盤突出的基本療法,適用於症狀較輕的患者以及手術前準備與術後康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頸椎牽引

頸椎牽引可調整和恢復椎體內外平衡,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和周圍神經的粘連得以鬆解,緩解椎間盤組織向周圍的壓力,解除肌肉痙攣,伸張扭曲的椎動脈,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用四頭帶牽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以使患者感覺舒適為宜,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坐位,使頸部自軀幹縱軸向前傾約10°-30°,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幹肌肉;臥位,患者平臥於硬板床上,頸部放一小枕,使頸部保持生理弧度,牽引力線儘量保持與患者冠狀面中線重疊。

一般患者牽引重量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而定。坐位牽引重量一般先從1.5-2kg開始,體型瘦弱患者可不再增加重量,體型健壯、肥胖患者可適當增加重量,按照患者體重6%增加,逐漸增至4-5kg。牽引時間每次30-45min,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組合,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2 次/d,2-3周為一療程,至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

仰臥位牽引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鐘,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0-14小時。對症狀嚴重者,宜選用較輕的重量臥位持續性牽引,牽引重量1.5-2kg,3-4 周為一療程。在牽引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並隨時調整力線和重量等,如有不適反應,應暫停牽引。

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鐘,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鐘,反覆進行半小時左右。

在牽引過程中,如果錐體束症狀加重,應儘早手術。此外,在牽引過程中,切忌使頭頸過度前屈,此種體位有可能會加重後突的髓核對脊髓前中央動脈的壓迫,使病情惡化。

2、頸託固定

頸託是牽引功能的延續,可使頸部肌肉得到休息,解除肌肉痙攣,限制頸部活動,減少病變部位對神經的刺激,從而有助於病情緩解。

根據患者體型分別選用大、中、小號頸託,將頸部外固定,可限制頸部過度活動,並能增加頸部的支撐作用和減輕椎間隙內的壓力。重症型而又需要起床活動者,可選用帶牽引的支具。對頸部牽引後症狀緩解及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例,亦需用頸託保護,以有利於病情恢復。囑咐患者站立時必須戴頸託,睡覺可以取下,固定3周以上,至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

3、理療

理療能增強局部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疼痛和不適。常用方法有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蠟療和醋離子透入法用於輕型患者療效較好。紅外線理療機進行後頸肩部照射,每日1次,每次20min。

4、藥物治療

發病初期可服用消炎止痛和活血化淤藥,也可以用適量的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加強消炎、消腫、止痛的效果。若疼痛劇烈,也可用強效鎮痛藥。

(1)脫水利尿:β-七葉皁苷鈉1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靜滴,每日2次,或20%甘露醇250ml靜滴,每日兩次,3-5d,可消解組織的水腫,消除無菌性炎症及化學刺激。

(2)複方丹蔘製劑:具有活血化淤作用,可口服,症狀明顯者靜脈滴注更為有效。

(3)糾酸藥:5%碳酸氫鈉100ml靜滴,隔日一次,3次即可,能中和乳酸等酸性物質對組織的刺激。

(4)激素: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滴,每日1次,3-4d。

(5)鎮痛劑:曲馬多注射劑0.1g,疼痛難忍時肌注,可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有助於身體恢復。

5、按摩推拿

推拿治療可調和氣血,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但如操作不當或病理改變特殊,反而可能加重症狀,甚至引起癱瘓,因此手法宜溫和,在選用時一定要慎重。

常用手法如在頸背部反覆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

6、康復訓練

頸椎康復訓練目的在於重建椎管內外生物力學平衡體系,增強和保護頸椎的穩固機制,改善頸部周圍血液循環及肌肉痙攣,減輕頸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恢復其功能。

(1)伸頸拔伸:取站立或坐位,兩肩放鬆下垂,含胸同時頸部儘量上拔,呈用頭頂球狀,持續5-10秒,重複10次。

(2)左右旋轉: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頭向左右交替旋轉,動作要緩慢,當轉至最大限度時,停留3-5秒,使肌肉和韌帶等組織受到充分牽拉,左右各旋轉10次。

(3)“十”字訓練: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用頭慢慢畫十字,持續5-10秒,重複10次。

(4)“米”字訓練: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用頭慢慢畫米字,持續5-10秒,重複10次。

(5)旋轉運動:取站位或坐位,頸肩放鬆,呼吸自然,慢慢環轉頭頸,順時針與逆時針交替進行,各重複20次。

(6)提肩縮頸:取站位,肩部放鬆自然向上提,同時頸部向下縮,停留3-5秒,再自然放鬆,重複10次。

(7)肩部放鬆:取站位,患者雙上肢自然放鬆,肩部自然向前停留3-5秒,中間停頓再向後擴。

(8)注意事項:

①訓練時間:每天訓練,堅持終生。

②訓練強度:由弱到強,因人而異。

③訓練反應:在起初的1個月內或突然加大訓練強度,原有症狀加重屬正常,堅持訓練3個月後,症狀可完全消失。

④禁止長時間低頭,仰頭運動。

⑤禁止長時間駕車,如頸部1個姿勢超過2小時,需將頸部活動並做部分康復訓練。

⑥禁止大幅度突然運動。

⑦養成正確的睡眠姿勢,保持頸部的生理屈度。

7、神經阻滯療法

對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早期治療有顯著的療效,80%的患者通過該療法使症狀緩慢或消失。最常用的方法為頸部硬膜外間隙阻滯療法,可行單次或連續阻滯的方法或行硬膜外間隙滴注療法。單次硬膜外阻滯每次可選用0.25%丁哌卡因含利美達鬆4mg、地塞米松5mg,每次6-8ml,每日1-2次,5-6 d為1療程。

8、膠原酶溶盤

膠原酶能選擇性降解椎間盤中的某些成分,使之裂解,而對周圍的血管神經、韌帶、軟骨、骨及骨膜等組織無裂解作用或作用輕微,且無全身及局部的毒性反應。將膠原酶定向注入病變的椎間盤內或盤外,促進椎間盤退化,使突出的髓核和纖維環縮小或消失,達到消除或緩解症狀的目的。

9、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

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局部生物效應,即燃燒、溶化、變性和凝固作用將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切除掉”,從而達到減低病變椎間盤的內部壓力,回縮突出的椎間盤,解除其對脊髓和(或)神經根的壓迫,恢復其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消除患者由於椎間盤突出而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症狀。

10、射頻熱凝

射頻熱凝術利用神經射頻儀持續發生高頻射電電流,射頻電流在工作電極和中性電極之間產生一個高頻電場,使水分子產生高頻振盪而摩擦生熱,使突出部位髓核溫度達到860C-940C,產生變性和明顯的物理體積收縮,和受壓的神經根產生分離移位而解除神經根受壓。

11、臭氧髓核消溶術

臭氧具有抗炎和鎮痛的作用,將臭氧注入椎間盤內,可瞬時氧化髓核組織內的蛋白多糖及破壞髓核細胞,使蛋白多糖的功能喪失,細胞產生蛋白多糖減少,髓核組織的滲透壓不能維持,導致水分喪失而萎縮,從而降低椎間盤壓力使症狀得以消除。

日常保養

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臥的,枕頭受壓後高度為5cm左右;喜歡側臥的,枕頭高度10cm左右。

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熱時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夏季室內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伏案工作姿勢保持頸部正直,微微前傾,不要扭轉、傾斜;低頭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鐘,做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华丽的小丑
2017-05-07

頸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是由於頸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椎管內,從而造成相鄰的組織受壓導致症狀的疾病。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趙海康主任介紹,臨床頸椎間盤突出由頸部創傷、退行性變等因素導致。致傷原因主要是加速暴力使頭部快速運動導致頸部扭傷,多見於20-40歲的青壯年。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頸椎間盤突出根據頸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的位置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

1、側方突出型:突出部位在後縱韌帶的外側,鉤椎關節的內側。該處是頸脊神經經過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間盤可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症狀;

2、旁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偏向一側而在脊髓與脊神經之間,因此可以同時壓迫二者而產生單側脊髓及神經根症狀;

3、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此可以壓迫脊髓雙側腹面而產生脊髓雙側的症。

臨床上,頸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診斷多需藉助影像學檢查,其中不同的檢查功效不同。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臨床上,頸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診斷多需藉助影像學檢查,其中不同的檢查功效不同。

X線

X線能夠判斷患者是否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是否存在椎間隙變窄等。

CT

CT能夠看到受損位置及其受損程度、看到椎體與椎管矢狀徑大小、看到骨刺大小與位置、觀測後縱韌帶鈣化區域、觀測脊髓椎管內位置、形態及與附近關係特別是與致壓物之間距離等。

MRI

MR能夠直接觀察到椎間盤是否向後突入椎管內、脊髓是否存在受壓、神經根是否存在受壓等。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臨床上,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是如果患者出現脊髓壓迫症狀,則應儘早手術。

頸椎間盤突出的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牽引、佩戴頸託、理療、按摩、藥物等。當然,非手術療法不僅適用於輕型病例,而且也是手術療法的術前準備與術後康復的保障。

頸椎間盤突出的手術療法主要適用於對反覆發作,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的患者。目前,臨床上的手術方式包括傳統的前路減壓固定融合、前路突出髓核摘除、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微創經皮內鏡技術下的突出髓核摘除術等。

华丽的小丑
2017-05-07

頸部處於頭與身體的重要通道,大腦控制人體所有的神經都要通過頸部,而頸椎位於頭部與胸部、上肢之間,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脊柱上段活動樞紐,與每個人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因為頸椎肩負著重大的任務,及多角度的運動,所以常常因負擔過重而出現各種問題,頸椎間盤退變後,椎間關節鬆動、椎體邊緣增生骨贅或突出的椎間盤刺激或壓迫脊髓、椎動脈、咽後壁、食管周圍軟組織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綜合徵,理論上講一般將頸椎病分六種類型,包括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混合型。下面看看他們的不同表現,看看您是否可以對號入座。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1. 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其他各類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以頸部症狀為主,主要表現為頸部僵硬、酸、困、脹、疼痛,伴有異常響聲。個別患者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但是由於症狀較輕,多數人往往對此重視不夠,以致反覆發作而使病加重。

  2. 神經根型頸椎病,常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以頸部後伸或向患側屈頸受限明顯。根性神經痛是該類型的特徵性症狀,其麻木和疼痛範圍與受累椎間節段的脊神經分佈區域相一致。此種疼痛可以為持續性隱痛或痠痛,亦可為陣發性劇痛。下頸椎病變可向前臂放射,手指呈神經根性分佈的麻木及疼痛、部分患者患側上肢或手部握力減弱,有的患者上肢無力,拿碗筷困難。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有的患者還會出現肌肉萎縮。診斷時應與周圍神經嵌壓綜合徵區別開。

  3.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於各種機械性或動力性因素使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導致血管狹窄、折曲,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特徵為頭顱旋轉引起眩暈發作,暈厥,猝倒。值得注意的是,椎動脈型頸椎病要與美尼爾綜合徵及青光眼鑑別開。

  4.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常表現為眼部、眼瞼無力、視物模糊、眼球后疼痛、流淚等。頭部:頸性頭暈、噁心嘔吐、頭枕部疼痛。心臟症狀:心慌、悶氣,心前區疼痛,常被誤認為冠心病發作。發汗障礙:一側頭面、頸手足多汗或少汗。另外常伴有耳鳴、耳聾等症狀。有的患者還合併失眠、早醒、多夢、健忘、煩躁、易疲勞等。該型頸椎病常有主訴多,體徵少,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錶現。

頸椎間盤突出怎麼治療?

5.脊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祕、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或臥床不起,也可併發頭昏、眼花、吞嚥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6.混合型頸椎病,就是以上各種類型的頸椎病症狀都包含,屬於最複雜的類型。

雖然以上分型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在實際臨床中並不是這麼清晰,各種類型相互夾雜,導致了頸椎病治療複雜化,所以在頸椎病早期就要辨證施治,不要拖延,以免耽誤病情,使得治療更加棘手。

李镖基
2017-05-07

吃中藥三五劑痛症減輕,不用一月基本痊癒。我國赤腳醫生中就有這樣的人才。而且從沒見過病人一面,藥費很少!首先別問我要電話,我不想背醫托之名。我想說明我國中醫的的科學性,優越性和實用性。發揚中醫光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