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新中國城市GDP四川百強只有成都一個?

10 個回答
说巴蜀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成都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01省會城市領跑上半年百城增速

其實梳理百強榜名單可以發現,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

百強名單中入圍數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四川的特殊在於,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落差太大,前者的經濟體量幾乎是後者的七八倍左右。陝西的西安,只有第二城榆林的兩倍多。

但這種落差要看怎樣理解,既可以解讀為地級市發育不足,也可以解讀為,成都的發展水平足夠強大。站在後一種視角看,強省會未必是壞事。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

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省會,有成都、武漢、長沙和鄭州。濟南所在的山東雖然是沿海,但開始主打強省會戰略,吞併了萊蕪。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02省會存在感太低,沿海省份也會吃虧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搞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

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國家中心城市至今掛零。

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03成都不強,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嚴重

其實要說內部貧富分化最嚴重的,還不是四川,而是廣東,雲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區的經濟體量,只有深圳、廣州的零頭。比如上半年雲浮是425.5億,深圳為12133.9億。

不過四川在成都這個塔尖省會之外,缺少足夠多的腰部城市。但這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發展歷史、交通區位,等等。

一些反對強省會戰略的聲音,常常會提到,如果沒有成都的虹吸,周圍的地級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比如轉移支付,可能會過得更好。

但我們得考慮另外一個局面,如果成都是個中庸的二流省會,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四川能夠吸收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可能會少一大截。

關於這一點,可以對比人口流向。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六普期間,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37萬人,其中流向省外的達到1050.55萬人。

他們都去了哪裡呢?其中最多的是廣東,超過三分之一。四大直轄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為重慶,佔5.45%,上海和北京分別為4.71%和3.45%。

近幾年,四川的人口開始迴流。按照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推力是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回遷。

拉力在於,成都正在飛速發展,比如1998年到2018年,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從4倍縮小到2倍。

由此可見,正是隨著成都做大做強,吸引一批中高端產業,四川本地的民眾,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務工。否則,四川的人口,將被北上廣深以及鄰居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吸走。

值得一提的是,六普期間,四川本地流動人口,除了湧向成都外,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佔比為6.1%。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隨著成都逐漸坐穩十強排位,近些年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的工業協作強度。對成都來說,要避免質疑,接下來的反哺力度還應當繼續加大。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成都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01省會城市領跑上半年百城增速

其實梳理百強榜名單可以發現,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

百強名單中入圍數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四川的特殊在於,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落差太大,前者的經濟體量幾乎是後者的七八倍左右。陝西的西安,只有第二城榆林的兩倍多。

但這種落差要看怎樣理解,既可以解讀為地級市發育不足,也可以解讀為,成都的發展水平足夠強大。站在後一種視角看,強省會未必是壞事。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

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省會,有成都、武漢、長沙和鄭州。濟南所在的山東雖然是沿海,但開始主打強省會戰略,吞併了萊蕪。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02省會存在感太低,沿海省份也會吃虧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搞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

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國家中心城市至今掛零。

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03成都不強,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嚴重

其實要說內部貧富分化最嚴重的,還不是四川,而是廣東,雲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區的經濟體量,只有深圳、廣州的零頭。比如上半年雲浮是425.5億,深圳為12133.9億。

不過四川在成都這個塔尖省會之外,缺少足夠多的腰部城市。但這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發展歷史、交通區位,等等。

一些反對強省會戰略的聲音,常常會提到,如果沒有成都的虹吸,周圍的地級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比如轉移支付,可能會過得更好。

但我們得考慮另外一個局面,如果成都是個中庸的二流省會,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四川能夠吸收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可能會少一大截。

關於這一點,可以對比人口流向。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六普期間,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37萬人,其中流向省外的達到1050.55萬人。

他們都去了哪裡呢?其中最多的是廣東,超過三分之一。四大直轄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為重慶,佔5.45%,上海和北京分別為4.71%和3.45%。

近幾年,四川的人口開始迴流。按照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推力是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回遷。

拉力在於,成都正在飛速發展,比如1998年到2018年,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從4倍縮小到2倍。

由此可見,正是隨著成都做大做強,吸引一批中高端產業,四川本地的民眾,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務工。否則,四川的人口,將被北上廣深以及鄰居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吸走。

值得一提的是,六普期間,四川本地流動人口,除了湧向成都外,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佔比為6.1%。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隨著成都逐漸坐穩十強排位,近些年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的工業協作強度。對成都來說,要避免質疑,接下來的反哺力度還應當繼續加大。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成都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01省會城市領跑上半年百城增速

其實梳理百強榜名單可以發現,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

百強名單中入圍數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四川的特殊在於,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落差太大,前者的經濟體量幾乎是後者的七八倍左右。陝西的西安,只有第二城榆林的兩倍多。

但這種落差要看怎樣理解,既可以解讀為地級市發育不足,也可以解讀為,成都的發展水平足夠強大。站在後一種視角看,強省會未必是壞事。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

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省會,有成都、武漢、長沙和鄭州。濟南所在的山東雖然是沿海,但開始主打強省會戰略,吞併了萊蕪。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02省會存在感太低,沿海省份也會吃虧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搞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

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國家中心城市至今掛零。

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03成都不強,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嚴重

其實要說內部貧富分化最嚴重的,還不是四川,而是廣東,雲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區的經濟體量,只有深圳、廣州的零頭。比如上半年雲浮是425.5億,深圳為12133.9億。

不過四川在成都這個塔尖省會之外,缺少足夠多的腰部城市。但這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發展歷史、交通區位,等等。

一些反對強省會戰略的聲音,常常會提到,如果沒有成都的虹吸,周圍的地級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比如轉移支付,可能會過得更好。

但我們得考慮另外一個局面,如果成都是個中庸的二流省會,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四川能夠吸收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可能會少一大截。

關於這一點,可以對比人口流向。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六普期間,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37萬人,其中流向省外的達到1050.55萬人。

他們都去了哪裡呢?其中最多的是廣東,超過三分之一。四大直轄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為重慶,佔5.45%,上海和北京分別為4.71%和3.45%。

近幾年,四川的人口開始迴流。按照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推力是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回遷。

拉力在於,成都正在飛速發展,比如1998年到2018年,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從4倍縮小到2倍。

由此可見,正是隨著成都做大做強,吸引一批中高端產業,四川本地的民眾,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務工。否則,四川的人口,將被北上廣深以及鄰居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吸走。

值得一提的是,六普期間,四川本地流動人口,除了湧向成都外,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佔比為6.1%。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隨著成都逐漸坐穩十強排位,近些年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的工業協作強度。對成都來說,要避免質疑,接下來的反哺力度還應當繼續加大。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成都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01省會城市領跑上半年百城增速

其實梳理百強榜名單可以發現,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

百強名單中入圍數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四川的特殊在於,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落差太大,前者的經濟體量幾乎是後者的七八倍左右。陝西的西安,只有第二城榆林的兩倍多。

但這種落差要看怎樣理解,既可以解讀為地級市發育不足,也可以解讀為,成都的發展水平足夠強大。站在後一種視角看,強省會未必是壞事。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

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省會,有成都、武漢、長沙和鄭州。濟南所在的山東雖然是沿海,但開始主打強省會戰略,吞併了萊蕪。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02省會存在感太低,沿海省份也會吃虧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搞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

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國家中心城市至今掛零。

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03成都不強,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嚴重

其實要說內部貧富分化最嚴重的,還不是四川,而是廣東,雲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區的經濟體量,只有深圳、廣州的零頭。比如上半年雲浮是425.5億,深圳為12133.9億。

不過四川在成都這個塔尖省會之外,缺少足夠多的腰部城市。但這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發展歷史、交通區位,等等。

一些反對強省會戰略的聲音,常常會提到,如果沒有成都的虹吸,周圍的地級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比如轉移支付,可能會過得更好。

但我們得考慮另外一個局面,如果成都是個中庸的二流省會,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四川能夠吸收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可能會少一大截。

關於這一點,可以對比人口流向。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六普期間,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37萬人,其中流向省外的達到1050.55萬人。

他們都去了哪裡呢?其中最多的是廣東,超過三分之一。四大直轄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為重慶,佔5.45%,上海和北京分別為4.71%和3.45%。

近幾年,四川的人口開始迴流。按照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推力是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回遷。

拉力在於,成都正在飛速發展,比如1998年到2018年,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從4倍縮小到2倍。

由此可見,正是隨著成都做大做強,吸引一批中高端產業,四川本地的民眾,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務工。否則,四川的人口,將被北上廣深以及鄰居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吸走。

值得一提的是,六普期間,四川本地流動人口,除了湧向成都外,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佔比為6.1%。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隨著成都逐漸坐穩十強排位,近些年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的工業協作強度。對成都來說,要避免質疑,接下來的反哺力度還應當繼續加大。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成都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01省會城市領跑上半年百城增速

其實梳理百強榜名單可以發現,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

百強名單中入圍數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四川的特殊在於,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落差太大,前者的經濟體量幾乎是後者的七八倍左右。陝西的西安,只有第二城榆林的兩倍多。

但這種落差要看怎樣理解,既可以解讀為地級市發育不足,也可以解讀為,成都的發展水平足夠強大。站在後一種視角看,強省會未必是壞事。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

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省會,有成都、武漢、長沙和鄭州。濟南所在的山東雖然是沿海,但開始主打強省會戰略,吞併了萊蕪。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02省會存在感太低,沿海省份也會吃虧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搞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

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國家中心城市至今掛零。

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03成都不強,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嚴重

其實要說內部貧富分化最嚴重的,還不是四川,而是廣東,雲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區的經濟體量,只有深圳、廣州的零頭。比如上半年雲浮是425.5億,深圳為12133.9億。

不過四川在成都這個塔尖省會之外,缺少足夠多的腰部城市。但這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發展歷史、交通區位,等等。

一些反對強省會戰略的聲音,常常會提到,如果沒有成都的虹吸,周圍的地級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比如轉移支付,可能會過得更好。

但我們得考慮另外一個局面,如果成都是個中庸的二流省會,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四川能夠吸收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可能會少一大截。

關於這一點,可以對比人口流向。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六普期間,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37萬人,其中流向省外的達到1050.55萬人。

他們都去了哪裡呢?其中最多的是廣東,超過三分之一。四大直轄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為重慶,佔5.45%,上海和北京分別為4.71%和3.45%。

近幾年,四川的人口開始迴流。按照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推力是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回遷。

拉力在於,成都正在飛速發展,比如1998年到2018年,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從4倍縮小到2倍。

由此可見,正是隨著成都做大做強,吸引一批中高端產業,四川本地的民眾,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務工。否則,四川的人口,將被北上廣深以及鄰居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吸走。

值得一提的是,六普期間,四川本地流動人口,除了湧向成都外,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佔比為6.1%。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隨著成都逐漸坐穩十強排位,近些年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的工業協作強度。對成都來說,要避免質疑,接下來的反哺力度還應當繼續加大。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成都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01省會城市領跑上半年百城增速

其實梳理百強榜名單可以發現,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

百強名單中入圍數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四川的特殊在於,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落差太大,前者的經濟體量幾乎是後者的七八倍左右。陝西的西安,只有第二城榆林的兩倍多。

但這種落差要看怎樣理解,既可以解讀為地級市發育不足,也可以解讀為,成都的發展水平足夠強大。站在後一種視角看,強省會未必是壞事。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

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省會,有成都、武漢、長沙和鄭州。濟南所在的山東雖然是沿海,但開始主打強省會戰略,吞併了萊蕪。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02省會存在感太低,沿海省份也會吃虧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搞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

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國家中心城市至今掛零。

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其中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03成都不強,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嚴重

其實要說內部貧富分化最嚴重的,還不是四川,而是廣東,雲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區的經濟體量,只有深圳、廣州的零頭。比如上半年雲浮是425.5億,深圳為12133.9億。

不過四川在成都這個塔尖省會之外,缺少足夠多的腰部城市。但這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形地質、發展歷史、交通區位,等等。

一些反對強省會戰略的聲音,常常會提到,如果沒有成都的虹吸,周圍的地級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資源,比如轉移支付,可能會過得更好。

但我們得考慮另外一個局面,如果成都是個中庸的二流省會,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四川能夠吸收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可能會少一大截。

關於這一點,可以對比人口流向。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六普期間,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37萬人,其中流向省外的達到1050.55萬人。

他們都去了哪裡呢?其中最多的是廣東,超過三分之一。四大直轄市中,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為重慶,佔5.45%,上海和北京分別為4.71%和3.45%。

近幾年,四川的人口開始迴流。按照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推力是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回遷。

拉力在於,成都正在飛速發展,比如1998年到2018年,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從4倍縮小到2倍。

由此可見,正是隨著成都做大做強,吸引一批中高端產業,四川本地的民眾,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務工。否則,四川的人口,將被北上廣深以及鄰居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吸走。

值得一提的是,六普期間,四川本地流動人口,除了湧向成都外,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綿陽,佔比為6.1%。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隨著成都逐漸坐穩十強排位,近些年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的工業協作強度。對成都來說,要避免質疑,接下來的反哺力度還應當繼續加大。






城市发展报告

年年如此,見怪不怪。

成都是所有省會城市當中首位度最高的一個,這不是因為成都實力強於所有省會,而是因為資源過度集中、虹吸效應過強、GDP佔比過大。

成都之所以被網友戲稱為成都省,就是因為成都在省內沒有任何對手,而四川除了成都也再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城市。可以說四川把最好的資源、最好的企業、最高級的規劃都放在了成都,集全省之力塑造了一個巨無霸城市。這話雖不太好聽,但事實確實如此。

年年如此,見怪不怪。

成都是所有省會城市當中首位度最高的一個,這不是因為成都實力強於所有省會,而是因為資源過度集中、虹吸效應過強、GDP佔比過大。

成都之所以被網友戲稱為成都省,就是因為成都在省內沒有任何對手,而四川除了成都也再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城市。可以說四川把最好的資源、最好的企業、最高級的規劃都放在了成都,集全省之力塑造了一個巨無霸城市。這話雖不太好聽,但事實確實如此。

看看幾個經濟強省的省會首位度排名,百強市入圍數量最多的山東和江蘇,省會濟南和南京的首位度幾乎只有成都的十分之一,但兩個省加起來有28個百強市。

試想,如果江蘇、山東、浙江、福建這些省份的省會首位度如果放大五六倍,這些省份會變成什麼樣?

江蘇和山東為什麼可以發展如此均衡?為什麼能夠用較短時間扶植起來曾經並不發達的兄弟城市?就是省會犧牲自我利益對周邊進行更多的幫扶,為省內經濟相對滯後的區域進行一對一幫扶。可四川的城市不是在靠成都對點援建,而是在靠東部城市對口援建,成都只是在不斷的壯大自身,並將其他兄弟城市的企業和人才吸引到成都來。

年年如此,見怪不怪。

成都是所有省會城市當中首位度最高的一個,這不是因為成都實力強於所有省會,而是因為資源過度集中、虹吸效應過強、GDP佔比過大。

成都之所以被網友戲稱為成都省,就是因為成都在省內沒有任何對手,而四川除了成都也再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城市。可以說四川把最好的資源、最好的企業、最高級的規劃都放在了成都,集全省之力塑造了一個巨無霸城市。這話雖不太好聽,但事實確實如此。

看看幾個經濟強省的省會首位度排名,百強市入圍數量最多的山東和江蘇,省會濟南和南京的首位度幾乎只有成都的十分之一,但兩個省加起來有28個百強市。

試想,如果江蘇、山東、浙江、福建這些省份的省會首位度如果放大五六倍,這些省份會變成什麼樣?

江蘇和山東為什麼可以發展如此均衡?為什麼能夠用較短時間扶植起來曾經並不發達的兄弟城市?就是省會犧牲自我利益對周邊進行更多的幫扶,為省內經濟相對滯後的區域進行一對一幫扶。可四川的城市不是在靠成都對點援建,而是在靠東部城市對口援建,成都只是在不斷的壯大自身,並將其他兄弟城市的企業和人才吸引到成都來。

看看省內GDP第一名和第二名的GDP差距比例,放眼全國還有第二個嗎?沒有!

查閱近十年百強榜以來,四川地級市只有綿陽入圍過一次百強榜,排名第99位。所以四川只有成都一個百強市已經是常態化,見怪不怪了。

不僅是百強市排名,就是轟動一時的城市等級劃分完整排名,整個四川非省會城市中只有綿陽躋身三線,其他城市清一色的四線和五線,這等實力進不了百強也是很正常的。

年年如此,見怪不怪。

成都是所有省會城市當中首位度最高的一個,這不是因為成都實力強於所有省會,而是因為資源過度集中、虹吸效應過強、GDP佔比過大。

成都之所以被網友戲稱為成都省,就是因為成都在省內沒有任何對手,而四川除了成都也再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城市。可以說四川把最好的資源、最好的企業、最高級的規劃都放在了成都,集全省之力塑造了一個巨無霸城市。這話雖不太好聽,但事實確實如此。

看看幾個經濟強省的省會首位度排名,百強市入圍數量最多的山東和江蘇,省會濟南和南京的首位度幾乎只有成都的十分之一,但兩個省加起來有28個百強市。

試想,如果江蘇、山東、浙江、福建這些省份的省會首位度如果放大五六倍,這些省份會變成什麼樣?

江蘇和山東為什麼可以發展如此均衡?為什麼能夠用較短時間扶植起來曾經並不發達的兄弟城市?就是省會犧牲自我利益對周邊進行更多的幫扶,為省內經濟相對滯後的區域進行一對一幫扶。可四川的城市不是在靠成都對點援建,而是在靠東部城市對口援建,成都只是在不斷的壯大自身,並將其他兄弟城市的企業和人才吸引到成都來。

看看省內GDP第一名和第二名的GDP差距比例,放眼全國還有第二個嗎?沒有!

查閱近十年百強榜以來,四川地級市只有綿陽入圍過一次百強榜,排名第99位。所以四川只有成都一個百強市已經是常態化,見怪不怪了。

不僅是百強市排名,就是轟動一時的城市等級劃分完整排名,整個四川非省會城市中只有綿陽躋身三線,其他城市清一色的四線和五線,這等實力進不了百強也是很正常的。

锦绣中源

整理上半年全國各城市公佈的GDP數據來看,全國GDP百強城市如下,其中上半年成都GDP為7702.4億元,位居全國第8。但四川也就只有成都進入了全國百強。

整理上半年全國各城市公佈的GDP數據來看,全國GDP百強城市如下,其中上半年成都GDP為7702.4億元,位居全國第8。但四川也就只有成都進入了全國百強。

其實四川的經濟規模不小,其2018年GDP達到40678.13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但GDP比四川少的河北、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份均有3個及以上的百強城市,這又是為何?

整理上半年全國各城市公佈的GDP數據來看,全國GDP百強城市如下,其中上半年成都GDP為7702.4億元,位居全國第8。但四川也就只有成都進入了全國百強。

其實四川的經濟規模不小,其2018年GDP達到40678.13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但GDP比四川少的河北、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份均有3個及以上的百強城市,這又是為何?

主要原因就是四川經濟發展不均而且地級市眾多。四川全省共下轄有21個地級行政區,數量與廣東持平,並列全國第一。而且四川經濟發展極為不均,成都在省內“一城獨大”,GDP就佔了全省37.7%,省會首位度全國最高。排名第二的綿陽2018年GDP只有2303.82億元,不到成都的1/6。而2018年全國GDP百強入選門檻為2393.3億元(排名第100的龍巖)。

整理上半年全國各城市公佈的GDP數據來看,全國GDP百強城市如下,其中上半年成都GDP為7702.4億元,位居全國第8。但四川也就只有成都進入了全國百強。

其實四川的經濟規模不小,其2018年GDP達到40678.13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但GDP比四川少的河北、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份均有3個及以上的百強城市,這又是為何?

主要原因就是四川經濟發展不均而且地級市眾多。四川全省共下轄有21個地級行政區,數量與廣東持平,並列全國第一。而且四川經濟發展極為不均,成都在省內“一城獨大”,GDP就佔了全省37.7%,省會首位度全國最高。排名第二的綿陽2018年GDP只有2303.82億元,不到成都的1/6。而2018年全國GDP百強入選門檻為2393.3億元(排名第100的龍巖)。

其實湖北、湖南的省會也是“一城獨大”,但它並沒有四川發展得那麼不均,也沒有那麼多地級市。除了省會之外,它們省內還有兩三個省域副中心,這些副中心的經濟規模均不俗,比如湖北的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GDP都在4000億之上;湖南的岳陽、常德、衡陽三個副中心GDP在3000億之上。因此四川也應該打造兩三個省域副中心,以降低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锦观世界

其實看一下西部省會gdp的排名就能看出一切,西部省會的gdp都和成都相差巨大,除了西安是成都一半,其它省會全部不足成都零頭,更何況是四川省其它城市。

具體可以看我的文章《成都一家獨大?四川無成都,發展超江蘇?真相併不是這樣》


其實看一下西部省會gdp的排名就能看出一切,西部省會的gdp都和成都相差巨大,除了西安是成都一半,其它省會全部不足成都零頭,更何況是四川省其它城市。

具體可以看我的文章《成都一家獨大?四川無成都,發展超江蘇?真相併不是這樣》


互金圈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8341萬人,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副省級城市,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最新的GDP百強榜,四川只有一個城市上榜,因為四川省是強省會城市,2019年上半年四川GDP總量為20517.2億元,而成都市2019年上半年完成GDP總量為7702.37億元,佔四川省GDP總額的37.54%,而四川GDP排名第2名的綿陽,2019年上半年的GDP只有1178.35億元,只有成都的1/7,成都的人口占四川的比例為19.57%,成都的面積佔四川2.94%,相當於用較少的土地和人口,貢獻更多的GDP,這些都能說明四川是超強省會省份,超強省會省份有利也有弊。

超強省會城市的利處是可以通過省會城市帶動周圍城市的經濟發展,吸引人才。超強省會城市的弊處是全省的資源都會集中到省會城市,如財政支持、教育資源、人才資源,不利於其他的城市發展。綜合看,超強省會弊大於利,不利於省總體經濟的發展,江蘇、浙江、廣東就是三個很好的例子,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經濟發達,但是不像四川那樣佔據全省大部分GDP,江蘇省還有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經濟強市,各個城市同步發展,所以江蘇的經濟常年能夠排名第2,浙江和廣東也是很好的例子。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8341萬人,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副省級城市,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最新的GDP百強榜,四川只有一個城市上榜,因為四川省是強省會城市,2019年上半年四川GDP總量為20517.2億元,而成都市2019年上半年完成GDP總量為7702.37億元,佔四川省GDP總額的37.54%,而四川GDP排名第2名的綿陽,2019年上半年的GDP只有1178.35億元,只有成都的1/7,成都的人口占四川的比例為19.57%,成都的面積佔四川2.94%,相當於用較少的土地和人口,貢獻更多的GDP,這些都能說明四川是超強省會省份,超強省會省份有利也有弊。

超強省會城市的利處是可以通過省會城市帶動周圍城市的經濟發展,吸引人才。超強省會城市的弊處是全省的資源都會集中到省會城市,如財政支持、教育資源、人才資源,不利於其他的城市發展。綜合看,超強省會弊大於利,不利於省總體經濟的發展,江蘇、浙江、廣東就是三個很好的例子,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經濟發達,但是不像四川那樣佔據全省大部分GDP,江蘇省還有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經濟強市,各個城市同步發展,所以江蘇的經濟常年能夠排名第2,浙江和廣東也是很好的例子。

我的如意金箍棒棒棒

成都----西部大開發的領頭羊   

“揚一益二”,說的是唐代的成都(益州)經濟地位在全國數一數二。正如“成都”之名兩千餘年而未變,成都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的大西南領袖群倫的地位。而今天成都的經濟總量和綜合經濟實力依然是西部第一,市場輻射能力在西部絕對第一。   

中國西部包括雲、貴、川、渝、藏和西北的陝、甘、寧、青、疆。論實力城市,西南有重慶、昆明,西北有西安、蘭州。成都的人均GDP接近重慶的一倍,西安只有成都的2/3。成都的旅遊業不如昆明發達,但這僅僅是因為它的旅遊產業觀念、發展與規劃不如昆明、而實際的旅遊資源並不比昆明少。   

兩年前,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作財政決算報告時,打破封面黑底白字的慣例使用了草綠色,敏感的香港記者就此發問,曾蔭權說,我剛剛從四川回來,九寨溝的山水就是這種顏色,那裡的美景讓我難忘。四川旅遊發展戰略要營建五大國際知名旅遊景區,就有四個——九寨溝-黃龍、樂山-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遺蹟——在成都周邊。中國最大的特色生態旅遊項目“成都野生世界”第一期項目即將在成都市金堂縣動工。   

中國西部最大的會館在成都、最大的書城在成都。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準備建設一個重慶園區,給重慶願意到此落戶的企業安一個真正的家。   

強大的開發熱潮已使中國西部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城市競技場,而在西部五大城市的競技中,真正有實力當領頭羊的城市也許只有兩個,成都和西安,它們都有古老的人文歷史、科技優勢與資源優勢。就天時而言,氣候與水資源西安都弱於成都;就地利而言,成都天然就“據要路津”;就現狀而言,成都保持領先。   

成都-----現代化的另類經典   

成都的悠閒是骨子裡的氣質,在現代化潮流的裹夾中卻也讓成都人反思:我們是不是太農耕化了?城中有數不盡的茶館和龍門陣,有暢銷的報紙和聲聲不息的小麻將,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樂遊農家樂,有不高的收入和不低的享受,美女,美食,十數萬私家奧拓悠遊於一二環路。。。。。。整個城市的節奏迥然於現代都市的急管繁弦。   

在北京,時間就是機遇;在上海,時間就是時尚;在廣州,時間就是金錢;在成都,時間就是生活。在中國大城市中,數成都人活得最另類,最沒有壓力感。成都就是成都,上天賦予她“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利,她也就比別的城市更懂得享受生活。因為富足,所以悠閒。   

城市發展現代化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互相攀比、高樓林立、道路如織、物質豐富、看上去很美嗎?難道我們不是想追求幸福生活嗎?現在,成都人觸手可及的安逸與悠閒,也許正是許多追求現代化的都市多年之後才能達到的烏托邦境界。   

成都人會玩,休閒並不影響大追求。週末到鄉村郊遊,“農家樂”便是成都人的現代發明,此舉使全市人均增收50元;而在連續幾年獲得全國足球聯賽最佳賽區之後,成都又在爭取成為下屆亞洲盃的中國隊主場。   中國幾乎每個發達城市都在研究如何提前進入現代化。成都人幾千年不變的從容習性令他們在保證自己生活質量的同時,對身外的喧譁處變不驚。好了,新千年的第一個機會來了,成都將脫穎而出,那麼,它將邊玩著,邊進入現代化。網絡時代的成都,也產生了數以千計的CEO。   

成都----追趕型前進,跨越式發展   

四川省廢止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相牴觸的105份文件之後,成都市又廢止和修改了90份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文件。四川發出了跨越宣言,要向東部“追趕型前進,跨越式發展”,扛大旗的是成都。   

70%的資本在東部,70%的資源在西部。成都成了商人心目中雙贏的地方,已有43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來投資,大連、天津、廈門、廣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紛紛前來尋寶,美國猶他州和華盛頓州也來了。成都的外資商場比廣州要多,餐飲的檔次不低於北京。移民城市的包容性成就了傳媒的發達,成都則因報業的良性競爭提升了城市的開放形象。   

大氣的城市離不開盛會,一場盛會不僅能造就一個思想觀念與國內國際接軌的平臺,也能“點燃”無數個商機。全國糖酒會連續10多年在成都舉辦,獨一無二的國際熊貓節於1993和1997年開了2次。成都房產創新論壇剛剛引來滬、深、渝、澳門開發商發言,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又於2000年9月3日在成都舉行;“2000中國西部論壇”10月召開,同期有電腦節和第三屆中國四川名酒節暨第二屆成都中國商品交易博覽會的助興。   

從四個省份對中國西部論壇的主辦之爭中力拔頭籌的成都,像新城市一樣進入一個更高的起點。處在東西部的樞紐位置,成都不但要跑贏它西部的左鄰右舍,還要跟上已經跑在了它前面的三個對手,北京、上海、廣州。   

成都V.S.其他各大城市   

被譽為天府之都的成都,有著沉澱經年的文化底蘊,這幾年更是邁出了大經濟、大產業、大發展的步伐,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令人不可輕視,幾乎是一天一個新面孔。   

毛澤東說過,有比較才有鑑別。將成都與重慶、西安、昆明、大連、天津、深圳、杭州這幾家或同等重量級或是中國最具發展前景的城市一起拿出來說事,並不是為了遊戲性的排名,更不是以它城之劣來求證成都之優,只是為我們能夠第三隻眼來看待成都這座第四城提供更清晰的可參考性文本。   

成都 V.S. 重慶----自古巴蜀兩種文化   

500公里。是成都與重慶這兩個西南重鎮之間的距離。   

但自古巴蜀兩種不同的文化,距離其實並不遙遠,但這對孿生兄弟般的雙城經濟、文化隔閡卻不可同日而語。   

成都人數落起重慶的不是能說上半天,諸如工業汙染嚴重、文化底蘊不深、生活不夠悠閒、交通不夠方便、投資環境不好等。而在重慶人眼裡,最看不起的就是成都人,稱之為“假打”,直指成都人的虛偽,並將重慶諸如此類的“缺點”歸咎於在計劃經濟時期,重慶這個重工業城市給成都當了多年的“奴隸”,稅收負擔偏重。重慶人最喜歡聽民間藝人李伯清的“散打評書”——都是嘲諷成都人的段子,聽起來過癮。   

1997年6月,當重慶正式掛牌成為我國第四個直轄市時,川城文人終於找到了說辭。儘管成都和重慶同屬於四川省的兩大重鎮,但這兩座城市的血性及脾氣卻有天壤之別。重慶的氣候悶熱難耐常年看不見天空的模樣,成都卻是清爽宜人的天高雲淡。從地勢角度而言,重慶是山路重重,儘管曲徑通幽卻難以行走,而成都則是一馬平川。從性格角度而言,重慶人風風火火,脾氣暴躁,吃軟不吃硬,而成都人則是綿裡藏針,有一句話不得不提,“重慶崽兒砣子硬,成都娃兒嘴巴狡”,一個玩手上功夫,一個鼓嘴角風雲,性格差異一目瞭然。唯一的共同點是,成都人、重慶人都喜歡涮火鍋,但在飲茶上又有反差,重慶人喝又苦又澀的沱茶,成都人飲芬芳怡人的花茶。   重慶最吸引外地人的是三樣東西:風景、火鍋及女孩子。重慶依山傍水,尤其到了晚上,燈光與水天連成一色,美不勝收。重慶火鍋在全國是出了名的火,重慶人吃火鍋不分季節,冬天火鍋撮火,夏天也是光著膀子燙火鍋喝啤酒,並美其名曰“以毒攻毒”。關於重慶女孩是不是最美的部落,普遍說法是重慶女孩漂亮過成都女孩,而說成都女孩更有氣質則顯得底氣不足。   

但就重慶這三個強項而言,成都更有可圈可點之處。成都鍾靈毓秀,風光景點不勝枚舉,有邛海、螺髻山、瀘沽湖、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青羊宮等。至於成都的吃文化,雖然還沒有形成綜合品牌,但提起成都的皇城老媽、韓包子、夫妻肺片、龍抄手、賴湯圓等,卻都是讓人流口水的美食。至於美女,雖然重慶人始終認為成都女孩靚麗的平均程度不敵重慶女孩,但在外地人眼裡,成都也稱得上是一個美人窩了。   

由於是山城,重慶人爬慣了山梯,住在沒有電梯的9層也不覺得累,也許正是此種因素,重慶人始終活得很累,遠遠沒有成都人悠閒,泡泡茶館打小麻將。另一方面,重慶市由於是我國西部的老工業基地,又是三峽水庫的主體庫區,環境汙染程度深,治理難度大,而成都則大力發展輕工業和電子工業這些符合未來新經濟趨勢的項目,不但汙染少,而且經濟前景也較為可觀。   成都 V.S .西安----一樣的老,不一樣的新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中華民族和黃河文化的最主要發祥地之一。在漢唐最鼎盛時期,西安還是世界級的中心城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有人把中國的西安比作希臘的雅典和埃及的開羅,甚至有“不到西安不算到中國”的說法。   

作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西安給人的感覺始終建立在一種古樸的基礎上,人們提起西安,想到的可能是秦始皇兵馬俑,可能是大小雁塔,可能是華清池、碑林、鐘鼓樓、秦阿房宮或者漢都。感覺上這是一個懷舊的城市,很少有人將之與一個現代大都市聯繫起來。

海色民生

影響四川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地理位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古代四川一帶與外界的交通十分落後,這種情況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變,四川的城市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發展,才能趕上東部城市。

四川省的人口九千萬左右,隨著對外交通的改善,本地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顯露,一些東部企業已經開始在四川建廠,隨著各種投資的增加,四川各地的城市也會逐漸改變。

和東部發達地區一樣,四川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拉開差距,一些地區會合並,地級市數量會減少,城市人口會增加,連接各地的高速和鐵路會形成都市圈。

解決了影響四川發展最大的交通問題後,四川在西部地區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新的百強城市自然會誕生。


影響四川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地理位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古代四川一帶與外界的交通十分落後,這種情況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變,四川的城市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發展,才能趕上東部城市。

四川省的人口九千萬左右,隨著對外交通的改善,本地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顯露,一些東部企業已經開始在四川建廠,隨著各種投資的增加,四川各地的城市也會逐漸改變。

和東部發達地區一樣,四川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拉開差距,一些地區會合並,地級市數量會減少,城市人口會增加,連接各地的高速和鐵路會形成都市圈。

解決了影響四川發展最大的交通問題後,四川在西部地區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新的百強城市自然會誕生。


小魏聊聊看

因為四川是個內陸城市,各市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有像成都一樣特別繁華的大都市,也有像甘孜、阿壩等地的山區(這些山區離成都都不遠)特別貧窮,地理條件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只有做大做強一個才能帶動周邊。有一句話叫做舉全四川之力發展成都,成都省,四川市。

蜀山精灵

如今說起四川省的經濟彷彿第一時間就會想起成都的身影,畢竟四川成都一個城市的GDP就佔了四川省經濟總量的小一半,2017年四川成都GDP總量為13890億元,同比增長8.1%,而四川省GDP排名第二的綿陽GDP僅為2074億元,連成都經濟的零頭都不足,堪稱省會獨大的典範。

成都的環球中心號稱最大單體建築

但是在古代四川整體經濟並不落後,甚至長期是全國領先的存在,以至於有了揚一益二的說法,可見當時的四川繁華程度僅次於江南地區,但現在的四川經濟總量已經滑落成為了全國第6,那為什麼如今的四川經濟只剩下成都一枝獨秀了呢?

四川基本上被群山環抱

戰亂不在,易守難攻

四川省的經濟之所以在古代社會能夠名列前茅,主要原因是因為四面環山的盆地地形易守難攻,在戰亂頻仍的舊社會,社會動盪對於經濟的破壞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古代經濟的向南移動和華北平原無險可守,戰亂不斷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四川盆地的存在無疑是當時的世外桃源,四川北有秦嶺大巴山,東有橫斷山脈,西面就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方又是人口稀少的雲貴高原。在古代是天然的戰爭要塞,難以從外部入侵,當年蒙古鐵騎入侵四川,依然在重慶釣魚城外折戟沉沙,這和四川易守難攻的地形有分不開的關係。

蒙古大軍飲恨四川

四川地區的穩定程度高居古代各省份榜首,所以能憑藉著丘陵山地的地形而發展出近億的人口,在戰亂年代,四川給和平就是第一生產力做了最好的詮釋。

和平時代平原多才是硬道理

但是如今社會安定,大家都進入了和平發展的年代,四川封閉地理環境的和平紅利已經吃到了盡頭,四川盆地內的非平原地區失去了唯一的相對優勢,反而因為山高林密,丘陵縱橫而形成了交通不便的結果,所以四川的經濟發展只能依託成都平原搞重點突破,其它地區的相對衰落也是必然。

用户3906157252483

去回川投資有多少人敢去2008至今包括玉樹已有3次大地震,投資少了經濟如何發展當然少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