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娘子傳奇》中,狀元是多大的官?

許士林一中狀元,就好像是百官之首似的,官有這麼大麼?
4 個回答
  1. 狀元是殿試第一,相當於公務員考試總分第一名,這時還未列入官員系列,屬於待選官,還沒有官職,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國震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清朝的科舉程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序。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裡參加鄉試。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童生都具備了進入府試的資格;經過了府試的童生就取得參加省級院試的資格,省級院試過關,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國家要給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稅賦,還要給予資助。 鄉試三年舉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試,所以又稱之為“秋闈科考”,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考試,經過了鄉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舉人。會考三年舉行一次,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考,經過了會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貢士。貢士的名額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殿試在宋朝之前屬於科考程序之一,殿試要產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總稱"鼎甲"。
《新白娘子傳奇》中,狀元是多大的官?

嚴格意義上的狀元還需要殿試,皇帝當面出題並欽點的。貌似電視劇是沒有的,搞得像收到錄取通知書似的得到狀元。而狀元只是封建社會讀書人中最好的考試記錄並不代表官職。具體官職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吏部委派。一般會下放到地方上任職,譬如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陳倫曾經也是狀元,到後來成為蘇州府一方知府,官職大約在4品。在歷史上,關鍵還是看狀元作為門生屬於那個大佬的隊伍,委派一個官職,大多起點不會太高。

中國古代識字率大約在20%左右,就是這樣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先進行列。

一個村裡大約只有兩三個人識字,多數是教書先生。

一個縣裡大約有二三十個秀才。

秀才也要考的,

考不上的只能稱“童生”。

孔乙己就是童生,

《儒林外史》裡有個人一直沒考上秀才,

他就花錢賄賂考試院,

終於有了機會到秀才聚會的院子裡躺了一躺,

感覺心裡好多了。

新白娘子傳奇裡許仕林進京考試前,

身份應該是舉人,

穿的是長衫,

戴的是舉人方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