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路徑?

為什麼颱風只會集中在海南、廣東、福建、浙江一帶登陸,而不會在上海、山東之類的地方登陸?
3 個回答
真爽的美画
2017-07-30

近期,西北太平洋正迎來今年首個颱風活躍期,從21日凌晨至22日下午的短短34個小時內,今年第5、6、7、8號颱風相繼生成。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7月23日9時50分,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熱帶風暴級)於香港東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2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5百帕。7月24日06時繼續發佈颱風藍色預警:今年第8號颱風“桑卡”(熱帶風暴級)的中心24日早晨5點鐘,仍位於海南三亞東偏南方約230公里的南海中西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8百帕,七級風圈半徑80公里。

颱風的路徑?

  “桑卡”未來48小時路徑概率預報圖

  颱風來襲雖然頻繁,但是你真的瞭解它嗎?

  颱風的結構

  颱風是暖性低壓,因而颱風範圍內的地面流場是氣旋式輻合流場。按輻合氣流速度的大小,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其低層沿經向方向可分為三個區域:

  (1)外圈:自颱風邊緣到最大風速區外緣,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在6級以上,半徑約200-300公里;(2)中圈:從最大風速區外緣到颱風眼壁,是颱風中對流和風雨最強烈的區域,半徑為100公里;(3)內圈:即颱風眼區,風速迅速減小,半徑約5-30公里。

颱風的路徑?

  颱風橫向結構圖

  颱風流場的垂直分佈,大致分為三層:

  (1)從地面到3公里(主要是從500-1000米的摩擦層)為低層氣流流入層,氣流有顯著向中心輻合的經向分量。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內流氣流呈氣旋式旋轉,並在向內流入過程中,愈接近颱風中心,旋轉半徑愈短,等壓線曲率愈大,離心力也相應增大。在地轉偏向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下,內流氣流並不能到達颱風中心,在臺風眼壁附近環繞颱風眼壁作強烈地螺旋上升。這一層對臺風的發生、發展、消亡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3-8公里左右是中層過渡層,氣流的經向分量已經很小,主要沿切線方向環繞颱風眼壁螺旋上升,上升速度在700-300毫巴之間達到最大;

  (3)從8公里左右到對流層頂(約12一16公里)為高層氣流流出層,這層上升氣流帶有很大的切向風速,同時氣流在上升過程中釋放出大量潛熱,造成颱風中部氣溫高於周圍,以及颱風中的水平氣壓梯度力隨著高度升高而逐漸減小的狀況,當上升氣流達到一定高度(約10-12公里)時,水平氣壓梯度力小於離心力和水平地轉偏向力的合力時,就出現向四周外流的氣流。空氣外流的量與流入層的流入量大體相當。

颱風的路徑?

  颱風垂直分佈圖

  侵襲我國的颱風路徑

  颱風路徑儘管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在相似形勢和條件的影響下,還是有其共同的特徵。根據它們的主要特點,可以將西太平洋颱風的基本路徑概括為以下三類:

颱風的路徑?

  西太平洋颱風三大基本路徑圖

  第Ⅰ類為西移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海面一直向西移動,經我國南海,在華南沿海和海南島、越南沿海一帶登陸。這條路徑的颱風對我國華南地區影響較大。

  第Ⅱ類為西北移路徑:颱風自菲律賓以東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動,橫穿我國臺灣和臺灣海峽,在閩、粵一帶登陸;或者穿過琉球群島,在江、浙沿海登陸。這條路徑的颱風常常侵襲我國大陸,對華東、華南均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人稱之為”登陸型颱風路徑"。

  第Ⅲ類為轉向路徑:颱風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動,以後轉向東北,呈拋物線狀,是最多見的路徑,如颱風在遠海轉向,主要襲擊日本或在海上消失;如颱風在近海轉向,大多向東北方向移動,影響朝鮮,但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後期會折向西北行,登陸於我國遼魯沿海。冬季這類颱風的轉向點很偏南,有可能影響菲律賓和我國臺灣一帶。

  颱風移動路徑隨季節而異。一般說來,夏季颱風多屬路徑Ⅱ,其它季節則多屬路徑I、Ⅲ,其中從東向西的西進型路徑,自冬至夏是從低緯向高緯慢慢遷移,自夏至冬又返回低緯。據統計,1-4月臺風多在10°N以南西移,5-6月多在10-15°N之間西移,7-8月主要路徑顯著北移,在15-25°N之間西移影響我國。9-10月開始南退,多在15-20°N之間西移,11-12月臺風路徑南退到10-15°N之間西移。至於轉向颱風,各月平均轉向點亦隨季節變化,自冬至夏很有規律地從低緯向高緯移,盛夏達到最北,而且轉向點從東向西移;自夏至冬則轉向點從高緯移向低緯,從西移向東。

  如何防範颱風

  颱風登陸地點一定是不能掉以輕心的了,而登陸地北邊以及較遠的區域則需要密切的防範颱風倒槽與冷空氣共同作用引發的連續性強降水。需要密切關注政府部門發佈的防災信息以及氣象部門發佈的天氣情況及時規劃行程,不要讓降水乾擾了將來的計劃。

Weather情报局
2017-07-30

首先回答一下題主提到的颱風路徑。

颱風自海上“出生”到陸地登陸,再到最後的消亡,其移動的路徑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環境大氣的流場、地球上的科里奧利力、下墊面、其他天氣系統等等。

記得有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不走尋常路”。而影響我國的颱風則不然。儘管就如同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路徑完全相同的颱風,但影響我國的颱風卻整體上會走“尋常路”——三種典型路徑,即西移路徑、西北路徑和近海轉向路徑。

颱風的路徑?

  • 近海轉向路徑。颱風從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動,當靠近我國東部近海時,轉向東北方向移動。

  • 西北路徑。熱帶氣旋從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動,大多在臺灣、福建和浙江一帶沿海登陸。
  • 西移路徑。颱風從源地(指菲律賓以東洋麵)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動,往往在廣東、海南一帶登陸。
當然,除了這些典型路徑外,當大氣環流比較複雜或發生突變時,也會出現颱風蛇形路徑、打轉、互旋、突然加速或減速等異常路徑。

接下來說說關於颱風登陸的喜好問題。

前面說到,影響颱風行進路徑的因素很多。而西北太平洋的颱風路徑更多的是受到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及引導氣流的影響。

正常情況下,在夏季,副高一般都是位於北緯30度附近南北擺動。而颱風也只能沿著副高邊緣的引導氣流移動,並最終登陸海南、廣東、福建一帶;如果副高位置偏北一些,則會登陸浙江。

颱風的路徑?

最後需要指正題主的一點是:颱風是會登陸上海、山東等地的,只是頻率比較低。

據統計,在上個世紀,登陸上海的颱風有8個;

而自建國以來至今,登陸山東的颱風有10多個,平均大約5-6年有一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11年的第5號熱帶風暴“雷米”。“米雷”於2011年6月22日下午生成,之後強度加強為強熱帶風暴並一路北上。6月26日21時10分,這一時刻被寫入了歷史——“米雷”以熱帶風暴(9級)的身份登陸山東榮成成山鎮,成為1949年以來最早登陸山東的颱風,唯一在6月登陸山東的颱風,還是6月登陸我國位置最北的颱風。

颱風的路徑?

1105(米雷)颱風路徑圖

(原創回答,喜歡的話歡迎點贊,轉載的話請註明出處 O(∩_∩)O)

万千气象
2017-07-29

颱風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源地 一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4個條件:

①存在一個廣闊的高溫洋麵。海溫必須大於26~27°C,這樣才能造成洋麵空氣始終維持高溫高溼狀態,由此形成中、低層空氣層結不穩定(見大氣靜力穩定度)。

②當地的科里奧利參數(f =2ωsin嗞,ω為地球自轉角速度,嗞 為緯度)要大於一定的數值以保證初生的氣旋性環流不致減弱。所以,赤道(嗞=0)不會形成颱風,一般形成區域離赤道約 5個緯度以上。

③基本氣流鉛直切變要小。這樣才不致使凝結潛熱被高層強風吹向遠方,而能集中於同一鉛直氣柱中,有利於暖心的形成。根據統計,颱風多形成於200百帕和850百帕等壓面間風速差小於 10米/秒的地區。

④低空有較穩定的輻合流場或高空有較強的穩定的輻散流場。例如:熱帶輻合帶中,南側強西南氣流和北側強東北氣流的匯合區,東風波、高空反氣旋前部等區域,就滿足這個條件,是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在暖季,在太平洋西部地區常能滿足上述四個條件,這個地區是形成颱風最多的地區,每年發生的颱風個數佔全球總個數的36%。

颱風的路徑?颱風路徑是十分複雜的,最常風的是拋物線型路徑。西北太平洋颱風路徑大致有三條:

①偏西。颱風進入南海後繼續西移,或在中國廣東、福建登陸;

②西偏北。在中國福建、浙江登陸;

③先偏西行,然後在海上轉向偏北、偏東呈拋物線型 影響颱風路徑的因素主要有四種:①颱風的內力(有使颱風向高緯和偏西方向的趨勢)和內部偏心(有使颱風沿颱風內最強風的方向移動的趨勢)的作用。②大範圍基本氣流(一般指 500百帕等壓面上的氣流)的引導作用。③颱風和四周天氣系統的相互作用。如颱風靠近長波槽時,槽對其產生的吸附作用;又如雙颱風的相互旋轉作用等。④洋麵溫度的影響。如颱風有繞過冷洋麵向暖洋麵移動的趨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