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阿拉溝 建築 石油 天山 火箭彈 山峽人之家 2018-11-29

汽車團小w 丨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我所在的鐵道兵自七六年夏移防新疆後,出車時所行走的路線,基本上就是沿著那有著四季溝之稱的阿拉溝,去執行為駐守在大山深處的施工部隊運送水泥、鋼材等施工用材料,以及煤炭和麵粉一類的生活物資的任務,可以說與在南疆天山深處的這條山溝整日親密接觸。阿拉溝之所以被稱之為四季溝是有相當道理的,初夏時分,當戰友們開著我們連隊的解放牌大卡車,剛從溝口進去時,微風吹拂,清爽宜人。過了一陣,就感覺到了氣溫的下降,於是就得趕緊拿出制式軍裝穿在身上,以抵擋這如春似秋的涼意。又走了一會,長袖衣服又抵擋不住繼續下降的溫度了,戰友們又得穿上了絨衣。當翻越海拔高達三千米以上的奎先達阪時,眼前是一片冰雪的白色世界,頓時感到寒氣逼人,在再也沒有衣服可添加時,只好拿出皮大衣(其實大部分的兵帶上皮大衣是為了在早晨發動車輛時使用,用其蒙蓋在前臉水箱上藉以保持溫度)架上。翻過奎先達阪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這就是有名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青青綠綠如茵似毯的牧草,加上五顏六色的野花,還有那成群結隊如白雲般的牛羊,處處洋溢著春機盎然的氣息,又是一番春天的景象。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阿拉溝在古代時就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路,又稱之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天山道”。從中原內地西行至吐魯番後,沿托克遜縣城西行經伊拉湖鄉到達魚爾溝鎮後,就進入了阿拉溝;沿溝上行翻越奎先達阪,經過老巴倫臺、尤爾都斯山間盆地北部、艾肯達阪、防雪牆、鞏乃斯林場、就可進入伊犁地區;經那拉提西行到達伊寧後,再與絲綢之路的北道相連接就可以進入到中亞地區。現今這條道路已經廢棄,取而代之的是天山公路和南疆鐵路。阿拉溝河發源於天山一號冰川,穿越溝內和戈壁灘流入東南面的艾丁湖,河裡的鵝卵石在清清的河水中清晰可見,落差很大的流水力量無與倫比,有時甚至能將駱駝般大小的巨石衝到溝口烽火臺下的戈壁灘上呢!阿拉溝的地名由來較難考證,據說是源於突厥語(新疆境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多個少數民族其語言均屬突厥語系),說是這裡以前滿山遍野生長著一種叫做“阿拉”的野草,故而得名。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鐵道兵第五師醫院

阿拉套羊茅分佈於新疆天山、阿爾泰山、塔爾巴哈台山、阿拉套山以及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西部以及原蘇聯中亞部分也有分佈。阿拉套羊茅為多年生耐寒早中生或中生密叢型禾草。適宜寒冷半溼潤和溼潤的山地氣候,生態幅度較為廣泛,分佈於海拔兩千七至四千米的中山至高山帶,習生於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上和山地暗慄鈣土之上,是新疆地區山地溫性草甸草原的建群種和優勢種、亞高山草甸和高寒草甸的伴生種。阿拉套羊茅分櫱力強,葉量豐富,形成密集的株叢,耐踐踏,冬季殘留好,屬放牧型牧草,也可刈草利用。其草質柔軟,適口性好,各類家畜喜食,尤其綿羊和犛牛最喜愛吞食,對家畜夏秋季增膘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果。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當地百姓中口口相傳的“阿拉草”,其實就是這學名為阿拉套羊茅的牧草,也是這條當年在新疆有著較高知名度的山溝名稱的由來,極有可能是普通民眾嫌叫其全稱有些拗口,進而簡稱為“阿拉草”的。因為此地除了這種牧草外,較少有其它品種的草。阿拉溝自古以來就是哈薩克族牧民來回轉場的主要通道,從伊犁州出發的龐大牛羊畜群,穿過天山達阪和長長的阿拉溝,沿著戈壁灘的邊緣,能一直轉場至青海省的海西州!而牛羊群吃別處的阿拉套羊茅草後排出的糞便中,是絕對有這種草消化不了的種籽的,而這些夾雜在其中的這些草籽,在自然環境中風雪雨露的作用下,也是絕對會生長成那成片如野茂密的阿拉套羊茅草的。新中國建立後,人類在這條山溝中的活動大量增加,而隨著許多工廠在這條溝中的建設落成,以及公路和鐵路的鋪設,導致成片牧草的消失,但這種“阿拉套羊茅”牧草的大名卻是流傳了下來,成為了永恆的傳記。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不過雖說這東接浩茫戈壁,西連巍峨天山冰達阪的阿拉溝是這等的秀美壯麗,但其最令人感到神祕之處的,則是這裡自溝口起,連綿有幾十公里之長的兵工生產企業帶。記得入伍前在剛從中學畢業時,未幾時恰逢沂蒙山中的兵工廠進城招工,其要求是相當嚴格的,而其最嚴格之處並不是要求被招青工要有強壯的體魄,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是嚴格的政審關卡。當年的理由就是這些兵工廠是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器生產槍炮彈藥的,是絕對不允許其家庭和本人有任何的汙點的,否則何來所產的產品質量和安全保證?當時由於家父已是被定性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做為子女的我等小民,雖不至於與那“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子女處在同一水平上,但在進三線兵工廠當工人的這等大事上,還是毫不猶豫地被划進了另冊的,於是就無緣進那光宗耀祖般的兵工廠,以至於眼見著同窗與同伴們興高采烈地手提行李奔赴那大山深外的兵工廠時,自然是眼熱不已的。不過在我應徵入伍之時,又聽聞當年這些光宗耀祖般進了大山裡兵工廠的學徒們,又返回來鬧事要求回城呢,問之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兵工廠所處位置,均都是設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深山溝子裡,連買個肥皂牙膏洗衣粉的都很困難,所以人心浮動,只要是有點門路的,無不是想飛出這大山溝的。聽聞到這樣的情況,頓時覺得心裡頭平衡了不少,當年被當成次五類分子子女而未能招工進兵工廠的那口惡氣,經於痛快淋漓地發洩了出來。現今在離家萬里之遙的天山腳下,竟然又與這兵工企業相伴為伍成了鄰居,不由得激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當年駐紮在阿拉溝口、魚爾溝口和古老的烽火臺這個近似於等邊三角形的地帶裡的部隊,其規模是蔚為壯觀的,除了有軍級的鐵二指(鐵道兵第二指揮部),鐵五師的師部直屬隊,還有五師下屬的一個整團即二十一團,以及包括我連在內的兩個獨立汽車營在內,真是有些浩浩蕩蕩的。正所謂睜開眼來,就是清一色的草綠色軍裝,也正對應了那句著名的解嘲之語“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但就在這有著數萬駐軍的空間裡,卻是少有商業服務的設施,只是在那阿拉溝口到烽火臺之間的空地裡,有一間小小的,面積不到三十個平方的小商店,在其一側還有一間名為“魚爾溝郵電支局”的小郵電營業所。每逢星期天的時侯,這兩間小小的房屋內外,都是被當兵的擠的滿滿當當的,以至於得等上一陣子,才能入內購物或是寄信發電報。有些等不及了的兵們,就成群隊地轉移陣地,奔向溝內的東風機器廠而去。東風機器廠是阿拉溝內最大的兵工廠。正是因為大,所以南山礦區革命委員會(屬烏魯木齊市的一個行政區,相當於政府一級,文革後改稱為南山礦區人民政府)就設在了這裡,以便沾上點人氣。這裡不僅廠大人多,各種服務設施也較齊備,商店招待所,飯店醫院郵局的應有盡有,所以也就較為吸引當兵的前來,進而也就瞭解了這些兵工企業的一些情況。但上這東風廠也不是隨便就能來的,因為路途較遠,離著阿拉溝口有數公里之遙呢,而離再朝北兩公里之外在魚爾溝口我部的駐地,那就更是遠了去了。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如今坐火車經過天山山脈去廣闊的南疆,在白天的行程中途經魚爾溝-新源-國光-阿拉溝車站之間的若干個車站時,可以看到不少只剩下了斷牆和瓦砬的兵工廠廠房及住宅區,這些破敗的兵工廠廢墟依次是東風機器廠、勝利機器廠、星火機器廠、燎原機器廠、曙光機器廠遺留下來的。這些遺留的廢墟都是洪水和泥石流的傑作,一九九六年夏季,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狂暴襲來,把辛辛苦苦建設了幾十年之久的各兵工廠廠區衝的七零八落;二零零一年的一場更為狂暴的洪水衝擊著阿拉溝,沖毀了溝內的三零一公路,先前可通行到和靜縣並連接至伊犁、南疆的國道被迫中斷並再也沒有重修,從此就寓示著這些兵工企業衰敗過程的開始。在歷經了數年完成搬遷出阿拉溝奔向各地甚至遠赴到了山東的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兵工廠,在阿拉溝中徹底地消失了它們的身影,而遺留下來那些殘垣斷壁,則向偶爾踏足到此處的遊人們無言地述說著那些永恆的故事。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在文革開始前的一九六四年,新疆三線的兵工企業建設,就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而一九六九年所發生的一系列蘇聯軍隊侵犯我國領土事件,如在黑龍江侵犯珍寶島,在新疆塔城挑起鐵列克提事件,對我國三北地區造成了緊迫的國防戰備形勢。據此,為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對付蘇聯的坦克集群,新疆國防工業建設的腳步更是加快了節奏。為與前期建設完畢的兵工企業配套,切實形成在戰爭狀態下本自治區內獨立作戰和軍火供應的能力,於是,從阿拉溝溝口烽火臺往西,依次佈局形成了東風廠(生產八二迫擊炮彈引信,全稱新疆東風機器廠)、勝利廠(生產八二迫擊炮彈,全稱新疆勝利機器廠、新疆自行車廠)、星火廠(生產四零反坦克火箭筒,全稱國營星火機器廠)、燎原廠(生產四零反坦克火箭彈,全稱國營燎原機器廠,新疆燎原鍋爐安裝維修公司)、曙光廠(生產四零反坦克火箭彈引信,全稱國營曙光機器廠)。東風、勝利廠為新疆屬軍工企業。星火、燎原、曙光廠為中央部屬軍工企業(五廠軍品轉民品生產後,燎原、曙光合併為一廠)。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東風廠是經第五機械工業部和原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興建的,一九六五年底批准技術設計,並開始勘探,同時批准了設計任務書,一九六六年春破土動工,一九六八年全部建成投產。計劃設計能力為:年產四十萬發八二迫擊炮彈引信等八種軍工產品。預算建廠投資六百餘萬元,主要設備臺數為八十五臺,職工為七百餘人,全年貨物運輸量計劃為近一點四萬噸/年。設計建築面積為近二點二萬平方米,其中:生產性建築面積為萬餘平方米,非生產性建築為近一點二萬平方米。建廠初期,根據勤儉辦企業的精神,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要求生產性建築儘可量降低造價,非生產性建築及福利設施,採用低標準,欠帳較多。在生產過程中,又增加必要的設施,到一九八五年底時,全廠總建築面積已達五點四萬餘平方米,為原設計的兩倍多,職工總數為八百四十餘人,遠超原設計的七百人;固定資產原值達一千四百三十八點九萬元,為原設計的二點三倍多;擁有主要機械設備四百八十七臺,為原設計的五點七三倍。該廠的高精尖設備有:座標鏜床、曲線磨床、螺紋磨床等;同時該廠的電鍍車間還是自治區內各企業中最大的,廠裡還擁有較先進和完備的長度及理化試驗室。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東風廠自建廠到一九七七年,為該廠的軍工生產時期:主要產品有:一百——三引信,迫——壹甲引信。五六式七.六二毫米槍彈底火;手榴彈拉火帽;八二基本藥管銅座;KBM——三底火等產品。

自一九七八年開始,開始轉產民品,實行軍品第一,民品第二的經營方針。一九八零年軍品生產收尾,完全轉入民品生產發展時期。截止一九八五年底共創總產值一千二百四十八餘萬元。主要民品有:ZA四六型“鳳凰牌”自行車車把、前後圈、衣架、單支撐和鞍管等六個部件,年生產能力八至十萬套;塑料貼面板六點六萬餘張(到一九八五年時因市場有限逐停生產);一一二型汽車直流發電機,年產五千臺至八千臺。在開拓民品時期,還曾生產過上煤裝置四十二臺,變速箱六十四臺。一九八零年組建成東風鍋爐安裝公司,逐步由小到大,已經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下屬企業,在烏魯木齊及克拉瑪依等地開展經營和服務。東風廠後搬遷到烏魯木齊市小地窩鋪(該地同時也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所在地),聽說現今該廠已完成政策性破產轉為了私營企業。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勝利機器廠是在新疆籌建的第一批小三線兵工廠之一,設計能力為年產八二迫擊炮彈二十五萬發。籌建該廠時,為儘快形成生產能力,兵器工業部從大連第一機床廠調撥了全套工裝設備給勝利廠,以便儘快地生產出八二迫擊炮彈來。該廠一九六五年初建時落址在昌吉,是利用了新疆綜合電機廠的部分廠房,廣大幹部職工克服了生產設備的不足,以及資料不全等困難,試製成功了八二迫擊炮彈,並於當年九月拿出了第一批合格產品,向國慶節獻了禮,後投入小批量生產,到一九六八年搬遷到阿拉溝內的新廠址。一九六九年在阿拉溝新廠址主要安裝調試設備,一九七零年恢復生產,截止到一九七九年底,國家決定該廠停止生產軍工產品為止,十五年間,共生產炮彈、藥管、藥包等軍工產品各數百萬發,這一時期為軍品生產時期。到一九八五年底,共有固定資產原值近一千二百萬元,其中基建費用六百五十餘萬元,工裝設備七百餘臺,價值五百餘萬元;實有流動資金二百五十餘萬元;完成建築面積近三萬三千餘平方米,職工總數近九百人。在軍品生產時期向國家上繳利潤八百餘萬元。一九七七年年榮獲自治區“大慶式企業”稱號,獲五級部“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稱號。同年還榮獲新疆國防工辦“質量信得過”獎旗,並在全國同類產品質量評比中名列前矛。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一九八零年後開始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調整方針,開始進入民品生產時期。八零年先後開發生產了絞肉機(計二千四百三八臺)、壓面機(計一千四百六十六臺)、鍋爐爐排(計一百四十七臺)。八一年開發自行車產品成功,同年十一月生產出第一批鴕鳥牌QE二六型自行車,八二年通過鑑定,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八三年十一月鴕鳥牌QE二八型載重自行車通過鑑定,獲得國家頒發的合格證書。八五年一月與上海自行車三廠就定牌生產“鳳凰”ZA四六型載重自行車達成協議,九月通過鑑定定型,第一批生產二百八十二輛,送自治區成立三十週年展覽會展銷,一舉銷售一百八十輛,受到用戶歡迎。到年底批量生產一萬輛,成為該廠主導產品,也成為了國家定點生產自行車的廠家。增掛“新疆自行車廠”廠牌。到八五年底,四年累計共生產自行車十三萬九千七百四十三輛。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由於該廠通用設備少,又距離城市較遠,且運距長、運費高,信息閉塞,還有就是廠房建設不合民用,車間矮小等因素影響,一直處於小批量生產狀態;直接造成經濟效益差,連年虧損的局面,八零年至八五年共計虧損七百餘萬元。該廠在一九九三年左右搬遷到烏魯木齊市倉房溝,後被康普公司收購。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國營星火機器廠是兵器工業部在新疆的部屬軍工企業之一,廠址位於阿拉溝內南疆鐵路的星源車站附近。該廠於一九六九年被批准動工建設,一九八五年四月起受兵器工業部和烏魯木齊市的雙重領導。截止到一九八五年底該廠有職工七百三十人,其中幹部二百二十七人,各類技術人員一百七十四人。工廠佔地面積七十七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四萬五千餘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兩千餘萬元,淨值一千六百餘萬元,有各種設備七百一十一臺,室外熱力管線八千多米,上水管道近三千六百米,下水管道四千多米,室外輸電線路約兩萬三千米,動力總能力六千餘千瓦,設備固定資產原值七百一十六萬元,淨值四百八十六萬元,工業生產設備六百八十臺。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該廠於一九七零年動工建設,設計生產能力年產四零反坦克火箭筒兩千七百具,工業普查實際查定能力為五千具。原計劃當年建成投產,由於文革動亂影響,到七三年實際只完成土建工程量的百分之七十,廠黨委發動組織全廠職工,一手抓生產準備,一手搞基建,七四年完成自營工程六項,完成投資五十八萬元。七五年在鐵五師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建成了長四十米、寬十餘米的連接廠區與生活區交通的鋼筋混泥土大橋。七六年三月成立了KH四零火箭筒試製領導小組,六月開始試製,組裝出了四具六九—一式四零反坦克火箭筒,十月實彈射擊成功,到當年底生產了五百具。七七年八月通過了產品簽定,並通過了基本建設竣工驗收,工廠正式交付使用,投入批量生產。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該廠於七九年實驗成功的噴管熱後不校正工藝,在同年十月參加華北地區新四零火箭筒產品質量的會檢中,獲得了第三名。八零年完成的焊接身管不校正工藝試驗,八三年被兵器工業部批准正式用於生產;上述兩項工藝在全國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八三年共完成軍品生產兩千五百具,產值達八百一十一萬元,上繳利潤二百五十四萬元;八四年完成軍品一千五百具,總產值五百一十一萬元、其中民品產值三十一萬元,上繳利潤八十萬元;八五年軍品生產收尾,產品三百具,因無主導民品,實虧一百二十七萬元。

從八零年起該廠開始開發民品,前後共試製生產了:建設牌斗車齒輪十種(產量三千餘件);DY型電熨斗(產量兩千餘隻);SQ一八零型黃油槍四百餘具。在此同時還生產試製過售油機、手搖壓面機、縫紉機、鎖邊機、沙發、暖氣片專用鏜空機、功絲機、鋼串片散熱器等九十餘種民品。還生產過二十三臺啤酒花打包機,受到用戶歡迎。八八年在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轉產紡機配件,共生產了十噸紡織機械配件,供石河子八一棉紡織廠使用。至於星火廠最後的命運,待依次介結完燎原廠和曙光廠後,大家才能完全明瞭。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燎原機器廠是新疆最大的軍工企業,廠址位於阿拉溝夏爾布魯克的烏拉能蓋(南疆鐵路星源站至阿拉溝站之間),是在疆的三個部屬廠中最大的一個廠,也是新疆地區軍品生產停產最晚的一個廠,是最後一批軍品生產收尾的廠。該廠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開始籌建,七零年元月破土動工,在自然條件惡劣亂石成堆的荒山野嶺上建廠,困難是難以想像的。人員的生活物資需從烏魯木齊市、庫爾勒、新源等地運來;建築材料則是從甘肅運來紅磚,四川運來水泥。在遷入阿拉溝內的新廠區之前、工廠在烏魯木齊籌建處的技術人員借用十月拖拉機廠、農機廠、科學院新疆分院等單位的試驗室、廠房和設備,日夜奮戰,終於在七一年試製出符合產品圖紙要求的六九式四零毫米火箭彈的關鍵零件——藥型罩,為後來搬入山溝內的廠址投產打下了基礎。七三年籌建處全部搬入阿拉溝,投入建廠高潮,為了三線建設,全廠員工堅持學習大慶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終於在七六建成了生產線,完成了工裝大會戰。

到七六年底,共完成基建投資七千八百餘萬元,建築面積十七萬六千餘平方米,其中生產建築約七萬三千平方米,生活建築近十萬零四千平方米。到八五年有設備一千四百一十四臺,,動力機械總能力近一萬四千千瓦,全部設備為六十年代以後的產品,擁有座標鏜床、螺紋磨床和萬能測長儀、萬能工具顯微鏡、德國進口光學分度頭等精密機床和計量檢測器具,壓、鑄、熱擠壓工藝齊全,表面與熱處理技術先進,能對外承接鍋爐安裝、維修,汽車大修及小宗機械加工。到八五年末有職工兩千四百四十九人,平均技術等級四級以上,擁有各類技術人員一百四十九名,其中工程師四十一人,是南山礦區內的各兵工廠中技術骨幹最多、人才力量最強的企業。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工廠從七七年七月起開始投料試製軍品,九月靶試合格,進入小批量試生產,七八年六月上級對試製產品進行鑑定,七月十日經過自治區軍工局批准正式生產六九式四零毫米反坦克火箭彈。自八二年開始,軍品為外貿服務,至八五年累計生產四十九點六萬發,八七年五月國家機械工業部下文撤消燎原機器廠軍品生產線,轉產民品。但由於運輸距離長,信息不靈通,導致成本高,費用多,企業缺乏自我生存發展能力,難以和同類企業競爭,以至於連年虧損。

從八零年開始的民品生產,先是籌建了年產三十萬平方米的鋼門窗生產線,八二年參加自治區同類產品評比獲得第一名,全國獲得第四名。又於八四年二月與新疆石油管理局簽定了《試製WS系列石油射孔彈器材協議書》,開始試製WS系列石油射孔彈器材,八五年九月通過生產定型,八六年十二月改進的WS—73—I型有槍身石油射孔彈,在自治區首屆發明與技術成果展覽會上獲獎,八八年十二月生產的五種石油射孔器材,被自治區評為優秀新產品。

八五年六月自治區勞動人事局發給該廠“鍋爐安裝許可證”,七月發給“鍋爐維修許可證”,同時工廠新掛“新疆燎原鍋爐安裝維修公司”牌子一塊。

八七年七月,自治區輕工業廳、機電廳聯合批准該廠生產普通合頁,生產綱領四百萬付,八八年三月生產的五種規格合頁通過鑑定,投入批量生產。八七年十月國家機械工業部同意該廠引進鋁箔生產線,生產綱領年產三千噸,總投資不超過一千三百萬元,於九一年建成投產。八八年與江蘇宜興市南漕環保設備廠聯營生產環保設備達成協議,併為新疆啤酒廠承造環保設備項目。短期目標是積極“保軍轉民”,廣開門路,開發新產品,並爭取經過努力後建設成“軍民結合型企業”。燎原廠最後的命運,亦需待介紹完曙光廠之後,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曙光機器廠始建於一九七零年,廠址在阿拉溝內的海拔兩千米以上地段。工廠的設計目標是:生產綱領年產電—二壓電引信四十三萬個;職工總數一千五百六十人,其中一線生產工人六百零三人,輔助生產工人七百二十三人,非生產人員二百三十四人,消防人員十六人,駐廠軍代表二十人;設備總檯數七百七十八臺,其中金切機床二百二十三臺,鍛壓設備四十三臺;建築面積五萬兩千餘平米,其中廠區面積兩萬餘平米,生活區面積三萬一千餘平米;建設總投資一千六百一十萬元。到七七年時已發展到有職工九百六十一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五十六人,擁有金切機床一千八百一十三臺,鍛壓設備二十七臺,完成建築面積王萬三千平米。到七八年共完成投資一千七百九十餘萬元。

由於我國沒有在海拔兩千米以上地段生產電—二壓電引信產品的實踐先例,五機部也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技術資料;因此在曙光機器廠籌建的同時,五機部於七一年下達了關於高海拔地區的特點,以及對電—二壓電引信、火花式電雷管等技術、性能的影響等科研項目。後來曙光機器廠科技人員根據電子理論和火花式電雷管的結構,提出了氣壓對電雷管的影響,即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壓降低),電雷管的起爆電壓隨之降低的論點,技術人員在理論上做了反覆的論證,並在八零四廠的幫助下,經五機部試驗小組的親臨現場多次實驗,證明了該廠技術人員的論點是完全正確的。鑑於以上情況,因廠址海拔高,風沙大,氣壓低對產品質量確有嚴重的影響,經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工委商量決定撤消該廠,人員設備併入燎原機器廠,而以後新疆地區軍工企業生產的四零火箭彈所需引信由國家統一調配。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這樣,原部屬的星火、燎原、曙光三廠就變成了星火和燎原兩個廠。兩家企業在一九八七年軍轉民後,因在廠址問題上上級部門始終舉棋不定,造成產品方向多年確定不下來,企業面臨比較大的困難。但是,兩家工廠作為國有大型企業,從整體素質、管理水平,生產經營能力上來講,在新疆大中型企業中仍是相當強的,具有較高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非但不應被視為所謂的“包袱”,而應該被看作不可多得的“寶貝”才是。

其實,工廠何嘗不想留在新疆,工廠曾不至一次的派人到烏魯木齊和北疆一些地方尋找新的落腳點,但卻屢屢遭遇碰壁。兩家企業為了擺脫困守山溝的境況,數次派員到北疆一帶探尋出路,但遺憾的是,地方上的一些同志,對這兩隻山裡飛來的“金鳳凰”,卻未表現出足夠的熱情。烏魯木齊縣有個鄉,像戈壁灘一樣的土地,每畝要價卻高達七萬元,如此高額的搬遷費用,讓兩廠的同志望而卻步。可是,當與內地的一些地方接觸時,情況完全變了,包括煙臺、連雲港、湖州、鎮江在內地的十來個城市幾乎同時對遠在新疆的這兩個廠敞開了大門。例如江蘇省鎮江市在市郊開發區提供的“五通一平”的土地,每畝地報價僅三萬元,並且還在人員安置、費用減免、資金注入、合資項目轉讓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便利。條件實在誘人。

在中央及自治區有關部門協調下,兩廠的內遷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最終的結果是:歷時三年,耗資兩個億,星火、燎原廠遠去了山東泰安,兩廠合併成一個廠,稱之為北方機電總廠。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既然介紹了以上阿拉溝內的五處兵工廠的前世今生,就不能不提到為它們供應電力的發電廠,即位於阿拉溝口的豐收發電廠,和隸屬於該廠但卻落址在以北數公里,位於魚爾溝內的發電一分廠。為了給溝內的這些軍工企業供電,豐收發電廠於一九七零年開工建設,當時是在“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指導下,配合烏魯木齊南山礦區阿拉溝發展國防工業和修建鐵路而興建的,七五年建成發電。豐收電廠位於阿拉溝溝口附近,與鐵二指和鐵五師師部相鄰為伴,是我們這些當兵的每每到鐵二指辦事時,或者是休息日到溝口玩耍時都要經過的地方,那高高的煙囪和鍋爐房與發電機房總會是給這些金珠瑪米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帶給人一種現代大工業的感覺。該廠總容量為2×6000kW,生產用水由打深井供給。它擁有35kV輸電線路200km,110kV輸電線路75km,變電站5座,688kW柴油發電機一臺作為自備啟動電源。二十多年來一直在礦區孤網運行,機組不能滿發,安全係數低,經濟效益差。到九四年時,豐收電廠對循環水系統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阿拉溝河水為直流循環冷卻水,使機組的運行條件改善,使廠內用電率由原來的9%降為5.5%,供電煤耗率由710g/(kWh)降為620g/(kWh)。后豐收電廠併入烏—石電網,極大地改善了南山礦區的用電質量,同時緩解了吐魯番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併為烏—石電網向南疆延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阿拉溝的北面,平行著一條更小的山溝,叫魚爾溝。溝的上游建有一個焦煤礦,給煤礦供電的是一個更小的電廠——豐收一分廠。這個小小的一分廠與我部更是有緣,因從該廠出來沿路向南,過了魚爾溝口的小橋後,就是我獨立汽車二營的營部與附近的幾個連隊的駐地,這其中就包括了我所在的連隊。同時這一分廠所在的溝內,亦是我部戰士在休息遊玩的時侯,經常到達和路過的地方。在後來煤電企業分家時,煤礦職工去了八十四工程處,電廠職工全部合併到了豐收電廠。在東風、星火、燎原(含兼併的曙光廠)、勝利四廠搬出阿拉溝後,溝裡的唯一供電企業—新疆豐收發電廠搬遷至烏魯木齊市東南郊,同烏魯木齊紅雁池第二發電廠合併,命運還算不錯。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雖然因為是和平年代,加上十一屆三中全會定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計,國家不再需要造那麼多的槍支彈藥了,“三線工程”建設也要為經濟建設讓道,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為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東風、星火、燎原、勝利等四廠紛紛由軍品生產轉為民品開發,他們決心發揚兵工傳統、完成二次創業轉軌變身。但由於地域自然環境和交通不便以及信息不暢等原因,制約了四廠的發展初衷和轉軌設想。而大自然力量的暴虐,更使得四廠的努力變得步履維艱。一九八七年,一場排山倒海的山洪讓人們見識了什麼是真正的洪水猛獸。咆哮的洪水裹挾著駱駝般大小的巨石,以摧枯拉朽之勢滾滾而來,橫跨兩岸的鐵橋被扭成了麻花,號稱百年大計的防洪壩被衝得七零八落。八八年那一年,南山礦區突降災難:浪高二點五米的特大洪水和特大泥石流在暴雨的裹脅下,對阿拉溝實施了極為慘烈的蹂躪……。最大的一場洪水發生在一九九六年夏,一場世紀不遇的洪水不期所至,把辛辛苦苦幾十年建設起來的各廠區險些夷為平地。據說,從來沒出過問題的主防洪壩也被摧毀,鋼筋混凝土大橋不見了蹤影,人們都被迫轉移到地勢較高的的廠房裡去棲身。二零零一年的一場罕見的洪水溢滿阿拉溝河,沖毀了沿山崖修建的省道三零一公路,原先可通行至和靜縣烏拉斯臺並接往伊犁、南疆的二一六、二一八國道的被迫中斷並再無重修的跡象。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現今沿阿拉溝河向上,仍能看到那場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擊後的跡象:河床裡滿布巨大的鵝卵石,昔日繁盛的廠房、電視發射塔、露天電影院已被大小卵石包裹其中,電視塔的鐵架鏽跡斑斑,電影院的白幕牆被淹沒於亂石堆中,孤零零地立在轟然流過的水中。臨河而建的民房牆角已坍塌入水中,辦公樓的建築牆體磚石脫落,河水中躺著不少直徑幾十公分的老樹……,企業振興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就有了“搬遷出溝,開脫困境,易地建設,追求發展”的決策,由此演繹出了一場阿拉溝數萬軍工員工“勝利大潰退”的壯舉。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其實從現今的視角來看,當年把阿拉溝作為新疆三線軍工的基地來開發建設,還是有著相當的合理性的。從阿拉溝口向南,經過一段坡地,遠遠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溜大山,聽說新疆的戰時指揮部就設在那座大山的地下工事裡。後來還進一步地瞭解到,羅布泊的馬蘭核試驗場的後勤基地就在那座大山裡,老一代的科學家錢學森、鄧稼軒等人,以及聶榮臻元帥、張愛萍將軍等都曾經在那裡指揮過一次又一次的核爆試驗。這裡還曾是中國核礦工業的搖籃,開採基地,中國西部最大的原子鈾礦就在這裡被勘探發現,不過很快就被填平掩埋了。在我營部北面魚爾溝口小橋的北邊,當鐵路建設大軍尚未入駐時,此處有一處據說是土法煉鈾的小廠子,據老兵們講,這裡的煤含有能造原子彈的軸,一噸煤的裡面能煉出一克鈾來。不過在鐵道兵大部隊進駐之後,聽說了解了這個廠子之後,出於對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鈾的放射性危害的恐懼,強烈要求關閉該廠,以免給士兵們帶來傷害,於是這個有點神祕兮兮感的小土煉鈾廠就被關閉拆掉了。在我部入駐後,就與這個小廠的廢墟為伴,而在入冬之時建地火龍時,我還曾帶著本班的幾個兵去那裡拆棄留下來的耐火磚砌爐子用呢!不過在此駐守過的兩年時間內,以及在退役後的歲月裡,好像並沒有感覺到身體上有什麼不適和異常,看來當年徹底的拆除是隔斷了那險惡的放射性的。從阿拉溝口出發向北,越過茫茫戈壁,就能到達艾維爾溝和布爾鹼等地的煤礦,據說那裡的煤礦有幾大特點,一是儲量大,二是質量好,尤其是灰分含量低,特別適合於煉焦用;再者就是有多處地下煤層當時正處於自燃的狀態,亟待進行滅火和開採。有如此豐富的煤炭儲藏,對於建設中的三線兵工企業來說,無疑是在能源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的。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當年出於對三線軍工企業保密的要求,在這條長達近五十公里的內有云霧籠罩的深山,嵐嵐雲霧間宛如飄帶纏繞的溝壑內,零零散散的座落著一些建築物,看上去很像是普通的牧民居所,從空中俯視貌似普通的民宅,裡面的人卻承擔著艱苦而危險的事業,這就是新疆兵器工業的重要基地——阿拉溝軍工企業帶。新疆共有九個兵工廠,卻有五個建在了這裡。為了防止敵人的空中偵察,廠房的建築跨度一般不超過十二米,高度控制在了四點五米以內,這樣就加大延長了生產廠區的面積和長度,致使五廠前後的距離長達幾十公里之遙。從上個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這條溝曾經轟轟烈烈地沸騰了十好幾年,但在五廠搬遷出去了以後,一切又歸於沉寂,留下的只是滿目瘡夷的廢墟和瓦礫。

在溝內軍工企業撤離後、鐵路部門也進行了減員,礦區人員因此而驟減。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人民政府先是搬遷到了阿拉溝口的烽火臺附近,更名為南泉區政府,後又搬遷到烏魯木齊縣達阪城鎮並與之合併,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新疆國防工辦醫院搬遷至烏魯木齊市喀什西路一五九號,與新疆農機廠職工醫院合併,更名為自治區第二濟困醫院。在南山礦區人民政府搬遷的同時,南山礦區保險公司、公安分局、工商分局,阿拉溝養路段等單位也相繼遷出阿拉溝,如今溝裡滿目蒼涼。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一切都歸於沉寂,但綠樹仍在生長,它們不因人去樓空而自我毀滅,伴隨著湍急的河水仍在堅強地生長著。與滿目淒涼的堆堆瓦礫呈明顯對比的,是洋溢著朝氣的沼澤地與白楊樹行。樹行中胳膊粗的小樹,和碗口粗的大樹,大都魁梧繁密,生機勃勃。沼澤地裡更是鬱鬱蔥蔥,蒼翠茂盛,奼紫嫣紅;池水中倒映著藍天白雲,猛然間飛起的綠頭鴨,勾畫出一幅返璞歸真的田園景緻。阿拉溝河水依然是日夜不停,嘩啦啦歡快地一路前行,似是在訴說著那已然成為了歷史的故事,它流過大山,穿過峽谷,掠過長長的戈壁灘,又潛行入地下的坎兒井,澆灌著綠洲上的植物,直至到它的最後歸宿——吐魯番盆地的最低窪處,那低於海平面一百五十四米的艾丁湖裡。

(原鐵5師王漢卿薦自軍旅歲月情,原文作者汽車團小w)


阿拉溝曾經的兵工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