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照發放20天后,在MWC上尋找 5G元年“真相”

牌照發放20天后,在MWC上尋找 5G元年“真相”

在MWC上尋找 5G元年“真相”

四問5G:網絡何時建好?能實現無縫覆蓋嗎?手機何時能買?應用何時能爆發?

IT時報記者郝俊慧 錢立富 王昕 潘少穎 吳雨欣 李蘊坤 攝影報道

牌照發放20天后,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迎來了第一波5G熱潮。

6月26日—28日,上海2019年世界移動大會(MWC19 上海),所有人都說著同一個詞——5G。5G網絡將如何建設?5G技術到底成熟了沒有?5G 將帶來怎樣的新 ICT 趨勢?5G終端何時能面世?中國究竟將為5G投資多少?

當5G發牌時間之早有些令人出乎意料時,與之前測試階段各種美好期待相比,這些問題更現實地擺在所有人面前。更關鍵的是,與以往任何一代通信網絡升級不同,5G將帶來整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或者說人們期待它能夠帶來,那麼,局中之人便不再僅僅是傳統電信運營商、設備商、終端廠商,而是每一個社會人。

根據GSMA在MWC19上海發佈的《移動經濟》 (Mobile Economy) 系列亞太版最新報告,亞洲運營商計劃在2018至2025年間投入3700億美元構建新的5G網絡,到2025年,中國28%的移動連接將通過5G網絡運行,佔到全球所有5G連接數的約三分之一。

2019,5G元年,故事剛剛開始,本期《IT時報》試圖以此大會為契機,勾勒出一副中國5G初體驗的眾生相。

1問 5G網絡何時建好?

2020年,向SA目標網前進

《移動經濟》報告顯示,僅中國一個國家就將為5G投資1840億美元,但在今年年初三大運營商發佈的財報中,這個數字只有340億元人民幣。隨著牌照的發放,5G建設進程明顯加快,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本次MWC19上海上紛紛發佈了各自建網的最新進展。

年底前建成10-15萬

5G基站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5G建設初期,中國電信在全國40多個城市建設NSA/SA混合組網的網絡,並提供5G服務,力爭在2020年率先全面啟動5G SA的網絡。此前,中國電信與上海市政府在滬簽署了加快5G引領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內容,中國電信今年將在滬建設超3000個5G基站,到2021年底建設超過1萬個5G基站,基本實現5G網絡全覆蓋。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表示,2019年中國移動將在全國範圍內建設超過5萬個5G基站,在超過50個城市實現5G商用服務;2020年,將進一步擴大網絡覆蓋範圍,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城區提供5G商用服務。4G時代,中國移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4G網絡,其擁有的4G基站數量佔到全國一半以上。這些4G站址資源將被充分利用,實現快速網絡部署。

兩個多月前,中國聯通發佈了“7+33+N”5G網絡佈署計劃,即在7個城市城區連續覆蓋,在33個城市實現熱點區域覆蓋,在N個城市定製5G網中專網,搭建各種行業應用場景。在這次MWC上,中國聯通總經理李國華表示,今年中國聯通在國內40個城市提供5G服務。

儘管除了中國移動,其他兩家都沒有明確公佈自己的建站數量,但根據中國電信科工委主任韋樂平對三大運營商5G商用部署的預測:2019年三大運營商將在超過40個城市商用部署5G,部署8-10萬個宏站。中信建投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閻貴成也曾預測,三大運營商2019年5G建設量會超過15萬個。

不過,從移動只有5萬個基站的規劃來看,加上其他兩家運營商不太可能做到平分秋色,10萬應該是個相對可實現的數字,最終年底前,中國建成的5G基站數應在10-15萬之間。

元年之後,2020年5G將進入規模商用期,韋樂平預測將有數百個城市開通5G服務,全國有60-80萬個宏基站,多來源NSA/SA和TDD/FDD雙模手機規模商用,2021年-2027年實現大規模商用,網絡建設將聚焦城市和縣城及發達鄉鎮,整個中國的5G網絡將有數百萬量級的宏站和千萬級小基站。

SA目標逐漸形成共識

“2020年,中國電信將率先啟動面向SA的網絡升級,”大會主題演講中,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繼續高舉SA大旗。從2018年的MWC上海發佈5G技術白皮書開始,中國電信便是堅定的SA派,在各種場合表明建網決心,並在今年4月舉行的中國電信5G創新合作大會上宣佈,已建成全球最大的SA/NSA混合組網跨省跨域規模試驗網。

5G試驗期,到底是SA(獨立組網)還是NSA(非獨立組網),一度讓全球電信運營商有點選擇困難。但隨著技術演進,SA作為目標網已經基本成為共識。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也在會上明確表示,SA將會是5G的發展方向,中國會盡快過渡到SA。

“從硬件上看,兩種方式並沒有不同,只是NSA的核心網藉助了4G網的一些信令和任務設置,而SA必須要獨立建設一張獨立網,加上SA還有一些標準未確立,目前全球電信運營商已經建成的網絡,都是NSA網絡。”諾基亞5G和小型化基站產業事業部端到端架構負責人張健告訴記者,目前提供給電信運營商的基站都支持NSA和SA雙模,等明年R16版本的5G標準凍結後,再向SA平滑升級。

核心網要跨越三大挑戰

“5G商用元年,核心網要跨越三大挑戰,一是可靠性挑戰,5G可靠性要求更高,99.9%硬件構造99.999%可靠性,抗64倍信令衝擊,永遠零中斷;二是流量挑戰,5G流量幾十倍的增長,鯤鵬920目前是業界性能最佳的ARM CPU;三是體驗挑戰,用戶遷移要平滑,融合組網可以統一策略,統一IP,減少切換,而2/3/4/NSA/SA融合,可以一步演進到位。”華為展臺工作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

在中興展臺,雲遊戲、5G+仿生機器人、機器人鋼琴家、5G+遠程駕駛展示了5G的最新應用場景。中興現場工作人員丁子陽向《IT時報》記者介紹了中興在5G方面的發展情況。中興5G的發展可以通過加、減、乘、除來看,在減法上,中興全融合核心網,支持3GPP R15 SA和NSA雙模式運行,為運營商節省40%投資,靈活承載,極簡站點可以最多減少67%的RRU數量。在加法上,則是通過邊緣計算提升效率,通過AI自主進化。在除法上,一張網絡N個切片,運營效率提升N倍。在乘法上,則是希望可以引爆行業存量,開拓信息產業新領域。“目前,在15個細分領域,我們已經和接近200家合作伙伴,來探索5G+垂直行業的應用。” 丁子陽說。

從展臺情況來看,中興要在5G建設上加速度,聚焦的則是建網、體驗、業務三大板塊。在建網上,硬件可以一步到位,靈活應對網絡變遷。在體驗上,以Massive MIMO為核心定義典型場景部署法則,利用場景化技術增加體驗,利用場景化優選參數省工期。在業務上,利用IT、RAN平臺支撐上層應用,支持能力開放,快速疊加業務功能,利用自有平臺讓業務不斷演講。

在MWC開幕的前一天,中興公佈了5G商用的最新成績單,相較於華為稍顯遜色。截至6月25日,中興在全球獲得25個5G商用合同,覆蓋亞太、歐洲、中東等主要5G市場,與全球60多家運營商展開5G合作,超過5萬發貨量。在展臺,中興也公佈了和國內三大運營商的合作情況,為中國移動發貨近萬站,為中國聯通深圳公司發貨上千站,中國電信則是超過30個城市規模部署,率先100%到貨。

全面升級SA

至少到2020年Q3

然而,儘管各家設備商的雙模基站都已相對完善,但產業鏈並未成熟,尤其是核心網和終端芯片,被認為是SA規模化的兩大瓶頸。

從諾基亞測試結果來看,NSA的芯片和終端在2019年第二季度已經可以商用,高通和海思是主要芯片供應商,從上海外場測試結果來看,海思芯片性能要好於高通,SA方面,高通芯片在第三季度開始具備測試條件,但商用終端至少要在2019年底才能推出。

R16標準遲遲未定也是SA組網的“攔路虎”,根據3GPP規劃,最早明年3月,最晚6月,R16標準才能確立,而5G的重要特徵——廣連接和網絡切片標準基本要在這個階段才能被凍結,一位廠商告訴記者,儘管各家都已經在做相關測試,但標準凍結後,至少要有3-6個月對標的過程,因此中國5G網絡向SA遷移升級,最早也要到2020年第三季度。

基站創新降低建網難度

站址、功耗、光纖資源等等,都是5G建設元年擺在電信運營商面前的難題。

和此前任何一代網絡不同,各種場景對於5G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這也要求通信設備商要覆蓋不同場景。張健告訴記者,在網絡設計時,諾基亞考慮的是立足網絡實際,宏微並舉,既有覆蓋鐵塔和樓頂的宏基站,也有覆蓋街道和毫米波熱點的中型站,還有室外打室內、室內分佈式的皮站,以滿足運營商在建網時的不同需求。為了解決站址需求,諾基亞為中國移動量身定製了一款業內首個高功率、支持2.6G頻率和4G/5G雙模的基站,其320W的發射功率是業內同類產品中數值最高的,其優勢便在於可以降低電信運營商對站址的需求。

5G高企的成本也讓人望而興嘆。楊傑在GTI峰會上指出,目前國內5G基站價格是4G的兩倍,而功耗更是2.5倍,需要儘快把這兩項降下來。

大會現場,記者看到諾基亞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液體冷卻基站。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在基站內部設計專門的水冷管道,通過水泵與水箱中的水循環流動,從而將熱量帶到基站外。目前這款基站已經在芬蘭與電信運營商eliSA和電力系統供應商eforce合作,進行了試驗性部署,從結果來看,通過液冷降溫減少了高達80%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高達30%的能源運營費用,同時基站的體積和重量也減少了30%。

“成本不會比普通基站增加,而且水箱裡的水可以循環利用,不需要進行特別維護。”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諾基亞計劃今年將這款產品引入中國。

2問 5G能實現無縫覆蓋嗎?

小基站,大佬和創新者的新陣地

除了諾基亞,MWC上華為、愛立信、中國信科(由大唐電信、烽火科技重組而成)等這些設備商巨頭,也都展示了全套的5G基站設備,從宏基站到小基站,甚至還有未來概念的基站。而小基站則成為“明星”,超訊通信、永鼎通信等產業鏈企業都展示了自家的5G小基站產品。

大佬秀肌肉

在中國移動展區,集中展示了來自各家設備商的5G接入設備,大部分設備支持的是2.6GHz頻段,既有諾基亞64TRX AAU、愛立信64TRX AAU這樣“塊頭大”、“體重大”的宏站設備,也有來自中國信科的多模杆站、可以掛在路燈杆上的“中型體格”設備,還有來自華為BOOK RRU和愛立信 Dot這樣的小基站設備,可以用於5G網絡在小區範圍內甚至室內覆蓋。

中國移動展區只是縮影,實際上在各家設備商展區,包括小基站在內的5G設備都是“秀肌肉”的重點。

在愛立信展區內的一側牆壁上,掛著體積相差迥異的各種類型基站。其中最上面一排就是Dot室分設備,和家中的無線路由設備體積一般大,甚至更小。“我們在2018年初就發佈了首個5G小基站,現在產品線更加豐富,既有支持2.6GHz的Dot設備,也有支持3.5GHz的,還有同時支持4G和5G的Dot設備。”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愛立信這次還聯手昕諾飛(飛利浦照明前身),在照明產品中嵌入愛立信Radio Dot系統。也就是說,如果在室內安裝了這種裝置,不僅可以照明,還能進行5G覆蓋。在這次展會上,愛立信還帶來了傳說中的“膠帶基站”,從外形上看就是透明膠帶,“膠帶”裡電路清晰可見,包含了基站開通所必需的三大部分:無線、傳輸和電源線路。這就意味著,有了“膠帶基站”,未來基站建設可以像貼膠帶一樣輕鬆,哪裡信號不好就貼哪裡。“當然,現在這還是概念性的,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愛立信展區現場技術人員說道。

在中國信科展區,一款和家中路由器一般大小的設備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這是Pico RRU設備,支持2.6GHz/1.8GHz。”現場技術人員介紹,從分類來講,這是皮基站,“皮基站是小基站裡的一種。按照功率來分,小基站主要分為微基站、皮基站、家庭基站這幾種,不同功率大小對應不同覆蓋範圍。小基站裡又分為一體化基站和分佈式基站,一體化基站裡集成了BBU和RRU,而分佈式基站通常就指小型RRU,需要連接BBU才能使用。我們這個是分佈式小基站。”

更多“玩家”湧入

一直以來,通信設備領域只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三星、中興等大廠商角力的陣地,因為市場門檻極高,其他廠商想要進入並立足,難度極高。但在5G時代,這一情況開始發生改變,尤其是在小基站領域,湧入了越來越多的“玩家”。

超訊通信是家來自廣東的企業,這次MWC上,超訊發佈了自家首款5G智能小基站,“我們也在做NB-IoT小基站、4G小基站,現在5G時代來了,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利好,5G時代小基站的市場空間比4G時代要廣闊很多。”超訊通信技術負責人賀銳說道。據其介紹,超訊的這款5G小基站是一體化小基站,功率只有500毫瓦,供電問題容易解決,插上網線接通電源就能用,部署很方便。“目前,一套CU/DU設備能接32個小基站,未來將能接64個。”賀銳介紹,藉助小基站,將會加快5G部署的步伐,尤其是在室內和人流量密集區域。

在永鼎通信的展區,記者也看到一款5G小基站,“我們公司之前是做光纜的,後來切入無線覆蓋領域,做延伸覆蓋內產品,大的設備還做不了。這是我們剛剛研發出的小基站樣機,功耗是500毫瓦,可用於室內覆蓋場景。”永鼎通信總經理助理張瑤介紹道。

等待在5G時代“起舞”

毫無疑問,小基站將會在5G時代大行其道,這是因為,5G時代網絡環境和3G/4G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

3G/4G時代,運營商基本上都是在低頻段上部署網絡,因為頻段低,具備從室外向室內穿透的效果,所以運營商組網時基本上都是先建設室外宏站,然後再針對性對室內進行覆蓋,換句話說,室外宏站是建設重點。而在5G時代,由於頻段較高,信號穿透性差讓室內覆蓋迎來新的挑戰,需要有專門的室內覆蓋型基站來解決問題,所以小基站被眾多廠商看好,紛紛湧入。

“尤其是在毫米波頻段應用以後,雖然它帶寬很大,但是覆蓋半徑和穿透性都不如低頻段,這個時候更加需要小基站來建設網絡。”張瑤表示。

而且,因為5G頻段高,建網需要的基站數量將遠遠超過4G時代,在這其中,小基站會佔據相當大的份額。“所以,現在做小基站的企業越來越多,雖然那些大的設備商也在做,但是我覺得這個市場空間足夠大,足夠我們生存和發展的。而且,小基站實際上也有很多細分場景,比如商場、大賣場、家庭等等,大家可以針對不同的場景側重發力。”賀銳表示。

在這些業界人士看來,5G的到來,小基站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

運營商做背後的推手

對於小基站產業,運營商重視有加,希望它能帶來更好的5G覆蓋,所以運營商一直在積極推動小基站產業鏈的發展。

在這次MWC大會上,中國電信發佈了業界首個3.5GHz 5G室內小基站的射頻參考設計。這是中國電信繼巴塞羅那MWC首展5G白盒小基站之後,在推動5G接入網開放方面的又一重要里程碑。3.5GHz是全球5G主流頻段,本參考設計將作為5G 的3.5GHz頻段白盒化設備的技術指引,引領全球3.5GHz設備的開發與生態建設。

據瞭解,本次公開的射頻參考設計主要內容為兩套3.5GHz載頻的室內有源小基站射頻拉遠單元(RRU)原理圖,這兩套參考設計分別由中國電信與佰才邦、中國電信與成都芯通科技聯合發佈。

制定和公開小基站硬件設備的“公版”參考設計,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降低器件成本,促進產業發展。其次,可為設備廠商5G設備研發提供設計參考,減少各廠商獨自設計生產、缺乏共享而造成的大量重複研發投入,降低產業進入門檻,促進產業鏈的繁榮發展。還有,可為未來運營商的業務發展和網絡運營提供技術保證,降低運營成本。

3問 5G手機能買嗎?

買之前,這幾件事要知道

6月25日下午,華為5G雙模手機Mate 20 X(5G)獲得國內首張5G終端電信設備進網許可證,編號為001,這標誌著5G時代正式開啟。

同一天,全球率先商用5G終端廠商三星同樣在國內宣佈了其5G手機商用計劃。三星承諾,為其現階段購買指定機型的用戶在下半年其5G手機在國內上市後,平價升級至5G手機。

除了華為和三星,國內全部主力手機廠商小米、OPPO、vivo、中興、一加等全部發布了其5G手機。

對國產手機廠商來說,如中興、小米等其5G手機均已在海外市場商用並上市銷售,而國內的上市只待相關主管和審批部門的一聲發令槍響。

中興手機官方微博曾明確表示,中興天機Axon 10 Pro 5G版宣佈下月(即7月份)上市發售。消息稱,這款中興天機Axon 10 Pro 5G版已經通過了國家3C認證,只待電信設備進網許可證。

所有信息均顯示,一旦工信部加快5G手機的上市審批速度,國內消費者直面第一批5G手機的誘惑。

然而,6月26日,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的一句話猶如石破天驚,讓這些廠商的心“拔涼拔涼”的:“明年的1月1日起,中國將不允許只支持NSA架構的5G手機進入國內市場。”截至目前,所有5G手機都是NSA架構。

待機短點、發熱大點

“今年還是別買5G手機了。”一位國內一線手機廠商高管向《IT時報》記者表示,功耗、發熱依然是主要問題,“別到時候買個(5G)手機,卻只能用半天,各家手機廠商在發佈5G商用機型時均考慮加厚手機,擴大電池容量。”

在MWC19·上海大會現場,《IT時報》記者在現場5G環境下體驗了多款5G手機,結果發現在使用視頻、攝像、遊戲等應用時,均沒有出現明顯發熱現象,5G使用體驗快速流暢。

但技術專家對此表示,5G手機提供了更快的下載和上傳速度,與之相應,從芯片、射頻模塊以及各種相關元器件的功耗都會非常明顯的上升,目前手機硬件設計普遍採用兩層PCB的設計,一旦傳輸速率倍增,發熱量上升幾乎是必然的,“假設你用5G手機在線觀看一部4K的高清電影,不難想象,手機肯定會發熱,而且電量消耗會很快。”

上述專家進一步解釋,當手機芯片和元器件遇到功耗快速攀升時,手機溫度也會瞬間升高,“常常,當下一個高峰來臨時,手機溫度還沒來得及下降,一波一波功耗高峰會迅速推高手機溫度。”

“目前手機行業普遍公認的溫度臨界值是40℃,一旦手機溫度提升到這個水平,手機就會主動降頻,從而造成遊戲過程中的體驗卡頓等情況。”該技術專家表示,雖然高通、華為等手機芯片廠商都有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技術和芯片,但總體來說,第一階段上市的5G手機功耗和發熱肯定會明顯高於4G手機,或者換句話來說,“第一批5G手機用戶應該可以較明顯地感受到待機時間短了,手機更容易發熱了。”

一定要買個SA版的5G手機嗎?

在MWC19·上海大會召開之前,5G手機支持的模式從來沒有成為消費者擔心的問題。但楊傑表示,明年1月1日開始,政府不允許NSA手機入網,SA是發展方向,中國會盡快過渡到SA。

問題來了,今年下半年入網的5G手機大部分都屬於NSA,這會給手機消費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

從技術層面來說,5G獨立組網(SA)指的是新建5G網絡,包括新基站、回程鏈路以及核心網;5G非獨立組網(NSA)指的是使用現有的4G基礎設施,進行5G網絡的部署。目前,我國已經很明確地擁抱SA獨立組網模式。

雖然國家主管部門還沒有對NSA模式手機採取禁用措施,但根據中國移動董事長透露的信息,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大部分5G手機將成為“絕版”,“道理很簡單,明年NSA機子不許買了,除了華為之外,其他手機廠商還暫時沒法商用SA模式的手機。”業內人士表示。

華為官方表示,華為Mate 20 X(5G)手機是目前業界唯一一款可同時支持SA/NSA的5G雙模手機。根據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的說法,華為Mate 20 X 5G版並不是雙卡雙5G,而是“華為現在能一張卡5G,一張卡4G。其他平臺產品目前只有單卡,要回到單卡時代。”

而根據高通的時間表,支持SA模式的驍龍X55基帶解決方案將在年底完全成熟商用,而各家手機廠商能不能趕上1月1日的時間線實現大規模量產還是一個未知數。

另據上述業內人士介紹,即便在2019年下半年買了現有的5G手機,也完全可以在2020年1月1日以後正常使用,因為目前我國三大運營商5G組網主要就是通過NSA非獨立組網完成的,雖然我國明確支持SA獨立組網,但SA大規模部署最快也要等到2021年。

價格,未必如想象中的那麼貴?

也許是為了不讓消費者在5G手機價格上抱有“幻想”,從業界開始研發5G手機之後,就一直向外界傳遞出“5G手機不便宜”的信號,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通信業內專家普遍預測的5G手機售價均在8000元以上。

那麼,5G手機真的那麼貴嗎?

在今年2月的西班牙MWC前夕,小米發佈了其首款5G手機——5G版本的小米MIX 3,售價599歐元,約合人民幣4600元。“小米希望降低5G消費門檻。”負責國際業務的小米高級副總裁王翔稱,在成本方面,小米5G手機基本上跟4G手機保持同樣價格,甚至更便宜。

據渠道人士分析,通常來說,5G手機預計會比4G的手機貴1000~2000元,從目前國產主流旗艦手機的售價區間來看,國產5G手機售價不會超過8000元,“但如果再加上摺疊屏等其他高階工藝設計,價格超過萬元也很正常。”

上述人士預測,例如下月即將上市銷售的中興天機Axon 10 Pro 5G版,目前4G版的售價為3199~4199元,“預計5G版本的配置會較高,但零售價不會超過6000元。”

比快更重要的是“低延時”

對於已經打算在2019年購買一部5G手機嚐鮮的人來說,5G手機除了能在屏幕最上角顯示出一個漂亮的“5G”標誌外,還能給手機用戶帶來哪些性能提升呢?

在本屆MWC19·上海大會上,來自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商等各方的專業人士,普遍認為高清、超高清、VR等視頻應用將是5G最顯而易見的消費級應用,擁有一部5G手機,在線觀看超高清視頻將不再是問題,配合電信運營商的“不限流量”5G套餐,在線觀看視頻網站上已有的藍光級視頻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這在過去即便利用家中的WiFi網絡都很難實現流暢觀看。

遊戲,是另一大手機應用,5G手機的遊戲體驗也將比4G手機帶來革命性變化。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5G的超低時延,這讓遊戲響應速度變得飛快,5G手機玩遊戲與PC端相比,時延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更快。

在展會現場,一加手機利用5G網絡展示了雲遊戲的場景。據介紹,現場遊戲大部分的處理和渲染任務都由遠在蘇州的服務器完成,服務器通過5G網絡將遊戲畫面回傳終端,用戶無需下載和安裝,只是隨身攜帶一部5G手機就能隨時暢玩大型遊戲。記者看到,遊戲的延時僅有十幾毫秒,經常玩《王者榮耀》等大型在線遊戲的玩家都知道,這在4G時代是幾乎無法實現的超低時延,這對遊戲體驗來說,將是非常關鍵性的。

4問 應用等網絡?

還是網絡等應用?

這是一座“沒有圍牆的花園”

相較於前幾代網絡,5G具備天然的優勢,它可以是連接器,替代有線、Wi-Fi、4G、微波衛星;可以是倍增器,在未來5年,5G直接經濟總產出10.6萬億元,5G的間接經濟總產出達到24.8億元;也可以是使能器,讓產業升級,使產業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助力更多的行業升級。

但是,在5G建設的藍圖裡,什麼是最重要的?讓應用來等網絡,還是網絡來等應用?人們為5G規劃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卻也遭遇很多骨感的現實。尤其是在5G元年,當NSA網絡只能在超高帶寬上表現自己時,在5G熱潮中,誰將是冷靜的觀察者和探索者?

這個被全世界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鑰匙”還未真正讓行業見識到它的威力。

工業互聯網:

靜待SA網成熟

華為將5G的第一波聚焦在視頻影像監控、雲VR/AR、港口礦山、能源、無人機、工業製造六個場景。驅動華為的因素是這些行業對帶寬、時延、移動需求,它們大都是戶外場景,有的是國家推動產業,具備快速常用的能力。比如,在視頻影像方面,華為、運營商以及央視共同成立的5G新媒體平臺,並在今年實現了央視春晚5G+4K直播、國家兩會5G+4K直播、5G雙頻4K直播。

在能源場景下,南方電網是華為5G合作方面的典型案例。南方電網的網絡有數百萬節點,投資大週期長,需要低時延和精準授時的無線網絡,來減少故障停電範圍和時間。這時,通信延遲低於15毫秒,具有網絡切片特性的5G派上用場。

MWC開幕前的幾天,南方電網、中國移動與華為就完成了基於SA架構的端到端切片驗證。第一個切片保障低時延,傳輸電力的配網自動化業務;第二個切片保障大帶寬,傳輸電力的視頻監控業務;第三個切片承載公眾業務。核心網、傳輸、無線在內的網絡端到端經過驗證,在公眾業務超流量情況下,也不影響電力業務的安全可靠運行。

網絡切片是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能夠應用的關鍵技術。5G時代需要滿足的業務場景十分多樣,而且極具差異化,比如自動駕駛應用需要5G的低時延高可靠,VR等應用需要大帶寬高速率的支持,而在智慧水錶等大量物聯網應用中,更需要的是海量連接,對時延和網速的要求並不高。

網絡切片能將一張物理網絡切割成多個端到端的虛擬網絡,每個虛擬網絡之間是邏輯獨立的,任何一個虛擬網絡發生故障都不會影響到其他虛擬網絡,以此滿足不同的場景需求,或高速率,或低時延,或海量連接。

諾基亞展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際標準組織3GPP一共約定了256個網絡切片場景,其中128個切片是由各垂直行業提供需求明確場景,而剩餘128個是可以由運營商定義,而每個終端可以支持8個切片。也就是說,通過雲端軟件,用戶可以要求購買特定場景下的網絡切片服務,同時也可以看到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當初的承諾。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與網絡切片相關的測試在今年投入商用的5G網絡中都無法實現,因為只有SA網絡才能支持網絡切片,而這方面標準要在R16階段才能被凍結,“至少要到明年年底或者2021年上半年,網絡切片才可能正式商用。”上述人士表示。

智慧城市:熱潮中的“虛火”

或許可以這樣說,一座城市有多智慧,城市的網絡就要有多發達。

在MWC19 上海,三大運營商展示了智慧城市的風貌。

中國電信展出的是AI海綿城市。所謂海綿城市,是讓一座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中國電信應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以三維數字化模型為基礎,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構建海綿城市智慧管控系統,利用實時監測技術多方位記錄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設施建設運行情況,實現海綿城市一體化監測、智能化預警、綜合管控、一體化應急管理、一體化考核,幫助城市有效預防自然災害的影響。

而在中國移動展區,“中移超腦 新型智慧城市”展示的是通過5G+AICDE,打通政府平臺和第三方平臺,實現智慧城市的升級。“依託5G,打造一箇中臺,數據共享、運算能力開放,管理效果提升。”中國移動相關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

據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規模為308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這一數字將增長為7172億美元,2018—2023年這個預測期內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8.4%。2018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7.9萬億元,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25萬億元,整個智慧城市產業鏈都會是投資熱點。

雖然很多城市都出臺了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從各地實施、運營的成果上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並沒有創新性的突破,都在已知範圍內、某個領域內做一些信息化和數據融合,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中還有“虛火”。

“智慧城市目前進入了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階段,其中一個難點是如何匯聚異構、異主和異地的數據。”上述中國移動相關人士表示,很多政府部門都有各自的系統,如何打通這些系統、如何往集成的方向發展是比較難的。只要統一接口標準、信號傳輸模式,一個平臺就可以收集所有數據,不僅降低社會成本,還會帶來非常好的效益經濟。

此外,儘管物聯網在這幾年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智慧城市佈滿了很多傳感器,但目前還不夠成熟。這些傳感器網絡各自獨立組網,像查水錶、氣表等各種監測數據,都要建設獨立的網絡。幾十億乃至上千億數據採集點採集到的海量數據,通過不同的網絡分別收集,不經濟也不可靠。

無人駕駛:低時延也不夠用

要問5G時代,第一殺手應用是什麼,非無人駕駛莫屬。

如果沒有體驗過什麼叫無人駕駛,MWC19 上海中隨處可見它的身影。在中國電信展臺,一位工作人員坐在一輛簡易車裡面,但是這輛簡易車卻具備了一輛車的基本功能,方向盤、油門、剎車等,但沒有引擎蓋。而在這輛車對面的兩個電視屏幕裡,分別顯示出一輛車內部的情況以及這輛車駕駛座上看到的路況,轉動簡易車的方向盤,可以看到,電視屏幕裡的車的方向盤也會轉動,踩了簡易車的油門,電視屏幕裡的車會向前開。中國電信相關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屏幕裡的那輛車在張江,通過車上的攝像頭、5G模組等設備,實現了遠程控制。

中國移動展廳中也有類似的場景,只不過電視屏幕裡的那輛車在北京,也就是真正操控這輛車的人在上海也可以控制那輛車。《IT時報》記者看到,在現場的駕駛員操控著這輛車,速度並不快,大約20碼左右,而電視屏幕裡的那輛車是在一個半封閉的測試區域內。“在北京的這輛車內,裝了3個攝像頭,分別可以拍攝到車輛正前方以及車身的兩邊的情況,可以適用於救災等場景。”工作人員表示。

雖然距離5G商用越來越近,但無人駕駛真的能上路嗎?據《IT時報》記者瞭解,大多數人對此表示並不樂觀。

“最主要的還是時延問題,雖然5G是低時延,但用在無人駕駛上,時延還是太長。”中國電信相關人士透露,如果能優化到10毫秒左右,那是可以接受的。

據《IT時報》記者在現場的體驗來看,時差還是很明顯的,當記者轉完方向盤,抬頭看到電視屏幕上的方向盤才剛剛開始轉。“這中間有一個過程,你轉了方向盤後,指令要傳輸給真正的車輛,那裡的車輛再回傳視頻,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時延,原因主要是現在5G的上行速率還滿足不了無人駕駛的要求。”

假設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以120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即使是幾十毫秒的時延,足以跑出去好幾米,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很難有效防止事故發生,更不要說現在200毫秒的時延了。

遠程醫療:適合急救和教學 手術還不行

當偏遠的山區沒有足夠的醫療水平救治當地百姓時,如果能得到一線城市醫院的指導,對病患來說是多麼大的福音。但問題是,一線城市醫生不可能一直待在偏遠山區,5G的遠程醫療能否解決這個問題?

4月8日,一場特殊的演練在杭州市濱江區開始——一輛5G救護車快速駛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濱江院區。短短几分鐘,3公里外的浙大二院濱江院區5G遠程急救指揮中心的幾塊屏幕同時亮起,救護車上患者的心電圖、超聲圖像、血壓等信息實時傳送。一位醫生向救護車內的急救醫生髮出檢查某部位的指令,通過急救醫生的操作,實時超聲圖像通過5G網絡傳送到了醫生端電腦上,隨即,醫生戴上VR眼鏡實景查看救護車上的搶救情況,再通過實時音視頻互動系統向救護車內的醫生確認患者情況。當5G救護車到達醫院時,醫院急救團隊已經做好了所有準備,立即投入到對患者的救治中。

通過5G+VR的方法讓大城市的大夫可以隨時直接會診,還可以遠程進行超聲,節約時間和成本。但是目前的侷限是僅可用於急救或遠程醫療教學上,如果要以這種方式進行手術還不可行。

“主要是法律以及道德的問題,如果遠程操控機械手進行手術,一旦手術失敗,責任很難釐清。”中國聯通一位工作人員向《IT時報》記者透露,實際上,實時遠程手術已經在動物身上做了好幾次實驗,但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估計很難用到人身上,一定要有相關的規定出來才有可能實現。

《IT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大多數醫院對5G的態度比較保守,“他們還是喜歡有線網絡,覺得比較安全,以免醫療數據的洩露。”

5G應用爆發三要素

中國移動原董事長和GSMA高級顧問王建宙認為,5G要得到全面應用乃至徹底爆發,需要必不可少的三個因素。首先是網絡,需要網絡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共同的努力,中國運營商在網絡建設上有很多優勢,每家運營商至少有100兆6G赫茲以下的頻段,並且有非常普遍的光纖網絡,其次就是在TDD網絡方面有豐富的大規模組網經驗,所以中國的5G建設在網絡上很快就會有起色。

然而,對於5G的價值鏈而言,優質的網絡僅佔5%,另外的95%跟創新和應用息息相關。因此,王建宙指出5G全面應用的第二個因素就是終端,“普通的消費者怎麼感知5G的呢?就是通過我們的手機。”終端在這裡將經歷兩個階段,其一是需要高速率、大容量的5G手機,否則5G網絡沒有辦法使用,而這一階段現在已經實現了,目前中國已經有四五家制造商推出了5G手機。當然,光是速度快還不足以體現5G的特點,所以5G手機還需要推出新的功能,而這一階段眼下還只是剛剛起步。

想要迎接5G時代的大爆發,還有最後一個“大招”,那就是應用。“結合那95%的網絡資源,5G的全面普及意味著有一大批應用等待被開發出來。”王建宙說道。這些全新應用的面世不僅決定著5G的未來走向,也將考驗5G是否能夠真正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觀察

5G路上的冷思考

在推出5G方面,中國正在引領世界。GSMA移動智庫 (GSMA Intelligence) 預測,到2025年,大中華區的5G連接將達到驚人的4.9億次,這是5G全球連接總量的1/3。GSMA會長葛瑞德在開幕式上興奮地說,當我們將5G、AI、大數據和物聯網結合起來,智聯萬物的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而科技將在當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同時,當未來已來,科技代替進化時,人們需要一點冷思考。

Q1:有了5G+VR,會給人們帶來什麼變化?

愛奇藝副總裁朱成:通過5G賦能,VR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用戶獲取內容的速度會更快、更方便,享受沉浸式、交互式的娛樂體驗,因為戴上VR設備就進入了一個非常逼真的虛擬現實,擁抱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舉個例子,用戶可以在家裡的客廳中攀登珠穆朗瑪峰。在此基礎上,未來的社交也有望變成沉浸式的,藉助5G的大帶寬、低時延,我們可以對數字進行三維立體化處理,再把人丟到中間,創造一個虛擬環境,但是除了觸覺,人的所有感覺都非常逼真,讓人與人之間無縫地進行社交。

中興通訊總裁徐子陽:然而,當一個人擁有了沉浸式社交的能力後,會不會越來越害怕走出自己的客廳?從此周圍只剩下陌生人?應該把VR和AR結合在一起,變成XR,這種增強現實對工業生產有特別大的幫助作用。當工作人員有疑問的時候,戴上眼鏡就可以從很遠的地方獲得高級導師的解答,又能節約大量的人工成本。”

Q2: 在1G向5G的演進歷程中,那些消失的應用可以給未來的商業邏輯帶來什麼啟示?

中興通訊總裁徐子陽:無論是即時通信,還是移動支付,國內運營商曾經都探索過,但是如今這些功能都消失在了通信歷史之中,被後續的微信、支付寶所取代。相較於開發者的“生不逢時”,設備商應該拿出一種“不破不立”的態度,對已有的商業模式不能太留戀,否則就會帶來時間上的損失。

對設備商來說,太複雜的通信協議在面對確定的需求時表現出的效率很高,但是當需求不確定時命中的概率就很低,定製的速度很慢,這就導致設備商和應用競爭時轉身的速度也很慢。假使過度執著於商業模式,等到覺醒時網絡反應速度就完全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5G網絡是一個更加聰明的網絡,而4G網絡仍舊是預定義的網絡,所有的功能都定義好了,5G網絡卻好像魔方一樣,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不停地變形。這好比以前所有人都混在一個食堂裡吃飯,現在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助餐或者宴會廳,5G就是這樣讓世界更加有序。

Q3:5G給全行業都能帶來顛覆性的改變嗎?

中國移動原董事長和GSMA高級顧問王建宙:根據1G到5G的發展歷史來看,直到3G初期,生態鏈基本仍以電信運營商為主,就像一座帶圍牆的花園,可是到了3G後期這面圍牆就被拆除了,從此迎來了OTT(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應用和網絡是互相依賴的,但是它們已經解耦了,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沒有哪一家企業可以通吃。到了5G時代,這種生態關係還會保持下去,依舊是一座沒有圍牆的花園,所有的創業者和開發者都有機會。

置身於5G生態後,通信社交時的視頻會議將變得更好用,娛樂領域可支持超高清視頻、多人在線遊戲,出行方面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主流,購物方面VR或許會大行其道,智能製造和智慧醫療也將更多地賦能生產和生活。

東軟5G智慧醫院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盧朝霞:我從事醫療行業20多年,雖然看到了5G帶來的許多商機,但是這些商機並不意味著顛覆性的改變,考慮到人命關天的救治過程,5G對醫療來說只能算“如虎添翼”。

照目前來看,5G醫療的主要應用場景可能是急救車,利用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因為急救車本身處於移動狀態,需要把患者的信息提前發到醫院,好提前準備相應的手術和醫護人員。第二個應用場景則是把優質的醫療資源輻射到農村和縣城,提供遠程的手術指導,實現“大病不出縣”。類似的應用還有讓5G進入家庭和社區,對人體進行全生命週期的監控。

GSMA會長葛瑞德:在與傳染性疾病的抗衡中,我們可以通過手機來了解人群的動向並做出預報。但同時,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醫療記錄公之於眾,移動網絡是否能有效地保護這些隱私數據?這也是對5G的一項拷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