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0年Java工作經驗的架構師聊Java和工作經驗

Java 大數據 編程語言 軟件 亞信 java高級 2018-12-05

黃勇,從事近十年的 JavaEE 應用開發工作,現任阿里巴巴公司系統架構師。對分佈式服務架構與大數據技術有深入研究,具有豐富的 B/S 架構開發經驗與項目實戰經驗,擅長敏捷開發模式。國內開源軟件推動者之一,Smart Framework 開源框架創始人。熱愛技術交流,樂於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著有《架構探險——從零開始寫Java Web框架》一書。

我的十年技術之路

和大家介紹下我目前所從事的工作。

我目前從事分佈式服務架構的設計與開發工作,在阿里的大數據平臺上進行應用程序開發。我們整個系統架構採用了“前後端分離”的思想,前端關注數據展現,後端關注數據生產,通過 REST服務將前後端整合起來,所有的應用都是無狀態的,可以做到水平擴展。我們將整個系統拆分成許多“微服務”,服務之間通過統一的接口來調用,每個服務是通過容器技術進行隔離,此外服務可發佈到統一的服務管理平臺上,可通過該平臺監控每個服務的運行狀態與生命週期事件,併為服務調用者提供了服務發現的能力,可對服務進行平滑升級。

阿里有許多優秀的中間件與基礎服務,可以快速幫助我們搭建應用系統,而且這些技術在阿里內部全是開源的,大家可以通過源碼和文檔學習到很多有價值的經驗。阿里也提供了濃厚的技術氛圍,每位同學都非常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領域,大家對工作一絲不苟,相互配合,方向一致。

我是如何走上技術這條路的?

2006 年大學畢業,我離開了母校武漢理工大學,在院長薛勝軍老師的推薦下,我來到了上海,這個對於我來說非常陌生的地方。我有幸加入了一家名為“動量軟件”的創業公司,這家公司的老闆曾經是亞信科技的 CTO,他也是普元軟件的創始人兼 CTO,他的名字叫黃柳青,他也是薛老師的大學同學。於是就這樣,我的老闆成為了我的老師,我習慣叫他黃老師,包括公司其他資深的同事也成為了我的老師,因為我很想他們身上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學習了什麼是雲計算?什麼是 SaaS、PaaS、IaaS?我們花了三年時間開發了一款名為 ODE 的 PaaS 平臺,讓用戶可以在該平臺上量身定製自己的軟件,最終為客戶提供基於 SaaS 的產品。確實很驕傲,那時我們已經在做雲了,只是沒想到後來雲會在中國得到這麼好的市場,可能當時只有黃老師一個人想到了吧。

在 2008 年,我為公司拿回了“第一桶金”,這也是我從程序員轉向項目經理的里程碑。當時我帶領團隊遠赴深圳,為國信證券公司開發經紀人管理系統,這個項目對於我個人而言卻是一筆至高無上的財富,我開始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做需求分析,如何將需求轉變為技術,如何帶領團隊小夥伴一起工作。學到了太多太多,但我依然選擇在我工作第四個年頭裡離開了動量軟件,我剛加入動量軟件的時候,公司只有 5 個人(包括老闆和前臺),當我離開動量軟件的時候,公司已經有 200 人左右了。感謝黃老師!我在他身上學到了很多,他的思想和態度直到今天都還在影響著我。

我的第二份工作還是選擇了我最熟悉的證券金融行業,同樣也是一家創業型公司,在這家公司裡我擔任了技術經理,管理了整個技術團隊,從項目的售前到售後,我都親自帶領團隊來完成。雖然在這家公司我只做了兩年,但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我學會了如何提高開發效率、如何培養技術團隊、如何選拔技術人才、如何建立企業文化。但最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越是想做好,越是很難做好,為了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做很多的嘗試,做事情缺乏正確並有效的方法。

回想我工作的前六年時間裡,我一直都是在創業公司裡成長,雖然可以快速學到東西,但似乎很難學到更加規範的做事方法。於是我選擇了新的工作機會,來到了 TCL 通訊,這是一家相當大的公司,公司的研發管理流程來源於法國阿里卡特公司。我在公司擔任 Java 架構師職位,也算是整個 Java 團隊的技術負責人,雖然團隊並不是特別地大。我在這家公司做了三年,學到了如何整合現有資源、如何按標準流程去做事、如何設計系統架構、如何進行異地工作、如何跨團隊工作、如何用英文來溝通。說實話,當時我沒有任何的工作壓力,可以按時上下班,從來都不會加班。雖然自己空閒的時間很多,但我並沒有選擇去浪費時間,而是開始寫點技術博客,也正是因為這些技術文章,才改變了我後續的職業發展道路。

我清楚的記得,那是在 2013 年 9 月 1 日,我在開源中國(oschina.net)網站發表了我人生的第一篇博文 《Smart Framework:輕量級 Java Web 框架》 ,這篇文章影響了我後續兩年。其實說句心裡話,當我第一次寫這篇文章時,我心裡是沒底的,這個框架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來的一個設想,當時甚至連一行代碼都沒寫過。我的想法是先將這個思想發表出來,讓大家討論起來,我會做一個決策,然後再親自做具體實現,最後我會將實現過程通過博文的方式展現給大家,後續大家會對我的實現進行點評,我會基於大家的建議進行改善。整個開源過程正好與敏捷的思想是一致的,有效溝通、小步快跑、擁抱變化、不斷改進。

也許就是我的技術文章吸引了很多廣大讀者,這裡面不排除想邀請我加入的其它公司。我在 2014 年離開了 TCL 通訊,加入了易傳媒。為什麼我要放棄如此舒適的工作環境,去加入一家還在不斷拼搏的企業呢?其實我看到的是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廣告程序化交易以及廣告與大數據的結合,未來最值錢的一定是數據。抱著這樣的信心,我加入了易傳媒,擔任系統架構師職位。當時易傳媒正處於技術轉型的初期,需要將 .Net 全部遷移到 Java,這件事情對於我而言是非常有挑戰的。我的做法是:第一步定義開發規範與流程,第二步培養核心技術人員,第三步分階段進行改造。僅半年時間,我們所有的產品成功地遷移到了 Java 平臺,結果出乎大家的想象。公司市場也非常不錯,產品得到了業界的認可,訂單數源源不斷,大家每天都很忙碌,但卻很開心。而易傳媒的“易家人”企業文化,讓我所感動,不管是核心技術部門還是其它支持性部門,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直到 2015 年初,阿里巴巴與易傳媒建立了合作關係,兩家公司進行了深度合作,易傳媒公司與阿里媽媽事業部進行了整合,新阿里媽媽從此誕生了,於是我也成為了阿里巴巴的一員,目前負責阿里媽媽大數據品牌營銷產品的系統架構工作。就在兩家公司整合的過程中,我完成了人生中的處女作《架構探險 —— 從零開始寫 Java Web 框架》這本書,目前該書正在各大網上書店售賣,我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對一些想成為架構師的程序員們有所幫助,由於我個人水平有限,又是第一次寫書,寫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上面提到,寫博客給我帶來的收穫頗多,那麼我來分享下技術人如何寫博客,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

我認為技術人員寫博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思路要清晰,文章要有明確的大綱與標題。

對於實戰類型的文章,需要分步驟來描述。

多用短句,少用長句,能一句話說明白,就不用兩句話。

對於不太好理解的內容,最好能打比方來說明。

文章末尾需要有總結,用最精闢的語言歸納出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寫博客首先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總結,此外,也為其他讀者提供了很好的教程,知識得到了廣播與傳遞。

技術一條不歸路,選擇了這條路從未有過放棄的想法。

做了十年的技術,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它,相反,我非常熱愛它,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樣遇到了具體的技術問題,可以隨時從自己積累的知識庫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此外,目前我在公司雖然不怎麼寫代碼了,但我還是會利用自己工作閒暇之餘寫一點開源項目或者代碼框架等。

工作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那麼公司最值錢的東西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實實在在做事情的程序員們。

他們雖然工資不高,每天坐在位置上敲著代碼,在很多人眼中被稱為“屌絲”或“宅男”,但我認為恰恰就是這些人,他們才是公司最有價值的人。

  • 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中得到那一點點所謂的成就感;
  • 他們需要理解產品經理真正的意圖,把想法變成現實,讓產品真正落地;
  • 他們更容易把握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決定著產品的命運與成敗;
  • 他們突如其來的跳槽,對我們的項目的交付有直接的影響;
  • 他們在一起工作的氣氛,能體現技術公司的文化與底蘊。

由此看來,對程序員的重視是相當有必要的,我們需要關心每一位程序員的職業發展,讓他們在團隊裡能夠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能力。

我們也需要對他們倍加關注,挖掘出有能力、肯吃苦、敢擔當的人,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成為技術領袖。

互聯網技術公司需要大量這樣的程序員:

  • 他們是一群有著技術信仰的人,他們是一群熱愛編程的人,他們是一群不解決問題睡不好覺的人;
  • 他們不是打雜的,不是外包,更不是工具;
  • 他們不喜歡被忽悠,不喜歡被冷落,更不喜歡被驅動;
  • 他們需要尊重,需要培養,更需要激情!

具體說說程序員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真正的程序員的:

  1. 深愛技術,一天不寫代碼手就會癢,就喜歡那種成就感;
  2. 為了一個問題可以廢寢忘食,有時會在夢中都能寫代碼;
  3. 代碼潔癖症患者,喜歡優雅代碼,寫代碼就像寫詩一樣;
  4. 善於分析問題,能快速看清問題的本質,並動手解決它;
  5. 喜歡研究優秀源碼,學習大師的傑作,善於歸納與總結;
  6. 有自己的開源項目或技術博客,喜歡學習,更喜歡分享;
  7. 會關注技術圈子的新聞動態,時常會參加線下技術沙龍;
  8. 知道軟件開發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更需要的是團隊協作;
  9. 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用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擁抱變化。

十年的職場之路堅持不易,分享下我的「IT 職場」經驗。

時光飛逝,我事業中第一個十年已然結束了。在這十年裡,讓我收穫了很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 IT 職場方面的一些個人經驗,不一定對每個人都實用,請大家僅作參考吧。

大家既然都是做技術的,那我們不妨先從技術這個話題開始說起吧。我要與大家分享的第一點經驗就是:

1.把技術當成工具

技術這東西,其實一點都不神祕,它只不過是一個工具,用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就這麼簡單。

我們每天在面對技術,市面上也有很多技術,真的沒有必要把這些技術都拿過來學習一遍,然後想辦法找個場景去應用它。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只能說明技術不是工具,而是玩具,技術不是這樣玩的。

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技術,不妨從自己的實際工作環境出發,現在需要什麼,我們就學什麼,而不要漫無目的的追求一些新技術。當然,對於新技術還是需要有所關注的,至少需要知道這個新技術是幹什麼用的,而且還要善於總結,將有價值的技術收集起來,以備將來使用,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再來深入研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短暫的,要善於利用自己的時間,合理地學習技術。

不要把技術看得那麼重要,別把它當回事兒,把它當工具就行了,它就像我們寫字的筆一樣,用鉛筆能寫字,用鋼筆一樣能寫字。

作為一名技術人員,除了學習與應用技術以外,還需要為自己做一個正確的職業規劃,清晰認識自己究竟屬於哪種技術人才,是技術專家類型的,還是技術管理類型的。路到底該怎麼走?需要自己做出決定。

在我們職業路線上,最重要的人莫過於老闆(我指的老闆可以是公司大老闆,也可以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對待自己的老闆,我也有一些經驗:

2.把老闆當成情人

大家應該非常清楚,情人是需要浪漫的,浪漫是需要驚喜的。老闆其實跟情人一樣,也是需要驚喜的。我們做下屬的,要懂得找到合適的機會給老闆帶來驚喜。我們跟情人談情說愛,這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可別忽略了跟老闆“談情說愛”,我們需要與老闆保持良好的溝通,這種溝通並不僅僅是溜鬚拍馬。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記得曾經我的一位同事,技術非常好,做東西非常快,質量也很高,同事們都覺得他是牛人,但他從來都不懂得在老闆面前表現自己,老闆也只是覺得他是可以做事的,但升職加薪的事情往往總是不會優先考慮他。

大家很定會問:怎樣在老闆面前表現自己呢?其實方法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我先提供三招吧:

  • 第一招:在給老闆做程序演示的時候,不要只是單純的演示,不妨先用一個 PPT,簡單表達一下自己的解決方案,然後再做演示,這樣效果會好很多。老闆會認為自己是花了心思的,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 第二招:把自己每天的工作簡單記錄一下,每週彙總一次,以郵件的形式發送給老闆,讓老闆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麼。每月寫一篇本月工作總結與下月工作計劃,同樣發郵件給老闆。年底可以寫一個年終工作總結,打印出來,悄悄地放在老闆的桌子上。
  • 第三招:借彙報工作為理由,定期請老闆出去吃飯,製造面對面單獨溝通的機會。在談話過程中,強調自己願意幫助老闆分擔工作壓力。

對待老闆其實很簡單,只要能幫他做事,又能讓他開心,他基本上就搞定了。老闆搞定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才會平步青雲。但千萬別忽略了還有一群人,他們或許是自己的團隊戰友,或許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沒錯!他們就是同事。如何處理同事關係呢?以下便是我的經驗:

3. 把同事當成小孩

處理與同事關係,其實比處理與老闆關係要稍微複雜一點,因為同事有多種身份,他們可以是隊友,也可以是對手。如果大家在一起做同一個項目,那麼這樣的同事就是隊友;如果為了競爭某個項目、崗位、資源,導致同級別的同事之間發生利益上的競爭,那麼這樣的同事就是對手。

對於隊友而言,要學會主動給他們提供幫助,讓大家能夠體會到團隊協作的氣氛,在一起學習,在一起成長,在一起分享。可以時常跟大家一起聚餐,買點零食讓大家品嚐。

隊友關係往往比較好處理,關鍵在於自己能否真正懂得去分享。很多技術人員,最不願意的就是分享,因為擔心自己花了很多精力學到的知識,分分鐘就被別人學會了,自己失去了優勢。這種心態最好不要在團隊裡產生,這樣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封閉,越來越渺小,隊友們也會逐漸排擠自己。

對於對手而言,要想辦法讓自己成為他的兄弟,告訴他,咱們是兄弟,應該相互幫助。如果有機會,可以在老闆面前,當著對手的面,誇獎自己的對手。做出這樣的行為,其實並不會讓老闆覺得自己不如對手,而會讓老闆認為自己在用心去容納對手。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一種緣分,都是跟老闆打工的,真的沒有必要搞得不愉快。

其實同事就是自己的小夥伴,不妨把他們當成是單純可愛的小孩吧,用自己的心去“收買”他們。

老闆與同事,他們都是公司內部的人,不管怎麼說,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大家可以關上門吵一架,只要事情能夠解決就行。但對於我們的客戶而言,就需要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處理好關係了。我是這樣認為的:

4. 把客戶當成病人

客戶有需求,但沒有技術,而我們有技術、有經驗、有產品,正好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需求,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這樣客戶才會心甘情願地把錢放入我們的口袋。所以,在客戶面前,我們要表現出高超的專業精神,不要被客戶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我們在客戶面前就是技術權威,就需要這樣的自信。從服裝、言行、郵件、文檔等各個方面,都要做到專業。

我們打算把自己的產品賣給客戶的時候,千萬不要一上來就對自己的產品誇誇其談,這往往會讓客戶感到厭煩。我們不妨先告訴客戶,他們已經“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如果不及時用藥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也就是說,要讓客戶意識到自己現在所面臨的困境,讓客戶緊張,當他們正在思考如何應對的時候,我們再告訴他們,“藥”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隨時服用。

要讓客戶有種雪中送炭的感覺,這樣就對了,他們一定會主動了解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做到這一切,必須花精力來分析行業現狀,揣測客戶老闆們每天在想什麼。如果有機會進入客戶所在的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相信自己的感受會更加深入。

Java 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主流

為什麼開發Java Web都要用框架?

我個人覺得框架有以下幾點作用:

  1. 讓開發更加高效,屏蔽底層技術細節,讓開發人員關注在具體業務上。
  2. 框架實際上也是一種規範,可以讓每位開發人員保持同樣的編碼風格。
  3. 會使用主流框架的開發人員,在人才市場上比較好獲取。

現在做Java Web開發都用哪些框架呢?

常用的比如Spring MVC、Struts2 等,國內的 JFinal、Nutz 等也不錯,當然Smart 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有一定Web前端開發經驗的人,很多都會有這麼個想法:那些寫框架的人好厲害,什麼時候我才能寫一個自己的框架呢?有時候看看別人的框架代碼,又覺得很複雜,對此我有一些建議以及新人學習需要什麼基礎?分享一些好的方法。

對於接觸 Java 不太久的朋友,建議按照以下幾個步驟來學習:

  1. 學習 Java 基礎語法與核心技術,包括 Servlet、JSP、JDBC 等。
  2. 熟練使用流行開源框架,包括Spring、MyBatis 等。
  3. 研究開源框架源碼,並吸取其中優秀的架構。

此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建議做學習筆記,最好能通過博客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收穫。

使用 Python、Perl、PHP、Ruby 等腳本語言開發 Web 程序,跟使用 Java 開發 Web 程序相比有什麼不同或者優劣?

前者屬於動態語言,無需編譯,可通過解釋的方式來運行,而且 Java 需要首先通過編譯,將源文件轉為字節碼,且載入 Java 虛擬機才能運行,相對來說,Java 對環境的要求較高,但 Java 具備更強的面向對象能力。此外,Java 還擁有較廣的開源社區以及流行的開源中間件。因此,如果是做大型系統,建議使用 Java 來開發,而並非那些腳本語言。

針對 Web,Java、PHP、Python、.NET 之中未來發展前景最好的會是什麼?

我認為 Java 在未來還會有一段很長的路,需要在語言本身上做到更加輕量級,用最少的代碼來實現目標功能;PHP 相對來說會比較平穩,它的特點非常突出,上手快且易於開發 Web 項目;Python仍然不會有太大的用戶群體;.NET 加入開源社區太晚,且較 Java 而言並沒有太強的優勢,可能會走下坡路。

在軟件開發中有很多的設計模式,也有一些很高冷,談談我對軟件設計的理解,以及讓一些設計原則接地氣。

瞭解設計模式的朋友們,想必都聽說過“六大設計原則”吧。其實最經典的 23 種設計模式中或多或少地都在使用這些設計原則,也就是說,設計模式是站在設計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學習設計模式之前,很有必要對這些設計原則先做一下了解。

GoF(四人幫),傳說中的四位大神們,他們聯手搞出了一套設計模式,堪稱 OOD(面向對象設計)的經典之作!震驚了整個軟件開發領域。但這四個老傢伙非常怪異,總是喜歡顯擺一些高深的理論,甚至有時候不說人話,十分讓人費解。

除了最經典的六大設計原則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設計原則也非常重要。我將盡可能地解釋這些晦澀的理論,希望看完之後,會讓您對這些設計原則稍微加深一些理解。若有不正確的地方,懇請大家指正!

  • 六大設計原則

先看一幅圖吧:

一位10年Java工作經驗的架構師聊Java和工作經驗

這幅圖清晰地表達了六大設計原則,但僅限於它們叫什麼名字而已,它們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將從原文、譯文、理解、應用,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1.單一職責原則(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 SRP)

原文:There should never be more than one reason for a class to change.

譯文:永遠不應該有多於一個原因來改變某個類。

理解:對於一個類而言,應該僅有一個引起它變化的原因。說白了就是,不同的類具備不同的職責,各施其責。這就好比一個團隊,大家分工協作,互不影響,各做各的事情。

應用:當我們做系統設計時,如果發現有一個類擁有了兩種的職責,那就問自己一個問題:可以將這個類分成兩個類嗎?如果真的有必要,那就分吧。千萬不要讓一個類乾的事情太多!

2.開放封閉原則(Open Closed Principle - OCP)

原文:Software entities like classes, modules and functions should be open for extension but closed for modifications.

譯文:軟件實體,如:類、模塊與函數,對於擴展應該是開放的,但對於修改應該是封閉的。

理解:簡言之,對擴展開放,對修改封閉。換句話說,可以去擴展類,但不要去修改類。

應用:當需求有改動,要修改代碼了,此時您要做的是,儘量用繼承或組合的方式來擴展類的功能,而不是直接修改類的代碼。當然,如果能夠確保對整體架構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那麼也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了,直接改這個類吧。

3.里氏替換原則(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 LSP)

原文:Functions that use pointers or references to base classes must be able to use objects of derived classes without knowing it.

譯文:使用基類的指針或引用的函數,必須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能夠使用派生類的對象。

理解:父類能夠替換子類,但子類不一定能替換父類。也就是說,在代碼中可以將父類全部替換為子類,程序不會報錯,也不會在運行時出現任何異常,但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

應用:在繼承類時,務必重寫(Override)父類中所有的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父類的 protected 方法(它們往往是讓您重寫的),子類儘量不要暴露自己的 public 方法供外界調用。

關注我:私信回覆“架構資料”獲取往期Java高級架構資料、源碼、筆記、視頻

Dubbo、Redis、設計模式、Netty、zookeeper、Spring cloud、分佈式、

高併發等架構技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