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們的難題:投資企業IPO折戟後,再次衝關還是選擇被收購

IPO 投資 東北證券 金融 證券時報 2017-06-09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年內發審委共審核241家次,首發申請通過率82.99%,而2016年、2015年首發申請通過率分別為93.07%和91.18%。

通過率的降低,意味著折戟企業也就越多,未來是再度衝關還是就此放棄,投資方私募股權投資機構(PE)也顯得焦灼不安。

IPO放緩 審核通過率下降

上週證監會核准了4家企業IPO申請,這是繼5月26日證監會核發7家IPO公司批文以來,連續兩週核發批文少於10家。不僅如此,募資金額也明顯下降,核發的4家企業首發申請籌資總額不超過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批文數量與籌資額雙降的同時,IPO通過率也在不斷降低。上週證監會發審委合計審核了15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11家獲通過,1家取消審核,3家被否,通過率僅為73.33%,比前一週的通過率78.57%再度下降。

PE們的難題:投資企業IPO折戟後,再次衝關還是選擇被收購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今年以來共有241家企業上會,其中被否企業29家,首發審核通過率為82.99%,低於2016年、2015年同期首發申請通過率93.07%和91.18%。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包括主動撤回IPO申請的企業。據瞭解,今年主動撤回的企業家數已經超過40家,也就是說,通過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遠高於發審會否決率。

武漢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對於IPO的審核,監管層在嚴把質量關方面不遺餘力,證監會並不希望在IPO常態化的同時降低發行門檻,在此基礎上,監管層打出了包括了加大現場檢查力度和處罰力度的“組合拳”,嚴防企業“帶病闖關”。IPO的核心就是做好上市公司發行公司股票的質量審查,由此可見,對資本市場“入口”的從嚴監管將成為常態。

而企業IPO上市最大的“攔路虎”,主要還是公司盈利不穩定、關聯交易、獨立性缺失、業績下降、股份代持等問題。

以時代院線首發申請被否為例,發審受阻的原因在於:其分賬比例、上座率、影院平均利潤貢獻等指標趨於下降、控股影院整體虧損、參股影院虧損面擴大,2016年電影放映收入和發行收入均同比下降,且2016年的扣非淨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折戟企業二次衝關還是曲線上市?

“入口”從嚴監管,審核通過率降低,意味著闖關IPO失敗的企業逐漸增加。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未來要登陸資本市場,是重新排隊IPO,還是選擇被收購?

東北證券投行部執行董事張立廳向時報君表示:“很多折戟企業其實更願意重新排隊IPO,因為目前借殼與IPO排隊的時間差已經大幅縮短,而且之前企業已經花費了很多精力、財力去做上市準備,其中發行費用都需要3000萬以上,這其中包括承銷保薦費、審計驗資費用、律師費用、發行手續費用等。”

根據證監會規定,擬上市公司IPO申請首發被否半年後可以再次申請上會,一般要根據企業自身準備情況而定。

Wind數據顯示,IPO多次報審公司中,截至6月5日,今年以來共計有26家二次上會,14家公司IPO過會,其中暫緩表決的有4家,1家未通過,2家取消審核,3家待表決,過會通過率為53.84%。

深圳一家PE機構項目經理向時報君表示:“我們的項目仍以IPO為主要退出通道,現在IPO發行放緩,通過率降低,對我們造成的壓力也很大。”

張立廳表示,是選擇重新IPO還是通過併購重組上市,可能還取決於投資方PE機構是否著急退出。如果PE資金著急退出,可能更傾向於通過併購重組實現套現退出;如果有耐心的話,那麼再規範一兩年然後重新排隊上市。

然而,在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趨嚴併疊加減持新規的背景下,“上市公司+PE”併購模式的退出焦慮正在進一步加強。機構的投資成本正在加重並且面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減持退出的通道收緊,為上市公司併購服務的PE資金需要重新全盤考慮其中的風險收益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被否或終止的首發申請企業還未有出現被上市公司收購的案例,反倒是上市公司的併購標的頻頻轉去IPO而不願被收購。

以華圖教育為例,剛剛在借殼之路上按下暫停鍵,5月26日就發佈公告稱,公司審議通過了《關於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議案》等33個議案,宣佈重啟IPO。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