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Facebook發行libra幣成為最近幾天互聯網領域轟動的熱點事件。面對一個新生事物,各方反應各異:有崇拜樂觀者認為此舉將強勢推出全新的世界貨幣,也有冷眼不屑者認為這還只是一個計劃,是支付寶、騰訊玩剩下的類似Q幣的東西。

如何看待這一事件及其未來走向,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北大光華•百行徵信•騰雲天下”三方聯合徵信數據分析與應用實驗室主任王志誠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分析一個新生事物的價值:是否解決問題,目前的環境條件是否適合,是否帶來了一個全新領域的應用和賽道。

在下文,他從以上三方面分別探討了Facebook的libra,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要討論Facebook的發幣,首先要看的是它是否代表或預示互聯網未來的某種發展方向,是否真的如同白皮書中所說在構建互聯網的金融基礎設施。在一個經濟體或社群內,金融的基礎功能就是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支付功能,目前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在移動支付方面確實是做得很有成效。

站在全球的角度,金融在各經濟體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基本功能是匯兌。在一個經濟體或社群內貨幣是萬物的價值尺度,而匯兌是經濟體之間價值尺度的比照;而Facebook的libra從目前構想上來看就是瞄著這個基本金融功能,想建立互聯網體系的金融基礎設施。

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隨著經濟貿易的飛速發展,以美元為基礎的計價體系正受到發展中國家經濟體量日益壯大的挑戰,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在經濟體系中的佔比快速提升,移動互聯體系日益完善,迫切需要有一個適應這兩個經濟發展新需求的新型國際貨幣體系。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加密貨幣和各國央行的數據貨幣都是這條道路上的探索者。Facebook的libra正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應運而生,其目標顯然試圖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而在這一新的體系中,筆者認為發幣的說法顯然曲解了Facebook的本意,貨幣名稱libra,中文“天秤座”中的“天秤”才是其本意,這也許才是扎克伯格準備解決的問題。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人類社會從原始部落的網狀社會,逐步演化為奴隸和君主專制的層級社會,再通過民主自由的人性解放和文明進程,目前實現的是共和聯邦的多方聯盟結構社會。人類追求個性化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人人平等的新型網絡社會。互聯網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發展,也很快經歷了類似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文明進程,從初期的局域網到全球互聯,應用領域的產業也從局部到全域的獨角獸企業演化,最近幾年更是在雲平臺的基礎上,逐步從中心化的大集中轉向分佈式多中心的發展趨勢。

隨著區塊鏈加密貨幣——比特幣的出現,個體價值和共識觀念的引入,互聯網正在朝著去中心化,個體終端直接互聯的真正網絡化結構發展。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區塊鏈為基礎的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是最近些年試圖顛覆傳統貨幣體系的新生力量,比特幣等所代表的是一種全域共識,是一個完全網狀的社會結構;但由於挖礦機制的過早介入,使得比特幣走向了異化,集中度過高,違背了設計初衷所依賴的全網參與。

我覺得比特幣所代表的是未來的理想社會,可能是一個還需要長期努力的目標,目前不論從技術還是社會組織結構來看,全域共識鏈離實用性都還有很大的距離。而聯盟鏈所代表的信任機制與目前人類社會的結構有很高的契合度,不論從技術還是社會組織結構都具備可適性,不論是國際巨頭的JP.摩根,微軟,還是國內的互聯網巨頭,都在推動聯盟鏈的應用。

Facebook的libra也正是由此出發來打造自己的發幣體系,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應用的空間,將會極大地推動區塊鏈相關研究和技術的發展。Facebook的這個體系,有不少人理解為是一個發幣行為,但我覺得從目前的構架來看,完全不是一個新型幣種的發行,而是一個世界貨幣標尺體系的構建和轉換。從社會環境條件和技術的可適性角度來看,Facebook的這個構架具備可行性。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互聯網過去二十多年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帶來了人們生活的諸多便利。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信息傳輸的低成本、易複製,和可篡改性,在信息安全和資產安全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隱患。

事物都有兩面性,開放互聯的便利性需要有技術手段來補足其不利的一面,加密可朔源的區塊鏈技術將是互聯網規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拼圖。Facebook的libra從構架基礎就加入這一核心要素建立金融基礎設施,是真正意義上對互聯網發展新模式的引領,從金融基礎設施上改造互聯網的應用基礎。

目前區塊鏈技術被大部分用在來錢最快的發幣領域,這是過度的急功近利,讓人們更多看到的是技術的負面。就像諾貝爾發明炸藥一樣,最急功近利的應用是製造槍炮去佔領別人的地盤,但炸藥的更有效應用場景應該是開山劈路。Facebook的這一應用修改了這一認識,把區塊鏈技術作為構建金融的基礎設施,建立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體系的工具,因此把它定位為一個打開新賽道的創新也說得過去。

從地球村的角度來看,目前已經存在世界貨幣。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深度介入,需要形成在整個地球全域通用的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化世界共識型貨幣。地球村的架構和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也需要有基於區塊鏈的世界共識貨幣逐步替換和取代目前的貨幣體系。以一籃子貨幣為基礎,加上聯盟鏈的數據化,從最基礎的支付和匯兌開始入手建立世界貨幣體系的Libra正好與前面幾代世界貨幣體系的切換方式類似。最早的黃金體系到美元計價體系,再到一籃子貨幣體系,美元也是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確定35美元兌一盎司黃金而替代登場,一籃子貨幣同樣是在現有匯率下與美元逐步對接。

面對目前這個龐大的世界經濟體系,世界貨幣體系要完全跳出原有貨幣體系而硬切換的可行性是很低的,如果不是出現世界的大動盪基本就沒有可能性。目前的Libra初看上去沒有實際發行貨幣,更多的是在建立一個數據時代的貨幣標尺,首先滿足互聯網數字貨幣領域國際匯兌和跨國個人之間的穿透性支付,隨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大的可能完成其世界新貨幣體系的切換。如果能夠成功建立並運行,作為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數據體系世界貨幣標尺還是值得期待的。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儘管願景很美好,由於目前還處於計劃實施階段,還有很多的技術和實施細節沒有曝光,等待完善。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各國相關法規的障礙和各國之間數據保護和隱私限制的諸多問題,還有聯盟內部的運行和激勵機制等問題都有待探索。一個好的開端是美聯儲已經認可,一籃子貨幣主要成員國的阻力可能也不大;而這個新體系短期看,受傷害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相關監管機構可能會有真正的阻力,但從長期看也是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步伐,早日實現與世界同步的契機。

中國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追趕者,同時也是這個體系目前格局下的不利一方,接下來的應對措施很重要。如果沒有能力阻止,就需要變不利為有利;在技術和局部市場我們已經具備很大的優勢,我們須懷著開放學習的心態,主動參與,借鑑所長,找準發力點,發揮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的優勢,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本文首發於《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 光華觀點

王志誠,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北大光華•百行徵信•騰雲天下”三方聯合徵信數據分析與應用實驗室主任,他曾任北京大學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講師。目前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在金融計量模型,風險管理和公司財務,教授的課程有金融時間序列分析、金融計量經濟學、金融風險管理和公司財務。他的學術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國內外頂級期刊上。

相關閱讀:

王志誠:大數據將沒落,區塊鏈經濟將崛起?| 光華觀點

肖筱林:臉書發幣搶全球央行奶酪,支付寶和微信等平臺也可能受衝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