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其實以前玩CS、騎馬與砍殺之類的時候,對於遊戲幀率還沒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一來電腦的配置基本帶的動(雖然是GF310M……),二來不怎麼遇到卡的時候(騎砍是拷貝的,因此默認情況下人數不多,整體沒有啥大感覺)。具體幀率那時候沒啥深刻印象,大概的感覺只有“很卡”和“能玩”兩個等級。所謂“很卡”比如戰地3當時電腦甚至主界面都進不去,而“能玩”比如戰地2玩起來就問題不大。

對於整體的流暢度第一次感受到比較深體驗的倒不是哪些“很卡”的遊戲,而是正好玩到了一個“不那麼卡但是玩起來特別難受”的遊戲,也就是使命召喚世界大戰(COD5)。這個遊戲勉強是可以在電腦上運行的,畫面似乎也不算太卡,但是就是感覺慢,因此發現瞄準、開火、轉身都特別苦逼。

後來換了筆記本,升級為820M(呵呵)的顯卡,情況有了極大的改善。使命的現代戰爭三部曲、世界大戰、黑色行動2都玩了一遍,覺得沒啥問題,不過能明顯感受到畫面的流暢度隨著每一代升級而降低,到了使命召喚幽靈又感受到了熟悉的卡頓。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對於幀率沒有清晰認識,只是相比之前更加明確了不同幀率的具體感受。

然後就說到Minecraft,本身這個遊戲不那麼吃顯卡,而且按F3就可以顯示幀率情況。這個時候對於幀率有了相對清晰的概念,大約是60幀是真的感到流暢,30幀左右算是底線,再低就能明顯感到卡頓感了。820M的水平基本可以讓默認版本的MC達到穩定50幀以上,所以一開始覺得非常OK。不過後來開始加材質了,幀數就不如之前了(據說材質吃的是CPU),不過還可以接受。後來開始玩光影,那幀數真是瘋狂下降!現在網絡上大多數的光影包基本中配,820M就降到了25幀左右甚至更低,那個時候目標也很簡單,就是想盡法子讓幀數能夠回到30幀左右,因為30幀左右還基本能玩得下去,那個時候對於幀率的接受度就基本壓在30幀這個底線。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所以“30幀流暢”只是“被逼的”罷了,而且好在彼時還沒有怎麼在高幀率下玩過遊戲(畢竟大多數遊戲一開始玩就不到60幀了),感覺不那麼明顯。等買了新電腦之後,玩上了夢寐以求的戰地1,FPS遊戲對於幀率的要求自然不必說,玩著玩著,後來再用筆記本玩MC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些不能接受這個幀率了,MC沒有什麼對抗所以還可以接受。不過前不久做了一個非常勇敢的嘗試,就是用820M打戰地1……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遊戲還能打開,比之前310M打不開戰地3主界面的情況好多了!由於知道顯卡不行,直接就把能拉低的全部拉到最低(包括解析度和屏幕分辨率)。還真的能玩,不過幀率波動很大,某些地圖(比如法烏克斯要塞、攻佔托兒)的某些場景(一般是地道),幀率能在30幀左右跳動,有一些地圖(特別是包含雪地的伏爾加河和有開闊場景的帝國邊境、阿爾比恩)簡直無法忍受,幀率能降到幾甚至十幾……同時由於解析力最低,全屏馬賽克,不說黑色圖塊混在一起已經分不清人了,就是稍微遠一點的狙擊手反光和紅色標記都看不到,本來這種情況下似乎用突擊兵打近戰更好,結果往往因為幀率看人、反應、攻擊永遠慢一步,反而被各種完虐(打不過手槍……)。後來拉高了解析率,能看到人了,幀率也受到影響降了一點點(大約20左右),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近戰不論什麼槍都用得不順,狙擊也總是不容易打中,甚至即使某些地圖能達到30,也能感覺到對槍極為吃力,除非對面殘血,否則同樣的武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磕磕碰碰對掉對面50的HP。

等換回了60幀(開了垂直同步),頓感回到了熟悉的感覺。雖然技術不好,但是很明顯高幀率下面不會有那種吃力的感覺了。30的幀率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死人”(全屏馬賽克還能開攻擊機炸死十幾個人),但是相比60幀來說,體驗差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曾經能夠輕鬆解決問題都搞定不了了。

因此,如果對抗沒有那麼強或者大家的幀率基本都一致,60幀不重要。否則,60幀基本是必要的,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更高的幀率對於遊戲的影響有多大(畢竟ping還經常上100),但是60幀相比30幀來說的確體驗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是有必要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只不過是遊戲而已,這上面投入的成本也很可怕。

遊戲還能打開,比之前310M打不開戰地3主界面的情況好多了!由於知道顯卡不行,直接就把能拉低的全部拉到最低(包括解析度和屏幕分辨率)。還真的能玩,不過幀率波動很大,某些地圖(比如法烏克斯要塞、攻佔托兒)的某些場景(一般是地道),幀率能在30幀左右跳動,有一些地圖(特別是包含雪地的伏爾加河和有開闊場景的帝國邊境、阿爾比恩)簡直無法忍受,幀率能降到幾甚至十幾……同時由於解析力最低,全屏馬賽克,不說黑色圖塊混在一起已經分不清人了,就是稍微遠一點的狙擊手反光和紅色標記都看不到,本來這種情況下似乎用突擊兵打近戰更好,結果往往因為幀率看人、反應、攻擊永遠慢一步,反而被各種完虐(打不過手槍……)。後來拉高了解析率,能看到人了,幀率也受到影響降了一點點(大約20左右),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近戰不論什麼槍都用得不順,狙擊也總是不容易打中,甚至即使某些地圖能達到30,也能感覺到對槍極為吃力,除非對面殘血,否則同樣的武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磕磕碰碰對掉對面50的HP。

等換回了60幀(開了垂直同步),頓感回到了熟悉的感覺。雖然技術不好,但是很明顯高幀率下面不會有那種吃力的感覺了。30的幀率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死人”(全屏馬賽克還能開攻擊機炸死十幾個人),但是相比60幀來說,體驗差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曾經能夠輕鬆解決問題都搞定不了了。

因此,如果對抗沒有那麼強或者大家的幀率基本都一致,60幀不重要。否則,60幀基本是必要的,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更高的幀率對於遊戲的影響有多大(畢竟ping還經常上100),但是60幀相比30幀來說的確體驗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是有必要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只不過是遊戲而已,這上面投入的成本也很可怕。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遊戲還能打開,比之前310M打不開戰地3主界面的情況好多了!由於知道顯卡不行,直接就把能拉低的全部拉到最低(包括解析度和屏幕分辨率)。還真的能玩,不過幀率波動很大,某些地圖(比如法烏克斯要塞、攻佔托兒)的某些場景(一般是地道),幀率能在30幀左右跳動,有一些地圖(特別是包含雪地的伏爾加河和有開闊場景的帝國邊境、阿爾比恩)簡直無法忍受,幀率能降到幾甚至十幾……同時由於解析力最低,全屏馬賽克,不說黑色圖塊混在一起已經分不清人了,就是稍微遠一點的狙擊手反光和紅色標記都看不到,本來這種情況下似乎用突擊兵打近戰更好,結果往往因為幀率看人、反應、攻擊永遠慢一步,反而被各種完虐(打不過手槍……)。後來拉高了解析率,能看到人了,幀率也受到影響降了一點點(大約20左右),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近戰不論什麼槍都用得不順,狙擊也總是不容易打中,甚至即使某些地圖能達到30,也能感覺到對槍極為吃力,除非對面殘血,否則同樣的武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磕磕碰碰對掉對面50的HP。

等換回了60幀(開了垂直同步),頓感回到了熟悉的感覺。雖然技術不好,但是很明顯高幀率下面不會有那種吃力的感覺了。30的幀率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死人”(全屏馬賽克還能開攻擊機炸死十幾個人),但是相比60幀來說,體驗差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曾經能夠輕鬆解決問題都搞定不了了。

因此,如果對抗沒有那麼強或者大家的幀率基本都一致,60幀不重要。否則,60幀基本是必要的,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更高的幀率對於遊戲的影響有多大(畢竟ping還經常上100),但是60幀相比30幀來說的確體驗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是有必要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只不過是遊戲而已,這上面投入的成本也很可怕。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遊戲還能打開,比之前310M打不開戰地3主界面的情況好多了!由於知道顯卡不行,直接就把能拉低的全部拉到最低(包括解析度和屏幕分辨率)。還真的能玩,不過幀率波動很大,某些地圖(比如法烏克斯要塞、攻佔托兒)的某些場景(一般是地道),幀率能在30幀左右跳動,有一些地圖(特別是包含雪地的伏爾加河和有開闊場景的帝國邊境、阿爾比恩)簡直無法忍受,幀率能降到幾甚至十幾……同時由於解析力最低,全屏馬賽克,不說黑色圖塊混在一起已經分不清人了,就是稍微遠一點的狙擊手反光和紅色標記都看不到,本來這種情況下似乎用突擊兵打近戰更好,結果往往因為幀率看人、反應、攻擊永遠慢一步,反而被各種完虐(打不過手槍……)。後來拉高了解析率,能看到人了,幀率也受到影響降了一點點(大約20左右),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近戰不論什麼槍都用得不順,狙擊也總是不容易打中,甚至即使某些地圖能達到30,也能感覺到對槍極為吃力,除非對面殘血,否則同樣的武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磕磕碰碰對掉對面50的HP。

等換回了60幀(開了垂直同步),頓感回到了熟悉的感覺。雖然技術不好,但是很明顯高幀率下面不會有那種吃力的感覺了。30的幀率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死人”(全屏馬賽克還能開攻擊機炸死十幾個人),但是相比60幀來說,體驗差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曾經能夠輕鬆解決問題都搞定不了了。

因此,如果對抗沒有那麼強或者大家的幀率基本都一致,60幀不重要。否則,60幀基本是必要的,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更高的幀率對於遊戲的影響有多大(畢竟ping還經常上100),但是60幀相比30幀來說的確體驗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是有必要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只不過是遊戲而已,這上面投入的成本也很可怕。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讓遊戲畫面的流暢度達到60幀真的重要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