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一直以來,鴻蒙操作系統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外人看不清底細,而華為幾位領導的發言,也讓業界對該系統充滿了幻想。

而根據華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鴻蒙系統是個基於微內核(Micro kernel)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與Android的宏內核(Monolithic kernel)設計有很大的不同。

微內核,只提供操作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是精簡版本。核心模塊互相獨立,運行提供服務時有自己的內存空間,和用戶進程一樣運行,不是特權模式。微內核很靈活,要什麼服務就把相關的模塊放上來,互相獨立不影響,不用太顧慮配合問題,這樣就有很好的擴展性。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少,維護簡易,也不易出現會被入侵破解的漏洞。

而Android系統所用的linux內核雖經過裁剪,然而這並未改變其還是宏內核的本質。為了滿足不同設備與應用程序的執行,Android在其內核之上的runtime中又增加了虛擬機設計與特定的系統權限。

宏內核是由一堆底層特權模式的核心代碼緊密組合在一起。嚴格上來說這種架構的靈活性不高。但面對硬件配置各異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視之類的系統,於是就搞出一個叫“虛擬機”的執行層,不同類型設備的應用程序都是在虛擬機上運行,讓代碼獲得跨平臺的能力。另外,每一個安卓應用,都在操作系統底層對應著一個虛擬機實例,由這個虛擬機來伺候運行應用程序的代碼。

不過也因為虛擬機的設計,Android在應用執行的效率方面並不高,即便是使用了再大的內存,性能再高的處理器,系統用久了,安裝的程序一多,都難免會卡頓。

理論上,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仍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硬件平臺進行優化,甚至將應用程序轉成專屬的機器碼,取得最高效率,但很少有軟件開發商願意這麼幹。華為方舟編譯器基本上直接生成高效機器碼,從而取得最高效能,而這隻能用在硬件平臺單一,或者僅有少量平臺的系統中,否則平臺一多,每個軟件都要根據不同平臺重新編譯,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

而這也是Android一直以來在系統和應用執行性能方面一直被詬病的原因。當然,Google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因此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Fuchsia操作系統,試圖從底層重新出發,解決安卓系統的問題。

Fuchsia最大的特點在於捨棄了Linux的宏內核,改用靈活的微內核。谷歌的計劃,是時機成熟時用Fuchsia取代安卓系統,手機、平板等各種機器都包括。其實看上去和鴻蒙系統有些象。

鴻蒙規劃雖久,但實際上投入開發就最近幾年的時間,應該也是受到Fuchsia的啟發,並且學習其設計理念。然而鴻蒙發佈了,Fuchsia卻還遙遙無期,主要還是Google的Android有太多歷史包袱需要承擔,不能斷然捨棄過去的硬件平臺與軟件支持,這讓Fuchsia的開發難度極高,

回到今天所發佈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希望做到以單一操作系統對應不同的終端,從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電視,都可以在同一套系統框架之下進行開發,理論上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轉換工作,或者是針對不同設備打造不同的操作系統。

而這也就是微內核的最大特點,只要抽換針對不同設備的底層模塊,就能適用於不同的設備設計。而應用程序也同樣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通用。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一直以來,鴻蒙操作系統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外人看不清底細,而華為幾位領導的發言,也讓業界對該系統充滿了幻想。

而根據華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鴻蒙系統是個基於微內核(Micro kernel)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與Android的宏內核(Monolithic kernel)設計有很大的不同。

微內核,只提供操作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是精簡版本。核心模塊互相獨立,運行提供服務時有自己的內存空間,和用戶進程一樣運行,不是特權模式。微內核很靈活,要什麼服務就把相關的模塊放上來,互相獨立不影響,不用太顧慮配合問題,這樣就有很好的擴展性。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少,維護簡易,也不易出現會被入侵破解的漏洞。

而Android系統所用的linux內核雖經過裁剪,然而這並未改變其還是宏內核的本質。為了滿足不同設備與應用程序的執行,Android在其內核之上的runtime中又增加了虛擬機設計與特定的系統權限。

宏內核是由一堆底層特權模式的核心代碼緊密組合在一起。嚴格上來說這種架構的靈活性不高。但面對硬件配置各異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視之類的系統,於是就搞出一個叫“虛擬機”的執行層,不同類型設備的應用程序都是在虛擬機上運行,讓代碼獲得跨平臺的能力。另外,每一個安卓應用,都在操作系統底層對應著一個虛擬機實例,由這個虛擬機來伺候運行應用程序的代碼。

不過也因為虛擬機的設計,Android在應用執行的效率方面並不高,即便是使用了再大的內存,性能再高的處理器,系統用久了,安裝的程序一多,都難免會卡頓。

理論上,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仍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硬件平臺進行優化,甚至將應用程序轉成專屬的機器碼,取得最高效率,但很少有軟件開發商願意這麼幹。華為方舟編譯器基本上直接生成高效機器碼,從而取得最高效能,而這隻能用在硬件平臺單一,或者僅有少量平臺的系統中,否則平臺一多,每個軟件都要根據不同平臺重新編譯,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

而這也是Android一直以來在系統和應用執行性能方面一直被詬病的原因。當然,Google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因此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Fuchsia操作系統,試圖從底層重新出發,解決安卓系統的問題。

Fuchsia最大的特點在於捨棄了Linux的宏內核,改用靈活的微內核。谷歌的計劃,是時機成熟時用Fuchsia取代安卓系統,手機、平板等各種機器都包括。其實看上去和鴻蒙系統有些象。

鴻蒙規劃雖久,但實際上投入開發就最近幾年的時間,應該也是受到Fuchsia的啟發,並且學習其設計理念。然而鴻蒙發佈了,Fuchsia卻還遙遙無期,主要還是Google的Android有太多歷史包袱需要承擔,不能斷然捨棄過去的硬件平臺與軟件支持,這讓Fuchsia的開發難度極高,

回到今天所發佈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希望做到以單一操作系統對應不同的終端,從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電視,都可以在同一套系統框架之下進行開發,理論上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轉換工作,或者是針對不同設備打造不同的操作系統。

而這也就是微內核的最大特點,只要抽換針對不同設備的底層模塊,就能適用於不同的設備設計。而應用程序也同樣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通用。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一直以來,鴻蒙操作系統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外人看不清底細,而華為幾位領導的發言,也讓業界對該系統充滿了幻想。

而根據華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鴻蒙系統是個基於微內核(Micro kernel)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與Android的宏內核(Monolithic kernel)設計有很大的不同。

微內核,只提供操作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是精簡版本。核心模塊互相獨立,運行提供服務時有自己的內存空間,和用戶進程一樣運行,不是特權模式。微內核很靈活,要什麼服務就把相關的模塊放上來,互相獨立不影響,不用太顧慮配合問題,這樣就有很好的擴展性。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少,維護簡易,也不易出現會被入侵破解的漏洞。

而Android系統所用的linux內核雖經過裁剪,然而這並未改變其還是宏內核的本質。為了滿足不同設備與應用程序的執行,Android在其內核之上的runtime中又增加了虛擬機設計與特定的系統權限。

宏內核是由一堆底層特權模式的核心代碼緊密組合在一起。嚴格上來說這種架構的靈活性不高。但面對硬件配置各異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視之類的系統,於是就搞出一個叫“虛擬機”的執行層,不同類型設備的應用程序都是在虛擬機上運行,讓代碼獲得跨平臺的能力。另外,每一個安卓應用,都在操作系統底層對應著一個虛擬機實例,由這個虛擬機來伺候運行應用程序的代碼。

不過也因為虛擬機的設計,Android在應用執行的效率方面並不高,即便是使用了再大的內存,性能再高的處理器,系統用久了,安裝的程序一多,都難免會卡頓。

理論上,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仍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硬件平臺進行優化,甚至將應用程序轉成專屬的機器碼,取得最高效率,但很少有軟件開發商願意這麼幹。華為方舟編譯器基本上直接生成高效機器碼,從而取得最高效能,而這隻能用在硬件平臺單一,或者僅有少量平臺的系統中,否則平臺一多,每個軟件都要根據不同平臺重新編譯,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

而這也是Android一直以來在系統和應用執行性能方面一直被詬病的原因。當然,Google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因此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Fuchsia操作系統,試圖從底層重新出發,解決安卓系統的問題。

Fuchsia最大的特點在於捨棄了Linux的宏內核,改用靈活的微內核。谷歌的計劃,是時機成熟時用Fuchsia取代安卓系統,手機、平板等各種機器都包括。其實看上去和鴻蒙系統有些象。

鴻蒙規劃雖久,但實際上投入開發就最近幾年的時間,應該也是受到Fuchsia的啟發,並且學習其設計理念。然而鴻蒙發佈了,Fuchsia卻還遙遙無期,主要還是Google的Android有太多歷史包袱需要承擔,不能斷然捨棄過去的硬件平臺與軟件支持,這讓Fuchsia的開發難度極高,

回到今天所發佈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希望做到以單一操作系統對應不同的終端,從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電視,都可以在同一套系統框架之下進行開發,理論上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轉換工作,或者是針對不同設備打造不同的操作系統。

而這也就是微內核的最大特點,只要抽換針對不同設備的底層模塊,就能適用於不同的設備設計。而應用程序也同樣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通用。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鴻蒙也不再將個別硬件獨立處理,而是將其視為同一個操作系統下的不同輸出輸入部份,這部份和蘋果在MacOS或iOS上的Hand Over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一直以來,鴻蒙操作系統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外人看不清底細,而華為幾位領導的發言,也讓業界對該系統充滿了幻想。

而根據華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鴻蒙系統是個基於微內核(Micro kernel)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與Android的宏內核(Monolithic kernel)設計有很大的不同。

微內核,只提供操作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是精簡版本。核心模塊互相獨立,運行提供服務時有自己的內存空間,和用戶進程一樣運行,不是特權模式。微內核很靈活,要什麼服務就把相關的模塊放上來,互相獨立不影響,不用太顧慮配合問題,這樣就有很好的擴展性。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少,維護簡易,也不易出現會被入侵破解的漏洞。

而Android系統所用的linux內核雖經過裁剪,然而這並未改變其還是宏內核的本質。為了滿足不同設備與應用程序的執行,Android在其內核之上的runtime中又增加了虛擬機設計與特定的系統權限。

宏內核是由一堆底層特權模式的核心代碼緊密組合在一起。嚴格上來說這種架構的靈活性不高。但面對硬件配置各異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視之類的系統,於是就搞出一個叫“虛擬機”的執行層,不同類型設備的應用程序都是在虛擬機上運行,讓代碼獲得跨平臺的能力。另外,每一個安卓應用,都在操作系統底層對應著一個虛擬機實例,由這個虛擬機來伺候運行應用程序的代碼。

不過也因為虛擬機的設計,Android在應用執行的效率方面並不高,即便是使用了再大的內存,性能再高的處理器,系統用久了,安裝的程序一多,都難免會卡頓。

理論上,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仍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硬件平臺進行優化,甚至將應用程序轉成專屬的機器碼,取得最高效率,但很少有軟件開發商願意這麼幹。華為方舟編譯器基本上直接生成高效機器碼,從而取得最高效能,而這隻能用在硬件平臺單一,或者僅有少量平臺的系統中,否則平臺一多,每個軟件都要根據不同平臺重新編譯,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

而這也是Android一直以來在系統和應用執行性能方面一直被詬病的原因。當然,Google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因此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Fuchsia操作系統,試圖從底層重新出發,解決安卓系統的問題。

Fuchsia最大的特點在於捨棄了Linux的宏內核,改用靈活的微內核。谷歌的計劃,是時機成熟時用Fuchsia取代安卓系統,手機、平板等各種機器都包括。其實看上去和鴻蒙系統有些象。

鴻蒙規劃雖久,但實際上投入開發就最近幾年的時間,應該也是受到Fuchsia的啟發,並且學習其設計理念。然而鴻蒙發佈了,Fuchsia卻還遙遙無期,主要還是Google的Android有太多歷史包袱需要承擔,不能斷然捨棄過去的硬件平臺與軟件支持,這讓Fuchsia的開發難度極高,

回到今天所發佈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希望做到以單一操作系統對應不同的終端,從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電視,都可以在同一套系統框架之下進行開發,理論上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轉換工作,或者是針對不同設備打造不同的操作系統。

而這也就是微內核的最大特點,只要抽換針對不同設備的底層模塊,就能適用於不同的設備設計。而應用程序也同樣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通用。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鴻蒙也不再將個別硬件獨立處理,而是將其視為同一個操作系統下的不同輸出輸入部份,這部份和蘋果在MacOS或iOS上的Hand Over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另一個鴻蒙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其內核調度機制進行了很大的改善,就好比過去Android使用的是車種分流,相同類型的工作被排在一起,而不是依照工作效率需求調配,而鴻蒙使用的是車速分流,內核會依照應用對性能需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度流水線,不會讓快慢不同的應用塞在一起。這也有助於整體效率的提升。

通過先進的調度邏輯,可以將應用的響應時間降低25.7%,同時時延的波動率也能下降55.6%。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一直以來,鴻蒙操作系統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外人看不清底細,而華為幾位領導的發言,也讓業界對該系統充滿了幻想。

而根據華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鴻蒙系統是個基於微內核(Micro kernel)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與Android的宏內核(Monolithic kernel)設計有很大的不同。

微內核,只提供操作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是精簡版本。核心模塊互相獨立,運行提供服務時有自己的內存空間,和用戶進程一樣運行,不是特權模式。微內核很靈活,要什麼服務就把相關的模塊放上來,互相獨立不影響,不用太顧慮配合問題,這樣就有很好的擴展性。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少,維護簡易,也不易出現會被入侵破解的漏洞。

而Android系統所用的linux內核雖經過裁剪,然而這並未改變其還是宏內核的本質。為了滿足不同設備與應用程序的執行,Android在其內核之上的runtime中又增加了虛擬機設計與特定的系統權限。

宏內核是由一堆底層特權模式的核心代碼緊密組合在一起。嚴格上來說這種架構的靈活性不高。但面對硬件配置各異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視之類的系統,於是就搞出一個叫“虛擬機”的執行層,不同類型設備的應用程序都是在虛擬機上運行,讓代碼獲得跨平臺的能力。另外,每一個安卓應用,都在操作系統底層對應著一個虛擬機實例,由這個虛擬機來伺候運行應用程序的代碼。

不過也因為虛擬機的設計,Android在應用執行的效率方面並不高,即便是使用了再大的內存,性能再高的處理器,系統用久了,安裝的程序一多,都難免會卡頓。

理論上,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仍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硬件平臺進行優化,甚至將應用程序轉成專屬的機器碼,取得最高效率,但很少有軟件開發商願意這麼幹。華為方舟編譯器基本上直接生成高效機器碼,從而取得最高效能,而這隻能用在硬件平臺單一,或者僅有少量平臺的系統中,否則平臺一多,每個軟件都要根據不同平臺重新編譯,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

而這也是Android一直以來在系統和應用執行性能方面一直被詬病的原因。當然,Google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因此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Fuchsia操作系統,試圖從底層重新出發,解決安卓系統的問題。

Fuchsia最大的特點在於捨棄了Linux的宏內核,改用靈活的微內核。谷歌的計劃,是時機成熟時用Fuchsia取代安卓系統,手機、平板等各種機器都包括。其實看上去和鴻蒙系統有些象。

鴻蒙規劃雖久,但實際上投入開發就最近幾年的時間,應該也是受到Fuchsia的啟發,並且學習其設計理念。然而鴻蒙發佈了,Fuchsia卻還遙遙無期,主要還是Google的Android有太多歷史包袱需要承擔,不能斷然捨棄過去的硬件平臺與軟件支持,這讓Fuchsia的開發難度極高,

回到今天所發佈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希望做到以單一操作系統對應不同的終端,從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電視,都可以在同一套系統框架之下進行開發,理論上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轉換工作,或者是針對不同設備打造不同的操作系統。

而這也就是微內核的最大特點,只要抽換針對不同設備的底層模塊,就能適用於不同的設備設計。而應用程序也同樣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通用。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鴻蒙也不再將個別硬件獨立處理,而是將其視為同一個操作系統下的不同輸出輸入部份,這部份和蘋果在MacOS或iOS上的Hand Over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另一個鴻蒙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其內核調度機制進行了很大的改善,就好比過去Android使用的是車種分流,相同類型的工作被排在一起,而不是依照工作效率需求調配,而鴻蒙使用的是車速分流,內核會依照應用對性能需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度流水線,不會讓快慢不同的應用塞在一起。這也有助於整體效率的提升。

通過先進的調度邏輯,可以將應用的響應時間降低25.7%,同時時延的波動率也能下降55.6%。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在安全性方面,鴻蒙微內核之間是互相隔離的,權限也不同,不會有像Android被取得主要系統權限之後,所有的應用信息或權限保護都會被剝乾淨,讓整個系統私密信息完全暴露的風險。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極少,維護簡易,遠較宏內核不易被入侵。另一方面,鴻蒙也可以保留Linux內核,藉以擴展必要的兼容性或安全性。

而做為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統,目前鴻蒙一方面通過各種利誘方式吸收開發者開發原生應用,一方面也通過方舟編譯器來轉換現有的Android應用到鴻蒙上,而不只是Android應用,該編譯器也能轉換基於C/C++、Java、JS或Kotlin等程序語言寫成的應用。


"

幾經風雨波折,華為在今天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英文名則訂為Harmony OS,字面上翻譯就是“和諧”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一直以來,鴻蒙操作系統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外人看不清底細,而華為幾位領導的發言,也讓業界對該系統充滿了幻想。

而根據華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鴻蒙系統是個基於微內核(Micro kernel)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與Android的宏內核(Monolithic kernel)設計有很大的不同。

微內核,只提供操作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是精簡版本。核心模塊互相獨立,運行提供服務時有自己的內存空間,和用戶進程一樣運行,不是特權模式。微內核很靈活,要什麼服務就把相關的模塊放上來,互相獨立不影響,不用太顧慮配合問題,這樣就有很好的擴展性。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少,維護簡易,也不易出現會被入侵破解的漏洞。

而Android系統所用的linux內核雖經過裁剪,然而這並未改變其還是宏內核的本質。為了滿足不同設備與應用程序的執行,Android在其內核之上的runtime中又增加了虛擬機設計與特定的系統權限。

宏內核是由一堆底層特權模式的核心代碼緊密組合在一起。嚴格上來說這種架構的靈活性不高。但面對硬件配置各異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視之類的系統,於是就搞出一個叫“虛擬機”的執行層,不同類型設備的應用程序都是在虛擬機上運行,讓代碼獲得跨平臺的能力。另外,每一個安卓應用,都在操作系統底層對應著一個虛擬機實例,由這個虛擬機來伺候運行應用程序的代碼。

不過也因為虛擬機的設計,Android在應用執行的效率方面並不高,即便是使用了再大的內存,性能再高的處理器,系統用久了,安裝的程序一多,都難免會卡頓。

理論上,Android上的應用程序仍然可以針對特定的硬件平臺進行優化,甚至將應用程序轉成專屬的機器碼,取得最高效率,但很少有軟件開發商願意這麼幹。華為方舟編譯器基本上直接生成高效機器碼,從而取得最高效能,而這隻能用在硬件平臺單一,或者僅有少量平臺的系統中,否則平臺一多,每個軟件都要根據不同平臺重新編譯,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

而這也是Android一直以來在系統和應用執行性能方面一直被詬病的原因。當然,Google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因此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Fuchsia操作系統,試圖從底層重新出發,解決安卓系統的問題。

Fuchsia最大的特點在於捨棄了Linux的宏內核,改用靈活的微內核。谷歌的計劃,是時機成熟時用Fuchsia取代安卓系統,手機、平板等各種機器都包括。其實看上去和鴻蒙系統有些象。

鴻蒙規劃雖久,但實際上投入開發就最近幾年的時間,應該也是受到Fuchsia的啟發,並且學習其設計理念。然而鴻蒙發佈了,Fuchsia卻還遙遙無期,主要還是Google的Android有太多歷史包袱需要承擔,不能斷然捨棄過去的硬件平臺與軟件支持,這讓Fuchsia的開發難度極高,

回到今天所發佈的鴻蒙操作系統,華為希望做到以單一操作系統對應不同的終端,從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電視,都可以在同一套系統框架之下進行開發,理論上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轉換工作,或者是針對不同設備打造不同的操作系統。

而這也就是微內核的最大特點,只要抽換針對不同設備的底層模塊,就能適用於不同的設備設計。而應用程序也同樣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上通用。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鴻蒙也不再將個別硬件獨立處理,而是將其視為同一個操作系統下的不同輸出輸入部份,這部份和蘋果在MacOS或iOS上的Hand Over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另一個鴻蒙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其內核調度機制進行了很大的改善,就好比過去Android使用的是車種分流,相同類型的工作被排在一起,而不是依照工作效率需求調配,而鴻蒙使用的是車速分流,內核會依照應用對性能需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度流水線,不會讓快慢不同的應用塞在一起。這也有助於整體效率的提升。

通過先進的調度邏輯,可以將應用的響應時間降低25.7%,同時時延的波動率也能下降55.6%。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在安全性方面,鴻蒙微內核之間是互相隔離的,權限也不同,不會有像Android被取得主要系統權限之後,所有的應用信息或權限保護都會被剝乾淨,讓整個系統私密信息完全暴露的風險。另一方面,微內核代碼極少,維護簡易,遠較宏內核不易被入侵。另一方面,鴻蒙也可以保留Linux內核,藉以擴展必要的兼容性或安全性。

而做為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統,目前鴻蒙一方面通過各種利誘方式吸收開發者開發原生應用,一方面也通過方舟編譯器來轉換現有的Android應用到鴻蒙上,而不只是Android應用,該編譯器也能轉換基於C/C++、Java、JS或Kotlin等程序語言寫成的應用。


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支持全平臺硬件,挑戰Android地位


而根據發佈會上的信息,首款基於鴻蒙系統的設備是電視,8月10日就會正式發佈,隨後在2020年,會新增電腦、智能手錶以及智能汽車的支持,2021年將會進入耳機、智能揚聲器以及VR/AR等應用當中。

那麼手機呢?

華為方面表示,考慮到既有移動生態系統的合作,智能手機還是會持續使用Android平臺,但未來如有萬一導致Android平臺授權被徹底終止,鴻蒙就可以上場取而代之。

而餘承東也在最後強調,做為全球首個發佈的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佈式操作系統,鴻蒙操作系統也會徹底開源。

當然,開源是吸引開發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開源並非一定就會成功,過去很多開源操作系統發展到最後都只能進入歷史的墳墓,或者是隱沒於在特定產品中,最後僅剩系統原始擁有者在維護,開源失去意義。

這些失敗的原因不外乎平臺太過侷限,或者是操作系統的和特定廠商結合得太緊密,使得第三方軟硬件開發者興趣缺缺,而這也是未來華為在推廣鴻蒙時需要注意的事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