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思考的竅門:遠離邏輯,讓無意識思考

孔子「誠之者,人之道」的實質,是教人學會常人世界中「正確思考」的方法,然後,在「正確思考」的基礎上,體驗「誠者,天之道」。這是孔子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意思。

我們要從「誠之者,人之道」入手學習,首先,要破除我們在被教育中建立起來的,關於思考的錯誤觀念。

今天我們要替大家破除的錯誤觀念是「邏輯思維」。

「正確思考」不需要邏輯!不但不需要邏輯,還要遠離邏輯!

必須依靠邏輯的,是表達!而不是思維。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邏輯」,然後再來看一下「正確思考」是怎麼思考的。

1、什麼是邏輯?

要理解什麼是邏輯,首先得明白「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實質。

溝通的實質是,表達者用約定俗成語言描述自己的「意識影像」,然後,由接受方在意識中還原這個「意識影像」。接受方把表述方的「意識影像」在自己的意識中還原出來,這次溝通就算成功了。

就拿現代漢語來說,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詞。邏輯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把這些詞連接起來,別人就能通過這些被按照一定順序連接起來的詞,在自己的意識中還原出「意識影像」。

連接這些詞的順序就是「邏輯」。這些被連接起來的詞變成了句子,把句子與句子連接起來的順序也是「邏輯」。之後段落與段落連接起來的順序也是「邏輯」。

這用的連接方法就是,我們為什麼會上邏輯思維的當的原因。

因為從接收方的角度來看,表述方描述的語言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出來的,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表述方就是這麼思考的。

其實,會使用「正確思考」的人,不是這樣思考的。

而且,溝通中被說服的接受方,其實都不是因為表述方的邏輯被說服的,而是被自己的經驗所說服的。

2、溝通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並不是表述者的邏輯,而是接受方自己的「意識影像」

在現實生活中,表述邏輯性強的人,很容易說服別人,於是我們都建立了一種錯覺:邏輯在溝通中是起關鍵作用的。

其實在溝通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表述方的邏輯,而是接受方自己的「意識影像」,這種「意識影像」救是我們平常說的經驗。

接受方接受了表述方用一定順序組織起來的語言後,並不是直接還原出表示方的「意識影像」,而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還原出了相應的「意識影像」。只是這個根據自己經驗還原出來的「意識影像」與表述方的「意識影像」非常的相似、接近而已。

接受方如果在自己的記憶中,沒有相似的「意識影像」,那麼,不管表述方所表述的邏輯有多麼完美、完整、嚴密,接受方也是沒法理解的,再完美的邏輯也會被接受方認為不符合邏輯。

所以即使是在表達中,作為表述者,TA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自己的邏輯,怎麼去組織語言,而是應該考慮接受方的生活經驗,也就是要注意接受方的「意識影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楞嚴經》開頭部分,釋迦摩尼佛對阿難尊者提出的七個問題,這七個問題是在幫助阿難尊者理解一幅「意識影像」:「心,不既不在內,也不在外」。

這句話,在釋迦摩尼佛的意識中,是一幅非常完整、清晰的「意識影像」,所表達的邏輯也非常的完整、完美、嚴密:「心,不既不在內,也不在外」。

但是,這句話在阿難尊者的經驗看來,這完全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阿難尊者根本就沒法還原出這句話背後的「意識影像」。

不要認為阿難尊者笨,阿難尊者的博文強記能力,放到今天來看,可能全世界也沒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了。

可是就是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愣是沒辦法還原出釋迦摩尼佛所說的「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的意識影像!

所以,表達必須依靠邏輯,但是,保證溝通成功的表達,還不是邏輯,而是接受方本身的「意識影像」。

真的擁有了直接還原對方「意識影像」能力的時候,可能都不需要語言與邏輯了。釋迦摩尼佛「拈花」示眾,示的不是手中的花,而是自己的「意識影像」。迦葉尊者直接還原出釋迦摩尼佛的「意識影像」,於是,破顏一笑。

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邏輯在溝通」中的作用。

表達是必須依靠邏輯的,但是,前提是必須建立在接受方的經驗基礎上。

明白這點,是要讓大家對邏輯有進一步清晰的認識,不要迷信邏輯。

3、「正確思考」是怎麼思考的?

一個人的思考過程、機制、原理要全部都說明白,那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我們會在後面找機會慢慢與大家分享。

今天我們先幫助大家對自己的思考有個大致的瞭解……

我們必須知道,真正的思考者,不是我們熟悉的意識,而是,我們不太熟悉的無意識。

意識與無意識,就好比是一個團隊,意識是領導,無意識是成員。

就和現實世界中的團隊一樣,優秀團隊的分工負責是很明確的,領導就是領路、下達指令,團隊成員專業解決具體問題。這樣的團隊的效率是最高的。

什麼事情都領導自己做的團隊,效率往往是最低的,領導也最累。

思考也是這樣,我們平時進行的「邏輯思考」,其實,都是意識在進行思考,而作為思考的主要角色:無意識,卻很少參與進來,這樣的思考就會弄得意識很累。

現實中,很多人都不太願意思考,就是這個原因,意識本身進行思考是很累的,問題是,這麼累的思考還不能得到優質的結果。

把思考的主要工作交給無意識進行,意識就不會這麼累,所以,真正懂得「正確思考」的人是很享受思考的。

意識根本就不需要進行思考,就能得到神奇的思考結果,這,怎麼能不快樂呢?

那麼,意識在思考中不負責思考本身的工作,TA總得乾點什麼吧?

意識在思考中就幹三件事:

1、要讓無意識為你思考,得為無意識提供素材,所以,意識要收集資料,關鍵是要把資料還原成「意識影像」。

這部分工作,大家可以理解為孔子說的「博學」。

2、意識要仔仔細細地“看”,這些由資料還原出來的「意識影像」。

因為,我們是根據自己已有「意識影像」,也就是經驗來還原資料的「意識影像」,所以,很多資料需要實地驗證或者多方、多角度論證。保證修正出來的「意識影像」接近現實影像。

這種資料核實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孔子說的「審問」,審問很對時候不是問別人而是問自己。

所有的資料收集完了,也實地驗證或者多方論證過了,之後,就完完整整的“看”這些「意識影像」。

這個“看”是非語言的,就是意識直接“看”,深入的“看”,透徹的“看”~

3、保持一個輕鬆的心理狀態

等意識“看”完,無意識開始正式思考工作,意識這個時候的職責,就是保持身心輕鬆、安靜的狀態,大白話說,就是休閒狀態。

真正的領導者,會思考的人,基本上有很大一塊時間處在休閒狀態中,其實TA們都不是在玩,而是讓無意識在思考,TA這時都是無意識的陪伴者、守護者。

當然,很多時候,那種靈光一現的答案,會在你認真“看”的時候就出現。以後,我們會和大家繼續分享,有了這種靈光一現的時候,人還不能興奮,要繼續審視,這就是孔子說的「明辨」。

一旦有了答案,後面要做的,首先是向誰表白的問題,把這個問題搞明白,後面邏輯才出場,如何根據特定的對象,去組織自己的語言文字。

寫了這麼多,就想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正確的思維,請遠離邏輯,學會用意識影像,讓思考的主角:無意識去思考。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祕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