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佛教:隆回目前可考最早是勝友大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隋唐達到鼎盛,從此佛教匯入到中華文化的大陣營之中。隆回的佛教最早從新化傳入金石橋,以後又傳入七江的南衝,發源地是雲峰山下的老庵堂,勝友大師是目前可以考證最早的禪師,老庵堂上有云峰山,層巒疊出,石壁峭絕,半山之間,建有庵堂,都用石頭壘成,內有石佛、石床、石灶,庵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庵左有石洞,流水潺潺,好一個“洞天福地”!勝友大師歸隱庵中,清心寡慾,修禪悟性,享壽108歲,修成正果,傳說皈化之時,佛音陣陣,紫氣東來,羅漢稽首,白鶴翱翔。這番景象被他的弟子記載入本,又過十數代,傳承到能育大師,他有深厚的佛家理論文化,在民國年間被推選為隆回的佛教會長,他的嫡傳弟子是奉益儒,儒再傳其子奉良喜,父子倆在隆回佛道兩教內法術高強,聲名遠播。

舊時,隆回佛教徒分兩種,一是出家修行的,稱僧(和尚),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是寺院或寺廟,出家修行的女士叫尼姑,所居修行場所稱“庵堂”;二是在家和尚,他們專門在鄉下唸佛誦經、開靈超度。在家和尚與出家和尚有區別,出家的教規嚴格,有三皈五戒,在家的不但可結婚生子,又不須除酒戒葷,真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而今,住庵、住寺的和尚、尼姑已所剩無幾。而在家的和尚隊伍有教徒數百人,生機勃勃,香火通行。

現今,隆回有佛教為主的宗教場所20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望雲山的天門寺,小沙江的普佛寺,金石橋的雲霧寺,大東山的東山禪院,七江的梅樹寺,六都寨的雙溪庵,隆回的佛緣寺,灘頭的鴻雲庵等。隆回亦成立了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為釋應志。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佛教:隆回目前可考最早是勝友大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隋唐達到鼎盛,從此佛教匯入到中華文化的大陣營之中。隆回的佛教最早從新化傳入金石橋,以後又傳入七江的南衝,發源地是雲峰山下的老庵堂,勝友大師是目前可以考證最早的禪師,老庵堂上有云峰山,層巒疊出,石壁峭絕,半山之間,建有庵堂,都用石頭壘成,內有石佛、石床、石灶,庵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庵左有石洞,流水潺潺,好一個“洞天福地”!勝友大師歸隱庵中,清心寡慾,修禪悟性,享壽108歲,修成正果,傳說皈化之時,佛音陣陣,紫氣東來,羅漢稽首,白鶴翱翔。這番景象被他的弟子記載入本,又過十數代,傳承到能育大師,他有深厚的佛家理論文化,在民國年間被推選為隆回的佛教會長,他的嫡傳弟子是奉益儒,儒再傳其子奉良喜,父子倆在隆回佛道兩教內法術高強,聲名遠播。

舊時,隆回佛教徒分兩種,一是出家修行的,稱僧(和尚),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是寺院或寺廟,出家修行的女士叫尼姑,所居修行場所稱“庵堂”;二是在家和尚,他們專門在鄉下唸佛誦經、開靈超度。在家和尚與出家和尚有區別,出家的教規嚴格,有三皈五戒,在家的不但可結婚生子,又不須除酒戒葷,真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而今,住庵、住寺的和尚、尼姑已所剩無幾。而在家的和尚隊伍有教徒數百人,生機勃勃,香火通行。

現今,隆回有佛教為主的宗教場所20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望雲山的天門寺,小沙江的普佛寺,金石橋的雲霧寺,大東山的東山禪院,七江的梅樹寺,六都寨的雙溪庵,隆回的佛緣寺,灘頭的鴻雲庵等。隆回亦成立了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為釋應志。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道教: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

“鴻君一教傳三友,老子一氣化三清”。中國的道教都追溯到元始、道德、靈寶天尊,是為三清,尊崇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開山祖師。隆回的道教宗派有兩支,一支是北面的“龍門派”,由新化發源至金石橋;另一支是南面的“丘祖派”,從清風觀啟教發派,兩個教派的教徒遍佈隆回各鄉鎮。道教徒稱“道士”。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教規中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出家(不結婚)、素食、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現在隆回的道士都是帶發修道的正一派,全真派正式住觀住院的只有道姑兩人。“龍門派”和“丘祖派”兩個教派的法事有差異,但各有特色,從動作和唱腔上看,北面的道士粗獷豪放,而南面的道士清一色的“崑腔調”,相對優雅斯文一些。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為最高信仰,以修練成仙為最高境界,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懲惡揚善為最終目的。所以,“善哉!善哉!”是道教徒的口頭禪,隆回“正一派”天師道發脈的教派,他們崇奉的先祖為老子、廣成子、張良、張道陵等。修道的宗旨繼承了三皈依和上、中、下三乘之說,第一皈依為無上“道寶”,第二皈依為無上“真寶”,第三皈依為無上“師寶”。凡修道者,必須立志皈依“道、真、師”三寶,才能了結善緣,得道成仙。所謂上、中、下三乘,是修道的三種境界。修上乘之道者,需修心養性,苦志參玄,廣行方便,大積陰功,待到功成果滿,便可身超三界,位列天仙;修中乘之道者,需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誠心懇禱,齋戒虔誠,清淨身心,待到功成果滿,來生為將為相,富貴無量;修下乘之道者,宜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樂善好施,廣積陰德,來生富貴,受用無盡,三皈依和三乘境界是隆回道教界教徒們的基本信仰和修練宗旨,也與中國傳統的道教教義是大體一致的。

隆回北面的“正一派”教派,歷代有道教“班次”傳承,他們不僅有明確的修道宗旨,而且有嚴格的《教規》《教訓》,如教規九條:一曰聯絡道派,團結一體;二曰尊師重教,講究彝倫;三曰孝敬父母,友恭兄弟;四曰道俗各別,莫戀紅塵;五曰祖墳重地,嚴禁侵擾;六曰勤儉持家,永承師業;七曰行坐威儀,謹束脩身;八曰玄嗣承接,輩份分明;九曰禁貪滅婪,各宜遵秉。這些條款就是師傅對徒弟的約束,不得違背。

隆回的道士、法事(道術)項目很多,其主要是做“道場”、“打醮”、“打符”等,其最大的法事是“水陸道場”,一般要七天七晚,開支數萬元,平常的事主望塵莫及,當然,能做這項法事的道士也是鳳毛麟角。目前,隆回登記備案的道教場所有麻塘山的“地母殿”、金石橋的“金龍峰殿”、司門前的“天馬寺”、石山灣的“金山觀”、灘頭的“雷王觀”等幾處,現有在家道士上百人。道教協會現任會長是羅愛平。隆回佛道兩教的教徒的香火從80年代至現在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開靈”、“做道場”已形成風俗習慣,所以,有很多和尚、道士已脫產成為專業人員。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佛教:隆回目前可考最早是勝友大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隋唐達到鼎盛,從此佛教匯入到中華文化的大陣營之中。隆回的佛教最早從新化傳入金石橋,以後又傳入七江的南衝,發源地是雲峰山下的老庵堂,勝友大師是目前可以考證最早的禪師,老庵堂上有云峰山,層巒疊出,石壁峭絕,半山之間,建有庵堂,都用石頭壘成,內有石佛、石床、石灶,庵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庵左有石洞,流水潺潺,好一個“洞天福地”!勝友大師歸隱庵中,清心寡慾,修禪悟性,享壽108歲,修成正果,傳說皈化之時,佛音陣陣,紫氣東來,羅漢稽首,白鶴翱翔。這番景象被他的弟子記載入本,又過十數代,傳承到能育大師,他有深厚的佛家理論文化,在民國年間被推選為隆回的佛教會長,他的嫡傳弟子是奉益儒,儒再傳其子奉良喜,父子倆在隆回佛道兩教內法術高強,聲名遠播。

舊時,隆回佛教徒分兩種,一是出家修行的,稱僧(和尚),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是寺院或寺廟,出家修行的女士叫尼姑,所居修行場所稱“庵堂”;二是在家和尚,他們專門在鄉下唸佛誦經、開靈超度。在家和尚與出家和尚有區別,出家的教規嚴格,有三皈五戒,在家的不但可結婚生子,又不須除酒戒葷,真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而今,住庵、住寺的和尚、尼姑已所剩無幾。而在家的和尚隊伍有教徒數百人,生機勃勃,香火通行。

現今,隆回有佛教為主的宗教場所20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望雲山的天門寺,小沙江的普佛寺,金石橋的雲霧寺,大東山的東山禪院,七江的梅樹寺,六都寨的雙溪庵,隆回的佛緣寺,灘頭的鴻雲庵等。隆回亦成立了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為釋應志。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道教: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

“鴻君一教傳三友,老子一氣化三清”。中國的道教都追溯到元始、道德、靈寶天尊,是為三清,尊崇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開山祖師。隆回的道教宗派有兩支,一支是北面的“龍門派”,由新化發源至金石橋;另一支是南面的“丘祖派”,從清風觀啟教發派,兩個教派的教徒遍佈隆回各鄉鎮。道教徒稱“道士”。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教規中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出家(不結婚)、素食、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現在隆回的道士都是帶發修道的正一派,全真派正式住觀住院的只有道姑兩人。“龍門派”和“丘祖派”兩個教派的法事有差異,但各有特色,從動作和唱腔上看,北面的道士粗獷豪放,而南面的道士清一色的“崑腔調”,相對優雅斯文一些。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為最高信仰,以修練成仙為最高境界,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懲惡揚善為最終目的。所以,“善哉!善哉!”是道教徒的口頭禪,隆回“正一派”天師道發脈的教派,他們崇奉的先祖為老子、廣成子、張良、張道陵等。修道的宗旨繼承了三皈依和上、中、下三乘之說,第一皈依為無上“道寶”,第二皈依為無上“真寶”,第三皈依為無上“師寶”。凡修道者,必須立志皈依“道、真、師”三寶,才能了結善緣,得道成仙。所謂上、中、下三乘,是修道的三種境界。修上乘之道者,需修心養性,苦志參玄,廣行方便,大積陰功,待到功成果滿,便可身超三界,位列天仙;修中乘之道者,需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誠心懇禱,齋戒虔誠,清淨身心,待到功成果滿,來生為將為相,富貴無量;修下乘之道者,宜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樂善好施,廣積陰德,來生富貴,受用無盡,三皈依和三乘境界是隆回道教界教徒們的基本信仰和修練宗旨,也與中國傳統的道教教義是大體一致的。

隆回北面的“正一派”教派,歷代有道教“班次”傳承,他們不僅有明確的修道宗旨,而且有嚴格的《教規》《教訓》,如教規九條:一曰聯絡道派,團結一體;二曰尊師重教,講究彝倫;三曰孝敬父母,友恭兄弟;四曰道俗各別,莫戀紅塵;五曰祖墳重地,嚴禁侵擾;六曰勤儉持家,永承師業;七曰行坐威儀,謹束脩身;八曰玄嗣承接,輩份分明;九曰禁貪滅婪,各宜遵秉。這些條款就是師傅對徒弟的約束,不得違背。

隆回的道士、法事(道術)項目很多,其主要是做“道場”、“打醮”、“打符”等,其最大的法事是“水陸道場”,一般要七天七晚,開支數萬元,平常的事主望塵莫及,當然,能做這項法事的道士也是鳳毛麟角。目前,隆回登記備案的道教場所有麻塘山的“地母殿”、金石橋的“金龍峰殿”、司門前的“天馬寺”、石山灣的“金山觀”、灘頭的“雷王觀”等幾處,現有在家道士上百人。道教協會現任會長是羅愛平。隆回佛道兩教的教徒的香火從80年代至現在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開靈”、“做道場”已形成風俗習慣,所以,有很多和尚、道士已脫產成為專業人員。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巫教:“倒路梅山”張五郎

據《國語·楚語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後來,男女都稱巫,隆回民間則稱男巫為“師公”或“老師”,稱女巫為“仙娘”或“降娘”,書面語統稱“巫師”。巫是人類最古老的信仰,供奉太上老君為啟教祖師,相傳巫教創始人為閭山九郎,在福建羅源縣沉毛江的閭山上立壇,廣開法門,以法行教,其弟子最著名的要算張五郎。

據巫教老本《海遊記》載:唐敬宗寶曆三年,張五郎赴試得中,朝廷選拔他任山東青州知府,他即與妻子月英一同赴任,行至青州嵩山嶺地界時,有一烏虎蘭蛇大廟,廟內有一烏虎精,凶惡無比,凡從此經過,必辦三牲禮祭,方可去得,否則丟財喪命。夫婦二人辦齊祭祀,入廟拜祭,豈知烏虎精見月英貌美,頓生歹念,作法將月英捉入洞中,張五郎見月英忽然不見,哭得天昏地暗,這時太上老君於雲頭觀見,知張五郎與巫教有緣,就化變一老人下凡點化,說道:“大人若想救出妻子,可往閭山學取罡法,方能得救。”張五郎即時棄印而去,一心前往閭山學法,轉眼三年圓滿,功果圓成。張五郎下山殺虎救妻,閭山法主賜他三道靈符,隨身燒化,並一再囑咐他性急不得,一路必須三步一跟斗趕路,哪知五郎救妻心切,歸心似箭,於是一步一跟斗,趕至嵩山嶺經過一番惡鬥,終將烏虎精收伏,救出了妻子,但由於趕路速步過快,從此成了一個兩手撐地,兩腳倒立的形象,即被世人稱為“倒路梅山”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佛教:隆回目前可考最早是勝友大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隋唐達到鼎盛,從此佛教匯入到中華文化的大陣營之中。隆回的佛教最早從新化傳入金石橋,以後又傳入七江的南衝,發源地是雲峰山下的老庵堂,勝友大師是目前可以考證最早的禪師,老庵堂上有云峰山,層巒疊出,石壁峭絕,半山之間,建有庵堂,都用石頭壘成,內有石佛、石床、石灶,庵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庵左有石洞,流水潺潺,好一個“洞天福地”!勝友大師歸隱庵中,清心寡慾,修禪悟性,享壽108歲,修成正果,傳說皈化之時,佛音陣陣,紫氣東來,羅漢稽首,白鶴翱翔。這番景象被他的弟子記載入本,又過十數代,傳承到能育大師,他有深厚的佛家理論文化,在民國年間被推選為隆回的佛教會長,他的嫡傳弟子是奉益儒,儒再傳其子奉良喜,父子倆在隆回佛道兩教內法術高強,聲名遠播。

舊時,隆回佛教徒分兩種,一是出家修行的,稱僧(和尚),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是寺院或寺廟,出家修行的女士叫尼姑,所居修行場所稱“庵堂”;二是在家和尚,他們專門在鄉下唸佛誦經、開靈超度。在家和尚與出家和尚有區別,出家的教規嚴格,有三皈五戒,在家的不但可結婚生子,又不須除酒戒葷,真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而今,住庵、住寺的和尚、尼姑已所剩無幾。而在家的和尚隊伍有教徒數百人,生機勃勃,香火通行。

現今,隆回有佛教為主的宗教場所20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望雲山的天門寺,小沙江的普佛寺,金石橋的雲霧寺,大東山的東山禪院,七江的梅樹寺,六都寨的雙溪庵,隆回的佛緣寺,灘頭的鴻雲庵等。隆回亦成立了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為釋應志。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道教: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

“鴻君一教傳三友,老子一氣化三清”。中國的道教都追溯到元始、道德、靈寶天尊,是為三清,尊崇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開山祖師。隆回的道教宗派有兩支,一支是北面的“龍門派”,由新化發源至金石橋;另一支是南面的“丘祖派”,從清風觀啟教發派,兩個教派的教徒遍佈隆回各鄉鎮。道教徒稱“道士”。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教規中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出家(不結婚)、素食、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現在隆回的道士都是帶發修道的正一派,全真派正式住觀住院的只有道姑兩人。“龍門派”和“丘祖派”兩個教派的法事有差異,但各有特色,從動作和唱腔上看,北面的道士粗獷豪放,而南面的道士清一色的“崑腔調”,相對優雅斯文一些。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為最高信仰,以修練成仙為最高境界,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懲惡揚善為最終目的。所以,“善哉!善哉!”是道教徒的口頭禪,隆回“正一派”天師道發脈的教派,他們崇奉的先祖為老子、廣成子、張良、張道陵等。修道的宗旨繼承了三皈依和上、中、下三乘之說,第一皈依為無上“道寶”,第二皈依為無上“真寶”,第三皈依為無上“師寶”。凡修道者,必須立志皈依“道、真、師”三寶,才能了結善緣,得道成仙。所謂上、中、下三乘,是修道的三種境界。修上乘之道者,需修心養性,苦志參玄,廣行方便,大積陰功,待到功成果滿,便可身超三界,位列天仙;修中乘之道者,需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誠心懇禱,齋戒虔誠,清淨身心,待到功成果滿,來生為將為相,富貴無量;修下乘之道者,宜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樂善好施,廣積陰德,來生富貴,受用無盡,三皈依和三乘境界是隆回道教界教徒們的基本信仰和修練宗旨,也與中國傳統的道教教義是大體一致的。

隆回北面的“正一派”教派,歷代有道教“班次”傳承,他們不僅有明確的修道宗旨,而且有嚴格的《教規》《教訓》,如教規九條:一曰聯絡道派,團結一體;二曰尊師重教,講究彝倫;三曰孝敬父母,友恭兄弟;四曰道俗各別,莫戀紅塵;五曰祖墳重地,嚴禁侵擾;六曰勤儉持家,永承師業;七曰行坐威儀,謹束脩身;八曰玄嗣承接,輩份分明;九曰禁貪滅婪,各宜遵秉。這些條款就是師傅對徒弟的約束,不得違背。

隆回的道士、法事(道術)項目很多,其主要是做“道場”、“打醮”、“打符”等,其最大的法事是“水陸道場”,一般要七天七晚,開支數萬元,平常的事主望塵莫及,當然,能做這項法事的道士也是鳳毛麟角。目前,隆回登記備案的道教場所有麻塘山的“地母殿”、金石橋的“金龍峰殿”、司門前的“天馬寺”、石山灣的“金山觀”、灘頭的“雷王觀”等幾處,現有在家道士上百人。道教協會現任會長是羅愛平。隆回佛道兩教的教徒的香火從80年代至現在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開靈”、“做道場”已形成風俗習慣,所以,有很多和尚、道士已脫產成為專業人員。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巫教:“倒路梅山”張五郎

據《國語·楚語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後來,男女都稱巫,隆回民間則稱男巫為“師公”或“老師”,稱女巫為“仙娘”或“降娘”,書面語統稱“巫師”。巫是人類最古老的信仰,供奉太上老君為啟教祖師,相傳巫教創始人為閭山九郎,在福建羅源縣沉毛江的閭山上立壇,廣開法門,以法行教,其弟子最著名的要算張五郎。

據巫教老本《海遊記》載:唐敬宗寶曆三年,張五郎赴試得中,朝廷選拔他任山東青州知府,他即與妻子月英一同赴任,行至青州嵩山嶺地界時,有一烏虎蘭蛇大廟,廟內有一烏虎精,凶惡無比,凡從此經過,必辦三牲禮祭,方可去得,否則丟財喪命。夫婦二人辦齊祭祀,入廟拜祭,豈知烏虎精見月英貌美,頓生歹念,作法將月英捉入洞中,張五郎見月英忽然不見,哭得天昏地暗,這時太上老君於雲頭觀見,知張五郎與巫教有緣,就化變一老人下凡點化,說道:“大人若想救出妻子,可往閭山學取罡法,方能得救。”張五郎即時棄印而去,一心前往閭山學法,轉眼三年圓滿,功果圓成。張五郎下山殺虎救妻,閭山法主賜他三道靈符,隨身燒化,並一再囑咐他性急不得,一路必須三步一跟斗趕路,哪知五郎救妻心切,歸心似箭,於是一步一跟斗,趕至嵩山嶺經過一番惡鬥,終將烏虎精收伏,救出了妻子,但由於趕路速步過快,從此成了一個兩手撐地,兩腳倒立的形象,即被世人稱為“倒路梅山”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擁有眾多信仰者的巫教,其最大特點就是崇拜先祖,最初是由武岡啟教公公邊法樣,邊氏法仙朱法虎,譚法來、譚法開,黃法林等傳入境內,後來各姓氏陸續有去古州拜法歸來的法師,傳說有劉法全、趙法壽、封法樣、王法富、龐法奇、鄧法虎、陽法清、馬法清、魏法清、廖法全等,以後各姓氏的後裔就把他們供奉為“家祖公公”進行慶賀,所以,隆回鄉下就形成了“還慶賀願”這一風俗。

隆回當前的巫教(師公教)大致分為兩支一支以閭山九郞為法主的“閭山派”,另一以以毛山八郎為法主的“毛山派”,兩個支派雖傳自不地的地區,但經過歷史變遷,現已大同小異,就我縣北部地區而言,以閭山九郎為法主的居多,比較有名的法壇有司門前的“永興壇”,七江的“老君殿”,印上的“富公教”,六都寨的“扶教堂”,每個鄉鎮行教的巫師至少10人,多的二三十人不等,最著名的法師有鄒愚民、周千壽、伍進軍、劉期貴、陳長貴、趙錢喜等。近年,劉期貴、曾令興、曾法坤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梅山文化研討會和相關學術交流,劉期貴還在北京師範大學與哈佛大學教授合篇的《中國鄉土宗教大全》一書中,撰文8萬餘字。為弘揚梅山宗教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自古“人而無恆,不可以做巫醫”,巫師的法事,是個“雜貨擔”,相當繁瑣複雜,常言要有“秀才肚子”,才能學會教門。至少要三年五載才可拋牌奏職,獨立行走香火。巫師有大、中、小型法事30多種:如收驚、打符、綯胎、罩缸、謝地、開光、撥生、退煞、安胎、合和水、蒙心水、止血水、漾海、退傷、回聖、占卜、起掌、回送、還慶賀、拋牌、團廟、奏曹、求雨、慶娘娘、迴天神等,不管是哪種法事,他們的宗旨和目的都是宣揚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多是驅邪鎮鬼、祛病消災,祈求神鬼護佑全家人口清吉、四季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財源廣進。通過還願後,信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普遍認為,邪氣被巫師鎮壓,正氣上升,前途一片光明,好運和財喜,猶在眼前,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佛教:隆回目前可考最早是勝友大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隋唐達到鼎盛,從此佛教匯入到中華文化的大陣營之中。隆回的佛教最早從新化傳入金石橋,以後又傳入七江的南衝,發源地是雲峰山下的老庵堂,勝友大師是目前可以考證最早的禪師,老庵堂上有云峰山,層巒疊出,石壁峭絕,半山之間,建有庵堂,都用石頭壘成,內有石佛、石床、石灶,庵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庵左有石洞,流水潺潺,好一個“洞天福地”!勝友大師歸隱庵中,清心寡慾,修禪悟性,享壽108歲,修成正果,傳說皈化之時,佛音陣陣,紫氣東來,羅漢稽首,白鶴翱翔。這番景象被他的弟子記載入本,又過十數代,傳承到能育大師,他有深厚的佛家理論文化,在民國年間被推選為隆回的佛教會長,他的嫡傳弟子是奉益儒,儒再傳其子奉良喜,父子倆在隆回佛道兩教內法術高強,聲名遠播。

舊時,隆回佛教徒分兩種,一是出家修行的,稱僧(和尚),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是寺院或寺廟,出家修行的女士叫尼姑,所居修行場所稱“庵堂”;二是在家和尚,他們專門在鄉下唸佛誦經、開靈超度。在家和尚與出家和尚有區別,出家的教規嚴格,有三皈五戒,在家的不但可結婚生子,又不須除酒戒葷,真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而今,住庵、住寺的和尚、尼姑已所剩無幾。而在家的和尚隊伍有教徒數百人,生機勃勃,香火通行。

現今,隆回有佛教為主的宗教場所20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望雲山的天門寺,小沙江的普佛寺,金石橋的雲霧寺,大東山的東山禪院,七江的梅樹寺,六都寨的雙溪庵,隆回的佛緣寺,灘頭的鴻雲庵等。隆回亦成立了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為釋應志。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道教: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

“鴻君一教傳三友,老子一氣化三清”。中國的道教都追溯到元始、道德、靈寶天尊,是為三清,尊崇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開山祖師。隆回的道教宗派有兩支,一支是北面的“龍門派”,由新化發源至金石橋;另一支是南面的“丘祖派”,從清風觀啟教發派,兩個教派的教徒遍佈隆回各鄉鎮。道教徒稱“道士”。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教規中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出家(不結婚)、素食、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現在隆回的道士都是帶發修道的正一派,全真派正式住觀住院的只有道姑兩人。“龍門派”和“丘祖派”兩個教派的法事有差異,但各有特色,從動作和唱腔上看,北面的道士粗獷豪放,而南面的道士清一色的“崑腔調”,相對優雅斯文一些。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為最高信仰,以修練成仙為最高境界,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懲惡揚善為最終目的。所以,“善哉!善哉!”是道教徒的口頭禪,隆回“正一派”天師道發脈的教派,他們崇奉的先祖為老子、廣成子、張良、張道陵等。修道的宗旨繼承了三皈依和上、中、下三乘之說,第一皈依為無上“道寶”,第二皈依為無上“真寶”,第三皈依為無上“師寶”。凡修道者,必須立志皈依“道、真、師”三寶,才能了結善緣,得道成仙。所謂上、中、下三乘,是修道的三種境界。修上乘之道者,需修心養性,苦志參玄,廣行方便,大積陰功,待到功成果滿,便可身超三界,位列天仙;修中乘之道者,需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誠心懇禱,齋戒虔誠,清淨身心,待到功成果滿,來生為將為相,富貴無量;修下乘之道者,宜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樂善好施,廣積陰德,來生富貴,受用無盡,三皈依和三乘境界是隆回道教界教徒們的基本信仰和修練宗旨,也與中國傳統的道教教義是大體一致的。

隆回北面的“正一派”教派,歷代有道教“班次”傳承,他們不僅有明確的修道宗旨,而且有嚴格的《教規》《教訓》,如教規九條:一曰聯絡道派,團結一體;二曰尊師重教,講究彝倫;三曰孝敬父母,友恭兄弟;四曰道俗各別,莫戀紅塵;五曰祖墳重地,嚴禁侵擾;六曰勤儉持家,永承師業;七曰行坐威儀,謹束脩身;八曰玄嗣承接,輩份分明;九曰禁貪滅婪,各宜遵秉。這些條款就是師傅對徒弟的約束,不得違背。

隆回的道士、法事(道術)項目很多,其主要是做“道場”、“打醮”、“打符”等,其最大的法事是“水陸道場”,一般要七天七晚,開支數萬元,平常的事主望塵莫及,當然,能做這項法事的道士也是鳳毛麟角。目前,隆回登記備案的道教場所有麻塘山的“地母殿”、金石橋的“金龍峰殿”、司門前的“天馬寺”、石山灣的“金山觀”、灘頭的“雷王觀”等幾處,現有在家道士上百人。道教協會現任會長是羅愛平。隆回佛道兩教的教徒的香火從80年代至現在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開靈”、“做道場”已形成風俗習慣,所以,有很多和尚、道士已脫產成為專業人員。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巫教:“倒路梅山”張五郎

據《國語·楚語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後來,男女都稱巫,隆回民間則稱男巫為“師公”或“老師”,稱女巫為“仙娘”或“降娘”,書面語統稱“巫師”。巫是人類最古老的信仰,供奉太上老君為啟教祖師,相傳巫教創始人為閭山九郎,在福建羅源縣沉毛江的閭山上立壇,廣開法門,以法行教,其弟子最著名的要算張五郎。

據巫教老本《海遊記》載:唐敬宗寶曆三年,張五郎赴試得中,朝廷選拔他任山東青州知府,他即與妻子月英一同赴任,行至青州嵩山嶺地界時,有一烏虎蘭蛇大廟,廟內有一烏虎精,凶惡無比,凡從此經過,必辦三牲禮祭,方可去得,否則丟財喪命。夫婦二人辦齊祭祀,入廟拜祭,豈知烏虎精見月英貌美,頓生歹念,作法將月英捉入洞中,張五郎見月英忽然不見,哭得天昏地暗,這時太上老君於雲頭觀見,知張五郎與巫教有緣,就化變一老人下凡點化,說道:“大人若想救出妻子,可往閭山學取罡法,方能得救。”張五郎即時棄印而去,一心前往閭山學法,轉眼三年圓滿,功果圓成。張五郎下山殺虎救妻,閭山法主賜他三道靈符,隨身燒化,並一再囑咐他性急不得,一路必須三步一跟斗趕路,哪知五郎救妻心切,歸心似箭,於是一步一跟斗,趕至嵩山嶺經過一番惡鬥,終將烏虎精收伏,救出了妻子,但由於趕路速步過快,從此成了一個兩手撐地,兩腳倒立的形象,即被世人稱為“倒路梅山”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擁有眾多信仰者的巫教,其最大特點就是崇拜先祖,最初是由武岡啟教公公邊法樣,邊氏法仙朱法虎,譚法來、譚法開,黃法林等傳入境內,後來各姓氏陸續有去古州拜法歸來的法師,傳說有劉法全、趙法壽、封法樣、王法富、龐法奇、鄧法虎、陽法清、馬法清、魏法清、廖法全等,以後各姓氏的後裔就把他們供奉為“家祖公公”進行慶賀,所以,隆回鄉下就形成了“還慶賀願”這一風俗。

隆回當前的巫教(師公教)大致分為兩支一支以閭山九郞為法主的“閭山派”,另一以以毛山八郎為法主的“毛山派”,兩個支派雖傳自不地的地區,但經過歷史變遷,現已大同小異,就我縣北部地區而言,以閭山九郎為法主的居多,比較有名的法壇有司門前的“永興壇”,七江的“老君殿”,印上的“富公教”,六都寨的“扶教堂”,每個鄉鎮行教的巫師至少10人,多的二三十人不等,最著名的法師有鄒愚民、周千壽、伍進軍、劉期貴、陳長貴、趙錢喜等。近年,劉期貴、曾令興、曾法坤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梅山文化研討會和相關學術交流,劉期貴還在北京師範大學與哈佛大學教授合篇的《中國鄉土宗教大全》一書中,撰文8萬餘字。為弘揚梅山宗教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自古“人而無恆,不可以做巫醫”,巫師的法事,是個“雜貨擔”,相當繁瑣複雜,常言要有“秀才肚子”,才能學會教門。至少要三年五載才可拋牌奏職,獨立行走香火。巫師有大、中、小型法事30多種:如收驚、打符、綯胎、罩缸、謝地、開光、撥生、退煞、安胎、合和水、蒙心水、止血水、漾海、退傷、回聖、占卜、起掌、回送、還慶賀、拋牌、團廟、奏曹、求雨、慶娘娘、迴天神等,不管是哪種法事,他們的宗旨和目的都是宣揚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多是驅邪鎮鬼、祛病消災,祈求神鬼護佑全家人口清吉、四季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財源廣進。通過還願後,信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普遍認為,邪氣被巫師鎮壓,正氣上升,前途一片光明,好運和財喜,猶在眼前,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舊時,由於生產力低下,知識貧乏,人們如遇天災人禍時,只能以唯心的觀點,認為神靈在懲罰,是鬼怪在做祟,所以每當遇病遭災或生意買賣、耕作養育等,都虔誠地向家祖公公及神靈許下諾言,一旦願望實現就還願,所以“許願要還願”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在解放前,隆回巫教大多數教壇都能夠養家餬口,香火好的也買到一百多石谷田。解放後,破四舊,巫教被當作迷信對待,不少師公吃盡了苦頭,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巫師的香火才逐漸有所恢復。但自2010年後,師公的香火很不景氣,隨著人民文化科技知識的增長,信巫教的人越來越少。之前信人所許的“老願心”大多已勾銷,新願心又許得少,再加之物價和工價上漲,年輕人都在外在為生活奔波忙碌,哪還想到還願,在家的一些老人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巫師香火冷淡,年輕巫師只好改做其他行業,學徒已青黃不接,巫教日薄西山,看來也是一種劫數吧!但是,巫教的衰退必須謹防外來邪教的滲入,以免對社會造成危害。

巫教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客觀地為學術界保留了該區域內的古代勞動人們生動形象的原始畫面,有些東西神祕莫測,如還願佔測吉凶,法術高深的巫師八九不離十,用科學都無法解釋,有待廣大民俗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做進一步的挖掘整理,使巫教的真傳(科學性)得以發揚光大。 

隆回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境內的望雲山、丫髻山、大東山、白馬山、唐家山歷古就有“小五嶽”之稱。據碑文記載:望雲山在唐末就已經修建了庵堂寺廟,佛教就在這個時候傳入,以後逐步發展,分成淨土、律宗、禪宗三派,以禪宗南嶽派最多;道教傳入境內的具體時間無法考究,但新化縣一支“正一派”是最早進入隆回金石橋的道教宗派。以後陸續向司門前、七江、六都寨、荷香橋等全縣範圍內輻射;巫教(梅山教),亦稱師公教,它是本土宗教,據巫教最早的《曉諭榜文》載:“歷代遙遙,閱無悠悠,啟於唐虞,盛於東周……”由此可見,它比佛道教更早,隆回的巫教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早從武岡傳入,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風情為基礎,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影響,深受鄉民歡迎;隆回宗教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梅山文化相互滲透、融合,這些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滲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水乳交融。它對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邏輯、文學、藝術及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佛教:隆回目前可考最早是勝友大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隋唐達到鼎盛,從此佛教匯入到中華文化的大陣營之中。隆回的佛教最早從新化傳入金石橋,以後又傳入七江的南衝,發源地是雲峰山下的老庵堂,勝友大師是目前可以考證最早的禪師,老庵堂上有云峰山,層巒疊出,石壁峭絕,半山之間,建有庵堂,都用石頭壘成,內有石佛、石床、石灶,庵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庵左有石洞,流水潺潺,好一個“洞天福地”!勝友大師歸隱庵中,清心寡慾,修禪悟性,享壽108歲,修成正果,傳說皈化之時,佛音陣陣,紫氣東來,羅漢稽首,白鶴翱翔。這番景象被他的弟子記載入本,又過十數代,傳承到能育大師,他有深厚的佛家理論文化,在民國年間被推選為隆回的佛教會長,他的嫡傳弟子是奉益儒,儒再傳其子奉良喜,父子倆在隆回佛道兩教內法術高強,聲名遠播。

舊時,隆回佛教徒分兩種,一是出家修行的,稱僧(和尚),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是寺院或寺廟,出家修行的女士叫尼姑,所居修行場所稱“庵堂”;二是在家和尚,他們專門在鄉下唸佛誦經、開靈超度。在家和尚與出家和尚有區別,出家的教規嚴格,有三皈五戒,在家的不但可結婚生子,又不須除酒戒葷,真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而今,住庵、住寺的和尚、尼姑已所剩無幾。而在家的和尚隊伍有教徒數百人,生機勃勃,香火通行。

現今,隆回有佛教為主的宗教場所20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望雲山的天門寺,小沙江的普佛寺,金石橋的雲霧寺,大東山的東山禪院,七江的梅樹寺,六都寨的雙溪庵,隆回的佛緣寺,灘頭的鴻雲庵等。隆回亦成立了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為釋應志。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道教: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

“鴻君一教傳三友,老子一氣化三清”。中國的道教都追溯到元始、道德、靈寶天尊,是為三清,尊崇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開山祖師。隆回的道教宗派有兩支,一支是北面的“龍門派”,由新化發源至金石橋;另一支是南面的“丘祖派”,從清風觀啟教發派,兩個教派的教徒遍佈隆回各鄉鎮。道教徒稱“道士”。隆回道教有兩個流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兩派的信仰並無差異,只是教規中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出家(不結婚)、素食、住觀;正一派則無這些規定,現在隆回的道士都是帶發修道的正一派,全真派正式住觀住院的只有道姑兩人。“龍門派”和“丘祖派”兩個教派的法事有差異,但各有特色,從動作和唱腔上看,北面的道士粗獷豪放,而南面的道士清一色的“崑腔調”,相對優雅斯文一些。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為最高信仰,以修練成仙為最高境界,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懲惡揚善為最終目的。所以,“善哉!善哉!”是道教徒的口頭禪,隆回“正一派”天師道發脈的教派,他們崇奉的先祖為老子、廣成子、張良、張道陵等。修道的宗旨繼承了三皈依和上、中、下三乘之說,第一皈依為無上“道寶”,第二皈依為無上“真寶”,第三皈依為無上“師寶”。凡修道者,必須立志皈依“道、真、師”三寶,才能了結善緣,得道成仙。所謂上、中、下三乘,是修道的三種境界。修上乘之道者,需修心養性,苦志參玄,廣行方便,大積陰功,待到功成果滿,便可身超三界,位列天仙;修中乘之道者,需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誠心懇禱,齋戒虔誠,清淨身心,待到功成果滿,來生為將為相,富貴無量;修下乘之道者,宜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樂善好施,廣積陰德,來生富貴,受用無盡,三皈依和三乘境界是隆回道教界教徒們的基本信仰和修練宗旨,也與中國傳統的道教教義是大體一致的。

隆回北面的“正一派”教派,歷代有道教“班次”傳承,他們不僅有明確的修道宗旨,而且有嚴格的《教規》《教訓》,如教規九條:一曰聯絡道派,團結一體;二曰尊師重教,講究彝倫;三曰孝敬父母,友恭兄弟;四曰道俗各別,莫戀紅塵;五曰祖墳重地,嚴禁侵擾;六曰勤儉持家,永承師業;七曰行坐威儀,謹束脩身;八曰玄嗣承接,輩份分明;九曰禁貪滅婪,各宜遵秉。這些條款就是師傅對徒弟的約束,不得違背。

隆回的道士、法事(道術)項目很多,其主要是做“道場”、“打醮”、“打符”等,其最大的法事是“水陸道場”,一般要七天七晚,開支數萬元,平常的事主望塵莫及,當然,能做這項法事的道士也是鳳毛麟角。目前,隆回登記備案的道教場所有麻塘山的“地母殿”、金石橋的“金龍峰殿”、司門前的“天馬寺”、石山灣的“金山觀”、灘頭的“雷王觀”等幾處,現有在家道士上百人。道教協會現任會長是羅愛平。隆回佛道兩教的教徒的香火從80年代至現在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開靈”、“做道場”已形成風俗習慣,所以,有很多和尚、道士已脫產成為專業人員。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巫教:“倒路梅山”張五郎

據《國語·楚語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後來,男女都稱巫,隆回民間則稱男巫為“師公”或“老師”,稱女巫為“仙娘”或“降娘”,書面語統稱“巫師”。巫是人類最古老的信仰,供奉太上老君為啟教祖師,相傳巫教創始人為閭山九郎,在福建羅源縣沉毛江的閭山上立壇,廣開法門,以法行教,其弟子最著名的要算張五郎。

據巫教老本《海遊記》載:唐敬宗寶曆三年,張五郎赴試得中,朝廷選拔他任山東青州知府,他即與妻子月英一同赴任,行至青州嵩山嶺地界時,有一烏虎蘭蛇大廟,廟內有一烏虎精,凶惡無比,凡從此經過,必辦三牲禮祭,方可去得,否則丟財喪命。夫婦二人辦齊祭祀,入廟拜祭,豈知烏虎精見月英貌美,頓生歹念,作法將月英捉入洞中,張五郎見月英忽然不見,哭得天昏地暗,這時太上老君於雲頭觀見,知張五郎與巫教有緣,就化變一老人下凡點化,說道:“大人若想救出妻子,可往閭山學取罡法,方能得救。”張五郎即時棄印而去,一心前往閭山學法,轉眼三年圓滿,功果圓成。張五郎下山殺虎救妻,閭山法主賜他三道靈符,隨身燒化,並一再囑咐他性急不得,一路必須三步一跟斗趕路,哪知五郎救妻心切,歸心似箭,於是一步一跟斗,趕至嵩山嶺經過一番惡鬥,終將烏虎精收伏,救出了妻子,但由於趕路速步過快,從此成了一個兩手撐地,兩腳倒立的形象,即被世人稱為“倒路梅山”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擁有眾多信仰者的巫教,其最大特點就是崇拜先祖,最初是由武岡啟教公公邊法樣,邊氏法仙朱法虎,譚法來、譚法開,黃法林等傳入境內,後來各姓氏陸續有去古州拜法歸來的法師,傳說有劉法全、趙法壽、封法樣、王法富、龐法奇、鄧法虎、陽法清、馬法清、魏法清、廖法全等,以後各姓氏的後裔就把他們供奉為“家祖公公”進行慶賀,所以,隆回鄉下就形成了“還慶賀願”這一風俗。

隆回當前的巫教(師公教)大致分為兩支一支以閭山九郞為法主的“閭山派”,另一以以毛山八郎為法主的“毛山派”,兩個支派雖傳自不地的地區,但經過歷史變遷,現已大同小異,就我縣北部地區而言,以閭山九郎為法主的居多,比較有名的法壇有司門前的“永興壇”,七江的“老君殿”,印上的“富公教”,六都寨的“扶教堂”,每個鄉鎮行教的巫師至少10人,多的二三十人不等,最著名的法師有鄒愚民、周千壽、伍進軍、劉期貴、陳長貴、趙錢喜等。近年,劉期貴、曾令興、曾法坤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梅山文化研討會和相關學術交流,劉期貴還在北京師範大學與哈佛大學教授合篇的《中國鄉土宗教大全》一書中,撰文8萬餘字。為弘揚梅山宗教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自古“人而無恆,不可以做巫醫”,巫師的法事,是個“雜貨擔”,相當繁瑣複雜,常言要有“秀才肚子”,才能學會教門。至少要三年五載才可拋牌奏職,獨立行走香火。巫師有大、中、小型法事30多種:如收驚、打符、綯胎、罩缸、謝地、開光、撥生、退煞、安胎、合和水、蒙心水、止血水、漾海、退傷、回聖、占卜、起掌、回送、還慶賀、拋牌、團廟、奏曹、求雨、慶娘娘、迴天神等,不管是哪種法事,他們的宗旨和目的都是宣揚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多是驅邪鎮鬼、祛病消災,祈求神鬼護佑全家人口清吉、四季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財源廣進。通過還願後,信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普遍認為,邪氣被巫師鎮壓,正氣上升,前途一片光明,好運和財喜,猶在眼前,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舊時,由於生產力低下,知識貧乏,人們如遇天災人禍時,只能以唯心的觀點,認為神靈在懲罰,是鬼怪在做祟,所以每當遇病遭災或生意買賣、耕作養育等,都虔誠地向家祖公公及神靈許下諾言,一旦願望實現就還願,所以“許願要還願”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在解放前,隆回巫教大多數教壇都能夠養家餬口,香火好的也買到一百多石谷田。解放後,破四舊,巫教被當作迷信對待,不少師公吃盡了苦頭,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巫師的香火才逐漸有所恢復。但自2010年後,師公的香火很不景氣,隨著人民文化科技知識的增長,信巫教的人越來越少。之前信人所許的“老願心”大多已勾銷,新願心又許得少,再加之物價和工價上漲,年輕人都在外在為生活奔波忙碌,哪還想到還願,在家的一些老人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巫師香火冷淡,年輕巫師只好改做其他行業,學徒已青黃不接,巫教日薄西山,看來也是一種劫數吧!但是,巫教的衰退必須謹防外來邪教的滲入,以免對社會造成危害。

巫教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客觀地為學術界保留了該區域內的古代勞動人們生動形象的原始畫面,有些東西神祕莫測,如還願佔測吉凶,法術高深的巫師八九不離十,用科學都無法解釋,有待廣大民俗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做進一步的挖掘整理,使巫教的真傳(科學性)得以發揚光大。 

隆回佛教、道教、梅山教簡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