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變成奪命藥,腸道菌群竟然還有這種“妖豔”的一面!

抗癌藥變成奪命藥,腸道菌群竟然還有這種“妖豔”的一面!

腸道菌群

我們採取藥物治療的時候,不同的人因為體質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但是體質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少有人能弄得清除。近期一項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可能會告訴人們為什麼有的藥物服用下去反而會產生危害生命的副作用。

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人體腸道微生物組成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服用治療轉移性結腸直腸癌藥物後會出現危及生命的反應。

而今天只提供在線閱讀的開放性雜誌《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可以幫助預測哪些患者在服用藥物後會出現副作用同時預防易感患者的併發症。

抗癌藥變成奪命藥,腸道菌群竟然還有這種“妖豔”的一面!

doi:10.1038/s41522-017-0034-1

愛因斯坦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助理教授Libusha Kelly說:“我們已經知道基因會影響患者對藥物的反應。現在,越來越清楚的是,腸道微生物和其他生活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伊立替康是用於治療已經擴散或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結腸直腸癌的三種化療藥物之一。然而,高達40%的患者在注射伊立替康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反應,嚴重者可致死亡。伊立替康以非活性形式進入體內。肝酶將其代謝成能夠殺死癌細胞的活性形式並具有毒性,從而損害腸內膜而引起嚴重的副作用。Kelly博士強調:“可以想像,患者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在給藥後再引起腸道問題是非常危險的。然而伊立替康卻是對抗癌症的重要手段。”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藥物伊立替康的副作用,醫生嘗試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殺死產生酶的細菌。但是抗生素也能殺死保護性腸道微生物,包括那些抵抗致病細菌的微生物。研究人員發現選擇性靶向大腸桿菌β-葡糖苷酸酶的藥物可以降低伊立替康的毒性。

在該研究中,Kelly博士和她的同事們調查了機體微生物組成是否真的會使伊立替康產生毒性。研究人員收集了20名健康個體的糞便樣品,並用滅活的伊立替康處理樣品,根據是否可以重新激活藥物對糞便樣本進行分組。 20個人中有4人被發現是“高代謝者”,其餘16人是“低代謝者”。

抗癌藥變成奪命藥,腸道菌群竟然還有這種“妖豔”的一面!

We studied 20 microbiomes to characterize the variability in human gut microbiota mediated conversion of SN-38G into SN-38 and to determine the microbial basis of this variability. We first defined metabolism of SN-38G for each individual using time course ex vivo incubations of fecal extracts with SN-38G and targeted LC-MS/MS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SN-38 formed. We identified two distinct metabolizer phenotypes, or ‘metabotypes’, based on % SN-38 formation, which can be sub-grouped into low (0.04–8.72%) and high (26.46–77.11%) metabolizer phenotypes

然後分析兩組糞便樣品的微生物組成差異,重點是β-葡糖苷酸酶的存在。研究人員發現,高代謝者的β-葡糖苷酸酶含量明顯高於低代謝者。

Kelly博士說:“我們假設如果患者是高代謝人群,那麼其服用伊立替康後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將會大大提高。要想降低這種副作用,我們需要檢查癌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成,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研究結果表明,在注射伊立替康之前分析患者腸道微生物組成可在極大程度上預測患者是否會出現副作用。另外,如2010年小鼠研究結果所證實,可以通過使用抑制特異性β-葡糖苷酸酶的藥物來預防不良反應。

參考資料:Human microbiome signatures of differential colorectal cancer drug metabolism.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2017.

會議推薦

2017現代臨床分子診斷研討會

(中國·上海 2017年12月9日-10日)

點擊下圖查看會議詳情

抗癌藥變成奪命藥,腸道菌群竟然還有這種“妖豔”的一面!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表單,報名參加!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