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懷素與鄔彤為友 , 嘗從彤受筆法 ,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 : 孤蓬自振,驚砂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顏真卿日 : 師亦有自得乎;素日 : 吾觀夏雲多奇峰 , 嘗師之其痛快處 , 如飛鳥入林 , 驚蛇入草,縱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 : 得之矣 ! ”(《清河書畫舫》卯字號60真) 釋懷素成為大書法家,亦不能離開別人的啟發而有所得。

在美術這塊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可以稱得起萬紫千紅 , 百花爭豔。美中不足的是展覽很多 , 而評論很少。這對進一步促進創作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欣賞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評論,就成為普遍的要求了。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懷素與鄔彤為友 , 嘗從彤受筆法 ,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 : 孤蓬自振,驚砂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顏真卿日 : 師亦有自得乎;素日 : 吾觀夏雲多奇峰 , 嘗師之其痛快處 , 如飛鳥入林 , 驚蛇入草,縱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 : 得之矣 ! ”(《清河書畫舫》卯字號60真) 釋懷素成為大書法家,亦不能離開別人的啟發而有所得。

在美術這塊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可以稱得起萬紫千紅 , 百花爭豔。美中不足的是展覽很多 , 而評論很少。這對進一步促進創作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欣賞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評論,就成為普遍的要求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難道沒有意見嗎?不。你仔細地聽一聽:“好多畫老是翻印出版,好在那裡?”“有些畫只講渲染,不講筆墨。 ”“畫也不錯 , 就是受外國影響太大。”等等。不過沒有把這些不同的見解 , 記之於筆墨 , 公之於大眾罷了。為什麼不能把私下的議論 , 甚至已醞釀成熟的不同見解提出來探討呢?據說評論一張畫,可能來自愛好不同,怕指為偏愛。或者說,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或者是 , 都是熟人 , 何必呢? 於是在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就缺乏百家爭鳴的氣氛了。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懷素與鄔彤為友 , 嘗從彤受筆法 ,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 : 孤蓬自振,驚砂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顏真卿日 : 師亦有自得乎;素日 : 吾觀夏雲多奇峰 , 嘗師之其痛快處 , 如飛鳥入林 , 驚蛇入草,縱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 : 得之矣 ! ”(《清河書畫舫》卯字號60真) 釋懷素成為大書法家,亦不能離開別人的啟發而有所得。

在美術這塊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可以稱得起萬紫千紅 , 百花爭豔。美中不足的是展覽很多 , 而評論很少。這對進一步促進創作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欣賞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評論,就成為普遍的要求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難道沒有意見嗎?不。你仔細地聽一聽:“好多畫老是翻印出版,好在那裡?”“有些畫只講渲染,不講筆墨。 ”“畫也不錯 , 就是受外國影響太大。”等等。不過沒有把這些不同的見解 , 記之於筆墨 , 公之於大眾罷了。為什麼不能把私下的議論 , 甚至已醞釀成熟的不同見解提出來探討呢?據說評論一張畫,可能來自愛好不同,怕指為偏愛。或者說,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或者是 , 都是熟人 , 何必呢? 於是在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就缺乏百家爭鳴的氣氛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藝術上的偏愛是客觀存在的。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鹹、淡、酸、甜不同一樣。這種偏愛 , 也用不著統一 , 也不能統一。假如說沒有這種偏愛 , 也就沒有形式、風格、題材的多樣化 , 也就沒有百花齊放了。這種偏愛 , 正是藝術上豐富多彩的客觀條件之一 , 百花齊放正是為了滿足客觀存在的不同要求。所以,只要不將個人偏愛強加與作者和觀眾 , 既如從個人偏愛出發 , 作一家之言 , 供作家參考 , 群眾選擇, 以至相互比美 , 又有什麼不好呢 ? 何況僅僅夾有偏愛 , 那就更不成問題了。一個善於吸收群眾意見的作者 , 不在於能聽取偏愛相同的意見,而在於能從不同意見中,有所比較,有所啟發 , 從而有所收益。實際上 , 一個藝術家在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中(也是一種偏愛)是十分 曲折和復 雜的過程。他總是在許多不同偏愛中(包括古今中外)賞試、創造 , 再賞試、再創造的反覆探討最後才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的。不可設想 ,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 , 不是在許多不同意見和偏愛中 , 經過自己獨立思考 , 不斷地藝術實踐、比較、選擇、綜合研究 , 最後形成自己的特點 , 而是在同一個意見和偏愛下,毫無比較的形成自己的特點的。當然 , 這種議論紛紛, 對一個還不成熟的作者 , 由於他們還缺乏批判地吸收能力 , 還沒有足夠的藝術上的膽識,可能在不同意中 , 暫時地感到無所適從 , 踟躕不前 , 有所苦惱。但是 , 只要他們的著眼點不是埋怨那麼多意見,而是當著磨鍊的必經過程 , 提高的大好機會 , 促使自己深入探討,刻苦鑽研 , 完全可以從議論紛紛中得到啟發和教益的 。所以,從評論者說,只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勞動 , 不把自己的偏愛強加於人 , 即使從個人偏愛出發各抒己見,也不會妨礙百花齊放。從作者說,要不怕別人夾有偏愛地對自己作品提出的要求 , 因為你不但有權接受或不接受 , 而且可以從比較中得到借鑑 , 來進一步修正、補充自己的看法 , 或是更加肯定自己的觀點 ; 如果還頂不住各種意見,從而拿不定主意 , 那就更需要比較了。假若這種看法能成立的說,怕指為偏愛 , 不敢寫作品評論就沒有必要了。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懷素與鄔彤為友 , 嘗從彤受筆法 ,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 : 孤蓬自振,驚砂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顏真卿日 : 師亦有自得乎;素日 : 吾觀夏雲多奇峰 , 嘗師之其痛快處 , 如飛鳥入林 , 驚蛇入草,縱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 : 得之矣 ! ”(《清河書畫舫》卯字號60真) 釋懷素成為大書法家,亦不能離開別人的啟發而有所得。

在美術這塊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可以稱得起萬紫千紅 , 百花爭豔。美中不足的是展覽很多 , 而評論很少。這對進一步促進創作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欣賞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評論,就成為普遍的要求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難道沒有意見嗎?不。你仔細地聽一聽:“好多畫老是翻印出版,好在那裡?”“有些畫只講渲染,不講筆墨。 ”“畫也不錯 , 就是受外國影響太大。”等等。不過沒有把這些不同的見解 , 記之於筆墨 , 公之於大眾罷了。為什麼不能把私下的議論 , 甚至已醞釀成熟的不同見解提出來探討呢?據說評論一張畫,可能來自愛好不同,怕指為偏愛。或者說,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或者是 , 都是熟人 , 何必呢? 於是在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就缺乏百家爭鳴的氣氛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藝術上的偏愛是客觀存在的。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鹹、淡、酸、甜不同一樣。這種偏愛 , 也用不著統一 , 也不能統一。假如說沒有這種偏愛 , 也就沒有形式、風格、題材的多樣化 , 也就沒有百花齊放了。這種偏愛 , 正是藝術上豐富多彩的客觀條件之一 , 百花齊放正是為了滿足客觀存在的不同要求。所以,只要不將個人偏愛強加與作者和觀眾 , 既如從個人偏愛出發 , 作一家之言 , 供作家參考 , 群眾選擇, 以至相互比美 , 又有什麼不好呢 ? 何況僅僅夾有偏愛 , 那就更不成問題了。一個善於吸收群眾意見的作者 , 不在於能聽取偏愛相同的意見,而在於能從不同意見中,有所比較,有所啟發 , 從而有所收益。實際上 , 一個藝術家在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中(也是一種偏愛)是十分 曲折和復 雜的過程。他總是在許多不同偏愛中(包括古今中外)賞試、創造 , 再賞試、再創造的反覆探討最後才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的。不可設想 ,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 , 不是在許多不同意見和偏愛中 , 經過自己獨立思考 , 不斷地藝術實踐、比較、選擇、綜合研究 , 最後形成自己的特點 , 而是在同一個意見和偏愛下,毫無比較的形成自己的特點的。當然 , 這種議論紛紛, 對一個還不成熟的作者 , 由於他們還缺乏批判地吸收能力 , 還沒有足夠的藝術上的膽識,可能在不同意中 , 暫時地感到無所適從 , 踟躕不前 , 有所苦惱。但是 , 只要他們的著眼點不是埋怨那麼多意見,而是當著磨鍊的必經過程 , 提高的大好機會 , 促使自己深入探討,刻苦鑽研 , 完全可以從議論紛紛中得到啟發和教益的 。所以,從評論者說,只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勞動 , 不把自己的偏愛強加於人 , 即使從個人偏愛出發各抒己見,也不會妨礙百花齊放。從作者說,要不怕別人夾有偏愛地對自己作品提出的要求 , 因為你不但有權接受或不接受 , 而且可以從比較中得到借鑑 , 來進一步修正、補充自己的看法 , 或是更加肯定自己的觀點 ; 如果還頂不住各種意見,從而拿不定主意 , 那就更需要比較了。假若這種看法能成立的說,怕指為偏愛 , 不敢寫作品評論就沒有必要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至於說 , 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是的 , 一件事往在總有它兩面 。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 , 評論得好就有利於百花齊放。怎辦呢?就因噎廢食 ? 不能。無言的沉默 , 常常會使作者恍惚 , 廣大的欣賞者受不到必要訓練的苦惱。這本身就不利於百花齊放。我們不是經常聽到作者這樣的聲音 : 對我的畫有什麼反映? 我們不是經常聽到 一般欣賞者這樣的苦惱 : 這張畫好在哪裡? 這就充分表達了作者和觀眾 對作品評論的願望和要求。因此絕不能怕評得不好影響百花齊放 , 就率性放棄作品評論。怕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 , 實際的意思就是怕“踩線”。“線”大體有兩條 , 一是香花與毒草的線 , 一是牡丹花與南瓜花的線。(既成就高低的線 , 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 , 姑用之) 是的 , 評論一件作品必須注意這兩條線。但是 , 只要我們對第一條線(香花與毒草) , 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 , 在沒有十分把握前 , 寧肯當著一般問題來討論 , 這種“踩線”的顧慮自會得到避免。況這類問題 , 在我們這裡是極少的 , 因而主要的顧慮還不在這裡 , 問題還在於第二條線 (成就的高低) , 分歧愈是大量的 , 顧慮也是最多的。怎麼辦呢 ? 那就要採取既慎重又大膽的態度。要慎重 , 就是說應該通過全面地、具體地分析 , 是十分就是十分 , 是八分就是八分 ; 但認識總有個過程 , 一下就評得那末恰如其分 , 也是困難的 ; 況實質問題只是這朵花香到什麼程度 , 即是這幅作品達到如何成就的問題 , 所以又要大膽 , 不怕“踩線” 。我們對作品評論 , 必須力爭全面、恰當 , 但也要容許片面 , 不完全恰當。這種容許 , 正是為了通過具體的分析 , 自由的討論, 而達到由不同 的看法 , 到統一的認識 。 自然 , 有一些問題 , 也不是一經討論, 就能 得到統一認識的。那也不要緊 , 只要都是言之有理 , 聽之有因 , 一說就是牡丹花 , 一說只是南瓜花 , 就讓各種見解暫時並存好了。這在歷史上也是常有現象 , 但經過反覆討論, 歷史終會 要肯定到底是牡丹花還 是南瓜花的 。 當然 , 從 作者說 , 總 希望 自 己 的作品是牡丹花 , 而不是南瓜花 。 但成就的高低 , 既不能自封 , 也不能強迫別人承認 , 只有經過自由討論, 才能肯定成功的所在和不足的原因。所以在作品成就高低的分歧上 , 應該無礙於百花齊放。不僅如此 , 且還有利於學術研究。因為問題公開地擺在那裡 , 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它 , 研究它 , 這就自然會提高學術水平。一舉數得 , 何樂不為呢 !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懷素與鄔彤為友 , 嘗從彤受筆法 ,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 : 孤蓬自振,驚砂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顏真卿日 : 師亦有自得乎;素日 : 吾觀夏雲多奇峰 , 嘗師之其痛快處 , 如飛鳥入林 , 驚蛇入草,縱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 : 得之矣 ! ”(《清河書畫舫》卯字號60真) 釋懷素成為大書法家,亦不能離開別人的啟發而有所得。

在美術這塊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可以稱得起萬紫千紅 , 百花爭豔。美中不足的是展覽很多 , 而評論很少。這對進一步促進創作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欣賞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評論,就成為普遍的要求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難道沒有意見嗎?不。你仔細地聽一聽:“好多畫老是翻印出版,好在那裡?”“有些畫只講渲染,不講筆墨。 ”“畫也不錯 , 就是受外國影響太大。”等等。不過沒有把這些不同的見解 , 記之於筆墨 , 公之於大眾罷了。為什麼不能把私下的議論 , 甚至已醞釀成熟的不同見解提出來探討呢?據說評論一張畫,可能來自愛好不同,怕指為偏愛。或者說,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或者是 , 都是熟人 , 何必呢? 於是在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就缺乏百家爭鳴的氣氛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藝術上的偏愛是客觀存在的。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鹹、淡、酸、甜不同一樣。這種偏愛 , 也用不著統一 , 也不能統一。假如說沒有這種偏愛 , 也就沒有形式、風格、題材的多樣化 , 也就沒有百花齊放了。這種偏愛 , 正是藝術上豐富多彩的客觀條件之一 , 百花齊放正是為了滿足客觀存在的不同要求。所以,只要不將個人偏愛強加與作者和觀眾 , 既如從個人偏愛出發 , 作一家之言 , 供作家參考 , 群眾選擇, 以至相互比美 , 又有什麼不好呢 ? 何況僅僅夾有偏愛 , 那就更不成問題了。一個善於吸收群眾意見的作者 , 不在於能聽取偏愛相同的意見,而在於能從不同意見中,有所比較,有所啟發 , 從而有所收益。實際上 , 一個藝術家在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中(也是一種偏愛)是十分 曲折和復 雜的過程。他總是在許多不同偏愛中(包括古今中外)賞試、創造 , 再賞試、再創造的反覆探討最後才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的。不可設想 ,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 , 不是在許多不同意見和偏愛中 , 經過自己獨立思考 , 不斷地藝術實踐、比較、選擇、綜合研究 , 最後形成自己的特點 , 而是在同一個意見和偏愛下,毫無比較的形成自己的特點的。當然 , 這種議論紛紛, 對一個還不成熟的作者 , 由於他們還缺乏批判地吸收能力 , 還沒有足夠的藝術上的膽識,可能在不同意中 , 暫時地感到無所適從 , 踟躕不前 , 有所苦惱。但是 , 只要他們的著眼點不是埋怨那麼多意見,而是當著磨鍊的必經過程 , 提高的大好機會 , 促使自己深入探討,刻苦鑽研 , 完全可以從議論紛紛中得到啟發和教益的 。所以,從評論者說,只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勞動 , 不把自己的偏愛強加於人 , 即使從個人偏愛出發各抒己見,也不會妨礙百花齊放。從作者說,要不怕別人夾有偏愛地對自己作品提出的要求 , 因為你不但有權接受或不接受 , 而且可以從比較中得到借鑑 , 來進一步修正、補充自己的看法 , 或是更加肯定自己的觀點 ; 如果還頂不住各種意見,從而拿不定主意 , 那就更需要比較了。假若這種看法能成立的說,怕指為偏愛 , 不敢寫作品評論就沒有必要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至於說 , 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是的 , 一件事往在總有它兩面 。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 , 評論得好就有利於百花齊放。怎辦呢?就因噎廢食 ? 不能。無言的沉默 , 常常會使作者恍惚 , 廣大的欣賞者受不到必要訓練的苦惱。這本身就不利於百花齊放。我們不是經常聽到作者這樣的聲音 : 對我的畫有什麼反映? 我們不是經常聽到 一般欣賞者這樣的苦惱 : 這張畫好在哪裡? 這就充分表達了作者和觀眾 對作品評論的願望和要求。因此絕不能怕評得不好影響百花齊放 , 就率性放棄作品評論。怕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 , 實際的意思就是怕“踩線”。“線”大體有兩條 , 一是香花與毒草的線 , 一是牡丹花與南瓜花的線。(既成就高低的線 , 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 , 姑用之) 是的 , 評論一件作品必須注意這兩條線。但是 , 只要我們對第一條線(香花與毒草) , 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 , 在沒有十分把握前 , 寧肯當著一般問題來討論 , 這種“踩線”的顧慮自會得到避免。況這類問題 , 在我們這裡是極少的 , 因而主要的顧慮還不在這裡 , 問題還在於第二條線 (成就的高低) , 分歧愈是大量的 , 顧慮也是最多的。怎麼辦呢 ? 那就要採取既慎重又大膽的態度。要慎重 , 就是說應該通過全面地、具體地分析 , 是十分就是十分 , 是八分就是八分 ; 但認識總有個過程 , 一下就評得那末恰如其分 , 也是困難的 ; 況實質問題只是這朵花香到什麼程度 , 即是這幅作品達到如何成就的問題 , 所以又要大膽 , 不怕“踩線” 。我們對作品評論 , 必須力爭全面、恰當 , 但也要容許片面 , 不完全恰當。這種容許 , 正是為了通過具體的分析 , 自由的討論, 而達到由不同 的看法 , 到統一的認識 。 自然 , 有一些問題 , 也不是一經討論, 就能 得到統一認識的。那也不要緊 , 只要都是言之有理 , 聽之有因 , 一說就是牡丹花 , 一說只是南瓜花 , 就讓各種見解暫時並存好了。這在歷史上也是常有現象 , 但經過反覆討論, 歷史終會 要肯定到底是牡丹花還 是南瓜花的 。 當然 , 從 作者說 , 總 希望 自 己 的作品是牡丹花 , 而不是南瓜花 。 但成就的高低 , 既不能自封 , 也不能強迫別人承認 , 只有經過自由討論, 才能肯定成功的所在和不足的原因。所以在作品成就高低的分歧上 , 應該無礙於百花齊放。不僅如此 , 且還有利於學術研究。因為問題公開地擺在那裡 , 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它 , 研究它 , 這就自然會提高學術水平。一舉數得 , 何樂不為呢 !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再說,都是熟人 , 何苦呢 ? 這種顧慮也是可以理解的。“虛懷若谷” 的人是很多的 , 但是不習慣於這種公開地交換意見的人 , 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而對這種情況 , 又怎麼辦呢 ? 在我們新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已起了根本變化,真正的好朋友、好同志 , 是建立在思想交流 , 業務交流的基礎上 , 是需要“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評論是一種真摯友誼的表現 , 所以 , 只要我們採取探討的態度 。 即如由於知識不足 , 角度不同 , 偏愛有異 , 提出的意見不盡能為作者所接受 , 甚至完全不能同意 , 也無礙於熟人的真正友誼。如果少數人 , 感情上還一時扭轉不過來 , 那也不怕引起別人的抱怨或反批評,而放棄“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的責任感。相反 , 只有堅持這種人與人的正確關係 , 漸漸地形成風氣 , 是會慢慢地使少數人不習慣到習慣。如果看不到大多數人“虛懷若谷” ,需要這種公開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卻於少數人不習慣於公開地思想和業務上的交流 , 就不敢寫評論,既不利於樹立正確的人與人的關係 , 也不利於百花齊放和學術水平的提高。況且我們還有一條保徵 , 即準我說,也準你說和他說的百家爭鳴的方針,作者和別人可以把不同的意見提出反批評,這一來 , 不僅使原來熟人更加熟了—相互更瞭解了—也可以通過這一思想和業務的交鋒 , 使原來不熟的人 , 達到“不打不相識?”的妙境。所以 , 只要我們採取研究的態度 , 實事求是的精神 , 具體分析的方法 , 評論只能是一種友誼的表現 , 絕不是得罪人的手段。熟人需要評論,不熟的人也需要評論。不是何苦來 , 而是何苦不來!

林散之十論王鐸作者

1、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2、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

3、王覺斯、趙子昂、米南宮,叛我者生,學我者死,個成面目。

4、王覺斯也習過李北海書,但有晉之氣息,所以成功。

5、王覺斯一代大家,才氣橫溢,其草書轉彎處如折釵股,留白尤妙不可言。運筆圓中有方,頓挫見絲,就是飛白。

6、明末人才薈萃。徐天池、祝枝山、倪元路、黃道周、傅山、王覺斯各有千秋。

7、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8、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問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9、賓虹師以淡墨寫王鐸體,蘸點水題畫,風神瀟灑,意氣軒昂。

10、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小編】:藝術評論同樣需要學習。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我們需要作品評論

——陳沛

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作品,總不是為著自我欣賞,一輩子鎖在自己的屋子裡。相反,總是為了發表出來,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從這些作用和反映裡來思索和探討,所以 , 創作者的心目中永遠要有欣賞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個觀眾 , 在接觸一件藝術作品後 , 總會有些感想 , 甚至願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與作者和廣大的欣賞者共同商討。就是這樣 , 通過作品把作者與廣大觀眾緊密地聯繫起來。因此 , 從這一點說,任何一個藝術家 , 都不能離開欣賞者和評論者的幫助和啟發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當他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 , 兼容幷蓄地傾聽各種不同意 , 有取捨地融化為自己的營養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當局者迷 , 旁觀者清”。這都說明 , 任何一個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評論不是可有可無 , 而是促進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公麟初喜畫馬 , 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有道人教以不可習 , 恐流入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書畫舫》未字號53真)可見李公麟所以能成為卓越的畫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離開別人有所“教”,從而使其有所“悟”這一重要原因吧。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懷素與鄔彤為友 , 嘗從彤受筆法 ,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 : 孤蓬自振,驚砂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顏真卿日 : 師亦有自得乎;素日 : 吾觀夏雲多奇峰 , 嘗師之其痛快處 , 如飛鳥入林 , 驚蛇入草,縱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 : 得之矣 ! ”(《清河書畫舫》卯字號60真) 釋懷素成為大書法家,亦不能離開別人的啟發而有所得。

在美術這塊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可以稱得起萬紫千紅 , 百花爭豔。美中不足的是展覽很多 , 而評論很少。這對進一步促進創作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欣賞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評論,就成為普遍的要求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難道沒有意見嗎?不。你仔細地聽一聽:“好多畫老是翻印出版,好在那裡?”“有些畫只講渲染,不講筆墨。 ”“畫也不錯 , 就是受外國影響太大。”等等。不過沒有把這些不同的見解 , 記之於筆墨 , 公之於大眾罷了。為什麼不能把私下的議論 , 甚至已醞釀成熟的不同見解提出來探討呢?據說評論一張畫,可能來自愛好不同,怕指為偏愛。或者說,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或者是 , 都是熟人 , 何必呢? 於是在百花齊放的園地裡 , 就缺乏百家爭鳴的氣氛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藝術上的偏愛是客觀存在的。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鹹、淡、酸、甜不同一樣。這種偏愛 , 也用不著統一 , 也不能統一。假如說沒有這種偏愛 , 也就沒有形式、風格、題材的多樣化 , 也就沒有百花齊放了。這種偏愛 , 正是藝術上豐富多彩的客觀條件之一 , 百花齊放正是為了滿足客觀存在的不同要求。所以,只要不將個人偏愛強加與作者和觀眾 , 既如從個人偏愛出發 , 作一家之言 , 供作家參考 , 群眾選擇, 以至相互比美 , 又有什麼不好呢 ? 何況僅僅夾有偏愛 , 那就更不成問題了。一個善於吸收群眾意見的作者 , 不在於能聽取偏愛相同的意見,而在於能從不同意見中,有所比較,有所啟發 , 從而有所收益。實際上 , 一個藝術家在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中(也是一種偏愛)是十分 曲折和復 雜的過程。他總是在許多不同偏愛中(包括古今中外)賞試、創造 , 再賞試、再創造的反覆探討最後才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的。不可設想 ,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 , 不是在許多不同意見和偏愛中 , 經過自己獨立思考 , 不斷地藝術實踐、比較、選擇、綜合研究 , 最後形成自己的特點 , 而是在同一個意見和偏愛下,毫無比較的形成自己的特點的。當然 , 這種議論紛紛, 對一個還不成熟的作者 , 由於他們還缺乏批判地吸收能力 , 還沒有足夠的藝術上的膽識,可能在不同意中 , 暫時地感到無所適從 , 踟躕不前 , 有所苦惱。但是 , 只要他們的著眼點不是埋怨那麼多意見,而是當著磨鍊的必經過程 , 提高的大好機會 , 促使自己深入探討,刻苦鑽研 , 完全可以從議論紛紛中得到啟發和教益的 。所以,從評論者說,只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勞動 , 不把自己的偏愛強加於人 , 即使從個人偏愛出發各抒己見,也不會妨礙百花齊放。從作者說,要不怕別人夾有偏愛地對自己作品提出的要求 , 因為你不但有權接受或不接受 , 而且可以從比較中得到借鑑 , 來進一步修正、補充自己的看法 , 或是更加肯定自己的觀點 ; 如果還頂不住各種意見,從而拿不定主意 , 那就更需要比較了。假若這種看法能成立的說,怕指為偏愛 , 不敢寫作品評論就沒有必要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至於說 , 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是的 , 一件事往在總有它兩面 。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 , 評論得好就有利於百花齊放。怎辦呢?就因噎廢食 ? 不能。無言的沉默 , 常常會使作者恍惚 , 廣大的欣賞者受不到必要訓練的苦惱。這本身就不利於百花齊放。我們不是經常聽到作者這樣的聲音 : 對我的畫有什麼反映? 我們不是經常聽到 一般欣賞者這樣的苦惱 : 這張畫好在哪裡? 這就充分表達了作者和觀眾 對作品評論的願望和要求。因此絕不能怕評得不好影響百花齊放 , 就率性放棄作品評論。怕評論得不好會影響百花齊放 , 實際的意思就是怕“踩線”。“線”大體有兩條 , 一是香花與毒草的線 , 一是牡丹花與南瓜花的線。(既成就高低的線 , 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 , 姑用之) 是的 , 評論一件作品必須注意這兩條線。但是 , 只要我們對第一條線(香花與毒草) , 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 , 在沒有十分把握前 , 寧肯當著一般問題來討論 , 這種“踩線”的顧慮自會得到避免。況這類問題 , 在我們這裡是極少的 , 因而主要的顧慮還不在這裡 , 問題還在於第二條線 (成就的高低) , 分歧愈是大量的 , 顧慮也是最多的。怎麼辦呢 ? 那就要採取既慎重又大膽的態度。要慎重 , 就是說應該通過全面地、具體地分析 , 是十分就是十分 , 是八分就是八分 ; 但認識總有個過程 , 一下就評得那末恰如其分 , 也是困難的 ; 況實質問題只是這朵花香到什麼程度 , 即是這幅作品達到如何成就的問題 , 所以又要大膽 , 不怕“踩線” 。我們對作品評論 , 必須力爭全面、恰當 , 但也要容許片面 , 不完全恰當。這種容許 , 正是為了通過具體的分析 , 自由的討論, 而達到由不同 的看法 , 到統一的認識 。 自然 , 有一些問題 , 也不是一經討論, 就能 得到統一認識的。那也不要緊 , 只要都是言之有理 , 聽之有因 , 一說就是牡丹花 , 一說只是南瓜花 , 就讓各種見解暫時並存好了。這在歷史上也是常有現象 , 但經過反覆討論, 歷史終會 要肯定到底是牡丹花還 是南瓜花的 。 當然 , 從 作者說 , 總 希望 自 己 的作品是牡丹花 , 而不是南瓜花 。 但成就的高低 , 既不能自封 , 也不能強迫別人承認 , 只有經過自由討論, 才能肯定成功的所在和不足的原因。所以在作品成就高低的分歧上 , 應該無礙於百花齊放。不僅如此 , 且還有利於學術研究。因為問題公開地擺在那裡 , 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它 , 研究它 , 這就自然會提高學術水平。一舉數得 , 何樂不為呢 !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再說,都是熟人 , 何苦呢 ? 這種顧慮也是可以理解的。“虛懷若谷” 的人是很多的 , 但是不習慣於這種公開地交換意見的人 , 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而對這種情況 , 又怎麼辦呢 ? 在我們新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已起了根本變化,真正的好朋友、好同志 , 是建立在思想交流 , 業務交流的基礎上 , 是需要“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評論是一種真摯友誼的表現 , 所以 , 只要我們採取探討的態度 。 即如由於知識不足 , 角度不同 , 偏愛有異 , 提出的意見不盡能為作者所接受 , 甚至完全不能同意 , 也無礙於熟人的真正友誼。如果少數人 , 感情上還一時扭轉不過來 , 那也不怕引起別人的抱怨或反批評,而放棄“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的責任感。相反 , 只有堅持這種人與人的正確關係 , 漸漸地形成風氣 , 是會慢慢地使少數人不習慣到習慣。如果看不到大多數人“虛懷若谷” ,需要這種公開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卻於少數人不習慣於公開地思想和業務上的交流 , 就不敢寫評論,既不利於樹立正確的人與人的關係 , 也不利於百花齊放和學術水平的提高。況且我們還有一條保徵 , 即準我說,也準你說和他說的百家爭鳴的方針,作者和別人可以把不同的意見提出反批評,這一來 , 不僅使原來熟人更加熟了—相互更瞭解了—也可以通過這一思想和業務的交鋒 , 使原來不熟的人 , 達到“不打不相識?”的妙境。所以 , 只要我們採取研究的態度 , 實事求是的精神 , 具體分析的方法 , 評論只能是一種友誼的表現 , 絕不是得罪人的手段。熟人需要評論,不熟的人也需要評論。不是何苦來 , 而是何苦不來!

書畫作品需要評論

評論是表現學術水平的一個方面 , 是提高創作水平、群眾欣賞水平不可缺少的條件 , 是相互瞭解、相互幫助的一種方式 , 也是促進百花齊放的重要因素。因此 , 為了藝術的發展 , 為了同志的友誼 , 為了群眾的要求 , 讓我們拋掉顧慮 , 加強團結, 敞開思想 , 展開評論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