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冷兵器時代的比較,首先要看的是材料。

漢朝初期的兵器仍然是青銅為主,但在漢武帝時期,鋼鐵就迅速普及了。而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所以羅馬帝國和大漢比較的話,材料其實已經是相同了,都是鐵為主。但這裡有幾點要特別說明:1,羅馬要比漢朝先普及鐵質武器。2,鐵不等於鋼,純鐵的屬性並不比青銅合金強。很多人以為羅馬先用鐵,就想當然認為羅馬武器更強。兵器的考量主要是看硬度和韌度,硬度可以保證兵器鋒利且不易彎折,而韌度可以保證武器不容易斷裂。鐵經過熱處理,淬火之後會變得很硬,但同時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很脆容易斷裂。所以無論是鐵劍還是青銅劍都要做到內韌外堅。但羅馬一直到4世紀都沒掌握這門淬火技術,所以羅馬只能把劍做短來對付。別看羅馬用鐵用的早,他的鐵劍硬度還不及秦朝時期的青銅劍,從中國和歐洲出土的同時期武器來看,青銅劍的硬度達到290HV,而歐洲的鐵劍大多數都是熟鐵,硬度普遍不超過200HV,個別精品也沒超過290HV,所以差距顯而易見。3,漢朝的鐵質兵器,用的材料是鐵,但成品是鋼。鋼的硬度不是鐵能比擬的,公元前4世紀戰國燕下都遺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鋼劍, 刃部硬度就達到530HV。公元前2世紀西漢劉勝墓的佩劍刃部硬度達900~1170HV,比後世出名的日本刀還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韌性是相當好的。所以瞭解上述之後,比較才有內涵的理解。

下面開始比較:

羅馬帝國之前,有一個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僱傭兵制度固定下來,實現了軍隊的職業化。同時由國家統一發放裝備。當時的步兵不分輕重步兵了,標配都是盔甲、大方盾、短劍、兩根標槍。

既然是冷兵器時代的比較,首先要看的是材料。

漢朝初期的兵器仍然是青銅為主,但在漢武帝時期,鋼鐵就迅速普及了。而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所以羅馬帝國和大漢比較的話,材料其實已經是相同了,都是鐵為主。但這裡有幾點要特別說明:1,羅馬要比漢朝先普及鐵質武器。2,鐵不等於鋼,純鐵的屬性並不比青銅合金強。很多人以為羅馬先用鐵,就想當然認為羅馬武器更強。兵器的考量主要是看硬度和韌度,硬度可以保證兵器鋒利且不易彎折,而韌度可以保證武器不容易斷裂。鐵經過熱處理,淬火之後會變得很硬,但同時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很脆容易斷裂。所以無論是鐵劍還是青銅劍都要做到內韌外堅。但羅馬一直到4世紀都沒掌握這門淬火技術,所以羅馬只能把劍做短來對付。別看羅馬用鐵用的早,他的鐵劍硬度還不及秦朝時期的青銅劍,從中國和歐洲出土的同時期武器來看,青銅劍的硬度達到290HV,而歐洲的鐵劍大多數都是熟鐵,硬度普遍不超過200HV,個別精品也沒超過290HV,所以差距顯而易見。3,漢朝的鐵質兵器,用的材料是鐵,但成品是鋼。鋼的硬度不是鐵能比擬的,公元前4世紀戰國燕下都遺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鋼劍, 刃部硬度就達到530HV。公元前2世紀西漢劉勝墓的佩劍刃部硬度達900~1170HV,比後世出名的日本刀還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韌性是相當好的。所以瞭解上述之後,比較才有內涵的理解。

下面開始比較:

羅馬帝國之前,有一個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僱傭兵制度固定下來,實現了軍隊的職業化。同時由國家統一發放裝備。當時的步兵不分輕重步兵了,標配都是盔甲、大方盾、短劍、兩根標槍。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的士兵:

既然是冷兵器時代的比較,首先要看的是材料。

漢朝初期的兵器仍然是青銅為主,但在漢武帝時期,鋼鐵就迅速普及了。而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所以羅馬帝國和大漢比較的話,材料其實已經是相同了,都是鐵為主。但這裡有幾點要特別說明:1,羅馬要比漢朝先普及鐵質武器。2,鐵不等於鋼,純鐵的屬性並不比青銅合金強。很多人以為羅馬先用鐵,就想當然認為羅馬武器更強。兵器的考量主要是看硬度和韌度,硬度可以保證兵器鋒利且不易彎折,而韌度可以保證武器不容易斷裂。鐵經過熱處理,淬火之後會變得很硬,但同時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很脆容易斷裂。所以無論是鐵劍還是青銅劍都要做到內韌外堅。但羅馬一直到4世紀都沒掌握這門淬火技術,所以羅馬只能把劍做短來對付。別看羅馬用鐵用的早,他的鐵劍硬度還不及秦朝時期的青銅劍,從中國和歐洲出土的同時期武器來看,青銅劍的硬度達到290HV,而歐洲的鐵劍大多數都是熟鐵,硬度普遍不超過200HV,個別精品也沒超過290HV,所以差距顯而易見。3,漢朝的鐵質兵器,用的材料是鐵,但成品是鋼。鋼的硬度不是鐵能比擬的,公元前4世紀戰國燕下都遺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鋼劍, 刃部硬度就達到530HV。公元前2世紀西漢劉勝墓的佩劍刃部硬度達900~1170HV,比後世出名的日本刀還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韌性是相當好的。所以瞭解上述之後,比較才有內涵的理解。

下面開始比較:

羅馬帝國之前,有一個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僱傭兵制度固定下來,實現了軍隊的職業化。同時由國家統一發放裝備。當時的步兵不分輕重步兵了,標配都是盔甲、大方盾、短劍、兩根標槍。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的士兵: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圖片可以給一個大概直觀的瞭解。羅馬的除了少了杆標槍,基本沒問題。但是漢朝的這幅圖不準確,除了環首刀的特徵外,這個圖說是戰國的也沒問題,不能反映漢武強兵後的單兵裝備,只是這個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出漢代的兵種劃分所以貼上來。下面對比會有說明。

羅馬盔甲VS大漢盔甲

補一下漢朝的盔甲

既然是冷兵器時代的比較,首先要看的是材料。

漢朝初期的兵器仍然是青銅為主,但在漢武帝時期,鋼鐵就迅速普及了。而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所以羅馬帝國和大漢比較的話,材料其實已經是相同了,都是鐵為主。但這裡有幾點要特別說明:1,羅馬要比漢朝先普及鐵質武器。2,鐵不等於鋼,純鐵的屬性並不比青銅合金強。很多人以為羅馬先用鐵,就想當然認為羅馬武器更強。兵器的考量主要是看硬度和韌度,硬度可以保證兵器鋒利且不易彎折,而韌度可以保證武器不容易斷裂。鐵經過熱處理,淬火之後會變得很硬,但同時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很脆容易斷裂。所以無論是鐵劍還是青銅劍都要做到內韌外堅。但羅馬一直到4世紀都沒掌握這門淬火技術,所以羅馬只能把劍做短來對付。別看羅馬用鐵用的早,他的鐵劍硬度還不及秦朝時期的青銅劍,從中國和歐洲出土的同時期武器來看,青銅劍的硬度達到290HV,而歐洲的鐵劍大多數都是熟鐵,硬度普遍不超過200HV,個別精品也沒超過290HV,所以差距顯而易見。3,漢朝的鐵質兵器,用的材料是鐵,但成品是鋼。鋼的硬度不是鐵能比擬的,公元前4世紀戰國燕下都遺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鋼劍, 刃部硬度就達到530HV。公元前2世紀西漢劉勝墓的佩劍刃部硬度達900~1170HV,比後世出名的日本刀還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韌性是相當好的。所以瞭解上述之後,比較才有內涵的理解。

下面開始比較:

羅馬帝國之前,有一個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僱傭兵制度固定下來,實現了軍隊的職業化。同時由國家統一發放裝備。當時的步兵不分輕重步兵了,標配都是盔甲、大方盾、短劍、兩根標槍。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的士兵: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圖片可以給一個大概直觀的瞭解。羅馬的除了少了杆標槍,基本沒問題。但是漢朝的這幅圖不準確,除了環首刀的特徵外,這個圖說是戰國的也沒問題,不能反映漢武強兵後的單兵裝備,只是這個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出漢代的兵種劃分所以貼上來。下面對比會有說明。

羅馬盔甲VS大漢盔甲

補一下漢朝的盔甲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既然是冷兵器時代的比較,首先要看的是材料。

漢朝初期的兵器仍然是青銅為主,但在漢武帝時期,鋼鐵就迅速普及了。而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所以羅馬帝國和大漢比較的話,材料其實已經是相同了,都是鐵為主。但這裡有幾點要特別說明:1,羅馬要比漢朝先普及鐵質武器。2,鐵不等於鋼,純鐵的屬性並不比青銅合金強。很多人以為羅馬先用鐵,就想當然認為羅馬武器更強。兵器的考量主要是看硬度和韌度,硬度可以保證兵器鋒利且不易彎折,而韌度可以保證武器不容易斷裂。鐵經過熱處理,淬火之後會變得很硬,但同時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很脆容易斷裂。所以無論是鐵劍還是青銅劍都要做到內韌外堅。但羅馬一直到4世紀都沒掌握這門淬火技術,所以羅馬只能把劍做短來對付。別看羅馬用鐵用的早,他的鐵劍硬度還不及秦朝時期的青銅劍,從中國和歐洲出土的同時期武器來看,青銅劍的硬度達到290HV,而歐洲的鐵劍大多數都是熟鐵,硬度普遍不超過200HV,個別精品也沒超過290HV,所以差距顯而易見。3,漢朝的鐵質兵器,用的材料是鐵,但成品是鋼。鋼的硬度不是鐵能比擬的,公元前4世紀戰國燕下都遺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鋼劍, 刃部硬度就達到530HV。公元前2世紀西漢劉勝墓的佩劍刃部硬度達900~1170HV,比後世出名的日本刀還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韌性是相當好的。所以瞭解上述之後,比較才有內涵的理解。

下面開始比較:

羅馬帝國之前,有一個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僱傭兵制度固定下來,實現了軍隊的職業化。同時由國家統一發放裝備。當時的步兵不分輕重步兵了,標配都是盔甲、大方盾、短劍、兩根標槍。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的士兵: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圖片可以給一個大概直觀的瞭解。羅馬的除了少了杆標槍,基本沒問題。但是漢朝的這幅圖不準確,除了環首刀的特徵外,這個圖說是戰國的也沒問題,不能反映漢武強兵後的單兵裝備,只是這個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出漢代的兵種劃分所以貼上來。下面對比會有說明。

羅馬盔甲VS大漢盔甲

補一下漢朝的盔甲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身甲是札甲,胳膊和裙甲是魚鱗甲

羅馬盔甲如圖所示主要是環片甲,這種護甲是在鱗甲的基礎上演化來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環片甲的防護效果要比鱗甲更好。實際上是慣性思維的誤區。鱗甲的製作過程要比環片甲複雜的多,羅馬帝國負責提供裝備後,當然要結合經濟性和完工時間方面來考慮。其次個人還有一個觀點。護甲的選擇是根據敵人來的,當時羅馬帝國主要作戰的對象基本上和羅馬一樣,都是步兵沒有騎兵,遠程武器只有矛,沒有成建制的弓手。而勢大力沉的矛,別說護甲了,連盾牌都可以扎碎,什麼類型的護甲有區別嗎?所以護甲的主要需求是近戰的防護,比如面對具有身高優勢蠻人,對肩部的劈砍,所以可以看到羅馬士兵肩部的護甲是層疊的,這樣可以有效吸收震力和防止,身甲沒有過多層疊,只要能應付近距離穿刺傷害。所以在這種要求下,環片甲就比鎖子甲和鱗甲又更有優勢了。但是為什麼環片甲在中世紀之後基本就消失了呢?很大原因就是面對的敵人不一樣了,除了多了騎兵,還多了弓弩。這種情況下,鎖子甲和鱗甲的優勢就比環片甲大的多,除了防護面積更大,由於魚鱗甲、鎖子甲的緩衝性,對弓弩的防禦也要更好。這就像進入熱兵器時代,所有的冷兵器護甲都被淘汰了,只剩個鋼盔也只能防一防流彈。

大漢的盔甲基本上都是札甲和魚鱗甲為主,魚鱗甲要比札甲更緊密,對傷害的吸收也更好。後期漢朝士兵也基本上都是普及的魚鱗鐵甲。而且可以看到整個冷兵器時代,魚鱗甲在各個朝代一直都是主流地位。雖然後來有從西域傳來的鎖子甲,也有疊加板甲的明光鎧。但魚鱗甲從沒有退出制式裝備。這從側面可以反應出魚鱗甲防護能力的優秀。並且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宋代的重裝步兵是聞名天下的,在宋朝,護甲能力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相應的變化是兵器,普遍從砍、刺變成了錘、砸。也就是穿刺已經不能造成有效傷害,需要重力打擊才能有效。最著名的就是狼牙棒了。

所以這一項:頭盔羅馬穩贏,因為漢代士兵基本沒有頭盔,都是氈帽性質的。但是護甲,大漢勝出。

羅馬短劍VS大漢環首大刀

羅馬短劍普遍在60公分左右,而大漢的環首大刀在1米左右。上面材料分析的時候已經提過了,因為工藝的先天優勢,大漢的環首大刀毫無疑問是勝出的。很多人被電影給帶溝裡了,看著明光鋥亮的鋼鐵質感,以為羅馬短劍有多牛。我去!那都是用現代工藝做出來的複製品,能不牛嗎?給大家看一把出土的羅馬短劍。

既然是冷兵器時代的比較,首先要看的是材料。

漢朝初期的兵器仍然是青銅為主,但在漢武帝時期,鋼鐵就迅速普及了。而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所以羅馬帝國和大漢比較的話,材料其實已經是相同了,都是鐵為主。但這裡有幾點要特別說明:1,羅馬要比漢朝先普及鐵質武器。2,鐵不等於鋼,純鐵的屬性並不比青銅合金強。很多人以為羅馬先用鐵,就想當然認為羅馬武器更強。兵器的考量主要是看硬度和韌度,硬度可以保證兵器鋒利且不易彎折,而韌度可以保證武器不容易斷裂。鐵經過熱處理,淬火之後會變得很硬,但同時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很脆容易斷裂。所以無論是鐵劍還是青銅劍都要做到內韌外堅。但羅馬一直到4世紀都沒掌握這門淬火技術,所以羅馬只能把劍做短來對付。別看羅馬用鐵用的早,他的鐵劍硬度還不及秦朝時期的青銅劍,從中國和歐洲出土的同時期武器來看,青銅劍的硬度達到290HV,而歐洲的鐵劍大多數都是熟鐵,硬度普遍不超過200HV,個別精品也沒超過290HV,所以差距顯而易見。3,漢朝的鐵質兵器,用的材料是鐵,但成品是鋼。鋼的硬度不是鐵能比擬的,公元前4世紀戰國燕下都遺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鋼劍, 刃部硬度就達到530HV。公元前2世紀西漢劉勝墓的佩劍刃部硬度達900~1170HV,比後世出名的日本刀還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韌性是相當好的。所以瞭解上述之後,比較才有內涵的理解。

下面開始比較:

羅馬帝國之前,有一個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僱傭兵制度固定下來,實現了軍隊的職業化。同時由國家統一發放裝備。當時的步兵不分輕重步兵了,標配都是盔甲、大方盾、短劍、兩根標槍。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的士兵: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圖片可以給一個大概直觀的瞭解。羅馬的除了少了杆標槍,基本沒問題。但是漢朝的這幅圖不準確,除了環首刀的特徵外,這個圖說是戰國的也沒問題,不能反映漢武強兵後的單兵裝備,只是這個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出漢代的兵種劃分所以貼上來。下面對比會有說明。

羅馬盔甲VS大漢盔甲

補一下漢朝的盔甲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身甲是札甲,胳膊和裙甲是魚鱗甲

羅馬盔甲如圖所示主要是環片甲,這種護甲是在鱗甲的基礎上演化來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環片甲的防護效果要比鱗甲更好。實際上是慣性思維的誤區。鱗甲的製作過程要比環片甲複雜的多,羅馬帝國負責提供裝備後,當然要結合經濟性和完工時間方面來考慮。其次個人還有一個觀點。護甲的選擇是根據敵人來的,當時羅馬帝國主要作戰的對象基本上和羅馬一樣,都是步兵沒有騎兵,遠程武器只有矛,沒有成建制的弓手。而勢大力沉的矛,別說護甲了,連盾牌都可以扎碎,什麼類型的護甲有區別嗎?所以護甲的主要需求是近戰的防護,比如面對具有身高優勢蠻人,對肩部的劈砍,所以可以看到羅馬士兵肩部的護甲是層疊的,這樣可以有效吸收震力和防止,身甲沒有過多層疊,只要能應付近距離穿刺傷害。所以在這種要求下,環片甲就比鎖子甲和鱗甲又更有優勢了。但是為什麼環片甲在中世紀之後基本就消失了呢?很大原因就是面對的敵人不一樣了,除了多了騎兵,還多了弓弩。這種情況下,鎖子甲和鱗甲的優勢就比環片甲大的多,除了防護面積更大,由於魚鱗甲、鎖子甲的緩衝性,對弓弩的防禦也要更好。這就像進入熱兵器時代,所有的冷兵器護甲都被淘汰了,只剩個鋼盔也只能防一防流彈。

大漢的盔甲基本上都是札甲和魚鱗甲為主,魚鱗甲要比札甲更緊密,對傷害的吸收也更好。後期漢朝士兵也基本上都是普及的魚鱗鐵甲。而且可以看到整個冷兵器時代,魚鱗甲在各個朝代一直都是主流地位。雖然後來有從西域傳來的鎖子甲,也有疊加板甲的明光鎧。但魚鱗甲從沒有退出制式裝備。這從側面可以反應出魚鱗甲防護能力的優秀。並且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宋代的重裝步兵是聞名天下的,在宋朝,護甲能力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相應的變化是兵器,普遍從砍、刺變成了錘、砸。也就是穿刺已經不能造成有效傷害,需要重力打擊才能有效。最著名的就是狼牙棒了。

所以這一項:頭盔羅馬穩贏,因為漢代士兵基本沒有頭盔,都是氈帽性質的。但是護甲,大漢勝出。

羅馬短劍VS大漢環首大刀

羅馬短劍普遍在60公分左右,而大漢的環首大刀在1米左右。上面材料分析的時候已經提過了,因為工藝的先天優勢,大漢的環首大刀毫無疑問是勝出的。很多人被電影給帶溝裡了,看著明光鋥亮的鋼鐵質感,以為羅馬短劍有多牛。我去!那都是用現代工藝做出來的複製品,能不牛嗎?給大家看一把出土的羅馬短劍。

大漢和羅馬帝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所以這一項,熟鐵對鋼,還有什麼好說的。大漢完勝,不是一個級別的。

羅馬大方盾VS大漢雙弧盾

歐洲的盾牌除了防禦,還有盾擊技能,屬於重物砸傷,傷害還是很可觀的。這一點上要完勝大漢。但這裡要說一下,盾和結合陣型來運用的,羅馬的方陣配大方盾近戰還是極其強悍的,這種情況大漢完全佔不到便宜,幾乎是完敗。但如果羅馬方陣被衝散了,大漢雙弧盾就有靈巧的優勢了。

總的來說,盾牌羅馬佔優。

羅馬標槍VS大漢長戟&強弩

羅馬標槍主要是用來投擲的,當然近戰的時候也可以做矛用。投擲用的話,傷害輸出很高,基本沒有什麼能擋的,但問題是標槍的投擲距離也就是百米以內,而大漢強弩的有效射程可達300米,精準射程在150米。遠程武器完全是大漢吊打羅馬。

而如果是近戰,大漢的長戟不僅可以像長矛一樣穿刺,還可以勾、砍。功能上也要勝出標槍。理論上,如果近戰羅馬方陣,可以兩人一組,用長戟勾住大方盾上方,往下翻倒。然後弩兵快速射殺。

所以這一塊,羅馬又是完敗。

還有沒有提到的就是騎兵,一直到中世紀,中國馬鐙傳入歐洲,歐洲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騎兵,沒有馬鐙,騎兵沒法借力,也就無從解放雙手。羅馬時期的騎兵都是騎著馬過去,然後下馬投擲標槍,都不能在馬上完成這個動作,甚至連劈砍動作都做不出來。所以這一塊大漢騎兵就像大人虐兒童一樣。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歷史上,羅馬和大漢沒有直接交手過,有一次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認為是羅馬士兵。但是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對帕提亞的戰爭是有據可查的。當時羅馬步兵被帕提亞騎兵用弓箭放風箏吊打,死了2萬多士兵,這裡也能看出環片甲對箭矢的防禦效果非常糟糕。如果換成更強悍的漢弩,相信結果是一樣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