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等等,還有不少屠殺這裡沒有寫上去。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

據歷史資料和推算,明朝末年人口應該在一億左右,而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2萬。加上隱藏的人口數量,我相信也不會太多,由此可見這期間傷亡達數千萬!保守估計清兵屠殺了五千萬以上。

為什麼清兵屠殺這麼人口,很少在歷史資料上找得到呢?清朝消滅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再加上文字獄的迫害,使得萬馬齊喑。

魯迅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道: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等等,還有不少屠殺這裡沒有寫上去。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

據歷史資料和推算,明朝末年人口應該在一億左右,而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2萬。加上隱藏的人口數量,我相信也不會太多,由此可見這期間傷亡達數千萬!保守估計清兵屠殺了五千萬以上。

為什麼清兵屠殺這麼人口,很少在歷史資料上找得到呢?清朝消滅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再加上文字獄的迫害,使得萬馬齊喑。

魯迅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道: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初屠城事件,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這一詞在任何史料文獻內都找不到。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等等,還有不少屠殺這裡沒有寫上去。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

據歷史資料和推算,明朝末年人口應該在一億左右,而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2萬。加上隱藏的人口數量,我相信也不會太多,由此可見這期間傷亡達數千萬!保守估計清兵屠殺了五千萬以上。

為什麼清兵屠殺這麼人口,很少在歷史資料上找得到呢?清朝消滅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再加上文字獄的迫害,使得萬馬齊喑。

魯迅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道: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初屠城事件,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這一詞在任何史料文獻內都找不到。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沒有繼續討伐日本

大清尚未建立之時,作為建州女真首領的努爾哈赤,曾嚮明朝提出要去渡口徵殺倭奴,明朝向與日本有利益聯繫的朝鮮諮詢此事,朝鮮拒絕,明朝遂作罷。

崇德二年(1637),清多次要求朝鮮引導日本使者赴朝鮮與清朝面談,這種要求有兩種意圖:清將日本納為朝貢國,和同其建立以互通貨物為目的的平等往來。

據朝鮮文獻相關記載,清在入關前推行的,實際上是第二種意圖。

但由於朝鮮不合作,清對此也沒有強令執行,所以,此條款不了了之。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等等,還有不少屠殺這裡沒有寫上去。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

據歷史資料和推算,明朝末年人口應該在一億左右,而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2萬。加上隱藏的人口數量,我相信也不會太多,由此可見這期間傷亡達數千萬!保守估計清兵屠殺了五千萬以上。

為什麼清兵屠殺這麼人口,很少在歷史資料上找得到呢?清朝消滅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再加上文字獄的迫害,使得萬馬齊喑。

魯迅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道: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初屠城事件,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這一詞在任何史料文獻內都找不到。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沒有繼續討伐日本

大清尚未建立之時,作為建州女真首領的努爾哈赤,曾嚮明朝提出要去渡口徵殺倭奴,明朝向與日本有利益聯繫的朝鮮諮詢此事,朝鮮拒絕,明朝遂作罷。

崇德二年(1637),清多次要求朝鮮引導日本使者赴朝鮮與清朝面談,這種要求有兩種意圖:清將日本納為朝貢國,和同其建立以互通貨物為目的的平等往來。

據朝鮮文獻相關記載,清在入關前推行的,實際上是第二種意圖。

但由於朝鮮不合作,清對此也沒有強令執行,所以,此條款不了了之。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順治二年(1645)11月,清軍入關後不久,清朝委託朝鮮向日本送還10多名漂流民。日本德川幕府在致朝鮮的答謝書中,毫不客氣地稱清為“韃靼”。

清朝得知此事後,並未武力征伐,而是繼續任之不了了之。

同治十年(1871),清朝和日本首次結約,清朝只同日本保持在長崎的民間貿易關係,而日本則始終遊離在清朝建立的宗藩體系之外。

清軍入關後,在重新構建東亞宗藩體系的過程中,清朝不僅沒有強令日本朝貢,更遣船前往日本進行貿易,而此番中日兩國間的銅貿易,對於中國近代經濟的影響,意義相當深遠。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等等,還有不少屠殺這裡沒有寫上去。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

據歷史資料和推算,明朝末年人口應該在一億左右,而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2萬。加上隱藏的人口數量,我相信也不會太多,由此可見這期間傷亡達數千萬!保守估計清兵屠殺了五千萬以上。

為什麼清兵屠殺這麼人口,很少在歷史資料上找得到呢?清朝消滅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再加上文字獄的迫害,使得萬馬齊喑。

魯迅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道: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初屠城事件,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這一詞在任何史料文獻內都找不到。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沒有繼續討伐日本

大清尚未建立之時,作為建州女真首領的努爾哈赤,曾嚮明朝提出要去渡口徵殺倭奴,明朝向與日本有利益聯繫的朝鮮諮詢此事,朝鮮拒絕,明朝遂作罷。

崇德二年(1637),清多次要求朝鮮引導日本使者赴朝鮮與清朝面談,這種要求有兩種意圖:清將日本納為朝貢國,和同其建立以互通貨物為目的的平等往來。

據朝鮮文獻相關記載,清在入關前推行的,實際上是第二種意圖。

但由於朝鮮不合作,清對此也沒有強令執行,所以,此條款不了了之。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順治二年(1645)11月,清軍入關後不久,清朝委託朝鮮向日本送還10多名漂流民。日本德川幕府在致朝鮮的答謝書中,毫不客氣地稱清為“韃靼”。

清朝得知此事後,並未武力征伐,而是繼續任之不了了之。

同治十年(1871),清朝和日本首次結約,清朝只同日本保持在長崎的民間貿易關係,而日本則始終遊離在清朝建立的宗藩體系之外。

清軍入關後,在重新構建東亞宗藩體系的過程中,清朝不僅沒有強令日本朝貢,更遣船前往日本進行貿易,而此番中日兩國間的銅貿易,對於中國近代經濟的影響,意義相當深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目前所知滿洲兵數的最初直接統計,是入關後五年的順治五年,數字為:滿洲八旗55330人;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其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人數,都比李新達的估計要多。而滿洲八旗人數卻又大大少於李新達的估計。這組數據,也成為質疑李新達“高估”的重要依據。

但這畢竟不是入關時的直接統計。其動態趨勢還是值得注意的。又過了九年,順治十四年的統計顯示:滿洲八旗49695人;蒙古八旗26053人;漢軍八旗78782人。除了漢軍八旗大大增加外,滿洲和蒙古八旗都明顯減少。其中滿洲八旗減少5635人、蒙古八旗減少2732人。考慮到人口出生等狀況,戰爭中的實際損失可能更多。

順治五年到十四年的戰事,遠不如順治元年到五年這麼激烈,滿蒙八旗的減員尚且如此顯著,可推測順治初滿洲八旗的損失更大。另據《寧安縣誌》,滿洲入關之初,僅寧古塔一個地區出身者,就有130個騎都尉和雲騎尉陣亡。騎都尉和雲騎尉是清代的爵位,分別為正四品和正五品。寧古塔地區普通士兵死亡人數不詳,但表彰八旗遺孀的貞潔碑有1100塊。再考慮未婚死亡者等等,則寧古塔地區的死者可能就有數千人。八旗的總死亡人數,估計也相當可觀。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從1616年到1644年,清軍入關到打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28年的時間,要知道後金原來只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建立王朝的也只有元朝。

在1615年,努爾哈赤開始對後金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少數民族制度上建立八個黃、白、紅、藍四個旗制,再加上其他顏色鑲邊合稱為八旗制度。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八旗軍隊

清軍入關之後,以八旗為基礎發展漢人士兵,其中綠營兵就有60-80萬人左右,八旗軍一半的主力主要是護衛北京城的安全,其他八旗軍派往各地駐防。其中駐防的八旗軍隊有這麼二個特點:

第一點,雖然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軍隊的管理慢慢漢化,但是對於八旗軍隊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無論八旗軍隊駐守在什麼地方,八旗軍都是統一居住,不能與漢人混居,慢慢的八旗軍隊開始淡化人們的視野,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八旗軍隊入關之後戰鬥力在慢慢的減弱的原因。

第二,駐防的八旗軍分為倆個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在南方的八旗軍,另一部分是駐守在北方地區的八旗軍,稱為前臺兵和後臺兵。

其中站在前臺的軍隊主要是一些繁華城市,這裡的軍隊戰鬥力很多都已經慢慢的退化。

而後臺兵不同,後臺兵主要是還是在內蒙古和清朝發家的東北部地區,始終還是保持亦兵亦農的狀態,保持著清朝八旗軍隊的戰鬥力。

到了康熙時期,由於對西北地區的不斷用兵和疆域的不斷擴大,八旗軍隊的兵源嚴重不足;到了雍正時期,朝廷下令可以在綠營中挑選優秀的士兵充當八旗軍,至此八旗軍隊開始了漢化。

1645 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清軍窮追不捨,農民軍節節敗退,軍心愈發渙散。這年四月,農民軍來到湖廣通山縣,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李自成死後,除去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繼續統率農民軍餘部之外,另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等統率的農民軍十餘萬人也由陝西趕到。他們決定與南明的抗戰將領何騰蛟、堵胤錫的軍隊聯合,在湖廣抵抗清兵。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同時,清廷誘降在四川的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也遭到拒絕。李自成敗退陝西時,張獻忠便和李自成相約共抗清兵。1646 年(順治三年)冬,清統治者派肅親王豪格進攻四川大西政權,張獻忠撤離成都,迎擊清軍於川北西充的鳳凰山,遇伏而死。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永曆(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1645 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師江南的清軍多鐸部從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分兵三路,大舉攻打南明弘光政權。清軍先攻佔弘光政權在河南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今河南商丘),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四月初九,清軍由歸德分成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進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統準塔率領,進攻碭山、徐州,指向淮北。弘光政權岌岌可危。

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弘光帝(福王)不久後被執於蕪湖,次年被凌遲處死。不久,清內院大學士洪承疇代替多鐸,赴南京總督軍務,加強政治招撫。博洛、李成棟、劉良佐等率清軍進攻杭州,一路上,南明地方官員紛紛不戰而降。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與此同時,阿濟格在湖北鎮壓大順軍主力後,沿江東進。沿途明軍左夢庚、金聲桓部三十六營共十幾萬軍隊倒戈降清,清兵既而南下,佔領南昌等城。

同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易服。蓄髮是漢族人民傳統的風俗,《孝經》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要強迫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的。清軍入關時,曾在北方下令剃髮,三河縣等地的人民就舉行過反剃髮的鬥爭。此時,江南各地的人民也紛紛起來反抗。有一首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剃髮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38]

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人民的鬥爭為最激烈。江陰人民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在二十四萬清軍的攻擊下,苦戰了八十一天。

嘉定人民也組織鄉兵,據城不降。在江陰、嘉定相繼失陷後, 兩地的人民都遭清軍的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1659 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正月,吳三桂攻下雲南府(今雲南昆明), 永曆帝流奔緬甸,李定國傾其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的追兵, 伏兵的全盤計劃被內奸洩露,結果失敗。1661 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兵入緬,永曆帝被俘,被絞殺於雲南府城。

1673年(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佔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軍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1683 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派漢人降將施琅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還有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前前後後清軍征戰了近40年才把全國統一,說白了還不是一個字:殺。清兵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魯迅曾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只要有骨氣的明朝遺留人士基本都是被殺光了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兵40多年的時間有哪些大規模的屠殺。

1、1644年,多爾袞畿南之屠,殺五千人。《清世祖實錄》

2、潼關之屠,殺七千人。《清世祖實錄》

3、揚州十日,十日不封刀,根據和尚的焚屍簿統計死亡80萬人。《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明季南略》等史料均有記載。

4、嘉定三屠,近十萬人。史料《嘉定乙酉紀事》等

5、崑山之屠,近4萬人。《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等

6、嘉興之屠,《嘉興市志》記載,殺戮一空。

7、江陰八十一日,17.2萬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江陰城守紀》。

8、四川大屠殺,四川這裡有清兵,李自成,南明等勢力,傷亡600萬。很多史料均有記載。

9、金華之屠,1646年,殺五萬人。《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

10、涇縣之屠,殺五萬人。《明清史料》。

11、贛州之屠,殺二十萬人。《贛州府志》、《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

同安之屠 ,殺五萬人。南昌之屠,殺二十萬人。湘潭屠城,城中不滿百人。同安之屠,殺五萬人。汾州之屠殺四十萬人。南雄之屠,大同之屠,廣州之屠十萬至七十萬人。潮州之屠,約十萬人。永昌之屠,永昌一帶周圍百里無人煙。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等等,還有不少屠殺這裡沒有寫上去。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

據歷史資料和推算,明朝末年人口應該在一億左右,而清朝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只有1943.2萬。加上隱藏的人口數量,我相信也不會太多,由此可見這期間傷亡達數千萬!保守估計清兵屠殺了五千萬以上。

為什麼清兵屠殺這麼人口,很少在歷史資料上找得到呢?清朝消滅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再加上文字獄的迫害,使得萬馬齊喑。

魯迅在《病後雜談之餘》中說道: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初屠城事件,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這一詞在任何史料文獻內都找不到。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沒有繼續討伐日本

大清尚未建立之時,作為建州女真首領的努爾哈赤,曾嚮明朝提出要去渡口徵殺倭奴,明朝向與日本有利益聯繫的朝鮮諮詢此事,朝鮮拒絕,明朝遂作罷。

崇德二年(1637),清多次要求朝鮮引導日本使者赴朝鮮與清朝面談,這種要求有兩種意圖:清將日本納為朝貢國,和同其建立以互通貨物為目的的平等往來。

據朝鮮文獻相關記載,清在入關前推行的,實際上是第二種意圖。

但由於朝鮮不合作,清對此也沒有強令執行,所以,此條款不了了之。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順治二年(1645)11月,清軍入關後不久,清朝委託朝鮮向日本送還10多名漂流民。日本德川幕府在致朝鮮的答謝書中,毫不客氣地稱清為“韃靼”。

清朝得知此事後,並未武力征伐,而是繼續任之不了了之。

同治十年(1871),清朝和日本首次結約,清朝只同日本保持在長崎的民間貿易關係,而日本則始終遊離在清朝建立的宗藩體系之外。

清軍入關後,在重新構建東亞宗藩體系的過程中,清朝不僅沒有強令日本朝貢,更遣船前往日本進行貿易,而此番中日兩國間的銅貿易,對於中國近代經濟的影響,意義相當深遠。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清軍二十萬兵力為何能佔領中原?至全國統一殺了多少人?

如果清軍沒入關,李自成能統一中國嗎?

許多人為這段歷史感到惋惜,認為李自成辛辛苦苦幹了十幾年革命工作,最後卻讓滿清摘了現成的桃子。那麼,如果假設當時清軍沒入關,李自成能坐穩江山,統一中國嗎?

首先,要坐穩江山,統一中國,身邊必須要有一群精幹的人才。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樣也是泥腿子出身,但身邊網羅了一大群優秀的將帥和謀士。武有徐達、常遇春、馮勝;文有李善長、劉基、宋濂。這些人個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才。反觀李自成身邊,排名第一的將領是權將軍劉宗敏。此人打仗還算勇猛,但離真正的將帥之才還差一大截。至於其他武將,則連劉宗敏都還不如。李自成身邊有三個重要謀士:牛金星、李巖、宋獻策。其中,牛金星、李巖兩人都是舉人學歷,宋獻策則是一江湖術士。三人中,應當屬李巖能力最強,而且是“官二代”出身。但由於“三觀”和其他人不同,加上能力太強遭人嫉妒,最後被牛金星誣陷,慘遭殺害。至於牛金星和宋獻策,以他們二人的能力,給起義軍出出主意,打幾場漂亮的游擊戰是沒問題的,但把整個國家機器交到此二人手中,他們絕對是沒能力讓其正常運轉起來的。

因此,從人才儲備的角度而言,李自成的班底實在是有點LOW。想要奪取天下,光靠這班人是很難實現的。

其次,李自成勢力所佔據的地理位置不理想。明朝末年,北方連續遭遇大災,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才紛紛站出來造反。這種情況對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的統治是個很大的優勢,因為造反的百姓多,他的軍隊就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可是一旦明王朝被推翻,這種原本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因為他所佔據的地方,大多都是窮鄉僻壤,根本無法長期為他的軍隊提供足夠的財力和糧草支援。

比這更要命的是,李自成所佔據的地盤正處在各方勢力的中間,三面臨敵。北方是虎視眈眈的滿清八旗軍;南方是還有百萬兵馬的南明朝廷;西南方是和李自成同樣起義軍出身的張獻忠勢力。我們假設滿清八旗軍不入關,那麼來自北方的威脅可以解除。但南明朝廷和西南的張獻忠勢力都不是省油的燈。南明統治著南方的半壁江山,其中還包括了魚米之鄉的江南在內。張獻忠勢力則佔據著四川,憑藉地理位置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以李自成軍隊的實力,想將這兩股勢力中的任何一股擊敗,都非常困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