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假行僧

朝鮮,居於遼東半島東南,是明朝關係最密切的附屬國,也是一個受漢文化影響深重的國度。對於明人來說,朝鮮是一個又親近又神祕的存在。好在有明一朝,雙方使者商人來往不絕,可以讓“大中華”一窺“小中華”的風情。

文/假行僧

朝鮮,居於遼東半島東南,是明朝關係最密切的附屬國,也是一個受漢文化影響深重的國度。對於明人來說,朝鮮是一個又親近又神祕的存在。好在有明一朝,雙方使者商人來往不絕,可以讓“大中華”一窺“小中華”的風情。

明朝人眼中的朝鮮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朝鮮半島地圖,其東北地區是在李成桂時期併入朝鮮的

明人初到朝鮮,第一感覺就是“仿古”。

“仿古”,首先體現在官制上。朝鮮的官,領俸祿不是等著國家開工資,而是“俸則給田”,當地主。要知道,中國從唐代之後,官員的俸祿就基本貨幣化了,別說土地,實物都比較少了。考慮到朝鮮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程度,這也是適應自身實際情況的做法。

另一個“仿古”就是階級出身上。對中國人來講,講究出身門第,還是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宋代普及科普制度,中國的世襲門閥,就幾乎消亡了。朝鮮雖也有科舉,但還是最看重出身。出身最好的除了王族,就是“兩班子弟”——先祖中有當過文武大臣的即稱為“兩班”。這兩班子弟只許讀書,不許幹別的——頗有點“文版八旗子弟”的意思。這種“臣權世襲”,事實上也為貫穿朝鮮始末的慘烈黨爭埋下了伏筆。

文/假行僧

朝鮮,居於遼東半島東南,是明朝關係最密切的附屬國,也是一個受漢文化影響深重的國度。對於明人來說,朝鮮是一個又親近又神祕的存在。好在有明一朝,雙方使者商人來往不絕,可以讓“大中華”一窺“小中華”的風情。

明朝人眼中的朝鮮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朝鮮半島地圖,其東北地區是在李成桂時期併入朝鮮的

明人初到朝鮮,第一感覺就是“仿古”。

“仿古”,首先體現在官制上。朝鮮的官,領俸祿不是等著國家開工資,而是“俸則給田”,當地主。要知道,中國從唐代之後,官員的俸祿就基本貨幣化了,別說土地,實物都比較少了。考慮到朝鮮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程度,這也是適應自身實際情況的做法。

另一個“仿古”就是階級出身上。對中國人來講,講究出身門第,還是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宋代普及科普制度,中國的世襲門閥,就幾乎消亡了。朝鮮雖也有科舉,但還是最看重出身。出身最好的除了王族,就是“兩班子弟”——先祖中有當過文武大臣的即稱為“兩班”。這兩班子弟只許讀書,不許幹別的——頗有點“文版八旗子弟”的意思。這種“臣權世襲”,事實上也為貫穿朝鮮始末的慘烈黨爭埋下了伏筆。

明朝人眼中的朝鮮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李氏朝鮮世宗李祹,是李氏朝鮮君王中評價最高的一位

第二感覺,則是“新奇”。

古語有云“禮不下庶民”,就算是“小中華”,也終究是外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對於明人來說,是“新奇”的。“新奇”之處,首先在闢謠。當今社會雖然通信技術十分發達,但依然免不了“德國油紙包”這樣的關於外國的謠言,在明朝就更甚了。明朝關於朝鮮兩大謠言,一是“男子巾幘如唐”,充滿了儒生們對古代的美好向往,可惜明使一去,大失所望——朝鮮男子都帶著當今韓國電影裡的大帽,“今則非昔”;二是“以孀婦供事舘驛”,就是讓寡婦去驛館裡提供“特殊服務”,最後也不攻自破——是有寡婦,不過都是幹些保潔之類的雜活,倒是朝鮮各地方官員對於招待明使非常殷勤,經常親自作陪,就不知道明使好不好另一口了。

至於到了普通朝鮮民眾的真實生活,就更讓明人“新奇”了。比如說話。朝鮮人讀漢書之時,“讀書則平聲似去,如以星為聖,以煙為燕之類”,已經和中國漢語產生了音變;至於日常口語,在明人耳朵裡,跟女真人說話類似,比如爸爸叫做“阿必”、媽媽叫做“額婺”——筆者不通音韻學,料想要麼是是那時的韓語,要麼是被朝鮮擄去的女真人後代。再比如勞作,最讓明人感興趣的,就是朝鮮婦女習慣頭頂東西,尤其是能頂盛水容器而不用手扶的,著實讓前者驚歎了一陣子。還有生活條件,朝鮮民間是不存錢的,都存糧食和布匹,交易起來也用這兩樣東西。明人不明所裡,以為賈誼在高麗顯靈,人人都不好珠寶好稻米了——實際上,如上文所說,這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表現。再者朝鮮民眾生活不易,有一輩子都沒吃過肉的,誰敢不多存米布呢?

文/假行僧

朝鮮,居於遼東半島東南,是明朝關係最密切的附屬國,也是一個受漢文化影響深重的國度。對於明人來說,朝鮮是一個又親近又神祕的存在。好在有明一朝,雙方使者商人來往不絕,可以讓“大中華”一窺“小中華”的風情。

明朝人眼中的朝鮮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朝鮮半島地圖,其東北地區是在李成桂時期併入朝鮮的

明人初到朝鮮,第一感覺就是“仿古”。

“仿古”,首先體現在官制上。朝鮮的官,領俸祿不是等著國家開工資,而是“俸則給田”,當地主。要知道,中國從唐代之後,官員的俸祿就基本貨幣化了,別說土地,實物都比較少了。考慮到朝鮮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程度,這也是適應自身實際情況的做法。

另一個“仿古”就是階級出身上。對中國人來講,講究出身門第,還是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宋代普及科普制度,中國的世襲門閥,就幾乎消亡了。朝鮮雖也有科舉,但還是最看重出身。出身最好的除了王族,就是“兩班子弟”——先祖中有當過文武大臣的即稱為“兩班”。這兩班子弟只許讀書,不許幹別的——頗有點“文版八旗子弟”的意思。這種“臣權世襲”,事實上也為貫穿朝鮮始末的慘烈黨爭埋下了伏筆。

明朝人眼中的朝鮮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李氏朝鮮世宗李祹,是李氏朝鮮君王中評價最高的一位

第二感覺,則是“新奇”。

古語有云“禮不下庶民”,就算是“小中華”,也終究是外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對於明人來說,是“新奇”的。“新奇”之處,首先在闢謠。當今社會雖然通信技術十分發達,但依然免不了“德國油紙包”這樣的關於外國的謠言,在明朝就更甚了。明朝關於朝鮮兩大謠言,一是“男子巾幘如唐”,充滿了儒生們對古代的美好向往,可惜明使一去,大失所望——朝鮮男子都帶著當今韓國電影裡的大帽,“今則非昔”;二是“以孀婦供事舘驛”,就是讓寡婦去驛館裡提供“特殊服務”,最後也不攻自破——是有寡婦,不過都是幹些保潔之類的雜活,倒是朝鮮各地方官員對於招待明使非常殷勤,經常親自作陪,就不知道明使好不好另一口了。

至於到了普通朝鮮民眾的真實生活,就更讓明人“新奇”了。比如說話。朝鮮人讀漢書之時,“讀書則平聲似去,如以星為聖,以煙為燕之類”,已經和中國漢語產生了音變;至於日常口語,在明人耳朵裡,跟女真人說話類似,比如爸爸叫做“阿必”、媽媽叫做“額婺”——筆者不通音韻學,料想要麼是是那時的韓語,要麼是被朝鮮擄去的女真人後代。再比如勞作,最讓明人感興趣的,就是朝鮮婦女習慣頭頂東西,尤其是能頂盛水容器而不用手扶的,著實讓前者驚歎了一陣子。還有生活條件,朝鮮民間是不存錢的,都存糧食和布匹,交易起來也用這兩樣東西。明人不明所裡,以為賈誼在高麗顯靈,人人都不好珠寶好稻米了——實際上,如上文所說,這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表現。再者朝鮮民眾生活不易,有一輩子都沒吃過肉的,誰敢不多存米布呢?

明朝人眼中的朝鮮是怎樣的一個國度?

近代朝鮮老照片,朝鮮男子傳統裝束清晰可見

出訪朝鮮的明使董越,說自己記錄朝鮮見聞,是“運筆端之造化,寫六合之同春”,多少也是把自己對理想國的嚮往安在了“小中華”身上吧!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等,《明史》

(明)董越,《朝鮮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