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崇禎十七年三月丁酉,初九日】

《再生記略》記載:三月初九這一天,農民軍攻佔了陽和,當地官員望風而降,“有載酒椎牛以先者,有預備下馬飯、親送供給者,甚有掠民子女獻賊者”。

陽和就是現在的陽高縣,明朝時屬於大同軍鎮,也是北京的外圍屏障。

形勢越來越糟糕,壞消息接連不斷,就如《明季北略》中說的:“兵信屢至”,朝中大臣們都是一籌莫展。不過,大家似乎習慣了這些,心情並沒有比過去更壞,“內閣或蹙額相向,或談笑如常。”。

【崇禎十七年三月丁酉,初九日】

《再生記略》記載:三月初九這一天,農民軍攻佔了陽和,當地官員望風而降,“有載酒椎牛以先者,有預備下馬飯、親送供給者,甚有掠民子女獻賊者”。

陽和就是現在的陽高縣,明朝時屬於大同軍鎮,也是北京的外圍屏障。

形勢越來越糟糕,壞消息接連不斷,就如《明季北略》中說的:“兵信屢至”,朝中大臣們都是一籌莫展。不過,大家似乎習慣了這些,心情並沒有比過去更壞,“內閣或蹙額相向,或談笑如常。”。

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兵部尚書張縉彥佈置城防,但也只限於北京城內,在大街上設兵擺炮,在各個衚衕口設置崗哨,又在城上懸掛簾子。

張縉彥的佈置,有些可以理解,比如衚衕口派兵守衛,可以防止奸細破壞和市民騷動。沿街設兵的作用也差不多。

不可理解的是在城上懸掛簾子和在街上擺炮,城上掛著的簾子能幹什麼呢?擺在大街上的大炮準備打誰?明朝的大炮又不是迫擊炮,隔著高高的城牆,就算能打到城外去,也沒有什麼準頭了。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明軍的火器要比清軍先進得多,更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先進。但是明軍對這些先進火器的使用並不好,沒有充分發揮它們的效力,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祕密。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在一份奏文中就提到過火炮的訓練問題,同時評論南京的軍政事務。那時國家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史可法提到當時軍中的種種弊端,帶有很大的普遍性。

明軍武將實行世襲制,把總、哨總、衛總等層級的武官,年紀偏大,“官皆用世職,挨次輪轉,遲則一二十年,速者亦十數年,方能到選,其壯氣已消盡矣。”

【崇禎十七年三月丁酉,初九日】

《再生記略》記載:三月初九這一天,農民軍攻佔了陽和,當地官員望風而降,“有載酒椎牛以先者,有預備下馬飯、親送供給者,甚有掠民子女獻賊者”。

陽和就是現在的陽高縣,明朝時屬於大同軍鎮,也是北京的外圍屏障。

形勢越來越糟糕,壞消息接連不斷,就如《明季北略》中說的:“兵信屢至”,朝中大臣們都是一籌莫展。不過,大家似乎習慣了這些,心情並沒有比過去更壞,“內閣或蹙額相向,或談笑如常。”。

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兵部尚書張縉彥佈置城防,但也只限於北京城內,在大街上設兵擺炮,在各個衚衕口設置崗哨,又在城上懸掛簾子。

張縉彥的佈置,有些可以理解,比如衚衕口派兵守衛,可以防止奸細破壞和市民騷動。沿街設兵的作用也差不多。

不可理解的是在城上懸掛簾子和在街上擺炮,城上掛著的簾子能幹什麼呢?擺在大街上的大炮準備打誰?明朝的大炮又不是迫擊炮,隔著高高的城牆,就算能打到城外去,也沒有什麼準頭了。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明軍的火器要比清軍先進得多,更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先進。但是明軍對這些先進火器的使用並不好,沒有充分發揮它們的效力,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祕密。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在一份奏文中就提到過火炮的訓練問題,同時評論南京的軍政事務。那時國家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史可法提到當時軍中的種種弊端,帶有很大的普遍性。

明軍武將實行世襲制,把總、哨總、衛總等層級的武官,年紀偏大,“官皆用世職,挨次輪轉,遲則一二十年,速者亦十數年,方能到選,其壯氣已消盡矣。”

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軍士的挑選和淘汰,不是由將官來決定,而是由衛所或者兵部的官員決定,多有冒名頂替的現象。

底層士兵普遍貧窮,鬥志不高。兵營里人數很多,但很大一部分人是當差的,吃閒飯的,有的軍營中“鼓手藍旗至幾百名者”,真正打仗的人並不多。

平時的操演練兵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神機營的大炮,明軍演練的機會並不多。平時大炮都保存在庫房之中,到了操練的日子,幾百名士兵把大炮抬到軍營中,再原路抬回到庫房中去,一炮不放,來回需要大半天的時間,這次操練就算完成了。

顯然,神機營的火炮手們平時缺少訓練,更不要說實戰的經驗。任何高級的武器,如果訓練不當,發揮不出應有的效能,也是白費。

當年皇太極率軍攻打北京,滿桂在德勝門外迎敵,北京城上的明軍用大炮協助滿桂,結果許多炮彈落在滿桂的陣營中,炸死炸傷不少明軍,連滿桂也被炸傷。這根本就是添亂,也說明炮手們缺少必要的訓練,對火炮的操控水平極低,或者根本就沒有搞明白火炮的原理和習性。

現在李自成即將兵臨城下,兵部尚書在城裡瞎忙,大臣們支支吾吾,拿不出一點兒有用的方略。倒是崇禎皇帝自己還能想到一些有用的實際問題,那就是北京的糧食儲備。

崇禎皇帝認為,當前市面上糧價平穩,應該抓緊“勸糴”,就是鼓勵大臣、勳戚和富有的商人、大戶收儲糧食,同時上報儲糧的數目。能達到三千石的,朝廷給予表彰,將來朝廷缺糧時再原價購買。

這種藏糧於大戶的辦法,省錢省事,但是容易造成糧價上漲,威脅社會安定。

【崇禎十七年三月丁酉,初九日】

《再生記略》記載:三月初九這一天,農民軍攻佔了陽和,當地官員望風而降,“有載酒椎牛以先者,有預備下馬飯、親送供給者,甚有掠民子女獻賊者”。

陽和就是現在的陽高縣,明朝時屬於大同軍鎮,也是北京的外圍屏障。

形勢越來越糟糕,壞消息接連不斷,就如《明季北略》中說的:“兵信屢至”,朝中大臣們都是一籌莫展。不過,大家似乎習慣了這些,心情並沒有比過去更壞,“內閣或蹙額相向,或談笑如常。”。

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兵部尚書張縉彥佈置城防,但也只限於北京城內,在大街上設兵擺炮,在各個衚衕口設置崗哨,又在城上懸掛簾子。

張縉彥的佈置,有些可以理解,比如衚衕口派兵守衛,可以防止奸細破壞和市民騷動。沿街設兵的作用也差不多。

不可理解的是在城上懸掛簾子和在街上擺炮,城上掛著的簾子能幹什麼呢?擺在大街上的大炮準備打誰?明朝的大炮又不是迫擊炮,隔著高高的城牆,就算能打到城外去,也沒有什麼準頭了。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明軍的火器要比清軍先進得多,更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先進。但是明軍對這些先進火器的使用並不好,沒有充分發揮它們的效力,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祕密。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在一份奏文中就提到過火炮的訓練問題,同時評論南京的軍政事務。那時國家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史可法提到當時軍中的種種弊端,帶有很大的普遍性。

明軍武將實行世襲制,把總、哨總、衛總等層級的武官,年紀偏大,“官皆用世職,挨次輪轉,遲則一二十年,速者亦十數年,方能到選,其壯氣已消盡矣。”

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軍士的挑選和淘汰,不是由將官來決定,而是由衛所或者兵部的官員決定,多有冒名頂替的現象。

底層士兵普遍貧窮,鬥志不高。兵營里人數很多,但很大一部分人是當差的,吃閒飯的,有的軍營中“鼓手藍旗至幾百名者”,真正打仗的人並不多。

平時的操演練兵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神機營的大炮,明軍演練的機會並不多。平時大炮都保存在庫房之中,到了操練的日子,幾百名士兵把大炮抬到軍營中,再原路抬回到庫房中去,一炮不放,來回需要大半天的時間,這次操練就算完成了。

顯然,神機營的火炮手們平時缺少訓練,更不要說實戰的經驗。任何高級的武器,如果訓練不當,發揮不出應有的效能,也是白費。

當年皇太極率軍攻打北京,滿桂在德勝門外迎敵,北京城上的明軍用大炮協助滿桂,結果許多炮彈落在滿桂的陣營中,炸死炸傷不少明軍,連滿桂也被炸傷。這根本就是添亂,也說明炮手們缺少必要的訓練,對火炮的操控水平極低,或者根本就沒有搞明白火炮的原理和習性。

現在李自成即將兵臨城下,兵部尚書在城裡瞎忙,大臣們支支吾吾,拿不出一點兒有用的方略。倒是崇禎皇帝自己還能想到一些有用的實際問題,那就是北京的糧食儲備。

崇禎皇帝認為,當前市面上糧價平穩,應該抓緊“勸糴”,就是鼓勵大臣、勳戚和富有的商人、大戶收儲糧食,同時上報儲糧的數目。能達到三千石的,朝廷給予表彰,將來朝廷缺糧時再原價購買。

這種藏糧於大戶的辦法,省錢省事,但是容易造成糧價上漲,威脅社會安定。

兵器先進的明軍為什麼老打敗仗?史可法看得很清楚

崇禎皇帝又擔心,援兵趕到北京之後,會需要大量戰馬,於是下令城中大臣與貴戚,家中有強壯的馬匹,不論多少,連同鞍轡都貢獻出來,將來渡過難關之後,一定嘉獎。

崇禎皇帝能想到糧食和戰馬的問題,顯示他做好了北京被長期圍困的打算。

不過,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崇禎皇帝依靠的都是貴戚、大臣和富戶,完全忽略了北京城中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和普通士兵,沒有給他們以充分的信任、鼓動與激勵,與他們結成生死共同體。

這不單單是眼界和智慧問題。

前篇:李自成兵臨宣府,巡撫朱之馮親自放炮,炮口卻被部下塞住

城變三十天(之九),於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