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企業頻頻出售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日本家電企業近幾年頻頻出售,從東芝白電出售給美的、夏普整體賣給鴻海再到如今的東芝電視賣給海信,曾如日中天的日本家電企業衰退之今天的地步確實讓人唏噓,這又該讓中國企業從中該獲得什麼經驗和教訓呢?

日本家電企業近幾年頻頻出售,從東芝白電出售給美的、夏普整體賣給鴻海再到如今的東芝電視賣給海信,曾如日中天的日本家電企業衰退之今天的地步確實讓人唏噓,這又該讓中國企業從中該獲得什麼經驗和教訓呢?

日本家電企業頻頻出售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中國製造這幾年的轉型應該說是成功的,中國品牌開始頻頻走出去,已不再如當年僅僅靠廉價勞動力掙點血汗錢,因此中國企業近幾年不斷喊出了要進軍高端市場的口號,不過從日本家電企業的衰落可見中國企業在進軍高端市場獲取利潤的同時需要夯實它們在中低端市場的基礎。

中國家電品牌其實就是通過在中低端市場依靠性價比逐漸擊敗日本家電品牌,當年的長虹率先在國內市場掀起價格戰並迅速在彩電市場奪得市場份額第一的領頭羊位置。

只是可惜的是在隨後的平板電視之爭中,長虹選擇了錯誤的路線選擇等離子最終在平板電視市場失利,而讓海信、TCL、創維等成為新一代的國產電視領導者。

在這些新崛起的國產電視品牌之中,TCL是其中佼佼者,先是做液晶模組,隨後在2009年成立發展面板業務的華星光電,進軍產業鏈上游,2016年華星光電已成為全球第五大電視用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在去年以來的面板價格上漲中TCL獲益良多,一方面是華星光電為TCL貢獻了相當大的利潤,另一方面是確保了TCL電視的液晶面板供應,這幫助了TCL重奪了全球第三大電視品牌的位置。

相比之下,日本家電企業當年在被中國家電企業擊敗後,希望退守高端市場以保住利潤,然而這一願景並沒能成為現實。中國家電企業在成為全球市場份額領先的廠商之後也開始進軍高端市場,它們以與日本家電相當的品質卻提供了價格比它們便宜的產品,這是因為在做大規模後中國家電企業可以更好的攤低成本,而日本家電企業的成本卻過於昂貴。

另一方面是中國家電企業在積累了實力之後開始往產業鏈上游拓展,除了上述華星光電外,中國還有一家實力強大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京東方,2016年京東方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電視用液晶面板供應商,僅次於LGD和三星,目前京東方和TCL都在建設全球最先進的10.5/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這將讓中國家電企業擁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和更低的成本,進一步拓展家電市場。

其實在液晶面板上同樣體現了中國夯實低端進而向高端進軍的現實,京東方2003年的時候收購韓國現代的3.5代線,這其實在當時是較落後的技術,國外的面板生產企業已開始建設5代線,但是依靠中國龐大的市場,京東方逐漸積累了面板生產技術並逐漸成為全球領先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如今京東方在建設先進的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同時也在研發備受關注的OLED面板,OLED面板已在10月份投產。

相反,日本家電企業夏普由於夏普電視業務的衰退,導致整體經營不佳,雖然在IGZO和OLED面板上均已取得成果,但是由於缺乏資金卻難以將這些先進技術投入量產,到去年更被中國臺灣的鴻海收購。

由此可見,中國家電企業在注重向高端市場拓展的同時應注意夯實它們在中低端市場的基礎,不應過於好高騖遠,而且目前中國的家電企業其實與當年日本家電企業所達到的高度依然有較大差距。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海信收購東芝電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有限,它們均獲取了東芝品牌的40年經營權,希望依託東芝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場。

在中國製造依然處於轉型中的時候,另一個侵蝕中國中低端市場的印度製造已開始出現上升勢頭,近幾年印度頻頻提出它的印度製造計劃,希望複製中國製造之路,也給中國製造形成壓力,這是值得中國深思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