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作戰”中的日軍為何如此瘋狂?連“三等兵”都變得極其凶狠

文| 薩蘇

1943年,是第二次大戰關鍵的一年。這年四月,三國軸心中最薄弱的意大利率先支撐不住,被迫退出戰爭;九月,盟軍在塔拉瓦登陸,全殲柴崎少將以下守島日軍,在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隨著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局勢的逆轉,反法西斯盟軍的勝利已經如同地平線上的晨曦隱約可見。

相比之下,這一年中,中日兩軍激鬥了六年之久的大陸戰場,卻顯得較為沉寂。侵華日軍被大量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中國在滇緬路斷之後徹底失去了獲得外援的地面通道。加上1942年大饑荒的影響,兩軍僅在常德等地打了幾場局部戰爭,都有些打不動了的跡象。位於河南與安徽兩省交界處的界首鎮因為國統區與淪陷區之間的走私貿易而呈現病態的繁榮,守軍卻不聞不問。流了大量的血之後,難免有些中國人竊竊自問——是否可以就這樣等來勝利?

風暴往往就是在這樣似乎祥和的氣候中醞釀。在日軍大本營,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正在醞釀,各種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這便是日軍即將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之戰,其代號為“一號作戰”。

文| 薩蘇

1943年,是第二次大戰關鍵的一年。這年四月,三國軸心中最薄弱的意大利率先支撐不住,被迫退出戰爭;九月,盟軍在塔拉瓦登陸,全殲柴崎少將以下守島日軍,在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隨著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局勢的逆轉,反法西斯盟軍的勝利已經如同地平線上的晨曦隱約可見。

相比之下,這一年中,中日兩軍激鬥了六年之久的大陸戰場,卻顯得較為沉寂。侵華日軍被大量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中國在滇緬路斷之後徹底失去了獲得外援的地面通道。加上1942年大饑荒的影響,兩軍僅在常德等地打了幾場局部戰爭,都有些打不動了的跡象。位於河南與安徽兩省交界處的界首鎮因為國統區與淪陷區之間的走私貿易而呈現病態的繁榮,守軍卻不聞不問。流了大量的血之後,難免有些中國人竊竊自問——是否可以就這樣等來勝利?

風暴往往就是在這樣似乎祥和的氣候中醞釀。在日軍大本營,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正在醞釀,各種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這便是日軍即將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之戰,其代號為“一號作戰”。

“一號作戰”中的日軍為何如此瘋狂?連“三等兵”都變得極其凶狠

比“五號作戰”規模還大的“一號作戰”

這次戰役規模空前,其進攻起始線即長達兩千八百公里,動用十八個師團又六個獨立混成旅團,其中包括日軍視若珍寶的第三坦克師團。日軍直接投入兵力超過四十萬人,加上輔助人員則超過七十萬,並動用大量技術兵器。這次戰役日軍計劃先從武漢和河南兩面夾擊,擊穿作戰地域跨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乃至貴州。這是日軍自侵華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

而這個一號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似乎有些糾結。這是因為在此前一年,日軍於1942年否了一個大規模的對華作戰方案,這便是日本陸軍制定的五號作戰方案(也曾被編為五十一號作戰)。這次作戰預定1942年秋實施,目標在於直逼重慶,迫使中國屈服。但是,該計劃策定之後不久,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便屢遭重創,經過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兩場血戰,盟軍從戰略守勢開始轉入戰略攻勢。海陸兩線同時開戰和資源不足的惡果開始展現,兵力的捉襟見肘迫使日軍暫時叫停對中國的戰略進攻。

然而,時隔一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局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卻依然決定發動對中國的一號作戰,比五號作戰規模更為龐大,這不禁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文| 薩蘇

1943年,是第二次大戰關鍵的一年。這年四月,三國軸心中最薄弱的意大利率先支撐不住,被迫退出戰爭;九月,盟軍在塔拉瓦登陸,全殲柴崎少將以下守島日軍,在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隨著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局勢的逆轉,反法西斯盟軍的勝利已經如同地平線上的晨曦隱約可見。

相比之下,這一年中,中日兩軍激鬥了六年之久的大陸戰場,卻顯得較為沉寂。侵華日軍被大量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中國在滇緬路斷之後徹底失去了獲得外援的地面通道。加上1942年大饑荒的影響,兩軍僅在常德等地打了幾場局部戰爭,都有些打不動了的跡象。位於河南與安徽兩省交界處的界首鎮因為國統區與淪陷區之間的走私貿易而呈現病態的繁榮,守軍卻不聞不問。流了大量的血之後,難免有些中國人竊竊自問——是否可以就這樣等來勝利?

風暴往往就是在這樣似乎祥和的氣候中醞釀。在日軍大本營,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正在醞釀,各種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這便是日軍即將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之戰,其代號為“一號作戰”。

“一號作戰”中的日軍為何如此瘋狂?連“三等兵”都變得極其凶狠

比“五號作戰”規模還大的“一號作戰”

這次戰役規模空前,其進攻起始線即長達兩千八百公里,動用十八個師團又六個獨立混成旅團,其中包括日軍視若珍寶的第三坦克師團。日軍直接投入兵力超過四十萬人,加上輔助人員則超過七十萬,並動用大量技術兵器。這次戰役日軍計劃先從武漢和河南兩面夾擊,擊穿作戰地域跨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乃至貴州。這是日軍自侵華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

而這個一號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似乎有些糾結。這是因為在此前一年,日軍於1942年否了一個大規模的對華作戰方案,這便是日本陸軍制定的五號作戰方案(也曾被編為五十一號作戰)。這次作戰預定1942年秋實施,目標在於直逼重慶,迫使中國屈服。但是,該計劃策定之後不久,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便屢遭重創,經過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兩場血戰,盟軍從戰略守勢開始轉入戰略攻勢。海陸兩線同時開戰和資源不足的惡果開始展現,兵力的捉襟見肘迫使日軍暫時叫停對中國的戰略進攻。

然而,時隔一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局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卻依然決定發動對中國的一號作戰,比五號作戰規模更為龐大,這不禁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一號作戰”中的日軍為何如此瘋狂?連“三等兵”都變得極其凶狠

“一號作戰”企圖達到什麼目標?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在這場作戰之中,日軍的表現極為瘋狂。按說由於作戰區域擴大,損失增加,日軍新增兵員的作戰素質應該有所下降。但在一號作戰中,這些從市民中徵召的“二等兵”或“三等兵”鬥志頑強凶狠,表現出了與日軍職業老兵幾乎同樣的戰鬥力。

如果看明白日軍在一號作戰中體現的戰略意圖和動員方法,就會明白其中緣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爭奪南洋(即今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地區的資源,日軍把大量部隊投入這一地區。然而,隨著日軍在西太平洋的制空制海權逐漸喪失,盟軍的潛艇部隊在航空兵配合下深入東方海域,日軍從本土到南洋的海上通道幾乎被切斷。在南洋的日軍逐漸成為一支孤軍,在盟軍的猛烈進攻下危如累卵。

一號作戰的戰略目標固然包括打擊中國軍隊,瓦解國民政府抗日信念的內容,但其首要目的,則是打通平漢線和粵漢線,為日軍獲得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陸交通線”,以便通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與被切斷的南洋日軍建立新的聯繫。與此前日軍在華的歷次作戰不同,一號作戰的成敗不僅決定著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戰略態勢,而且也決定著南洋數十萬日軍的生死。故此,在日軍的資料中,將“一號作戰”稱為“起死回生之戰”。

同時,一號作戰還有一個目的,便是摧毀和佔領盟軍在中國華中、華南地區的各個航空基地。此前,美國在華空軍指揮官、名將陳納德提出,盟軍可以通過中國的基地實施對日戰略轟炸,達到迫使日本投降的目的。這一作戰方案得到中國方面的有力支持。

在1942年到1943年間,中國成為對日戰略轟炸的重要後方,從衡陽、全州、株洲等地起飛的盟軍重型轟炸機頻頻飛臨日本本土和偽滿洲國、日佔臺灣等地,對日本的軍事和工業、民用目標實施打擊,給日方帶來了巨大損失。戰後,軍史學家評價盟軍戰勝日本主要依靠戰略轟炸、越島進攻和潛艇封鎖三大法寶,可見“陳納德轟炸”的戰略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