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考前狂背核心考點(1)

2018考研政治:考前狂背核心考點(1)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四章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考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2.(唯心史觀的缺陷)①沒有追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②忽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3.(定義)①社會存在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社會存在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以及生產 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②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4.(關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於社會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

5.(相對獨立性)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會意識的歷史繼承性;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

6.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

考點 2: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1.(定義)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2.(特點)客觀現實性、社會歷史性。

3.(基本要素)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生產工具;②勞動對象;③勞動者——最活躍的因素。 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4.(定義)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是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包括①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②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和③產品分配關係。 在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構成全部生產關係的基礎。

5.(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考點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1.(定義)經濟基礎是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

2.(內涵)①經濟基礎的實質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係;②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繫。經濟體 制: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

3.(定義)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4.(結構)上層建築可分為觀念上層建築政治上層建築。在整個上層建築中,政治上層建築居主導地位, 國家政權是它的核心。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5.(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考點 4:社會形態更替

1.(構成)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經濟基礎是社會的“骨骼系統”,上層建築是社 會的“血肉系統”。

2.(特點)具體的、歷史的。

3.(類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4.(必然性)①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②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 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的決定意義。

5.(歷史選擇性)①客觀必然性造成社會基本發展趨勢;②社會形態更替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 的;③歷史選擇性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考點 1:社會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2.(作用)①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②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③社會基本矛盾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 化和發展。

考點 2: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

1.(產生)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即生產有所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的產物。

2.(本質)與特定的生產關係相聯繫的、在經濟上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

3.(意義)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

4.(定義)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

5.(實質)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6.(根本問題)國家政權問題。

考點 3:改革

1.(內涵)改革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通過調整、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 某些部分及環節,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3(意義)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

考點 4:科學技術(分析題)

1.(作用)①對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②對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③促進思維方式的變革。其中, 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二是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三是改變 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了產業結構發生變革。

2.(正確把握作用)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能夠通過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人類。但是,科學 技術在運用於社會時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正確認識和運用科學技術,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會制 度保障科學技術的正確運用,始終堅持使科學技術為人類的健康發展服務,讓科技為人類造福。

三、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考點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分水嶺)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

2.(現實的人)基於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從事一定實踐活動的、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具有能動性 的人。人有兩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

3.(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4.(定義)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 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5.(作用)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 變革的決定力量;④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6.(群眾觀點)①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③一切向人民群 眾負責的觀點,④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7.(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考點 2: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1.(定義)歷史人物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歷史人物的出現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2.(作用)①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發起者、當事者;②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組織者、領導者;③歷 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起一定的作用,有時甚至對其決定性的影響,但不能決 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

3.(評價方法)評價歷史人物時,應堅持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