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革命人物」郝秀山

郝秀山,漢族,1919年出生於土默特旗萬家溝帳房塔村(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萬家溝帳房塔村),後移居武川縣義合鄉前窯子村(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得勝溝鄉前窯子村)。

郝秀山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少年時期,每到農忙季節,他就幫著大人在地裡幹活,只有在農閒時,才斷斷續續讀過八年私塾和鄉區完小。年齡稍大一點,就去當地潘老財家打雜種地。

1938年9月,八路軍大青山支隊挺進大青山。一天,郝秀山正在太陽坡給潘家耕地,遠遠看見順路來了兩個穿著灰色軍裝的八路軍。兩位軍人笑眯眯地向郝秀山走過來,郝秀山便停下了牛犋。八路軍向郝秀山詢問周邊日偽軍的活動情況、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治安等問題。郝秀山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都作了回答。兩位軍人聽了後,覺得郝秀山有點文化基礎。在給他講了一番革命道理和抗日救國的事情後,又把他們的駐址告訴了郝秀山,鼓勵他多找幾個年輕人,一起去參加八路軍。

中秋節過後的一天,郝秀山和好友任德仲、潘三娃等人一同到八路軍駐地燈樓村參了軍。部隊領導得知他們幾個人都有文化基礎,非常高興。一位王主任說:“我們非常需要做群眾工作的地方幹部。你們先學習一段時間,然後再分配你們去‘動委會’(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戰地動員委員會的簡稱)工作。”

經過一段學習後,郝秀山主動請假到井爾溝西窯子村去拜會綏蒙遊擊大隊大隊長楊植霖。楊植霖為鼓勵年輕人,當場就給了郝秀山一匹馬、一支步槍、一把腰刀和一副皮帶,說:“你是本地人,給你一個班的兵力,帶上他們到後山徵集軍糧,動員年輕人蔘加八路軍。”郝秀山二話沒說,帶上13個騎兵向後山出發了。通過各種方法做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眾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講解毛澤東主席關於愛國者“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的號召,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他們見了老鄉說話和氣、彬彬有禮,吃老鄉的飯付錢,還幫老鄉幹農活、挑水拾柴、打掃院落,漸漸地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他們同後山的一些年輕人結為兄弟,稱呼老年人乾爹乾孃,軍民關係越來越融洽,徵集糧草的工作非常順利,後山的老百姓不僅主動給八路軍送糧食、皮衣、馬匹,而且還主動幫八路軍偵察敵情、通風報信、支援八路軍抗戰。武歸縣(武川、歸綏)八區小廣慶隆村有一位蒙古族老大娘名叫蘇尼瑪,家裡有一匹好馬,幾件皮衣。聽了郝秀山的宣傳後說:“我活了50多歲,見過許多軍隊,可是從來沒有見過你們這樣的好軍隊。你們是真心實意打鬼子,我打心眼裡擁護。”老大娘主動把那匹好馬和五件新皮衣送給了八路軍。郝秀山的家鄉前窯子村村民經過他的動員,有7人加入了革命隊伍,後來被編入八區游擊隊和三團。他們是邸旺、蘇化清、張平小、皮金玉、郝花小、於德忠和王正科。

1938年11月,郝秀山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八區動委會在武歸縣玻璃哈達村成立,下設武裝部、分配部、總務處、游擊隊。郝秀山擔任分配部部長,專管糧草分配、衣服轉運和物資調撥。動委會實際上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性的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承擔著政府的某些功能,但又不是一般的政權機構。八路軍挺進大青山後,離後方遠了,所需軍糧、部分軍衣、裝備部隊的其他後勤物資以及馬匹等,都需要動員群眾就地解決。在沒有設置政府機構的鄉村,這些任務就落在了新組織的動委會的肩上(八區組織起九個小鄉動委會)。部隊需要什麼物資,郝秀山就率領動委會幹部下鄉聯繫、溝通,共同動員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愛國群眾、開明紳士紛紛把物資獻給了八路軍。郝秀山還通過鄉動委會主動與偽大鄉公所接觸,不容許偽大鄉公所幹涉鄉動委會的事情,而且讓他們也支持八路軍抗日,藉此來推動徵集糧草工作的展開。

1939年七八月份,他被抽調到綏遠省委主辦的幹部訓練班學習,地址在大青山萬家溝和楊樹灣。兩個多月的學習中,郝秀山聽了許多在大青山工作的領導幹部的課,有任克定、白如冰、楊植霖等。雖然學習時間很短,學習條件一般,但是郝秀山珍惜每一天的學習時間,快樂地學習生活著,從來沒叫一聲苦。在課堂上、在農家炕上、在樹林裡,他認真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知識、黨的民族政策、當前的對敵鬥爭形勢、堅持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性等。通過學習,郝秀山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理解了共產黨領導抗日鬥爭的偉大意義,增強了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心,進一步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頑強的對敵鬥爭拼搏精神、積極樂觀敢於勝利的革命意志,確立了忠黨愛國為人民的信念。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從開闢之日起,就建立了黨的領導機關“大青山特委”。後來發展為綏遠省黨委、綏察區黨委、綏蒙區黨委,下設綏西、綏中、綏南三個地區黨委(簡稱地委,有時叫特委),地委專門成立了行政辦事處(後改稱公署),綏西專署管轄範圍包括薩拉齊、固陽、武川西部、歸綏,設置了武固(武川、固陽)、武歸(武川、歸綏)、薩拉齊、托克托四個縣。郝秀山擔任武歸縣第八區政府區長兼游擊隊黨支部書記。八區政府成立後,組織發動群眾,壯大抗戰隊伍,開展生產自救,積極支援前線工作。八路軍力量不斷壯大,根據地政權日益鞏固。日軍感到威脅很大,就從華北各地調集了大批兵力對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1939年夏天到1941年秋天兩年多的時間,日寇燒燬了井爾溝、蘑菇窯、裡氣溝、萬家溝、黑牛溝等大小近100個村莊,殺害了200多名蒙、漢族群眾。本來,“武歸縣第八區政府”是1940年3月在燈樓村成立的,因為常年打游擊,區政府和工作人員被迫經常轉移、轉山頭,後來區政府就轉到了更加偏僻隱蔽的大里氣溝(今李齊溝)。沒有房屋容身,沒有場所辦公,怎麼辦?八區政府的工作人員就自己動手,蓋了兩間窩棚。一半挖在地下,一半蓋在地上,這裡就成了“八區政府”的辦公場所。

當年,八區政府的房子經常被日本軍隊燒掉。燒了蓋,蓋了燒,八區政府常年在山裡打游擊。等在大里氣溝又要蓋政府辦公房子時,幾名戰士義憤填膺,就在一塊大石頭上,用修槍鐵匠師傅史海亮的工具刻下了“郝區政府”四個大字和一枚手榴彈圖樣。戰士們一邊刻一邊憤憤地說:“日本鬼子可以把房子燒掉,但這塊石頭和我們郝秀山的區政府,永遠燒不掉!”即便如此,八區政府也僅僅在這裡住了兩年就打游擊走了。曾經辦公的幾間窩棚已被日本鬼子燒燬,留下來的只有那塊大石頭。石頭上刻下的“郝區政府”印跡和一枚手榴彈的圖樣,至今清晰可見。

1942年秋天,日軍黑石部隊、偽蒙古軍騎兵第六師、第八師、第九師和靖安軍四、五、六三個騎兵大隊,號稱萬人,分別從歸綏、包頭、固陽、百靈廟和武川的六合營出發,從四面八方包圍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向八路軍和游擊隊經常居住的井爾溝、得勝溝、萬家溝一帶進行殘酷“掃蕩”。在綏西,敵人採取梳篦戰術,進行慘無人道的殺戮。武川義合鄉有200多戶人家,經鬼子“掃蕩”後只剩下40多戶。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八路軍機關和部隊主力只好戰略轉移到山西偏關地區。郝秀山領導八區政府大部分人員,留在山裡繼續堅持鬥爭。在白色恐怖下,郝秀山領導的八區政府,克服重重困難,與根據地老鄉同甘苦、共命運,與敵人巧妙周旋、頑強抗爭,機動靈活地開展游擊戰。他們依靠群眾,蒐集敵情,及時把信息送到大部隊。敵人住下時,就穿插襲擾敵人,孤立、拔除敵人據點。他們徵集糧草、衣物,保障部隊物質需要;整頓地方政權組織,充實、調整政府工作人員;聯合、鬥爭偽大鄉公所,鞏固紅色陣地;鎮壓地方不法分子,剷除日、偽特務,保護群眾利益;排除日、偽、特的干擾,組織群眾積極發展生產。經過一年多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取得了反“掃蕩”勝利。

1943年11月底,郝秀山帶領區游擊隊部分幹部回到山西偏關。他們的幹部被編入二大隊整風學習,游擊隊被編入三團。1944年春天,二大隊全體人員從偏關開往東邊的馬賽村投入大生產運動。1945年7月,郝秀山跟隨八路軍27團的一個步兵營重返大青山,在武歸縣縣長王經雨的領導下,繼續開展對敵鬥爭。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乘機搶佔綏遠省的薩拉齊、察素齊、畢克齊等軍事重鎮,晉綏軍區主力部隊戰略性撤到商都縣待命。武歸縣八區、十區的政府工作人員、三團後勤人員和傷病員一百多人,處在國民黨軍隊層層包圍之中,情況十分危急。郝秀山深夜帶領一名班長,憑藉對地形的熟悉,巧妙避開敵人的視線,用一天一夜時間趕到了召河附近的布連河村,與我黨地下工作幹部銳軍,一同聯繫上蘇蒙聯軍。在他們的支援幫助下,把留在山裡的一百多人安全撤到召河。這一百多人中就有三團的包盛標、丁鬱民等幹部,避免了一場大災難。

1945年,日本投降後,郝秀山被任命為武川縣縣長,這是中國共產黨派到武川縣的第一任縣長。1946年,武川縣和陶集縣的游擊隊合併,改編為綏蒙騎兵大隊,郝秀山擔任大隊長。1947年春,綏蒙騎兵大隊改編為騎兵十六師三團,郝秀山擔任團長,剿匪擴軍。1946年11月到1947年7月,郝秀山指揮並參與了錫林郭勒盟布利亞特旗、多倫縣,昭烏達盟經棚縣、克什克騰旗剿滅反動軍隊及土匪的戰鬥。1948年春,烏蘭夫把這支部隊改編為警衛團,郝秀山被調到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擔任組織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郝秀山歷任綏遠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機關黨總支書記,綏遠省農林廳畜牧局局長,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內蒙古農委副主任,烏蘭察布盟委副書記。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郝秀山遭到殘酷迫害。1972年恢復工作,先後擔任了內蒙古水利局局長、黨委書記,呼和浩特市委第一書記、革委會主任,包頭市委第一書記、革委會主任、包頭軍分區第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1983年,他先後擔任了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96年,郝秀山光榮離休。出版回憶錄《青山草原情》。

(呼和浩特市委黨校 武賦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