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心理 豌豆妈妈说育儿 豌豆媽媽說育兒 2017-11-26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而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

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催著孩子打招呼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遇見長輩熟人甜甜地打招呼,不但會被誇獎懂事,家長自己也覺得臉上有光。

於是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甚至在孩子不願意時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太膽小了”、“不懂事”。

可是這樣的方式卻總是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更怕人,躲在家長後面不說話;性格剛硬的孩子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固執地不願意開口。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而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

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催著孩子打招呼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遇見長輩熟人甜甜地打招呼,不但會被誇獎懂事,家長自己也覺得臉上有光。

於是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甚至在孩子不願意時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太膽小了”、“不懂事”。

可是這樣的方式卻總是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更怕人,躲在家長後面不說話;性格剛硬的孩子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固執地不願意開口。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其實孩子不愛打招呼不是不禮貌,只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聊天的氛圍變得親切、輕鬆,和別人熟悉後,孩子就會卸下心理防備,願意與他人交流。

這種心理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禮貌打招呼,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在生活中自己首先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給孩子做好榜樣。

2. 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當兩個孩子間產生了爭執,家長常用來解決矛盾的方式就是“你是大孩子,讓著點弟弟妹妹”,對於那個大孩子的“為什麼”“憑什麼”選擇性忽略。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而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

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催著孩子打招呼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遇見長輩熟人甜甜地打招呼,不但會被誇獎懂事,家長自己也覺得臉上有光。

於是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甚至在孩子不願意時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太膽小了”、“不懂事”。

可是這樣的方式卻總是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更怕人,躲在家長後面不說話;性格剛硬的孩子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固執地不願意開口。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其實孩子不愛打招呼不是不禮貌,只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聊天的氛圍變得親切、輕鬆,和別人熟悉後,孩子就會卸下心理防備,願意與他人交流。

這種心理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禮貌打招呼,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在生活中自己首先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給孩子做好榜樣。

2. 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當兩個孩子間產生了爭執,家長常用來解決矛盾的方式就是“你是大孩子,讓著點弟弟妹妹”,對於那個大孩子的“為什麼”“憑什麼”選擇性忽略。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很多時候大人礙於自己的面子,不詢問事情緣由,不顧及孩子脆弱的心靈、對心愛之物的疼惜,以一種不容商量的審判者視角,撂下這麼一句話。

殊不知,這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特別是現在二胎放開,很多大孩子將會在不經意間受到這樣的委屈。

古人言:“兄友弟恭”,教會大孩子謙讓的同時,也要教會小孩子尊重。

父母不應該以年齡的長幼作為處理矛盾的標準,首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耐心詢問緣由,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地採取措施。

3. 面對請求,來者不拒

朋友講過這麼一個經歷,有一次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當時正有點感冒,親戚比較熱情,給孩子飲料、冰激凌吃。

朋友婉拒過一次,但是親戚笑著說“這有什麼關係,沒事的”,加上孩子受不了誘惑吵著要吃,朋友心裡擔憂,但是礙於面子沒有拒絕。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而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

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催著孩子打招呼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遇見長輩熟人甜甜地打招呼,不但會被誇獎懂事,家長自己也覺得臉上有光。

於是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甚至在孩子不願意時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太膽小了”、“不懂事”。

可是這樣的方式卻總是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更怕人,躲在家長後面不說話;性格剛硬的孩子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固執地不願意開口。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其實孩子不愛打招呼不是不禮貌,只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聊天的氛圍變得親切、輕鬆,和別人熟悉後,孩子就會卸下心理防備,願意與他人交流。

這種心理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禮貌打招呼,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在生活中自己首先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給孩子做好榜樣。

2. 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當兩個孩子間產生了爭執,家長常用來解決矛盾的方式就是“你是大孩子,讓著點弟弟妹妹”,對於那個大孩子的“為什麼”“憑什麼”選擇性忽略。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很多時候大人礙於自己的面子,不詢問事情緣由,不顧及孩子脆弱的心靈、對心愛之物的疼惜,以一種不容商量的審判者視角,撂下這麼一句話。

殊不知,這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特別是現在二胎放開,很多大孩子將會在不經意間受到這樣的委屈。

古人言:“兄友弟恭”,教會大孩子謙讓的同時,也要教會小孩子尊重。

父母不應該以年齡的長幼作為處理矛盾的標準,首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耐心詢問緣由,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地採取措施。

3. 面對請求,來者不拒

朋友講過這麼一個經歷,有一次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當時正有點感冒,親戚比較熱情,給孩子飲料、冰激凌吃。

朋友婉拒過一次,但是親戚笑著說“這有什麼關係,沒事的”,加上孩子受不了誘惑吵著要吃,朋友心裡擔憂,但是礙於面子沒有拒絕。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孩子由於吃了生冷食物,晚上回家症狀開始加重,不得不去醫院掛水。事後朋友悔恨不已:“我當時就應該強硬一點拒絕的,孩子也不至於受這份罪。

生活中這樣的“禮貌”總是不斷上演,比如親朋好友出於對孩子的喜愛,又是親又是抱,有些家長確實不喜歡這種表達熱情的方式,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絕。

4. 面對誇獎,過分謙虛

古訓有云:“滿招損,謙受益”,訓誡我們做事應當謙虛。當聽到別人的讚美,中國人和西方朋友的反應常常差距甚大。

謙虛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過猶不及,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而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

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催著孩子打招呼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遇見長輩熟人甜甜地打招呼,不但會被誇獎懂事,家長自己也覺得臉上有光。

於是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甚至在孩子不願意時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太膽小了”、“不懂事”。

可是這樣的方式卻總是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更怕人,躲在家長後面不說話;性格剛硬的孩子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固執地不願意開口。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其實孩子不愛打招呼不是不禮貌,只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聊天的氛圍變得親切、輕鬆,和別人熟悉後,孩子就會卸下心理防備,願意與他人交流。

這種心理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禮貌打招呼,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在生活中自己首先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給孩子做好榜樣。

2. 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當兩個孩子間產生了爭執,家長常用來解決矛盾的方式就是“你是大孩子,讓著點弟弟妹妹”,對於那個大孩子的“為什麼”“憑什麼”選擇性忽略。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很多時候大人礙於自己的面子,不詢問事情緣由,不顧及孩子脆弱的心靈、對心愛之物的疼惜,以一種不容商量的審判者視角,撂下這麼一句話。

殊不知,這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特別是現在二胎放開,很多大孩子將會在不經意間受到這樣的委屈。

古人言:“兄友弟恭”,教會大孩子謙讓的同時,也要教會小孩子尊重。

父母不應該以年齡的長幼作為處理矛盾的標準,首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耐心詢問緣由,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地採取措施。

3. 面對請求,來者不拒

朋友講過這麼一個經歷,有一次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當時正有點感冒,親戚比較熱情,給孩子飲料、冰激凌吃。

朋友婉拒過一次,但是親戚笑著說“這有什麼關係,沒事的”,加上孩子受不了誘惑吵著要吃,朋友心裡擔憂,但是礙於面子沒有拒絕。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孩子由於吃了生冷食物,晚上回家症狀開始加重,不得不去醫院掛水。事後朋友悔恨不已:“我當時就應該強硬一點拒絕的,孩子也不至於受這份罪。

生活中這樣的“禮貌”總是不斷上演,比如親朋好友出於對孩子的喜愛,又是親又是抱,有些家長確實不喜歡這種表達熱情的方式,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絕。

4. 面對誇獎,過分謙虛

古訓有云:“滿招損,謙受益”,訓誡我們做事應當謙虛。當聽到別人的讚美,中國人和西方朋友的反應常常差距甚大。

謙虛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過猶不及,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比如別人誇孩子成績好,很多父母通常回答“哪裡哪裡,比他成績好的多著呢”等謙語。

孩子聽後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自卑的心理:“我這麼努力了,還是做不好啊”,“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對我不滿意呢?”,導致孩子不能正確看待自我。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孩子年齡小,對自我的認知基本來自於父母和身邊人。

成長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靈,他們否定自己或是悅納自我常常取決於父母的一句話、生活中的一個細節。

為什麼國外的孩子不論外在條件,或是綜合素質如何,總是展現著自信滿滿,不卑不亢的良好風貌?

正跟國外父母平時對待他人的誇獎和與孩子相處時的賞識教育有關,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則有點膽怯、畏畏縮縮、不夠自信。

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家庭、學校接受著禮儀、禮貌教育。

禮貌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是某種善意的表達。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是心口合一,是他整個內心的表達。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而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

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催著孩子打招呼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遇見長輩熟人甜甜地打招呼,不但會被誇獎懂事,家長自己也覺得臉上有光。

於是很多家長常常催著或強迫孩子叫人,甚至在孩子不願意時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太膽小了”、“不懂事”。

可是這樣的方式卻總是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更怕人,躲在家長後面不說話;性格剛硬的孩子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固執地不願意開口。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其實孩子不愛打招呼不是不禮貌,只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聊天的氛圍變得親切、輕鬆,和別人熟悉後,孩子就會卸下心理防備,願意與他人交流。

這種心理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禮貌打招呼,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在生活中自己首先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給孩子做好榜樣。

2. 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當兩個孩子間產生了爭執,家長常用來解決矛盾的方式就是“你是大孩子,讓著點弟弟妹妹”,對於那個大孩子的“為什麼”“憑什麼”選擇性忽略。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很多時候大人礙於自己的面子,不詢問事情緣由,不顧及孩子脆弱的心靈、對心愛之物的疼惜,以一種不容商量的審判者視角,撂下這麼一句話。

殊不知,這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特別是現在二胎放開,很多大孩子將會在不經意間受到這樣的委屈。

古人言:“兄友弟恭”,教會大孩子謙讓的同時,也要教會小孩子尊重。

父母不應該以年齡的長幼作為處理矛盾的標準,首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耐心詢問緣由,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地採取措施。

3. 面對請求,來者不拒

朋友講過這麼一個經歷,有一次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當時正有點感冒,親戚比較熱情,給孩子飲料、冰激凌吃。

朋友婉拒過一次,但是親戚笑著說“這有什麼關係,沒事的”,加上孩子受不了誘惑吵著要吃,朋友心裡擔憂,但是礙於面子沒有拒絕。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孩子由於吃了生冷食物,晚上回家症狀開始加重,不得不去醫院掛水。事後朋友悔恨不已:“我當時就應該強硬一點拒絕的,孩子也不至於受這份罪。

生活中這樣的“禮貌”總是不斷上演,比如親朋好友出於對孩子的喜愛,又是親又是抱,有些家長確實不喜歡這種表達熱情的方式,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絕。

4. 面對誇獎,過分謙虛

古訓有云:“滿招損,謙受益”,訓誡我們做事應當謙虛。當聽到別人的讚美,中國人和西方朋友的反應常常差距甚大。

謙虛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過猶不及,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比如別人誇孩子成績好,很多父母通常回答“哪裡哪裡,比他成績好的多著呢”等謙語。

孩子聽後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自卑的心理:“我這麼努力了,還是做不好啊”,“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對我不滿意呢?”,導致孩子不能正確看待自我。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孩子年齡小,對自我的認知基本來自於父母和身邊人。

成長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靈,他們否定自己或是悅納自我常常取決於父母的一句話、生活中的一個細節。

為什麼國外的孩子不論外在條件,或是綜合素質如何,總是展現著自信滿滿,不卑不亢的良好風貌?

正跟國外父母平時對待他人的誇獎和與孩子相處時的賞識教育有關,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則有點膽怯、畏畏縮縮、不夠自信。

這幾種傷害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還在用嗎?

在別人誇獎孩子時,家長大可大方接受別人的讚揚。比如誇孩子成績好,家長可以迴應“孩子平時學習比較自覺,一直願意付出努力,所以成績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的水平。”

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孩子努力這一行為的讚賞和成績優異的肯定,孩子聽了也會在心裡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