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孩子“屢教不改”讓媽媽們抓狂

媽媽們在一起吐槽,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

“每次我讓他做事,都要叫上10遍,不到我發火不起身。”

“我們家爸爸不讓對孩子發火,每次犯錯誤我都會跟他講一番道理,他也答應改,但是不到兩天又犯了,根本沒用!”

“我們家也是惡性循環,經歷了無數次糾正,好話說了,道理講爛了,恐嚇威脅了,打也打了,什麼方法都用了,仍然沒有改變,不知道怎麼辦。”

“氣人的是,在你沒有使用“暴力”威懾的時候,孩子還頂撞你'憑什麼我要聽你的',‘我不做又會怎麼樣呢’;如果你使用了'暴力',你又怕對孩子有什麼傷害。每次被氣到頭痛欲裂但又無可奈何。”

雖然每家的孩子不一樣,但是“屢教不改”的孩子總是會上演類似的場景:早上賴床不肯起,從叫起到穿好衣服要幾十分鐘;起床後穿衣洗漱磨磨蹭蹭,不到父母呵斥不出門;每次叮囑回來第一件事情是洗手,但是外出回家總忘記洗手,看到什麼玩具先拿起來玩,提醒之後當做耳旁風,直到家長怒吼才撅著嘴巴進洗手間;吃飯的時候每次都提醒,還是不注意餐桌禮儀;做作業不自覺不主動,被催著吼著才能前進,中途還不停開小差…….

為什麼這些方法都不管用?

家長希望孩子能主動、自覺、負責任,哪怕做錯了,要知錯就改。

但是那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孩子們的“自律性”真沒那麼強,他們只會跟隨自己內心覺得“值得”或“舒適”的感覺去做。

用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一條“強化定律”可以解釋,即:如果通過某種行為得到了想要的結果,這種行為就會被重複。

也就是說,如果某人喜歡他的某種行為產生的結果,那他就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

比如迅速的起床、疊好被子、穿戴洗漱好早早出門需要付出“辛苦”,沒有“賴床”舒服;回來就玩會兒玩具也比回來就洗手有意思多了;寫作業太枯燥了,有的還很難,費腦子還可能做錯被批評,不如偷點懶做點別的事……雖然父母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但是並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力,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讓自己舒服的“老習慣”。

是的,孩子對行為的學習多是被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強化定律”指揮:無論是被期望的還是不被期望的。孩子們學習笑、玩、跑、跳,也學習抱怨、欺凌、噘嘴生氣、打架、發脾氣。孩子會不斷重複那個給他帶來成就感或舒適感的行為。

運用這個工具—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主動思考應該做的事,明白事情應該怎麼做,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事情本身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價值而驅動他們主動去做。但是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們需要用一些工具幫助孩子去學會主動、自律和負責任。

實踐證明,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等方式無法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家長應該使用“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來教育孩子。

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轉化為一張“計劃表”:將你們要改正的習慣列出來,這些習慣堅持一定時間後給予一定的獎懲措施,以獎和鼓勵為主。

孩子“屢教不改”讓媽媽們抓狂

媽媽們在一起吐槽,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

“每次我讓他做事,都要叫上10遍,不到我發火不起身。”

“我們家爸爸不讓對孩子發火,每次犯錯誤我都會跟他講一番道理,他也答應改,但是不到兩天又犯了,根本沒用!”

“我們家也是惡性循環,經歷了無數次糾正,好話說了,道理講爛了,恐嚇威脅了,打也打了,什麼方法都用了,仍然沒有改變,不知道怎麼辦。”

“氣人的是,在你沒有使用“暴力”威懾的時候,孩子還頂撞你'憑什麼我要聽你的',‘我不做又會怎麼樣呢’;如果你使用了'暴力',你又怕對孩子有什麼傷害。每次被氣到頭痛欲裂但又無可奈何。”

雖然每家的孩子不一樣,但是“屢教不改”的孩子總是會上演類似的場景:早上賴床不肯起,從叫起到穿好衣服要幾十分鐘;起床後穿衣洗漱磨磨蹭蹭,不到父母呵斥不出門;每次叮囑回來第一件事情是洗手,但是外出回家總忘記洗手,看到什麼玩具先拿起來玩,提醒之後當做耳旁風,直到家長怒吼才撅著嘴巴進洗手間;吃飯的時候每次都提醒,還是不注意餐桌禮儀;做作業不自覺不主動,被催著吼著才能前進,中途還不停開小差…….

為什麼這些方法都不管用?

家長希望孩子能主動、自覺、負責任,哪怕做錯了,要知錯就改。

但是那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孩子們的“自律性”真沒那麼強,他們只會跟隨自己內心覺得“值得”或“舒適”的感覺去做。

用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一條“強化定律”可以解釋,即:如果通過某種行為得到了想要的結果,這種行為就會被重複。

也就是說,如果某人喜歡他的某種行為產生的結果,那他就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

比如迅速的起床、疊好被子、穿戴洗漱好早早出門需要付出“辛苦”,沒有“賴床”舒服;回來就玩會兒玩具也比回來就洗手有意思多了;寫作業太枯燥了,有的還很難,費腦子還可能做錯被批評,不如偷點懶做點別的事……雖然父母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但是並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力,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讓自己舒服的“老習慣”。

是的,孩子對行為的學習多是被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強化定律”指揮:無論是被期望的還是不被期望的。孩子們學習笑、玩、跑、跳,也學習抱怨、欺凌、噘嘴生氣、打架、發脾氣。孩子會不斷重複那個給他帶來成就感或舒適感的行為。

運用這個工具—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主動思考應該做的事,明白事情應該怎麼做,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事情本身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價值而驅動他們主動去做。但是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們需要用一些工具幫助孩子去學會主動、自律和負責任。

實踐證明,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等方式無法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家長應該使用“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來教育孩子。

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轉化為一張“計劃表”:將你們要改正的習慣列出來,這些習慣堅持一定時間後給予一定的獎懲措施,以獎和鼓勵為主。

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改善計劃表

運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目標要循序漸進

一次需要完成的目標不要太多,4、5項有關聯的事情會比較好。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成熟度調整,年齡越小,每次確定的數量越少;越成熟的孩子,可以根據他自己的要求,設立獎勵措施。

孩子“屢教不改”讓媽媽們抓狂

媽媽們在一起吐槽,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

“每次我讓他做事,都要叫上10遍,不到我發火不起身。”

“我們家爸爸不讓對孩子發火,每次犯錯誤我都會跟他講一番道理,他也答應改,但是不到兩天又犯了,根本沒用!”

“我們家也是惡性循環,經歷了無數次糾正,好話說了,道理講爛了,恐嚇威脅了,打也打了,什麼方法都用了,仍然沒有改變,不知道怎麼辦。”

“氣人的是,在你沒有使用“暴力”威懾的時候,孩子還頂撞你'憑什麼我要聽你的',‘我不做又會怎麼樣呢’;如果你使用了'暴力',你又怕對孩子有什麼傷害。每次被氣到頭痛欲裂但又無可奈何。”

雖然每家的孩子不一樣,但是“屢教不改”的孩子總是會上演類似的場景:早上賴床不肯起,從叫起到穿好衣服要幾十分鐘;起床後穿衣洗漱磨磨蹭蹭,不到父母呵斥不出門;每次叮囑回來第一件事情是洗手,但是外出回家總忘記洗手,看到什麼玩具先拿起來玩,提醒之後當做耳旁風,直到家長怒吼才撅著嘴巴進洗手間;吃飯的時候每次都提醒,還是不注意餐桌禮儀;做作業不自覺不主動,被催著吼著才能前進,中途還不停開小差…….

為什麼這些方法都不管用?

家長希望孩子能主動、自覺、負責任,哪怕做錯了,要知錯就改。

但是那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孩子們的“自律性”真沒那麼強,他們只會跟隨自己內心覺得“值得”或“舒適”的感覺去做。

用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一條“強化定律”可以解釋,即:如果通過某種行為得到了想要的結果,這種行為就會被重複。

也就是說,如果某人喜歡他的某種行為產生的結果,那他就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

比如迅速的起床、疊好被子、穿戴洗漱好早早出門需要付出“辛苦”,沒有“賴床”舒服;回來就玩會兒玩具也比回來就洗手有意思多了;寫作業太枯燥了,有的還很難,費腦子還可能做錯被批評,不如偷點懶做點別的事……雖然父母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但是並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力,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讓自己舒服的“老習慣”。

是的,孩子對行為的學習多是被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強化定律”指揮:無論是被期望的還是不被期望的。孩子們學習笑、玩、跑、跳,也學習抱怨、欺凌、噘嘴生氣、打架、發脾氣。孩子會不斷重複那個給他帶來成就感或舒適感的行為。

運用這個工具—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主動思考應該做的事,明白事情應該怎麼做,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事情本身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價值而驅動他們主動去做。但是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們需要用一些工具幫助孩子去學會主動、自律和負責任。

實踐證明,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等方式無法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家長應該使用“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來教育孩子。

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轉化為一張“計劃表”:將你們要改正的習慣列出來,這些習慣堅持一定時間後給予一定的獎懲措施,以獎和鼓勵為主。

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改善計劃表

運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目標要循序漸進

一次需要完成的目標不要太多,4、5項有關聯的事情會比較好。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成熟度調整,年齡越小,每次確定的數量越少;越成熟的孩子,可以根據他自己的要求,設立獎勵措施。

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晨起計劃表

2、物質獎勵不用太大

一般是孩子比較渴望的,比如一個冰激凌,一個布娃娃,一本喜歡的繪本,一場演出或電影,一定時間的動畫片時間等。

3、獎勵兌現不能太久遠

比如每週一次,或21天一次(理論上21天的堅持會形成一個新習慣)。

4、獎勵內容要物質與精神鼓勵結合,以精神鼓勵為主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追求情感需求的滿足,這種需求包括愉悅的感覺、能力得到發展,更包括被愛、得到認可和尊重。而精神鼓勵最直觀的體現是鼓勵的語言,語言的強化是人類行為最有力的激勵。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制定一個“點贊榜”,上面寫上孩子進步的任何方面,並經常讀出來給孩子聽。

孩子“屢教不改”讓媽媽們抓狂

媽媽們在一起吐槽,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

“每次我讓他做事,都要叫上10遍,不到我發火不起身。”

“我們家爸爸不讓對孩子發火,每次犯錯誤我都會跟他講一番道理,他也答應改,但是不到兩天又犯了,根本沒用!”

“我們家也是惡性循環,經歷了無數次糾正,好話說了,道理講爛了,恐嚇威脅了,打也打了,什麼方法都用了,仍然沒有改變,不知道怎麼辦。”

“氣人的是,在你沒有使用“暴力”威懾的時候,孩子還頂撞你'憑什麼我要聽你的',‘我不做又會怎麼樣呢’;如果你使用了'暴力',你又怕對孩子有什麼傷害。每次被氣到頭痛欲裂但又無可奈何。”

雖然每家的孩子不一樣,但是“屢教不改”的孩子總是會上演類似的場景:早上賴床不肯起,從叫起到穿好衣服要幾十分鐘;起床後穿衣洗漱磨磨蹭蹭,不到父母呵斥不出門;每次叮囑回來第一件事情是洗手,但是外出回家總忘記洗手,看到什麼玩具先拿起來玩,提醒之後當做耳旁風,直到家長怒吼才撅著嘴巴進洗手間;吃飯的時候每次都提醒,還是不注意餐桌禮儀;做作業不自覺不主動,被催著吼著才能前進,中途還不停開小差…….

為什麼這些方法都不管用?

家長希望孩子能主動、自覺、負責任,哪怕做錯了,要知錯就改。

但是那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孩子們的“自律性”真沒那麼強,他們只會跟隨自己內心覺得“值得”或“舒適”的感覺去做。

用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一條“強化定律”可以解釋,即:如果通過某種行為得到了想要的結果,這種行為就會被重複。

也就是說,如果某人喜歡他的某種行為產生的結果,那他就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

比如迅速的起床、疊好被子、穿戴洗漱好早早出門需要付出“辛苦”,沒有“賴床”舒服;回來就玩會兒玩具也比回來就洗手有意思多了;寫作業太枯燥了,有的還很難,費腦子還可能做錯被批評,不如偷點懶做點別的事……雖然父母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但是並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力,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讓自己舒服的“老習慣”。

是的,孩子對行為的學習多是被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強化定律”指揮:無論是被期望的還是不被期望的。孩子們學習笑、玩、跑、跳,也學習抱怨、欺凌、噘嘴生氣、打架、發脾氣。孩子會不斷重複那個給他帶來成就感或舒適感的行為。

運用這個工具—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主動思考應該做的事,明白事情應該怎麼做,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事情本身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價值而驅動他們主動去做。但是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們需要用一些工具幫助孩子去學會主動、自律和負責任。

實踐證明,嘮叨、抱怨、乞求、說教、威脅、打罵等方式無法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家長應該使用“讓好行為成功,讓壞行為失敗”來教育孩子。

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轉化為一張“計劃表”:將你們要改正的習慣列出來,這些習慣堅持一定時間後給予一定的獎懲措施,以獎和鼓勵為主。

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改善計劃表

運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目標要循序漸進

一次需要完成的目標不要太多,4、5項有關聯的事情會比較好。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成熟度調整,年齡越小,每次確定的數量越少;越成熟的孩子,可以根據他自己的要求,設立獎勵措施。

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晨起計劃表

2、物質獎勵不用太大

一般是孩子比較渴望的,比如一個冰激凌,一個布娃娃,一本喜歡的繪本,一場演出或電影,一定時間的動畫片時間等。

3、獎勵兌現不能太久遠

比如每週一次,或21天一次(理論上21天的堅持會形成一個新習慣)。

4、獎勵內容要物質與精神鼓勵結合,以精神鼓勵為主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追求情感需求的滿足,這種需求包括愉悅的感覺、能力得到發展,更包括被愛、得到認可和尊重。而精神鼓勵最直觀的體現是鼓勵的語言,語言的強化是人類行為最有力的激勵。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制定一個“點贊榜”,上面寫上孩子進步的任何方面,並經常讀出來給孩子聽。

孩子屢教不改,講理打罵不管用,抓狂無奈!這個簡單工具幫你搞定

點贊榜

5、約定懲罰措施

如果沒有做到,約定懲罰措施,比如取消相應的獎勵,要獲得獎勵需要重新開始計算時間。

6、分清需要強化的行為

並非所有的行為都是需要強化實現。這個計劃表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到自律和負責,有一些事情是他們作為家庭分子一部分應該做的,不應該給予物質強化。

父母在使用這個工具和方法的時候,心中要清楚這麼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認識和感覺到什麼行為是他們應該做的,怎樣做,並且養成主動,為自己負責的習慣,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很多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