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1為什麼家長在身邊,孩子反而表現更好?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現象並不是偶爾的,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

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無論是拍球、舞蹈還是其他活動,和單獨練習相比,父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都更好。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1為什麼家長在身邊,孩子反而表現更好?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現象並不是偶爾的,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

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無論是拍球、舞蹈還是其他活動,和單獨練習相比,父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都更好。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2「社會助長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其實是「陪伴效應」和「評價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感覺父母對自己很重視,所以往往會表現得更加積極正面;

另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即使家長並沒有對孩子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家長在心裡、暗暗評價自己的表現,這就促使他們做事的態度更加認真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1為什麼家長在身邊,孩子反而表現更好?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現象並不是偶爾的,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

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無論是拍球、舞蹈還是其他活動,和單獨練習相比,父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都更好。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2「社會助長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其實是「陪伴效應」和「評價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感覺父母對自己很重視,所以往往會表現得更加積極正面;

另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即使家長並沒有對孩子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家長在心裡、暗暗評價自己的表現,這就促使他們做事的態度更加認真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3為什麼有時「社會助長現象會消失」?

當然,生活中肯定有些時候,我們發現陪在孩子身邊,反而表現更糟糕,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2個:

一個是孩子感覺家長“沒上心”,也就是“人在心不在”的虛假陪伴,這會讓孩子非常受傷;

另一個是當孩子明確表示不需要陪伴時,家長卻故意陪伴,這會讓他們產生壓力,「社會助長現象」就會消失。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1為什麼家長在身邊,孩子反而表現更好?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現象並不是偶爾的,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

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無論是拍球、舞蹈還是其他活動,和單獨練習相比,父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都更好。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2「社會助長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其實是「陪伴效應」和「評價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感覺父母對自己很重視,所以往往會表現得更加積極正面;

另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即使家長並沒有對孩子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家長在心裡、暗暗評價自己的表現,這就促使他們做事的態度更加認真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3為什麼有時「社會助長現象會消失」?

當然,生活中肯定有些時候,我們發現陪在孩子身邊,反而表現更糟糕,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2個:

一個是孩子感覺家長“沒上心”,也就是“人在心不在”的虛假陪伴,這會讓孩子非常受傷;

另一個是當孩子明確表示不需要陪伴時,家長卻故意陪伴,這會讓他們產生壓力,「社會助長現象」就會消失。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4這麼說,到底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

首先,讓孩子獨立肯定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成長過程的陪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兒童教育學家侯先生曾說過:“沒有絕對依戀,就沒有真正獨立。”

那麼,到底應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實際上,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答案。畢竟這個還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發展情況來看。

不過,從兒童心理成長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陪伴;等6-7歲後,孩子就沒那麼需要陪伴了。在小的時候缺乏陪伴,到過了6歲再想用大量時間陪伴,反而可能招孩子嫌棄。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1為什麼家長在身邊,孩子反而表現更好?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現象並不是偶爾的,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

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無論是拍球、舞蹈還是其他活動,和單獨練習相比,父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都更好。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2「社會助長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其實是「陪伴效應」和「評價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感覺父母對自己很重視,所以往往會表現得更加積極正面;

另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即使家長並沒有對孩子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家長在心裡、暗暗評價自己的表現,這就促使他們做事的態度更加認真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3為什麼有時「社會助長現象會消失」?

當然,生活中肯定有些時候,我們發現陪在孩子身邊,反而表現更糟糕,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2個:

一個是孩子感覺家長“沒上心”,也就是“人在心不在”的虛假陪伴,這會讓孩子非常受傷;

另一個是當孩子明確表示不需要陪伴時,家長卻故意陪伴,這會讓他們產生壓力,「社會助長現象」就會消失。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4這麼說,到底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

首先,讓孩子獨立肯定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成長過程的陪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兒童教育學家侯先生曾說過:“沒有絕對依戀,就沒有真正獨立。”

那麼,到底應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實際上,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答案。畢竟這個還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發展情況來看。

不過,從兒童心理成長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陪伴;等6-7歲後,孩子就沒那麼需要陪伴了。在小的時候缺乏陪伴,到過了6歲再想用大量時間陪伴,反而可能招孩子嫌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5孩子需要陪伴,就不用培養獨立性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很困惑:孩子需要陪伴,難道就不用培養獨立性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是說,在孩子剛開始做事時,我們的陪伴也許比讓孩子獨自做更好。

因為對年紀還很小的孩子來說,一開始就強迫他們獨立,孩子很容易因為太緊張無措,而失去做事的熱情和勇氣。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不妨先鼓勵孩子獨立嘗試,但要在一旁觀察,當我們發現孩子力不從心,或者因為專注力有限而不能長時間堅持時,我們就可以試著陪孩子一起做。

作者丨粒粒媽媽

有位寶媽給粒粒媽媽留言說:

“快崩潰了!兒子現在4歲,每次有我陪著時,他什麼事都做得特別好;但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做什麼都無精打采——

我在身邊,他拼積木特別認真,還做出幾個超棒的模型;但我去做自己的事情,他沒幾分鐘就不想拼了;不僅如此,我不陪著,他繪本翻了2頁就說不好看,畫畫不到1分鐘就筆就扔一邊,疊衣服最多能堅持疊1條小內褲……“

不知道其他寶媽有沒有對類似的場景很熟悉呢?以前我家丫頭也是這樣,以至於讓我老擔心:哎呀,這孩子這麼不獨立,以後可咋辦?

不過,後來看了很多心理研究,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不獨立反而是很有好處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1為什麼家長在身邊,孩子反而表現更好?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現象並不是偶爾的,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心理學家Norman Triplett就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

實驗第1輪,心理學家先讓孩子在沒任何陪伴下,自己騎單車;第2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有人跑步;第3輪,孩子騎單車時,旁邊的人也陪著騎。結果顯示:當旁邊有人陪著孩子騎單車時,孩子騎單車最快、也最努力。

之後,其他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也得出類似結論,而且在6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無論是拍球、舞蹈還是其他活動,和單獨練習相比,父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都更好。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2「社會助長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其實是「陪伴效應」和「評價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感覺父母對自己很重視,所以往往會表現得更加積極正面;

另一方面,當家長在身邊時,即使家長並沒有對孩子做出評價,孩子也會認為家長在心裡、暗暗評價自己的表現,這就促使他們做事的態度更加認真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3為什麼有時「社會助長現象會消失」?

當然,生活中肯定有些時候,我們發現陪在孩子身邊,反而表現更糟糕,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2個:

一個是孩子感覺家長“沒上心”,也就是“人在心不在”的虛假陪伴,這會讓孩子非常受傷;

另一個是當孩子明確表示不需要陪伴時,家長卻故意陪伴,這會讓他們產生壓力,「社會助長現象」就會消失。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4這麼說,到底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

首先,讓孩子獨立肯定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成長過程的陪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兒童教育學家侯先生曾說過:“沒有絕對依戀,就沒有真正獨立。”

那麼,到底應該什麼時候讓孩子獨立呢?實際上,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答案。畢竟這個還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發展情況來看。

不過,從兒童心理成長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陪伴;等6-7歲後,孩子就沒那麼需要陪伴了。在小的時候缺乏陪伴,到過了6歲再想用大量時間陪伴,反而可能招孩子嫌棄。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05孩子需要陪伴,就不用培養獨立性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很困惑:孩子需要陪伴,難道就不用培養獨立性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是說,在孩子剛開始做事時,我們的陪伴也許比讓孩子獨自做更好。

因為對年紀還很小的孩子來說,一開始就強迫他們獨立,孩子很容易因為太緊張無措,而失去做事的熱情和勇氣。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不妨先鼓勵孩子獨立嘗試,但要在一旁觀察,當我們發現孩子力不從心,或者因為專注力有限而不能長時間堅持時,我們就可以試著陪孩子一起做。

為什麼6歲以下的孩子不獨立反而是好事?專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粒粒媽媽有話說:

孩子從依賴到真正獨立,需要經歷的成長肯定不會太短,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肯定不會太少。

但所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對成長中的孩子尤其適用。如果我們想培養孩子做事的熱情和獨立的勇氣,就更需要我們作為“領路人”,言傳身教,陪著孩子慢慢變成熟。

更多有趣、有用、有溫度的育兒知識,歡迎搜索關注暖萌的寶媽:波殼粒粒

——延伸閱讀——

永遠忘不了,當你來到這個世界那一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