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吉他和木吉他哪個容易學?

電吉他和木吉他哪個容易學?

電吉他和木吉他

至於哪個更難學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

先從樂器本身的演奏技巧要求來說,確實木吉他需要的力量和準確度比電吉他高,因此如果同等的速彈,木吉他要比電吉他困難。木吉他的世界裡,沒有開著失真混過去的辦法,一個音按不實,出來就是破的。因此木吉他對基本功的要求確實比電吉他來得突出。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這並不代表,電吉他演奏就比木吉他容易。因為電吉他比較流行比較酷,入門門檻比較低,對樂理的要求也低,因此吸引了大量非專業的愛好者,導致給世人很多偏見。

偏見之一就是:電吉他的演奏要求低,不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其實電吉他的世界裡,同樣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好的電吉他手,都強調顆粒感的重要性,那種汙成一片的渾濁速彈並不是專業的手法,不能把民間藝人耍寶當作電吉他圈的常態。而且由於速度上的優勢,電吉他的速彈絕對要求也比木吉他高的多,180拍的16分在電吉他世界裡只屬於入門級水平,這種橫向比較完全沒有意義。

偏見之二就是:電吉他對樂手的音樂素養要求低,不入大雅之堂。要知道,音樂的三大要素就是:旋律、和聲和節奏,在所有的現存音樂形式裡(包含古典樂),在這三方面最複雜的音樂類別就是爵士樂,沒有之一。而電吉他最早就是被爵士藝術家使用的樂器,也是通過這個基礎進而演化出了現代吉他藝術的方方面面。沒有爵士樂,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現代音樂。說玩電吉他的素養低,完全是缺乏瞭解的偏見。大概說這種話的人想起電吉他腦子裡就是隔壁那個整天不好好讀書的殺馬特混小子玩的吵死人的金屬樂吧?如果要類比一下的話,古典吉他就像是拉丁語,由於早已經不是傳世的通用口語,現如今留下的都是哲人的書面語,以及主教、學者們才能進行的口語對話,所以看起來顯得逼格很高;而電吉他就像是英語,被全世界人民到處使用,即可以有黑人俚語那種粗口,也可以有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愛因斯坦的論文。你能因此就說:拉丁語是高雅的,是語言界的王子,而英語是粗俗的嗎?

電吉他和木吉他哪個容易學?

還看見上面有人說:古典吉他的技巧比電吉他種類繁多,這更是偏見了。這大概是那種優酷上電吉他2周通的草根藝人教程看多了吧?-- “電吉他就那麼幾招:滑、揉、推!" 其實由於器材的限制,古典吉他上可以玩弄的技巧遠比電吉他少,說電吉他技巧少的同志有沒有看過那種黑人大叔拿著電吉他一個人同時演奏鼓、bass、和聲和旋律的表演吧?而且要知道古典吉他是隻用指彈的而電吉他可不是隻用撥片的,況且電吉他除了演奏樂器本身的技巧還有一系列對器材把弄的技巧,也是電吉他演奏藝術的一部分。這個就不展開了細說了,覺得電吉他演奏技巧單調的,先打開VPN去utube看上1000段不同風格的大師電吉他演奏的視頻再回來討論吧。

駁完偏見,回到樓主的問題上,這種橫向比較其實沒有意義,你說拉小提琴和彈吉他哪個難?沒有太多可比性,各有各的特點。如果非要說不同,我覺得古典吉他難上手是有的,電吉他可忽悠的空間比較大,但是要彈好了都很難。古典吉他玩起來比較乏味,電吉他因為表現力極其豐富,比較好玩,豐簡隨人,但要玩的好,對音樂的綜合素養要求很高。

再客觀的討論一下古典吉他和古典音樂的問題。

先說器材,古典吉他,由於器材比較原始,存在幾個致命的問題:

一是音色太單調,你說它沁人心脾也好溫暖如春也好,但人也不能一年四季一天三頓老吃蜂蜜吧,不膩嘛?音色的單調決定了表現力的單一,完全不能滿足現代高速多元化社會的需求。在那個大多數人一生的活動範圍就在家附近,學點祖傳技能就能吃一輩子的慢生活年代,這種單調是可以接受的,而現如今這個高速運轉,全球聯網,生活足跡遍及地球,知識每幾年就要更新一把,科技每天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年代,這種侷限性就無法忍受了。也正是因為如此,電吉他這個音色極其豐富,表現力跨度極大的樂器才一躍成為王者,這不是偶然的。我拿電吉他插上重口效果器和箱子就能來讓人癲狂的死亡金屬,換上清音箱打開delay就可以秒變溫暖清新的下午茶音樂,古典吉他你來一個試試?

二是音量太小太軟,雖然現代的電聲手段可以放大音量,但是那種綿軟無力的聽感會完全淹沒在合奏裡,這也是為啥吉他在鋼絲絃時代之前一直是樂隊的邊緣樂器的道理。

以上兩點決定了:古典吉他的表現力很弱,而表現力是決定樂器地位的根本因素。在過去那個社會形態相對單一,音樂不發達的年代,古典吉他可能是一種很優美的選擇,但是完全跟不上這個豐富多彩又高速發展的時代的需求了。

再說說古典樂的問題,這個話題,爭議很大,很敏感。

先說說我自己的音樂口味,我是屬於純雜食動物,只要好聽,不管是鄉村的還是殿堂的,耳朵第一,逼格滾蛋。每天業餘時間基本都交給了各種音樂。

我想先舉一個例子:作為吉他愛好者我買了帕格尼尼的吉他協奏曲全套,10CD,大約150首。但是抱歉的是我從來沒能有耐心全部聽完過,為何?太單調!聽起來差不多就是2首曲子:一首大調,一首小調,沒了。聽不了幾首我就會犯困了。我承認旋律是優美的,技巧是嫻熟的,然後呢?然後還是單調,節奏單一,曲式雷同,用我們遊戲行業的話來說這就是150首換皮歌曲(所謂換皮就是把一個過去的遊戲用一些新的美術元素重新加工一下,玩法上完全一樣的快速複製品,比如把三國x傳變成水滸x傳)。

我無意對大師和古人不敬,只是那個時代,社會、科學、和藝術的發展的高度決定了他的時代侷限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有很多現代文藝青年們,把那些侷限性的條條框框當成了高雅的規範,實在就是純文青思維,令人不敢恭維了。要知道藝術其實都來自民間,從來就沒有什麼天生的自古的高雅藝術,之所以在某個階段被昇華成了高雅藝術、精英藝術,完全是因為其曾經流行,吸引了諸多精英參與,才將其快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的結果,所謂高雅藝術其實就是曾經流行的結果。

電吉他和木吉他哪個容易學?

讓我們從本質上看看古典音樂,在上面說的三要素上:節奏上,古典音樂是基本是平直的,蹦擦擦和動次噠次基本上就是所有的變化,這是最短板;旋律上,基本以自然大小調為主;和聲上,以固定的三和絃為主。我們再比較一下現代音樂靈魂的爵士樂:節奏上千變萬化,各種切分,各種重音跳動帶來的律動感,很多變化甚至無法用記譜法準確的記錄,只可意會;旋律上各種調式音階和非調式音階,自由度極高;和聲上,以各種七和絃為主,加上各種替代和絃以及和絃延伸音,色彩千變萬化。從這基礎三要素每一點,都比所謂的傳統高雅音樂更復雜更豐富。如果用語言來類比的話,古典音樂就像是掌握了2000個英語詞彙的高中畢業生,而現代爵士樂就像是掌握了6000詞彙的6級通過生,寫起英語文章來,哪個更生動更優美,感情更豐富,跨度更大呢?音樂語言的豐富,極大的繁榮了人類的音樂,催生了豐富的音樂類型,擴大了音樂的受眾群。其實這本身就代表著人類音樂理論的融合(黑人貢獻巨大)和進步,是一個正常發展的結果,但是不知為何總有文青要把音樂劃分為通俗的和高雅的,以顯得自己品味卓絕嘛?還有上面說電吉他就是各種五聲音階的,你是要把那些爵士吉他大師和融合吉他大師們氣死嘛(當然都是電吉他)?要知道他們中很多人都是科班出身的優秀古典吉他手,因為覺得乏味才投入了爵士樂的懷抱。有人會說,古典音樂也有各種曲式變化,是的我承認。但是我想說的是,在那種陳舊的理論體系下創作的音樂,怎麼變化,都是一股子宗教音樂的問道,這是古典音樂的根,是很難切割的。就像說話的人從成都話切換成了重慶話,在非四川人聽來,都是那個味。

電吉他和木吉他哪個容易學?

本著理工男的理性精神,讓我們也討論一下現代音樂的問題。其實一直為古典音樂粉們津津樂道的唯一一個最後的堡壘就是:古典音樂充滿了大部頭交響,鴻篇鉅製,難以逾越。確實,那種音樂對寫作和演奏的要求極高,但是我想說的是,這恰恰是限制所謂古典音樂發展的絆腳石。古典音樂的這種形式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是合奏解決音量問題,二是宗教音樂的底子,合奏以體現宏大莊重,能最有效的給信徒以直觀的感受,達到洗腦的效果。現代音樂由於技術手段的進步,並不依賴這種大編制的合作來表現,而更突出個性化和多元化。鴻篇鉅製需要高度的配合,意味著必須把個性最小化,用最統一的方法來規範演奏,限制自由發揮,現代所謂高雅藝術門檻高無不來源於此。但是這種高度的統一,犧牲的是個性和多元化,會大大的制約藝術的發展,最終這種藝術逐漸流入孤芳自賞的小眾境地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了。大家應該都知道計劃經濟就是這麼一個東西,試圖用計劃來規範社會經濟的所有層面,結果就是社會極度缺乏活力進而先後崩潰,而採用自由經濟的社會大多欣欣向榮充滿活力。因此這種高度程式化的“計劃音樂”,在我看來也有同樣的效果。試想一下當初如果沒有那些先輩大師們的革新,現在的高雅音樂應該還是教會宗教音樂,憑什麼說古典音樂發展到這個階段就應該被固定套路限制,成為了一種固定程式呢?曾經的革命者在世事變遷風光不再之後又成了保守力量,作繭自縛,這好像是人類社會的通病。太程式化,節奏太慢太平直,旋律太雷同,色彩和變化太少,對器材、場地和標準化的要求太高,音樂語言太單調,無法表達現代社會的豐富情感,無論是形式還是表現都與這個時代太脫節,這都是古典樂的核心問題,而且基本是不太可能改變的。長遠來看,還是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加以保存比較可行,要發揚光大,豈不是倒行逆施?就像國內那些要復興戲曲的那些老古董一樣,你那5分鐘可以講完的故事要說上幾個小時的節奏,現代人有幾個消受得起?

電吉他和木吉他哪個容易學?

感謝那些大師們給我們留下的傳世經典,成為我們豐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是過去的,就只能讓他過去了,不然我們就應該手捧竹簡,身披右衽衣,圍著火堆,探討該把誰獻祭給先祖的問題,那才是夠古典的傳統哦。

我相信如果莫扎特活在當下,以他的音樂悟性和敏銳性,應該也是個牛X的爵士樂大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