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中國傳統國學的精髓,很大意義上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有人將儒家思想等同於國學是不對的,國學的範圍要廣的多。國學基本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經、史、子、集的不同分類,今人又按內容進行分類,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義理之學就是哲學,是用來講道理的。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就把經放在首位。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這大概就是學習國學智慧的意義所在。中國儒學智慧是國學中的主體,講的是修身立命,承擔責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就知道了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歲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歲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難違,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了,七十歲能做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會逾越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參照原則。

曾仕強教授對上面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說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在十五歲時候要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要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齡五十來歲,大多數等不到耳順的那一天,對他們來說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成為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一。現在人的壽命大大的延長,什麼年齡能達到什麼階段的修為因人而異,權做參考。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中國傳統國學的精髓,很大意義上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有人將儒家思想等同於國學是不對的,國學的範圍要廣的多。國學基本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經、史、子、集的不同分類,今人又按內容進行分類,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義理之學就是哲學,是用來講道理的。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就把經放在首位。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這大概就是學習國學智慧的意義所在。中國儒學智慧是國學中的主體,講的是修身立命,承擔責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就知道了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歲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歲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難違,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了,七十歲能做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會逾越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參照原則。

曾仕強教授對上面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說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在十五歲時候要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要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齡五十來歲,大多數等不到耳順的那一天,對他們來說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成為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一。現在人的壽命大大的延長,什麼年齡能達到什麼階段的修為因人而異,權做參考。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儒家思想很豐富,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們講“仁”,“仁”即仁愛,仁愛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是一種愛護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愛人”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否則就不是人。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民”,實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為實現仁的根本路徑,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於人。“忠恕”即是將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仁愛既是一種情感上的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治國之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推廣他的仁愛治國之道,處處碰壁。因為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帝王們更喜歡的是帝道、王道和霸道,所以都想戰勝別人,保存自己,甚至統一天下。後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天下一統,帝王們就開始尊崇儒家,儒家的仁政思想就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工具。所以好似和平時期,儒家思想才有用。

仁愛是孔子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可以說“仁”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決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也是從古至今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依據。同時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基本精神價值,今天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延伸,實現世界的共利、共贏、共治,不正包含著仁愛的思想嗎?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中國傳統國學的精髓,很大意義上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有人將儒家思想等同於國學是不對的,國學的範圍要廣的多。國學基本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經、史、子、集的不同分類,今人又按內容進行分類,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義理之學就是哲學,是用來講道理的。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就把經放在首位。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這大概就是學習國學智慧的意義所在。中國儒學智慧是國學中的主體,講的是修身立命,承擔責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就知道了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歲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歲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難違,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了,七十歲能做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會逾越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參照原則。

曾仕強教授對上面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說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在十五歲時候要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要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齡五十來歲,大多數等不到耳順的那一天,對他們來說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成為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一。現在人的壽命大大的延長,什麼年齡能達到什麼階段的修為因人而異,權做參考。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儒家思想很豐富,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們講“仁”,“仁”即仁愛,仁愛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是一種愛護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愛人”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否則就不是人。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民”,實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為實現仁的根本路徑,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於人。“忠恕”即是將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仁愛既是一種情感上的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治國之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推廣他的仁愛治國之道,處處碰壁。因為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帝王們更喜歡的是帝道、王道和霸道,所以都想戰勝別人,保存自己,甚至統一天下。後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天下一統,帝王們就開始尊崇儒家,儒家的仁政思想就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工具。所以好似和平時期,儒家思想才有用。

仁愛是孔子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可以說“仁”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決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也是從古至今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依據。同時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基本精神價值,今天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延伸,實現世界的共利、共贏、共治,不正包含著仁愛的思想嗎?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這個字在《論語》中提到的次數高達109次,可以說天下歸“仁”就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志之士,他的志向和意志必須弘大剛強,因為他肩負的責任很重大,但要達成目標的道路卻很長遠。以實行仁道為自己的責任,還不算重嗎?而這個責任必須一直承擔下去,到死時才可以放下,這還算不遠嗎?所以要擔負“仁”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的實踐上就叫做“有教無類”。在戰國時期,辦學都是官府的事情,普通老百姓都沒有受教育的權益,孔子就開始開設私學,他收學生不會問你的出身貴賤,也不會問你到底是聰明還是遲鈍,都可以來受教育。所以孔子的仁愛是身體力行的。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中國傳統國學的精髓,很大意義上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有人將儒家思想等同於國學是不對的,國學的範圍要廣的多。國學基本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經、史、子、集的不同分類,今人又按內容進行分類,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義理之學就是哲學,是用來講道理的。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就把經放在首位。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這大概就是學習國學智慧的意義所在。中國儒學智慧是國學中的主體,講的是修身立命,承擔責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就知道了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歲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歲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難違,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了,七十歲能做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會逾越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參照原則。

曾仕強教授對上面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說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在十五歲時候要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要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齡五十來歲,大多數等不到耳順的那一天,對他們來說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成為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一。現在人的壽命大大的延長,什麼年齡能達到什麼階段的修為因人而異,權做參考。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儒家思想很豐富,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們講“仁”,“仁”即仁愛,仁愛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是一種愛護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愛人”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否則就不是人。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民”,實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為實現仁的根本路徑,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於人。“忠恕”即是將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仁愛既是一種情感上的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治國之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推廣他的仁愛治國之道,處處碰壁。因為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帝王們更喜歡的是帝道、王道和霸道,所以都想戰勝別人,保存自己,甚至統一天下。後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天下一統,帝王們就開始尊崇儒家,儒家的仁政思想就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工具。所以好似和平時期,儒家思想才有用。

仁愛是孔子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可以說“仁”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決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也是從古至今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依據。同時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基本精神價值,今天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延伸,實現世界的共利、共贏、共治,不正包含著仁愛的思想嗎?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這個字在《論語》中提到的次數高達109次,可以說天下歸“仁”就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志之士,他的志向和意志必須弘大剛強,因為他肩負的責任很重大,但要達成目標的道路卻很長遠。以實行仁道為自己的責任,還不算重嗎?而這個責任必須一直承擔下去,到死時才可以放下,這還算不遠嗎?所以要擔負“仁”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的實踐上就叫做“有教無類”。在戰國時期,辦學都是官府的事情,普通老百姓都沒有受教育的權益,孔子就開始開設私學,他收學生不會問你的出身貴賤,也不會問你到底是聰明還是遲鈍,都可以來受教育。所以孔子的仁愛是身體力行的。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愛,在政治上強調的就是以德治國。德治的基本精神,其實就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仁”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愛人,愛他人、愛眾生。這種愛人就是推己及人,不只是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親人,更要愛天下大眾。愛人就是要有仁德之心,也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尊重人、關愛人、幫助人。孔子認為,愛人就是要將家國天下緊密聯繫在一起。孔子的仁愛學說,奠定了後世儒家仁政學說的基礎。所以後來孟子強調仁政統一天下,同時通過“仁”來治理天下,叫以德服人,反對以武力使眾人屈服的霸道政治。孟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政治清明,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孔子對大同世界有自己的嚮往與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就是說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究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做為人不但要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奉養自己的父母讓老年人能終其天年,讓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幼童能順利的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這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所以孔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意指真正仁愛的人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一個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不要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中國傳統國學的精髓,很大意義上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有人將儒家思想等同於國學是不對的,國學的範圍要廣的多。國學基本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經、史、子、集的不同分類,今人又按內容進行分類,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義理之學就是哲學,是用來講道理的。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就把經放在首位。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這大概就是學習國學智慧的意義所在。中國儒學智慧是國學中的主體,講的是修身立命,承擔責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就知道了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歲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歲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難違,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了,七十歲能做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會逾越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參照原則。

曾仕強教授對上面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說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在十五歲時候要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要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齡五十來歲,大多數等不到耳順的那一天,對他們來說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成為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一。現在人的壽命大大的延長,什麼年齡能達到什麼階段的修為因人而異,權做參考。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儒家思想很豐富,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們講“仁”,“仁”即仁愛,仁愛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是一種愛護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愛人”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否則就不是人。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民”,實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為實現仁的根本路徑,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於人。“忠恕”即是將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仁愛既是一種情感上的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治國之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推廣他的仁愛治國之道,處處碰壁。因為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帝王們更喜歡的是帝道、王道和霸道,所以都想戰勝別人,保存自己,甚至統一天下。後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天下一統,帝王們就開始尊崇儒家,儒家的仁政思想就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工具。所以好似和平時期,儒家思想才有用。

仁愛是孔子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可以說“仁”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決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也是從古至今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依據。同時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基本精神價值,今天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延伸,實現世界的共利、共贏、共治,不正包含著仁愛的思想嗎?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這個字在《論語》中提到的次數高達109次,可以說天下歸“仁”就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志之士,他的志向和意志必須弘大剛強,因為他肩負的責任很重大,但要達成目標的道路卻很長遠。以實行仁道為自己的責任,還不算重嗎?而這個責任必須一直承擔下去,到死時才可以放下,這還算不遠嗎?所以要擔負“仁”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的實踐上就叫做“有教無類”。在戰國時期,辦學都是官府的事情,普通老百姓都沒有受教育的權益,孔子就開始開設私學,他收學生不會問你的出身貴賤,也不會問你到底是聰明還是遲鈍,都可以來受教育。所以孔子的仁愛是身體力行的。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愛,在政治上強調的就是以德治國。德治的基本精神,其實就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仁”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愛人,愛他人、愛眾生。這種愛人就是推己及人,不只是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親人,更要愛天下大眾。愛人就是要有仁德之心,也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尊重人、關愛人、幫助人。孔子認為,愛人就是要將家國天下緊密聯繫在一起。孔子的仁愛學說,奠定了後世儒家仁政學說的基礎。所以後來孟子強調仁政統一天下,同時通過“仁”來治理天下,叫以德服人,反對以武力使眾人屈服的霸道政治。孟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政治清明,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孔子對大同世界有自己的嚮往與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就是說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究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做為人不但要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奉養自己的父母讓老年人能終其天年,讓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幼童能順利的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這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所以孔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意指真正仁愛的人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一個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不要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愛的本質就是孝悌,這是為人的基礎。儒家認為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且應著重於對父母的尊重,因為如果一個人缺乏孝敬之心,不能贍養父母,甚至把贍養父母等同於飼養犬類,就是大逆不道!沒有孝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敬畏。“孝”的本質就是長幼有序,就是倫常。其實這也是中國過去幾千年來社會結構穩定的基礎,因為“孝”客觀的結果是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儒家的思想認為,如果父母有過失,兒女們應該婉言相勸,力求其改正,但又並非對父母絕對的服從。

“孝道”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道德文明。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如果還健在的話,子女的義務,就是要多陪伴父母和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門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一定會很厲害,但是也不能反對一個有了明確目標的人外出去奮鬥。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按語:我滴個神啊!你的關注就是神助!10個月每天一篇原創文章,60萬字的人生創業智慧,智鵬老師陪你用自己成長的速度震撼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鵬老師在精進的道路上,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尤其是國學的修養甚為淺薄,但偏偏為了做公益演講,要到幾所中學給老師們講國學的精髓與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於是開始逼著自己瘋狂地學習國學,以串起自己頭腦中有限的國學句子。當然同樣本著吸收、沉澱、釋放的學習三步曲,以寫代解,重在通過胡說八道把自己講懂。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中國傳統國學的精髓,很大意義上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有人將儒家思想等同於國學是不對的,國學的範圍要廣的多。國學基本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經、史、子、集的不同分類,今人又按內容進行分類,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義理之學就是哲學,是用來講道理的。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就把經放在首位。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這大概就是學習國學智慧的意義所在。中國儒學智慧是國學中的主體,講的是修身立命,承擔責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就知道了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歲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歲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難違,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了,七十歲能做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會逾越規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參照原則。

曾仕強教授對上面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說孔子的意思是說人在十五歲時候要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要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齡五十來歲,大多數等不到耳順的那一天,對他們來說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成為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一。現在人的壽命大大的延長,什麼年齡能達到什麼階段的修為因人而異,權做參考。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儒家思想很豐富,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們講“仁”,“仁”即仁愛,仁愛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是一種愛護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愛人”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否則就不是人。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民”,實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為實現仁的根本路徑,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於人。“忠恕”即是將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仁愛既是一種情感上的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治國之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推廣他的仁愛治國之道,處處碰壁。因為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帝王們更喜歡的是帝道、王道和霸道,所以都想戰勝別人,保存自己,甚至統一天下。後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天下一統,帝王們就開始尊崇儒家,儒家的仁政思想就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工具。所以好似和平時期,儒家思想才有用。

仁愛是孔子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可以說“仁”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決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也是從古至今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依據。同時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基本精神價值,今天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延伸,實現世界的共利、共贏、共治,不正包含著仁愛的思想嗎?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這個字在《論語》中提到的次數高達109次,可以說天下歸“仁”就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志之士,他的志向和意志必須弘大剛強,因為他肩負的責任很重大,但要達成目標的道路卻很長遠。以實行仁道為自己的責任,還不算重嗎?而這個責任必須一直承擔下去,到死時才可以放下,這還算不遠嗎?所以要擔負“仁”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的實踐上就叫做“有教無類”。在戰國時期,辦學都是官府的事情,普通老百姓都沒有受教育的權益,孔子就開始開設私學,他收學生不會問你的出身貴賤,也不會問你到底是聰明還是遲鈍,都可以來受教育。所以孔子的仁愛是身體力行的。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愛,在政治上強調的就是以德治國。德治的基本精神,其實就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仁”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愛人,愛他人、愛眾生。這種愛人就是推己及人,不只是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親人,更要愛天下大眾。愛人就是要有仁德之心,也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尊重人、關愛人、幫助人。孔子認為,愛人就是要將家國天下緊密聯繫在一起。孔子的仁愛學說,奠定了後世儒家仁政學說的基礎。所以後來孟子強調仁政統一天下,同時通過“仁”來治理天下,叫以德服人,反對以武力使眾人屈服的霸道政治。孟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政治清明,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孔子對大同世界有自己的嚮往與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就是說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究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做為人不但要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奉養自己的父母讓老年人能終其天年,讓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幼童能順利的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這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所以孔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意指真正仁愛的人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一個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不要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仁愛的本質就是孝悌,這是為人的基礎。儒家認為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且應著重於對父母的尊重,因為如果一個人缺乏孝敬之心,不能贍養父母,甚至把贍養父母等同於飼養犬類,就是大逆不道!沒有孝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敬畏。“孝”的本質就是長幼有序,就是倫常。其實這也是中國過去幾千年來社會結構穩定的基礎,因為“孝”客觀的結果是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儒家的思想認為,如果父母有過失,兒女們應該婉言相勸,力求其改正,但又並非對父母絕對的服從。

“孝道”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道德文明。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如果還健在的話,子女的義務,就是要多陪伴父母和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門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一定會很厲害,但是也不能反對一個有了明確目標的人外出去奮鬥。

人生創業與國學修養——解讀儒家的仁愛(完整版)

悌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兄弟姊妹之間的愛,也包括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它不是一種教條,它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

有子(孔子的弟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把孝悌上升到為“仁”的根本的高度,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孝順爹孃,敬愛兄長,就不會觸犯上級,就不會造反,這就是基礎,這就是本,把根本、把基礎做好了,自然就會生出“仁”道,這就是仁愛之道。

今天解讀儒家的仁愛思想,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和中國都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問題、人類生存困境的問題、和諧家庭的構建問題,包括新時代人的自我進化的問題。可以說仁愛的思想仍然具有普世性價值,如果這個世界大家都用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大同世界也就實現了,這就是仁愛的現實意義。


搜公眾服務號“智知集”講會一門課

加智鵬微信 250432327一起成長

↓↓往期精彩文章,點擊閱讀:

中年人的人生創業(完整版)

20歲的你,創業合適嗎?(完整版)

自信是從自律中來(完整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