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四十五):與虎謀皮

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是沒有外交部門的。戰爭結束後,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恭親王奕訢主持。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現代外交才開始緩慢起步。

在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由於清政府不熟悉現代外交的規矩,在國際事務方面吃過很多虧,比如雲南的馬嘉理案等。後來洋槍隊隊長戈登實在看不下去,就給清政府支了個招:

讓他們在和外國簽訂條約之前,預先將商議內容告知其他幾國,那麼其他國家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必然會指出條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應對。

這種外交方式,與我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外交智慧頗有共通之處,因此容易被當時的中國政客所接受。李鴻章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以夷制夷”,也成為了他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開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四十五):與虎謀皮

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是沒有外交部門的。戰爭結束後,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恭親王奕訢主持。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現代外交才開始緩慢起步。

在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由於清政府不熟悉現代外交的規矩,在國際事務方面吃過很多虧,比如雲南的馬嘉理案等。後來洋槍隊隊長戈登實在看不下去,就給清政府支了個招:

讓他們在和外國簽訂條約之前,預先將商議內容告知其他幾國,那麼其他國家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必然會指出條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應對。

這種外交方式,與我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外交智慧頗有共通之處,因此容易被當時的中國政客所接受。李鴻章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以夷制夷”,也成為了他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開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誠然,這種“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它保持了列強在清帝國內勢力的均衡,防止中國過快地被某一個國家所鯨吞。

但是,在晚清七十年的歷史當中,清政府似乎一直沒有走出這樣一個怪圈。他們過於依賴這種苟延殘喘的拖延之術,而不謀求自強之法,走了捨本逐末的道路。

所以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不斷地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尋求庇護自己的外交盟友,但最終還是沒有阻止大清走向滅亡。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四十五):與虎謀皮

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是沒有外交部門的。戰爭結束後,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恭親王奕訢主持。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現代外交才開始緩慢起步。

在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由於清政府不熟悉現代外交的規矩,在國際事務方面吃過很多虧,比如雲南的馬嘉理案等。後來洋槍隊隊長戈登實在看不下去,就給清政府支了個招:

讓他們在和外國簽訂條約之前,預先將商議內容告知其他幾國,那麼其他國家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必然會指出條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應對。

這種外交方式,與我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外交智慧頗有共通之處,因此容易被當時的中國政客所接受。李鴻章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以夷制夷”,也成為了他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開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誠然,這種“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它保持了列強在清帝國內勢力的均衡,防止中國過快地被某一個國家所鯨吞。

但是,在晚清七十年的歷史當中,清政府似乎一直沒有走出這樣一個怪圈。他們過於依賴這種苟延殘喘的拖延之術,而不謀求自強之法,走了捨本逐末的道路。

所以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不斷地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尋求庇護自己的外交盟友,但最終還是沒有阻止大清走向滅亡。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在甲午戰後,日本獅子大開口,割取了我國臺灣全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時,北方的俄羅斯卻賣給了清廷一個天大的人情,干涉日本歸還了遼東。雖然清政府為此多付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但總算是從日本口中奪回了這部分領土。

俄羅斯此舉,清廷上下都對其讚賞不已。尤其是在甲午大戰之中的最大輸家、恨日本入骨的李鴻章,完全寄希望於“聯俄製日”,試圖洗刷自己簽訂《馬關條約》的恥辱。

在與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中,李鴻章許以對方在滿洲的修路、駐軍、通商之權,表面上是抵禦了日本的威脅,但卻為俄國勢力侵入我東北提供了良好條件。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四十五):與虎謀皮

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是沒有外交部門的。戰爭結束後,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恭親王奕訢主持。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現代外交才開始緩慢起步。

在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由於清政府不熟悉現代外交的規矩,在國際事務方面吃過很多虧,比如雲南的馬嘉理案等。後來洋槍隊隊長戈登實在看不下去,就給清政府支了個招:

讓他們在和外國簽訂條約之前,預先將商議內容告知其他幾國,那麼其他國家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必然會指出條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應對。

這種外交方式,與我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外交智慧頗有共通之處,因此容易被當時的中國政客所接受。李鴻章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以夷制夷”,也成為了他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開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誠然,這種“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它保持了列強在清帝國內勢力的均衡,防止中國過快地被某一個國家所鯨吞。

但是,在晚清七十年的歷史當中,清政府似乎一直沒有走出這樣一個怪圈。他們過於依賴這種苟延殘喘的拖延之術,而不謀求自強之法,走了捨本逐末的道路。

所以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不斷地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尋求庇護自己的外交盟友,但最終還是沒有阻止大清走向滅亡。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在甲午戰後,日本獅子大開口,割取了我國臺灣全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時,北方的俄羅斯卻賣給了清廷一個天大的人情,干涉日本歸還了遼東。雖然清政府為此多付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但總算是從日本口中奪回了這部分領土。

俄羅斯此舉,清廷上下都對其讚賞不已。尤其是在甲午大戰之中的最大輸家、恨日本入骨的李鴻章,完全寄希望於“聯俄製日”,試圖洗刷自己簽訂《馬關條約》的恥辱。

在與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中,李鴻章許以對方在滿洲的修路、駐軍、通商之權,表面上是抵禦了日本的威脅,但卻為俄國勢力侵入我東北提供了良好條件。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俄國干涉還遼,本來就並非出於什麼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只是俄國本身對我國東北有野心,不想讓日本捷足先登而已。

後來俄國在東北大肆擴張之時,清政府沒有考慮從改革方面入手,反而有些朝臣又唱起了“聯日製俄”的論調,希望藉助日本的力量,阻止俄國侵佔東北。

而清廷讓俄國和日本互相牽制的結果,就是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發動了一場戰爭,還把戰場設在了這片土地上,讓東北無辜人民飽受戰火的摧殘。時人有個貼切的比喻,說:

“以堂宇假鄰人為鬥場,己乃袖手旁觀,已極可恥;毆竟,便欲分割我室,而猶恬然勿聲;若斯政府,豈遂終不知恥乎?”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四十五):與虎謀皮

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是沒有外交部門的。戰爭結束後,在洋人的要求之下,清政府才被迫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恭親王奕訢主持。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現代外交才開始緩慢起步。

在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由於清政府不熟悉現代外交的規矩,在國際事務方面吃過很多虧,比如雲南的馬嘉理案等。後來洋槍隊隊長戈登實在看不下去,就給清政府支了個招:

讓他們在和外國簽訂條約之前,預先將商議內容告知其他幾國,那麼其他國家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必然會指出條款中有哪些陷阱,清政府便可以提前做好應對。

這種外交方式,與我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外交智慧頗有共通之處,因此容易被當時的中國政客所接受。李鴻章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以夷制夷”,也成為了他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開展外交的主要手段。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誠然,這種“以夷制夷”的外交方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它保持了列強在清帝國內勢力的均衡,防止中國過快地被某一個國家所鯨吞。

但是,在晚清七十年的歷史當中,清政府似乎一直沒有走出這樣一個怪圈。他們過於依賴這種苟延殘喘的拖延之術,而不謀求自強之法,走了捨本逐末的道路。

所以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不斷地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尋求庇護自己的外交盟友,但最終還是沒有阻止大清走向滅亡。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在甲午戰後,日本獅子大開口,割取了我國臺灣全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時,北方的俄羅斯卻賣給了清廷一個天大的人情,干涉日本歸還了遼東。雖然清政府為此多付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但總算是從日本口中奪回了這部分領土。

俄羅斯此舉,清廷上下都對其讚賞不已。尤其是在甲午大戰之中的最大輸家、恨日本入骨的李鴻章,完全寄希望於“聯俄製日”,試圖洗刷自己簽訂《馬關條約》的恥辱。

在與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中,李鴻章許以對方在滿洲的修路、駐軍、通商之權,表面上是抵禦了日本的威脅,但卻為俄國勢力侵入我東北提供了良好條件。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俄國干涉還遼,本來就並非出於什麼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只是俄國本身對我國東北有野心,不想讓日本捷足先登而已。

後來俄國在東北大肆擴張之時,清政府沒有考慮從改革方面入手,反而有些朝臣又唱起了“聯日製俄”的論調,希望藉助日本的力量,阻止俄國侵佔東北。

而清廷讓俄國和日本互相牽制的結果,就是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發動了一場戰爭,還把戰場設在了這片土地上,讓東北無辜人民飽受戰火的摧殘。時人有個貼切的比喻,說:

“以堂宇假鄰人為鬥場,己乃袖手旁觀,已極可恥;毆竟,便欲分割我室,而猶恬然勿聲;若斯政府,豈遂終不知恥乎?”

中國想強大 要靠日本還是靠俄國?袁世凱一番話令人警醒

由於帝國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盤根錯節,互有利益衝突,因此除日俄之外,朝堂上還不乏有聯英、聯法、聯美等聲音。總之是寄希望於能傍上一棵大樹,以挽救國家的危亡。

在朝堂上這種倚仗外援、不圖自強的不良風氣中,接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卻看得十分透徹。帝國列強的本性是貪婪的,寄希望於外交救國,無異於抱薪救火,慢性死亡而已。在1902年,袁世凱針對這一問題,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摺:

“臣聞國家之要務首在自強,兵力貴豐足,財力貴充裕,是說固不待言。欲保全本國疆土,而仰望於別國聯盟之餘力,則一國之恥,孰有過於此者。若欲免此恥,則我中國務宜從速變法自強,兵力宜速練,利源以速開,欲嚴本國之防禦,非仗本國之實力不可,若徒仰別國之聯盟則毫無恃矣。”

袁世凱此語,簡而言之即“弱國無外交”。要保家衛國,需自身強大,否則外交終究無用。可惜大清貴族不願放棄既得利益,在變法上拖延時間,在立憲上做表面工夫,遲遲不肯走徹底的變革之路,也最終拖垮了自己的江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