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一汪稱之為“西海子”的水,何以成為山西神池縣的名字

---史話三晉之神池篇

在山西省西北部,有一座名為“神池”的縣。這座縣城的名字的緣由,居然是因為一片小小的池塘。

這片池塘名為“西海子”,能夠成為一個縣的名字,可以想象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這片土地何以因為這一泓水而成為一個縣的名字呢?

談古論晉:一汪稱之為“西海子”的水,何以成為山西神池縣的名字

神池縣境內近一半為山地,剩餘的一半中多部分為丘陵,平川地區約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受到境內山脈走向控制,境內地表支離破碎,起伏差距懸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百姓主要依靠種地和養殖為生。

神池這個名字可不是自古就有的。

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是當時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直到被漢民族武力征服,才真正歸屬。

秦統一天下後,這塊土地屬於雁門郡。

進入西漢之後,這片土地和所有的山西西北部的縣命運一致。不斷南下的匈奴逐步定居繁衍,並伴隨著歷史的滾滾浪潮跌宕而又起伏,就如同境內的山巒般。

此後在明代之前,一直隨著周邊建制的改變而改變,一直隸屬於相鄰的寧武。

直到明代在寧武關北三十里,設置神池堡。

“嘉靖十八年築,萬曆四年增修,週五裡有奇。堡東通朔州井坪所,西南通岢嵐之三岔、五寨等堡,商販鹹集於此。”

此為史上首度置地,也是“神池”二字首度出現。

為什麼叫“神池”呢?

談古論晉:一汪稱之為“西海子”的水,何以成為山西神池縣的名字

明《文昌祠記》載:“寧武北距黃花嶺,皆祟嶺疊嶂,烏道虯盤。逾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不生.名曰神池。”

為何將這“水一泓”稱之為“神池”呢?

在神池縣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標準的是“十年九旱,風大沙多”。

明代之前,百姓對於水的渴求還沒有當時那樣的強烈。隨著玉米、紅薯等高產量農作物的大量耕作,人口的增長也成比例增加。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對於水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早在北魏時期黃花嶺下就有池,當地人稱之“西海子”。周邊山上五股泉水匯流入內,池水常年不涸,稱之為“五龍捧玉盤”。

這一片小小的池塘,在當地人的心目中是怎樣的重要。尤其是這塊乾旱少雨的地方,這一泓碧水又是怎樣的希望和夢想。“西海子”的水在乾旱時期也不見少,雨季來臨也不見多,這樣的神奇之處,又怎能不叫做“神池”呢?

談古論晉:一汪稱之為“西海子”的水,何以成為山西神池縣的名字

在僅有的五分之一的耕地上,面臨全年僅只有三個月沒有霜凍的季節,這一汪碧水又是如何的珍貴。當地還專門立下了《神池清界碑》,勸誡百姓珍愛這塊“玉盤”。

這神池之水清澈湛然,不管是人與牲口飲用之後均神清氣爽。當地盛產胡麻,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因地處高寒,晝夜溫差大,故而產出的胡麻品質極優,榨出的胡麻油純淨濃香。

當地百姓用麵粉及神池之水相和,配以胡麻油及糖芝麻仁等做成月餅。香味誘人、濃香可口,且可貯存,存放數年也不變味。這是因為當年避亂甚至走遠門所專門製作的乾糧,不斷隨著時間推移演化而成。

清康熙年間,康熙親征噶爾丹途徑此地。恰逢神池堡逢集,趁興遊覽的康熙不僅吃到了神池月餅,也感受到了其美味,返京後仍舊念念不忘。

雍正三年,升堡為縣,神池縣因此建成。因一泓水而得名的神池縣縣名一直沿用至今,“西海子”至今匯入的“五龍”今已不見,只剩“玉盤”。但比神池縣名還要早的神池月餅卻聞名天下,月餅製作工藝也成為山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古論晉:一汪稱之為“西海子”的水,何以成為山西神池縣的名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