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關於山西靜樂縣,關於唐代遺珍淨居寺石窟

---史話三晉之靜樂篇

石窟是開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為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隨著佛教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也逐步興建起來。

知道嗎?在我國曆史上的石窟建築分佈最多的是甘肅,其次便是山西。

在山西靜樂縣,有一縷佛光下散落的石窟遺珍,建於唐代的淨居寺石窟。

靜樂縣地處山西中北部,三面環山,境內地形破碎,且十年九旱。就這麼一個地方,當年怎麼選擇在這個地方雕鑿石窟呢?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靜樂縣,關於唐代遺珍淨居寺石窟

早在西漢便已置縣,縣名為汾陽。此汾陽非盛產名酒的汾陽,稱之為漢汾陽。當時的汾陽縣算得上蔚然大觀了。隸屬於太原郡,縣境包括今天的靜樂、婁煩、嵐縣、岢嵐以及興縣。

當時的治所在三堆城,因“城內有堆阜三”得名。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二年(46),因匈奴境內連年蝗災,赤地千里,人畜死傷過半,於次年遣使內附。遂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南下歸依。光武帝鑑於當時的太原以北以西,處於常年的征戰狀態。便採取“以匈奴制匈奴”的策略,隨著西河郡治遷移至今離石,大批匈奴已進入定居於今呂梁地區大部、臨汾西北及忻州、定襄等地。

當時的汾陽縣廢,今靜樂縣境已經定居大批匈奴人了。

等到了東漢建安二十年(215),“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靜樂就屬於新興郡。

西晉年間,劉淵左國城起兵,建立匈奴漢國。“聞雞起舞”的劉琨率八百騎兵進入已經空城一座的晉陽,並逐步建立了當時北方唯一的前沿據點。在今靜樂置縣,名為三堆縣。

當時南下的胡人開始逐鹿中原,隨後建立起多個少數民族政權。

直到北魏拓跋氏建立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在今嵐縣設秀容護軍,後撤護軍置秀榮郡。此時的靜樂,屬於秀榮郡境。

直到隋大業四年(608),由岢嵐、汾源“以邊境靜樂為名”,靜樂縣得名於改之,。

這些又和選擇雕鑿石窟有啥關係呢?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靜樂縣,關於唐代遺珍淨居寺石窟

靜樂自古以來素產良馬,以體壯力大,性馴耐勞而著稱。兼之為太原、忻州及西北諸縣間重要樞紐。加之原來皆為胡漢雜居,信佛者居多,且佛教聖地五臺山在隋唐之時開始興盛,空前隆盛。

隋文帝楊堅幼年時曾與河東尼姑智仙過著出家生活,曾作為受戒弟子直到十三歲。故而在秉承北周各方面國策後,唯獨放棄了抑佛,反而大力發展佛教。

光隋短短三十八年期間,全國修建寺塔高達五千多所,塑像數萬,重修就不計其數了。出家僧侶達到五十多萬人。皇宮裡香霧繚繞設壇講經,幾乎與寺廟無異。依山開窟之風再度興盛,光隋代就重修和開建就有九十四所之多。

他的幾個兒子在出任幷州總管時,在山西大肆推廣普及佛教,成為佛教在山西發展的一大高峰。

到唐李世民執政之時,他並沒有如同隋楊堅父子那樣狂熱。反而是非常有理智地管理,且容許三教並存。

等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在長安感業寺出家為尼姑的武則天被接回。通過激烈的宮廷鬥爭被立為皇后,協助處理軍國大事。

當過尼姑的武則天從佛經中找到女人可以當皇帝的依據,開始大肆弘揚佛教。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相繼廢掉自己的兩個兒子,親登帝王之位,自稱聖神皇帝。

稱帝后的武則天一改“道在佛先”,明確規定了“僧尼仍詔在道士女冠的上首”,佛教的興盛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

山西靜樂淨居寺石窟,就是這個時期開鑿的。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靜樂縣,關於唐代遺珍淨居寺石窟

在唐高宗及武周時期,佛教造像盛極一時。武則天崇信彌勒,在高宗時期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多次敕令修造淨土宗彌勒尊像,致使淨土造像遍及全國。山西玄中寺作為淨土祖庭,更是揚名全國。

這一時期的造像,最突出的出現了菩提瑞像和彌勒同組開鑿之先河,彌勒與釋迦摩尼一龕供養。

有如此的時代背景,山西靜樂淨居寺石窟的開鑿,就不會奇怪了吧。

來看看靜樂淨居寺石窟。

淨居寺石窟雕鑿于山西靜樂縣豐潤村南的石壁之上,距離地面六米,南北綿延四百多米,現存石窟9所。除去南部有一未完工窟室和作為僧房窟外,其餘均為佛殿窟。

窟門均呈長方形,兩側有門柱,柱呈方形或八角形,均為唐建特色。窟門頂有火焰狀拱形門楣,門楣內雕刻多種裝飾紋狀,整體造像題材為三壁三佛。北部兩窟之間題記顯示為西方彌勒題材演變痕跡。除去最北邊一窟為三世佛題材,其餘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還有的為一佛四菩薩。多雕刻有二力士像,身軀粗壯,肩寬體壯。菩薩造像姿態生動,瓔珞胸前交叉。佛像袈裟厚重,衣襬遮座。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靜樂縣,關於唐代遺珍淨居寺石窟

中間兩窟間碑刻題記載:“上為天皇天后下暨法界眾生牧宰官僚俱資福善”和“歲次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乙亥建立”,“淨居寺僧雲郡縣太僕寺錄事王君威等邑義卅人興而立也”.....

《 新唐書》載 “上元元年,八月壬辰, 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確定修建年代在武則天稱之“天后”的上元元年(674)到弘道元年(683)之間。又“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得出為唐高宗儀鳳二年(677).

比較特殊的是,與同時代太原天龍山石窟唐代石窟相比較,此處沒有坐姿菩薩,且菩薩長裙厚重,披巾程式化,石窟內還不開龕。或許能看出石窟雕刻藝術傳承的一個轉折吧。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靜樂縣,關於唐代遺珍淨居寺石窟

雖然風雨侵襲人為破壞,但仍然為全國最具有保存價值的石窟藝術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