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全省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 下轄16個地級市,包括44個市轄區、6個縣級市、55個縣,全省總人口6195.5萬人(2016年)。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全省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 下轄16個地級市,包括44個市轄區、6個縣級市、55個縣,全省總人口6195.5萬人(2016年)。

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地處黃山西麓,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省的南大門;縣境東北接黟縣,東南鄰休寧縣,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與江西省毗鄰。

祁門縣境,建縣前原為歙州黟縣和饒州鄱陽二縣地。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析鄱陽縣地置新平縣,開元四年(716年)改為新昌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浮樑縣;永泰元年(765年),方清起義期間,於黟縣西鄉赤山鎮(今祁山鎮)設閶門縣。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全省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 下轄16個地級市,包括44個市轄區、6個縣級市、55個縣,全省總人口6195.5萬人(2016年)。

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地處黃山西麓,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省的南大門;縣境東北接黟縣,東南鄰休寧縣,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與江西省毗鄰。

祁門縣境,建縣前原為歙州黟縣和饒州鄱陽二縣地。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析鄱陽縣地置新平縣,開元四年(716年)改為新昌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浮樑縣;永泰元年(765年),方清起義期間,於黟縣西鄉赤山鎮(今祁山鎮)設閶門縣。

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唐朝永泰二年(766年),起義軍被擊退後,經郡人請準,劃黟縣赤山鎮和浮樑縣一部分地域,合置祁門縣,因“其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

此後,歷唐、宋、元、明、清,祁門縣先後隸屬於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

建國後,祁門縣先後隸屬於徽州專區、蕪湖專區、徽州專區、徽州地區;1988年1月,徽州地區撤銷,地級黃山市成立,祁門縣隸屬於黃山市至今。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全省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 下轄16個地級市,包括44個市轄區、6個縣級市、55個縣,全省總人口6195.5萬人(2016年)。

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地處黃山西麓,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省的南大門;縣境東北接黟縣,東南鄰休寧縣,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與江西省毗鄰。

祁門縣境,建縣前原為歙州黟縣和饒州鄱陽二縣地。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析鄱陽縣地置新平縣,開元四年(716年)改為新昌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浮樑縣;永泰元年(765年),方清起義期間,於黟縣西鄉赤山鎮(今祁山鎮)設閶門縣。

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唐朝永泰二年(766年),起義軍被擊退後,經郡人請準,劃黟縣赤山鎮和浮樑縣一部分地域,合置祁門縣,因“其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

此後,歷唐、宋、元、明、清,祁門縣先後隸屬於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

建國後,祁門縣先後隸屬於徽州專區、蕪湖專區、徽州專區、徽州地區;1988年1月,徽州地區撤銷,地級黃山市成立,祁門縣隸屬於黃山市至今。

安徽一個縣,建縣近1300年,人口不到20萬,是安徽的南大門

祁門縣建縣於唐朝永泰二年(766年),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全縣國土面積2257平方公里,現轄10鎮8鄉,總人口18.67萬。

祁門縣歷史名人:方岳(南宋文學家、詩人)、汪機(明朝人,新安醫學奠基人)、徐春甫(明朝醫學家)、鄭之珍(明朝戲曲家)、馬曰琯(清朝著名鹽商、藏書家)、馬曰璐(清朝詩人)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