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市簡介

漆水流韻

教育事業實現新的發展。銅川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通過撤併、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市直學校下劃區縣管理等,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小學用於“兩免一補”資金達到了2.3億元,享受各類資助學生近3萬人次,資助金4818萬元,“蛋奶工程”惠及全市3.2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全市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0.9億元增加到13.05億元,十年間翻了三番,佔當年財政支出的20.3%。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銅川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作用顯現。

文體事業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銅川市體育館、銅川市圖書館在新區遷建落成,區縣文化館得到開發利用,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示範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扶持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影視傳媒公司—陝西宏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3D影院—徐家溝上美影院建成運行。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99.79%和99.16%;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精彩紛呈。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被央視《新聞聯播》宣傳報道,反響強烈。

文化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項目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精品。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7億元,佔GDP的比重1.4%。銅川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擴大了銅川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10]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水泥大市無立窯目標。銅川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44.8%。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由2002年的200天增加到2010年的330天。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曾稱“銅川是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民生保障

改善民生取得新績,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個,被省政府評為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基本公共服務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75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7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堅持“大力發展銅川新區,積極建設綠化產業走廊,完善改造調整老城”的建設策略,通過城市“南擴北疏”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形成“一城二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形態。

一城即銅川市區。

二區即北市區(由王益區、印臺區範圍的老城區組成)、南市區(由耀州城區、新區組成)。

一廊即黃堡——董家河鎮的城市綠化工業走廊。

三河即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通道建設。

六園為玉皇閣水庫休閒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生態憩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老城區城市綜合公園、北市區翠溪城市森林公園。

多帶既利用城區的溝壑、坡塬小溪等地帶,大量植樹造林,山體退耕還林,形成縱橫交錯的多條帶狀綠化系統。

新規劃的城市九大功能組團

1、北市區--商貿服務居住組團;

2、黃堡--傳統工業園組團;

3、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旅遊組團;

4、董家河--冶金、建材產品工業組團;

5、耀州城區--多功能綜合組團;

6、藥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7、新區--城市的主城區;

8、玉皇閣水庫--城市休閒度假娛樂組團;

9、坡頭鎮--城市三類工業園組團

城市榮譽

編輯

2010年銅川市榮獲“陝西省衛生城市”稱號。[12]

2012年銅川市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13]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4]

2013年銅川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榮譽稱號。[1]

2013年銅川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15]

名優特產

編輯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市簡介

漆水流韻

教育事業實現新的發展。銅川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通過撤併、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市直學校下劃區縣管理等,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小學用於“兩免一補”資金達到了2.3億元,享受各類資助學生近3萬人次,資助金4818萬元,“蛋奶工程”惠及全市3.2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全市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0.9億元增加到13.05億元,十年間翻了三番,佔當年財政支出的20.3%。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銅川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作用顯現。

文體事業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銅川市體育館、銅川市圖書館在新區遷建落成,區縣文化館得到開發利用,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示範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扶持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影視傳媒公司—陝西宏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3D影院—徐家溝上美影院建成運行。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99.79%和99.16%;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精彩紛呈。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被央視《新聞聯播》宣傳報道,反響強烈。

文化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項目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精品。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7億元,佔GDP的比重1.4%。銅川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擴大了銅川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10]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水泥大市無立窯目標。銅川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44.8%。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由2002年的200天增加到2010年的330天。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曾稱“銅川是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民生保障

改善民生取得新績,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個,被省政府評為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基本公共服務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75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7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堅持“大力發展銅川新區,積極建設綠化產業走廊,完善改造調整老城”的建設策略,通過城市“南擴北疏”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形成“一城二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形態。

一城即銅川市區。

二區即北市區(由王益區、印臺區範圍的老城區組成)、南市區(由耀州城區、新區組成)。

一廊即黃堡——董家河鎮的城市綠化工業走廊。

三河即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通道建設。

六園為玉皇閣水庫休閒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生態憩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老城區城市綜合公園、北市區翠溪城市森林公園。

多帶既利用城區的溝壑、坡塬小溪等地帶,大量植樹造林,山體退耕還林,形成縱橫交錯的多條帶狀綠化系統。

新規劃的城市九大功能組團

1、北市區--商貿服務居住組團;

2、黃堡--傳統工業園組團;

3、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旅遊組團;

4、董家河--冶金、建材產品工業組團;

5、耀州城區--多功能綜合組團;

6、藥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7、新區--城市的主城區;

8、玉皇閣水庫--城市休閒度假娛樂組團;

9、坡頭鎮--城市三類工業園組團

城市榮譽

編輯

2010年銅川市榮獲“陝西省衛生城市”稱號。[12]

2012年銅川市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13]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4]

2013年銅川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榮譽稱號。[1]

2013年銅川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15]

名優特產

編輯

銅川市簡介

大櫻桃

銅川市地處黃土高原蘋果最佳適生區的中心地帶,海拔高,光照強,氣候涼爽,降水適中,土層深厚,晝夜溫差 大,具有生產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且光、熱、水、氣、土等主要自然條件均處於最適範圍,匹配合理,與美國華盛頓州的維納契(世界名牌蘋果---“蛇果” 的主產地)極為相似,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生產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在全國蘋果區劃中被劃為最適宜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銅川所產蘋果,果型端莊,色澤豔麗,香甜爽脆,風味醇厚,而且無汙染,硬度大,耐貯運,在1974年即被國家選為國宴用果,並被確定為全國外銷蘋果基地,在全國、全省的多次水果鑑評中,銅川的新紅星、紅富士等10多個品種多次榮獲部優、省優產品獎,其中紅富士榮獲金獎。在國內和東南業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民俗風情

編輯

婚嫁

訂婚

舊社會訂婚憑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訂媳婦,先由男方家備酒筵請媒人,謂之“央媒”。經媒人說合,擇吉日備酒肉,由媒人送往女方家,謂之“上門”。女方家若允婚,即將禮品收下;若拒婚,則不收禮品。嗣後,男方家再擇吉日,帶著4件、6件、8件、12件不等的厚禮,由長輩同媒人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讓女出拜。午間,款待以酒菜麵條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市簡介

漆水流韻

教育事業實現新的發展。銅川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通過撤併、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市直學校下劃區縣管理等,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小學用於“兩免一補”資金達到了2.3億元,享受各類資助學生近3萬人次,資助金4818萬元,“蛋奶工程”惠及全市3.2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全市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0.9億元增加到13.05億元,十年間翻了三番,佔當年財政支出的20.3%。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銅川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作用顯現。

文體事業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銅川市體育館、銅川市圖書館在新區遷建落成,區縣文化館得到開發利用,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示範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扶持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影視傳媒公司—陝西宏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3D影院—徐家溝上美影院建成運行。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99.79%和99.16%;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精彩紛呈。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被央視《新聞聯播》宣傳報道,反響強烈。

文化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項目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精品。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7億元,佔GDP的比重1.4%。銅川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擴大了銅川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10]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水泥大市無立窯目標。銅川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44.8%。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由2002年的200天增加到2010年的330天。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曾稱“銅川是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民生保障

改善民生取得新績,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個,被省政府評為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基本公共服務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75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7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堅持“大力發展銅川新區,積極建設綠化產業走廊,完善改造調整老城”的建設策略,通過城市“南擴北疏”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形成“一城二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形態。

一城即銅川市區。

二區即北市區(由王益區、印臺區範圍的老城區組成)、南市區(由耀州城區、新區組成)。

一廊即黃堡——董家河鎮的城市綠化工業走廊。

三河即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通道建設。

六園為玉皇閣水庫休閒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生態憩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老城區城市綜合公園、北市區翠溪城市森林公園。

多帶既利用城區的溝壑、坡塬小溪等地帶,大量植樹造林,山體退耕還林,形成縱橫交錯的多條帶狀綠化系統。

新規劃的城市九大功能組團

1、北市區--商貿服務居住組團;

2、黃堡--傳統工業園組團;

3、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旅遊組團;

4、董家河--冶金、建材產品工業組團;

5、耀州城區--多功能綜合組團;

6、藥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7、新區--城市的主城區;

8、玉皇閣水庫--城市休閒度假娛樂組團;

9、坡頭鎮--城市三類工業園組團

城市榮譽

編輯

2010年銅川市榮獲“陝西省衛生城市”稱號。[12]

2012年銅川市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13]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4]

2013年銅川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榮譽稱號。[1]

2013年銅川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15]

名優特產

編輯

銅川市簡介

大櫻桃

銅川市地處黃土高原蘋果最佳適生區的中心地帶,海拔高,光照強,氣候涼爽,降水適中,土層深厚,晝夜溫差 大,具有生產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且光、熱、水、氣、土等主要自然條件均處於最適範圍,匹配合理,與美國華盛頓州的維納契(世界名牌蘋果---“蛇果” 的主產地)極為相似,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生產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在全國蘋果區劃中被劃為最適宜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銅川所產蘋果,果型端莊,色澤豔麗,香甜爽脆,風味醇厚,而且無汙染,硬度大,耐貯運,在1974年即被國家選為國宴用果,並被確定為全國外銷蘋果基地,在全國、全省的多次水果鑑評中,銅川的新紅星、紅富士等10多個品種多次榮獲部優、省優產品獎,其中紅富士榮獲金獎。在國內和東南業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民俗風情

編輯

婚嫁

訂婚

舊社會訂婚憑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訂媳婦,先由男方家備酒筵請媒人,謂之“央媒”。經媒人說合,擇吉日備酒肉,由媒人送往女方家,謂之“上門”。女方家若允婚,即將禮品收下;若拒婚,則不收禮品。嗣後,男方家再擇吉日,帶著4件、6件、8件、12件不等的厚禮,由長輩同媒人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讓女出拜。午間,款待以酒菜麵條

銅川市簡介

,謂之“帶湯”。若設酒席盛情招待,謂之“大帶湯”。

新中國成立以後,婚嫁習俗逐漸發生大的變化:一是實行婚姻自由,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由父母包辦買賣成婚者急劇減少。二是訂婚年齡普遍推遲。三是城市中的婚姻介紹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應運而生,工作活躍。

結婚

結婚前夕,男方要邀請四鄰青年男女,商量有關事宜。根據女方妝奩多少,預先安排搬取人員,並請男性年長者(須有原配偶)或者村長負責帶領。婚日,迎親者(有男有女)偕吹鼓手前往女家,女家酒食款待。隨後,由抬妝奩人員先將嫁妝抬走。此時,新娘須著男方帶來的紅衣,頭戴鳳冠,蓋以紅布(又名蓋頭),靜候上轎。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封建買賣婚姻已被廢止,結婚儀式比較簡單。迎親不用花轎,一般用拖拉機、汽車。嫁妝逐漸向高檔耐用品發展。男女雙方筵席一般比較豐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舉行集體婚禮已在城鄉興起,即由共青團和婦女組織籌備,在“五一”、“十一”等節日期間,由主辦單位將結婚者集中在一起,用糖茶招待,唱歌跳舞,婚禮儀式後歡度蜜月。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農村亦有)青年結婚在添置衣被、首飾、傢俱、家用電器、用小轎車迎親及結婚筵席等方面,互相攀比、大擺闊氣之風漸盛。離婚率也逐年上升。

回門

結婚次日午飯後,女家下帖,迎女婿及女兒回家,謂之“回門”。第三日,女家設筵席款待女婿,鄰居備酒肉前往祝賀,謂之“看女婿”。下午,夫婦同歸。

喪葬

初喪

人死後先為死者穿著壽衣(老衣)。一般男子穿衣、袍、褂等最多7件,女子則以5件為度,謂之“小殮”。之後,在炕下燒紙,移屍靈床,鋪以能響動之草,面蓋白紙,謂之“苫臉紙”。靈床停堂中至第三日下午入殮。棺內下墊黃土,上鋪紅褥,兩旁用紙包香末或柏樹葉墊實。屍體上再蓋紅單,並用新棉花蘸酒拭死者面孔,最後蓋棺,謂之“大殮”。

開弔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市簡介

漆水流韻

教育事業實現新的發展。銅川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通過撤併、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市直學校下劃區縣管理等,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小學用於“兩免一補”資金達到了2.3億元,享受各類資助學生近3萬人次,資助金4818萬元,“蛋奶工程”惠及全市3.2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全市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0.9億元增加到13.05億元,十年間翻了三番,佔當年財政支出的20.3%。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銅川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作用顯現。

文體事業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銅川市體育館、銅川市圖書館在新區遷建落成,區縣文化館得到開發利用,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示範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扶持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影視傳媒公司—陝西宏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3D影院—徐家溝上美影院建成運行。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99.79%和99.16%;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精彩紛呈。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被央視《新聞聯播》宣傳報道,反響強烈。

文化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項目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精品。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7億元,佔GDP的比重1.4%。銅川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擴大了銅川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10]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水泥大市無立窯目標。銅川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44.8%。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由2002年的200天增加到2010年的330天。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曾稱“銅川是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民生保障

改善民生取得新績,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個,被省政府評為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基本公共服務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75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7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堅持“大力發展銅川新區,積極建設綠化產業走廊,完善改造調整老城”的建設策略,通過城市“南擴北疏”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形成“一城二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形態。

一城即銅川市區。

二區即北市區(由王益區、印臺區範圍的老城區組成)、南市區(由耀州城區、新區組成)。

一廊即黃堡——董家河鎮的城市綠化工業走廊。

三河即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通道建設。

六園為玉皇閣水庫休閒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生態憩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老城區城市綜合公園、北市區翠溪城市森林公園。

多帶既利用城區的溝壑、坡塬小溪等地帶,大量植樹造林,山體退耕還林,形成縱橫交錯的多條帶狀綠化系統。

新規劃的城市九大功能組團

1、北市區--商貿服務居住組團;

2、黃堡--傳統工業園組團;

3、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旅遊組團;

4、董家河--冶金、建材產品工業組團;

5、耀州城區--多功能綜合組團;

6、藥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7、新區--城市的主城區;

8、玉皇閣水庫--城市休閒度假娛樂組團;

9、坡頭鎮--城市三類工業園組團

城市榮譽

編輯

2010年銅川市榮獲“陝西省衛生城市”稱號。[12]

2012年銅川市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13]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4]

2013年銅川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榮譽稱號。[1]

2013年銅川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15]

名優特產

編輯

銅川市簡介

大櫻桃

銅川市地處黃土高原蘋果最佳適生區的中心地帶,海拔高,光照強,氣候涼爽,降水適中,土層深厚,晝夜溫差 大,具有生產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且光、熱、水、氣、土等主要自然條件均處於最適範圍,匹配合理,與美國華盛頓州的維納契(世界名牌蘋果---“蛇果” 的主產地)極為相似,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生產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在全國蘋果區劃中被劃為最適宜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銅川所產蘋果,果型端莊,色澤豔麗,香甜爽脆,風味醇厚,而且無汙染,硬度大,耐貯運,在1974年即被國家選為國宴用果,並被確定為全國外銷蘋果基地,在全國、全省的多次水果鑑評中,銅川的新紅星、紅富士等10多個品種多次榮獲部優、省優產品獎,其中紅富士榮獲金獎。在國內和東南業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民俗風情

編輯

婚嫁

訂婚

舊社會訂婚憑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訂媳婦,先由男方家備酒筵請媒人,謂之“央媒”。經媒人說合,擇吉日備酒肉,由媒人送往女方家,謂之“上門”。女方家若允婚,即將禮品收下;若拒婚,則不收禮品。嗣後,男方家再擇吉日,帶著4件、6件、8件、12件不等的厚禮,由長輩同媒人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讓女出拜。午間,款待以酒菜麵條

銅川市簡介

,謂之“帶湯”。若設酒席盛情招待,謂之“大帶湯”。

新中國成立以後,婚嫁習俗逐漸發生大的變化:一是實行婚姻自由,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由父母包辦買賣成婚者急劇減少。二是訂婚年齡普遍推遲。三是城市中的婚姻介紹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應運而生,工作活躍。

結婚

結婚前夕,男方要邀請四鄰青年男女,商量有關事宜。根據女方妝奩多少,預先安排搬取人員,並請男性年長者(須有原配偶)或者村長負責帶領。婚日,迎親者(有男有女)偕吹鼓手前往女家,女家酒食款待。隨後,由抬妝奩人員先將嫁妝抬走。此時,新娘須著男方帶來的紅衣,頭戴鳳冠,蓋以紅布(又名蓋頭),靜候上轎。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封建買賣婚姻已被廢止,結婚儀式比較簡單。迎親不用花轎,一般用拖拉機、汽車。嫁妝逐漸向高檔耐用品發展。男女雙方筵席一般比較豐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舉行集體婚禮已在城鄉興起,即由共青團和婦女組織籌備,在“五一”、“十一”等節日期間,由主辦單位將結婚者集中在一起,用糖茶招待,唱歌跳舞,婚禮儀式後歡度蜜月。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農村亦有)青年結婚在添置衣被、首飾、傢俱、家用電器、用小轎車迎親及結婚筵席等方面,互相攀比、大擺闊氣之風漸盛。離婚率也逐年上升。

回門

結婚次日午飯後,女家下帖,迎女婿及女兒回家,謂之“回門”。第三日,女家設筵席款待女婿,鄰居備酒肉前往祝賀,謂之“看女婿”。下午,夫婦同歸。

喪葬

初喪

人死後先為死者穿著壽衣(老衣)。一般男子穿衣、袍、褂等最多7件,女子則以5件為度,謂之“小殮”。之後,在炕下燒紙,移屍靈床,鋪以能響動之草,面蓋白紙,謂之“苫臉紙”。靈床停堂中至第三日下午入殮。棺內下墊黃土,上鋪紅褥,兩旁用紙包香末或柏樹葉墊實。屍體上再蓋紅單,並用新棉花蘸酒拭死者面孔,最後蓋棺,謂之“大殮”。

開弔

銅川市簡介

大唐養生園(6張)

入殮的次日,即喪後第四日,開始弔唁。喪家用白紙糊門,並剪白紙為長絮,用竿棍豎立於大門外。還需用寬幅長條白紙書寫“訃告”,張貼於大門之外。男女均著孝服。柩前掛白帳,帳前設祭桌,上擺祭品,兩旁設男女草墊座位。親友來弔唁者,給以白帽布,謂之“散孝”。

出殯

開弔後,選吉日出殯。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擺設酒餚祭奠,親屬在靈位前跪拜奠酒。然後,舉行家祭禮,按照家族輩份先後順序,跪拜奠酒。在整個祭奠過程中,由穿孝衣的子女及孫男孫女分別跪於靈前(男女各為一行)兩側號啕大哭。翌晨出殯,待行起柩禮畢,長子捧紙盆摔路旁,執幡前行,其他子女侄子按長幼尾隨在後。吹鼓手為前導,親朋前後送喪。至墓下葬,安置冥器,在小桌上列祭器,叫做“墓用”。旁邊立紙糊童男童女。實土成冢。孝子行安主禮,抱主歸家。

葬後禮

葬後還有暖墓、覆山、全山、應七、生日、百期、一週年、二週年等禮儀,直到三週年過後才除孝。未換服前謂之“重服在身”。守重服者不拜年,過春節門上不貼紅紙對聯。有的地方孝子穿孝服手執香,要向鄰居和主要親屬家去謝孝,以後方能進出人家大門。謝孝時,遇到年老者要叩首跪拜,對方應以揖禮答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積極進行殯葬改革,城市提倡火葬,農村改革土葬,實行公墓。一再提倡葬禮從簡,可以送花圈、開追悼會,喪主不必穿白孝服,只佩戴黑紗,以示哀思,但是舊的葬禮習俗仍在延續。1986年前後,各鄉村普遍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向群眾進行移風易俗教育,具體幫助喪主辦理喪事。

生育

催生

產前,孃家需準備賀喜的禮物,如嬰兒的衣帽、產婦月子中的食物等。快到臨產時,孃家媽要去看女兒,謂之“催生”。分娩後主家要給孃家通知,謂之“報喜”。孃家得訊後,即送所備嬰兒衣物及食品。

滿月

稱作“彌月之喜”。女孩滿月,外婆家只送喜餅、小孩衣帽及一塊3尺藍布(叫做“尿布”),以示祝賀。男孩滿月則除外婆家送禮外,主人一般擺設酒筵,招待親朋、鄰居。是日,需抱著小孩遊村“碰幹大”(即義父),凡碰到第一個合適的人便分別認作幹大、乾媽、幹爺、幹婆(只認一人),並請到家款待。而幹大等人則要送衣服、項鍊、銀牌之類的賀禮,繼送燈籠、裹肚數年,長成結婚也得備禮慶賀。幹娃每年須向幹大等拜年,年老臨終時亦要獻禮送葬。新中國成立後,“碰幹大”(包括其他)之風漸息。

全燈

男女孩長到12週歲時,逢元宵節要通知親友前來全燈。外婆家則要給女兒和外孫各送一套衣服和鞋襪、帽子及一對大紅燈,其他親戚配燭送禮。有的還送時鐘、檯燈、衣料等物。主家則喜容相迎,酒菜款待。

壽誕

新中國成立前,不論男女年過50即稱“大壽”。誕辰日,除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外,對有錢有勢的人巴結奉迎者亦多前來祝賀。壽主大擺筵席,款待來賓,但一般農民,多是從60歲開始。當日,全家子女歡聚一堂,為老人行跪拜禮、敬酒,以示祝賀孝敬。新中國成立後,祝壽者多為自己的子女,敬獻禮品以壽糕最為風行。[16]

著名人物

編輯

傅玄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市簡介

漆水流韻

教育事業實現新的發展。銅川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通過撤併、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市直學校下劃區縣管理等,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小學用於“兩免一補”資金達到了2.3億元,享受各類資助學生近3萬人次,資助金4818萬元,“蛋奶工程”惠及全市3.2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全市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0.9億元增加到13.05億元,十年間翻了三番,佔當年財政支出的20.3%。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銅川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作用顯現。

文體事業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銅川市體育館、銅川市圖書館在新區遷建落成,區縣文化館得到開發利用,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示範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扶持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影視傳媒公司—陝西宏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3D影院—徐家溝上美影院建成運行。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99.79%和99.16%;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精彩紛呈。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被央視《新聞聯播》宣傳報道,反響強烈。

文化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項目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精品。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7億元,佔GDP的比重1.4%。銅川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擴大了銅川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10]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水泥大市無立窯目標。銅川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44.8%。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由2002年的200天增加到2010年的330天。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曾稱“銅川是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民生保障

改善民生取得新績,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個,被省政府評為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基本公共服務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75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7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堅持“大力發展銅川新區,積極建設綠化產業走廊,完善改造調整老城”的建設策略,通過城市“南擴北疏”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形成“一城二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形態。

一城即銅川市區。

二區即北市區(由王益區、印臺區範圍的老城區組成)、南市區(由耀州城區、新區組成)。

一廊即黃堡——董家河鎮的城市綠化工業走廊。

三河即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通道建設。

六園為玉皇閣水庫休閒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生態憩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老城區城市綜合公園、北市區翠溪城市森林公園。

多帶既利用城區的溝壑、坡塬小溪等地帶,大量植樹造林,山體退耕還林,形成縱橫交錯的多條帶狀綠化系統。

新規劃的城市九大功能組團

1、北市區--商貿服務居住組團;

2、黃堡--傳統工業園組團;

3、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旅遊組團;

4、董家河--冶金、建材產品工業組團;

5、耀州城區--多功能綜合組團;

6、藥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7、新區--城市的主城區;

8、玉皇閣水庫--城市休閒度假娛樂組團;

9、坡頭鎮--城市三類工業園組團

城市榮譽

編輯

2010年銅川市榮獲“陝西省衛生城市”稱號。[12]

2012年銅川市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13]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4]

2013年銅川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榮譽稱號。[1]

2013年銅川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15]

名優特產

編輯

銅川市簡介

大櫻桃

銅川市地處黃土高原蘋果最佳適生區的中心地帶,海拔高,光照強,氣候涼爽,降水適中,土層深厚,晝夜溫差 大,具有生產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且光、熱、水、氣、土等主要自然條件均處於最適範圍,匹配合理,與美國華盛頓州的維納契(世界名牌蘋果---“蛇果” 的主產地)極為相似,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生產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在全國蘋果區劃中被劃為最適宜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銅川所產蘋果,果型端莊,色澤豔麗,香甜爽脆,風味醇厚,而且無汙染,硬度大,耐貯運,在1974年即被國家選為國宴用果,並被確定為全國外銷蘋果基地,在全國、全省的多次水果鑑評中,銅川的新紅星、紅富士等10多個品種多次榮獲部優、省優產品獎,其中紅富士榮獲金獎。在國內和東南業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民俗風情

編輯

婚嫁

訂婚

舊社會訂婚憑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訂媳婦,先由男方家備酒筵請媒人,謂之“央媒”。經媒人說合,擇吉日備酒肉,由媒人送往女方家,謂之“上門”。女方家若允婚,即將禮品收下;若拒婚,則不收禮品。嗣後,男方家再擇吉日,帶著4件、6件、8件、12件不等的厚禮,由長輩同媒人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讓女出拜。午間,款待以酒菜麵條

銅川市簡介

,謂之“帶湯”。若設酒席盛情招待,謂之“大帶湯”。

新中國成立以後,婚嫁習俗逐漸發生大的變化:一是實行婚姻自由,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由父母包辦買賣成婚者急劇減少。二是訂婚年齡普遍推遲。三是城市中的婚姻介紹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應運而生,工作活躍。

結婚

結婚前夕,男方要邀請四鄰青年男女,商量有關事宜。根據女方妝奩多少,預先安排搬取人員,並請男性年長者(須有原配偶)或者村長負責帶領。婚日,迎親者(有男有女)偕吹鼓手前往女家,女家酒食款待。隨後,由抬妝奩人員先將嫁妝抬走。此時,新娘須著男方帶來的紅衣,頭戴鳳冠,蓋以紅布(又名蓋頭),靜候上轎。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封建買賣婚姻已被廢止,結婚儀式比較簡單。迎親不用花轎,一般用拖拉機、汽車。嫁妝逐漸向高檔耐用品發展。男女雙方筵席一般比較豐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舉行集體婚禮已在城鄉興起,即由共青團和婦女組織籌備,在“五一”、“十一”等節日期間,由主辦單位將結婚者集中在一起,用糖茶招待,唱歌跳舞,婚禮儀式後歡度蜜月。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農村亦有)青年結婚在添置衣被、首飾、傢俱、家用電器、用小轎車迎親及結婚筵席等方面,互相攀比、大擺闊氣之風漸盛。離婚率也逐年上升。

回門

結婚次日午飯後,女家下帖,迎女婿及女兒回家,謂之“回門”。第三日,女家設筵席款待女婿,鄰居備酒肉前往祝賀,謂之“看女婿”。下午,夫婦同歸。

喪葬

初喪

人死後先為死者穿著壽衣(老衣)。一般男子穿衣、袍、褂等最多7件,女子則以5件為度,謂之“小殮”。之後,在炕下燒紙,移屍靈床,鋪以能響動之草,面蓋白紙,謂之“苫臉紙”。靈床停堂中至第三日下午入殮。棺內下墊黃土,上鋪紅褥,兩旁用紙包香末或柏樹葉墊實。屍體上再蓋紅單,並用新棉花蘸酒拭死者面孔,最後蓋棺,謂之“大殮”。

開弔

銅川市簡介

大唐養生園(6張)

入殮的次日,即喪後第四日,開始弔唁。喪家用白紙糊門,並剪白紙為長絮,用竿棍豎立於大門外。還需用寬幅長條白紙書寫“訃告”,張貼於大門之外。男女均著孝服。柩前掛白帳,帳前設祭桌,上擺祭品,兩旁設男女草墊座位。親友來弔唁者,給以白帽布,謂之“散孝”。

出殯

開弔後,選吉日出殯。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擺設酒餚祭奠,親屬在靈位前跪拜奠酒。然後,舉行家祭禮,按照家族輩份先後順序,跪拜奠酒。在整個祭奠過程中,由穿孝衣的子女及孫男孫女分別跪於靈前(男女各為一行)兩側號啕大哭。翌晨出殯,待行起柩禮畢,長子捧紙盆摔路旁,執幡前行,其他子女侄子按長幼尾隨在後。吹鼓手為前導,親朋前後送喪。至墓下葬,安置冥器,在小桌上列祭器,叫做“墓用”。旁邊立紙糊童男童女。實土成冢。孝子行安主禮,抱主歸家。

葬後禮

葬後還有暖墓、覆山、全山、應七、生日、百期、一週年、二週年等禮儀,直到三週年過後才除孝。未換服前謂之“重服在身”。守重服者不拜年,過春節門上不貼紅紙對聯。有的地方孝子穿孝服手執香,要向鄰居和主要親屬家去謝孝,以後方能進出人家大門。謝孝時,遇到年老者要叩首跪拜,對方應以揖禮答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積極進行殯葬改革,城市提倡火葬,農村改革土葬,實行公墓。一再提倡葬禮從簡,可以送花圈、開追悼會,喪主不必穿白孝服,只佩戴黑紗,以示哀思,但是舊的葬禮習俗仍在延續。1986年前後,各鄉村普遍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向群眾進行移風易俗教育,具體幫助喪主辦理喪事。

生育

催生

產前,孃家需準備賀喜的禮物,如嬰兒的衣帽、產婦月子中的食物等。快到臨產時,孃家媽要去看女兒,謂之“催生”。分娩後主家要給孃家通知,謂之“報喜”。孃家得訊後,即送所備嬰兒衣物及食品。

滿月

稱作“彌月之喜”。女孩滿月,外婆家只送喜餅、小孩衣帽及一塊3尺藍布(叫做“尿布”),以示祝賀。男孩滿月則除外婆家送禮外,主人一般擺設酒筵,招待親朋、鄰居。是日,需抱著小孩遊村“碰幹大”(即義父),凡碰到第一個合適的人便分別認作幹大、乾媽、幹爺、幹婆(只認一人),並請到家款待。而幹大等人則要送衣服、項鍊、銀牌之類的賀禮,繼送燈籠、裹肚數年,長成結婚也得備禮慶賀。幹娃每年須向幹大等拜年,年老臨終時亦要獻禮送葬。新中國成立後,“碰幹大”(包括其他)之風漸息。

全燈

男女孩長到12週歲時,逢元宵節要通知親友前來全燈。外婆家則要給女兒和外孫各送一套衣服和鞋襪、帽子及一對大紅燈,其他親戚配燭送禮。有的還送時鐘、檯燈、衣料等物。主家則喜容相迎,酒菜款待。

壽誕

新中國成立前,不論男女年過50即稱“大壽”。誕辰日,除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外,對有錢有勢的人巴結奉迎者亦多前來祝賀。壽主大擺筵席,款待來賓,但一般農民,多是從60歲開始。當日,全家子女歡聚一堂,為老人行跪拜禮、敬酒,以示祝賀孝敬。新中國成立後,祝壽者多為自己的子女,敬獻禮品以壽糕最為風行。[16]

著名人物

編輯

傅玄

銅川市簡介

銅川市玉皇閣水庫白天鵝群

西晉北地郡泥陽(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東南)人,西晉初年的文學家、思想家,參加撰寫《魏書》,又著《傅子》。

令狐德棻

北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初政治家,史學家,編修《周書》。

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

柳公權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

范寬

北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北宋山水畫家,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

井勿幕

清末陝西省蒲城縣(今陝西銅川市印臺區)人,陝西辛亥革命的先驅和傑出領導人之一,被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

雷雨順

銅川市郊區金鎖鄉烈橋村人,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

郭秀明

祖籍河南省淅川縣,任銅川印臺區紅土鎮惠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因積勞成疾,在西安猝然長逝,被銅川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風景名勝

編輯

耀州唐三彩窯窯址遺址博物館、宋耀州窯窯址遺址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柳公權墓、耀縣宋塔、藥王山、唐玉華宮遺址、大香山、姜女祠。

銅川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全市總人口86萬(2010年),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

、國家衛生城市[2]

  • TA說

銅川市簡介

絲路明珠——神韻銅川的追夢傳奇

銅川市簡介

2017-09-14 20:09

銅川經歷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銅川,用循環經濟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出了“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追趕、發展中超越”的陽光大道...詳情

建制沿革

編輯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後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陝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簡介

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位置境域

編輯

銅川市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於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衝,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3]

行政區劃

編輯

銅川市現轄3區1縣,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面積3882平方公里。

銅川市行政區劃表

地區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代碼

政府所在地

銅川市

3884.81

83

727000

610200

耀州區

王益區

157.06

20

727000

610202

紅旗街道

印臺區

607.46

21

727000

610203

城關街道

耀州區

1608.47

32

727100

610204

永安路街道

宜君縣

1511.83

9

727200

610222

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銅川市簡介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樑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樑、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樑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84%集中於4—9月;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90%集中於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4]

人口民族

編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交流合作

編輯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後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並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並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

銅川市簡介

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並於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佈會,並簽訂了友好城市關係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後,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係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繫。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係,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係的不斷髮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准,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銅川市簡介

銅川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裡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佔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5]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7]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佈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隻,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8]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藥材GAP規範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製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製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銅川市簡介

華能銅川電廠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採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採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汙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繫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衛生

銅川市簡介

漆水流韻

教育事業實現新的發展。銅川下大力氣調整教育結構,通過撤併、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市直學校下劃區縣管理等,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全市中小學用於“兩免一補”資金達到了2.3億元,享受各類資助學生近3萬人次,資助金4818萬元,“蛋奶工程”惠及全市3.2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全市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0.9億元增加到13.05億元,十年間翻了三番,佔當年財政支出的20.3%。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銅川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作用顯現。

文體事業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銅川市體育館、銅川市圖書館在新區遷建落成,區縣文化館得到開發利用,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示範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扶持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影視傳媒公司—陝西宏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市第一家3D影院—徐家溝上美影院建成運行。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分別達到99.79%和99.16%;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精彩紛呈。紅色秦腔劇《照金這片天》被央視《新聞聯播》宣傳報道,反響強烈。

文化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項目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精品。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7億元,佔GDP的比重1.4%。銅川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擴大了銅川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10]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實現水泥大市無立窯目標。銅川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44.8%。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由2002年的200天增加到2010年的330天。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曾稱“銅川是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民生保障

改善民生取得新績,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個,被省政府評為就業再就業先進集體。基本公共服務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75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7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堅持“大力發展銅川新區,積極建設綠化產業走廊,完善改造調整老城”的建設策略,通過城市“南擴北疏”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形成“一城二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形態。

一城即銅川市區。

二區即北市區(由王益區、印臺區範圍的老城區組成)、南市區(由耀州城區、新區組成)。

一廊即黃堡——董家河鎮的城市綠化工業走廊。

三河即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通道建設。

六園為玉皇閣水庫休閒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生態憩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老城區城市綜合公園、北市區翠溪城市森林公園。

多帶既利用城區的溝壑、坡塬小溪等地帶,大量植樹造林,山體退耕還林,形成縱橫交錯的多條帶狀綠化系統。

新規劃的城市九大功能組團

1、北市區--商貿服務居住組團;

2、黃堡--傳統工業園組團;

3、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旅遊組團;

4、董家河--冶金、建材產品工業組團;

5、耀州城區--多功能綜合組團;

6、藥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7、新區--城市的主城區;

8、玉皇閣水庫--城市休閒度假娛樂組團;

9、坡頭鎮--城市三類工業園組團

城市榮譽

編輯

2010年銅川市榮獲“陝西省衛生城市”稱號。[12]

2012年銅川市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13]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14]

2013年銅川市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榮譽稱號。[1]

2013年銅川市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15]

名優特產

編輯

銅川市簡介

大櫻桃

銅川市地處黃土高原蘋果最佳適生區的中心地帶,海拔高,光照強,氣候涼爽,降水適中,土層深厚,晝夜溫差 大,具有生產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且光、熱、水、氣、土等主要自然條件均處於最適範圍,匹配合理,與美國華盛頓州的維納契(世界名牌蘋果---“蛇果” 的主產地)極為相似,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為生產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在全國蘋果區劃中被劃為最適宜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銅川所產蘋果,果型端莊,色澤豔麗,香甜爽脆,風味醇厚,而且無汙染,硬度大,耐貯運,在1974年即被國家選為國宴用果,並被確定為全國外銷蘋果基地,在全國、全省的多次水果鑑評中,銅川的新紅星、紅富士等10多個品種多次榮獲部優、省優產品獎,其中紅富士榮獲金獎。在國內和東南業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民俗風情

編輯

婚嫁

訂婚

舊社會訂婚憑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訂媳婦,先由男方家備酒筵請媒人,謂之“央媒”。經媒人說合,擇吉日備酒肉,由媒人送往女方家,謂之“上門”。女方家若允婚,即將禮品收下;若拒婚,則不收禮品。嗣後,男方家再擇吉日,帶著4件、6件、8件、12件不等的厚禮,由長輩同媒人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讓女出拜。午間,款待以酒菜麵條

銅川市簡介

,謂之“帶湯”。若設酒席盛情招待,謂之“大帶湯”。

新中國成立以後,婚嫁習俗逐漸發生大的變化:一是實行婚姻自由,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由父母包辦買賣成婚者急劇減少。二是訂婚年齡普遍推遲。三是城市中的婚姻介紹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應運而生,工作活躍。

結婚

結婚前夕,男方要邀請四鄰青年男女,商量有關事宜。根據女方妝奩多少,預先安排搬取人員,並請男性年長者(須有原配偶)或者村長負責帶領。婚日,迎親者(有男有女)偕吹鼓手前往女家,女家酒食款待。隨後,由抬妝奩人員先將嫁妝抬走。此時,新娘須著男方帶來的紅衣,頭戴鳳冠,蓋以紅布(又名蓋頭),靜候上轎。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封建買賣婚姻已被廢止,結婚儀式比較簡單。迎親不用花轎,一般用拖拉機、汽車。嫁妝逐漸向高檔耐用品發展。男女雙方筵席一般比較豐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舉行集體婚禮已在城鄉興起,即由共青團和婦女組織籌備,在“五一”、“十一”等節日期間,由主辦單位將結婚者集中在一起,用糖茶招待,唱歌跳舞,婚禮儀式後歡度蜜月。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農村亦有)青年結婚在添置衣被、首飾、傢俱、家用電器、用小轎車迎親及結婚筵席等方面,互相攀比、大擺闊氣之風漸盛。離婚率也逐年上升。

回門

結婚次日午飯後,女家下帖,迎女婿及女兒回家,謂之“回門”。第三日,女家設筵席款待女婿,鄰居備酒肉前往祝賀,謂之“看女婿”。下午,夫婦同歸。

喪葬

初喪

人死後先為死者穿著壽衣(老衣)。一般男子穿衣、袍、褂等最多7件,女子則以5件為度,謂之“小殮”。之後,在炕下燒紙,移屍靈床,鋪以能響動之草,面蓋白紙,謂之“苫臉紙”。靈床停堂中至第三日下午入殮。棺內下墊黃土,上鋪紅褥,兩旁用紙包香末或柏樹葉墊實。屍體上再蓋紅單,並用新棉花蘸酒拭死者面孔,最後蓋棺,謂之“大殮”。

開弔

銅川市簡介

大唐養生園(6張)

入殮的次日,即喪後第四日,開始弔唁。喪家用白紙糊門,並剪白紙為長絮,用竿棍豎立於大門外。還需用寬幅長條白紙書寫“訃告”,張貼於大門之外。男女均著孝服。柩前掛白帳,帳前設祭桌,上擺祭品,兩旁設男女草墊座位。親友來弔唁者,給以白帽布,謂之“散孝”。

出殯

開弔後,選吉日出殯。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擺設酒餚祭奠,親屬在靈位前跪拜奠酒。然後,舉行家祭禮,按照家族輩份先後順序,跪拜奠酒。在整個祭奠過程中,由穿孝衣的子女及孫男孫女分別跪於靈前(男女各為一行)兩側號啕大哭。翌晨出殯,待行起柩禮畢,長子捧紙盆摔路旁,執幡前行,其他子女侄子按長幼尾隨在後。吹鼓手為前導,親朋前後送喪。至墓下葬,安置冥器,在小桌上列祭器,叫做“墓用”。旁邊立紙糊童男童女。實土成冢。孝子行安主禮,抱主歸家。

葬後禮

葬後還有暖墓、覆山、全山、應七、生日、百期、一週年、二週年等禮儀,直到三週年過後才除孝。未換服前謂之“重服在身”。守重服者不拜年,過春節門上不貼紅紙對聯。有的地方孝子穿孝服手執香,要向鄰居和主要親屬家去謝孝,以後方能進出人家大門。謝孝時,遇到年老者要叩首跪拜,對方應以揖禮答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積極進行殯葬改革,城市提倡火葬,農村改革土葬,實行公墓。一再提倡葬禮從簡,可以送花圈、開追悼會,喪主不必穿白孝服,只佩戴黑紗,以示哀思,但是舊的葬禮習俗仍在延續。1986年前後,各鄉村普遍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向群眾進行移風易俗教育,具體幫助喪主辦理喪事。

生育

催生

產前,孃家需準備賀喜的禮物,如嬰兒的衣帽、產婦月子中的食物等。快到臨產時,孃家媽要去看女兒,謂之“催生”。分娩後主家要給孃家通知,謂之“報喜”。孃家得訊後,即送所備嬰兒衣物及食品。

滿月

稱作“彌月之喜”。女孩滿月,外婆家只送喜餅、小孩衣帽及一塊3尺藍布(叫做“尿布”),以示祝賀。男孩滿月則除外婆家送禮外,主人一般擺設酒筵,招待親朋、鄰居。是日,需抱著小孩遊村“碰幹大”(即義父),凡碰到第一個合適的人便分別認作幹大、乾媽、幹爺、幹婆(只認一人),並請到家款待。而幹大等人則要送衣服、項鍊、銀牌之類的賀禮,繼送燈籠、裹肚數年,長成結婚也得備禮慶賀。幹娃每年須向幹大等拜年,年老臨終時亦要獻禮送葬。新中國成立後,“碰幹大”(包括其他)之風漸息。

全燈

男女孩長到12週歲時,逢元宵節要通知親友前來全燈。外婆家則要給女兒和外孫各送一套衣服和鞋襪、帽子及一對大紅燈,其他親戚配燭送禮。有的還送時鐘、檯燈、衣料等物。主家則喜容相迎,酒菜款待。

壽誕

新中國成立前,不論男女年過50即稱“大壽”。誕辰日,除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外,對有錢有勢的人巴結奉迎者亦多前來祝賀。壽主大擺筵席,款待來賓,但一般農民,多是從60歲開始。當日,全家子女歡聚一堂,為老人行跪拜禮、敬酒,以示祝賀孝敬。新中國成立後,祝壽者多為自己的子女,敬獻禮品以壽糕最為風行。[16]

著名人物

編輯

傅玄

銅川市簡介

銅川市玉皇閣水庫白天鵝群

西晉北地郡泥陽(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東南)人,西晉初年的文學家、思想家,參加撰寫《魏書》,又著《傅子》。

令狐德棻

北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初政治家,史學家,編修《周書》。

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

柳公權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

范寬

北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北宋山水畫家,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

井勿幕

清末陝西省蒲城縣(今陝西銅川市印臺區)人,陝西辛亥革命的先驅和傑出領導人之一,被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

雷雨順

銅川市郊區金鎖鄉烈橋村人,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

郭秀明

祖籍河南省淅川縣,任銅川印臺區紅土鎮惠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因積勞成疾,在西安猝然長逝,被銅川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風景名勝

編輯

耀州唐三彩窯窯址遺址博物館、宋耀州窯窯址遺址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柳公權墓、耀縣宋塔、藥王山、唐玉華宮遺址、大香山、姜女祠。

銅川市簡介

大香山寺

大香山又名叫三石山,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平均海拔1414.3米,。山勢東西走向,主峰分東峰、中峰、西峰依次排列,酷似一個巨大的筆架,又象一個巨大的香爐。

藥王山

位於銅川耀縣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5座山巒組成,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

藥王山碑林

藥王山碑林位於陝西省耀縣藥王山(原名磬玉山)。山上建有藥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廟,廟前五通高大石碑上刻有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內容,山上還有紀念孫思邈碑碣百餘通。

藥王山石刻

藥王山石刻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耀縣城東1.5公里處。

姜女祠

銅川姜女祠位於印臺區金山山麓,距銅川古城約1.5公里。

玉華宮

玉華宮景區位於陝西銅川市印臺區,距銅川市37公里,屬橋山山系,海拔2401.67米,總面積2482公頃,森林覆蓋率90.4%。天然植被保存完好生物種類繁多,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

(轉自百度百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