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咸陽彬縣簡介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7張)

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根據縣誌記載,侍郎湖形成於明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秦晉相交,地忽大震,五嶽動搖,陵谷變遷。”這次的關中大地震幾乎是山河改觀,陵谷變遷,滄海成桑田。彬縣也在這次大地震的震區中,侍郎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的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風景優美,更是以吃住為一體的生態樂園,有遊客服務區、森林休閒區、文化娛樂區、釣魚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23]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

涇河彬縣龜蛇山大峽谷漂流項目是彬縣依託龜蛇山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致力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咸陽彬縣簡介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7張)

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根據縣誌記載,侍郎湖形成於明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秦晉相交,地忽大震,五嶽動搖,陵谷變遷。”這次的關中大地震幾乎是山河改觀,陵谷變遷,滄海成桑田。彬縣也在這次大地震的震區中,侍郎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的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風景優美,更是以吃住為一體的生態樂園,有遊客服務區、森林休閒區、文化娛樂區、釣魚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23]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

涇河彬縣龜蛇山大峽谷漂流項目是彬縣依託龜蛇山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致力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

咸陽彬縣簡介

龜蛇山(5張)

而實施的一項融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體驗性旅遊項目。該項目起漂點始於龍高鎮富仁村,終漂點至太盤村,漂流河道長約10公里。區內水量豐富,地勢特殊複雜,水面落差較大,沿岸景色秀美,既能真正體驗到動人心魄的驚險刺激,又可充分享受到大自然起轉承合的浪漫情趣,是遊客戶外休閒的理想選擇。目前,我縣已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景區遊廊、吊橋、小賣部、公廁等建設項目,開通了出入景點兩條13公里旅遊道路,購置了數只遊船,培訓了10多名舵手及10多名救生員,配備了上百套救生衣,添置了安全保障設施,完全具備了漂流的條件[24]

龜蛇山景區涇河段漂流由龍高鎮富仁村起漂至太盤村終漂,河道全長10 公里,漂流時間約為75分鐘,山谷中溝深壁絕,激流跌宕,兩岸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河流平緩,有直有曲,河床有寬有窄,有急有緩,群山環抱,怪石嶙峋,阡陌如錦,給人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是旅遊漂流、休閒度假的好地方,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25]

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咸陽彬縣簡介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7張)

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根據縣誌記載,侍郎湖形成於明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秦晉相交,地忽大震,五嶽動搖,陵谷變遷。”這次的關中大地震幾乎是山河改觀,陵谷變遷,滄海成桑田。彬縣也在這次大地震的震區中,侍郎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的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風景優美,更是以吃住為一體的生態樂園,有遊客服務區、森林休閒區、文化娛樂區、釣魚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23]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

涇河彬縣龜蛇山大峽谷漂流項目是彬縣依託龜蛇山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致力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

咸陽彬縣簡介

龜蛇山(5張)

而實施的一項融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體驗性旅遊項目。該項目起漂點始於龍高鎮富仁村,終漂點至太盤村,漂流河道長約10公里。區內水量豐富,地勢特殊複雜,水面落差較大,沿岸景色秀美,既能真正體驗到動人心魄的驚險刺激,又可充分享受到大自然起轉承合的浪漫情趣,是遊客戶外休閒的理想選擇。目前,我縣已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景區遊廊、吊橋、小賣部、公廁等建設項目,開通了出入景點兩條13公里旅遊道路,購置了數只遊船,培訓了10多名舵手及10多名救生員,配備了上百套救生衣,添置了安全保障設施,完全具備了漂流的條件[24]

龜蛇山景區涇河段漂流由龍高鎮富仁村起漂至太盤村終漂,河道全長10 公里,漂流時間約為75分鐘,山谷中溝深壁絕,激流跌宕,兩岸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河流平緩,有直有曲,河床有寬有窄,有急有緩,群山環抱,怪石嶙峋,阡陌如錦,給人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是旅遊漂流、休閒度假的好地方,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25]

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咸陽彬縣簡介

陝西彬縣太極灣自然風景區(26張)

太極灣位於陝西咸陽彬縣太峪鎮,彬縣縣城東南方向12公里的新堡子鄉姚聯村(曹村-自然村),涇河大拐彎處,距涇河源頭210公里。這裡山環水繞,河流在峽谷間曲折迂迴,左衝右突,河流湍急,呈明顯的下游特徵,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案,形似太極,故得名太極灣。[26]

此處空氣清新、流水潺潺、水質清澈、魚暢鳥歡。春秋季節,果樹散發出陣陣花香,金黃的油菜花在太陽底下分外妖嬈,儼然一個世外桃源。[27]

此處地形特殊,涇河流向受天然地形影響曲曲彎彎,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令人歎為觀止。陰陽魚,太極圖,這只是壯觀的大處,再仔細看,自然的點綴更為美妙,成為豐富的細節。幾戶人家,臨水而居,身後層層梯田上,一塊塊金黃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小麥,一樹樹紅色的桃花零星點綴其間,真實世外桃源的仙境。

涇河太極彎如果為旅行中最渴望遇見的事情做個排名,我想遇見大自然的美景,一定排在靠前的位置。彬縣東南方向的涇河太極彎,本質上就屬於這種美景。[28]

旅遊指南

編輯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咸陽彬縣簡介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7張)

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根據縣誌記載,侍郎湖形成於明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秦晉相交,地忽大震,五嶽動搖,陵谷變遷。”這次的關中大地震幾乎是山河改觀,陵谷變遷,滄海成桑田。彬縣也在這次大地震的震區中,侍郎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的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風景優美,更是以吃住為一體的生態樂園,有遊客服務區、森林休閒區、文化娛樂區、釣魚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23]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

涇河彬縣龜蛇山大峽谷漂流項目是彬縣依託龜蛇山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致力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

咸陽彬縣簡介

龜蛇山(5張)

而實施的一項融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體驗性旅遊項目。該項目起漂點始於龍高鎮富仁村,終漂點至太盤村,漂流河道長約10公里。區內水量豐富,地勢特殊複雜,水面落差較大,沿岸景色秀美,既能真正體驗到動人心魄的驚險刺激,又可充分享受到大自然起轉承合的浪漫情趣,是遊客戶外休閒的理想選擇。目前,我縣已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景區遊廊、吊橋、小賣部、公廁等建設項目,開通了出入景點兩條13公里旅遊道路,購置了數只遊船,培訓了10多名舵手及10多名救生員,配備了上百套救生衣,添置了安全保障設施,完全具備了漂流的條件[24]

龜蛇山景區涇河段漂流由龍高鎮富仁村起漂至太盤村終漂,河道全長10 公里,漂流時間約為75分鐘,山谷中溝深壁絕,激流跌宕,兩岸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河流平緩,有直有曲,河床有寬有窄,有急有緩,群山環抱,怪石嶙峋,阡陌如錦,給人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是旅遊漂流、休閒度假的好地方,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25]

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咸陽彬縣簡介

陝西彬縣太極灣自然風景區(26張)

太極灣位於陝西咸陽彬縣太峪鎮,彬縣縣城東南方向12公里的新堡子鄉姚聯村(曹村-自然村),涇河大拐彎處,距涇河源頭210公里。這裡山環水繞,河流在峽谷間曲折迂迴,左衝右突,河流湍急,呈明顯的下游特徵,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案,形似太極,故得名太極灣。[26]

此處空氣清新、流水潺潺、水質清澈、魚暢鳥歡。春秋季節,果樹散發出陣陣花香,金黃的油菜花在太陽底下分外妖嬈,儼然一個世外桃源。[27]

此處地形特殊,涇河流向受天然地形影響曲曲彎彎,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令人歎為觀止。陰陽魚,太極圖,這只是壯觀的大處,再仔細看,自然的點綴更為美妙,成為豐富的細節。幾戶人家,臨水而居,身後層層梯田上,一塊塊金黃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小麥,一樹樹紅色的桃花零星點綴其間,真實世外桃源的仙境。

涇河太極彎如果為旅行中最渴望遇見的事情做個排名,我想遇見大自然的美景,一定排在靠前的位置。彬縣東南方向的涇河太極彎,本質上就屬於這種美景。[28]

旅遊指南

編輯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旅遊(彬縣主要旅遊景區)(12張)

彬縣其他旅遊景點[29]

:古豳公劉、公劉文化廣場、詩經風情園、開元廣場、彬縣奧體中心、炭店鄉林家堡生態觀光農業園、 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自然風景區、公劉教稼苑、金池紅色革命舊址、千年銀杏、 響淌、 龜蛇山、 太極灣、 公劉墓、 西廟頭森林公園 、白土社區、娑羅樹、 馮暉墓、苻堅墓、城隍廟 、古城牆 、豳風園、 豳風苑、 開元廣場 、石龍窩、 睡佛、 花果山水簾洞、 豳州驛—渭北民俗體驗(滑雪場,草莓採摘等)、 侍郎湖—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 彬塔——開元寺塔(雷峰塔)、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等[30]

名優特產

編輯

老豳州御面、彬州柿子、大覲棗、彬州梨、彬縣紅富士蘋果

大覲棗

彬縣地方名特果品。在彬縣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詩·豳風》中有“八月剝棗”詩句。明詩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風未可忘喜殺故園梨棗在,熟時還要上公堂。”樹齡300年以上的大覲棗藥用極高,自古以來為歷代貢品。大覲棗色澤鮮豔,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濃,營養豐富。鮮果含糖量20.6%,乾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質1.2~2.3%,脂肪0.2~0.4%,並含有鐵、鈣、磷等礦物質,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維生素D3000毫克,營養成份高於其他棗類。大覲棗重鮮果單果最重達50克,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譽。

彬州梨

彬縣地方名特水果。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咸陽彬縣簡介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7張)

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根據縣誌記載,侍郎湖形成於明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秦晉相交,地忽大震,五嶽動搖,陵谷變遷。”這次的關中大地震幾乎是山河改觀,陵谷變遷,滄海成桑田。彬縣也在這次大地震的震區中,侍郎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的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風景優美,更是以吃住為一體的生態樂園,有遊客服務區、森林休閒區、文化娛樂區、釣魚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23]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

涇河彬縣龜蛇山大峽谷漂流項目是彬縣依託龜蛇山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致力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

咸陽彬縣簡介

龜蛇山(5張)

而實施的一項融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體驗性旅遊項目。該項目起漂點始於龍高鎮富仁村,終漂點至太盤村,漂流河道長約10公里。區內水量豐富,地勢特殊複雜,水面落差較大,沿岸景色秀美,既能真正體驗到動人心魄的驚險刺激,又可充分享受到大自然起轉承合的浪漫情趣,是遊客戶外休閒的理想選擇。目前,我縣已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景區遊廊、吊橋、小賣部、公廁等建設項目,開通了出入景點兩條13公里旅遊道路,購置了數只遊船,培訓了10多名舵手及10多名救生員,配備了上百套救生衣,添置了安全保障設施,完全具備了漂流的條件[24]

龜蛇山景區涇河段漂流由龍高鎮富仁村起漂至太盤村終漂,河道全長10 公里,漂流時間約為75分鐘,山谷中溝深壁絕,激流跌宕,兩岸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河流平緩,有直有曲,河床有寬有窄,有急有緩,群山環抱,怪石嶙峋,阡陌如錦,給人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是旅遊漂流、休閒度假的好地方,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25]

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咸陽彬縣簡介

陝西彬縣太極灣自然風景區(26張)

太極灣位於陝西咸陽彬縣太峪鎮,彬縣縣城東南方向12公里的新堡子鄉姚聯村(曹村-自然村),涇河大拐彎處,距涇河源頭210公里。這裡山環水繞,河流在峽谷間曲折迂迴,左衝右突,河流湍急,呈明顯的下游特徵,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案,形似太極,故得名太極灣。[26]

此處空氣清新、流水潺潺、水質清澈、魚暢鳥歡。春秋季節,果樹散發出陣陣花香,金黃的油菜花在太陽底下分外妖嬈,儼然一個世外桃源。[27]

此處地形特殊,涇河流向受天然地形影響曲曲彎彎,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令人歎為觀止。陰陽魚,太極圖,這只是壯觀的大處,再仔細看,自然的點綴更為美妙,成為豐富的細節。幾戶人家,臨水而居,身後層層梯田上,一塊塊金黃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小麥,一樹樹紅色的桃花零星點綴其間,真實世外桃源的仙境。

涇河太極彎如果為旅行中最渴望遇見的事情做個排名,我想遇見大自然的美景,一定排在靠前的位置。彬縣東南方向的涇河太極彎,本質上就屬於這種美景。[28]

旅遊指南

編輯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旅遊(彬縣主要旅遊景區)(12張)

彬縣其他旅遊景點[29]

:古豳公劉、公劉文化廣場、詩經風情園、開元廣場、彬縣奧體中心、炭店鄉林家堡生態觀光農業園、 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自然風景區、公劉教稼苑、金池紅色革命舊址、千年銀杏、 響淌、 龜蛇山、 太極灣、 公劉墓、 西廟頭森林公園 、白土社區、娑羅樹、 馮暉墓、苻堅墓、城隍廟 、古城牆 、豳風園、 豳風苑、 開元廣場 、石龍窩、 睡佛、 花果山水簾洞、 豳州驛—渭北民俗體驗(滑雪場,草莓採摘等)、 侍郎湖—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 彬塔——開元寺塔(雷峰塔)、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等[30]

名優特產

編輯

老豳州御面、彬州柿子、大覲棗、彬州梨、彬縣紅富士蘋果

大覲棗

彬縣地方名特果品。在彬縣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詩·豳風》中有“八月剝棗”詩句。明詩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風未可忘喜殺故園梨棗在,熟時還要上公堂。”樹齡300年以上的大覲棗藥用極高,自古以來為歷代貢品。大覲棗色澤鮮豔,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濃,營養豐富。鮮果含糖量20.6%,乾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質1.2~2.3%,脂肪0.2~0.4%,並含有鐵、鈣、磷等礦物質,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維生素D3000毫克,營養成份高於其他棗類。大覲棗重鮮果單果最重達50克,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譽。

彬州梨

彬縣地方名特水果。

咸陽彬縣簡介

彬州梨

原名“老遺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彬縣分佈廣泛。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新品種,主栽品種以酥梨為主,到2003年彬縣彬州梨栽植面積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彬州梨單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鮮黃、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口、香甜濃郁而馳名省內外,為歷代貢品。經測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

彬州柿子

彬縣柿子色澤鮮豔、滋味甘美,而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每100克柿子含糖量達到15~20%,蛋白質0.7克,鈣10毫克,磷19毫克,維生素c16毫克,並含有鉀、鐵、鈉、鎂、碘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本草綱目》中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同時,柿蒂,柿霜,柿葉均可入藥,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

彬縣紅富士

彬縣紅富士主要種植區在北極塬、新民塬和龍高鎮都屬於高海拔區域種植,由於該地區晝夜溫差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使得蘋果個大甘甜,,而且營養價值高,果皮中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助消化,而且蘋果中近一半的維生素C也緊貼果皮部位,並且抗氧化作用較其他水果蔬菜都高,同時果皮可以抑制齒垢的酶活性及口腔內細菌的生長,能保護牙齒。果肉內富有Ca、Fe、蛋白質等人體所需營養物質。歐洲人說:“一天吃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可見蘋果中所含人體所需的營養價值。彬縣紅富士色澤主要以條紅為主,彬縣民風淳樸,百姓兢兢業業充分展現出了廣大勞動人民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在培養蘋果方面更是兢兢業業,使得該地區的蘋果展現出一種起步晚,跑得快的局面,短短几年時間就由之前的幾棵樹變成現在的蘋果種植大縣。

風味小吃

編輯

彬縣御面

彬縣地方風味特色麵食。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姜女是《詩·大雅·綿》中盛讚的賢美聰慧夫人,以善於烹調著稱。後來古公亶父由豳遷岐,途經乾縣梁山,姜女也將御面製作技藝帶到了乾縣、岐山一帶,只不過因水土關係,那裡的小麥麵粉做成了流傳至今的“麵皮”。過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孫周武王滅商建周,親自來祖地豳國朝拜,專要曾祖母創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稱為“御面”。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全縣總人口37.5萬(2015年)。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縣之一。

建置沿革

編輯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城(6張)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週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大佛寺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開元廣場全景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併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遊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鬥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樑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遊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2]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后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3]

行政區劃

編輯

明代及其以前區劃

秦制,郡轄縣,縣轄鄉,鄉轄亭。秦漢時設有鄉、亭。

唐代,縣以下區劃為鄉、裡、鄰、戶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在城稱坊,在鄉稱裡。邠州時設17鄉,新平縣有臨涇鄉、新平裡、長樂裡等。

宋設10鄉。元為村社,裡甲。

現今區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歡迎你

2016年,彬縣轄1個街道、8個鎮:城關街道、北極鎮、新民鎮、龍高鎮、永樂鎮、義門鎮、水口鎮、韓家鎮、太峪鎮。

2015年6月28日撤銷彬縣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撤銷香廟鎮,併入龍高鎮,設立龍高鎮香廟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底店鎮,併入水口鎮,設立水口鎮底店便民服務中心;撤銷小章鎮、炭店鎮,併入新民鎮,設立新民鎮小章便民服務中心和新民鎮炭店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

編輯

位置

彬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7°49′~108°22′、北緯34°51′~35°17′之間。東鄰栒邑、淳化縣,以龍高鄉樑家村及金池溝為界;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臺縣,以安華溝和車家莊鄉的冢子坡為界;南靠永壽、麟遊縣,以拜家河、溝渠頭溝和底店鄉的南坪為界;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以四郎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陽市120公里。[4]

地貌

彬縣屬隴東黃土高原塬樑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涇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中部,將彬縣分割成東北、西南兩塬夾川道的地貌格局,兩個塬體均向涇河下游傾斜。塬面破碎,溝壑密佈。有大小溝壑4089條,其中乾溝12條,溝壑面積639.59平方公里,佔彬縣總面積的54.1%,可謂“山大溝多塬窄長,二山五溝三份田”。[5]

氣候

彬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的特點。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塬區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壓影響,降水稀少,寒冷乾燥且漫長。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氣溫回升快,降水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易出現“倒春寒”,大風、霜凍等天氣。夏季主要受到熱帶高壓影響,氣候較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加強,副熱帶高壓開始南退,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受秦嶺山系阻擋,移動遲緩,故秋季多連陰雨,氣候涼爽溼潤,但有霜凍為害。[6]

資源

編輯

礦產

彬縣屬陝甘寧臺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煤炭

降運動,使境內形成多種沉積性礦床,已發現的主要有煤、油頁岩、陶土等。境內富藏煤炭、煤層氣、石油、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10多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32.4億噸,具有原煤埋藏淺,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特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氣化用煤和環保型煤,發展煤電、煤化工工業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煤炭生產重點縣。彬縣陶土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7.1億噸,是製造釉面磚、地磚、潔具等建築衛生陶瓷產品的優質原料。[3]

植被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彎

僅南部山區殘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絕大部分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葉闊葉樹和農業植物群落為主,夾雜零星分佈的草地。各類植物有256種,其中木本植物77種、草本植物179種、菌類植物3種。

動物

飼養動物有牛、驢、馬、騾、羊、兔、貂、狗、貓、狐狸。野生動物以家室、農田、溝壑為棲息的齧齒類動物佔優勢,有小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鼢鼠、達吾爾黃鼠、巖松鼠(格里貓)等;以食草類、農作物、果類和有害昆蟲為主的有獾、狍、野豬、野兔、蝙蝠、大耳蝠等。[7]

交通

編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6線構成了彬縣交通骨架。於2015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客運業務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彬縣站,途徑車次有西安到彬縣的K8229次和K8231次。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站

秦時,咸陽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幹道通過境內。漢唐“絲綢之路”北道穿邠而過。唐宋時,從關中通慶陽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寧州、慶州道在北極鎮交匯,從雅店村出境。元明沿“絲綢之路”北道形成驛道。清代,從璣京經西安到甘肅蘭州府的“皋蘭官路”橫穿境內。

民國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時整修過的官馬大道基礎上,修建彬縣歷史上第一條公路“西(安)長(武)”公路,使陸路交通開始由驛道馱運向公路運輸發展。

1949年前,公路通車裡程36公里。交通運輸多為畜馱、車推、人挑。建國後,交通事業快速發展。

1990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7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50公里;縣、鄉公路13條,204.9公里;專用線路3條,27.5公里;鄉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8]

2007年,彬縣客運量113萬人次,客運週轉量13177萬人公里。貨運量932萬噸,貨運週轉量62094萬噸公里。民用車輛7494輛,其中民用汽車908輛,摩托車5000輛,其它汽車1616輛,拖拉機270輛。在民用汽車中,載客汽車258輛,載貨汽車650輛。 [9]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汽車站

2012年,彬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訊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設全面完成,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297公里。民用車輛擁有量達到33285輛,其中:營運性汽車2132輛,載客汽車136輛,載貨汽車1996輛。[10]

人口

編輯

1949年,城鎮人口約8900人,佔總人口的7%;農村人口11.38萬人,佔93%。後城鎮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鎮人口約1.34萬人,達8.6%。1961年,經濟暫時困難,壓縮城鎮人口,精簡幹部,部分城鎮居民遷居農村,城鎮人口減至7900人,佔總人口的5%,農村人口14.8萬人,佔95%,城鎮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 左右。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夜景

1981年,城鎮人口9357人,佔總人口的3.87%,農村人口23.24萬人,佔96.13%。80年代,由於平反冤假錯案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等因素,城鎮人口增長較快。1984年1.37萬人。

1990年,彬縣非農業人口1.5萬人,佔總人口的5%;農業人口28. 26萬人,佔95%。[11]

2007年,彬縣常住人口32.54萬人,出生率為10.60‰,死亡率為5.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1‰。戶籍總人口33.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萬人,非農業人口3.36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8.8%。[9]

2012年,彬縣常住人口32.56萬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為6.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戶籍總人口35.97萬。[10]

2016年,常住人口32.9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出生人口3040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1342人,死亡率4.07‰;自然增長率為5.16‰。全縣戶籍總戶數99665戶,總人口365627人。[12]

經濟

編輯

農業

1949年,彬縣有耕地85.3萬畝,農村人口11.38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新區

萬人,全半勞力6.63萬個;糧食平均畝產51.2公斤,總產8148萬斤;農業總產值878萬元,人均產值178.2元,農業落後,農村破敗。

1949至1956年,糧食產量持續增長,1956年達到10614萬斤,增長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產風”,搞“大躍進”、瞎指揮,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大減產,最低降到7846萬斤,低於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過解決“一平二調三收款”問題,貫徹農業“六十條”,下放核算單位,重新給社員劃撥自留地,允許社員經營家庭副業等,雖遇連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13542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66至1977年,有發展,但不穩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又一次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和多種經營收入連創紀錄。1978至1990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達到5739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縣有耕地66.93萬畝,農業人口26.76萬人,勞力9.91萬個;糧食畝產155公斤,總產17349萬斤,人均產糧648斤;農業總產值1.0567億元,人均產值391.1元,人均純收入287.59元。[13]

2007年,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02億元,實現增加值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62億元;林業產值0.09億元;牧業產值1.02億元。播種面積3744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9397公頃,生產糧食10.85萬噸,其中夏糧5.30萬噸;秋糧5.55萬噸。水果總產26.72萬噸,實現產值4.93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334公頃,零星植樹80萬株,育苗66公頃。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產量4360噸,奶類產量4142噸;禽蛋產量2200噸;年牛存欄2.44萬頭,豬存欄3.17萬頭,羊存欄3.12萬隻,水產品產量35噸。 [9]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2.71億元;林業產值0.21億元;牧業產值1.91億元。實現增加值14.4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40.65萬畝,糧食總產13萬噸,其中夏糧7.1萬噸;秋糧5.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0.96萬噸。[10]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

2014年糧食總產11.5萬噸,實現“十一連豐”。“十百千萬”工程紮實推進,新建果園3.4萬畝,果品總產47.4萬噸,實現產值19.1億元。雲南磨憨和新疆霍爾果斯果品銷售中心掛牌營運,彬縣果品邁向國外市場。海升集團投資的龍高千畝全程機械化密植蘋果園基本建成,底店萬畝油用牡丹基地和韓家萬畝核桃溝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彬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9.78億元,增長7.5 %。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億元,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28.09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0.284億元,增長2.1%;牧業產值2.79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0.016億元,增長1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36億元,增長5.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35億元,增長3.8%。[12]

工業

彬縣漢時產鐵,置鐵官。明嘉靖始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業企業5家,除復興煤礦、同裕瓷廠外,其餘為小作坊,年工業產值18萬元(舊幣)。

建國後,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礦、新華瓷廠、印刷廠、建材廠、石油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玻璃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1960年,有工業企業13家,產值581.6萬元。60~70年代,建起火電廠、水電站、捲菸廠、化工廠、水泥廠、製藥廠、磷肥廠、農具廠、農機修造廠、冷凍廠、服裝鞋帽加工廠。

80年代,在對老廠挖潛改造的同時,新建紙箱廠、皮毛廠、針織廠、廟溝煤礦、自來水公司,形成了以煤、電為支柱的工業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業企業21個,從業人員4846人,固定資產5224萬元。年產原煤63.5萬噸、發電5614萬度、自來水71萬噸、麵粉6.51萬噸、植物油0.029萬噸、畜肉製品0.1萬噸、捲菸36.8萬箱、水泥預製構件3830立方米、磚1.13億塊、瓦1103萬頁、石灰2.7萬噸、瓷器16萬件、小礦車326輛。彬縣工業總產值13825萬元。[14]

2007年,彬縣工業完成現價產值27.34億元,同比增長63.4%。規模工業完成產值25.01億元,同比增長74.2%,實現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47.5%。產品銷售率為99.5%,較2006年上升2.1個百分點。產值過億元企業發展到4戶,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8戶。[9]

2012年,彬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0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9.34億元,佔彬縣生產總值比重為72.9%,對彬縣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84.5%,拉動經濟增長17.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93.41億元,產銷率為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9戶,規模工業總產值197.59億元。[10]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0.06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

2016年,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36.35億元,增長11.5%。全部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34.68億元,增長7.7%。[12]

金融業

194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邠縣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年末儲蓄餘額2000元。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龜蛇山--玄武神山

1952年,城鄉儲蓄餘額4.4萬元。1957年開展“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儲蓄宣傳活動,80%群眾受到愛國儲蓄的教育,當年城鄉儲蓄餘額達54.2萬元。1958年以貸頂儲。雖當年乃至後兩年的儲蓄餘額增加,但直接影響儲蓄信譽。加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使1963年的儲蓄餘額降至40.6萬元。1965年儲蓄餘額開始回升。1966年後,儲蓄增長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農、工、商空前發展,城鄉農、居民貨幣收入逐年增加,儲蓄餘額大幅度上升。銀行增加網點,開辦各種有獎儲蓄業務。1980年,餘額達到462.2萬元。1985年,儲蓄總額1646.1萬元。

1990年,城鄉儲蓄餘額達9913萬元,其中城鎮儲蓄餘額5826萬元、鄉村儲蓄餘額4087萬元。[15]

2007年,存款餘額35.28億元,增長61.4%;貸款餘額12.73億元,增長16.3%。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2億元,銀行現金收入64.35億元,現金支出72.78億元,貨幣投放8.42億元。[9]

2012年,彬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01.01億元,增長7.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9億元,增長19.3%。各項貸款餘額為67.7億元,增長15.2%。[10]

2016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4億元,增長13.5%,較年初增加1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1.85億元,增長11.5%,比年初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9.11億元,增長3.0%。[12]

社會

編輯

衛生

清代以前,鄉醫坐堂應診或居家行醫,多用中草藥治療。民國時期,始辦中、西醫診所。民國二十八年(1939)始設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少,器械簡陋。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縣醫院

建國後,縣委、縣政府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抓緊建立醫療單位,充實醫療設施,使彬縣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至1990年,彬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病床326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張;衛生工作人員5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96人);縣級醫院3所,農村地段醫院6所,鄉衛生院12所,各類門診部(所)77個,村衛生室(所)302個。[16]

2007年,彬縣投資552萬元,建設醫療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備醫療設備139臺(件),有衛生醫療機構27個(不含村級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784人,擁有病床980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8.71%。住院分娩率為97.98%,嬰兒死亡率10.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25.7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6%以上。[9]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彬縣醫院(彬縣中醫醫院)

2012年,彬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0個,村級衛生室248所,衛生技術人員1929人,醫生人數454人,擁有病床1512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嬰兒死亡率4.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彬縣參合農民達到28.56萬人,全年為24.11萬人報銷醫療費用9533萬元。[10]

2016年,全縣共有床位1953張,衛生人員2382,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89人。[12]

科技

建國後至1955年,彬縣有科技幹部5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農業技術人員2人,文教衛生專業人員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幹部380人。1985年,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16人。

1990年,彬縣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509人。其中:社會科學技術人員1267人,佔科技人員數的34.4%。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302人,佔科技人員總數的65.6%。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8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8.1%,分佈在水利、林業、礦山、機械、化工、建築等行業;衛生技術人員462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20%,分佈在縣城及各鄉鎮醫院;農業科學技術人員137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5.9%,分佈在農技推廣、園藝、種子、獸醫站等單位;其他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516人,佔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的66%。科技人員的分佈,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全民企業多,集體、鄉鎮企業少。在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的652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1646人,分別佔科技人員總數的18.6%和46.9%。科技人員中,有27人獲國家級獎勵,26人獲省級獎勵。[17]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太極灣全景

2012年,彬縣共專利申請60件,專利授權28件,轉化專利13項,產生經濟效益1.3億元。組織申報中、省、市科技項目8個,立項3個,其中國家、省、市級各1個,爭取補助資金264萬元,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10]

2016年,科技研發投入4290.5萬元。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2.12億元,受理專利申請329件,其中發明19件,實用新型92件,外觀設計218件;專利授權245件。[12]

教育

編輯

清光緒年間,拔貢黃天相在州城東街創辦紫薇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科舉,建立邠州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邠縣高等學堂。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中學

民國十七年(1928),彬縣有完全小學1所,公立鄉村初級小學100所,私塾性小學17處,平民義務學校6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成立陝西省立邠州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建成邠縣太王中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縣縣立中學。民國三十三年(1944)增設高中班,遂為完全中學。為邠、栒、長、永、淳、麟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並面向這些縣地招生。其時,邠縣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縣共有師範學校1所,教師19名,學生230名;完中1所,教職工30名,教學班13個,學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辦小學163所。

1957年,建成城關民辦中學。1958年,建成北極中學、龍高初級中學、閻家堡初級中學。70年代,每個公社各興建中學1所。80年代,先後又建立衛生學校、水口職中、朱家灣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

1990年,彬縣有幼兒園3所,學前班276個,教職工294名,學生6941名;有小學350所,教職工1954名,在校學生29248名;單設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初級中學17所,教職工790名,在杖學生9069名;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30名,在校學生457名;師範學校1所,教職工58名,在校學生521名。另有衛生系統開設的中專體制的衛生學校1所,教職工3名;中專體制的縣黨校1所,教職工28名。40年來,各類學校為國家高等學校輸送學生1000餘名。[18]

咸陽彬縣簡介

西安交大彬縣陽光高級中學(陝西彬縣範公中學)

2007年,彬縣在教育事業累計投入3000萬元,先後完成彬縣範公中學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寬建設工程,啟動了彬縣中學和彬縣紫薇中學綜合實驗樓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資金924萬元,新、改建校舍858間1.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407萬元,添置教學儀器1.33萬臺(件)、圖書5萬餘冊。彬縣有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1362人,在校學生3.19萬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108人,在校學生0.47萬人;小學176所(點),專任教師1754人,在校學生3.25萬人。[9]

2012年,彬縣高考一本上線315人,二本上線1091人,創歷史新高。彬縣有普通中學20所,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學生1.87萬人;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152人,在校學生0.29萬人;小學105所(點),專任教師1473人,在校學生2.62萬人;幼兒園48所,教職工951人,學生數1.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21人,在校學生7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10]

2016年,普通高中2所,專任教師351人,招生人數1427人,在校學生4944人,畢業人數2140人。普通初中18所,專任教師935人,招生人數3307人,在校學生9490人,畢業人數3307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97%。[12]

旅遊

編輯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咸陽彬縣簡介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5張)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跌坐於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

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侍立於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餘尊。“大佛洞”保存一座華麗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19]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渭北民俗體驗)

豳州驛門戶景區[20]

位於彬縣太峪鎮新平廣場西側,是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的核心區。景區以水為主線,結合泉、溪、

咸陽彬縣簡介

豳州驛-絲綢之路第一驛站(5張)

井、河、湖的自然形態,串聯不同的觀光功能區,形成湖景遊憩區、商業區、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個功能區。整個項目於2016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1.4億元,佔地176畝,其中水系佔地面積40畝,果香花海80畝,商業區建築面積為3871㎡。景區集購物、就餐、休閒為一體,成為彬縣兩日遊精品線路(豳州驛-中國莓谷採摘園-滑雪場-侍郎湖-白土社區-水簾洞花果山-大佛寺)的重要節點。[21]

豳州驛門戶景區位於整個豳州驛生態觀光長廊東部,也是整個生態觀光示範長廊的起點入口。景區總佔地176畝。含40畝太平湖水系、80畝果香花海園林公園,和3871㎡的商業風情街。是整個生態觀光長廊的主要景觀、文化演繹和商業配套核心區,為遊客進入彬縣遊覽、參觀的必經路線。[22]

豳州驛門戶景區商業街區建築面積3871㎡,主營旅遊紀念品、佛教工藝品、陝西土特產、文玩、清真美食、渭北美食、陝西特色小吃等,是為遊客提供一個集購物、就餐、休閒於一體的景區配套服務項目。

彬州塔—開元寺塔

彬縣開元寺塔,也稱"彬塔"、"彬縣塔",俗稱"雷峰塔",在陝西省彬縣城

咸陽彬縣簡介

彬塔夜景(5張)

內西南角紫微山下,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屬於北宋時期建築,塔高47.84米,塔底寬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別面向八個方位。塔內淨空寬為4.5米,170級轉角樓梯盤旋而上,每層之間架以木質樓板,可出四面門洞觀光。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侍郎湖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侍郎湖位於彬縣縣城南40公里處的底店鎮牛北村,是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積370畝,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可達18米,總庫容約166萬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咸陽彬縣簡介

侍郎湖森林公園—陝西第一大淡水湖(7張)

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根據縣誌記載,侍郎湖形成於明嘉靖三十四年的關中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目錄》的記載:“秦晉相交,地忽大震,五嶽動搖,陵谷變遷。”這次的關中大地震幾乎是山河改觀,陵谷變遷,滄海成桑田。彬縣也在這次大地震的震區中,侍郎湖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的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風景優美,更是以吃住為一體的生態樂園,有遊客服務區、森林休閒區、文化娛樂區、釣魚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23]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

涇河彬縣龜蛇山大峽谷漂流項目是彬縣依託龜蛇山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致力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

咸陽彬縣簡介

龜蛇山(5張)

而實施的一項融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體驗性旅遊項目。該項目起漂點始於龍高鎮富仁村,終漂點至太盤村,漂流河道長約10公里。區內水量豐富,地勢特殊複雜,水面落差較大,沿岸景色秀美,既能真正體驗到動人心魄的驚險刺激,又可充分享受到大自然起轉承合的浪漫情趣,是遊客戶外休閒的理想選擇。目前,我縣已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景區遊廊、吊橋、小賣部、公廁等建設項目,開通了出入景點兩條13公里旅遊道路,購置了數只遊船,培訓了10多名舵手及10多名救生員,配備了上百套救生衣,添置了安全保障設施,完全具備了漂流的條件[24]

龜蛇山景區涇河段漂流由龍高鎮富仁村起漂至太盤村終漂,河道全長10 公里,漂流時間約為75分鐘,山谷中溝深壁絕,激流跌宕,兩岸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河流平緩,有直有曲,河床有寬有窄,有急有緩,群山環抱,怪石嶙峋,阡陌如錦,給人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是旅遊漂流、休閒度假的好地方,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25]

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咸陽彬縣簡介

陝西彬縣太極灣自然風景區(26張)

太極灣位於陝西咸陽彬縣太峪鎮,彬縣縣城東南方向12公里的新堡子鄉姚聯村(曹村-自然村),涇河大拐彎處,距涇河源頭210公里。這裡山環水繞,河流在峽谷間曲折迂迴,左衝右突,河流湍急,呈明顯的下游特徵,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案,形似太極,故得名太極灣。[26]

此處空氣清新、流水潺潺、水質清澈、魚暢鳥歡。春秋季節,果樹散發出陣陣花香,金黃的油菜花在太陽底下分外妖嬈,儼然一個世外桃源。[27]

此處地形特殊,涇河流向受天然地形影響曲曲彎彎,造就了一個天造地設的陰陽太極圖,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令人歎為觀止。陰陽魚,太極圖,這只是壯觀的大處,再仔細看,自然的點綴更為美妙,成為豐富的細節。幾戶人家,臨水而居,身後層層梯田上,一塊塊金黃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小麥,一樹樹紅色的桃花零星點綴其間,真實世外桃源的仙境。

涇河太極彎如果為旅行中最渴望遇見的事情做個排名,我想遇見大自然的美景,一定排在靠前的位置。彬縣東南方向的涇河太極彎,本質上就屬於這種美景。[28]

旅遊指南

編輯

咸陽彬縣簡介

彬縣旅遊(彬縣主要旅遊景區)(12張)

彬縣其他旅遊景點[29]

:古豳公劉、公劉文化廣場、詩經風情園、開元廣場、彬縣奧體中心、炭店鄉林家堡生態觀光農業園、 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自然風景區、公劉教稼苑、金池紅色革命舊址、千年銀杏、 響淌、 龜蛇山、 太極灣、 公劉墓、 西廟頭森林公園 、白土社區、娑羅樹、 馮暉墓、苻堅墓、城隍廟 、古城牆 、豳風園、 豳風苑、 開元廣場 、石龍窩、 睡佛、 花果山水簾洞、 豳州驛—渭北民俗體驗(滑雪場,草莓採摘等)、 侍郎湖—陝西第一大淡水湖 、大佛寺—陝西第一大佛 、 彬塔——開元寺塔(雷峰塔)、太極灣—涇河第一彎(太極彎自然風景區)、 龜蛇山—玄武神山(大峽谷漂流)等[30]

名優特產

編輯

老豳州御面、彬州柿子、大覲棗、彬州梨、彬縣紅富士蘋果

大覲棗

彬縣地方名特果品。在彬縣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詩·豳風》中有“八月剝棗”詩句。明詩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風未可忘喜殺故園梨棗在,熟時還要上公堂。”樹齡300年以上的大覲棗藥用極高,自古以來為歷代貢品。大覲棗色澤鮮豔,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濃,營養豐富。鮮果含糖量20.6%,乾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質1.2~2.3%,脂肪0.2~0.4%,並含有鐵、鈣、磷等礦物質,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維生素D3000毫克,營養成份高於其他棗類。大覲棗重鮮果單果最重達50克,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譽。

彬州梨

彬縣地方名特水果。

咸陽彬縣簡介

彬州梨

原名“老遺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彬縣分佈廣泛。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新品種,主栽品種以酥梨為主,到2003年彬縣彬州梨栽植面積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彬州梨單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鮮黃、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口、香甜濃郁而馳名省內外,為歷代貢品。經測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

彬州柿子

彬縣柿子色澤鮮豔、滋味甘美,而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每100克柿子含糖量達到15~20%,蛋白質0.7克,鈣10毫克,磷19毫克,維生素c16毫克,並含有鉀、鐵、鈉、鎂、碘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本草綱目》中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同時,柿蒂,柿霜,柿葉均可入藥,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

彬縣紅富士

彬縣紅富士主要種植區在北極塬、新民塬和龍高鎮都屬於高海拔區域種植,由於該地區晝夜溫差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使得蘋果個大甘甜,,而且營養價值高,果皮中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助消化,而且蘋果中近一半的維生素C也緊貼果皮部位,並且抗氧化作用較其他水果蔬菜都高,同時果皮可以抑制齒垢的酶活性及口腔內細菌的生長,能保護牙齒。果肉內富有Ca、Fe、蛋白質等人體所需營養物質。歐洲人說:“一天吃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可見蘋果中所含人體所需的營養價值。彬縣紅富士色澤主要以條紅為主,彬縣民風淳樸,百姓兢兢業業充分展現出了廣大勞動人民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在培養蘋果方面更是兢兢業業,使得該地區的蘋果展現出一種起步晚,跑得快的局面,短短几年時間就由之前的幾棵樹變成現在的蘋果種植大縣。

風味小吃

編輯

彬縣御面

彬縣地方風味特色麵食。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姜女是《詩·大雅·綿》中盛讚的賢美聰慧夫人,以善於烹調著稱。後來古公亶父由豳遷岐,途經乾縣梁山,姜女也將御面製作技藝帶到了乾縣、岐山一帶,只不過因水土關係,那裡的小麥麵粉做成了流傳至今的“麵皮”。過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孫周武王滅商建周,親自來祖地豳國朝拜,專要曾祖母創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稱為“御面”。

咸陽彬縣簡介

建都咸陽、長安的秦漢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為宮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歡翻閱歷朝案卷,對周人先祖居豳的歷史及《詩·豳風》頗有研究,因而在頤和園修了“豳風橋”,她竟然從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製作淤面的記述,深為感動。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時,特地點了邠州淤面,雖經3000多年的演變,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創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煉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後來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制成餄餎。製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適量,拌勻揉成麵糰,將麵糰放於涼水盆中反覆揉洗,直到洗淨麵筋為止。再將洗出的面水過籮沉澱,在涼快乾淨處沉澱一夜。第二天濾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漿用小火在鍋內提煉成團,人工搓成小塊、籠蒸一小時後出鍋,用餄餎床壓制成粉條狀。或用文火在鍋裡邊攪邊煉,煉成半熟為宜,再揉成細長條,置於籠內蒸熟。然後緩緩晾冷,用鋒刃片切成極薄的片,佐以蒜泥、薑末、陳醋、精鹽、香油,即可食用。御麵筋光柔軟,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縣肖新戰製作的御面在“中國烹飪王國遊·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

杏仁油茶

彬縣地方風味小吃。製作方法是用麵粉加香油炒成蛋黃色、將香料研細成粉、杏仁用水煮泡去皮一分為二,芝麻炒成蛋黃色。鍋加清水,下香料粉、食鹽,水開後下油炒麵製成稀糊狀,下入杏仁瓣和芝麻即成。每天早上端一碗油茶,泡入彬州麻花,既經濟又實惠,更別具一番風味。2003年4月,彬縣一品鮮製作的杏仁油茶在“中國烹飪王國遊·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

桂花蜂糕

彬縣地方傳統民間小吃。用小麥加蜂蜜做成。原料是,按普通小麥麵粉1000克、蜂蜜400克、菜籽油150克比例配料並加入糖桂花、雞蛋等。製作方法是:先發酵“起面”,再加鹼,加乾麵粉,蜂蜜、清油揉和成團或條狀,經反覆加溫發酵後,使麵糰軟而不流,倒在墊有面餅狀底襯的蒸籠上,加熱蒸熟。出籠冷卻後,切成菱形小塊,即可食用。蜂糕狀如蛋糕,甜酥綿軟,冷食如酥,熱食如飴。現為彬縣一品鮮飯店小吃名點之一,2003年4月,在“中國烹飪王國遊·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

文化藝術

編輯

戲劇

彬縣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至民國初期,有30多個“自樂班”活躍在鄉村。繼而又有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紅白事等場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樂、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通常農曆年末歲首排練,元宵節前後演出,正月底結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燈,遊村轉戶,鼓樂隊開道。出演時,禮炮轟鳴,彩旗前導,鼓樂、高蹺、亭子、馬隊殿後,如三軍出征,威武雄壯。社火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劇目等。演員根據故事情節著妝,表現喜、怒、哀、樂模樣,形象逼真。

刺繡

刺繡,是彬縣婦女傳統的針黹女紅工藝。多繡在衣領、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頂、荷包、門簾、窗簾等日用品上,圖案有松鶴竹鹿、壽桃花卉、福祿富貴和各種幾何花紋圖形。尤以鞋底工藝見長,納扎式樣有“九針”、“升底”、“水波浪”等。針腳細密、圖案簡樸。[31]

(轉自百度百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