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肉燕如同南方人的小餛飩,薄皮紅肉,小小一顆,配上小青蔥,煞是好看。但口感卻不同任何一種扁食或者餛飩,沒有面粉煮爛之後的凝滯,從口腔滑入食道,一氣呵成,兼具綿軟和脆嫩。肉燕的重點在於燕皮,是豬肉經過千百次捶打之後和番薯粉混合的產物。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肉燕如同南方人的小餛飩,薄皮紅肉,小小一顆,配上小青蔥,煞是好看。但口感卻不同任何一種扁食或者餛飩,沒有面粉煮爛之後的凝滯,從口腔滑入食道,一氣呵成,兼具綿軟和脆嫩。肉燕的重點在於燕皮,是豬肉經過千百次捶打之後和番薯粉混合的產物。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州小吃裡的“燕”系列,重點在於一張燕皮,好的燕皮迎風招展,薄到透光,還不掉粉。燕皮混入肉茸,吃起來有肉的質感,但仔細一品又是樸實的麵皮,不過更加滑脆,就像燕窩一般。

太平燕是婚喪喜慶、逢年過節和一般宴會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重要性比魚丸更甚。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鄉親所衷情。深受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肉燕如同南方人的小餛飩,薄皮紅肉,小小一顆,配上小青蔥,煞是好看。但口感卻不同任何一種扁食或者餛飩,沒有面粉煮爛之後的凝滯,從口腔滑入食道,一氣呵成,兼具綿軟和脆嫩。肉燕的重點在於燕皮,是豬肉經過千百次捶打之後和番薯粉混合的產物。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州小吃裡的“燕”系列,重點在於一張燕皮,好的燕皮迎風招展,薄到透光,還不掉粉。燕皮混入肉茸,吃起來有肉的質感,但仔細一品又是樸實的麵皮,不過更加滑脆,就像燕窩一般。

太平燕是婚喪喜慶、逢年過節和一般宴會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重要性比魚丸更甚。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鄉親所衷情。深受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肉燕如同南方人的小餛飩,薄皮紅肉,小小一顆,配上小青蔥,煞是好看。但口感卻不同任何一種扁食或者餛飩,沒有面粉煮爛之後的凝滯,從口腔滑入食道,一氣呵成,兼具綿軟和脆嫩。肉燕的重點在於燕皮,是豬肉經過千百次捶打之後和番薯粉混合的產物。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州小吃裡的“燕”系列,重點在於一張燕皮,好的燕皮迎風招展,薄到透光,還不掉粉。燕皮混入肉茸,吃起來有肉的質感,但仔細一品又是樸實的麵皮,不過更加滑脆,就像燕窩一般。

太平燕是婚喪喜慶、逢年過節和一般宴會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重要性比魚丸更甚。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鄉親所衷情。深受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肉燕如同南方人的小餛飩,薄皮紅肉,小小一顆,配上小青蔥,煞是好看。但口感卻不同任何一種扁食或者餛飩,沒有面粉煮爛之後的凝滯,從口腔滑入食道,一氣呵成,兼具綿軟和脆嫩。肉燕的重點在於燕皮,是豬肉經過千百次捶打之後和番薯粉混合的產物。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州小吃裡的“燕”系列,重點在於一張燕皮,好的燕皮迎風招展,薄到透光,還不掉粉。燕皮混入肉茸,吃起來有肉的質感,但仔細一品又是樸實的麵皮,不過更加滑脆,就像燕窩一般。

太平燕是婚喪喜慶、逢年過節和一般宴會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重要性比魚丸更甚。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鄉親所衷情。深受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文 | 二毛

編輯 | 閆寶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成分。位於我國東南的福建,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丘陵起伏,河谷與盆地錯落。面臨大海,揹負群山的天時地利,豐富的海產和野味,加上肯將大把時間放在“做吃的”這件事上的福建人,福建自然就留下許多美味飄香,讓人慾罷不能的佳餚。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建通志》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這些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北有山珍南有海味,各地物產經過精湛的福州烹飪技藝重新演繹得以昇華,由此融匯而產生了燦爛的閩菜文化。閩菜也因此成為了鮮活多味、依山憑海的存在,雖然天高皇帝遠,但兀自山行雲,水入海。酸、甜、苦、辣、鹹,在舌尖上娓娓道來的,是閩菜的獨到風韻,也是閩都深厚的歷史。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自唐宋伊始,融匯南北,並蓄八方,歷經千年時光淬鍊,構成了一個食材獨特、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體系。閩菜的低調,雖然沒有川麻湘辣那樣奼紫嫣紅的標籤,但菜系背後凝結的是八閩大地的精華,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演變,沉澱昇華為現在的模樣。山珍海味,它都盡收囊中,它有一湯十變的高深功夫和對獨特調味的巧妙運用,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巧刀工,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魄力。這是閩菜,也是關於閩地的獨特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公元三世紀,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隨著福建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至,到宋元更是作為海上之路的起點,對外交流的擴大使得閩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也都是從福建出海的,這為閩菜引入了許多新鮮元素,比如沙茶、咖喱、芥末等等,而且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代康乾盛世,雖實行海禁,福建的港口作用減小,但江南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反而將閩菜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風格加以調整變易,使之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清末民初,福建再次成為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為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或許是既有了官府菜的酬酢唱和,又能夠外通海洋,兼容幷包,閩菜開始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可以說,當閩菜被深刻地刻進斑駁的千年歲月中,便沉澱並昇華為一種文化。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見長。精湛巧妙的刀工,變化無窮的羹湯炒盤,別具一方的調味,雅緻細膩的烹飪技藝,一道道經典閩菜,是山珍和海味的薈萃交融,更是八閩大地文化的融匯昇華。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多湯,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一來閩地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有份水氣蒸騰的飲食文化生在其間;二來山珍海味,天然多鮮,湯菜最能借鮮保味、融香汲濃。三來湯水本身,也算閩菜清淡溫潤、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象徵,因此閩菜湯菜多而考究,可謂“百湯百味”: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善於調味亦是閩菜的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性的形成也與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以及福建自身的物產有關。福建產糖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里(元大都),供給宮廷使用”的記載。閩菜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還善用紅糟、蝦油、沙茶、辣椒醬、喼汁等調味,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可以說是山珍與海味並蓄,既有融各種食材於一盅的佛跳牆,又有爽甜甘香的荔枝肉和甜香軟糯的芋泥,更有滑潤爽口的肉燕……無怪郁達夫先生曾專門撰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誇耀閩菜,“福建既有了這樣豐富的天產,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遊宦營商者的數目的眾多,作料採從本地,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名,就喧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不論哪種菜系,大抵都是有兩種味道的,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家鄉的人情味。閩菜裡面深藏的是福建人的味覺密碼,無論是酸甜味、紅糟味,還是蝦油味,都包含著無數的人情味兒、家鄉味兒,有多少味道,就有多少記憶,閩菜深刻印刻在福建人的靈魂中,無論走得多遠,只需一道菜餚,味蕾都會帶著你回到故鄉。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是當之無愧的閩菜之王,也是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許多人對閩菜的認知和嚮往,都是從這一道佛跳牆開始的。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相傳這道菜是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錢莊一老闆設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蓮,由其夫人親自操辦,採用雞、鴨、肉和海蔘,魷魚、魚翅、乾貝、海米、蹄筋、火腿、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在紹酒缸內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大快朵頤,讚不絕口,回去即命衙廚鄭春發前來求教。鄭在用料上偏重海鮮,減少肉類,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後來鄭自辭去衙廚,開設聚春園菜館,供應此菜,生意興隆。一次幾位舉人和秀才慕名而來,品嚐此菜。端上這道菜後,揭開蓋,香氣四溢,眾人品嚐後無不讚好,爭相吟詩作賦,有人當場吟詩讚曰:“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菜名由此改為“佛跳牆”。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佛跳牆主輔料達幾十種,烹製時為了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上十幾個小時,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經過一陣老火慢燉,揭開蓋輕啜一口,酒的淡淡醇香、融合多種食材精華的湯頭的清香、各種食材相互幫襯的鮮香,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在口腔裡交纏,簡直叫脣舌欲罷不能。香氣相融,氤氳座間,入口腮芬頰香。外觀樸實無華,內在追求“大道無形”,這也充分體現了八閩文化的特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另一個特點,善用糖、醋,荔枝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和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最初的荔枝肉裡也並沒有荔枝。只是因為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薺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炸後捲縮成荔枝形,因此得名為荔枝肉。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荔枝肉紅亮滾圓,甜中微酸,酸裡透鹹,有荔香盈腮,又有肉韻雋舌,對於福建人來說,這樣一道簡簡單單的荔枝肉,卻包含著不少的鄉愁鄉味呢。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麵,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還曾經有過“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的動人詩句。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魚丸的原料是鯊魚或者鰻魚,去掉魚皮反覆敲打成魚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揉搓之後成了魚丸的充滿彈性的外皮,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小心咬開,猝不及防滋一嘴肉油,甜裡帶鮮的滋味讓人難忘。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太平燕又稱扁肉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人們都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肉燕如同南方人的小餛飩,薄皮紅肉,小小一顆,配上小青蔥,煞是好看。但口感卻不同任何一種扁食或者餛飩,沒有面粉煮爛之後的凝滯,從口腔滑入食道,一氣呵成,兼具綿軟和脆嫩。肉燕的重點在於燕皮,是豬肉經過千百次捶打之後和番薯粉混合的產物。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福州小吃裡的“燕”系列,重點在於一張燕皮,好的燕皮迎風招展,薄到透光,還不掉粉。燕皮混入肉茸,吃起來有肉的質感,但仔細一品又是樸實的麵皮,不過更加滑脆,就像燕窩一般。

太平燕是婚喪喜慶、逢年過節和一般宴會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重要性比魚丸更甚。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鄉親所衷情。深受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閩菜風韻,味蕾之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