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了被迫,卻又怪別人強迫了你

赫爾曼·黑塞 婚姻 竹筍長成記 2017-05-02

“這都是為了你好!”

有多少人因為這句話選擇了自己沒興趣的專業?

有多少人因為這句話去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有多少人因為這句話去忍受了一段湊合的婚姻?

來自於父母親人的這一句話,

干涉了我們自己的選擇。

我們經常聽到說:都是家庭束縛了孩子。

你選擇了被迫,卻又怪別人強迫了你

.

因為父母經常會把子女當作自己的“延伸”。

未實現的願望交給子女來實現。

這種界限不分明的結果就是:

我們往往選擇了父母的選擇,而不是自己的選擇

而當結果不理想的時候,我們便會埋怨父母親人。

因為當初是他們讓自己選擇這條路的。

我渴求的,無非是將心中脫穎欲出的本性付諸生活。為什麼竟如此艱難呢?

——赫爾曼·黑塞

有沒有想過,

我們會這樣,其實是因為沒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因為聽從了父母,一旦失敗就可以埋怨父母。

好像這樣就可以逃避一部分的責任了,不用全部自己擔著。

你選擇了被迫,卻又怪別人強迫了你

葛優躺

不想去做什麼,只想就這樣躺著不動。

這樣,就不用去承擔做事的責任了。

就這麼一直癱著就好,不用改變什麼,反正也改變不了什麼。

近來興起的“喪”文化不也是如此嗎。

沒有去改變的勇氣,只想著維持現狀,呆在舒適的地方。

因為習慣了被安排好的生活,習慣了聽從前輩的指示

便不願自己做出選擇,自己去改變。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因為不想面對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責任

家庭對我們的選擇肯定會有影響,

畢竟我們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持那麼久,

也在生活中產生了很深的感情羈絆。

這種經濟和情感上的聯繫,

使我們很難忽視父母的意願。

真正做出選擇的人仍然是我們自己,

或許因為沒有仔細去想過,自己想做的是什麼,於是便習慣性地聽從長輩意見。

或許因為教師的假期多,工作不辛苦而聽從父母的建議去當老師。

或許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敢去追求喜歡的人,只能被安排相親。

因為不願意去深入思考,不願意面對未知的困難,不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所以在作出決定的時候,我們往往選擇了看起來簡單、輕鬆的但又是被迫的選項。

一個又一個“被迫”亦或者是“妥協”的選擇便形成了今天的生活。

你選擇了被迫,卻又怪別人強迫了你

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我們也在變得界限不分明。

社交媒體縮短了我們和世界其他人的交流距離,

但它並沒有縮短一直都存在的身份地位的距離。

窺視名人的生活,

罵著討厭的明星,

對他們指手劃腳,

有時會發現,網絡上的一些評論體現出來的,

不正是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態度——那種界限不分明,將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的態度啊。

個人界限的不分明,始終影響著我們。

我們也在無意識地變成曾經討厭的樣子——那些介入別人生活,強迫別人選擇的人。

其實,情商高體現之一就是能夠把握好交流的“”。

過度地交流,既會讓別人為難,也令讓自己尷尬。

我都是為了你好”後面還有個潛在的邏輯,

你不這麼做對得起我嗎?”

這種道德綁架式的粗暴邏輯,其實才是我們討厭這句話的原因。

沒有明確的界限意識,就會造成不獨立的現象。

獨立不是自私,關愛也不是束縛,

真正的獨立是:明白界限,掌握尺度。

真正的關愛是:不管如何,有我在旁。

關愛和獨立從不矛盾,

因為有了愛,便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因為敢於為自己負責,我們變得更加獨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