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個人認為,歷代皆有喜著麻衣的高人,如晉代有史宗,也號麻衣道者,唐代有位趙麻衣,元代有李堅者,亦稱麻衣先生。這位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的高人李和,只是其中的一個“麻衣子”,而非本文的主人公“麻衣和尚”。

麻衣尊者,原來你是通達識變的止語達人

《山西通志》提到麻衣和尚與襄垣的紫巖山和紫巖寺有關,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著名故事,牽涉到一個大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個人認為,歷代皆有喜著麻衣的高人,如晉代有史宗,也號麻衣道者,唐代有位趙麻衣,元代有李堅者,亦稱麻衣先生。這位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的高人李和,只是其中的一個“麻衣子”,而非本文的主人公“麻衣和尚”。

麻衣尊者,原來你是通達識變的止語達人

《山西通志》提到麻衣和尚與襄垣的紫巖山和紫巖寺有關,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著名故事,牽涉到一個大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明代釋明河所著《補續高僧傳》,趙匡胤還在給後周打工時,就曾與麻衣和尚有過交集。

當時他看到周世宗柴榮瘋狂滅佛,悄悄去拜訪過麻衣,“問曰:今上毀佛法,大非社稷靈長之福。”麻衣和尚就告訴他:“三武所以無令終也。”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拆除寺廟,焚燒佛經,搗毀佛像,坑殺僧尼,七年後被宦官宗愛謀殺,父子慘死;北周武帝宇文邕,焚燬佛寺經籍,強迫僧尼還俗,不久身患惡疾,全身糜爛,三十六歲死,不到三年國亡;唐武宗李炎大毀天下寺廟,當年服食丹藥過量,三十二歲中毒而亡。史上對佛教迫害最慘烈的正是此三人,再加上趙匡胤很關心的周世宗,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個人認為,歷代皆有喜著麻衣的高人,如晉代有史宗,也號麻衣道者,唐代有位趙麻衣,元代有李堅者,亦稱麻衣先生。這位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的高人李和,只是其中的一個“麻衣子”,而非本文的主人公“麻衣和尚”。

麻衣尊者,原來你是通達識變的止語達人

《山西通志》提到麻衣和尚與襄垣的紫巖山和紫巖寺有關,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著名故事,牽涉到一個大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明代釋明河所著《補續高僧傳》,趙匡胤還在給後周打工時,就曾與麻衣和尚有過交集。

當時他看到周世宗柴榮瘋狂滅佛,悄悄去拜訪過麻衣,“問曰:今上毀佛法,大非社稷靈長之福。”麻衣和尚就告訴他:“三武所以無令終也。”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拆除寺廟,焚燒佛經,搗毀佛像,坑殺僧尼,七年後被宦官宗愛謀殺,父子慘死;北周武帝宇文邕,焚燬佛寺經籍,強迫僧尼還俗,不久身患惡疾,全身糜爛,三十六歲死,不到三年國亡;唐武宗李炎大毀天下寺廟,當年服食丹藥過量,三十二歲中毒而亡。史上對佛教迫害最慘烈的正是此三人,再加上趙匡胤很關心的周世宗,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趙匡胤聽麻衣這樣說,知道周世宗必不長久,那心裡就一定開始撲通撲通地打小算盤,問天下何時可定。麻衣和尚也沒有給他說破,只說“赤氣已兆,辰申間當有真主出。”後來趙匡胤就喜滋滋地“受了一個禪”,一切都如麻衣所言。

兩人的第二次見面是在開寶四年,即971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太原,路過潞州麻衣和尚院。此和尚院,應是處於進軍路線上的襄垣紫巖山寶峰寺,兩人談了什麼,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在佛前發誓說:“我此行只以吊伐為事,誓願不濫殺一人!”不殺人,太原就攻不下,呵!太祖只好打道回府。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個人認為,歷代皆有喜著麻衣的高人,如晉代有史宗,也號麻衣道者,唐代有位趙麻衣,元代有李堅者,亦稱麻衣先生。這位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的高人李和,只是其中的一個“麻衣子”,而非本文的主人公“麻衣和尚”。

麻衣尊者,原來你是通達識變的止語達人

《山西通志》提到麻衣和尚與襄垣的紫巖山和紫巖寺有關,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著名故事,牽涉到一個大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明代釋明河所著《補續高僧傳》,趙匡胤還在給後周打工時,就曾與麻衣和尚有過交集。

當時他看到周世宗柴榮瘋狂滅佛,悄悄去拜訪過麻衣,“問曰:今上毀佛法,大非社稷靈長之福。”麻衣和尚就告訴他:“三武所以無令終也。”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拆除寺廟,焚燒佛經,搗毀佛像,坑殺僧尼,七年後被宦官宗愛謀殺,父子慘死;北周武帝宇文邕,焚燬佛寺經籍,強迫僧尼還俗,不久身患惡疾,全身糜爛,三十六歲死,不到三年國亡;唐武宗李炎大毀天下寺廟,當年服食丹藥過量,三十二歲中毒而亡。史上對佛教迫害最慘烈的正是此三人,再加上趙匡胤很關心的周世宗,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趙匡胤聽麻衣這樣說,知道周世宗必不長久,那心裡就一定開始撲通撲通地打小算盤,問天下何時可定。麻衣和尚也沒有給他說破,只說“赤氣已兆,辰申間當有真主出。”後來趙匡胤就喜滋滋地“受了一個禪”,一切都如麻衣所言。

兩人的第二次見面是在開寶四年,即971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太原,路過潞州麻衣和尚院。此和尚院,應是處於進軍路線上的襄垣紫巖山寶峰寺,兩人談了什麼,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在佛前發誓說:“我此行只以吊伐為事,誓願不濫殺一人!”不殺人,太原就攻不下,呵!太祖只好打道回府。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說到麻衣和尚,大家最熟知的還是他的相學。《玉匣記》雲:“麻衣:風鑑祖師。”“睡仙”陳摶曾經跟他在華山論道,對他的人品相術均欽佩不已:“道行高潔,學通天人,至於知人,尤有神仙之鑑。”於是,師從麻衣學習相術。

據《邵氏聞見錄》記載,宋代大臣錢若水還沒有入仕前,曾經來華山拜訪陳摶老祖,陳老祖看了他的相,有點吃不準,於是讓他明天再來。第二天,錢若水再來時,看到陳老祖請來了一個幫手,就是一個老和尚。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個人認為,歷代皆有喜著麻衣的高人,如晉代有史宗,也號麻衣道者,唐代有位趙麻衣,元代有李堅者,亦稱麻衣先生。這位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的高人李和,只是其中的一個“麻衣子”,而非本文的主人公“麻衣和尚”。

麻衣尊者,原來你是通達識變的止語達人

《山西通志》提到麻衣和尚與襄垣的紫巖山和紫巖寺有關,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著名故事,牽涉到一個大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明代釋明河所著《補續高僧傳》,趙匡胤還在給後周打工時,就曾與麻衣和尚有過交集。

當時他看到周世宗柴榮瘋狂滅佛,悄悄去拜訪過麻衣,“問曰:今上毀佛法,大非社稷靈長之福。”麻衣和尚就告訴他:“三武所以無令終也。”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拆除寺廟,焚燒佛經,搗毀佛像,坑殺僧尼,七年後被宦官宗愛謀殺,父子慘死;北周武帝宇文邕,焚燬佛寺經籍,強迫僧尼還俗,不久身患惡疾,全身糜爛,三十六歲死,不到三年國亡;唐武宗李炎大毀天下寺廟,當年服食丹藥過量,三十二歲中毒而亡。史上對佛教迫害最慘烈的正是此三人,再加上趙匡胤很關心的周世宗,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趙匡胤聽麻衣這樣說,知道周世宗必不長久,那心裡就一定開始撲通撲通地打小算盤,問天下何時可定。麻衣和尚也沒有給他說破,只說“赤氣已兆,辰申間當有真主出。”後來趙匡胤就喜滋滋地“受了一個禪”,一切都如麻衣所言。

兩人的第二次見面是在開寶四年,即971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太原,路過潞州麻衣和尚院。此和尚院,應是處於進軍路線上的襄垣紫巖山寶峰寺,兩人談了什麼,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在佛前發誓說:“我此行只以吊伐為事,誓願不濫殺一人!”不殺人,太原就攻不下,呵!太祖只好打道回府。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說到麻衣和尚,大家最熟知的還是他的相學。《玉匣記》雲:“麻衣:風鑑祖師。”“睡仙”陳摶曾經跟他在華山論道,對他的人品相術均欽佩不已:“道行高潔,學通天人,至於知人,尤有神仙之鑑。”於是,師從麻衣學習相術。

據《邵氏聞見錄》記載,宋代大臣錢若水還沒有入仕前,曾經來華山拜訪陳摶老祖,陳老祖看了他的相,有點吃不準,於是讓他明天再來。第二天,錢若水再來時,看到陳老祖請來了一個幫手,就是一個老和尚。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老和尚盯著錢若水好半天,一個字也不說,只是用火箸畫灰在地上寫了“做不得”三個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辭去。

這裡信息量很大。首先是陳老祖認為錢若水骨格清奇,有成仙的資質,但他不能肯定,於是請麻衣老和尚幫忙。老和尚寫了“做不得”三個字,意思是他“無仙骨”,離當神仙還差點。後來說的讓他“急流中勇退”的意思是,當個公卿還是可以的,但得及早收身,保個壽終。後來,錢若水登進士第,平步青雲,四十歲當了樞密副使,四十四歲英年早逝,其窮通壽夭又皆如麻衣所言。

"

引子:原來你不是螞蟻寺,藏著那麼多祕密就是不說

小時候生活在臨汾地區的安澤縣,很早就知道有個麻衣寺,當年還以為是“螞蟻寺”,覺得這名字起得真夠不著調的,其實當時連“寺”是個什麼概念都不知道。

高考完了之後騎著自行車去撒野,說話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路過麻衣寺,所見荒涼破敗。我們幾個同學從草窠子裡奮勇攀爬上山,到達麻衣寺塔腳下,還妄想讓自己“永垂不朽”,於是就搭著人梯把我送到高處去刻下大夥“恥辱”的名字。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5月份再訪麻衣寺,仔細尋找,竟然還能看到我刻的兩個同學名字,自己的卻找不到了。那時候哪裡知道要保護文物,根本不懂這座野塔竟然是國保,刻完了字就呼嘯絕塵而去,更不知道這座塔背後還藏著一位絕世高人。

後來對這位絕世高人感了興趣,想不到資料極少,追尋查訪艱難備嘗。也許神龍見首不見尾,高僧合當如此。

麻衣,原來你是一直藏在《詩經》裡的美好名字

有不少聽起來很美的名字來自《詩經》,如公子扶蘇、如杜如晦、如周邦彥等。那裡能想到,麻衣道人的“麻衣”二字原來也在《詩經》裡默默含笑不語。雖然麻衣道人的名字是因他不論冬夏都是身著一件麻衣而來,他也並不在意一個浮名好聽與否。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一詞是去年在讀《國風·曹風·蜉蝣》時意外發現的:

“蜉蝣掘閱(xué),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我的理解為:小小的蜉蝣破土而出,像身著雪白的麻衣舞動。可嘆它朝生暮死,我的憂鬱如此之深切,哪裡才是我的人生歸宿?

人生如蜉蝣,也是匆匆一瞬,本不必再佔用那麼多的時間慨嘆,可我還是想說:

美哉!麻衣如雪!

想像我們的先人們峨冠博帶,若非身著雪白的麻衣,長袖何以飄然如雲?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人一定有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穿麻衣嗎?

確屬如此,當時貴族及大夫階層的日常衣服,皆用白麻縫製。曾經我以為麻布會很粗糙,如何可以揮灑起來如綾似錦?經查證,事實是彼時麻布已經非常精細,有一個專業用語叫“升”,指的是經紗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高自然布質越細密,最高質量的麻布達到30升,其細柔程度完全可以匹敵絲綢。

安澤就產麻,大麻和亞麻歷代都有種植。沁河像一條玉帶貫穿南北,小時候在河邊就見過不少漚麻的池子,還因為太頑皮而掉進去過,池子不深,自己爬出來了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搜神聖覽》說:

“麻衣道者,常以麻辮為衣,蓬髮,面積垢穢,然顏如童稚,雙瞳凝碧。”

僧人的法衣本來用的就是壞色或不正色,但麻衣道者卻不著僧衣,而是胡亂拼湊麻布遮體,但異人自有異相,長年不洗臉的他,卻不似鳩形鵠面的乞丐,而是“面色緋紅若童子,雙目粲然如深潭”。何況他一衣一缽,不論冬夏寒暑不侵,高情迥出塵表,則更非我們這些俗人所能領會了。

麻衣寺,原來你是麻衣道人著書的蘭若淨土

麻衣寺塔聳立在玉龍山巔,塔名因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麻衣寺,麻衣寺何人所建?據民國四年石印本《新修岳陽縣志・形勝卷十三》載:“麻衣禪師所建,寺名所由昉(起始)也”。意思是這座塔最初是由麻衣道人建成的。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均稱麻衣寺塔始建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所憑依據是塔的碑文上刻有“大定十七年六月”,但這不能說明是始建時間,而且這個時間也讓麻衣道者很為難。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陳生於871年,活了118歲,到989年飛昇而去。麻衣道者比陳年長,他大概生於公元860年的唐懿宗時期,卒年在宋太宗時期的990年左右,活了130多歲。那要到大定年間去建塔,他還得掙扎著再活二百年,得有三百多歲才能完成任務。

所以這裡必然有一個失誤,要麼非麻衣所建,要麼就非始建於大定。個人認為,既然從另一塊紀年不可辨的碑文上清晰可見“麻衣大覺”四字,說明麻衣道者必然曾在此駐錫修行。如果麻衣寺是麻衣道人初建,那麼在此風水眼上安置一座寶塔護佑一方百姓應該是標配,也必是麻衣樂意為之。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現存的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文,麻衣寺“正殿創於唐”,這樣正如縣誌所言,塔為麻衣禪師在晚唐時期興建比較合理。所以,推測“大定十七年”當為重修時間,是時距晚唐建塔已近三百年,金代佛教大興,若塔有傾圮,信眾呼應,則積貲恢復乃至增擴規模亦在情理之中。

塔身磚雕佛像原本非常精美,呈倒收分形制,為現存密簷塔之孤例。原本可看到的佛像共有336尊,讓人痛心的是現在低層的佛像基本毀傷殆盡,有的整體被盜走,有的佛身尚在,但面目全非。有志願者發現佛像近幾年還被人盜走幾尊,實在荒唐,真不知你僥倖逃得過法律的追捕,也逃得過佛門護法的明察秋毫嗎?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現在可以好好再端詳一下這座八角九級的玲瓏寶塔了,其造型,其結構,其雕飾,都精美絕倫,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也不管是遠看近看,走過千年的古塔都有掩飾不去的華麗和神采。

麻衣寺塔位於玉龍山上,不站在塔前的觀景臺上,真不知道何為山河靈動。

玉龍山又名九龍山,極目而望,周圍山巒湧動起伏,蒼茫無極,每一座山都宛似一條巨龍,在天地間騰躍衝蕩,令人目不暇接,此一動態也。而彷彿天造地設,沁河在眼前劃了一個極大極規整的圓。佛家禪宗認為“圓”是極致境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從圓滿的自性、本心出發,經歷萬物萬象,再復歸為圓滿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圓融之美。眼前的沁河圓潤安寧,如一塊碧玉玦,此一靜態也。動靜之間,山水相融,虛實相應,造化鍾靈毓秀,渾涵乾坤萬象。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再看玉龍山,松柏環拱,雲嵐叢生,梵宮寂靜,山花墜影,誠婆婆淨土也。北方的黃土高原上,多見的是濯濯童山,能找到這麼一塊寶地,著書遺世,點醒世間迷茫人眾,也只有麻衣這樣的高人才適得其地吧。

正在體會麻衣的感悟時,山風忽然飆起,松濤和鳴,高低宛轉,塔上鍾鐸隨風搖曳,如同世外飛來的清越之響,一時讓人物我兩忘。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麻衣最早在此選址,殊為可靠,蓋麻衣建寺建塔非止一處。《襄垣縣誌》之“紫巖山”:“有麻衣洞,深一里,內有泉出”;之“寶峰寺”:“在縣西五十里,後周麻衣僧修真紫巖山洞,建寺。山峰有無樑樓,麻衣遺像在焉”;之“麻衣僧塔”:“在縣西寶峰寺之西,距寺二百步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河南靈寶縣豫靈鎮沐珠峪石舊寺南,有八角五級密簷式磚塔名為麻衣和尚塔,高十餘米,為宋至道元年(995)始建,應該也是麻衣的手筆。

再查佛典,麻衣尊者本有建塔的使命——

藏傳佛教中認為,麻衣是精通三藏的阿羅漢,無憂法王即阿育王作為他的施主。這位國王,按照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授記: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出世,壽命達一百五十,八十七年供養佛塔,依此從七座舍利塔中出現佛舍利,在南贍部洲四面八方建造八萬四千七寶塔。”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羅漢對這些佛塔開光,並將佛法交傳與小護尊者以後趣入涅槃。此說法來自密宗大德第二世敦珠法王的開示。

有人笑言,此麻衣非彼麻衣也。佛家之事,無古無今,無此無彼,說得破麼?

麻衣道人,原來你是落葉歸根的山西和尚

現在根據能蒐羅到的有關麻衣道者的文獻,可以大至為他勾勒一個活動軌跡,但整理錯綜複雜的資料時,忽然發現,為了麻衣和尚,太原府和潞安府還“打了一架”——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先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太原府”之“宋”: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和尚,天聖初,臥化縣之紫巖寺。”

接著來看《山西通志》卷一五九《仙釋》“潞安府”之“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寶峰寺。善相人,窮通壽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山西通志》,李維禎纂修,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算是公認的信書,竟然在麻衣和尚身上“打了一架”,可以肯定的是,同一時間,山西境內出現兩位高蹈世外的麻衣和尚,這是小概率事件。太原的一條提供了法名、姓氏、裡籍、師承、活動時間和區域,潞安的一條則提供了其修行地點及特長。

如果綜合一下,可知麻衣首先是山西人,活動於晚唐後周至宋之間,是相學的祖師爺,與襄垣縣的淵源也頗深。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但不能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是和順。

和順現屬晉中,離榆次二百餘里,離綿上三百餘里。

據民國1914版《和順縣誌》記載:“麻衣寺在縣北山”,山上有麻衣道人之墓碑,又有“歸真之塔”,從這些可以說明麻衣道人可能確實“臥化”於此而非紫巖寺。有關“臥化”只是高僧自主生死、化身而去的一種形式。所以,這裡高度懷疑,麻衣和尚老而歸根,返回和順,在家鄉寂然離世。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如此可知,麻衣學佛授業於五臺,下山之後“往來澤潞關陝間”,主要在山西的襄垣、安澤、潞城、介休、沁源一帶著書修行,間或至河南。《陝西通志》記載,麻衣在華山曾與陳摶論道,應該也到過陝西。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和順,臥化涅槃,其生命軌跡大致如此。

還需要鄭重說明的一點是,《山西通志》兩條都肯定介紹其為“麻衣和尚”或“麻衣僧”。道人只是對修行者的敬稱或泛稱,千萬不要以為會看相的和尚就是道家。如果是道家,呵呵!那所有的麻衣寺恐怕都得更名了。忍不住想說一句,和順縣的雕塑把麻衣和尚塑成一個道士的形象,是不是有點草率和唐突了呢?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所以論及麻衣和尚的裡籍,太史叨叨令還是偏向於榆次,至於榆次的哪裡,和順可能性大,這樣與古籍所載之“太原郡”與“榆次人”皆不悖。

曾有人推測麻衣道人為內鄉人李和,據《南陽府志》記載:

“麻衣子,姓李氏,名和,字順甫,世居秦中。”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個人認為,歷代皆有喜著麻衣的高人,如晉代有史宗,也號麻衣道者,唐代有位趙麻衣,元代有李堅者,亦稱麻衣先生。這位生於晉穆帝昇平元年即公元357年的高人李和,只是其中的一個“麻衣子”,而非本文的主人公“麻衣和尚”。

麻衣尊者,原來你是通達識變的止語達人

《山西通志》提到麻衣和尚與襄垣的紫巖山和紫巖寺有關,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著名故事,牽涉到一個大人物——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明代釋明河所著《補續高僧傳》,趙匡胤還在給後周打工時,就曾與麻衣和尚有過交集。

當時他看到周世宗柴榮瘋狂滅佛,悄悄去拜訪過麻衣,“問曰:今上毀佛法,大非社稷靈長之福。”麻衣和尚就告訴他:“三武所以無令終也。”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拆除寺廟,焚燒佛經,搗毀佛像,坑殺僧尼,七年後被宦官宗愛謀殺,父子慘死;北周武帝宇文邕,焚燬佛寺經籍,強迫僧尼還俗,不久身患惡疾,全身糜爛,三十六歲死,不到三年國亡;唐武宗李炎大毀天下寺廟,當年服食丹藥過量,三十二歲中毒而亡。史上對佛教迫害最慘烈的正是此三人,再加上趙匡胤很關心的周世宗,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趙匡胤聽麻衣這樣說,知道周世宗必不長久,那心裡就一定開始撲通撲通地打小算盤,問天下何時可定。麻衣和尚也沒有給他說破,只說“赤氣已兆,辰申間當有真主出。”後來趙匡胤就喜滋滋地“受了一個禪”,一切都如麻衣所言。

兩人的第二次見面是在開寶四年,即971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太原,路過潞州麻衣和尚院。此和尚院,應是處於進軍路線上的襄垣紫巖山寶峰寺,兩人談了什麼,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在佛前發誓說:“我此行只以吊伐為事,誓願不濫殺一人!”不殺人,太原就攻不下,呵!太祖只好打道回府。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說到麻衣和尚,大家最熟知的還是他的相學。《玉匣記》雲:“麻衣:風鑑祖師。”“睡仙”陳摶曾經跟他在華山論道,對他的人品相術均欽佩不已:“道行高潔,學通天人,至於知人,尤有神仙之鑑。”於是,師從麻衣學習相術。

據《邵氏聞見錄》記載,宋代大臣錢若水還沒有入仕前,曾經來華山拜訪陳摶老祖,陳老祖看了他的相,有點吃不準,於是讓他明天再來。第二天,錢若水再來時,看到陳老祖請來了一個幫手,就是一個老和尚。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老和尚盯著錢若水好半天,一個字也不說,只是用火箸畫灰在地上寫了“做不得”三個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辭去。

這裡信息量很大。首先是陳老祖認為錢若水骨格清奇,有成仙的資質,但他不能肯定,於是請麻衣老和尚幫忙。老和尚寫了“做不得”三個字,意思是他“無仙骨”,離當神仙還差點。後來說的讓他“急流中勇退”的意思是,當個公卿還是可以的,但得及早收身,保個壽終。後來,錢若水登進士第,平步青雲,四十歲當了樞密副使,四十四歲英年早逝,其窮通壽夭又皆如麻衣所言。

麻衣、麻衣寺、麻衣道人,《麻衣神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衣的著作不僅有《麻衣相法》和《火林珠》,還有一部易學論著《麻衣正易心法》。

宋人章炳文所撰《搜神祕覽》中收錄其讚頌一則,明白如話,卻道盡眾生之苦,見其大悲之心,頌曰:

“這見有情,忘我諸佛大恩,增長地獄,時時轉多。不忍見,不忍見。

三轉淨行,不及愚夫五欲樂。不忍見,不忍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