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稅、假收視率後續 :一線演員補繳平均一億 九成劇集買收視

2018年發生了兩件震驚行業的大事,一則是由崔永元引發的“補稅風波”,二則郭靖宇導演披露了假收視率問題。前者波及整個影視圈,明星、導演、編劇,以及幕後影視公司無一倖免。後者引起行業廣泛關注,廣電總局宣佈調查收視率造假問題。

那麼,差不多三個月過去了,他們補稅補得怎麼樣?假收視率問題又是否得到了解決?記者此次走訪了業內若干經紀人、編劇、導演、製片人,以及影視公司老闆,試圖瞭解這兩件事的階段性結果。


補稅、假收視率後續 :一線演員補繳平均一億 九成劇集買收視


一線演員補繳金額平均一億以上

因崔永元引發的“補稅風波”,首當其衝的就是明星群體。近三個月,有關明星補稅的小道消息滿天飛,比如“多家明星工作室接到補稅通知”、“17位藝人被約談”“某專注影視作品的話題小花補繳1.6億”“某大花補2億以上”“某影視綜藝多棲發展的綜藝常駐男星補稅1.4億”等等,那他們真的補繳稅款了嗎?


補稅、假收視率後續 :一線演員補繳平均一億 九成劇集買收視


對此,一位經紀人直言不諱的指出:“應該全都補繳了稅款,國家政策,誰敢不繳?不繳就面臨著曝光的風險,大家以後還是要掙錢的,而且一線演員的補繳金額平均都在一億以上!”

此外,也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某夫妻檔明星男方補稅5億;某流量小鮮肉補稅3億;某一線喜劇演員補稅1億;某“星二代”演員補稅3000萬;另外一位上升期男藝人也補稅3000萬;其他藝人補稅金額從幾十萬到幾億不等,人數眾多。

其中,一位憑藉諜戰戲一炮而紅的青年演員,補稅4000多萬。“因為別的明星都是公司員工去補稅,而他主動申報,態度好,加上本人親自去的,所以4000多萬,要不然更多。”知情人說。

在補稅關口,明星依舊是大家爭搶的“香餑餑”,“有些明星人在這個地方工作,工作室開在其他地方,結果兩個地方的稅務局都打電話讓他們去補稅。”上述知情人透露。

另外,“年底也是檢驗稅收成果的時候,一些正規的大型晚會在邀請藝人之前,都會先看藝人有沒有補稅,補了,才能讓他們上節目。”一位業內人士調侃。

一位自稱“十八線開外”的女演員無奈的說,她2017年4月份才註冊的公司,卻被要求補三年內的稅,“我三年前還是其他行業的打工仔,我都不知道怎麼操作,也沒人告訴我怎麼操作,現在的公司我都有納稅。”

該女演員說,“不像那些大牌明星一年幾千上億的片酬,我一年才幾十萬,有時候一年連十萬都沒有,卻要我補繳三年的稅,賺的都不夠補稅了。”最後沒辦法,她只好讓會計先以自查自糾沒問題報上去。

“我不知道哪裡需要補繳,查到哪裡有問題,我再給補繳吧。”截至發稿時,該女演員透露,自己最近打算註銷公司了。

影視公司“狀況百出” 狂找發票互相拆借資金

繼明星補稅之後,來自各個園區、稅務局的“追繳電話”讓心存僥倖的幕後從業者也慌了神,補稅——怎麼補,補多少?

一位開營銷公司的老闆向記者透露,一開始他公司所在園區負責人通知年收入500萬以下的小規模公司不用補繳,按照新稅率執行即可,“11月29日,又通知我們全部都要按照40%的稅率補繳。”

編劇L小姐也表示,現在網上傳得消息很多,有人說編劇按照20%的稅率補繳,也有人說16%、14%,還有人說會給編劇打7折,“沒有統一說法,也無官方書面文件,都不知道真假。”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大家都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根據自己工作室或公司所在地方的補稅要求去補。

據悉上海某地給產業園區統一算了一個稅基(應納稅額的基數),然後通知產業園會計去稅務局“領任務”,“這個公司50萬,那個公司100萬,另外一個公司1000萬,回來之後按照這個稅基乘以稅收的公式,就是該公司需要補繳的稅款。”上述營銷公司老闆說。

某影視公司拍一部電視劇就開好幾個工作室走賬,被通知每個工作室要交20%的稅,“徹底慌了!跑去稅務局問情況,稅務局讓他們把成本和利潤寫出來,但影視劇中的衣服、群演等開支都沒有發票,他們急瘋了,到處找發票!”

除了找票,更多的人考慮的是怎麼找錢。

上述營銷公司老闆就向記者透露,自己做營銷的毛利潤一般在15%左右,淨利潤8%-12%之間,現在突然要補繳40%的稅,“我只能去賣房了。”

一位導演也向記者大吐苦水,“導演或編劇的工作室並不只是負責導演或編劇個人的費用,比如導演工作室會給整個導演組發工資,留在導演手上的費用只是一部分。一個編劇工作室下面也會有很多編劇,但現在要求導演工作室的負責人就過去三年的所有收入補稅,那他這麼多年不就白乾了嗎?”

據悉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催應收賬款和互相借錢,成了影視從業者近期的主要話題。

而更多的人處在一個——按照稅務局要求補,那是一個天文數字;按照自己的金額意思下,稅務局不一定認;不補又怕被罰的尷尬處境。於是有些人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多少補了一點”,有些人則以“已按規定交稅”的結果上交了自查自糾報告。至於未來如何,他們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橫店項目開機率銳減90% 為保片酬 合同仍做手腳?

“稅改”之下,眾多業內人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了“2018年是影視寒冬”這一說法。

“以前一年會有十個項目找我,我從中挑一到兩個做,今年只有三個或五個項目找我,其中也有幾個直接黃了的。我身邊的導演、編劇、演員朋友也是這樣的情況,大家都感覺今年還蠻閒的。”一位導演說。“影視項目製作率也下降了很多,橫店往年這會開機的項目得有一百來個吧,今年可能就十幾個。”

導演賈樟柯也在微博上透露,“最近看到好幾個年輕導演的電影突然遭遇撤資,各地扶持電影發展的產業稅收政策陸續取消,確實讓電影困難重重。”


補稅、假收視率後續 :一線演員補繳平均一億 九成劇集買收視


“明星藝人都不敢籤合同了,都在等,你現在敲藝人,所有人都告訴你沒檔期。”某製作人透露,“其中涉及兩個問題,一、稅收到底怎麼收?不清楚誰敢籤合同。二、如果按照目前的稅率走,這個稅誰來承擔?製作公司承擔不起,而明星也接受不了從此前的動輒上億變成如今的稅後幾千萬。他們也不缺錢,那就休息或出去玩,等等再說唄。”

此說法得到一位電視臺工作人員的印證,“很多流量演員現在都不接戲了,一接片酬就會降。”

“利劍之下”也有頂風作案者,以明星限酬令為例,“限酬以前,不少明星會把一個合同拆分為兩個來避稅,但兩份合同內容都差不多。限酬之後,明星不願意降薪,而製作公司又想要這位藝人,只能繼續在合同上做手腳,把合同拆分的更細緻,籤合同的主體、事由都不一樣,做的更謹慎了。”

一位綜藝統籌爆料,“比如一些大公司會有很多小公司,他們就很方便以不同的公司名目去跟同一個藝人簽約。”還有一種方式,明面上明星片酬降了,暗地裡他們用所謂的“技術入股”,通過後期分紅來獲得報酬。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稅收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帶來這四方面的影響:

1、直接影響製片成本的提高,以此類推,劇集版權價格要提高,電視臺採購價格也要提高,當電視臺付不起時,勢必導致劇集滯銷。

2、劇的產量在一定時期內肯定會受到影響。

3、投資方因為稅收問題也會有一部分退出這個行業。

4、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可能直接在這一輪補稅過程中,破產或關門倒閉。

劇集方面,大投資劇可能會有所減少,小成本劇受到青睞。“劇集時間走兩極分化,一方面是單集時間1個小時以上,內容比較完整;另一方面是15分鐘以內,小而精,整體特點是集數都不是特別多。”

當然,“稅改”也不完全是壞事,最起碼在這一輪補稅中,“會洗掉很多野雞公司,能挺過這一關的,基本上都是有實力的公司了。”

90%的電視劇仍在買收視率?

隨著明星逐一補繳稅款,影視公司提交自查自糾報告,另一個問題出現在公眾面前:三個月過去了,假收視率問題得到解決沒?

事實上,“90%的電視劇依然在買收視率。”酷雲CEO李鵬直言,“幾十億的利益鏈不可能瞬間就沒了,除非司法真正的介入,或出現一些比較重大的案例,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威懾作用!”

此說法得到一位製作過多部成熟項目的製片人的印證,“確實還有90%的電視劇在買收視率,因為如果不買,數據會非常難看。就算是老年觀眾,現在也要打完麻將回來,再去盒子上看劇。”

況且,“之前廣告商是把70%的廣告預算投在電視臺上,如今卻把80%的預算都投在了網絡上,只有20%的預算給了電視臺,如果連這點收視率都保障不了的話,那他們廣告就真的沒法投了。”

知名製片人孟凡耀也表示對當下的收視率環境很失望,“我就不相信收視率!是不是90%的電視劇買收視率已經不重要,大家能這麼說,就已經說明了觀眾對於這個評價系統的不信任。” 況且,“是電視臺在操縱這個事情,為了自己臺播出效果好,得到廣告商承認。”

在“不得不買”的狀況下,“假收視率”問題的曝光一定程度上帶來一些改變,但就結果來說,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害怕和謹慎是必然的,”李鵬說,但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只要有錢,有渠道,這並不是一件難事。所謂的難易變化,僅僅取決於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是否改變,如果行業遊戲規則沒有改變的話,一次的吶喊,一次的整治,也就只是吶喊和聲討了。”


補稅、假收視率後續 :一線演員補繳平均一億 九成劇集買收視


與前兩年收視率動輒破一,還出現多部破二、破三劇的想象相比,2018年電視劇收視率表現低迷,常常給人一種“破一都很難”的印象。

基於此,有不少人以為是假收視率問題得到了解決,“其實是受大環境影響,有的人買不起不買了,能買的起的人,大家也會減少預算。”李鵬透露,“比如原先三家劇同時上檔,每人花5000萬買收視率,如今經濟不好,大家只好拿出2000萬或3000萬做這個事。做還是會做,只是一段時間內‘消費降級’了而已。”

據悉,目前在收視率買賣上,現金交易和賬戶交易的方式依然並存,其中,賬戶交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背後可以做很多合法的手段。“舉個例子,比如我要請一家公司幫我推廣某一部戲,花了三千萬、五千萬,從表面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合法的市場經營行為。但是拿到錢之後,後面的事情就不一定了。”

同樣,收視率買賣的價格變化,也是受到各方面的制衡。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是:做假收視率不是誰都能幹的事,屬稀缺性資源,處於壟斷性地位,所以價格高低由賣方市場決定;但另一方面因為這是一個90%存在的買方市場,所以大環境的好壞,又直接影響著收視率買賣的價格。

“比如,行業最近一段時間停項目停的蠻多的,哪家公司手裡都有沒有賣掉的劇,所以大家壓力都很大。在這種錢付不出來,或者說沒有那麼多預算的情況下,它自然會受到影響,價格下降。”

李鵬說,“資源方雖然是壟斷性的,但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成本是非常非常低的,相對而言,控制價格的上下非常容易。”

用關注度代替收視率?

同樣是做數據,李鵬透露自己也曾見過一些“資源方”,“他也是一家企業,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控制樣本戶。如今是一個洗白的過程,不斷把自己公司從收入百分之百的資源買賣,轉換成一半來自於這些買賣,另一半做影視投資或其他產業的影視宣發。”

對於90%的電視劇參與收視率買賣一事,李鵬給出了這樣的評價:“買收視率有進攻和防守兩種目的。進攻就是自己的劇同一檔期必須買第一名;還有一種是內容做得還不錯,也得買,不買的話數據就掉地上了,慘不忍睹。”

在所有人都被綁架的假收視率面前,有人寄希望於全行業的團結,李鵬卻直言:“完全不可能!因為這個產業鏈它不只是由劇方和電視臺組成的,它還涉及到廣告主的權益。這個產業鏈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這個閉環加起來可能有幾萬家公司,讓幾萬家公司聯盟在一起,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到內容本身。

“收視率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就是直播點擊量。為什麼我們用關注度代替收視率,就是希望用關注度的方式把它所有的場景數據能夠做統一的記錄,不管是直播,還是點播,都是關注度。”李鵬說。

視頻網站方面,有平臺用熱度代替了點擊率這一評判標準,“這就是由單一指標向多指標轉化的概念。因為收視率它只是表達了人們看沒看,並沒有表達更多內容,比如說這個人看了多久,看了之後喜不喜歡,看了幾次等等。”

總而言之,在李鵬看來,“應該用多指標來評價內容,而不是用單一的收視指標或者說互聯網的播放量指標來評價內容,這樣才更加科學合理。”


補稅、假收視率後續 :一線演員補繳平均一億 九成劇集買收視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佈“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並開通試運行,雖然現階段這套系統主要定位為主管部門的“內參”,但同時也為業界提供更真實客觀的數據。

(來自:搜狐娛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